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年小结范文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优秀8篇)

2023-11-10 11:50:56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带来的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研究生个人学年总结 篇一

关键词 医学院校 非医学专业 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就业竞争力又简称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获得工作,胜任工作,保持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必要时能够根据主客观需要转换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有意识的主动学习,毕业时能够获得工作,毕业后能够胜任工作,并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人生价值是国家、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的共同期望。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就业竞争力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要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统一说法。而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对就业竞争力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针对医院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展开探讨。

1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具有迫切性

1.1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办学年限比较短,学生就业竞争力尚待加强

近年来,医学院校出于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在原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办非医学类专业的现象比较普遍,涉及学科种类增多,从全国单科性本科医学院校来看,51所西医院校只有4所没有开办非医学类的专业,开办最多的西医院校其非医学类专业已经达到17个,远远超出本校开设医学类专业的数目。另有23所中医院校开办非医学类专业。多所医学院校招收非医学类主要集中在公共事业管理、卫生法学、应用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工程、市场营销、医药贸易等专业。虽然医学院校在开办这些专业时,充分考虑了已有的教学实验资源,并大力引进人才。但从现实来看,在医学院校中,这类专业跟临床医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护理等专业相比办学年限普遍比较短,师资力量的建设还需要一个过程,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建设、学生见习、实习基地建设均处于探索阶段,学生的就业流向尚未形成固有模式。在以医学类专业为主的医学院校,就业指导缺乏经验的借鉴,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目前难以占有优势。有研究就指出:医学管理类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而我国的医药管理就业市场却存在着巨大的岗位缺口,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对这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意义,需注重前瞻性、灵活性,指导学生多样化就业。衡量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就业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都处于较高水平。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抗挫折能力差,眼高手低的缺点,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1.2社会对医学院校非医学毕业生存在一定偏见

今后几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持续增长,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高校需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务实的作风和开阔的思路完善就业保障机制,迎难而上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由于社会不少人对医学院校的非医学学生存在严重的偏见和怀疑,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就业信息大多数与医学类专业有关,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为例,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成为行政管理人员非常困难,到公司、企业就业又和其他综合性高校管理类、行政类的毕业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个别学生对自我职业发展方向定位不清,缺乏就业择业经验,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手足无措,自信心不足,或盲目随大流,左挑右捡。面对着瞬息万变的社会和复杂的学生心态,医学院校应努力立足于培养能到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又能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企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本着为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帮助非医学类毕业生顺利就业,获得职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2加强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2.1加强对非医学毕业生的个性化指导,提高就业的质与量

一些学生和家长对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个人就业期望值过高,一心希望到大城市发展,这样的学生很容易一次次丧失良好的就业机会。而短期内,有些用人单位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医学院校的非医学生。因此,医学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当以中共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高度重视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合理定位。毕业班老师要详细了解毕业生思想状况和就业情况,深入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帮助其了解自身的能力素质,抓住机会尽快落实工作,不要此山望着那山高。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分类指导,对专业基础扎实,有志于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鼓励其报考研究生,对行政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对没有特殊专长的学生要教育其做好灵活就业的准备,先就业积累工作经验之后再图个人发展。毕业班辅导员要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积极鼓励毕业生下基层,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探索自主创业,努力在保持就业率的情况下,科学调整学生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以广州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3至2010级毕业生为例,学生除了考研、出国、考公务员、到港澳台高校继续进修、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外,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政府卫生监督部门、公、私立医院、医药公司、保险公司、大中专学校及公司、企业,主要的就业岗位为政府部门公务员、公、私立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医药公司的销售员、后勤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文秘、工商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保险公司的销售员、公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员,个别同学选择自主创业。从学生的就业单位与岗位来看,学生的就业流向趋向多样化,通过学校的理论与教学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逐年增强,创新创造能力明显增强。例如,2009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颜椿洪在校期间利用了我国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的机会创建“型尚网”工作团队,2009年7月毕业后成立广州尚动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得到天使投资的青睐,2010年完成第二轮千万级别融资,此后,公司保持着200%的年增长速度,该同学的创业故事对在校生是一种示范与鼓励。

2.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影响力和美誉度

鉴于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办学年限普遍不长,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第一,加强非医学类专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通过学历提升,国内外名校访学等途径提高教学能力。第二,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根据社会的需求改革课程设置,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参加第二学位的学习,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辅修法学、应用心理学的课程,这种复合型学生在毕业时比较受到社会的欢迎。第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同时推动学生参加与寒暑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课外科研活动、日常学生管理活动。在学生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环节中注意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的能力,通过课内与课外、显性与隐性的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沟通合作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拥有专业证书、英语与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做好个人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管理,最终达到理想的发展状态。

鉴于学生的就业模式与就业流向尚未形成常规机制,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的就业走向,正确定位自己,医学院校的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班辅导员应主动加强与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的联系,收集整理他们对本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有益建议,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畅谈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让在校生了解所学的课程对职业发展的意义,提高对本专业的信心和兴趣,拨开思想的迷雾,客观合理地定位自身发展方向。由于本专业的优秀校友与在校生具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和求学经历,他们的现身说法所展示出来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更容易使在校生具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增强他们成才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校在招生与就业宣传时加大对此类专业的宣传力度,提升这类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拓展这类专业的就业范围和就业层次。在越来越信息化、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更好手段与方法。实践中我们发现,就业的信息越及时、可靠、翔实、丰富,越有利于毕业生的选择和取舍,学校可以灵活运用大学生就业网、大学生QQ群、微信公众号、辅导员博客、微博、QQ空间等多种现代化便捷途径使学生及时了解信息,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全面性,通过各种互动交流方式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对学生的求职简历进行“诊断”,动员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发挥专业课老师的学术和人微脉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2.3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高非医学专业学生竞争意识

部分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在就业时困难重重。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人员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热情周到地为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例如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供需见面会,通过就业网站和刊物、开展就业讲座、就业经验分享会、职业生源规划竞赛、校园模拟面试等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就业。鼓励同学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师、司法考试,获取职业技能证书。强化非医学专业的创业能力教育,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创业论坛、创业设计竞赛,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和竞争精神。

以广州医科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笔者发现,在就业中能够及早签约的往往是那些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组织协调能力强、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好,熟练掌握电子政务,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不但比较容易抢到就业先机,而且职业生涯发展明显更好。医学院校要使非医学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学校要按专家化、职业化的要求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建设,通过各种就业和职业培训,考察参观等形式,使辅导员队伍成为大学生生涯规划师、就业指导师和创业指导师。

2.4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加强自主实习管理与引导

为进一步开辟就业途径,医学院校还应该积极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多渠道开拓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学见习实习基地,校内与校外互动结合,有力地保证了学生培养质量。医学院校对非医学类学生可以继续探索“顶岗实习”模式,在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预就业,让就业关口前移,提早适应社会。以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为例,05公管专业86人中共有56人自主实习,06公管75位同学有56位同学选择自主实习,07公管84人共有58位同学选择自主实习,07法学27位学生自主实习有22人。不少学生在大三的暑假已经积极联系适合自己发展的自主实习单位。在实习的后半段学生逐渐熟悉单位工作环境、工作规程、劳动纪律,有的学生在实习中积极主动,综合素质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从而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很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当然,自主实习也给学校学生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例如,实习单位是否与专业相匹配,学生实习时能否得到有效指导,学生实习纪律的管理等,但不能由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就因噎废食,关键是制定严格规范的实习制度保证实习的质量,配备实习指导老师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定期与学生自主实习单位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情况,而不是让学生以自主实习为名放任不管,等出问题再亡羊补牢。

2.5加强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调适,做好特殊群体的疏导工作

对医学院校来说,医学类和非医学类毕业生数量年年增长,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一些学生在面临就业这一人生重要抉择时,疲于参加各种供需见面会,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思想容易波动,情绪容易起伏。非医学学生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高校必须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与预防干预机制,对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多次失败、情绪容易波动、自信心不足,有自卑心理,焦虑情绪,抗挫折能力差,人际沟通能力较弱的学生应该给予特殊关注,采取摸查登记、专项训练、全面辅导、个别心理咨询、重点推荐等措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素质、专长、潜能适合何种工作岗位,鼓励学生勇于推销自己,敢于竞争,增强逆情商能力,调节不良情绪,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2.6构建“四化”就业指导模式,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学内容

针对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思想问题比较多,学生容易困惑迷茫,心理患得患失的情况,医学院校在就业指导中应贯彻“四化”模式:即全程化、系统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指从新生入学教育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跟踪的动态模式;系统化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纳入系统的工作,针对性、分阶段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就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活动之中;专业化这里主要指针对医学院校中非医学专业,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开展工作;个性化即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素质、能力与人生志向开展指导。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一年级着重依托专业教师队伍的引导培养学习兴趣,通过专业教育让他们自己明确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二年级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扎实学好医学基础课程的同时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成为具有医学基础知识和公共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团委、学生会或社团组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动员学生参加演讲、辩论赛、才艺大赛、各类体育比赛、科学立项和评比等,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全方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创新创造精神;三年级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深化自我认识,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其对职业的思考,树立职业意识和价值观。四年级的毕业班学生要努力提高面试技巧、指导简历书写、举办考研动员会、考研经验交流会、考研知识讲座、公务员备考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医学院校可以针对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的思想实际,制定富有专业特色的教程内容,加强对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的动态掌握,将科学的统计数据和真实的案例融入就业指导课中,组织职业访谈活动,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科学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努力挖掘自己的优点和核心竞争力。

总之,医学院校的非医学类专业就业需要政府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创业环境,使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学以致用。医学院校要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加强对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使新办专业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大学生本人则须未雨绸缪,主动迎接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社会所带来的挑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打造深厚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抓住一切的机会参与校内外有益的实践活动,增强就业自信心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光程,刘吉成。本科医学院校开办非医学类专业的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31-32.

[2] 李淼晶,张久涛等。谈就业视觉下的医学管理类学生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8,12:1307-1308.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 篇二

一、“高技术学校”创建教育研究生院的缘由

“高技术学校”是近十年来美国“特许学校”运动的产物,是加州甚至全美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许学校系统。所谓特许学校,是由私人机构或其他团体及个人管理的美国公立学校,学校公立性质不变,但通过契约或合同,政府将学校的经营权交给了上述机构、团体或个人,以打破传统公立学校的“惰性”,提高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高技术学校”,2000年创建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市,由该地区工商界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创办,涵盖了基础教育12个年级的学校系统。“高技术学校”力图通过一种综合的、项目本位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造就适应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奠定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高技术学校”目前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之中。在愈来愈注重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美国教改背景下,作为特许学校系统的“高技术学校”取得不菲的成绩:每年其高中毕业生百分之百进入高一级学府深造,有80%的毕业生就读于四年制的大学,其中就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将近一半毕业生成为其家族内的第一代大学生,且近1/3的毕业生进入自然科学、数学、应用技术等领域。在国家规定的科目考试中,“高技术学校”学生取得的平均分在整个加州地区是最高的;在动手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方面,“高技术学校”学生也远远要比其他学校的同龄人强得多。[2] “高技术学校”因而被当做特许学校改革成功案例的典型。

2006年1月,加利福尼亚州教育委员会(California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授予“高技术学校”第一个州范围内的特许权(Statewide Benefit Charter)。根据该委员会的规定,“高技术学校”有义务每两年至少开办一所新的特许学校。[3]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满足“高技术学校”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对教师和学校领导者方面的急切需求,诚如“高技术学校”学校首席运营官(Chief Operating Officer)杰德华莱士(Jed Wallace)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加州地区其他培养教育硕士的模式不会提供‘高技术学校’学校所倡导的在教学方法上的课程。因此拥有我们自己的研究生院,能够使我们基于‘高技术学校’学校所倡导的教学和设计理念上培养我们自己的硕士学位的教育工作者。”[4] 此外,由于“高技术学校”已经拥有了认证资格证书授予权,出于更好地进行教师培养和资格认证,实现学历教育和由教师资格证书所代表职业教育两者的结合,达到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的飞跃的种种考虑,于是,2007年9月,“高技术学校”组建了自己的“教育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简称GSE)”。“高技术学校”学校教育研究生院是加州近二十年来首次开办的第一所教育研究生院,也是美国境内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所将研究生教育嵌入12个年级学习社区当中的研究生院。该研究生院职责除了专门进行教师的培养和认证工作外,还开设了“教师领导”和“学校领导”两门研究生层次的课程。本文主要对“学校领导”专业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学校领导”专业的概况

1.“学校领导”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入学条件

“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的“学校领导”专业是在2008年秋季开设的,该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从事学校运作和管理的优秀领导者,从而保证“高技术学校”学校系统能够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下得以有序和长久的发展。“学校领导”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与“高技术学校”教学理念的四个原则是相契合的,即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立与成人世界的联系、完成一般的智力任务和让教师成为教育的设计者,这四者构成了“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设计的目标指向。此外,该专业培养目标也是与“洲际学校领导执照联盟”(the 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ISLLC)所设定的六大领导标准相符合的,即未来愿景(Vision)、学校文化、组织管理、家长和社区参与、道德规范(Ethics)、社会环境(Societal Context)。“学校领导”专业将这些标准嵌入专业教学当中,包括教学目标、学习指南、活动设计和作业布置等。具体而言,“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的培养目标包含了六项内容:

(1)面对组织与社会的不断变化,在许多股东参与和有限资源的复杂环境下,帮助领导者有效管理城市学校。

(2)帮助领导者立足于“高技术学校”设计原则上,形成个人的教育哲学和方法体系。

(3)把领导者培养成为能力较强的学校建设者、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及学校变革的推动者。

(4)培养领导者设计并执行一个学校发展计划的能力,通过该计划能够帮助学生在学校之外的成人世界中,以“项目本位”的学习和实习来发展其独立的学习能力。

(5)培养领导者创设和发展一个具有个性化的学校学习环境。

(6)帮助领导者应对特殊或者说在教育上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群体的不平等受教育机会的挑战。

“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教育硕士学位课程的招生条件注重对申请者的语言能力、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专业反思和规划能力以及大学时期的学习成绩等的考察,拥有5年以上教学或管理经验的申请者将会被优先考虑录取。该专业具体入学条件与程序项目中,需提交一份大学成绩单、一份攻读该专业的申请表。并附带一份简历,一份未来职业规划书;两份推荐信,其中一份必须来自当前或先前雇主;具有较强书面和口头英语能力的证明书;两篇论文:一篇是关于如何界定“学校领导”的,另一篇则阐述通过该专业的研究生学习,希望在哪一特定领域成长为优秀学校管理与教育领导者。当满足上述条件并通过了资格审查后,申请者还需要接受“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组织的面试,面试合格者才能进入“教师领导”专业学习。

2.“学校领导”专业的学程与课程设置

“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学校领导”专业的学制为两年。第一年的学习在“高技术学校”系统内进行,学员一方面学习“学校领导”专业的课程,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管理实习人员跟从一名资深学校董事参与学校管理活动,并设计一个学校领导计划;第二学年在所工作的学校内实施自己设计的学校领导计划,不定期参加“高技术学校”举办的领导研讨会,并完成该专业的各项毕业要求。

无论“高技术学校”本部学校的学员,还是其他外部学员,第一学年伊始,“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为每位学员都建有电子档案袋,学员从第一学年开始就要学会按照档案袋评估的要求进行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录入。“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开设的“学校领导”课程是学员第一学年的主要学习任务之一,课程通常安排在每个星期四下午,时长为3个小时。“学校领导”专业课程全部集中在第一学年,分暑期班、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三个阶段完成。课程主要侧重于“高技术学校”的设计理念、学校组织与管理、教师指导与培训、课程与教学管理以及领导讨论与实践等,每门课程都设有相应的学分。

3.“学校领导”专业的教学工作和学业评估

目前,“学校领导”专业的学员人数还比较少,该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要由院长、教务长、“学校领导”专业的项目负责人等负责。在学习生涯伊始,“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就为“学校领导”专业每位学员配专业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指导教师通常由教育研究生院董事会指定,一般为具有多年工作经历的学校管理人员,其中大多数是“高技术学校”系统中的高层领导者,他们一是为学员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方面搭构起桥梁,尤其注重在学员设计与实施学校领导计划过程中给予指导;二是为学员创建电子档案袋以及在毕业四项要求中提供支持和帮助。“学校领导”专业课程的教学十分注重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并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对学员评估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学结评估”和“档案袋评估”。“学结评估”是对学生在学校两年期间的学习表现做出最终评估。学员在毕业前夕需要对自己两年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写出学结报告,提交给“学结报告评审小组”。该评审小组是由指导教师、学校管理人员、“高技术学校”学生、当地社区成员以及工商界的合作伙伴共同组成,由他们对学员的个人总结做出评判。[5] 另外,“档案袋评估”既可用于平日的学习过程中,也可用于对学员的终结性评价――学位评审中。“学校领导”专业学员的硕士学位由“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硕士评审委员会审定并授予,该委员会由“高技术学校”的指导教师、教育研究生院的管理人员和“高技术学校”学校系统的资深高层领导共同组成。如果评估结果出现争议,评审委员将组织复评,以确保评审结果的公平有效。

三、“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的若干评析

1. 以中小学为基地实施学校领导专业教育

“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是设在中小学系统内部,是在“高技术学校”学校内部建立起来的,并以“高技术学校”学校系统为依托,将“高技术学校”整个学校系统作为教学和学习的训练基地。学员第一年的课程学习和管理实践活动都在“高技术学校”学校或合作学校内进行,第二学年则完全在中小学的学校管理岗位上完成。这些都说明了当前西方国家对学校领导者的培养由过去以大学为基地转化为以中小学为基地的重要趋势。这是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实践岗位上培养学校管理人员更具有实际效益。因此,可以说,“高技术学校”教育学院以中小学为依托开设“学校领导”专业正是顺应了这一时展的趋势。

2. 依据学校自身教学理念设计专业课程

“高技术学校”学校系统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创办自己的教育研究生院和开设学校领导学历课程也是为培养忠实于自己教育理念的学校管理人员。“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课程正是围绕着自己的理念设计的,设置了总计达十几门的课程,是在依据该专业发展的整体标准与“高技术学校”学校运行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开设的,强调和体现“高技术学校”学校系统发展的前景和理念。可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学校领导者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更能快速地适应具体的学校管理工作,并逐渐成为其教育研究生院“学校领导”专业发展的特色之一。

3.通过学校方案设计与实施培养学员的管理实践和学术能力

“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安排的课程中大多是强调学校管理的实践性课程,如学校开办与新职员的发展课、领导实践课等都强调对学员学术理论的教育;要求学员设计并实施学校管理方案,不断陈述管理计划的进展情况,旨在通过实践性的操作来培养学员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学员必须撰写领导哲学的思想表述,探讨不同领导方式的文献回顾,以及学习与实践的反思性日志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高技术学校”“学校领导”专业实现了学员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有效平衡。

4. 以学徒制的方式指导学员并为同伴创造条件

“学校领导”的每位学员在学习开始,就有一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以类似学徒制的方式对学员进行教学指导。管理实习期学员也会跟从一名经验丰富的“高技术学校”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具体的学校管理工作。这种二对一的不同领域内的指导能够使学员在具体领域内获得更加专业性的指导与帮助,相对于传统的培养方式来讲,更能使得每位学员实现快速、专业化地成长。此外,学员在学习期间,还可以参加一系列的专题研讨会,与同学、指导教师一起探讨、解决在学习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高技术学校”教育研究生院的“学校领导”专业致力于培养从事学校管理者,以基础教育系统为依托提供学历专业教育,它所倡导的课程设计与培养方法为美国培养硕士学历的学校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该范式是学校领导阶层教育改革历程中的一次大胆尝试,目前该专业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它能否真正为我们在如何培养学校领导者上开辟一条优质化的道路,是值得我们期待和进一步跟踪调查的。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参考文献:

[1]High Tech High.About High Tech High:Overview[EB/OL].[2010-06-01]www.省略/about/index.php.

[2]High Tech High.About High Tech High:Results[EB/OL].[2010-08-25]http://www.省略/about/results.php.

[3]Colorado Student Success. High Tech High School San Diego,California[EB/OL].[2010-08-30]http://www.省略/highTechhigh.php.

[4]The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on Charter School Finance adn Governance.Implementing an In-House Approach to Teacher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B/OL].[2010-9-23]www.省略/files/Implementing-an_in-House_Approach_HighTechhigh.pdf.

研究生学年总结 篇三

一、不断完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学生管理

今年下半年,我院新进辅导员两名,其中一名担任研究生辅导员。我院鼓励并组织辅导员队伍参加省教育厅、学校举办的各项培训活动,推进辅导员队伍年轻化、专业化、规范化,努力提升学生工作的队伍素质,力图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高水平的支持。

本年度的家庭困难认定与奖助贷补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实现公开化、透明化。我院研究生成立了“评定小组”,结合学校政策与学生实际家庭状况,公开公正评选,切实落实相应政策,努力实现学校资助政策的最大化、最优化。

今年,我院的学生工作继续加强与研究生导师的沟通与配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方面,学院老师普遍反映,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进度不太乐观,秋季学期返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调整,我院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目前的学习进度整体完成良好。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抓实抓牢安全工作

1.积极落实研究生政治理论学习

本年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继续坚持“三会一课”,紧跟时事,开展主题学习。在学生中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抓手,切实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强化安全管理,做好安全工作

建立疫情防控机制,保障学生安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我院的学生工作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我院积极响应学校的疫情防控措施,在学院党政领导下,成立了数学科学学院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建立起疫情应对方案与突发情况应对机制,切实加强疫情下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同时,严格落实每天的健康上报,规范学生出入校请假手续,努力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与健康。

强调网络安全,防范电信诈骗。今年下半年,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不少在校学生都有不同金额的损失。对此,我院依托十月“网络安全月”主题,在研究生中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与消费观念,吸取既有经验,防患于未然。

3.加强心理疏导,构建心理网络

我院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在本年度继续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心理安全网络。我院研究生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建立起“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心理助管—班级心理委员”的四级心理网络机制,同时,与我院研究生导师的育人工作相结合,从多角度了解学生群体可能存在的问题,多方位疏导学生们的焦虑与压力,力求疫情防控下学生学习环境与状态的安全与稳定。

三、着眼学生发展,推进就业工作

数学科学学院学生群体中家庭困难学生比例较大,因学致贫的家庭较多。很多同学都面临较大的家庭因素带来的压力,因此,下一年度的工作中,我院会继续积极推进家庭困难认定工作,将资助奖励工作做精做细,确保资助政策能够落到每位困难学生的实处。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 篇四

一、德

一学年来,本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办事认真负责。热爱教育事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能够主动与同事研究业务,互相学习,配合默契,教学水平共同提高。 关心国内外大事,坚持向先进人物学习。政治学习中我能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平日的工作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正确的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本人能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能

本学年度我担任英语专业高年级的《高级英语》、《科技英语》、《国际商务》和研究生的《商务翻译》4门课程共384课时的教学工作,指导本科生论文8篇,上半年同时兼任外语学院科研秘书、职称秘书和研究生教学秘书。在教学中,我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且能利用课堂时间不断地以新型热点材料为背景创设提问角度,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对基础知识能灵活运用,从而使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勤

本学年,我的教学工作量饱满,担任英语专业4门课程共384课时的教学工作,指导本科生论文8篇,上半年同时兼任外语学院科研秘书、职称秘书和研究生教学秘书。出勤满,准时到校上班。积极参加各种会议,认真听课。此外,还协助有关领导做好各种工作。认真参加每一次的业务学习、教研学习,并做详尽的记录;平时参考成功教案结合本班特点创造性的备课,认真开展教育活动;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和科研活动。

四、绩

由于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人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没有因为个人的原因而拉下工作,从没有旷工、旷课现象,也没有迟到早退现象。还担负学院的其他工作,做一行爱一行,教学工作毫不懈怠,教学教务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所在班级多位学生成绩优秀,成功保送到人大,对外经贸大学等重点高校。

五、廉

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能维护大局,注重团结,以诚待人。平时工作中任劳任怨,扎实细致,严格执法敢碰硬,自觉抵制不法分子的阻挠。在任职期间,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上、政治上时刻与党中央及各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在廉政建设中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时刻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抑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侵蚀,养成奉公守法,以清廉为荣的作风,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 篇五

关键词:目标驱动;管理方法;研究生培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75-02

在管理学中,目标管理的概念为:组织的最高领导层与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制订出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各项工作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的目标制订出自己工作的目标和相应的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依据的一套管理方法[1]。目标是努力的方向,目标能集中人的精力,激发人的潜能,增加战胜困难的动力,人为了达到目标,可以无穷尽地努力,极尽全力地去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我国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目标管理,现在,目标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我国自2000年研究生扩大招生以来,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较扩招前增加了数倍,研究生培养中教育管理工作日益繁重,管理方法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也愈发显著。将目标驱动管理应用于研究生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研究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又能将导师从繁琐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一、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

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在《怎样当一名研究生》中强调,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定义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研究为手段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2]。这一特征表明,研究生的学习与本科生存在很大差异。本科生学习的是该专业最成熟、最常见的基础知识,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获得知识。本科教学以老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将问题提出来,分析给学生听,然后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本科生的培养呈现群体性特征,有确定的班集体,有班主任、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学习的课程基本相同,在学习上,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研究生教育是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呈现个体培养特征。一般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学习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一般通过自学来掌握,要从零散的论文、专著等文献中获取到系统的知识,要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并在纷繁复杂的环境里、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学习。研究生学习要有很强的主动性,要主动搜集资料、阅读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目标驱动法是研究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自我学习和研究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是研究生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要求,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3]。自我管理的方法有多种,目标驱动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目标驱动法,就是要摆脱本科期间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学习中战胜困难所需的动力。目标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研究生入学后首先要确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毕业后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要制定每学年的学习目标,如第一学年主要是完成课程学习、参加学术活动,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一些必需环节;确定研究课题,跟高年级的同学学习实验方法与技术,等等;第二学年主要是确定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的研究实验;第三学年结束研究实验,整理数据,撰写论文,完成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办理毕业相关手续。近期目标可以分成学期目标、月度的目标、每周的目标任务,具体的指标应根据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结合已经制定的远期目标来确定。近期目标不可过高,不要急于求成,要步步为营,螺旋上升。制定目标,通过努力达到目标,增强了自信,给自己带来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就会觉得学习很有意思,能从中得到很大乐趣,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三、目标驱动启发式教学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

目标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以目标为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4]。首先,教师要结合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规律、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研究生的培养层次和培养要求,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制定每门课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就能有的放矢。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实践参与式等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讲一些重点、难点的知识,主要是学生课下的学习、消化吸收和运用[5]。钱伟长教授曾在上海工业大学做过一个试验,选择一个班,40多名学生,教师发一个指示性的大纲给学生,告诉学生这个星期应该看哪几段,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考虑。这个班学生自学了一年,开始时乱极了,学生意见很多,后来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慢慢地意见少了,到三年级、四年级毕业的时候,这个班学生是全校最好[2]。广西大学也在《数据挖掘》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做了目标驱动体验式授课的尝试。教师制定好《数据挖掘》课程教学目标,概要性介绍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以及该课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根据教学目标布置给学生一个项目,引导学生围绕项目查看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4]。

目标驱动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四、目标驱动管理是导师指导研究生的高效模式

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共同商议确定培养计划,可以制定三年总体计划和各个学年的阶段计划。总体计划应包括需要完成的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及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学位论文需要达到的水平等。第一学年的计划包括修读的课程、参加学术活动、对实验室情况的了解、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等,并初步选定研究方向,指导其完成该方向国内外文献的检索、阅读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选题;第二学年的计划主要包括确定研究方案并撰写开题报告,开展试验研究并分析研究结果,学术论文撰写以及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第三学年的计划包括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和挖掘、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撰写、职业规划等。根据培养计划,确定考核指标。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定期完成阶段性总结汇报,并进行自评和研究小组内的互评,导师结合研究生汇报、学习成绩和平时的表现情况给予评价;综合学生的自评、同学互评和导师的评定结果确定考核等级。每个季度或每学期考评一次,考核结果作为优秀奖学金、“三助”岗位助学金以及优秀毕业生评选的依据。导师还可以根据考核结果选拔优秀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进行批评教育,予以重点指导,多次考核不合格的,可以停发助学金,甚至劝其退学。博士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科研素质训练应在硕士阶段基本完成,对他们的指导,应以创新突破为目标,引导其涉足新领域、新技术、新方法,自主发现创新目标,确定技术路线,突破关键技术和撰写高质量论文。

导师采用目标驱动模式管理研究生,一方面,能尊重研究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研究生成长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展,这样,既锻炼研究生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导师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研究生中能形成激烈竞争机制,通过考核来确定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的等级、“助研”岗位的资助与否,以及“助教”、“助管”岗位的分配,考核结果与研究生的切身利益挂钩,可促使研究生不断进取,充分调动其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

目标驱动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卓有成效方法,现在正逐步被应用到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目标管理的主旨是用“自我控制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因此,对研究生实施目标管理,需要研究生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制订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制备完善的评定考核办法,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是目标驱动管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刘雪梅,胡建宏。管理学原理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7.

[2]叶志明。怎样当一名研究生[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59.

[3]贾青青。谈研究生的自我管理[J].教育改革与管理,2000,(1):52-54.

[4]梁斌梅,吕跃进。目标驱动的专业课教学法及其在《数据挖掘》课程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08,(6):93-96.

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 篇六

推荐一:迈阿密大学牛津校区HiamiUniversity一Oxford

首先要说的是,美国留学申请选校千万不要把这个位于俄亥俄州的大学与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ofMiami)混淆。

迈阿密大学牛津校区2011美国大学综合排名是79位,建于1809年,公立大学。《纽约时报大学指南》给予三颗星的学术评分,并指出,该大学提供私立大学的教育环境,但只收公立大学的学费,所以有“Publiclvy(公立常春藤大学)”之称。

该校最著名的专业是商务、会计和建筑。自然科学方面,化学、微生物学和植物学都挺突出。

以2010-2011学年为例,本科国际学生学费是$27,468,65的新生可以获得奖学金等财政资助。

由于学校位于俄亥俄的牛津小镇,所以生活花费不高,新生如果住校的话,一年所有花费校方统计数据为$9,786。

推荐二: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StateUniversity

爱荷华州立大学2011美国大学综合排名是94,建于1858年,是一所公立综合性大学。全校学生26000多名,国际学生有1成左右。

爱荷华州是最能体现美国本土文化的中心地带,这里的文化极大地反映了美国白人文化的核心:简单、朴实、友好。大学位于该州安姆斯市,是一所美国中西部典型的大学城,拥有全美治安良好城市的美称。居民失业率低,平均个人所得高,整座城市艺术气息浓厚、活力充沛。

爱荷华州立大学以其在科学,工程,农学,商务方面的专业见长,并且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阿塔纳索夫一贝瑞计算机的诞生地。在生物和物理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最近几年,大学在农业生物科技,植物和动物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工程,农产品和市场开发,人类营养,人类电脑功能,生物再利用和食品安全等重要的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新的成果转化研究。

以2010-2011学年为例,本科国际学生学费是$17,668―19,584,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到奖学金,每年$4,000-7,000不等。食宿费大概每年在$6,000-8,000。

推荐三: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ofKansas

堪萨斯大学2011美国大学综合排名是104,是全美就读后投资报酬率最高(theBestBuys)的公立大学之一(全美仅有22所公立大学上榜)。堪萨斯大学上榜的原因是:价格合理且师资齐全。大学所聘雇的专任教师就有2,100人之多,其中92拥有该学术领域的最高学历与权威。

堪萨斯大学成立于1865年,本科专业中:商务、教育、工程、护理、新闻、医学预科、通信、音乐以及社会科学都很强。《耶鲁大学内部指南》对堪萨斯大学的总结很到位:“堪萨斯大学拥有很强的校园文化精神、积极的社交生活和充满活力的课外活动,称得上是一所很棒的学校。再加上漂亮的校园、很好的学术名誉以及和蔼可亲的人们,这所学校一定会令学生非常享受他们的大学生涯。”

《绿野仙踪》中美丽的风景原型就是来自堪萨斯州,而堪萨斯大学则位于一个树木茂盛、山丘绵延起伏的小镇上,所有评论报道都认为堪萨斯大学的校园很漂亮。

以2010-2011学年为例,本科国际学生学费是$21,578,生活费校方统计为$10,974。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而且可以入读HonorProgram。

推荐四: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

犹他大学2011美国大学综合排名是129。大学是美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因此学校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资助,有很多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教授和学者。

犹他大学成立于1850年,位于盐湖城,是200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大学的宿舍和操场都曾经为奥运会服务,所以大学的设施一流。

犹他大学学术水准遐迩闻名,尤其是生物工程研究方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是在这里成功的。学生选读最多的学科是心理学,获得好评的学科则有商科、传播学、美术、计算机科学、工程、采矿及自然科学。

犹他大学不是宗教院校,虽然盐湖城是摩门教的中心。入教是个人的事情,教会从来不会过多干预,而且摩门教的教义是:尊敬长者、重视教育、反对婚前、不允许未成年人饮酒等。这些使得校园特别安全。

以2010-2011学年为例,本科国际学生学费是$17,804,生活费在$9,000左右。

推荐五: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StateUniversity

俄勒冈州立大学2011美国大学综合排名是139,成立于1868年,以农科和工程最为突出,《TheCollegeGuide》指出,美国留学申请的学生选读的最多学科,依次是商科管理(18%)、工程(12%)、社会科学(11%)、文科(8%)和健康科学(5%)。

俄勒冈州立大学被卡耐基基金会评级为“极高水平的研究活动”,也是全美获得政府赠地以及参与海洋、航空、能源资助计划的2所大学之一,每年获得政府过亿的赞助。

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林业、海洋学、核工程、公共卫生、生物化学、食品科学、动物学和生态学专业皆在美国大学里名列前茅。

大学所在地科瓦利斯市,是一个友好且充满活力的文化城市,是美国“最佳居住城市之一”和“最注重环境及最安全城市”。

以2010-2011学年为例,本科国际学生学费是$19,417。

推荐六:莱斯大学RiceUniversity

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以工程系闻名的莱斯大学(RiceUniversity),以高水准的教学质量和低廉的收费标准,不仅登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佳大学排名榜前20名之列,也在《金钱》杂志“最合算的大学排行榜”上荣登榜首。

综合排名:17位

留学学费:$26,108/年

国际留学生获奖学金概率:34

推荐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rlla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是州立加利福尼亚大学的9所分校中历史最久、最著名的一所。1868年创建于奥克兰市,1873年迁至伯克利市,1952年采用现校名。学校实行1学年分3学期制。学生每学期应修习15个学分。研究生部负责管理全校各学院研究生的学习。该校的研究生部是美国最大的研究生部,研究生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每年约有500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1966年,美国教育理事会评定该校为美国最杰出的研究生培训中心。

综合排名:21位

研究生学年总结 篇七

“研究生教育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各种亚结构组成的复杂结构系统”[1],研究生教育结构是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形态,“是组成研究生教育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方式”[2]。研究生教育结构包括学历层次结构、学位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学习方式结构等亚结构,各个亚结构共同组成了研究生教育整体结构。在我国,关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研究是普遍的,但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目前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研究主要还是对各个亚结构“分而论之”,且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缺乏从整体上综合考量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探索。基于此,本文尝试将指数方法引入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提出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GraduateEd-ucationStructureDeviationIndex,缩写为GESDI)的概念,建立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的测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湖南省9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的概念界定及测算模型

1.概念界定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是指反映不同时间或空间条件下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标准值(理想值)的相对数,是通过将测量值与标准值进行指数化处理而得到的。利用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可以判定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不合理程度(失衡程度),也可以对多个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合理程度进行排序和预警。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可以分为个体偏离指数和总偏离指数。

2.测算模型(1)个体偏离指数模型研究生教育结构个体偏离指数是指反映研究生教育各个亚结构偏离标准值的相对数,包括学历层次结构偏离指数、学位类型结构偏离指数、学习方式结构偏离指数。(2)总偏离指数模型由于研究生教育结构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因此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由构成要素的个体偏离指数组成,表现为综合指数的形式,可以由个体偏离指数的加权平均模型得到。式中GESDI为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总指数;Gi为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各个亚结构的个体偏离指数;Wi为Gi的权重。本文认为各组成部分对研究生教育整体结构的影响程度是一致的,因此各个亚结构的权重相等。

三、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说明本文选取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和南华大学9所湖南省重点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于2009年~2013年的《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内部资料)》,限于篇幅,没有在文中列出。

2.计算演示由于是要测定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标准值的程度,因此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标准值。在参考美国等研究生教育比较发达和合理的国家的情况下,结合我国学者的研究,本文将三个部分的基期数据②分别规定为:硕士学位研究生与博士学位研究生之比为101[7],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科学学位研究生之比为11[8],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之比为11[9-10]。以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研究生教育原始数据为例,计算该高校2009年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全日制学硕在校研究生为5492人,全日制专硕在校研究生为158人,非全日制硕士在校生为1710人(不包含同等学力),全日制在校博士研究生为629人,专业博士人数为0。根据个体偏离指数模型,可以分别计算出学历层次结构偏离指数(G1)、学位类型结构偏离指数(G2)和学习方式结构偏离指数(G3)。

3.实证结果(1)2009年~2013年研究生教育结构个体偏离指数利用研究生教育结构个体偏离指数模型,根据2009年~2013年原始数据,计算得到2009年~2013年湖南省9所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三个亚结构的偏离指数(见表1)。由表1可知,2009年~2013年湖南省9所样本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在学历层次、学位类型和学习方式三个亚结构中,学历层次结构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5所高校的学历层次偏离指数值较低,全部在40%以下,说明这5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硕博比相对接近101的标准值,学历层次结构相对合理,其别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学历层次结构最为合理,5年来其偏离指数均低于15%,最低年份甚至达到2.7%;中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和南华大学4所高校的学历层次结构偏离指数值相对较高,全部在60%以上,说明这4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学历层次结构相对不合理,特别是长沙理工大学和南华大学,偏离指数均高于150%,最高达到了335.1%,因此这两所高校有必要对其学历层次结构进行调整,避免出现结构性失衡。9所高校的学位类型结构偏离指数整体得分较为平均,数值相对较小,说明9所样本高校的学位类型结构较为一致,并且比较合理,其中,湖南大学的学位类型结构偏离指数5年来最高为32%,最低为6.4%,由此可知,湖南大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之比5年来都接近11的标准值,学位类型结构稳定并且合理。学习方式结构偏离指数5年来所有高校相差并不大,但总体得分较高,说明9所样本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占总体研究生教育的比重距离标准值还有较大差距,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不高。(2)2009年~2013年研究生教育结构总偏离指数根据亚结构个体偏离指数,利用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模型,计算出2009年~2013年湖南省9所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具体得分及排名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研究生教育结构较为合理的高校(即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值较低的高校)排名前3的为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除外),这3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均低于45%,其中湖南大学2009年以后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值在30%左右浮动,而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结构偏离指数则呈现出越来越小的趋势:2013年湖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下降到了28.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则为22.2%(是2009~2013年以来所有高校的历史最低值),说明2013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结构是最为合理的。9所高校中,研究生教育结构相对不合理的高校为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和南华大学,5年来湘潭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均高于64%,长沙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均高于74%,而南华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均高于87%。其中,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为149.8%,为所有高校5年来历史最高,说明2009年长沙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结构是最不合理的。虽然这3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结构相对不合理,但是2009年~2013年3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减小趋势,说明这3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结构5年来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

4.实证结果分析(1)稳定性是湖南省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重要特性各高校5年来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值除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在2009年、2010年的偏离指数出现较大波动外,其余各年份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波动幅度都在20%之内,波动幅度较小,说明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结构都不易接近或远离正常范围;同时,分析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的排名情况发现: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除外)稳定在前三名,研究生教育结构相对合理;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中医药大学排名长期居中,研究生教育结构相对较为合理;而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和南华大学则一直处于后三名,研究生教育结构相对不合理。总体来说,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波动幅度小,排名相对稳定,说明了研究生教育结构具有明显的稳定性。(2)合理化是湖南省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基本走势从表2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9所样本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最低(即排名第1)为39.7%、32.8%、28.7%、25.7%和22.2%,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最高(即排名第9)为149.8%、127.3%、105.9%、87.4%和94.8%,总体上研究生教育结构最优和最劣高校的偏离指数值呈现减小趋势;而排名居中的高校尽管整体排名上5年来没有大幅提高,但是其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也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高校间的整体差距在缩小的同时,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也在下降,研究生教育结构均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另外,从整体来看,根据湖南省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见表3)情况发现,2009~2013年湖南省重点高校学历层次结构和学习方式偏离指数基本保持不变,但学位类型结构偏离指数值从2009年的51.0%下降到了2013年的6.6%,减小趋势非常明显,说明5年来学位类型结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同时湖南省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总体偏离指数5年来也呈现明显的减小趋势,从2009年的52.1%下降到了2013年的36.4%。因此,上述分析综合说明了2009年~2013年湖南省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得到了相对明显的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变得越发合理。(3)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变化的基础和态势不尽相同尽管湖南省9所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整体上呈现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具体对于各高校而言,又有不同的发展状态。通过分析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变化趋势,可以将9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类别,即结构恶化型、结构固化型和结构优化型。其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结构在2012年有一个明显上升的过程,其偏离指数上涨了17.2%,研究生教育结构恶化,属于研究生教育结构恶化型高校。通过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2012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在职硕士在校研究生锐减至24人,2013年下降为0,严重影响了该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结构。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两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基础较好,但是5年来却出现了“固化”的现象,其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只有小幅下降,说明其研究生教育结构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优化,主要原因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水平不高限制了这两所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合理化。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和南华大学属于结构优化型高校,5年来这6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下降趋势明显,研究生教育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特别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在样本高校中还处于中等水平,但得益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校生和在职硕士在校生的大幅提高,2013年其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就下降到历史最低的22.2%,研究生教育结构在9所高校中最为合理。

四、小结与对策建议

研究生教育结构偏离指数模型的建立,创新了一种研究生教育结构评价概念,从各个亚结构是否满足标准值(理想值)的角度来统一评估研究生教育整体结构,改变以往对研究生教育结构大而化之的定性描述,为定量地、综合地分析研究生教育结构提供了一定的视角和方法。根据前述实证结果及分析,优化湖南省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

1.稳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停止扩大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调整学历层次结构由表3可知,影响湖南省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的主要问题是学历层次结构和学习方式结构出现了“固化”,其中学历层次结构偏离指数5年来均在35%左右徘徊。要优化湖南省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学历层次结构,使硕博比接近10:1,降低学历层次结构偏离指数值,就需要对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动态调整。根据《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11]规定,到2020年湖南省在校研究生规模应达到10万人,按硕博比101的理想值计算,2020年湖南省在校博士研究生约为9090人,在校硕士研究生约为90909人,而2013年9所样本高校在校博士研究生为10558人,已然到达2020年湖南全省的目标。故优化湖南省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学历层次结构,首先应该停止扩大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时,2013年样本高校在校硕士研究生为69103人,而2010年~2013年其在校硕士研究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6%,按此速度发展,2020年9所样本高校在校硕士研究生规模将达到101191人,与在校博士研究生之比基本达到101。因此,优化湖南省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学历层次结构,应该停止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稳定现行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

2.减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适度发展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稳定学位类型结构2009年~2013年湖南省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学历层次结构经历了一个良性发展时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2013年样本高校的学历层次结构偏离指数仅有6.6%,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达到11,主要原因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校研究生从2009年的21172人扩大到了2013年的3846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6.2%。与此同时,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则明显放缓,2009年为43181人,2013年为41195人,出现了负增长。根据《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按照11的理想模型,2020年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在校研究生应该分别达到5万人左右,这是作为湖南省研究生教育主体的湖南省重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上限。因此,稳定现有学位类型结构,应该酌情减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适度发展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矫枉过正”的现象。

研究生个人学年总结 篇八

关键词:高职;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创新

一、引言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实训中心建设方式等诸多方面围绕“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这些创新与改革的举措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巩固了高职这个年轻分支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扩大与提升了高职作为教育崭新类别的影响。

改革与创新需要激情、需要胆识、需要努力、需要坚守,但改革与创新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也需要尝试、需要耐心、需要纠偏、需要总结。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与研判高等职业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忽略与轻视。目前高职院校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现象:

1、改革与创新重共性轻个体。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展的系列探索实践立足点在共性上,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的界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技能证书获取标准的制定、职业素养的普遍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的考核标准、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等。高等职业教育因办学规模大、发展快、模式与经验形成积累少,外加政府指导协调缺位、办学经费紧张、社会和企业配合程度低、教师自身素质不符合要求等相关因素影响,在过去以“校区建设与扩大规模”为特征的办学阶段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符合阶段性办学客观实际。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重心转移,这种全神关注共性的办学思路就有失偏颇了。高等教育的其他阶段,如本科阶段的导师制在中外已施行多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导师制更是作为基本培养制度在全球得到了普遍推广。在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世界各国也推行或试行了以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克服学习考试压力与障碍、树立今后成长和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导师制或类似制度。这些教育分支实行导师制或类似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关注与重视学生群体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承认学生群体中因自身因素(性别、性格、爱好、思维模式等)和非自身因素(家庭背景、来源城乡与区域、前期教育质量、家庭价值取向等)影响而带来的客观差异性,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通过相关教育方式方法保证个体和个性的培植与发展。在关注重视个性个体的教育上,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例外,也不应该例外。

2、改革与创新重教师轻学生。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进行的改革与创新举措大部分集中在教学领域,主要是涉及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技能培训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项目化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生产型实训场所设计、顶岗实训模式的推行、情景式校本教材编写、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等。高职院校这些改革与创新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设计主体是教师,完成主体也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是改革的响应者、是创新的实验者。在整个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由于了解程度、理解程度、参与程度的关系与教师和学校的最初设计和愿望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使改革与创新的预期值打了折扣,尽管这些举措是以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和岗位就业能力培养为“善良”目的的。

高职院校的学生如其他各类教育分支中的受教育者一样,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才培养任务最终的落实者、执行者。涉及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缺乏学生的积极配合支持是很难实现设计初衷的。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三年以来,我院在电子信息工程系开展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在重视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发展个性;在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目的是通过这个改革创新项目,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弥补过往改革与创新中两者脱节的问题,以学教共襄,教学相长理念为今后其他改革创新项目探明一条新路。

二、专业导师制的由来

教师引导、指导、教导、辅导学生或学徒学习知识、提高素养、掌握技能的历史由来已久,无可考证。古希腊露天的“学场”和中国宋朝以及更早时期盛行的“书院”都可以说成是导师制的雏形。现代教育中,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来源,世界范围内公推是英国牛津大学的贡献。在当今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中,导师制已发展成为与学分制、班建制齐名的三大教育模式。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不应该仅限使用于一种或两种教育分支中。但由于当代学校教师与学生人数相差悬殊,导师制在现在教育中更多的是使用于高等教育的高级层次——研究生教育中。近年来,国内外许多高校包括以应用型、技能型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高职)院校探索在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中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人的全面发展和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在分析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本质特征后,我们借鉴国内外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职)院校的经验,决定以专业为单位,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划定不同阶段为步骤,以赋予量化可操作任务为抓手设计来设计“高职院1+1+1专业导师制”这个改革创新项目。

三、总体设计

高职院“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高职院聘任学科专业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教师担任专职专业导师,聘任来自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骨干为兼职专业导师,为每位学生配备专、兼导师各1名,其中以专职专业导师指导为主,兼职专业导师指导为辅。从学生入校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方面指导与训练。每位学生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工程开发、技术服务、实训指导项目,以及参加每学期由专业导师制定的专业训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根据学生学业成长的特点,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在每一个阶段中,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十”个专业学习与实践任务。在“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三个“1”紧密相连,有其明显的内在传承性和逻辑自洽性。专业导师服务于学生在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1“1+1+1专业导师制”模型结构图

四、功能分析

第一个“1”(第一个角色转换期)——第一阶段:导学(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学”为主要工作,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在专业导师的“导学”引导下,学生完成一个“一”任务。

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导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学院资源状况提出合理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学习内容,为学生营造互动互学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个人学业发展计划。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易于发现和拓展学生潜能,形成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期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1”(学业精进期)——第二阶段:导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能”为主要工作,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五个“一”任务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

学生在校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到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导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使其热爱自己的专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逐渐掌握现代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带领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等专业项目的科研,完成一件专业作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强化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明确职业在人生中的地位以及职业与专业、就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做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个“1”(第二个角色转换期)——第三阶段:导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业”为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全面提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并跟踪解决学生就业后岗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引导其最终成长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阶段时间区域为学生在校第三学年的两个学期及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专业导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就业准备的过程中,按照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能力,获取一份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并撰写毕业论文,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学生就业一年内,专业导师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力争一到两年内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图2“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结构图

五、成果与创新

高职院校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强化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连贯指导,加大学生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校的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其成果与创新点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系统论的思想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重教师、轻学生和重共性、轻个性的“两重两轻”问题,运用系统论方法,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核心,从学生全面成长规律出发,以制度设计为起点,通过方案制定与实施、成果响应与反馈构建起了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充分利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的整体性优势,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的最优化。

2、以“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三个“1”阶段的角色特点,以专业导师承担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主持的教科研课题、设计的专业能力训练计划等专业实践活动为资源,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设计了十个实践任务,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3、以一体化为方法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在学校、系和专业三个层面上,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进行整体制度设计。成立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领导与组织、规划与协调、实施与建设、验收与评估等工作。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纽带,构建以双导师为特征的工作运行机制、以全程监控为特征的质量保障机制和以项目工作室为特征的物质保障机制,建立了适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活动开展的指导系统。

4.、以项目工作室为支撑平台开展企校合作与人才培养。在学院董事会协调下,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础、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专兼职导师为主体,校企共建工作室(部),搭建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省教育厅和学院立项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并结合自身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任务,参与专兼职导师的研究开发课题、产品设计、性能检测等项目,充分启迪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5、以政策为引导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导师队伍建设。实行访问工程师制度,选派青年教师去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提高了专业导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积极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导师教学团队,兼职专业导师与专职专业导师协调分工、互相配合,通过开展面向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项目的技术交流活动,构建专兼职导师的知识互通、能力互提的良好学术交流氛围,使得企业兼职专业导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专职专业导师的技能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构建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导师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官卫星。高职新闻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9(12):74-75.

[2]韦杰,李昊。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5):155-156.

[3]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4]陈述。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特点与运行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6):40-41.

最新范文

教师挂职锻炼工作总结(最新3篇)11-10

幼儿园教学工作总结【优秀7篇】11-10

小学六年级英语知识点总结【优秀3篇】11-10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优秀4篇】11-10

幼儿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精选9篇)11-10

小学英语教学案例总结通用 小学英语教11-10

音乐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优秀8篇)11-10

初一语文教学总结(最新4篇)11-10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总结与反思(优秀10篇11-10

学校远程教育工作总结(精彩10篇)11-10

84 7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