高中生物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最新4篇

2024-03-25 03:31:33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最新4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相适应,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膜结构的探索。而第二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学史的渗透,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说学情

本课所面对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化合物”、“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科的知识,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2、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

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诱导探究的课堂模式,使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变成一种探究式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全过程,进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内容。

2、学法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利用课本和课件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综合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构建。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导入,多媒体展示: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尿。随后提出问题,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颜色和患者尿液颜色的区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随后补充,正常人的细胞膜没有破坏,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导学生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与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有关,从而引入本节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见的示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并且渗透健康饮食习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对这一知识点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师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教师提供实验验证,通过这种思路,可以将课本中的结论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一个验证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1、组成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一和实验二)

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循序渐进、层层诱导。并顺势引导学生提出何种假设?又如何来证实你的假说?学生根据实验一、二,能够得出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随后称热打铁,继续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又是如何组成细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体课件展示磷脂分子资料和实验三)

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磷脂的性质和细胞生存的条件,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小组讨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以及假设组织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况,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师评价,给出意见。最终得出细胞膜是一种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只有这种结构才可能稳定于细胞内外均为水的环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蛋白质分子的排布(多媒体展示资料4和冰冻蚀刻显微技术)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如果把自己当作科学家,会得到怎么样的假设?同时表述模型。学生根据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的实验结果,描述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的存在状态。培养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4、细胞膜是静止的吗?(多媒体展示变形虫视频和实验五)

视频展示变形虫运动,动画展示荧光标记技术,启发诱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相应结论,并设计新的验证性实验证实细胞膜具有流动性。通过视频和动画的辅助,增加学生对微观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质疑、创新、探索的科学观点。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模型)

多媒体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实验探究上进行回顾,用自己的话说出基本要点。教师纠正、展示完整内容并进行详细讲解并补充糖蛋白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进行回顾,增强口语表达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并检验教学效果。

环节三: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为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教师布置课外思考题,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中,哪些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哪些又体现了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点?

通过学生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有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后以思考题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识,应用新知,又能激起学习生物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下面阐述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清晰直观的展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

高中生物说课稿生物说课稿万能 篇二

余奕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张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细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结合分化的特点、遗传物质是否改变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等。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正常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遗传物质未有改变但因执行不同的功能而发生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的分化,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细胞的分化的特点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张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向各位专家、同仁学习交流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光合作用的发现》,下面我就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感悟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设计理念

以新课标“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变教材中经典实验的学习过程为探究过程,为学生创造“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探究性和目标的完整性。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在这其中蕴含这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好材料。

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注重知识发现的同时,更强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将“光合作用的概念、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单一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是难点所在。

三、学情分析

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了解学生,分析学情”非常重要。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等知识基础,对于光合作用发现史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不多且不成系统。能力与思维方面,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形成,但还很不完善,对新事物好奇,却又缺乏理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选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依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知识的发现过程,促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能力的逐步形成。

互动讨论法:通过创设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两方面的优势。

直观教学法:利用语言、实物、多媒体等多种直观形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兴趣引领学生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为很好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我设置了“课题引入-课题展开-课堂小结-巩固练习-课后延伸”五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一)课题引入

我先从光合作用在物质合成、能量转换、环境保护三方面的重大意义入手,用数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按年代顺序展示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著名实验,并配以相关图片,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方向,这样自然导入新课。

(二)课题展开

我有选择有侧重地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先以简单的普利斯特利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再用经典的萨克斯实验来调整思维,接着在精巧的恩格尔曼实验中完成思维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使学生的应用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层次逐步上升。

1、简便易行的普利斯特利实验,我以演示法进行教学,向学生真实再现实验过程:光下,将燃烧的蜡烛置于密闭的玻璃钟罩内,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而把一盆绿色植物与燃烧的蜡烛共同置于密闭的玻璃钟罩内,相同时间后,蜡烛未熄灭。

然后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根据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在已知密闭环境能使蜡烛熄灭的情况下,去掉第一组的实验可以吗?他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你能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吗?

学生探讨答案时,我从具体问题入手,逐步将学生思考的重心由对实验结论的推断转移到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上来。

结合第二题答案(通过两组对比可以使结论更令人信服)适时点拨:设置对照实验是实验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原则,该实验中未放置植物的即为对照组。因为两组实验中只存在植物有无这一变量,所以两组实验结果的差异便与这唯一的变量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这在实验设计中叫单一变量原则。由实验者控制的变量也就称为实验变量。

再由第三题答案(因为没有发现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所以有光时做是成功的,无光时做则失败)引入无关变量的概念,强调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还有其他的因素或条件会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因其不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所以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突出了“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的教学重点,而且抽象知识在具体实例中的引入,符合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达到了启发思维的目的。

【过渡】接下来,沿着发现史的主线,通过梅耶的实验结论设疑(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后,到底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也就是植物在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什么物质呢?)由此引出萨克斯实验。

2、经典的萨克斯实验,我以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模拟实验的图片为素材来介绍该实验过程,这样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融洽了课堂气氛,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之后针对实验中的每一步操作,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本身和实验原则应用两个层面来思考。

第一步,把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答出“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之后,我补充“这是为了消除原有营养物质这一无关变量”。

第二步,将同一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在思考后,已能答出“一半曝光,一半遮光是为了进行对照,这遵循了对照原则”,我再强化“光照与否便是该实验的实验变量”。

第三步,剪下叶片,进行酒精隔水煮沸脱,这一步,教材中并未交待,有进行的必要吗?

这时学生已能得出完整答案“脱色后,可使最后的实验结果更清晰,这同样是为了消除无关变量”。

结合实验结果学生则很容易得出最后的结论“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从而为光合作用概念的建构打下伏笔。

同时教师点明“实验结论的得出”与“实验变量的设置”间的必然联系,正是因为设置了光照与否这唯一的实验变量,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曝光一半叶变蓝,遮光一半不变蓝),所以才得出了以上的实验结论。使学生从经典实验中加深了对本节重点内容的理解,内化知识的同时,也调整了思维。

【过渡】在萨克斯实验的基础上,我巧妙选材(花叶冷水)并再次设疑(该植物叶片曝光一半的白色部分经碘处理后也不变蓝,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什么呢?能不能说光合作用的场所就是叶绿体呢?)学生思考后不难找出答案:能说明光合作用进行与叶绿体有关,但不能直接证明叶绿体就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紧接设问:怎样才能直接证明呢?培养学生科学求实态度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恩格尔曼的实验。

3、恩格尔曼的实验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动画在辅助教学中的优势,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再现实验全貌。

“将水绵细胞临时装片置于黑暗无氧环境中,当极细的光束照射在叶绿体以外部位时,好氧细菌均匀分布,当光束照射到叶绿体时,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将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时,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学生观察后,我用更为理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1、选水绵和好氧细菌为实验材料有什么优点?

2、实验中是怎样排除无关变量干扰的?

3、恩格尔曼设置了怎样的对照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因此教学组织上也更突出了学生间的讨论、交流。

学生探讨出答案后,点拨时我则从深层次逐个剖析:

“从本实验恩格尔曼巧选水绵和好氧细菌再联系花叶冷水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实验选材的重要性,它有时甚至直接决定了实验的成败。”

“第二题答案告诉我们,研究光合作用时,从单一变量原则出发,凡是能影响光合作用进行或实验结果的因素,则都应加以合理控制,如光照、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材料的存活状态,原有营养物质等。”

“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实验变量的施加为突破口,确定实验变量的同时也就确定了对照实验。如本实验中的有光与无光,光照部位的不同。”

最后把整个实验还原到具体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模式中,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而且在设计实验时必须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与领悟,最终形成思维。

【过渡】学生的思维在由启发到调整,再到逐步形成的上升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新情境(同位素标记法的引入),提出新问题(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呢?)进一步激起学生利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也由此转入鲁宾、卡门的实验。

4、为了在运用中检验所学,鲁宾、卡门的实验,我以“分组讨论方案——自主设计实验——组间交流整合——教师总结验证”的`师生互动形式来组织教学。

(播放视频)

分组讨论中,随着标记元素的选择、实验变量的确定、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结果的预期、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共同解决,学生新形成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设计实验既是对组内讨论的合理汇总,又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系统再现,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组间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与思维上的漏洞。

这是学时实验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错误做法:

(将实验分为三组,分别为植物提供: H2O和CO2、H218O和CO2、H2O和C18O2,第一组为对照组)……有的是因为对对照原则理解不深造成的失误。

(为植物提供H218O和CO2,一组置于光下,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有的是实验变量的设置上出了问题。

(为一组植物提供H218O和CO2,并置于光下,另一组提供H2O和C18O2,置于暗处)……这种的做法则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在思维整合中,对常见问题的失误归因与归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完善。

最后,教师用科学家们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来验证他们的实验设想,更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了清晰系统的认识后,我让他们自己去归纳总结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进而完成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知识建构。

结课时,我再次把目光拉回到光合作用研究的方向,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索艰辛与快乐的同时,也对其提出殷殷希望。

(三)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相结合,并突出知识与能力两条主线。

(四)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上,我精选了有梯度的练习,题型富于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认识自己思维改变的机会。

(五)课后延伸作为课堂的重要补充,我设置了操作性较强的自主探究课题,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技术支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开展的有关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图片。

六、教学感悟

最后我想谈谈对本节课的一点感想: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真正还原了生命科学的本质,知识与能力并重,课内与课外并行。学生在这其中更多的是积极主动,合作交流,体会更深的是分享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这其中更多的是积极引导,肯定评价,“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既鼓励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气,又让其感受到“从挫折中学会反思,进而提高能力完善思维”带来的满足。

我想说,我更要说感谢新课程。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处理,不足之处,切盼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教,谢谢!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 篇四

一、设计理念

以新课标“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变教材中经典实验的学习过程为探究过程,为学生创造“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探究性和目标的完整性。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在这其中蕴含这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好材料。

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注重知识发现的同时,更强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将“光合作用的概念、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单一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是难点所在。

三、学情分析

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了解学生,分析学情”非常重要。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等知识基础,对于光合作用发现史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不多且不成系统。能力与思维方面,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形成,但还很不完善,对新事物好奇,却又缺乏理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选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依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知识的发现过程,促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能力的逐步形成。

互动讨论法:通过创设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两方面的优势。

直观教学法:利用语言、实物、多媒体等多种直观形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兴趣引领学生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为很好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我设置了“课题引入、课题展开、课堂小结、巩固练习、课后延伸”五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一)课题引入

我先从光合作用在物质合成、能量转换、环境保护三方面的重大意义入手,用数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按年代顺序展示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著名实验,并配以相关图片,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方向,这样自然导入新课。

(二)课题展开

我有选择有侧重地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先以简单的普利斯特利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再用经典的萨克斯实验来调整思维,接着在精巧的恩格尔曼实验中完成思维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使学生的应用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层次逐步上升。

1、简便易行的普利斯特利实验,我以演示法进行教学,向学生真实再现实验过程:光下,将燃烧的蜡烛置于密闭的玻璃钟罩内,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而把一盆绿色植物与燃烧的蜡烛共同置于密闭的玻璃钟罩内,相同时间后,蜡烛未熄灭。

然后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根据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在已知密闭环境能使蜡烛熄灭的情况下,去掉第一组的实验可以吗?他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你能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吗?

学生探讨答案时,我从具体问题入手,逐步将学生思考的重心由对实验结论的推断转移到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上来。

结合第二题答案(通过两组对比可以使结论更令人信服)适时点拨:设置对照实验是实验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原则,该实验中未放置植物的即为对照组。因为两组实验中只存在植物有无这一变量,所以两组实验结果的差异便与这唯一的变量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这在实验设计中叫单一变量原则。由实验者控制的变量也就称为实验变量。

再由第三题答案(因为没有发现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所以有光时做是成功的,无光时做则失败)引入无关变量的概念,强调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还有其他的因素或条件会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因其不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所以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突出了“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的教学重点,而且抽象知识在具体实例中的引入,符合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达到了启发思维的目的。

【过渡】接下来,沿着发现史的主线,通过梅耶的实验结论设疑(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后,到底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也就是植物在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什么物质呢?)由此引出萨克斯实验。

2、经典的萨克斯实验,我以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模拟实验的图片为素材来介绍该实验过程,这样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融洽了课堂气氛,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之后针对实验中的每一步操作,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本身和实验原则应用两个层面来思考。

第一步,把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答出“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之后,我补充“这是为了消除原有营养物质这一无关变量”。

第二步,将同一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在思考后,已能答出“一半曝光,一半遮光是为了进行对照,这遵循了对照原则”,我再强化“光照与否便是该实验的实验变量”。

第三步,剪下叶片,进行酒精隔水煮沸脱,这一步,教材中并未交待,有进行的必要吗?

这时学生已能得出完整答案“脱色后,可使最后的实验结果更清晰,这同样是为了消除无关变量”。

结合实验结果学生则很容易得出最后的结论“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从而为光合作用概念的建构打下伏笔。

同时教师点明“实验结论的得出”与“实验变量的设置”间的必然联系,正是因为设置了光照与否这唯一的实验变量,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曝光一半叶变蓝,遮光一半不变蓝),所以才得出了以上的实验结论。使学生从经典实验中加深了对本节重点内容的理解,内化知识的同时,也调整了思维。

【过渡】在萨克斯实验的基础上,我巧妙选材(花叶冷水)并再次设疑(该植物叶片曝光一半的白色部分经碘处理后也不变蓝,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什么呢?能不能说光合作用的场所就是叶绿体呢?)学生思考后不难找出答案:能说明光合作用进行与叶绿体有关,但不能直接证明叶绿体就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紧接设问:怎样才能直接证明呢?培养学生科学求实态度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恩格尔曼的实验。

3、恩格尔曼的实验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动画在辅助教学中的优势,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再现实验全貌。

“将水绵细胞临时装片置于黑暗无氧环境中,当极细的光束照射在叶绿体以外部位时,好氧细菌均匀分布,当光束照射到叶绿体时,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将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时,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学生观察后,我用更为理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1、选水绵和好氧细菌为实验材料有什么优点?

2、实验中是怎样排除无关变量干扰的?

3、恩格尔曼设置了怎样的对照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因此教学组织上也更突出了学生间的讨论、交流。

学生探讨出答案后,点拨时我则从深层次逐个剖析:

“从本实验恩格尔曼巧选水绵和好氧细菌再联系花叶冷水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实验选材的重要性,它有时甚至直接决定了实验的成败。”

“第二题答案告诉我们,研究光合作用时,从单一变量原则出发,凡是能影响光合作用进行或实验结果的因素,则都应加以合理控制,如光照、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材料的存活状态,原有营养物质等。”

“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实验变量的施加为突破口,确定实验变量的同时也就确定了对照实验。如本实验中的有光与无光,光照部位的不同。”

最后把整个实验还原到具体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模式中,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而且在设计实验时必须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与领悟,最终形成思维。

【过渡】学生的思维在由启发到调整,再到逐步形成的上升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新情境(同位素标记法的引入),提出新问题(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呢?)进一步激起学生利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也由此转入鲁宾、卡门的实验。

4、为了在运用中检验所学,鲁宾、卡门的实验,我以“分组讨论方案——自主设计实验——组间交流整合——教师总结验证”的师生互动形式来组织教学。

(播放视频)

分组讨论中,随着标记元素的选择、实验变量的确定、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结果的预期、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共同解决,学生新形成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设计实验既是对组内讨论的合理汇总,又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系统再现,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组间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与思维上的漏洞。

这是学时实验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错误做法:

(将实验分为三组,分别为植物提供: H2O和CO2、H218O和CO2、H2O和C18O2,第一组为对照组)……有的是因为对对照原则理解不深造成的失误。

(为植物提供H218O和CO2,一组置于光下,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有的是实验变量的设置上出了问题。

(为一组植物提供H218O和CO2,并置于光下,另一组提供H2O和C18O2,置于暗处)……这种的做法则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在思维整合中,对常见问题的失误归因与归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完善。

最后,教师用科学家们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来验证他们的实验设想,更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了清晰系统的认识后,我让他们自己去归纳总结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进而完成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知识建构。

结课时,我再次把目光拉回到光合作用研究的方向,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索艰辛与快乐的同时,也对其提出殷殷希望。

(三)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相结合,并突出知识与能力两条主线。

(四)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上,我精选了有梯度的练习,题型富于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认识自己思维改变的机会。

(五)课后延伸作为课堂的重要补充,我设置了操作性较强的自主探究课题,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技术支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开展的有关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图片。

六、教学感悟

最后我想谈谈对本节课的一点感想: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真正还原了生命科学的本质,知识与能力并重,课内与课外并行。学生在这其中更多的是积极主动,合作交流,体会更深的是分享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这其中更多的是积极引导,肯定评价,“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既鼓励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气,又让其感受到“从挫折中学会反思,进而提高能力完善思维”带来的满足。

我想说,我更要说感谢新课程。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处理,不足之处,切盼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教,谢谢!

最新范文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优秀10篇】03-25

《找规律》说课稿(优秀4篇)03-25

师说说课稿优秀3篇03-24

物理说课稿【优秀4篇】03-24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优秀5篇)03-24

《半截蜡烛》说课稿【10篇】03-24

美术说课稿最新4篇03-24

小学一年级美术说课稿(精选4篇)03-24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优秀10篇03-24

四年级语文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03-24

82 9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