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优秀7篇)

2023-03-02 11:18:03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朋友们整理了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一

季羡林先生是散文大家,这篇《怀念母亲》是他留德十年的内心写照,文中既有真挚的情感之美,又有清新自然,纯朴清纯的语言韵味,读之如品陈年佳酿醉意浓烈且又芳香四溢。作为一名教者,能够让自己的学生跟自己一起批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朴实之美,共饮一场情感的盛宴,这是我选择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原因。本文的形式是散文,材料的组织是零散的,但是形散而神不散,文本中每句话,每个字都浸透着作者的“绵绵思母意,悠悠爱国情。”由此,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位为揣摩文章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体会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1、认真备课,了解背景。布置预习,积淀情感。

课文内容时代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一定难度。因而,本课教学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常言道,言为心声,文章应该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从语言文字中,一定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情感世界。所以,了解作者成为了首要的功课,而最好的了解方式就是品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课前,我先后阅读了《季羡林散文集》《留德十年》和季羡林人生小品等文章,走进大师的生活,与大师的灵魂进行着对话,每至夜深人静时,我品味着大师的文字,在大师的人生之路上徘徊着,仿佛感受到了大师的呼吸,与大师的灵魂进行着对话,情到深处,泪眼滂沱。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与周围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季老的母亲影响着他的一生,而留德十年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也源自于对母亲的思念,一个人的人品就是一个人的文品,如何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在课前我也布置了学生的预习作业,例如上网搜集课文背景资料,阅读《赋得永久的悔》,提出预习思考题,体会其对母亲的深情。课前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交流,介绍作者的情况和写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家境,了解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心境,力求在课内外联系中促进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情谊想通,在学生的心田里播种爱国的幼苗,生发出对祖国的崇敬和爱慕之情。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批文入境,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这与课前情感的积淀,与预习这一环节的设置成功是分不开的。。

2、以情生情,朗读品情。小组合作,自主悟情。

课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朗读、自主感悟的时空,保证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把学生完全投进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本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研读文本,咀嚼文本,感受文本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的深情。从这一点来说,我通过直入主题,挖掘情感,追本溯源,体验情感,以读见悟,体验情感,回归主题,升华情感这四个环节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其中,以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以读见悟来让学生品情。在对母亲思念之情的教学中,深情朗读成为了学生悟情的主要手段。例如品读第二段,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画面,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奠定基础。再把通过想像体验的情感转化为更为精练的文字,提炼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自读、齐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完全浸润在作者的情感中,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的那份自责与悲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依然是以情感为主线,学生自主挖掘情感,自主品读情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阅读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抛出问题,进行自学,小组讨论,合作进行朗读汇报,这些活动的设计,是为了搭建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桥梁,于是,课堂中呈现了声情并茂的朗读,精邃深刻的解读,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享受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

3、语言实践,升华情感。训练语感,读写结合。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教学生,不要为思想教育所囿,一味追求朦朦胧胧的感悟,要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读感动的语句写批注”,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伟大的灵魂抒真情,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历练中,融入文本丰厚的情感意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书包范文·www.shubaoc.com》迪。在课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品读“糊”字,运用调换词语的方法,来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把想象到的母亲的面影用文字勾勒出来,每个学生想象的画面都不一样,有的还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辛劳的样子,尽管表达不同,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爱戴之情却是融入到了文字之中,这样的读写训练是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情感体验以后,给学生搭建一个宣泄的平台,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小组合作,以学定教。引导过程,实现有效。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认为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中,我的角色成为了组织者,启发者,本堂课的前10分钟的学习是抛砖引玉,归纳学法,重要的是后段30分钟的学习,其中有20分钟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汇报,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充分给予了学生学习的时间,讨论的时间,组织汇报的时间,这样,小组合作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整个课堂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叹着、哭着、痛着、念着,我们成为了共同的学习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时我以往课堂中所没有体验到的。由于自己在激情、悟情、方面运用了多种手段,且这些手段都是有效的,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完美的课堂,总会留下一丝遗憾,但很庆幸有一丝遗憾,因为这是思考的开始,这堂课毫无例外存在着瑕疵,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囿于文本的束缚,对于母亲的情感挖掘过深,过细,导致淡化了对祖国情感的感悟,以至于结尾的《我的中国心的朗诵》太突然,没有受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对小组成员的分工过于明确,导致了边缘生和学霸的存在,这些都是我有待于在今后的课堂中思考并改进的地方。同时,这堂课也留给了我一些思考,今后,我继续运用EEPO的理念以及备课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侧重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指导,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有效。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二

本课堂小组合作效果明显,但没有应变能力。合作中可以看出学生积极主动,善于交流、勇于探究、互帮共识。学生再整节课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质疑也别有一番情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中,我也发现了许多弊端:在小组站起来汇报成果时,由于一时紧张而无语时不会自救,小组长应该想别的组进行求救,让别的组来解决自己会而表达不出来的`内容,学会应变能力。这个是非常可以的。只要在互相问答交流中学会知识,能够理解实际问题,就是好样的,这点我得培养学生。

我们高平教委有八年课改的宏伟规划,我认为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课改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勇于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不能敷衍了事。

总之,学生不仅是以家为单位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栋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课改势在必行。为了让新一代儿童能够承载改革社会的重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节节课拿出自己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引领一批时代的有创造能力的智慧型儿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创新。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三

听名师讲课,我会自始至终被课堂吸引着,被情感包围着,学生也是始终如一的融入课堂,达到心灵与文本对话的境界,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震撼。

新学期伊始,学校举行第一轮听评课。每位老师都在认真的准备着。我执讲《怀念母亲》一课。选这课的原因是因为文章感情深厚,语言凝练,字字句句都含着泪含着情。并且文章首尾照应,主线明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生母的怀念、爱慕,以及对祖国的崇高的敬意和思念之情。如果能上好了,我想学生肯定会满含激情、热泪于课堂上,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从导入到初读,应该说非常到位。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都被引入了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却离文章越来越远,到最后下课有种不了了之、虎头蛇尾的感觉。

纵观整堂课,我想主要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生母和祖国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如:学生找的这句话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问学生:作者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生略思:作者想说,妈妈你回来吧!如果当时,我借着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悲痛的语气再读这句话,全体学生再齐读,肯定会深受感染,课堂氛围也会更好。通过这点,我想: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有效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深入引导、朗读、体会是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再者,抓住重点语句精读文章时,学生找了很多自己认为感动的句子,我不分重点平均用力,结果既浪费时间,又感受不深。我想一篇文章两三处深入体会挖掘即可。

不同感情基调的文章教师在讲课时,应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不同的表情,这也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显而易见,《怀念母亲》文章,应该说非常到位。这篇文章,教师应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去读文章、讲文章,让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另外,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满怀信心的去上课,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课文,以及教师的内在修养,把握驭驾课堂的能力,都是上好课的重要因素。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四

《彩色的翅膀》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文章透露出来的是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基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在连接语的提示下初步体会课文内容以后,再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作交流讨论也就达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正是这么想的:首先,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解决连接语中提出的两个学习任务──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战士为什么把昆虫带回宝石岛?二是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起初,我的预设是,让学生在读文中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后围绕这些句子谈出感受,读出味道。可在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一幕:孩子们在交流小战士把昆虫带回宝石岛的原因时,就已经有不少人悟出了小战士那爱海岛、爱祖国的深情。如果此时的我再拘泥于教案,又把学生牵到谈读后感上来,未免有环节迂回、降低学习效率之嫌。我灵机一动,顺势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既然有这么多同学都谈到小战士爱海岛、爱祖国,那肯定有你们特别充足的理由,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孩子们马上在书上勾画起相关句子来。尤其在讨论交流第二自然段时,我采用多种读法,我学得朗读是体会感情的好方法,但是学生朗读的指导一直是比较费时费力的一件事,有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想,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应该能够读出感情了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五

今天上午我执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整节课讲下来,发现有以下不足:

一、时间掌握不当,前面有点松,后面有点紧。课堂上在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里,我让学生做完基础达标,里面两个题,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一个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填空。小组汇报结果时,前进组里的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积极兴奋地进行了参与合作,我让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著名的“著”不是“注”时并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她自信,但却浪费了点时间。在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的第一个大问题上浪费了时间。由于进步组学生不能及时领悟母亲的恩情除了缝衣,还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谊时,组员陈美言几次重复是缝衣,组长及其他成员也没补充。于是我就这个问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多元指导。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社会。这篇课文是亲情篇,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儿童在温室中长大,母亲对他的爱视而不见。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能专从书本上学那点滴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孟郊的爱。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爱进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母亲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伟大而无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汇报一涌而出。课堂上挖的有点深了,时间悄然无声地从指间溜走了。

二、学习目标没完成。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

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这节课如果把精读感悟的六个小问题缩成两个有概括性统领文章的问题让小组去综合研读,效果一定会更好。或者,如果换种方法来教学我想也行:先用多媒体出示《游子吟》这首诗,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导入语,在精读感悟时,只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读时直接用部分的语句解释古诗的意思了,边朗读遍体无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动、组组质疑,教师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那样的话,效果可想可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六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虽然季羡林和他母亲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种感情没有切身感受是难以体会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更大,怎样突破难点呢?

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深层的思想感情。文章结构层次比较明显清晰,以课题设疑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听课的积极性,并能够很快的为文章分层。然而,在对季老情感的理解和朗读上感触不是很深,因而,在课文学习后我附读季老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在听中加深对季老感情的体会和理解,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问题,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七

继续我的教学思路,本文可以上得“情意浓浓”,丰富的情感,作者是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读起来令人潸然泪下。而我却总想着再往前“走一步”,作者是如何写得呢?这篇散文的结构非常严谨,前后呼应这点发现对于学生来说已是简单的事。穿插“日记”“散文”的写法很有特色,这倒是值得细细去揣摩,尤其是“日记”的写法,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走进“日记”去感悟作者的“触景生情”,去感悟作者的“精当用词”,成了很有意思的学习过程。

日记一:是黄昏的夜色触发的情感,凄凉而又甜蜜的,是浓浓地“糊”在心头的感受;日记二:是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牵盼触发的情感,不由自主想起母亲;日记三:直接抒发情感;日记四:是风雨,是天色阴如黑夜,触发的情感,思潮起伏。回顾引导发现,除了日记三,其他的几则日记前半部分都是写景或叙事,后半部分都是直接抒发情感。领悟迁移写法也就有了依托,飘零的落叶、牵着孩子的妈妈、下雪的天气、秋风刮起的时刻、空中挂着的明月,成了学生想象的情景,成了抒发情感的依托,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得以形象诠释。

再回扣全文,作者在行文时就是这样的写作思路,第二自然如是写,日记如是写,加上总起的段落的体会,行文的结构和写法就能引导学生得以把握。我喜欢这种“实实在在”的课堂。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反思篇4

今天,教学《怀念母亲》一课。这是一篇抒情性非常强的散文,没有具体的事件。有的只是对情感浓墨重彩的抒写,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对于这篇课文,我采用了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自主体会、深入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情感的方法。先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中进行自由地读,然后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者段落与大家交流,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虽然学生大多都能够找出蕴含深厚情感的句子,但对于它们的理解与感悟,却还是很不到位的。不过,通过学生们的相互补充和自己必要的引导与讲解,学生还是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句话时,我故意向学生抛出了我的不解,让学生来回答。没想到竟真有学生答了出来:作者心中感到甜蜜,是因为他怀念家乡的亲人时,仿佛他们就在自己的身边。说得多好啊!

教师,只有敢于放手,学生才会敢于丢掉手中的“拐棍”——教师的帮助,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他们才能够学出精彩!

最后,给学生留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同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非常不一样。虽然没有一件具体的事情,却把作者心中那浓浓的情意抒发得淋漓尽致。作者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人做到这一点的呢?希望学生们能够给我一个更大的惊喜……

最新范文

《秋天》教学反思优秀6篇03-02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优秀4篇03-02

丑小鸭教学反思【优秀3篇】03-02

英语课后教学反思怎么写优秀6篇03-02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优秀9篇)03-02

语文《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优秀6篇)03-02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精选7篇03-02

历史教学反思(优秀4篇)03-02

音乐教学反思【优秀6篇】03-02

初一英语教学反思范文优秀4篇03-01

79 3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