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优秀9篇】

2022-08-09 21:02:54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漂亮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 篇一

一、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

五、教学过程:

内容呈现

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战况

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 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

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

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六)丰富积累

出示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朗读积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检查生字词。

荻dí港获huò得锐不可当dāng当dàng真要塞sài阻塞sè

堵塞sè歼jiān灭阡qiān陌纤xiān维溃kuì退匮kuì乏馈kuì赠

2、学生介绍收集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目标展示】

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导入新课】

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讲解: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报道渡江战役的新闻。(板书课题。)

【新知研习】

(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分析主体部分的层次。

本文按消息的结构特点来写,标题、导语、主体,层次清楚,堪称典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句),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这一部分是导语。

第二部分(从"20日夜起"到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

这是主体部分,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数说明我军兵分三路渡江的情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渡江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提问: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2、电头起什么作用?

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师生评价。)

本文除按时间顺序外,也按事件本身的特点安排结构顺序。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却较为顽强,所以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先写,东路后写。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况且新华社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军,后写西路军。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分两方面,为何一略一详?分析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⑴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挡。不言而喻。

⑵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归纳总结】

详略得当,写法有同有异,是这篇新闻的主要特点。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较详,除具有中路军所记的内容外,还记叙了我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进军方向以及敌军溃退的情节,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叙述战况基本上与西路军相同,同时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拓展实践】

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

如叙述东路军的战果,对抵抗之敌,用"歼灭及击溃",对地区和要塞分别说"占领"和"控制";对长江是"封锁",对铁路线则用"切断"。

完成练习三(1)。

【预习指导】

预习《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

四、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

五、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三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1997年第9期)。

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

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

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评析]

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

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

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

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

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

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 篇四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_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_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九听_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

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总体说明】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突破:很难。“夜”,晚上,月黑风高,风急浪高,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

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了。这个更难辨析。“突破”“冲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

【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突破”是点、段,“冲破”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面的解说。

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设问: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

【明确】“歼灭”“击溃”,删掉其一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即所谓“不准确”;“一切”,表范围;“抵抗”,谁敢不投降,就拍死你!──这是“霸气”!删掉了,“情感不足”。所以,为了表达“准确”和“情感”需要,有时甚至可以牺牲“简洁”。

【设计意图】除了对语言形式的“形成解释”,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

4、布置作业:编题、做答案。

语言的体味和推敲,让我们发现了那么丰富的意蕴,我们也来尝试做发现者:

在本则新闻中再找一处(有余力的同学多多益善)你觉得值得品味和鉴赏的语句,仿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编成练习,并给出参考答案,下节课用你的题考考同学们。

【设计意图】将“形成解释”拓展到课外学习,既发现值得品味鉴赏的语言点,还能通过“做答案”这一要求,尝试作出“合理判断,并形成全面、准确的解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检查生字词。

荻dí港获huò得锐不可当dāng当dàng真要塞sài阻塞sè

堵塞sè歼jiān灭阡qiān陌纤xiān维溃kuì退匮kuì乏馈kuì赠

2、学生介绍收集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目标展示】

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导入新课】

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讲解: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报道渡江战役的新闻。(板书课题。)

【新知研习】

(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分析主体部分的层次。

本文按消息的结构特点来写,标题、导语、主体,层次清楚,堪称典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句),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这一部分是导语。

第二部分(从"20日夜起"到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

这是主体部分,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数说明我军兵分三路渡江的情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渡江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提问: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2、电头起什么作用?

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师生评价。)

本文除按时间顺序外,也按事件本身的特点安排结构顺序。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却较为顽强,所以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先写,东路后写。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况且新华社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军,后写西路军。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分两方面,为何一略一详?分析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⑴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挡。不言而喻。

⑵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归纳总结】

详略得当,写法有同有异,是这篇新闻的主要特点。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较详,除具有中路军所记的内容外,还记叙了我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进军方向以及敌军溃退的情节,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叙述战况基本上与西路军相同,同时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拓展实践】

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

如叙述东路军的战果,对抵抗之敌,用"歼灭及击溃",对地区和要塞分别说"占领"和"控制";对长江是"封锁",对铁路线则用"切断"。

完成练习三(1)。

【预习指导】

预习《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

四、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

五、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七

教学目的

1、了解消息的体裁格式和一般特点。

2、学习本文作为消息的两大语言特点:其一,凝练、概括、准确;其二,鲜明、富于感情色彩。

3、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设想

这是同学们首次在课文中接触“消息”这种体裁,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住“特点”二字。有关消息的格式体例应以教师介绍为主,对消息的一般特点,可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步体会,由师生共同归纳。对本文语言上的两大特点,可采用比较阅读、范读、朗读的方法处理,使学生在直观上对其特点形成鲜明印象。尤其对“语言鲜明、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要点拔明白其作为消息的独特之处。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评析,试写一、二则消息,通过讲评,巩固所学。

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

1、消息的格式要求。

2、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凝练、根据、准确。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题。

1、指名朗读“预习提示”所列词语,注意读准加黑的形近字,多音字。

2、提问:锐不可当当真要塞阻塞堵塞各加黑字字义。

3、指名上黑板听写,对照课文订正:芜、繁、殷、溃、签、泄、督。

二、教师范读,理清结构。

1、教师范读,同学边听边标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2、同学讨论全文层次结构。归纳讲解:

开头括号中的部分是电头。“新华社”,是消息的发布者,全称新华社通讯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长江前线”,是消息的发布地点,当时是举世注目的焦点。“22日22时”,是消息发布时间,为什么要精确到“时”?暗示战局瞬息万变,人民解放军在迅速扩大战果。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上一则消息,播发只有二十小时,情况已有很大发展。真实可靠,迅速及时,是消息必具的特点,由电头便可以看出。

开头两句是全文第一层,是消息的导语,总括简述消息内容。第三句至本文末为第二层,是消息的主体,具体详述消息内容。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战况。导语与主体构成总分关系,清晰严密。

3、同学结合练习二,分析主体部分结构层次。

提问: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归纳: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提问:详写西、东两路,略写中路,为什么?

归纳:如“预习提示”所说,对中路军战况前此已有报道,所以本文略写中路,详写西、东两路,体现着根据实际需要选材的原则。

提问: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归纳:”20日夜起……首先……21日下午五时起……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战犯汤恩伯21到芜湖督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三、学习本文语言特点之一:

凝练、概括、准确(板书)

本文语言凝缩精练,,高度概括。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同学们可根据报道在课本附图上一一标示(教师出示“渡江战役图”,或用投影打出)。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语言极为凝练、概括。

请以导语部分为例分析语言的这一特点。

归纳:导语部分连同电头只65字,精确时间,大军人数,战线长度,渡江区域一一报道,“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极有气势的写出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导语概述了伟大事件,洋溢着胜利豪情,突出体现着语言的凝练、概括。这是由体裁和报道内容决定的。

齐读导语部分,深入体会。

消息是简要而迅速报道国内外要闻的文体,语言凝练、概括是特定要求。除此之外,准确也是基本要求之一。

归纳:“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到达”,泛,“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共”,时限不明,一般化,“24小时内”,时限明确,“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

请同学们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归纳: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还有全文最后,对“要塞”则用“控制”,对“长江”则用“封锁”,对“铁路”则用”切断”,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类似例子在这篇五百余字的短文中到处可见。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同学齐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凝练、概括和准确。

说话,写文章都要得体,得体之一就是要适合文体。消息要求简要、迅速、真实,因此语言应当凝练、概括、准确,本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除此之外,本文语言还具有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同学们课后应结合朗读,予以体会。

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 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

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_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讨论、交流)

明确:

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

①“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

②“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的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③“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默读,了解新闻的结构

1、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

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小段(几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一大段(几小段)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画出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并指导学习新闻的方法。

板书:

标题——提要(迅速了解)

(主标一般是主谓短语。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概述(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

主体——扩展(更细致了解)

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导语是对主体的概括。

3、从准备的报纸中挑选一则新闻,运用课内学到的新闻知识,进行浏览、粗读和精读,进一步辨别新闻的结构,了解新闻的特点。

五、咬文嚼字,体会新闻特点

1、思考:

①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或“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横渡长江”行不行?(真实)(准确)

②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渡江线役胜利了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及时)

2、找语言因素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

①电头(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②时间(及时、准确)

③数字与地名的组合(准确)

……

板书: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六、合作探究,质疑释疑

1、预设

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可能有:

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那个层次写得最简略?这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可结合渡江战役示意图指出三路大军渡江的起讫点及进军情况)

2、在探究释疑的基础上,适时揭示背景。

(1)明确

文章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写得简略。因为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_同志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条消息报道大军渡江的。其中有一条主要报道了中路军战况,所以写得简略。

三路大军之间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在写到西路军时,中间又插上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将二者衔接起来)

(2)背景新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二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七、回顾小结,畅谈学习感受

1、关于新闻知识的

2、关于对战争认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结束语

毛_同志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对于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新一代人,无疑是一次战争的洗礼。此外,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简明准确,感_彩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课外校园新闻写作

根据“校园采访”活动收集的材料,写一篇新闻报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 篇九

教学目的:

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九、听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

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总体说明】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最新范文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优秀2篇08-09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教学设08-09

《汉语拼音11 ie üe er》教学设计(优秀708-09

S版六年级上《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008-09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优秀4篇】08-09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优秀3篇】08-09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优秀3篇)08-09

自相矛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08-09

二年级黄山奇石教学设计(优秀7篇)08-09

《识字8》教学设计优秀9篇08-09

78 1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