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最新6篇】

2022-11-29 02:16:25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轴对称图形评课稿【最新6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西师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轴对称图形》。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许多事物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了一定的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美。根据课标的要求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彩色纸,几何图片,剪刀,尺子等是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

我先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折纸游戏,我用彩色纸折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简单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我折的方法。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生边汇报,师边演示对折,既形象又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轴对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出对称图形,从而引出课题【板书】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游戏中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蝴蝶、蜻蜓,奖杯、枫叶等图片。首先让学生找出里面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想想,这些图形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感知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并能感悟和理解“对折”、“完全重合”、“折痕”等关键词,有的学生归纳得出:这些图形都要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图形的两侧叠起来是完全一样的。而我,则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概念,都要沿着直线对折,[板书] 两侧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而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画)就是对称轴(写)。 通过对称和非对称的直观比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我的适时引导。把美术图形和数学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手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画一画,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它们的对称轴,而我,则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重点指导容易判断错误的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折,你发现了什么,圆的对称轴,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多试几次,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三个环节 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我安排的直观判断题把一些学生明天大量运用的字母,数字。汉子写在卡片上,只让学生观察,判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学生判断后我又引导学生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德育功效。

接着,我又让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创造性地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先让学生独立创造一个从正面看身体的左右两侧是轴对称图形的姿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摆出了各种呈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而后,我又大胆建议让两位同学或三位同学共同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并鼓励其他同学做个小裁裁判,大胆的提出质疑。这样做,即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大胆质疑的品质。

最后,我开展了一个小小设计家的活动,我先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各种建筑,天安门城楼、清真寺的门楼,汕头海湾大桥的门楼等等 , 通过信息网络,美术鉴赏和数学教学的3科整合,教会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然后,又利用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新校门的设计,做到学以致用!

练习的设计,从加深认识到体验创造再到拓展参与,逐层加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增加了学生应用实践的机会。

四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2--83页例1--例2.

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丰富的生活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展开学习,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探索,在动手操作中形成学习能力,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旨在让学历“做数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及情感意志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发展空间观念。教材的编排,首先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例如,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先让学生复习轴对称图形和画对称轴,再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其次,加强直观教学图形的特征,例如利用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化静为动,让学生明确轴对称的含义。

【教材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的性质。

2、会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线。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PPT课件、学习作业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引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美丽的图形和图案,边欣赏边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你们有发现了吗?

生: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这是一个什么?(老虎头)现在老师把它沿着中间的一条线把它对折。你们观察一下,两侧图形发生什么变化。

生:完全重合。

师:那你认为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师:对折后折痕所在的位置就是它的对称轴,师边演示画对称轴边说对称轴要用虚线表示,而且要画出头。对称轴你会画吗?

学生活动:老师把准备好的一些图形的图片,放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让学生去摸,摸出什么图形就让学生找出它的对称轴。

展示反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师:完成得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对于轴对称图形已经掌握了不少知识,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探究新知,轴对称图形对应点的特征。

1、出示书上例1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1主题图。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松树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么判断的?它的对称轴在哪?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反馈时,教师重点说明: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与A'重合。我们就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点叫做对应点。

让学生观察A、A'和B、B'两组对称点,找出不在对称轴上的对称点的特征。

(1)每一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每组对称点的连线都与对称轴垂直

让学生观察C、C'这组对称点,找出在对称轴上的对称点的特征

对称轴上的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

师:你还能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吗?

学生完成后反馈。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画一画,连接每组对应点,看看每组对应点的连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反馈小结: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2主题图。

(1)猜一猜。

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图形吗?为什么这样想?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图形可能是五角星。再引导学生根据对称轴想象出图形的另一半。

(2)画一画。

你能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引导学生思考:

应该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每条线段应该画多长?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先找到一些关键点,然后根据对称轴画出它们的对应点,最后连接各对应点。

(3)说一说

组织交流: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据对称轴来确定一些关键点的位置。(找关键点)。

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数出距离)

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标对应点)

根据这个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应点。(顺次连线)

三、巩固拓展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

2、现固提高。

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动手设计。

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的。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互动后总结:今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轴对称,知道了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还学会了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完全重合

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1、找关键点

2、数出距离

3、标对应点

4、顺次连线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三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开课伊始,我便拿了剪子和彩纸,告诉学生们:“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些礼物,只有细心观察,发现秘密的孩子才能得到礼物。”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后,我快速地开始剪纸,不一会见出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孩子们很兴奋,我让孩子们说说老师这怎样剪出来的,因为孩子们观察细致,所以说得准确。由此便引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相继,我又剪了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这样一节好的教学内容,我当然不会让学生错过动手操作的机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撕或剪出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然后我又让孩子们找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这一节课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最新《轴对称图形》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角、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难点:

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准备活动:

准备一个三角形、一张画好一条线段的纸张

教学过程: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提问:角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一、探索活动

教师示范:(按以下步骤折纸)

1、在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上标好字母;A、B、C.把角A对折,使得这个角的两边重合。

2、在折痕(即平分线)上任意找一点C,

3、过点C折OA边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CD,其中,点D是折痕与OA的交点,即垂足。

4、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OB边交点为E.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只是角的一部分。注意角的概念。

学生通过思考应该大部分都能明白角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结论。

问题2: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等的线段?说明你的理由,在角平分线上在另找一点试一试。是否也有同样的发现?

学生应该很快就找到相等的线段。

下面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证明发现:

如图,已知AO平分∠BAC,OE⊥AB,OD⊥AC.求证:OE=OD.

巩固练习:在Rt△ABC中,BD是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DE与DC相等吗?为什么?

(1)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O⊥OA,PE⊥OB,垂足分别是D、E,PD=4cm,则PE=__________cm.

(2)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点D到AB的距离为5cm,则CD=_____cm.

内容二: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

做一做:按下面步骤做:

1、用准备的线段AB,对折AB,使得点A、B重合,折痕与AB的交点为O.

2、在折痕上任取一点C,沿CA将纸折叠;

3、把纸展开,得到折痕CA和CB.

观察自己手中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CO与AB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AO与OB相等吗?CA与CB呢?能说明你的理由吗?

在折痕上另取一点,再试一试,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得到下面的结论:

(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它的对称轴垂直于这条线段并且平分它。

(3)对称轴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距离相等。

应用:

(1)如图,AB是△ABC的一条边,,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E,并交BC于点D,已知AB=8cm,BD=6cm,那么EA=________,DA=____.

(2)如图,在△ABC中,AB=AC=16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如果BC=10cm,那么△BCD的周长是_______cm.

小结:

(1)角是轴对称图形。

(2)角平分 www.shubaoc.com 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4)垂直并且平分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5)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作业:课本P193习题7.2:1、2、3.

教学后记:

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难掌握,特别是对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这个性质,一时难于理解。的部分原因是学生忘记了点但直线的距离是什么一回事。而对于中垂线的理解较好。基本上能找到当中相等的线段,并且用学过的知识予以证明。内容较多,容量较大。课后还要加强理解和练习。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篇五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说课。

第一环节:说材料

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在编排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

学生通过学习轴对称这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好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一些几何数学问题打下基础。鉴于以上认识,我讲本课的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想象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是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

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圆片、剪刀。

第二环节: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未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第三环节: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征。

第四环节: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这样的天气最适合放风筝了,看这位小朋友已经开心地放起来了。让我们也一起去放风筝吧。这时,我会出示三个这样的风筝,请学生观察这三只风筝怎么了?找找它们的另一半。在学生找到之后,引导学生观察风筝的左半边和右半边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会很快说出风筝的左半边和右半边是一模一样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风筝这种对称图形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第二步: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图形

在观察了风筝之后,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蜻蜓、树叶、蝴蝶、面具的图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有了对风筝特点的归纳的基础,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这几个物体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像这样的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都是对称的,同时板书课题——对称。

让学生观察物体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种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对折,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学生肯定会发现这两个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并告诉同学们,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完全重合了,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同时在对称后加板书:图形。

第三步:剪一剪、画一画、感悟对称轴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孩子们是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安排了学生做一个剪一剪的活动。

一开始我神秘的说:同学们,老师剪了一个对称图形,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对折的图形(拿出大蝴蝶),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板书)。并告诉学生老师还将他制作成小书签要送给大家。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而是将小书签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

接着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怎样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我先让学生交流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从而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

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 当发现学生懂得先对折再剪时, 我请他把剪好的图形进行展示, 并让他说一说是怎样剪的。如果学生能够说出我先对折再剪就是一个对称图形时,我将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并送一个蝴蝶作为奖励,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展示说的过程中,也对那些还没找到剪轴对称图形方法的同学进行了剪法上的引导。

在展出学生的几幅作品后,我让学生观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老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

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以刚才剪出的蝴蝶为例进行直观演示,老师边画对称轴边告诉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己的作品上或得到的蝴蝶书签上。

第四步: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由此来了解学生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五步:实践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以下几组练习题,请看:

第一道题是课本第68页的做一做,这一道题是先让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然后画出他们的对称轴。其中第二个图形中的五星是有很多条对称轴,学生只要能画出其中的一条就可以了。

第二题是课本第70页的第二题,通过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再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由于圆的对称轴有很多条,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有限次的操作,发现规律。

第三题是课本第70页的第3题,这一道题稍微有一些难度。是要求学生根据对称的特征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第六个环节:总结运用,拓展延伸。

首先我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实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很多,老师搜集了一些对称图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对称图形。 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快乐。

第五环节: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板书要在科学的,准确的基础上做到精炼,既能深刻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又能突出重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板书:

对称图形

对折后——左右完全重合

折痕——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篇六

《轴对称图形》是数学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轴对称》中的第二课时。我在两年前曾为数学市级骨干教师上过展示课,两年后再上,只是在个别环节上做了一些修改,但面对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心境,又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来认识图形中的对称,也就是轴对称图形。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感受图形的对称美,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因此在学习时单靠教师讲是不行的。操作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

一、学具操作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学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认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每当我们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1)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比较小,经常表现出爱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总是情趣较浓。

(2)学具自身不论是在颜色、设计的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的一些拼插玩具,能够吸引学生对它进行操作。

(3)让学生进行学期操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去探索发现学习知识的自由空间。正如赞习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二、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挥学生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被动局面。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针,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让学生动于操作学具可以使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刺激细胞,以控制学生情绪使注意集中在学习活动中。

在教学新知的这个环节里,为了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将教材中的例1、例2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在第一次图形的对折过程中明白完全重合的概念:是形状、大小一样,边缘重在一起的。并通过第二次对折三等分圆的错例分析,强化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识。在理解了什么是完全重合后,给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在这个环节的最后,通过观察正方形的不同折痕,发现不同的对称轴,有意识的渗透了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的观点。

三、在学具操作中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为主发展过渡阶段,运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知认识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化。促进了思维发展,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教学中第一个练习设计为判断轴对称图形,从对折过度到在头脑里想对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有些学生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听清老师的要求,对操作的过程不清楚。加强对孩子操作的指导,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让学生真正的听懂要求,是相当重要的。

2、在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在由我示范的剪纸过程这个环节中,用的时间比较长;而在这个时间段学生却无事可做,显然浪费了时间。我后来想如果在课前将剪纸做好,只展示剪纸的步骤,可能会好一些。

3、这节课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上还不是很够,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会更好。

最新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11-29

小学四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优秀3篇11-29

《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反思(优秀3篇)11-28

给予树教学反思优秀8篇11-28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精选5篇】11-28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优秀4篇)11-28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优秀5篇)11-27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优秀5篇11-27

初中物理 教学反思(优秀3篇)11-27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优秀10篇11-26

79 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