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教学 腰鼓教学设计7篇

2023-10-25 05:41:24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腰鼓教学设计7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腰鼓教学的相关知识。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一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重点)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重点)

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难点)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城市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 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了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受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欣赏一首陕北民歌)

听了这首优美的陕北民歌后,让我们共同欣赏下面一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吗?

(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唢呐、陕北剪纸)

(展示腰鼓图片)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吗?———腰鼓

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陕北的安塞

说到腰鼓,作为陕北人的我们并不陌生,可能我们同学们中间还有人打过。这是在我们陕北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每到春节或有重大庆典活动的时候,我们都会扭起秧歌,打起腰鼓来庆祝。其实我们横山的腰鼓也是很有名的,但还

不是最有名的,最有名腰鼓还是安塞腰鼓。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简要了解一下安塞腰鼓。

二、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诞生于黄土高原,是一种融歌曲、舞蹈、武术为一体,独特而优秀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烈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看完这个介绍,大家一定很想去看看安塞腰鼓的到底是怎样一个阵势吧?那好,今天咱们就随着刘成章先生一起去感受一下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的神韵和魅力。

三、作者简介:(见幻灯片)

四、聆听配乐朗诵:

大家要眼睛看,耳朵听,心里感受,看看安塞腰鼓是否名副其实。趁着这股热劲,大家现在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来谈一谈你听完课文朗读后的感受。(震撼、火爆、给力、带劲)

大家都说的很好,安塞腰鼓的确让人震撼,令人陶醉。而刘成章先生的这篇文章也真实的再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和魅力。

五、整体把握、梳理结构

文章对安塞腰鼓整个表演过程的描写共分做几个阶段,那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怎样的情形?(见幻灯片)

三个阶段:击鼓前——击鼓时——击鼓后

安静的腰鼓(静)──→激昂的腰鼓(动)──→寂静的腰鼓(静)

六、探讨朗读方法: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讨论一下,文章的每个阶段都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去朗读。

击鼓前(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击鼓时(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击鼓后(28—30自然段):语速较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七、师生朗读:

同学们认为读这篇文章时应怎么读?

首先我把我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想不想听?(选读部分段落)同学们一定也有你喜欢的段落,读来让大家欣赏。(抽查几位学生朗读)像这样的好文章,我们一定要多读,以饱满的气息、高亢的声音、节奏的铿

锵、恢弘的气势、憾人的力量反复的朗读中去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八、自由品读,我会评价: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又一次欣赏了安塞腰鼓,我们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可以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九、安塞腰鼓之“劲”:(见幻灯片)

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十、寻找文章的美:

用“这篇文章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示例: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教师小结:通过寻美,我们感受了安塞腰鼓那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

十一、品味语言:

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归纳。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

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十二、师生共同探讨文章主旨: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生命力量; 歌颂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歌颂阳刚之美。

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束缚的力量。(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几种观点畅谈自己的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十三、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赞美了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十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并将你认为精彩的语句摘抄到笔记本上。

2、请模仿问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十五、歌曲欣赏:《吉祥腰鼓》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迈、火烈的特点。

因此,这篇文章的重点应是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看图,看录像等方式去领略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内化语言能力。

我在执教《安塞腰鼓》这课时,采用的是两种分段相结合的方式,既有“静—闹—静”结构形式,又有“静—闹静”的结构形式,把“闹静”结合为一体,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火烈、壮观、豪放与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的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到黄土高原的后生们的粗犷、豪迈、开放的特点。在教学课文最后一层时,引导学生把安塞腰鼓即将上演的“静”与鼓声戛然而止的“静”对比、联系,渗透篇章结构的练习。

在语文教学上,通过突出对关键词品味,对句子的朗读、感悟,对语言形式的体会、吸纳、内化于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感受安塞腰鼓的特点,在体会、揣摩文章的音乐性时,引导学生找一找句子来读、来品,当我介绍了安塞腰鼓是陕北民魂的体现,号称“天下第一鼓”之后,接着播放安塞腰鼓的视听场面,这时学生与安塞腰鼓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真切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火烈、壮阔、粗犷、雄浑、大气磅礴、震撼人心。此时,学生肯定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感受要表达,有许多想法要倾吐。这说明表达的时机到了,于是我设计:我们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来表达心中的安塞腰鼓。用“这篇文章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来寻找文章的美点。用“我喜欢

句子,因

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让学生对本文语言的凝练、简洁,使形象更加深刻、清晰的了解。这样,学生对修辞手法感知就深刻了,体会就形象了。这样的指导是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指导,是在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语言形式的指导体现了语文实践性的特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二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案分析: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的内容。本文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其生命和力量的宣泄是对黄土高原生命的礼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魂魄的再现。本文的最大特色是通过超人的语言文字美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其完美的、富有气势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在:运用铿锵的短句表现文章的内容;运用激昂的排比句层层递进渲染气势;运用激猛而强烈的节奏突显其神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的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的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同学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听了这首歌你感到黄土高原上的人怎么样?(粗犷、豪放、乐观向上)说得很好。有一种民间舞蹈,它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生命和力量的赞歌,它就是(边板书边说)安塞腰鼓。生齐读课题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的安塞是中国的腰鼓之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天下第一鼓”的风采。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课前都根据导学案预习课文了。

现在小组过关,完成导学案的第一部分:我会读、我会填。1.字词检查

课文中有几个拦路虎。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打败他们。指名读/排火车读 2.课文预习

①找同学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我会填” 课文作者是刘成章

课文讲了什么事?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声响、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课文?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自主探究 品读感悟(一)自主阅读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安塞腰鼓的吗?

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

2.请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腰鼓舞表演的(6—17自然段)

(二)交流感受

1.当这群茂腾腾,沉稳而安静的后生举起手中的鼓锤,那又将是一幅怎样的场面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好一个安塞腰鼓!)

2.自读感悟: 小组中朗读相关段落并交流: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找出有关的句段,做好批注。就其中的一方面交流汇报。谁来读读你印象深的句子? A.(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1)生谈感受

2)这一句除了用了排比,还用了什么?(比喻)

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还有这铿锵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形象的写了出来。来,一起读一读。

4)你们读得很有气势,但总感觉缺点什么。“骤雨”是什么样的雨?(生:很大的雨、很急的雨)谁能读出“急促的鼓点”?(指名读)

5)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着读。来,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读后面几个分句。

是,这种激情如同火花一样,点燃了观众的心。我也很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7)把这个句子放到文章中,同学们的感受会更深。同学读读6—8段

出示第6自然段:刚才那位同学是怎样读“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个词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重)

咱们来试试。第一、二排读“发狠了”,三、四、五排读“忘情了”,全班读“没命了”。

小结:多么火烈、壮阔的舞蹈场面!板书:宏伟的场面 B.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 1)生读,谈感受

2)这一部分都是在写安塞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板书:沉重的响声 一起读,读出鼓声的巨大力量 3)这里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为什么说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小结:鼓声有极强的震撼力,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C.若生读12自然段

1)生读,谈感受

2)既然是写后生们打鼓,为什么不说“敲击”,而要用“搏击”?(生发言)3)黄土高原的人生活条件怎么样?(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穿的是粗布衣裳„„)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得躯体,„„奇伟磅礴的能量!”想一想后生们还要与什么进行搏击?(生:与艰苦的环境)

5)这就是黄土高原,那里植被稀疏,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出示黄土高原图)你觉得高原人民怎么样?(生发言)

6)是啊,黄土高原人民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用顽强与命运—搏击;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腰鼓,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女生、男生轮读第12自然段

7)黄土高原养育了这样朴实、豪放、元气淋漓的后生。作者由衷地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一起读)板书:元气淋漓的后生

D.出示第17自然段。鼓声愈锤愈烈„„,他们要“摆脱”什么?(贫困的生活)“追求”什么?(自己的梦想、更好的生活)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热情、奔放的腰鼓舞上,用舞姿和鼓点来表达自己的心声。齐读第17自然段

三.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似乎听到了那震撼人心的鼓声,感受到了安塞腰鼓奇伟磅礴的气势,那课文6—17自然段的语言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用了排比)对,文中多出用了排比,谁能找出几处?(生说)排比有多种形式,有句子内部的排比,还有句与句之间的排比,比如(生说排比句)文中大量的排比增强了语势,使文章非常富有感染力。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借鉴。

黄土高原上传来的安塞腰鼓声,似乎还在我们耳畔萦绕。你从鼓声中听到了什么?

四、课后作业

安塞有着激情澎湃的腰鼓,在东北和云南也有着不同的娱乐方式。课后请阅读《昆曲》、《秧歌》、《 云南的歌会》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三

《安 塞 腰 鼓》教 学 设 计

吕 安 萍

农垦总局九三分局鹤山中学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舞!舞!舞!忘情的奔放,狂野地倾泻,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安塞腰鼓》的绝妙文笔令读者心潮激荡!学生对安塞腰鼓这种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充满原始意味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不了解这种舞蹈艺术的内涵。【认知目标】

1、理解课文的关键语句。

2、体会课文多种排比形式(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排比)的作用。

3、品味课文含蓄的语句,培养朗读能力。

4、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难点:品读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教学教法】

教学中充分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文章气势恢弘、感情激越,因此,教学中,以诵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品的节奏、气势,体悟语言的技巧和效果。【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文艺晚会或影视节目中,经常可以看一些民族舞蹈节目,你们喜欢舞蹈吗?看完以后,能说出你们的所见所感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段民族舞蹈《安塞腰鼓》(课件演示)。

二、熟悉课文:出示课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三、放教学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四、理解课文主旨

1、要求学生离开课文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1)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2)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3)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品味并说明下列语句的意义: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

明确: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五、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提示: 从句式、修辞和节奏角度思考。

六、课后作业:背诵文中的雅词、美句、精段,并积累。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四

执教者: xx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2.初步懂得民间艺术形式与其地方特点息息相关的道理。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方式:

朗读、默读、圈划、讨论、看短片等。课文说明:

《安塞腰鼓》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向人们描写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浓厚生命意韵的安塞腰鼓队的演奏唱面,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安塞腰鼓,既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又是人类生命力量的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还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观看短片,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许多人都从电视媒体上看到过安塞腰鼓表演,上课伊始,放映不到两分钟的录像。在具体情景中感受腰鼓队那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明快的节奏,汇成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交流:

xx腰鼓有什么特点?/ 8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气势。朗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分别概括自己的感受。交流:

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研读课文:

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语言特点。小组探究,然后班级交流: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探究本文语言的特点。1.本文感叹句很多,有15个自然段是用感叹句结尾的。

2.文章多用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如“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打腰鼓的人与腰鼓的浑然一体,他们都是沸腾着生命的;“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3.本文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例如: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组句子从多个角度描写腰鼓、打腰鼓的人。这些喻体总的形象特征表现为有活力、有激情、有强烈的节奏等。

4.本文大量运用排比,不仅有排比句,还有排比段,有的交错出现,有的一连许多句。再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这一段,依次描摹了腰鼓队的舞姿、雨点般的鼓点,翻飞的装饰物——流苏,跃动的脚步,飞扬的眼神。这几幅画面犹如一组快速闪动的电影镜头,眼花缭乱,心魄颤动,让人来不及细细观看品味,只有被动地感受,被它强烈震慑,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5.连续运用几组反义词,产生对比鲜明的效果。如:/ 8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闲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三组反义词鲜明地突出了腰鼓给这里带来的热情与活力。

四、探究决定语言表达的关键原因。1.理解文章中腰鼓与xx的关系。

2.初步懂得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等是为作者的需要服务的。

苍凉悠远的西北、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孕育出安塞腰鼓的地理文化环境。西北汉子性格刚烈质朴,处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西北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人的因素;在此时此地,人和鼓一体,艺术和生命同在。作者选择这样节奏鲜明强烈、意象雄浑等的表达形式正是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豪迈、奔放、激烈,西北汉子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以及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五、拓展深化:

主题探究学习,围绕一种民间艺术,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进行适当调查或访谈,撰写知识卡片或者小报告。

这一环节可以看学生的情况确定研究小组成员人数与搭配,以及作业的篇幅、完成时间等。

课_《安塞腰鼓》(郑桂华)(2009-03-20 23:19:12)转载▼标签: 教育xx腰鼓排比修辞xx分类: 课例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常常感觉越来越不会教课了,不知道教学生些什么。语文课的起点和落脚点当然应该是语文。哪些是语文的东西?请老师们读一读下面博文里的课例吧,它会给我们打开思路的!

转帖自大水的BLOG http:/ 8

一篇课文教什么?一般来说,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作者的感受等等。但其实,语文教师还经常有意忽略了一项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文章的语言。

很多文章的内容主题其实不需要教,学生一看就懂。就好像《我很重要》。这是一篇高中课文,但实际是初中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主旨上也不会存在什么问题。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什么新的东西呢?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语言美。

《xx腰鼓》也是这样一篇课文。我曾经设计过三个教学的方案:

1.纯粹教朗读,怎么控制朗读的速度、力量,怎么停顿,怎么转变语调,通过声音的技巧,运用朗读,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壮丽雄浑的美。

2.通过文本,研究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壮美的,具体来说就是研究文中的排比和比喻。

3.进一步研究安塞腰鼓这种艺术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特点的,它的诞生有怎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与江南水乡的音乐又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概括地说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它。

第三个方案当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文本,必须借助于各种材料的补充才能令学生更深切的理解它。而第二个方案正是本文要说的关于文本语言美的教学。

但是在拿着这个方案上课时,我却感到力不从心。文章的语言美该怎么教?这似乎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不错,我们当然能从文章里分析出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等修辞手法,我们也知道各种基本修辞手法的作用,但是仅仅把这些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像贴标签一样贴到文本中去吗?那这堂课成了练习课了!

幸好读了郑桂华老师的课堂实录,为我们如何在课堂里赏析文章语言提供了思路。/ 8

郑老师的课是从学生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入手的。先看录像,再读课文,说一下朗读时的感觉。

然后找哪些句子最能传递这种感觉,并且思考这些句子有哪些特点。老师提示从句式和词语的选用两方面来思考、讨论。至此,很多老师都可以这样来上课。但精彩的就在下面:

生:

第18节,用了排比,语气上非常强烈,有递进的意思。师:

(板书“排比”)怎样排比的? 生:

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急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很多老师分析到此,一般就会打住,因为“排比”的修辞手法出来了,修辞手法的作用“感情一个比一个强烈”出来了,所以似乎已经分析到位了。但郑老师显然还没有满足。学排比不能仅仅满足于抽象的概念和笼统的分析,必须要明白每一个排比项的差异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排列顺序。于是郑老师继续启发:

师:

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

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师:

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范读18节)生: 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幅度。/ 8

师:

(看到该小组有同学举手)你们小组成员想帮助你一下。生:

“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急速地搏击着”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师:

这三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

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师:

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板书“多角度修饰”)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板书“力量、速度、幅度”)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

震撼、烧灼、威逼。

教师通过引导(一是引导不出,并不着急),一步让学生发现了排比中“多角度修饰”的特点。

当然,18节的两句句子,第一句从表演者的角度正面描写,第二句从观众的角度侧面烘托,这一点没有为学生点明一下,在我看来是略有遗憾的。

这堂课中其他修辞运用的分析也很精彩,比如: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8

郑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喻体本身,因为“喻体的选择是能够传达作者感情的”。又如: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郑老师让学生关注到,这句句子在句式上是排比,在用词上使用了反义词,形成对比,在描写角度上是从环境的角度,“空气、阳光、世界”,塑造了一种强烈的氛围。再如“短句”的使用和作用——

师:

还有,这篇文章的句式段落都比较短的。短句一般有什么效果?(板书“短句”)我记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还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他写荷塘的月色是什么感觉?

生: xx。师:

是环境的雅。节奏是缓慢的,所以他用的句子都是长句。而这里写猛和快,他的句子都是比较短的。在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感情和这样的表达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下面,你们选择一段来朗读,体会感受一下这篇文章“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板书“感情——形式”;学生朗读)

对短句,这里的思考是分层次的:

首先关注短句,思考它有什么效果;其次和长句做对比,表现短句的特点;最后通过朗读,更深刻感受短句的表达效果。

很显然,教师对每一个修辞的运用(包括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在备课当中都是有考虑的。不仅仅是知道所用修辞的名称和它普遍意义上的作用,还要深入分析这一个修辞用在这里,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用,甚至还有一些与其它句子的对比。当然,在课堂上郑老师都是引而不发的,深入的分析主要也是由学生来完成,教师稍加点拨,万一点拨不开,也做到适可而止。/ 8

对这堂课,王荣生博士主要分析了课堂流程的自然、流畅,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但我们认为,追求“环环相扣”的课堂流程,这当然是一种主要的形式,但还应该有另一种形式。那就是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有了所得,自以为解答了问题,教师这时又提出一个新的证据,迫使学生重新思考自己的答案,不断修正自己,不断否定自己。这样的上课方式在所谓“新生代”的老师身上比较明显,比如郭初阳的《项链》,范美忠的《孔乙己》,就是在不断的否定中把思考引向深入。我们认为,这应该算是另一种形式的“环环相扣”吧/ 8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_ 篇五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_模板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覃红梅

导入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进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的魅力;

2、理解文中排比句以及短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律动的力量。

出示朗读要求

1、发音准确,字正腔圆地读;

2、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3、速度、快慢适中。

听、读,鼓舞飞扬

1、文中反复出现的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好一个安塞腰鼓!”

2、在13、17、22、24自然段反复出现,分别应该怎么读?

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品、赏,语言精彩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

2、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对于描写场面、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表达,腰鼓内涵

”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么?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鼓——人——生命、文化、生活

质疑、思悟

请体会最后一句话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鸡啼”,是新的一天的开始,预示着新生活的希望。在黄土地上贫穷地生活着的安塞人,为什么还能将自己的腰鼓敲得这么响?因为他们躯体里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量,更因为他们骨子里充满着新生活的强烈渴望!

”鼓声” 又响起,生命在律动

从古到今,这股来自黄土地的爆发力,这豪情滚滚、昂扬向上的精神,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你的心灵被震撼了吗?

从学习跳舞和排练节目谈起,表演或者欣赏学校丝竹社团表演等的感受说说,每一个活动都不容易,代代相传,传承的仅仅是技艺吗?还有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仿写并展示。

夹竹桃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作者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题,了解作者。

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名读。

(韧性、幻想)

二、品读课文:

(一)韧性

1、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那么夹竹桃的韧性又体现在哪呢?

2、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再读读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出示学习要求提示)

3、学生自己朗读体会

4、交流、指导朗读

“一朵花败了,又开了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从两个“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无不”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呢?(每日都)比较句子,体会双重否定的作用

用“无…不”造句。(无时不、无人不、无法不)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别的花无法与之相比)换一种说法。造句。

5、小结:不论天气变化,还是季节更替,夹竹桃依旧迎风吐艳。它们不张扬,不倦怠,不抢眼,而生命之歌却是那样嘹亮,这是多么可贵的韧性呀!齐读第四自然段。

6、是啊,“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陈述句改反问句)

7、院子里其它的花又如何呢?作者的小院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可是作者却单单钟情那一声不响、悄然开放的夹竹桃。既然如此,文章的题目也叫“夹竹桃”,那作者为什么要将小院的花写得如此美,这样写用意是什么?(衬托夹竹桃的韧性)

你从哪里看出作者有意将其他花进行对比的?(两小节都按季节顺序写)

8、教师引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一年三季,虽万紫千红,却又花开花落。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

9、小结:悄悄地,一声不响的,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你们想到了什么?

(二)幻想

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幻想。

1、自主学习:(出示要求)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交流:

3、汇报: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①指名回答。“你站在它下面……”(出示)指导朗读

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

②谁能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

③月光轻柔,大门内夹竹桃香气四溢,花影迷离,多美的意境呀!置身于这优美的氛围里,人的思绪也飞扬了起来。那墙上的花影,叶影引起了作者无尽的遐想。

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①指名读。

③可以分享读,邀请同学和你一块朗读,体会分享的快乐。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

(想象丰富、意境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情趣。)

4、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请看图,欣赏月光下的夹竹桃,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先自己想,再分小组交流、汇报。

5、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你站在它下面,早已醉倒在这花香中了,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醉,把心中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

作者之所以爱夹竹桃,是因为它有,又能,这是夹竹桃的表面所不能表现出来的,作者真会观察,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善于观察,对于人或事物,我们不能只看起外表,更要注意它的内在美。让我们记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夹竹桃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深入读文,懂得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体会夹竹桃的妙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夹竹桃的妙处,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植物之美。

教学准备

夹竹桃的资料图片,作者简介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有喜爱或熟悉的花吗?请简单给大家说一说。

生介绍熟悉的花

师:同学们了解的花还真多,老师今天也给大家介绍一种花(课件出示:夹竹桃的图片)谁认得这种花?生答。

师(课件出示)简介夹竹桃,板书课题:夹竹桃

师:《夹竹桃》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节选其中一部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上查看全文。

二、介绍作者简介

过渡:夹竹桃究竟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具体介绍的?我们到文中看一看。

三、初读全文,疏通文意

1、自由轻声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较长句子或读不通顺的句子可反复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夹竹桃究竟有什么妙处,让着作者喜爱?

3、生读文,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师:对啊,作者最后一段概括了夹竹桃的韧性,及能引起他的幻想让他爱上了夹竹桃,回答了第一自然段的问题,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这种写法特点是什么?生答:首尾呼应!

师:文中那些句子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4、指名读,组织评价,指导朗读

师: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那些幻想?

5、生默读,交流,组织交流,指导朗读

6、小结:月光下的夹竹桃,作者把它幻想成了地图,池塘,墨竹,假如你站在它下面,发挥你的想象力,你会幻想它什么?什么样?

7、生描诉,生生评价。

五、拓展阅读,品味写法

1、师:因为夹竹桃的韧性,能引起幻想,让作者喜爱。通过阅读,相信同学们对夹竹桃也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或感受,你发现了夹竹桃的哪些妙处?

2、生读文,朗读展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其描写特点。指导朗读

3、有感情通读全文,作者的哪些写法值得你学习?

全班交流,总分总的顺序,对比反衬的写法。

六、总结

夹竹桃这种既不名贵,也不是最美的花,却让作者深深喜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与众不同,都源于作者的用心观察,善于表达,希望同学们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勤动笔。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全文

2、发挥想象力,仿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的幻想

夹竹桃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妙有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能直接找出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夹竹桃最值得作者留恋回忆的原因,感悟夹竹桃的花期之长和可贵的韧性、教学难点:

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图片引入,慧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株美丽的植物,大家请看(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看那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

2、交流:(这种植物的叶像竹,花如桃、)

3、如果请你就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试着给它取个名字的话,你想到了什么名字呢?(竹桃、桃竹)

这美丽而高雅的植物受到人们的垂爱,人们根据它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_____夹竹桃、二、品读欣赏,感悟色美

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作者却认为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究竟是什么最值得作者留恋与回忆呢?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图片)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它是什么样儿的呢?用_____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渎自悟,夹竹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讨论交流(联系画面):红色_____火;白色_____雪;不相容_____融洽。

3、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这种景象奇妙而有趣)

三、整体把握,引出话题

作者认为夹竹桃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不仅仅是因为夹竹桃的花朵颜色十分奇妙,十分有趣,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四、抓住重点,感悟妙处

(一)、对比”万紫千红、花开花落”感悟”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1、学生自渎第四自然段,圈画出表现夹竹桃可贵韧性的词句,对所找句子作小组交流。

2、要求学生结合所找句子,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夹竹桃与这一段中所描写的14种花有什么不同?点拨学生结合自读收获交流所感受到的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并点拨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虽不是直接写夹竹桃,却反衬了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并感受这种对比衬托在文中的作用。

(二)想象”叶影花影,神奇幻化”,感悟”参差迷离,充满幻想”

1、学生自渎第五自然段,圈画描写月下夹竹桃的句子,看看月下夹竹桃能引发怎样的幻想、(地图、荇藻、墨竹)

2、要求学生结合所找的句子,仔细读读第五自然段,想想:月下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因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3、小结:月光下的夹竹桃的黑影本是平淡无奇的,但加入了作者的奇思妙想就变得意趣盎然了、参差的夜影,迷离的花影被想象成了地图、荇藻、墨竹,而小飞虫、小夜蛾则成了远渡重洋的海轮和游过池塘的小鱼、多么贴切、多么新奇的想象呀!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五、回归整体,赞美升华

1、重读中心句,深化主题、反复吟咏”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领会这一句是如此鲜明地揭示了夹竹桃的可贵之处,从而自然体会到季先生对夹竹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上溯课文第1自然段,让学生说说此时再读句子”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提升夹竹桃在学生心中的地位、2、作者不仅仅在向我们介绍一种植物,更是因有感于夹竹桃的可贵妙处而在传达自己的特定情感、六、布置作业:

大自然中其实还有许多植物也有夹竹桃这样的韧性、如菊花、梅花、雪松、小草、竹子等、拿出你手中的笔,把你喜欢的那种植物的韧性写出来、(可以是一个小片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体会交流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看注释、猜读和文白对照等方法,阅读理解文字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对《列子》有更多的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自信

这是小学阶段唯一一篇文言文的略读课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比如,老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略读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关尹子教射》,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二、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和感觉不一样的句子。

三、学生熟读

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把短文读熟。

四、猜读

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对课文进行大胆的猜读,把短文的意思连贯地说下来。如:“请于关尹子”,学生可能会解释为:向关尹子请教。又如:“又以报关尹子”,学生可能解释为:又把它报告关尹子。怎样解释才能上下句意思连贯,老师不要急于讲解,应让学生猜读之后再通过文白对照自己去理解。

学生要把自己的猜读在小组内交流,对同一个句子有不同理解的,要讨论一下,看谁的解释合理。

五、文白对照

学生通过猜读和交流,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此时,可让学生一句一句地文白对照,即看一句文言,再看一句白话是怎么说的。遇到跟自己猜读时的理解不同的,要停下来想一想。

六、体会道理

在学生理解了短文的意思以后,老师可就《列子》作个简单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悟出什么道理。(为激发学生兴趣,可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北大的一个教授在学生毕业离校时,给学生讲了列子学射的故事,你们知道教授的的用意吗?)

对短文所要说明的道理,学生只要能从某一方面领悟即可,如可以从列子的学去体会,学无止境,做学问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如可以从关尹子的教去体会,老师的教要循循善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不能包办代替等等。还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一句话: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不仅射箭如此,治理国家和提升个人修养也是同样的道理),引导学生去体会做人的道理。

26《关伊子教射》由本网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连忙”练习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下雨前会出现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现象,并初步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段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然知识。难点是了解一些动物下雨前活动现象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

1.词句条及活动的小白兔图。

2.小白兔、燕子、鱼、蚂蚁的头饰。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下雨前会出现“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现象,并初步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题析题

(一)谈话、板书课题。

(二)区别“下雨了”与“要下雨了”。

二、小声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读边注意三点:

(一)看清课文中加拼音的字,读准读音。

(二)想想课文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

(三)看看课文是分几个自然段写的?

三、检查提问

(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课文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

(板书:燕子、鱼、蚂蚁)

(三)课文是分几个自然段写的?在书上标出来。

四、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

(师板绘山坡、树、草等)

2.提问:(1)这段有几句话?读了第一句你知道了什么?小白兔是怎样割草的?(用活动图演示小白兔弯腰的动作。)(2)这时小白兔感到天气怎么样?“天气很闷”时会让人感到怎样呢?(师生共同通过两次不同的呼吸来体验。)(3)于是,小白兔便怎么样?(用活动图演示小白兔直起身子的动作。)(4)在小白兔刚才的动作中,有两个是正好相反的;你看出来了吗?在书上用“——”划出来。

(二)学习二、三自然段。

1.当小白兔直起身子时,看到了什么?(师板绘小燕子图)

2.燕子和平时一样不一样?从哪儿看出飞得低?(板书:飞得很低。)

3.小白兔是怎样问燕子的?(指名读、齐读)

4.燕子是怎样说的?(引读第三段)

5.谁来当小燕子,边飞边说?(指名表演)其他同学注意看燕子的话一共有几句。

6.燕子的话有几句?谁来读读第二句和第三句?(指名读)

7.“空气很潮湿”说明空气中什么多了?什么时候空气就很潮湿呢?

8.“正忙着”的“正”是什么意思?“忙着”又是什么意思?

9.小白兔现在知道燕子飞得低的原因了。你知道了吗?

10.燕子说“要下雨了”,他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导学生发现燕子的思考过程。)

11.男女生分角色读小白兔和燕子的对话。

(三)学习四、五、六段

1.指名读四、五、六段。

2.听了燕子的话,小白兔是怎么想的?(引读。出示句子:是要下雨了吗?)这句话用了什么符号?说明小白兔对燕子的话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3.这时候他又看到了谁?只有两条小鱼吗?小鱼怎么样了?(板书:游到水面)

4.小白兔是怎么问的?(引读)“有空”是什么意思?

5.小鱼是怎么说的?(引读)“透透气”又是什么意思?

6.谁能说说小鱼游到水面的原因?

师归纳:平时小鱼在水里呼吸,水中的空气就够用了,因此不需要游到水面上来,但要下雨了,水里的空气少了,小鱼在水里觉得很闷,所以就游到水面上来透透气。

7.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读小白兔和小鱼的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小鱼对小白兔的关心。

(四)学习第七段。

1.学生轻声读第七段。

2.小白兔听了小鱼的话相信要下雨了吗?你怎么知道的?(出示“连忙”)“连忙”是什么意思?小白兔赶快干什么?什么是挎?(师表演挎篮子)

3.小白兔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谁?是多少蚂蚁?他们在干什么?(板书:往高处搬家)为什么要往高处搬家?

4.指名学生读第七段,学生边听边想,到底是小白兔告诉蚂蚁要下雨了,还是蚂蚁告诉小白兔要下雨了?

5.指导读“是要下雨了。”(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八、九自然段

1.听了蚂蚁的话,小白兔是怎么做的?(出示:加快步子)他一边跑还一边喊什么?(引读)

2.正在这时候,一阵雷声,哗哗哗,雨就下起来了。(师画雨点)这雨下得怎么样?

3.指导朗读第九段(齐读)

五、.总结课文

学了这课,你知道要下雨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除了这三种现象,在下雨之前,自然界里还有许多与平时不一样的现象。你还知道哪些?(让学生谈)希望同学们要像小白兔那样看到不明白的现象积极地问别人,还可以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你们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就会越来越聪明。

六、重点指导部分生字的字形。

七、分角色朗读全文

(请四名同学分别当课文里的四种小动物,并戴上头饰,其他同学读旁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二、从课文中提出本课生字词学习。

三、指导书写。

四、学生在作业本上写生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段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略)

附: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要下雨了》教案设计(三)由本网网教案频道www.c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六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3.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4.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2.在反复朗读当中体味语言当中所蕴含的激情和深意。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电脑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黄土高坡》,把我们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三、基础知识把握

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瞳仁 恬静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磅礴 颤栗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四、简介

1、请看大屏幕,要求从同学们面前的电脑当中搜集关于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2、安塞腰鼓的来源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相传,周朝周文王时期,风调雨顺,民安乐业,就是瘟疫制服不了。上至君臣,下至平民,无不为之发愁。人们想方设法制服瘟疫,谋求生存之路。

有人说,瘟疫是一种妖魔鬼怪,怕震动,怕红颜色。人们就想起了用鼓来驱逐瘟疫,他们造了一种小鼓,挂在腰间,起名腰鼓。

3、作者刘成章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4、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五、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有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表演前:宁静---------神情沉稳而安静 表演中:亢奋---------释放出磅礴的力量 表演后:寂静---------出奇的静

(1)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2)、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九、品读,重点突破。

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此文在语言运用上有很大的特色,那么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多处运用修辞手法)

那么,请同学们针对表演过程中即5-27段,简要进行分析。(周围同学间讨论)排比句: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反复:

A、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

反复写腰鼓的声音,为了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气势。B、“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文章富有节奏感,层次感,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比喻: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后生们的力量美、豪放美。

此部分让学生讨论解决,然后从小组当中抽选一名同学分析。

十二、通过读课文,看场面,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

十五、作业

1、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下节课讨论交流。

2、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腰鼓教学设计 篇七

泗洪县临淮实验小学少年宫腰鼓活动设计方案

泗洪县临淮实验小学少年宫腰鼓活动设计方案

泗洪县临淮实验小学少年宫腰鼓活动设计方案 篇2:腰鼓教案

白湖镇乡村学校少年宫2014年春

腰鼓队训练教案

辅导员 龚千军 二〇一四年二月

白湖镇中少年宫2014年腰鼓队训练教案

辅导员 龚千军

第一周:认识腰鼓 教学目标:

让学员初步的认识腰鼓,了解腰鼓,激发对打腰鼓的兴趣。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腰鼓 教学过程:

1、对腰鼓的起源、历史进行简单的介绍。

2、认识鼓棒和鼓槌。

鼓棒长25公分左右,两头一样粗细,不过,一头系有红绸的是表演者用来抓握的,红绸长约50厘米。鼓槌长度比鼓棒长些,一头较粗,在粗的一端扎有一块红绸,形似一个红绣球,不过,表演者抓握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没有红绸的一端。每个腰鼓配有两支鼓棒或两支鼓槌,当你们两臂挥舞时,红绸随之飘舞,耀眼无比。

3、了解腰鼓的服装。

腰鼓的服装分夏季服装和秋季服装。男生和女生的服装可以着不同颜色,也可着相同颜色,男女的脚上都是穿运动鞋。男生在着夏季服装时,可增加一条扎巾扎在头上,以现男士阳刚之气。

4、教学鼓棒的抓法。

每人两支鼓棒,左右手各一支。其中,左手是掌心向上,抓住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右边;右手是掌心向下,抓住另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左边。

第二周:学习背腰鼓

教学目标:

让学员初学习掌握如何背腰鼓。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腰鼓 1.教师示范如何背腰鼓 2.分步教学员如何背腰鼓 3.巩固腰鼓的背法:让学员把腰鼓背好系好,解下来,再重新背起来系起来。4.老师一边检查一边指导,学员之间也同时相互学习。

第三周:握棍方法及站姿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员对于腰鼓有初步的了解。

2、能够通过学习掌握腰鼓的站姿和握棍方法。教学方法:欣赏、讲授、分解和分组练习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首先播放一段腰鼓表演视频让学员观看,然后让学员发表一下感想。

2、对腰鼓的站姿、握棍进行介绍和示范。

身体立正站好,眼睛正视前方。右手抓住鼓棒高高举起,要超过头部,臂膀稍微向内弯曲,棒尖指向左下方。左手抓住鼓棒放在腰的左边,臂膀伸展下垂,棒尖指向右上方。

3、学员进行站姿和握棍练习,教师进行指导纠正。(注意左右手的不同与要求)

4、分组练习,让学员们相互学习,讨论。

5、集体进行一次练习,教师给予点评指导,归纳总结。

第四周 初步认识基本鼓点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基本鼓点。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认识鼓点的几种声音 1)

“咚、咚”的单点敲打,右手从上往下敲打一次再从下往上敲打一次,都是用棒尖敲打鼓皮的中心。2)“吧、吧”的左手碰击,左手抓住鼓棒往怀中运行,棒尖朝外碰击一次,再将左手臂往前伸展,棒尖朝着自己碰击一次,都是用棒尖碰击鼓皮的中心。3)学习“咚吧”的花点敲打,就是先用右手敲打一次,再用左手碰击一次。

2、教师念出“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的鼓点,反复念几次,掌握好节奏,然后,再学习右手、左手的敲打,特别注意第三拍“咚咚吧”的打法,右手敲打两次以后,才能用左手敲打。

3、学员一边念口令“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一边进行右手和左手的协调摆动。(让学员明白,这就像走路时的两只膀臂的甩动。)

4、学员练习,师指导。

第五周 学习右手“咚”单点、碎点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右手“咚”单点、碎点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2、认清“咚”的鼓点来源,它是由右手单击鼓皮的中心发出来的。分清单点和碎点的区别。1)单点是有节奏的“咚”,可以是一个“咚”一拍,可以是一个“咚”半拍,也可以是一个“咚”两拍等。2)碎点是许多个“咚”的发出,没有任何节奏,这是连续的,很快的“咚”声,在敲击时,身体可以进行弯腰等动作。3)单点的敲打,除了按照前面所学的基本鼓点的打法之外,右手还可以根据“咚—”的鼓点的延长,将右手做出各种优美的姿势,可以画上面半圆弧,也可以画下面半圆弧。

3、强调要记住两点,一是敲打要注意运用手腕的转动,二是要注意右手的敲打是腰鼓表演的最主要动作,所以,右手的运动要灵活自如。

4、学员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六周 学习左手“吧”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左手“吧”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认清“咚”的鼓点来源,“吧”的鼓点来源,它是由左手单击鼓皮的中心发出来的,至于为什么会是“吧”的声音,要解释清楚鼓棒在碰击鼓皮中心后,不是将鼓棒立即移开,而是先将鼓棒放在腰鼓的鼓皮上,待右手的鼓棒来敲打时再移开。2.注意“吧”的敲打手势,它是要随着右手的摆动而摆动,始终注意和右手摆动方向的一致,在一致的基础上,保持左手臂向怀内和向胸外的反复运行。3.强调“吧”的敲打比较轻,也就是在敲打时,左手的力量没有右手的力量大。

4、学员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

第七周 学习“咚吧”花点的敲打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咚吧”花点的敲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认清“咚吧”鼓点的敲打,是靠左手和右手两只手的交替敲打发出来的,两只手在摆动时,那鼓棒的红绸随风飘舞,就像一幅优美的图画,表演者就像一棵绽开的花朵,所以,我们称这样的“咚吧”鼓点为花点。

2、学习两只手是如何摆动的。

首先预备姿势站好,右手抓住鼓棒举过头顶,鼓棒的棒尖是朝下的,在让右手往下时,右手的鼓棒的棒尖随着调整为棒尖朝上,当右手下落到左腰处的腰鼓时,用力敲打一下鼓皮的中心,发出“咚”的鼓点,并利用敲打的回弹之力迅速将右手下摆到身体的右侧,这时,左手由开始的下垂立即弯曲,往自己的怀中运行,让鼓棒的棒尖朝外,同时碰击鼓皮的中心,发出“吧”的鼓点,这样,经过两只手的运行敲打,所发出来的就是“咚吧”的鼓点,我们把这样的鼓点也称之为花点。

3、学员练习敲打,教师巡视指导。篇3:腰鼓教案 1 2 3 4 篇4:腰鼓教案 1 2 3 4 篇5:腰鼓教案

腰鼓教学资料1 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腰鼓是满、彝、汉等民族棰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流传,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我们固村小学自1992年组建学校腰鼓队至今,坚持活动不间断并将其设为一个课外活动小组,定时活动,活动小组的成员就是学校腰鼓队的骨干力量,腰鼓作为一项民间艺术我们也将其带入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使更多的同学了解和掌握打腰鼓的技巧、技法,进而弘扬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学校腰鼓队曾经参加过多次庆祝会、交通安全和法制教育宣传等社会活动,受到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赞誉。

学生腰鼓的结构简介及规格

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间较粗而两端稍细,两面蒙以牛皮、马皮或羊皮(图)。鼓身涂以朱漆或绘有花纹图案。腰鼓有大小不同规格。大号腰鼓,鼓长38厘米、面径20.5厘 米; 二号腰鼓,鼓长33厘米、面径16厘米;三号腰鼓,鼓长31 厘米、面径14厘米;四号腰鼓,鼓长26厘米、面径12厘米。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系以红绸布为鼓带。两根鼓棰 长25厘米,棰尾系以红绸穗为饰。

腰鼓的挎法

演奏时,奏者将鼓带挂于右肩,鼓身斜挎左腰,双手各执一棰敲击,两棰即可同

击一端鼓面,也可各击一端鼓面。

鼓点简介

腰鼓发音清脆响亮。无固定音高。鼓点有花点、碎点、单点、双点、起鼓点、路鼓点、边点、帮点等。花样有敲小棒、双展翅、欢呼跳跃、串花篱笆、对脸笑等。

1、鼓棒执法:

2、起鼓点:

××⊙ ×⊙ | × o|

咚咚巴 咚巴 咚 ××⊙ ×⊙ | × o|

咚咚巴 咚巴 咚 ××⊙ ×⊙ | × ×| 咚咚巴 咚巴 咚 咚 ××⊙ ×⊙ | × o‖

咚咚巴 咚巴 咚

打法:双手按节奏敲击。脚按节奏踏步四次。

“咚”为右手棰尖敲击鼓心。

“巴”为左手棰尖敲击同侧鼓心。

3、路鼓点:

×⊙ ×⊙ | ××⊙ ×⊙‖ 咚巴 咚巴 咚咚巴 咚巴

打法:双手按节奏敲击。

脚:一种方法是按节奏踏步四次。第二种方法是一拍左脚向前迈一步,二拍右脚

向前迈一步,三拍左脚向前迈一步,四拍右脚跟在左脚后成丁字步。

“咚”为右手棰尖敲击鼓心。“巴”为左手棰尖敲击同侧鼓心。

一拍前半拍右手棰尖敲击鼓心后甩至右侧身后,同时眼睛看右手。

二拍拍前半拍右手棰尖敲击鼓心后甩至胸前。

三拍按节奏敲击。四拍动作同二拍。

4、花样

(一)敲小棒

手:一二拍同路鼓点,三四拍双手鼓棒在胸前按节奏敲击五次。脚:动作同路鼓

点。

5、花样

(二)双展翅

手:一拍双手鼓棒同时敲鼓一次后拉开。

二拍双手鼓棒同时再敲鼓一次,三四拍动作同路鼓点。

脚:动作同路鼓点。

花样

(三)欢呼跳跃

手:一二拍动作同路鼓点,三拍双手举至头上方左侧,四拍双手举至头上方右侧。脚:一二拍动作同路鼓点,三四拍双脚各跳起一次。三四拍口喊“嘿嘿”。

6、花样

(四)对脸笑

手:一拍双手鼓棒同时敲鼓一次后拉开。

二拍双手鼓棒同时再敲鼓一次,三拍动作同一拍,四拍双手举至头顶,一组队员

身体下蹲转至左侧,二组队员身体下蹲转至右侧。

脚:一二拍动作同路鼓点,三拍一组队员左脚向左转,二组队员左脚向右转。四

拍右脚至左脚左后方。

7、花样

(五)串花篱笆 手:动作同路鼓点。

脚:第一遍路鼓点两排并成一排,一组队员在前,二组队员在后。第二遍路鼓点调整队形。第三遍路鼓点一排分成两排,一二组互换位置。第四遍路鼓点调整队

形。第五至八遍路鼓点同一至四遍路鼓点。

学生创编腰鼓花样:

花样

(一):节奏同路鼓点。脚原地踏步。一二拍同双展翅状,口中喊“嘿嘿”两声。三四拍按节奏敲击鼓边。

花样

(二):节奏同路鼓点。脚原地踏步。

一二拍同双展翅状。三四拍同“欢呼跳跃”的三四拍。

花样

(三):节奏同路鼓点。脚原地踏步。一拍双手同时敲鼓一次后向右下方甩。二拍双手同时敲鼓一次后向左上方甩。

三四拍按节奏敲击。

花样

(四):节奏同路鼓点。脚原地踏步。

一二拍按节奏敲击,同时前排队员转身与后排队员相对。

三四拍按节奏互相敲击对方鼓身

花样

(五):节奏同路鼓点。脚原地踏步。

一二拍按节奏敲击。

三拍左脚跳起,双手同时敲鼓一次后拉开同双展翅状。

四拍右脚跳起,双手同时收回敲鼓一次。

花样

(六):节奏同路鼓点。队形同“串花篱笆”。动作同“欢呼跳跃”或同“敲小棒”。

腰鼓的基本节奏打法

课 题

腰鼓的基本节奏打法 课时安排 2 课 程

目 标

1、学习腰鼓的基本节奏,了解相关的知识。2、掌握腰鼓的几种步法及打法,行进间原地表演。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身心协调能力及兴趣。

课程重点

掌握腰鼓的几种步法及打法。

课程内容

学习腰鼓的基本打法,了解相关知识。

课程准备

腰鼓,腰带,及棒,相关知识软件。课 程 实 施 程

一、了解腰鼓的历史,知道学习的价值,播放相关的软件,学习基本的背法。

二、学习腰鼓的基本节奏及打法。1、x o x o / x x o o//(行进间)左右 2、x xo xo x-/ x xo xo x-/ x xo xo x x o / x xo xo x-// 3、x o x o / x x o / x o//(行进间)4、xx oo / xx oo //(邦面结合)邦 面 邦 棒

5、x x o o x 嘿 //(两条在两旁打开,两棒 x x o o x 嘿 // 打鼓)

x x o o x 嘿嘿 //(第二个嘿双手上扬两 x x o o x 嘿 // 边打鼓)6、o o / o o/ x xo x o / o-// 8 点 1 点 2 点 1 点

左腿往右一步,右腿向左脚后迈。右腿跟上,左脚跟上。课 程 评 价 ? 看学生是否姿势正确。

? 看学生读打节奏能力是否准确。? 看学生在学习打法的过程中是否手脚的动作协调性及节奏感应情况。? 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学习、积极参与频繁的练习,注意力集中。过

最新范文

白马篇教学设计(7篇)10-25

《绝招》教学设计(最新5篇)10-25

原电池教学设计【最新9篇】10-25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设计【精选4篇】10-25

应用题教学设计最新7篇10-25

教学设计理念有哪些精选3篇10-25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最新4篇10-25

教学设计思路【优秀8篇】10-25

微课教学设计3篇10-25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最新8篇】10-25

78 7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