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8篇

2024-02-28 16:03:14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页是小编给大伙儿找到的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8篇,仅供借鉴。

初中历史教资笔试考试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过程

方法口头

表达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比较分析综合说明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讨论

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

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_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_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_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内容分析影响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一课。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著名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一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这一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著名建筑”一目时,由于初中阶段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往往存在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进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著名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通过探究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辩证关系的认识。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3、过程与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统一的过程。在教师教授古代文明的发展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对阿基米德取得杰出成就的学习,启迪学生向他学习优秀品质;通过对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认识科学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情绪渲染法: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激情地讲述《伊里亚特》中阿喀琉斯的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希腊社会对英雄主义的崇尚和人类与自然不屈不挠作斗争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一起怀着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体朗读教材引用《伊利亚特》中的一段诗歌,体验英雄史诗的雄壮美。

析图法:通过读教材中大量有价值的图片,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挖掘隐含信息。如通过观察中外古建筑图片,认识这些建筑的特点并挖掘东西方建筑风格差异的原因。

中外联系法和列表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中外古建筑图片,列表比较古代东西方建筑的特点。

合作探究法: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共同探究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实际,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教师:有人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是谁如此大胆,出此狂言?

学生回答:阿基米德。

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首先,(板书)杰出的科学家:古希腊阿基米德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阿基米德有哪些主要贡献?他的哪些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内容,提取有关阿基米德成就的有效信息:发现浮力定律、杠杆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等。并通过故事认识他的贡献与他善于观察思考,热爱科学和忠于祖国的品质密切相关,通过他的事迹,促进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并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动脑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你如何理解他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句话体现了科学家什么样的情怀?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剑拨弩张,形成“冷战”局面。但这种冷战的格局并不符合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两大阵营的存在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是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

(2)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苏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及透过现象了解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两极格局,初步了解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了解世界和平的可贵。

(三)教学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两极格局的了解与评价。

二、说学情

本课的“冷战”和两极格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密切,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借助文字材料、历史图片,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冷战”、两极格局和“热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问题导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学,在学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通过上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的这个环节,使得新课与旧知识很好的衔接,便于学生形成整体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根据学案预习,并且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升华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根据我的教学对象及新课标要求,我自主设置四个步骤来完成主体部分的教学。

步骤一:“冷战”兴起的原因。

在讲这一目时,我先用幻灯片展示出美苏两国战后的发展情况,由此得出,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而苏联成为其称霸的。主要障碍,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显双方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针对矛盾,美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冷战。

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含义与实质。并让学生探究冷战的原因。

步骤二:“冷战”的形成过程。

在讲这一目时,我用谈话法和阅读指导法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相关课文,让学生了解美苏对抗的相关史实。学生自己总结出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峙的表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一过程的了解。

“冷战”的形成过程阅读性较强,知识点比较明确,而且美苏两大阵营之间遏制与反遏制、对抗与反对抗的线索也比较清晰,属于学生了解识记的层次。所以把“冷战”的形成过程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展开自主学习,从而理清“冷战”形成的基本步骤。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步骤三:局部“热战”

“冷战”时期的“热战”是以美国参与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最为典型。我首先向学生展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两幅图,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借此来反映出“热战”的实质(是“冷战”的延续)和影响,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历史图片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步骤四:拓展升华,设疑培优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有何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四、前后贯通,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不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不同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和平相处,理性、宽容和智慧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最后引导学生以史为鉴:遏制和对抗没有出路,和平、合作才能共赢!

五、学以致用,当堂检测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四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的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的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的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的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的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的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习。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春秋战国的时期诸侯争霸及兼并战争的基本情况(出示战国时代几次主要战争发生地的示意图),请学生简单讲述三次战争(特别是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及结果。然后设疑:为什么秦国由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却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乃至打败东方六国,最后统一全国?

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进行政治变革,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我导入了新课: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板书】

2、讲授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板书】

首先,通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学生感受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具体表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使用图片展示、分析、比较、数据说明等形式来说明铁器相对木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来说进步许多,而牛耕相对与人力来说学生容易理解的多,通过课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气这个故事来说明那时候人类已经可以支配牛为自己服务了。

讲述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代变革的决定因素以后,再重点讲述秦国发展强大的两个关键因素:经济上兴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书】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水利过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还在造福人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它的构造原理,可以通过录像展播或者图片展示等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进行辅助教学,以此来说明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同时,通过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迹和后人对他们的敬仰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三、商鞅变法【板书】

在讲述“商鞅变法”这个内容的时候,我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这样的过程讲解,来说明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需要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分析讲解等方式来说明这次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巩固小结

东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耕牛)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最彻底,谁就可以成为最强的国家。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軍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思维拓展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他后来死与自己亲自制订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启发?”教师从“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方面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牺牲或者挫折有时候很难避免。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变革。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五、教学设计反思:

1、设计中要注意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的时期”和“大变革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他们的功与过。特别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初中历史教资笔试考试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大学兴起的背景,总结出中世纪大学的相关情况,能正确分析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史料并小组讨论大学兴起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世纪西欧大学的概况。

【难点】

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牛津大学的图片,并提问:牛津大学是世界著名大学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大学?

学生结合经验积累回答: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等。

教师追问:最早的大学在12世纪的欧洲就诞生了,大学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引发学生思考并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要想了解这一时期大学兴起的原因,就让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中世纪的西欧,看看当时西欧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时期西欧城市有所发展,并且出现了早期的资产阶级。许多希腊、罗马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传入欧洲,推动了大学的兴起。

教师追问:西欧最早的一批大学于12世纪逐渐形成的,什么是大学?

学生思考后回答: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的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的教育机构。

教师强调:大学是西欧教育和学术出现的新气象,又被称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二)概况

教师播放视频《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提问:中世纪时期大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总结并讲述:12世纪,教师私人办校必须从教会那里获得许可,为了维护自身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直到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获得罗马教皇和过往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教师继续提问:大学的自治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体现在大学拥有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三方面。

教师提问:在当时国王和教皇对于大学的自治都持什么态度?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总结: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是不允许异端言论。

教师总结:总体来看国王和教皇都是支持大学的,归根结底都想通过大学来控制思想,辅助自己的统治。

教师展示图片《中世纪德意志大学课堂》,让学生结合教材并思考:假如你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在大学会学习哪些课程?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在内的基础性课程,以及法学、神学和医学这些专业课程。

教师追问: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课程如此设置,是出于哪些原因?

学生思考后回答:当时欧洲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教会神学的影响。

教师强调:课程的设置反映出当时受__神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意义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进行小组讨论:大学的兴起又有什么意义?

小组代表回答:大学的兴起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也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教师补充讲解:大学中设置的课程使得科技、文化、教育得到发展;知识的普及培养了社会新阶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做好了铺垫。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搜集资料来谈一谈教育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下节课进行讨论。

四、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教资笔试考试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苏争霸的背景;能够说出美苏争霸的过程及阶段特点;理解美苏争霸的影响和启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法,梳理美苏争霸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世界的主题,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美苏争霸的过程。

【难点】

美苏争霸的影响及启示。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美苏争霸》的漫画,提问:图片中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美苏争霸。

教师引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通力合作,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那么,在打败了法西斯国家之后,美苏关系又将何去何从呢?由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美苏由战时的同盟,转向了战后的敌对,美苏争霸的背景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之后,对外开始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开始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二)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美苏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美苏争霸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阶段特征又是怎样的?之后完成表格。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教师再次展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较量》的漫画,提问:掰手腕的态势反映出优势明显控制在美国一方,第一阶段美攻苏守的原因何在?最终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原因在于苏联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后,美苏双方均作出让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危机遂告平息。

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档案馆,请学生结合史料思考: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在这一阶段里,苏攻美守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美苏双方分别实行了怎样的战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中,尼克松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特别是在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随着时间的发展,美苏双方实力又有了新的变化,80年代,美国同意有限缓和的原因何在?双方战略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里根决定启动“星球大战计划”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原因: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

2.战略: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

3.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三)影响和启示

教师提问: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苏争霸三十多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交流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影响:美苏的争霸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启示: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2.作业:苏联解体之后的世界格局将会如何演变?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七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约3分钟)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1、通过设计问题:①隋朝是怎样灭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2、让学生发问,师解疑释难。

(二)、“贞观之治”(重点)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DD了解表现DD探析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然后联系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此后,教师可以以史为鉴,联系时政(点到为止)继这个环节结束后,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该目教学任务后,我选取《课课精练》(练习册)和近些年的中考习题中的一些对应题目及时巩固知识,提高效果。同时,也可借助习题弥补完善本课教学,对题目的解答,关注层次教学,因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有意让差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三)、教学“女皇武则天”

(1)放映《大明宫词》有武则天登基场面的电视剧片段,让学生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则天。教师加以点评,让学生知道“尽管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由此要求学生让阅读教材后归纳,得出答案。而后教师进一步引用郭沫若对武则天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句话的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来论证。

(2)同步巩固:当场完成《课课精练》中的适应题和摘录的中考相关考题予以巩固训练

(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引用范文澜先生的话“唐朝只有两个半明君”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半明君是谁,并说出理由。这样处理,既可以复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正确认识,也为下课教学设置了悬念。

三、全课总结用歌谣进行总结:

(一)

唐太宗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轻徭簿赋重生产,君臣廉洁又勤政,

“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

唐朝有个武则天,后宫之中掌大权,晚年称帝国号周,唯一女皇她为先,

弘扬“贞观”有政绩,引出“盛世”到开元。

四、课外作业:设计一张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布置下一课的预习提纲。

▲说板书设计:

一、隋亡唐兴

1、隋炀帝的暴政

2、李渊建唐代隋(618年)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原因: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初中历史说课稿 篇八

自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走入课堂,本次说课就以这一理念为基,以学生  为先,以问题为导向来展开。

一、说教材

过渡:教材分析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包括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三部分。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而商鞅变法也使秦国更加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在战争中取得优势,统一全国。这一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为秦朝统一莫定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掌握浅、理解能力不强,同时其情感价值易受到影视剧的影响。但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精心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通过分析《战国形势图》与相关史料,掌握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3.体会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提高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难点为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我会通过复习导入,回顾“春秋”的由来,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战国”名称的由来。引起学生探究兴趣,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在导入中设计启发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疑惑中进入新课,在新课中探寻答案。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战国七雄

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讲解,补充“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相关知识,最后引出“战国七雄”。

对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我会播放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请学生观看视频并扮演战地小记者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进行播报。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我会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比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思考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我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进行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二)商鞅变法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我会引导学〔shubaoc.com〕生结合所学,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推广,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发展封建经济,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国也不得不实行变法。于是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我会出示表格,引导学生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理解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内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我会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政治方面:

1.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废除旧贵族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3.编定户籍、严明法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经济方面:

1.废井田,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军事方面:奖励军功,有利于新兴地主通过军功途径参政,也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国力基础,也为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后我将进一步总结:各国也通过变法废除旧制度,新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我会播放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的视频,出示《都江堰示意图》,请学生扮演导游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到都江堰的巨大作用,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查一查哪些成语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本课的认识。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略

最新范文

《化学键》说课稿优秀3篇02-29

小学语文说课稿(优秀10篇)02-28

《富饶西沙群岛》评课稿(4篇)02-28

高中化学说课稿优秀3篇02-27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3篇02-27

小学体育评课稿【优秀2篇】02-26

盘古开天地评课稿(优秀7篇)02-26

小学体育说课稿(最新5篇)02-26

《分数基本性质》评课稿(优秀3篇)02-26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稿优秀4篇02-25

82 9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