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教学设计 推敲教学设计精选5篇

2023-11-02 14:50:50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书包范文为大家分享了推敲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帮助到朋友们。

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篇一

关键词:加深理解;立足文本;跳出文本

在最近的一次外出学习听课中,在所听到的十多节课中,每一节课的教师都会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延伸,他们在“拓展延伸”环节或安排了“写一写”,或安排了“说一说”活动,但是在教学环节中引导与处理的手段却各不相同,因而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大相径庭,这里试举三例加以分析。

【例一】教学内容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推敲》,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安排了“说一说”:“你们认为‘推’好还是‘敲’好,为什么?说说自己的理由。如果贾岛没有遇到韩愈,而是遇到你,你会向他推荐什么字呢?”

【例二】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课《虎门销烟》,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安排了“写一写”:“假如林则徐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例三】教学内容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在大海中永生》,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也安排了“写一写”:“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邓小平爷爷说呢?把你想说的写在写话本上。注意要写得语句通顺,还要将最近国家发生的大事告诉他。”

例一中,教师立足于课文又跳出了课文,引导学生对“推”和“敲”正确地理解,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理解“敲”的妙用,又通过“如果贾岛没有遇到韩愈,而是遇到你,你会向他推荐什么字呢?”这一教学环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课堂上学生发言十分踊跃,有的说用“拍”,有的说用“打”,还有的说用“喊”……各种答案都有,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这充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加强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养了他们结合语义、语境准确运用字词的能力,达到学生今后在说话和写作中会对文字会进行推敲的效果,所以我认为这达到了拓展延伸的目的。

例二、例三设计的形式是一样的,但是两个教师处理的方式却不同,因而教学效果也就有所出入。例三中教师让学生表达心声,用笔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是抛出一个问题便让学生写,怎么写,写什么,没做丝毫指导,学生很茫然,无从下笔,写出来的语言贫乏、空洞。例四中教师让学生抓住热点话题,向邓小平爷爷报喜,并表达自己的心声和决心,然后学生当堂写作。因老师对学生提出了较为具体、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写些什么,如可以将最近国家发生的大事告诉他,因此学生想说、有的说,并且说得也很好。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忽略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学生对自己写话中的优点、缺点一无所知,写话的能力不会有很大的提高,这样就失去了安排这一环节的价值了。

从以上三例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内容太熟悉了,和我们一起学习的教师都说这些教学环节在我们看特级教师的教学影片或阅读优秀教学案例时都已经看过了。从内容上来看,这些都不是授课教师的新创,普通教师学习特级教师的精神是可取的,当然内容上也可以亦步亦趋,但在教学的方式与引导的过程中必须加入自己的元素,要符合自己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翻陈出新。从这几例中,对如何使“拓展延伸”翻陈出新我有如下两点思考。

一、“拓展延伸”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加深理解,又是对语文知识学习和运用领域的拓宽

“拓展延伸”环节问题的设计必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耳、口、手、脑。以上教师安排的“写一写”“说一说”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但由于教师情境创设、引导的方式不尽相同,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周到,全面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相机进行激发、引导,争取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拓展延伸”要立足于课文又能够跳出课文

最怕的是以拓展延伸为名义,让学生以课本为依据死搬硬套地进行说话。设计的问题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交际和写完整的文章打下基础。

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篇二

曹春荣 乐胜乡第一中心小学

充分对话,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所在。文本如果没有阅读,就是沉默的文字,就

是黑色的污迹,就是沉睡的思想,或者说是冬眠<www.shubaoc.com>着的魂灵。只有我们去唤醒它们,去重新解读、建构它们,才能赋予它们绵绵不息的

生命与活力。主动、合理地建构文本这个教学的历史隐性主体,开展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每一个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

教师的使命。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老师,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一、立足文本 对教材内容有个人特色

随着授课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教师对教材内容已是轻车熟路

了。许多教师刚开始走上教学岗位时,疏于备课,总是拿着现成

的教案集就走上讲台,照本宣科,讲完后也很少去反思,总结。

往往是课堂教学成了公式化,格式化的重复,这样对知识的教授

是很不利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要备好课,而要备好课就

要深入挖掘文本,读懂文本,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力求做到备

课的个性化。这对教师是一个全新的要求。一是要求自己先独立

解读文本,后看“教参”,不先入为主,不以“教参”分析取代

个人见解。二是备课交流时,先理清对教材的体会,教学的思路,

以及想不通, 拿不准的问题。 然后再去问教学比自己出色的老师,

说出自己的见解,互相讨论交流,教师要独立思考,融汇贯通,

读懂文本,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力求做到备课的个性化。

二、挖掘文本,展开作品层面的阅读和理解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挖掘文本内容。在钻研教材时,从

容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而自如地与文本沟通,

与作者对话。

在初读文本、研读教材时,教师要带着崇敬心理,以平静、

平和的心态沉浸在文本之中,做到专心致志地看课文,举一反三

地学课文,充分发现和积极发掘教材中若干文本的文学价值、美

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在审视教材时,敢于居高临下地质疑文本,挑战文本,并在

质疑和挑战的基础上,全面、正确地理解文本的精髓,把握文本

的真正内涵,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对文本内容的取舍、解读角度的

切入等作出一个科学的判断。

通过揣摩体验,以平视和融入的阅读走进文本,积极地与文

本融通,与作者对话。设计着语文课堂中师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对

话时,教师既要能努力地将文本的真实情绪传导给学生,又要能

引导和组织学生一起,与作者、编者开展平等的对话,共同商榷,

共同建设,发掘文本最大的教育教学价值。

不但如此,教师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

题目、课后练习题也都认真加以推敲。这些往往在“教参”并没

有作提示,现成的教案、实录也未必作这样的设计。比如解读题

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课文的题目都值得认真加以推敲。

为什么以这样作题目,题目和文章内容、主题、表达方法有什么

关系?备课时题文联系,或是题和文章的中心句、段,或是和文

章的优美词句,或是和文章的开头结尾,是怎样的呼应,怎样的

点题。备课时还要认真诵读题目,试图通过读题,指导学生读题,

有助于对文章的领悟。例如,在备《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教

师要抓住课题中的“飞夺”不断质疑,并设计了几个问题:“飞”

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谁在“飞”?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后

作答,学生作答后,明白了“飞”的含义,题目就是全文中心的

体现。同样地,<<草船借箭>>这一课,教师也要抓住“借”字作

文章, 设了问题 “箭明明是用计骗来的, 为什么偏偏用一个借字?

箭借来之后用作干什么的?……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探索。 懂得

了“借”字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既是“借”就得

还,这里暗示着这些箭在随后的赤壁大战中,还要还给曹操——

射向曹军。这个题目就是全文的精髓。对于古诗的备课,教师更

是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如《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一行白

鹭上青天”中的“黄”、“白”、“翠”、“青”四个词,色彩

鲜明,相映成趣。黄色的小鸟,翠色的柳树,白色的小鸟,蓝蓝

的天空,形成和谐统一的美。教师抓住这些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加

以分析,就如诗人一样饱览祖国风光的秀美,心中一种高尚的情

操油然而生。在研读文本时,教师必要时要连文章的标点苻号也

认真推敲,如《黄继光》这一课的“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

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第一个感叹号把人们那种惊讶、

激动的心情表示出来;第二个感叹号把人们对身负重伤的黄继光

竟能站起来的赞叹心情表达出来;第三个感叹号是表示赞叹黄继

光竟然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三个感叹号把黄继光那种

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展开“学材”层面的审视和反思

人家说板书是教师解读文章的心得,精心备课的成果。但板

书也可以看成是师生共同研读文本的交流。教师和学生在研读文

本过程中,互动交流,共同构思板书,让学生直接参与板书设计。

在教《桂林山水》,山的部分,教师如能抓住课文描写山的特点

写板书;水的部分,则引导学生参考“山”的板书,举一反三,

小组合作“代替”教师设计板书。这样,板书过程也就成为教师、

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使用课本资源,

又深入解读文本,从而引导学生认真读懂文本。

在备课时,教学方法的设计如何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更具有语文味?为了备好一堂课,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

文章的标点、题目、课后练习题也都认真加以推敲。这些往往在

“教参”并没有作提示,现成的教案、实录也未必作这样的设计。

比如解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课文的题目都值得认真

加以推敲。为什么以这样作题目,题目和文章内容、主题、表达

方法有什么关系?备课时题文联系, 或是题和文章的中心句、 段,

或是和文章的优美词句, 或是和文章的开头结尾, 是怎样的呼应,

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篇三

(一)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正确运用

苏教版五上《在大海中永生》课后有一个造句的练习,其中一个是“奔腾不息”。教学时老师让学生造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全班几乎都写了同样的句式:“长江奔腾不息,流向东海”、“小溪里的水奔腾不息”。这样的词语训练只能是学生已有水平的简单重复。教师在教学时,还需加以细致的引导,如:“结合课文说说奔腾不息是什么意思?”教师接着引导:“除了浪花,还有什么看起来也是奔腾不息的?”学生大都会想到溪流、江水等。教师接着启发:“你还看见哪些事物也是奔腾不息的样子的?”如马路上的汽车,奔腾不息还比喻其它事物多。此时,教师再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除了那些看得见的江河、车流外,还有什么也可以用奔腾不息来形容?”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母爱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路层层打开,奔腾不息这个词语的运用范围一下子变得开阔。学生则可能造出这样的句子:“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奔腾不息。”“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再运用造句,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二)在体会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准确运用

词语的感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态度和感情。教学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感彩,学生在运用时才不会“表错情达错意”。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可先介绍日本侵略我国的本质和原因,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奠定本课的教学基调。在此基础上,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反复阅读及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彩。如同样描写夜晚进行偷袭:“为什么描写日寇用‘偷偷地’、‘摸’,而描写我军时用‘悄悄地’、‘进发’?”让学生体会到:“偷偷地”、“摸”这些词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都带有鄙视的感彩;“悄悄地”、“进发”则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带有赞许之意。并总结要理解词语的感彩:一可结合语境,二可反复阅读,三可对比分析。趁热打铁,再让学生找一找类似描法的地方。发现同样写战败,描写我军用了“暂时退守”,而描写敌人则用了“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语,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分析。相信在今后的写作中,学生会在体会词语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准确运用。

(三)在推敲字词表达的效果后,恰当运用

如教学《推敲》一课,在揭示课题后,可先尝试着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感知“推”和“敲”的不同含义。接着结合插图请学生观察画面上有些什么景物,以此来体会“敲”更显得月夜的宁静。再指导学生猜测当时贾岛的动作、表情、心理等,体会用“敲”更显得有礼貌。这样,多途径推敲诗句中用“推”和“敲”哪个更恰当。学生推敲后的结果和文中大诗人韩愈的想法不谋而合,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追求“推敲”了。这时,教师可把课后第4题,带点的词语能不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适时地穿插到课堂练习中。或者设计相关的练习,如比较词语“宁静、安静、恬静、幽静、平静”并选词填空。相信,学生在今后写诗和作文时,都会自觉地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词语更加准确、传神。

二、开发留白,想象中丰富语用

(一)开发文本叙述性留白,填补中丰富语言表达

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写得简略,给学生留下充实的余地;有的会出现情节上的跳脱,从而给学生留下个性填补的机会;有的标点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留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教学《珍珠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教学时,教师可设计“说梦”的练习,放飞学生的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只小珍珠鸟,做了一个甜蜜的梦。你梦见了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我梦到自己与主人在屋里玩捉迷藏”、“我梦见主人在教我学汉语,而我也教主人学习鸟语”等。“说梦”的设计,既实现对文本的充实,学生语言表达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开发文本插图类留白,想象中强化语言表达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运用了许多的插图,它是文本的有效组成部分之一,也有类似留白的地方。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找准插图的“留白”处让学生想象说话,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好途径。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编者在编排课文时特别设计了“孟母为儿子送行”的插图。请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分别时,母亲会对孟郊说些什么,面对母亲的叮嘱孟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结合插图进行说话练习,使得教材中静态的画面在学生眼中变成了逼真的分别场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留白进行语言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插图与文本之间跳跃,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三、续编文本,延展中提升语用

苏教版的课后练习中,有许多续编的练习。这是一个体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好方式,更是一个培养发展和丰富学生语言的好机会。当然,仅凭课后的练习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发现和挖掘教材中可续编的文本,设计优质的练习,为他们的语言训练提供机会。《狐狸和乌鸦》想来大家都很熟悉,这篇课文很适合进行续编,但要注意续编前的引导,可提供一些材料,如:“自从乌鸦被狐狸骗走了到嘴的一块肉后,乌鸦就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了一块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一直很后悔,它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那只乌鸦,你会怎么对待狐狸呢?”并讨论故事的结局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乌鸦再次被骗了;(2)乌鸦没有再被骗,狐狸只好灰溜溜地走了;(3)乌鸦想出了好方法,惩治了狡猾的狐狸。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及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乌鸦是怎么再次被骗的;如果没有被骗的话,原因要合理;若是乌鸦惩治了狐狸,方法一定要恰当。续编文本时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而不是完全脱离文本的、漫无边际、甚至是违背课文价值观的瞎想瞎编。这样的语言训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纲,充分挖掘文本内涵、精心设计阅读教学活动,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者:程晓燕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篇四

1.审题时对习题原文的关键词语进行推敲。

遇到条件较多、数量关系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用心启发并辅导学生发现关键词句,引导他们思考其中隐含的信息并提出个人的见解。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14页第9题: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读题后,画出关键词,小组内说说个人的理解和发现。由于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全班交流时,学生很快明白:“用同样的速度”很关键,它规定了现在的速度和从家走到学校的速度是相同的。也有学生说:“‘从学校到少年宫呢?’这个问题省略了‘用同样的速度’,其实三个速度都相等。”还有学生补充说:“‘小红从家走到学校用了13分’要和图中小红从家走到学校的路程845米结合起来,算出速度,一举多得。”我对学生的见解予以表扬,同时总结方法: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2.解题后对原题进行推敲。

教材中的一些习题,往往只设计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如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就能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的契机。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25页第2题:先在纸上画4个点,再经过每两点画一条直线。最多能画多少条?学生顺利解决了问题后,显得很满足。我不失时机地提出:“大家没听出问题的‘弦外之音’吗?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此话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绪高涨,立刻提出了新问题:最少能画多少条?一共有几种可能?之后的探究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展开,每人不仅有了知识方面的收获,还获得了提出问题的经验。

3.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推敲。

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简述文本故事。

2.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言实践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本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本语言,在学习《推敲》中学会揣摩语言,锤炼文字。

【教学过程】

一、由诗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能不能朗诵一首?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首古诗。出示《题李凝幽居》,你知道这首诗最有名的两句是什么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也有人说“僧敲月下门”,到底是用“推”好呢还是用“敲”好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二、了解“推敲”的故事

自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第一组:贾岛、和尚、韩愈、仪仗队;第二组:簇拥、避让、莽撞、宽恕;第三组:斟酌、推敲、妥帖、恰当。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

板书: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三、理解“推敲”的内涵

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贾岛和韩愈分别是怎么斟酌“推敲”的?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贾岛是怎么斟酌“推敲”的?

训练点: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作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1)什么是吟哦?贾岛在吟哦什么呢?

(2)结合49页插图,大家学着贾岛的样子一起来做一做。

(3)看到贾岛这个样子,大街上的人们会说些什么?

(4)用一个词形容此时贾岛专注的神情。

(5)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一个为了斟酌一个字眼如痴如醉的贾岛?

3.韩愈是怎样斟酌“推敲”的?

训练点: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想了一路还犹豫不决,韩愈想了一会就有结果,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也来斟酌一下这两个字。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用“推”给人的感觉是?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用“敲”给人的感觉是?

谁来当一当韩愈,说给贾岛听一听?

指名回读韩愈的话。

4.出示贾岛、韩愈斟词酌句的资料

韩愈:他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位列唐宋家之首,他写的诗文在当时影响很大。他是一位语言巨匠,曾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

贾岛:著名的苦吟诗人。为写诗倾尽心血,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曾有诗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他也因此锤炼出许多诗歌精品。后代诗人中甚至有人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侍之如神。

5.总结:通过上述资料你发现他们两人虽然身份悬殊,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斟酌词句。共同的爱好使他们演绎了一段文坛千古佳话。正是因为这一段佳话,后来,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至今,人们还对其念念不忘,贾岛、韩愈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推敲的故事也得以千古传诵。

6.思考:学了推敲这篇课文,你从他们身上读懂了什么?

四、体验“推敲”的快乐

1.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大家看这句话,把“不知不觉”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呢?

联系上下文想想,贾岛都对什么不知不觉?

2.完成课后第四题,第1小题。

五、作业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都像贾岛那样,做学问态度认真,文学作品追求完美。你还知道哪些推敲文字的故事?用简要的文字把故事的梗概记下来。

附:板书设计:

推敲

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严肃认真、锲而不舍

【教学反思】

最新范文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通用4篇】11-02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11-02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学设计(3篇)11-02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3篇】11-02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精选6篇11-02

《江南》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11-02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最新8篇】11-01

微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11-01

教学设计模式的类型5篇11-0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优秀3篇】11-01

78 7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