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式计算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6篇

2023-06-07 17:40:06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6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脱式计算的相关知识。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一

新版的课本中例题的呈现就是一道带中括号的综合算式,这样的呈现简单明了,但似乎没什么能吸引学生去探索的东西,所以我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经验,创设了一个情境:“红花有525朵,黄花朵数有81朵,蓝花有56朵,绿花朵数是黄蓝朵数之差的3倍,求红花朵数是绿花的几倍?”接着指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理清解题思路。同学们自主思考得出:要求出红花朵数是绿花的几倍,就应该先算出的绿化的朵数。先让学生通过列分步算式,再把分步算式并成综合算式。许多同学把算式列成525 ÷(81-56)×2后,发现计算顺序与解题思路产生矛盾。这时我出示了中括号,并说明当小括号不够用时,就可以请中括号来帮忙,而且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从分布到综合突出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因此学生自己尝试中发现错误,并在明确的错误原因基础上认识中括号,从而突出了中括号的作用,同时加强对比,不仅知道为什么用中括号,而且知道什么时候用中括号。这样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清楚、扎实,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对运算顺序得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得改错,还有判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学生不习惯去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小括号与中括号不恰当的使用,我觉得本课还有一些提高空间: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尽可能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在教学中,可加入“画顺序线”,即可增加形象感,并多加入一些巩固练习,使学生熟能生巧。

《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二

《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片断:

1、出示例题图,看图,你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交流。

2、小军买了些什么?让我们看一看,请大家帮他算一算吧。

生独立完成,指名两生板演。

(师转了一圈,全是分步列式。)

5×3=15(元)

15+20=35(元)

请上黑板的同学说说怎么想的。

3、这样两条算式还可以写成一条算式。马上有学生就喊起来了:“我会写的。”于是就让学生自己试着写,果然很多学生写对了。

这样的算式先算什么?为什么?

怎么写计算过程呢?师讲解:在第二行写等号,等号应该在第一个数字前,边板书边讲解。

4、又来了一位顾客,出示第2条题目,请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师转一圈,发现有两种情况:50—18×2,18×2—50

把两种情况全部板书后交流,体会出是从50里面用去2个18元,应该是50—18×2,然后写完计算过程,体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1、从旧知引入新知,步步深入。

像例题这样的两步应用题,学生早就会了,从分步算式体会综合算式怎么列、如何计算。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在他们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再帮他们一把,从而完成新知的学习。

2、运算格式的。指导还要落到实处。

新授时,我只是板演了如何竖着做脱式计算,但没有想到他们的作业本的特殊性。结果做课作时,有一些学生第一行算式顶着写到最前面,第二行等号就只能写到竖线外面去了,非常不美观。虽然我发现了并指了出来,但事后补总觉得很遗憾。

3、课堂上要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特别是错误。

课堂上我总会把学生的错误拿出来,有时哪怕只是个别情况(问题讲明了,以后就不会犯了),一起交流讨论,让这个同学自我发现,让大家做一次小老师,也等于巩固了一次新知识。

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或除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重点: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或除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

教法:激趣法、点拨、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

课前准备:

情境图、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4分)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15+10-8=

6÷3×2=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揭示目标(1分)

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或除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三、自学指导。(5分)

出示48页例2情境图

问题:1. 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 利用哪些信息可以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4.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计算?

自学方法: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四、质疑探究(15分)

1、指名列出算式

分步算式

4×3=12

12+7=19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4×3+7 7+4×3

追问1:这两个算式含有哪些运算?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追问2 :为什么先算4×3?

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乘加算式或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2、练习:出示7+(4×3)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不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我们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练习:7+12÷3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当堂训练(15分)

(b)强化练习

1、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 7×5-3 4+4×6 81÷9+2

2、在 ○ 里填上“> ”“<”或“=”

54÷9÷2○3 3×6÷2 ○13+56÷7

3×7-16○27 45-9×3○5×8-18

(a)堂清作业

1、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 12-3×4 4+4÷4

=24+4 =9×4 =8÷4

=28 =36 =2

2、脱式计算:

16÷4+35= 47-5×8=

4×8-16= 60-56÷8=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四

混合运算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四则计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计算的方法,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两步计算,会列分步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都是两步计算。

教材分三段编排:第一段学习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第二段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第三段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设想:

1.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教材安排的三道例题都以简单的购物问题为素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此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有关购物问题的经验,对购物问题的数量关系非常熟悉,便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由分步列式过渡到列综合算式,而且很容易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教材在安排这三段内容时,以突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主线,做了不同层次的处理。

第一段,教学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教材分两个小问题加以安排。第(1)个问题教学由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初步理解乘加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教学时,要在理解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综合算式。之后,教学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一是让学生说说综合算式中各部分算出的是什么,体会综合算式的实际意义;二是体会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的区别,算式写法不同;三是体会联系,无论列分步还是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都要“先算3本笔记本要多少钱”,体会乘加混合运算先算乘法的合理性;四是规范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1)个问题列出的综合算式,乘法在前,加法在后,理解运算顺序,学生既有生活经验的支撑,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难度不大。第(2)个问题安排的综合算式减法在前,乘法在后,理解运算顺序有一定难度。这里教材直接出示了综合算式,并且提示学生从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出发理解运算顺序,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探索的空间。这两个问题的安排,使学生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认识更加全面。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与教材上的结论加以比较。

第二段,教学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经验,教材直接出示了两道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对含有除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列综合算式尝试计算。对于80÷10+12和12+80÷10的运算顺序,学生可以结合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虽然算式不同,但是都要先算除法。虽然列出的综合算式都是先算除法,但是由于除法在算式中的位置不同,所以商应写的。位置也不同

第三段,教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材直接让学生自己辨析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辨析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产生使用小括号的需要和愿望,更好地体会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但这种辨析又是有基础的,对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应是先算50-20÷5里的减法,可是按运算顺序的规定又应该先算除法,这一矛盾自然使学生产生改变运算顺序的需要,小括号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注意结合不同运算顺序的学习,安排相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混合运算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些问题有三个特点。一是注意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如,第33页“想想做做”第5题结合“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安排了计算,教学时先要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的每个面上的数,再列综合算式并计算。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结合计算长方形面积解决问题。二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如第33页“想想做做”第6题和第36页“想想做做”第9题,要让学生自己收集并组合信息,发展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多以题组出现。如第35页“想想做做”第8题,“练习五”的第6题,第11题,解决这些问题便于学生进一步联系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从教学要求上看,这些问题分逐步提高的两个阶段。一是在刚开始学习混合运算后,要求学生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如第33页“想想做做”第6题。二是会用不同的综合算式解决同一个问题,如第36页“想想做做”第10题,“练习五”第10题。这样的安排,让学生感受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水平不断提高,获得自信。

4.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较,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

教材明确安排了6次不同形式的比较。如第31页“想想做做”第4题,帮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乘加、乘减混合和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顺序的区别;第33页“想想做做”第4题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运算符号对结果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第35页“想想做做”第2题的比较突出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第6题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减法的运算性质;第37页“练习五”第7题的比较,发现除法的运算性质。要切实通过比较,提高学生发现规律、灵活计算的能力。

今天学习的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过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1、通过复习学生对整数四则计算的法则和运算顺序掌握的很好。课堂上计算了12道题的正确率达到92%,运算速度也很快顺利完成了今天的教学任务。

2、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认真审题,灵活合理的运用一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3、课堂上能关心照顾到了差生,(如俞建松等)经常让他们上黑板板演,做错了,耐心引导及时纠正。做对了,抓住机会适时表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逐渐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

4、不足之处: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加多样化,多层次,有针对性使学生学习的扎实巩固;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以小朋友购买文具用品为素材,在现实情境中分别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会列分步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学生也已经学过含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两步式题,这些式题由于乘法在前,所以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的。因此学生开始学习本单元时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为了分散难点,便于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和递等式的书写格式,教材一方面采取分步教学,另一方面,在“想想做做”中编制一些改错题,帮助学生通过改错来进一步掌握混合运顺序和正确的书写格式。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不断提高理解水平;三是把混合运算的学习与运算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四是在比较中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运算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购物情境理解、掌握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2、能用递等式表示脱式过程,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创设的购物情境,主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通过仿练、交流,掌握规范的脱式书写格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情感,在计算和规范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用递等式表达脱式过程的书写格式。2、理解、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1、用递等式表达脱式过程的书写格式。2、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先算乘法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1、口答:5+8-7=

7+7+7=

3+3+3+3+3+2=

12÷4×4=

3×7=

3×4+2=

3×5-1=

提问:仔细观察,有什么想说?

【设计意图:第一组从旧知入手,归纳同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运算;第二组得出:结果相同,相同的数连加用乘法计算简便;第三组得出:前4个3连加可用乘法计算简便再加2,也可5个3连加用乘法计算简便再减1,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到乘加与乘减可使一些计算简便。】

2、老师:(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你们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结合购物情境,探讨有乘法、加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1.老师:(课件出示:富有情境地说)小军说:“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15+20=35(元)

3.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要先算出什么?(指名回答)

提问: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并计算呢?

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允许讨论和交流,

然后板书:5×3+205+5+5++5×3

4.(教师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第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目(连同运算符号)要照抄(板书:照抄)下来,而且要写在相应的位置。板书如下(边板书,边说明书写位置):

5×3+20

=15+20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写?

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5×3+20

=15+20

=35(元)

5.提问:20+5×3,可以吗?

(1)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2)提问: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小黑板出示)

①20+5×3②20+5×3

=25×3=20+15

=75(元)=35(元)

6.出示学生作业,并逐一讲评。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你认为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板书:脱式)(1、上下等于号要对齐,2、没有计算的数目连同运算符号要照抄下来,而且都要写在相应的位置。)

教师指出:逐步把计算的过程写下来,可以看清楚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便于自我检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7.提问:5+5+5+20这样列式可以吗?

引导发现:5+5+5+20就是5×3+20,几个加数相加,可以先把相同加数用乘法简算再加另一个加数

7.比较5×3+20和20+5×3

=15+20=20+15

=35(元)=35(元)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创设较为宽松的氛围,充分利用学生的已知,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把旧知纳入已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三、结合购物情境,探讨有乘法、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1.谈话:同学们帮小军解决了问题。

老师:(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你们能列综合算式解决吗?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全班交流:你们的。综合算式是怎样列的?为什么?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小黑板出示)

①50-18×2②50-18×2③50-18×2=14(元)

=36-50=32×2=50-36

=14(元)=64(元)=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提问性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中,重点从学生的作业中找出错误资源,引起学生注意与重视,然后结合题意,让学生在充分比较、反思、碰撞中,理解算理,总结出运算顺序,对书写格式形成统一的意见,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第—层次:说出下面计算的第一步。

1.15+3×22.100-25×33.54-44+164.40÷4×2

3×2+1525×5-10054+16-4440×4÷2

汇报交流。

教师指出:我们以前还学习了只有加、减法,只有乘、除法的,都是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形成完整的板书:

有乘法,又有加法、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设计意图:扩充所学知识的内涵,与以往所学知识构建清楚的块状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

第二层次:计算下面各题。

2+3×220-2×87×3+210×4÷2

2+3-220÷2×87+3×210-4×2

-18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180

20000-180×10

教师提问:这些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做完这些题目给你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设计数目较小的计算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计算后再通过比一比,启发学生计算前要仔细观察,弄清运算后再细心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最一组】

第三层次: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堂作业

【设计意图:既是复习巩固,又是检测,便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调整老师的教学】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继续去学习和探索,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混合运算

(1)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递等式

(2)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脱式

5×3=15(元)综合式5×3+2020+5×350-18×2

15+20=35(元)=15+20=20+15=50-36

=35(元)=35(元)=14(元)

答:一共要35元。答:应该找回14元。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六

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去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改为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特色团队作为学习素材,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关注学生的学情。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列出综台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曰目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目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注重引导学生反思。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和反思的过程。因此在解决问题后,我 还注意组织学生讨论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反思这一策略的价值。

不足之处:教学中课堂节奏有待优化,课堂节奏有点拖沓,需要老师精心备课,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最新范文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优秀8篇)06-07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优秀6篇06-07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最新6篇)06-07

汉语拼音教学反思最新4篇06-07

幼儿园教学反思简短万能优秀7篇06-06

期中考试教学反思总结(优秀5篇)06-06

腊八粥教学反思(优秀10篇)06-06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优秀9篇)06-06

体育教学反思【最新10篇】06-06

幼儿园音乐的教学反思【最新5篇】06-06

79 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