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评课稿 最新高中语文公开课评课稿5篇(实用优秀10篇

2023-10-06 13:18:48

日前,下班级听了东老师的《巴尔扎克葬词》、蔡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这两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两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分享了最新高中语文公开课评课稿5篇(实用优秀10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帮助到您。

高中语文评课稿 篇一

1、教态:马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情境创设:这几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夏老师的激情创境,苏芊老师的漫画创境,张蕾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调查报告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学科特点:几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教师适当的范读,给学生以示范,并且能通过声音把学生带到文章情境中,进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因此,我觉得以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还是必要的。这一方面,夏辉老师特别突出。

4、教学目标的确立: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李杨老师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课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紧紧围绕着当堂的目标来进行。从导入感知——联系文本——体会作用——总结归纳——实战演练,到最后的补充说明,课堂容量大,学生接受知识多。马振丹老师的《小狗包弟》,课堂朴实,实实在在,没有任何玄虚。注重当堂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落实,讲解细致。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六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问题设计: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几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学生活动、课堂氛围:六位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吴静老师的《边城》、苏芊老师的《庖丁解牛》、张蕾老师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高中老师语文评课稿总结 篇二

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悉心领会、积极实践,以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面我谈一下习体会。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在理解这些基本理念时,必须把握好以下两点:

第一,语文教学对象的全体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不是为少数尖子学生设计的。例如,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祖国语文是祖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作为首要目的,使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语文课程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还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作出不懈的努力。

第二、语文素质培育的全面性。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的有机结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和性学习,顺应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发展和突破。具体表现在一有利于语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因为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有两个通道:即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两个渠道是小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两翼”,相辅相成,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有利于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将大大增强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三有利于各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探究的需要,随时改变原设计的思路,沿着更新的目标去探索、前进,以求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主的进行设计活动,这样便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因此,在活动中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施展,智力因素都能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3、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学习方法。

以往的教学突出表现为重结果,轻过程,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将“过程和方法”提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的重要高度来强调,无疑是对旧教育思想的有利反抗。关注“过程和方法”,既遵循了人的的规律。同时,关注“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老师并不陌生 ,但是,从我们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把他们列为三重之一,就是要强化观念,坚决落实,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首先,“过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尽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喊了许多年,但在不少老师的眼里“主导”即“领导”,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课堂所有环节的设计都按着自己的思路,运行在自己设计的框架之中,而学生永远是教师操纵的对象,在这样“主导”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然大打折扣。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就要求教师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要认真考虑才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要考虑给他们创造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这样,教师必须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过程。所以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必然会引起权重的转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其次,“过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法向学法的转向。过去,老师设计的是教案,研究的是教法,现在,新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就促使教师要把重点落实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方法去解决实践问题,即要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法指导上。“课程标准”要求的学法指导,并不仅是简单的学习几种方法,更有着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会做人的深刻涵义。

冰心说:“ 文章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的情感的独特的语言。这语言乃是他从多读书、善融化得来的鲜明、生动、有力、甚至有音乐性的语言。”当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创作的热情,有了对自我的表达,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已经成功了。语文教师不用将分数常挂心中,现行的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正愈来愈倾向于对学生心灵的解放。只要我们的学生真正拥有了写作的自由和快乐,一切自会水到渠成。

高中老师语文评课稿总结 篇三

这次的远程研修,时间虽短,但是收获颇多,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给各位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内容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也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畅所欲言,专家指导老师也给与及时点评,把其他老师的优秀作品及时展现出来,可以说,这些天的阅读量是从来没有达到过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无论从知识,还是教学方法,都学到了很多,可以肯定地说,对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次的远程研修也给我很大启发,以后要加强学习。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何顺利走进新课程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研修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几点认识,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转变教育理念: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又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在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各门学科的目标主要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需要做准备,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学科知识的“专家”。这种培养目标并没有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强化。它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是由于现行教育存在种。种弊端,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我国没有培养出一个获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很显然,这种培养目标已远远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充分利用实地观察与调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几种学习方式,注重归纳学习与演绎学习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历史问题,形成主动学习历史的态度,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高度重视史学的教育功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二、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历史课的基本定位是以教师为主,即教师是主讲,而学生是主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它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少关注。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压抑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逐渐丧失。课堂教学丧失素质教育的功能,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抛弃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启发、质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做发现者、探索者。②努力创设最佳情境,诸如角色模拟、情景创设、模仿制作等,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感受,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让学生做参与者、合作者。③尊重每一位学生,决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使学生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望、研究、探索问题的喜悦中,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做自主者、探究者。

三、转变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是为了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误导,教学评价基本上等同于考试,考试几乎成了教师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惟一方法。其结果是学生的“成绩”提高了,记住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在简单的历史和现实问题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情感和价值观,则基本上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很显然,这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很不适应,所以,要真正搞好新课程的教学,历史教师必须转变评价方式。①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认真把握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每一个环节。在评价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特长,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②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不仅要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③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改变将纸笔测验作为惟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的现象,运用问卷评价、小论文、成长记录袋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特长,使所有学生都应得到合适的机会来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成就。

总之,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课程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照此要求,虽任重道远,却无限光荣,而我们的历史教师,惟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担当起时代发展赋予的重任。

高中语文评课稿 篇四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高中语文评课稿 篇五

针对学生小说阅读能力的不足,平时也很少有意识的加强相关知识特别是外国小说的积累,本着与大纲接轨,课内外融合,丰富阅读面的原则,两位老师选择高三教材中的《桥边的老人》这篇文章可谓匠心独具。她们事先认真解读文本,找到了学生阅读中可能存在的疑难点,教学中深入浅出,层层启发,提出的问题符合中学生发展心理,其精彩丰富的言语、深厚的文学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本堂课上得到充分体现,给了我们兄弟学校老师很多感悟。下面我们主要从学习兴趣,教学目标,教学事件,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进行评课。

学生对于小说还是有较浓兴趣的,相比于古文课堂,应该更能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桥边的老人》这篇文章有一定难度,学生理解起来会出现难点,作品淡化了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情节,打破学生看小说只看情节的误区,而是从叙述角度和故事入手,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揭示小说主题。蒋老师一开始用课前准备好的战争音乐和图片帮助引入,以自己的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去感悟战争这一话题,从而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重在点拔、启发。把离高中生相对较远的问题变得具体可感,真正做到了深文浅教,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可以说是获益匪浅。比如在使学生掌握叙述的视角即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时,蒋老师通过与另外一个片段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区别及如何转换。

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很清晰,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立足文本,抓住关键人物和关键语段,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旨,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自主意识;掌握小说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及区别,冰山理论的写作特色;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生命的可贵,和平的可贵,战争的残酷性)。可以说这两堂课老师很好的`完成了这些教学目标,文本解读的好坏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两位老师不求面面俱到,通过分角色朗读找关键字句来指导学生理解小说人物,如在分析老人时,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文本中,理解到造成老人一系列变化的根源在于战争。

两堂课给我影响最深的教学事件是两位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在知识和技能上,使学生掌握叙述的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对于这个学生从没有接触过的视角问题,老师通过课内课外比较分析,让学生一目了然;积极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中体会老人的感情,在朗读中感受老人的心境,特别是老人的神态、动作及语言描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很好的放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当堂写作的能力,让学生结合课内所学的知识改写文本,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小说,而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两堂课课堂安排的有条不紊,给人感觉自然、轻松、紧凑。当然还有老师语言的引导和启发性、文学知识的深厚等优点就不一一说明了。

总的看来,这是两堂非常成功的小说知识鉴赏课。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教师去思考去学习。两位老师上完之后在说课时都有反思,想方设法要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挖掘文本中可以利用的信息,以求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她们对教学的这种执着和奉献精神,让我们感触很深,也是我们要努力学习的方向。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这次教研活动的目的,主要就是从学生的实情出发如何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每个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学生的实情出发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情展开教学,这样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说到这里我们也想谈谈对评课的理解,我们觉得应把评课的权力放一部分在学生手里,老师要做好传道受业解惑,必须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才是主要接受者,而不是听课的诸位。与其天天去谈理论要求,倒不如静下心去感受学生心声。语文教学要获得新生,不是单单开几个会议搞几次学术交流就能解决好的,学生不喜欢的我们还在讲,感兴趣的又不能天天上,诚然这里面主客观因素太多,与教育现状密切相关,也不是我们基础教育者所能左右。这里也只是“借题发挥”了,不足之处还请各兄弟学校指正!

高中老师语文评课稿总结 篇六

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悉心领会、积极实践,以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面我谈一下习体会。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在理解这些基本理念时,必须把握好以下两点:

第一,语文教学对象的全体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不是为少数尖子学生设计的。例如,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祖国语文是祖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作为首要目的,使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语文课程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还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作出不懈的努力。

第二、语文素质培育的全面性。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的有机结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和性学习,顺应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发展和突破。具体表现在一有利于语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因为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有两个通道:即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两个渠道是小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两翼”,相辅相成,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有利于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将大大增强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三有利于各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探究的需要,随时改变原设计的思路,沿着更新的目标去探索、前进,以求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主的进行设计活动,这样便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因此,在活动中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施展,智力因素都能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3、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学习方法。

以往的教学突出表现为重结果,轻过程,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将“过程和方法”提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的重要高度来强调,无疑是对旧教育思想的有利反抗。关注“过程和方法”,既遵循了人的的规律。同时,关注“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老师并不陌生 ,但是,从我们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把他们列为三重之一,就是要强化观念,坚决落实,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首先,“过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尽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喊了许多年,但在不少老师的眼里“主导”即“领导”,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课堂所有环节的设计都按着自己的思路,运行在自己设计的框架之中,而学生永远是教师操纵的对象,在这样“主导”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然大打折扣。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就要求教师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要认真考虑才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要考虑给他们创造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这样,教师必须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过程。所以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必然会引起权重的转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其次,“过程和方法”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教法向学法的转向。过去,老师设计的是教案,研究的是教法,现在,新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就促使教师要把重点落实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方法去解决实践问题,即要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学法指导上。“课程标准”要求的学法指导,并不仅是简单的学习几种方法,更有着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会做人的深刻涵义。

冰心说:“ 文章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的情感的独特的语言。这语言乃是他从多读书、善融化得来的鲜明、生动、有力、甚至有音乐性的语言。”当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创作的热情,有了对自我的表达,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已经成功了。语文教师不用将分数常挂心中,现行的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正愈来愈倾向于对学生心灵的解放。只要我们的学生真正拥有了写作的自由和快乐,一切自会水到渠成。

高中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篇七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背景。

2、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3、了解沙皇统治下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教学重点:了解背景,熟记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理清层次并准确概括层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塑造了行侠仗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花和尚鲁智深;聪明敏感的千金小姐林黛玉;温柔善良的水生嫂;受封建压迫的苦命的祥林嫂;可悲可叹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还要学_这样一位被时代烙印了的人——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二、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_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称。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三、背景介绍:19世纪末。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_,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_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_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四、疏通字词: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祈祷:降服谗言噩梦滑稽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撮合:从中介绍促成。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六神不安:形容惊慌焦躁不安宁。

六神:道教指心、肝、肺、脾、胆、肾六神。

五、读课文疏通情节:

一、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序幕﹛生活套(1)、思想套(2)﹜套己

二、别里科夫的恋爱(6—37)开端:怂恿(6—7)

发展:漫画、骑车(8—17)套人

_:争吵(18—36)

结局:失败(37)

三、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尾声套死

六、分析主题:揭示沙皇政府的黑暗,别里科夫的愚昧,呼唤自由的空气。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别里克科夫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2、学_文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任务的方法。

3、了解沙皇_制度的本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学_文章抓住典型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要使一个人物活化必需借助于手段: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正面刻画以及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侧面烘托,那“小说”是如何活化别里克科夫这个套中人呢?我们来共同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

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而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是一个受沙皇_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

2、小说怎样塑造这个人物?

集中表现在他的套子。

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3、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

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因为他把一切不合“规矩”的言行报告校长。此外,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同事骑车交游。他认为大逆不道,怕教室吵闹出乱子就建议开除“彼得洛夫和叶果落”。他就象是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胆小、多疑、封闭、守旧,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就缩进自己的壳里

4、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_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_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5、别里克科夫最后的结局怎样?

他死了。最终死在自己的套子里了。

6、小说通过怎样的矛盾冲突来展示他的悲剧?

恋爱。通过恋爱时间来展示“套子”的危害。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别里科夫结婚的原因?

①别人撮合,华连卡表示好感。

②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出生较高有田产。

③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人。

小结:以上种种均为外在因素或外在_,不是他内心真正产生爱意,他准备结婚只是昏了头。

7、这件婚事成了吗,为什么?

答:没有。因为①有人画了幅漫画。②华连卡骑自行车。这触犯了别里科夫的套子,他不能接受新事物,与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所以,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就一本正经地找华连卡,妄图用自己的套子去套住她。结果华连卡不在,一向讨厌他的科瓦连科与他谈话,话不投机被科瓦连科推下楼梯,所以婚事失败了。更致命的是这一幕恰好被回来的华连卡看到,率真的她大笑三声,别里科夫的命运在这笑声中结束了。他永远地装进了自己的套子中。

小结:小说集中笔墨刻画了别里科夫婚事的波折,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让保守落后的别里科夫承受新事物的冲击,让最怕出乱子的人承受了他认为的乱子,将别里科夫送入自己的套中牢牢地被套住,再也拔不出来。就在这一推一笑,一滚一死中展现了新旧良种势力的斗争,新势力轻而易举地灭掉了旧势力,表现了旧势力的必然灭亡和新势力的旺盛力量。

8、自读与讨论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2)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_度没有_,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_统治不_,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_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9、讨论小说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何在?

揭示沙皇_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毒化,号召人们_沙皇_统治。6、讨论课文中三、写法分析

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四、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_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的自我学_小结。教师点拨要点:

①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_提示)。

②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③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五、拓展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的“套子”,学_使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生活。

2、课外选读读本上或其他文学刊物上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高中语文评课稿 篇八

一、如沐春风,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再次听XX老师授课,真有如沐春风之感,这种感觉不是学生时代能有的。在20年前,作为X老师的学生,听她的课,最享受的是老师悦耳的声音,和蔼的教态,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对老师充满崇敬。今天,当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认识,对文本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解读后,再次聆听X老师的教诲,被深深感动了。老师的声音依然那么甜美,教态依然那么和蔼,更重要的是教学形式与内容如此巧妙的融合,正是种融合,让人沉醉其中。教学内容是“从孔子师生关系的角度解读论语,走近孔子”。孔子的弟子往往比孔子小数十岁:子贡比孔子小31岁;颜渊比孔子小30岁;公西华比孔子小41岁。但年龄无法造成鸿沟,孔子和学生间的平等、相知、互敬,是极其明显且难能可贵的。而X老师的课堂我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教学氛围。老师语调温和,面带笑容,眼神中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与期待。老师没有用扩音器,声音不大,但表述得十分清楚,语言干净利落,且富于文化色彩,作为同行和听课学生,我深深地敬佩老师的语文功底。而那些X老师课堂上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自由举手发言。整个课堂的氛围如此轻松,师生关系融洽。在这样的氛围中,你能感受到学生的思想被激活了,学习的热情被点燃了。

为此,我深感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有机融合是多么重要。回想前两天教学《种树郭橐驼传》,有无限遗憾和苦恼。文章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种树和养民均需顺应天性,便可发展其天性。由于缺少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激情没能得到激发,只是被动地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谈不上对文本进行赏析。此种情况下教学的'内容与课堂的学习氛围是相违背的。一方面,强调顺应物之天性,令一方面在违背人的天性,内容与形式自相矛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我无比汗颜,有愧于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二、巧妙设计,搭建对话平台

课堂和谐的学习氛围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师生地位的平等,但这些教育理念都内化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好的教学设计是在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师生对话搭建一个平台。在通常的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基础是教师设置的问题。我相信所有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言,但情况并非都能如愿以尝。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不肯发言,原因不外乎两方面:其一,问题不明确;其二,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探究和表达的愿望。反过来说,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那么教师的提问一定具备两个条件:提问明确;提问有探究和表达的价值,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便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核心。

在XX老师的教学中,有效的提问促成了学生的思考探究和主动表述。整堂课,主问题只有三个:颜回死,夫子悲痛,如何理解子哭之恸?子贡为什么把仲尼比作日月?夫子见南子,子路为什么不悦?仲尼为什么发誓?归结起来,她的教学提问是对教材整体设计的结晶。

1、整合概括性

文章标题是《当仁,不让于师》意思为:面对仁,“弟子”不必谦让、推让于老师。强调面对仁时,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可见孔子把“仁”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三个问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孔子与三个弟子的对话,也正好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剖析孔子所强调的“任”。应当说,三个问题巧妙地化解了编者所列的标题,而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整合内容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让教学内容主动贴近学生避免了把学生硬往所学内容上拉。

概括性极强的提问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提问只是给学生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指导学生去按图索骥去发现隐藏在文字之下的信息,并进行理解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提问给学生的理解留有空间,让学生在文中寻找信息的基础上有话可说。

2、整合是对现有内容的删补调整

打通单元、打通课内外

选文共13则,篇幅教长,而标题所涉及的“仁”一概念学生还未学习。集中学习理解孔子思想“仁”的内容当在本书第四专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在有限的一节刻中完成一个相对集中,有明确主题的教学不得不进行内容的删减和增补。因此,精选怎样的内容和补充什么样的内容全由教学的核心内容来确定。在本节棵课中当由标题所定。因此,整合也当打破单元界限,把第四专题的相关内容选入其中。如在孔子和颜回关系的探讨中可以加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也,不可以长处乐。”所孔子之所以把特别的爱给予颜回,正因为文中所说“贤哉,回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于穷困中处乐,正应了孔子所说的“仁”的含义:长处乐,仁如此轻易达到。仁,融在生活的细节中。

3、有效点评,促进对话

在学生发言,教师的点评是决定对话得否延续和深入的关键。XX老师的点评简明富于启发性,是我努力的方向。只要在场,注意听,学生对某个问题都会一定想法。但要把心中所想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这本身是困难的,而语文课的所谓听说训练也就内化在这些方面。鼓励学生只要有所感就积极发言,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的表达能力肯定会有提高。教师的作用便是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教学对话中,学生的发言往往表意不够明确,条理不够清楚,教师有必要使之明确化,条理化。因此,教师的点评不宜够多,但应当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概括学生的话语,使之明确;二是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其思维走向更深更远。当然,前提是紧扣学习内容。如果学生的回答超出学习内容,那就是应及时拉回。

如在探讨第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发言散乱,教师加以概括:处于困境而能坚守,坚守的执着,淡褪了流派与时代,成为人性的闪光点。

三、对选修课专题设计的一点思考

选修教材在编写上均以专题为单位。《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按某一主题选编内容非常有必要,且编的很好。“当仁,不让于师”是其中一则内容容。而当这句话作为一个专题的主题时,它就成为了所有内容的中心,也是教学的中心。它可以串联教学设计中的三组对话。颜回与孔子对话一组,孔子为颜回的死而过度哀伤,似乎破坏了他所提倡的“礼”,正是因为孔子看中颜回的“仁”,可以说是为知己的死而痛哭。而孔子和子路对话一组,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悦。这种对老师的态度极为反常,正是因为子路认为孔子的行为有悖“仁”,老师不合乎“仁”弟子有权不满,这也正应了孔子所提倡的“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面对“仁”时弟子不必和老师谦让。

因此,在选修课的教学中,琢磨专题主题,把握编者意图,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一个问题。

高中语文评课稿 篇九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发展源远流长。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作为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理应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财富。

学校在这一方面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教师就是传承文化的使者。教材里收录的都是经典的千古流传的诗歌,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诗歌,并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能够独立欣赏其他诗歌。

今天观看了张海岩老师的教学录像,我感触很深,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时,更多的代替学生分析诗歌,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诗的内容。

自己的教学还是一种传统的灌输式的。张老师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走进文本之中。如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从吟诗中体会是诗人的'情感。

还让学生相互讨论,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扫除诗歌字词上的障碍。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老师没有急于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思考寻找。

这一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正在受益。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是觉得自己事先也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可实际操作起来事与愿违,学生有时启而不发,或者说得离题万里,风马牛不相及。

自己在一旁非常着急,倒不如一股脑的讲出来痛苦。这种困惑时常伴随我,也想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今天收看张老师的录像,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了。

以后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切不可期望过高,急于求成。

高中语文评课稿 篇十

日前,下班级听了东老师的《巴尔扎克葬词》、蔡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这两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两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两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两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东老师的激情创境,蔡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东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两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两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蔡老师充分“多媒体”教学,东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征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两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蔡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东老师的“葬词、演讲稿、散文的特点”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东老师和蔡老师都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东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蔡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东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蔡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蔡老师的传统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古人眼中,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作用,是衡量老师之所以作为老师的标准。然而今天,衡量老师的标准已经发生变化,一个成功的老师不再是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刺激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陈芳老师的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将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两方面略作阐述。

一、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课堂导入时就已经决定。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课文导入设计不但能自然的进入新课,而且能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自然的受到感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学习,最终完成课堂知识的吸收。陈芳老师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个步骤,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孔子这位千古名师的`图片导入新课,既与课文《师说》主题密切联系,又刺激了学生对老师认识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迫切的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为下面古文的研读作好了铺垫。

二、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

①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目标比较明确,并在课堂的前言中给予重点说明,让学生于“心中有数”,对课文的把握方向明确,从而形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较为重点的是虚词和实词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了“师”的用法,并在每一处给予详细的讲解,从而解除学生对同一字在古文中不同用法的迷惑。教师反复的比较,更让学生明白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②教师能恰当设疑

教学过程中,死板的教师讲说会让学生失去教学兴趣,而恰当的提问会让学生兴趣盎然。这一点,陈芳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做的很好。在文章第一段的分析中,老师巧妙地设置了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且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在文章中用原句回答。学生既阅读了文章,又赏析了文章,还明白了老师的意义,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知识吸收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思想的熏陶。

三、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这是众所周知的。课堂不是老师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学生思维跳跃,产生思维火花的舞台。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是学生的知识吸收程度和课堂参与程度。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越高,就证明课堂的效果越好。老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老师始终是学生学习背后的指挥棒。经过老师的点拨与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很强,学习兴趣很浓。效果,当然没问题。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较成功的课。

最新范文

高中语文说课稿【精选9篇】10-06

小学英语说课稿(英文版)范例(最新7篇)10-06

《自然之道》说课稿【优秀5篇】10-05

草虫的村落说课稿优秀6篇10-04

司马光评课稿优秀9篇10-04

有关评课稿范文(精选8篇)10-04

《祁黄羊》说课稿优秀7篇10-03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精选5篇】10-02

春酒说课稿(5篇)10-01

初中化学说课稿优秀8篇10-01

82 7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