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10-22 21:40:13

国外有专家认为,在早期视听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学设计使他们走出了困境。”后来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致力于严格的教学设计。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分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一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预计教学详细流程设计:王

县级公开课 时间:3月20日上午10:20---11:05  地点:xx中学七年级一班

课前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情况,发好资料。两名学生自愿到黑板前板演 闻一多、臧克家的生平简介。师提示:亦师亦友。

一、导入。  偶然间,老师翻开你们上学期的音乐课本,在第一单元第一课上有一首七子之歌—澳门,会唱吗?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最后一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师生同唱),“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多么强烈的字眼,多么真挚的感情,你知道歌词的作者吗?。。。对,歌词就选自他的《七子之歌》(板书)中的一首。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走进现代作家臧克家的这篇文章《。。。》(师生齐读)去了解他。哪些同学愿意朗读?分好所读段落后,两个同学边听边写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其它同学也可以跟着小声地阅读。                                                                 5分

二、学生6位朗读课文时间。接着处理词语。                                7分

1、过渡语:来,我们谈一谈自己的的阅读感受?或者说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生可能答:他是个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个大无畏的革命家。。。。。。师顺势说出:在文章中作者有很明显的提示“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意思是写诗的兴致减少,并不是不写。闻一多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小黑板显示)在他心里,做中国人要比做文学家重要的多啊!那他主要把时间精力放在什么地方了?

(生答:在钻探古代典籍上。)其真正目的是:。。。生答: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师:想研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何等的艰难,相传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板书)韦:熟牛皮;韦编: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三:多次,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而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呢?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交流,使句子理解得更透彻些。(教师巡视)                                10分

师生交流时间。教材上有参考答案。                                         8分

教师准备:①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②“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③“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④“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⑦“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⑧“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过渡语:这样一做就是10多年啊,他锲而不舍,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三部书:板书《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郭沫若评价他的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作为革命家呢?两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呢?(生答:是通过中间段落第7、8自然段过渡的。)

学生做《学习与探究》50页第3题的第一题。这时,他不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是说了就做:从书斋中走出来,他在给臧克家的信中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师生共读)同学们他讲些什么?哪方面的?学生回答: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比如不仅是“言”,也是“行”。如,起稿政治传单。(板书)在群众大会上演说;经常是拍案而起;比如《最后一次讲演》文章中有几处精彩的演说,学生试着读、表演。教师示范第四段捶击桌子的那几句。 参加游行示威(学生读: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标语如: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我们要民主!我们要和平!我们要团结。。。。。)

过渡语: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小黑板显示)

朱自清: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11分

毛泽东: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堪称民族英雄!

臧克家浓缩精华的一句评价: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师生共背)赞扬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三、他的高尚人格对你有所启示吗?学生畅谈                                 4 分

四、作业:讨论题。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这些山水田园诗人也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生活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他们也曾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最后却都寄情山水。而闻一多先生凭借自己的才识,潜心研究学问,完全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但最后他却不走出投入到革命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两种做法你赞同哪种,为什么?整理在日记本上。(小黑板)                1分

课前学生的阅读资料

1、静 夜   闻一多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接呷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赏析:《静夜》是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的一首优秀的咏怀之作。作品艺术地揭露了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抒发了诗人决不沉沦于个人小家庭的安乐,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激情。《静夜》写于1925年,那时间一多已颇有名望。他年不到三十,已居于上层知识分子之列,成了蜚声国内的名诗人、名教授,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然而,他没有忘记祖国的飘遥,人民的血泪,他对个人生活小圈子外的社会不能不关切,他看到疮疮满目的祖国的“各种惨剧”:外强侵略,山河破碎,百姓涂炭,哀鸿遍野。。。。。。诗人不可能在血腥、呻吟和挣扎中的祖国人民面前闭目塞听,面对这痛苦,黑暗的现实、诗人不能不激起心底的受国激情,一颗关心祖国危难和人民疾苦的赤子之心在激烈地跳动,一团喷发于黑暗的烈火在熊熊燃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写出了这首炽热的爱国诗篇。

2、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我国各民主党派概况

名称     (简称) 成立时间     组织成员

中国民主革命党(民革) 1948    与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知识分子为主

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1941    文教和科技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

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1945     经济界人士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 1945     文教出版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

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 1930    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

中国致公党            1925    归侨和侨眷为主

九三学社              1945    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

中国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1947 台湾省人士

4、【《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李公朴)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声音激动)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地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地鼓掌)这是某集团〔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地鼓掌)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地鼓掌)

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轻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地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①(指护国战争)。19xx年10月,北洋军阀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同年12月25日,云南首先宣布独立,以蔡锷等人为领导,组织护国军讨袁。,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4月,西南联大宣布解散。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地鼓掌)

提示:闻一多在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演讲稿的一开头,闻一多先生便直截了当地连连发问:李先生遭此毒手究竟犯了什么罪,那些刽子手为什么不敢光明正大而只敢偷偷摸摸地搞暗杀。其中接连的发问,问句中又夹带着感叹句,如山崩水泻,势不可挡,一开始就把演讲推向了高潮。。。。。。

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2.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技巧。

3.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前预习:①生字、生词②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3.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⑵解释词语:

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多媒体出示,学生板演、订正)

⑶文学文化知识简介:

①臧克家:(略)

②闻一多:(见同步资料)

二、梳理文章内容(自主、合作)

1、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①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作者是怎样衔将其连缀在一起的?

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

③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问题一:课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问题二: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问题三: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及“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巩固练习

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读文见义”部分(3、4)

四、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尝试品味鉴赏,把自己的理解写在笔记本或标记在课文空白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拓展

任务: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问题引领,细读课文。

思考:你眼中的闻一多是位怎样的人?依据是什么?(学生合作交流)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1)齐读3.4段:

(2)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3)合作小组讨论交流(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集体归纳明确: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4.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5.小结: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三、巩固深化

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拓展性学习”部分(1-7)

四、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作者邮箱: .cn

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五

教案

第十二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一些双音节词语和“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成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5、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探讨研究法。2、朗读法。3、语感品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反思

一、          导入  

提问:闻一多是谁?

可以做适当补充。(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闻一多画像。

二、          初读感知

播放示范录音。

三、          检查预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四、          研读探究

1、问:那么,你们认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时板书)

2、课件出示问题: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适时板书)

3、问:那么,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4、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

(部分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5、闻一多先生后期作为民主战士,他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讲:注意这里有过渡,找出来。(课件出示)(训练学生对过渡段的作用的理解)(解决课文的教学重点)

6、教师做适当补充,并做小结。结合闻一多先生的演讲,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和大无畏精神。

(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 )

五、          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老师代答。课后练习二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没有涉及到,或者学生未能质疑,可以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六、          评议总结

本课文字不多,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他的言行一致体现在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上。而当今,言行一致、爱国守法正是我们中学生明理诚信的基本要求所在。希望闻先生的高尚品格能够指引我们今后做人的方向。

七、          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闻一多先生的作品。、,可以举办“闻一多先生作品展”。

2、完成《三导》。

根据资料简单介绍闻一多。

(考察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听读,初步感知文章,注意正音。

一组同学开火车领读后全班齐读两遍。

齐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思考后自由作答。(说自己的感受即可,也可以参照原文。)

思考后自由抢答问题。(考查学生快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快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找到过渡段,并分析、理解其作用。

思考问题,找出重点词、关键句。合作伙伴之间交流、探讨。

学习小组汇报结果。(汇报形式可以是板书、美读、也可以就课文提出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学习内容,自己小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的主动程度。

七、教学板书设计 :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者→{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优秀的学者。

↘口的巨人

革命家→{说了再做}→大勇的革命家。  ↗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六

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前文,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的演说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得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而闻一多这个卓越的学者、大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一生,只用了六件事就表现出来,足见其选材的精当,结构的严谨。

学情分析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课本。精读课的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的特点,重视“文本细读”,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略读课的教学,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根据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充分利用好导读和预习提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生动形象的词句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2、理解文章结构与选材的特色与精妙。

3、理解文章于叙述之中寓以精辟的抒情议论的技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心领会闻一多先生刻苦而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爱民热忱及其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在感受伟人革命斗争风采的同时,也从中接受启迪,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顽强坚韧、无私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领会过渡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板书课题)

二、认识闻一多

1、闻一多(1899-1946)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臧克家(1905-  ),山东诸城人,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在农村中生活,比较了解农民的悲惨遭遇。1923年入山东第一师范学习。1926年入武汉中央军校学习,并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逃往东北。1930年考入山东大学,幸得闻一多先生教诲、帮助。1932年发表新诗,并连续出版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明月刊》,1949年自香港回到北京工作。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协书记、《诗刊》主编等职。主要作品还有《有的人》《老哥哥》等。

3、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佳话。

三、走近闻一多

1、明确学习目标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五、学习第一部分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5、“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6、“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7、“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这是比喻,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8、解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第一步。

望: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

闻: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病块等

9、“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10、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1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表现他治学的刻苦。

12、解释: 群蚁排衙

衙(yá),衙门。旧时官署陈设仪仗,属吏依次参谒长官,叫排衙。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

表现闻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他的以十万百万字计的手稿,都是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

13、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14、5、6两段起什么作用?

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5、这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六、学习第二部分

1、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七、总结

1、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2、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变化: 从学者到斗士

共同点: 言行一致   始终如一

变化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3、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4、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还有细节描写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5、小结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6、主旨

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7、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8、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它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

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语言含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泻出对闻’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对闻’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节奏分明,言深意赅。

9、写作手法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

A夹叙夹议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B记叙与描写相结合: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描写。这些描写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

C遣词造句

侯晓旭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新范文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精选5篇】10-2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经典教学设计(优10-22

郑成功教学设计(优秀6篇)10-22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优秀10篇10-22

《小鸡一家》教学设计(4篇)10-22

二年级数学上《7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优10-22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0-22

三年级《惊弓之鸟》教学设计【优秀3篇10-22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10-22

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优秀6篇10-22

78 7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