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论文 教师师德论文(最新9篇)

2024-02-29 17:46:05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教师师德论文(最新9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师德论文 篇一

1.重实利,轻底线。

作为一个社会人有两个界限,一是底线,一是境界,底线比境界更重要。人可以没有境界,但不能没有底线。教师应该是引领社会风尚的群体,有不同于一般人群的要求。但是,高校青年教师中,有个别人突破了师德的底线,他们为了一些职称、评优、基金项目等实际利益,有的利用学术资源谋取非正当利益;有的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违背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制造学术泡沫。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中存在诸如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行为。突破底线严重破坏学术风气,影响教师队伍整体形象,成为高校师德滑坡的一个显著的表现。

2.重科研,轻教学。

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教师师德水平的一个体现。科研指标的效益是显性的,有多少论文、多少基金、多少成果就有多少名和利。而教学所产生的效益是隐性的。有些青年教师过分看重科研,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远高于参与教研项目,有的甚至把教学工作看成是一种负担。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上课前准备不充分;7.3%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迟到、早退、随意调课等现象。轻视教学已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一个普遍现象,最大的受害者是学生。

3.重考评,轻交流。

诺丁汉大学的每个学生每周都有与一个教师半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香港中文大学规定每位教授每周陪学生共进3次餐;牛津大学每位教授每周必须与3~4位学生展开个人谈话,或者是与学生交流。这些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但是,高校中有些青年教师不愿意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上多花时间,他们把教书育人工作仅仅看作应付学校考核所走的过场,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漠不关心。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当遇到问题向青年教师寻求帮助时未能得到指导;10.1%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不了解、不关心学生。关爱学生是良好师德的一个基本要求,不与学生有效交流,师德就难以体现。

二、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原因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青年教师个体角度出发,既有其个人素质、意识 www.jiaoxuela.com 和心理等内在原因,也有社会风气、校园环境和制度设计等外部原因。

1.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内在原因。

(1)缺乏工作经验,对师德重要性认识不够。

大部分青年教师刚毕业就被推上了讲台,缺乏工作经验,心理素质尚不过硬,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青年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道德修养无关紧要。因而,他们用专业知识代替人才培养的全部内容,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2)生活压力较大,对师德培养投入有限。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面临事业发展的困惑,在职称晋级、评奖评优等环节上,压力巨大。与此同时,还面临着恋爱、婚姻、生育子女、照顾老人等问题。工作上的压力和生活中的困难,都占据着青年教师大量的时间,致使青年教师主动投入师德养成的精力不足。

(3)基本需求缺失,对师德追求动力不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向高一层次的需求发展。师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要实现教师师德养成,就必须满足他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方面的需求。但现实生活中,青年教师往往处在高校最底层,在论资排辈风气犹存的环境中,诉求不被重视,个人不被尊重。这些低级别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导致青年教师对师德这一高层次需求的追求缺乏热情和动力。

2.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外部原因。

(1)社会整体风气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越来越为社会所接受。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加上经济条件相对拮据,易于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社会整体道德的下滑,也对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高校制度设计不科学。

长期以来,高校的各种制度存在过分追求量化的趋势,以数量和科研经费的多少而不是以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教学质量衡量教师的成就。制度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对照各种指标,竭尽所能地去完成各项量化任务,甚至去造假。

(3)师德建设体系不完善。

首先,师德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高校的师德评价仍然停留在书面和形式上,未真正落到实处。其次,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的分配、考核及晋级未与师德建设相挂钩,不能做到奖惩分明。最后,一些高校采用说教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灌输,忽视教师的主体性,使青年教师逐渐对师德教育持排斥态度。

三、内外结合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思路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既需要从教师个体入手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又要从外部环境、制度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取得师德建设的实效。

1.注重内部需求,引导青年教师主动加强师德修养。

(1)引导青年教师主动学习,加强师德修养。

首先,学校要引导青年教师努力学习有关师德的理论,使自己的师德修养方向正确、动力充足。其次,学校要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师德修养的锻炼,逐渐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要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对待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不当言论和行为,学会反省和改正,时时处处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如一地坚持原则、规范言行、保持操守。

(2)关爱青年教师,解决师德追求的后顾之忧。

首先,高校在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生活上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并及时、真诚地给予帮助。其次,要关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为他们提供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增强其归属感,从而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和成长,树立起主人翁责任感,充分体验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提高待遇,尊重和关心青年教师,可以使他们安心教育教学工作,自觉追求高尚师德。

(3)加强心理辅导,夯实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基础。

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正确认识心理问题,让压抑得到有效排遣。学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测验,帮助他们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同时,引导教师积极配合,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缓解压力,适时放松紧张情绪。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水平更重要,只有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基础,养成高尚师德才能成为现实。

2.注重外部环境,完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体系。

(1)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用先进的人物和事迹来展现优秀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努力构筑起追求真善美、抑制假恶丑的良好舆论环境,让青年教师潜移默化地得到感化和启发,在比学赶超中提升师德水平。

(2)树立校内制度的合理导向。

首先,要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将教师师德作为一项硬指标,列入职称评定体系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其次要完善教师考核体系,注重年度考核向聘期考核的转变,注重强调数量向强调质量的转变,使教师的能力与业绩得到公正的评价。最后,要建立学术惩戒制度,对触碰底线的教师应坚决果断处理,维护学术的纯洁和大学的声誉。

(3)健全师德建设体系。

师德论文 篇二

高校师德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法律是规范教师师德的底线,也是其他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规范师德的法律仅有一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其他的就是依据《教师法》颁布的条例和规章,以及一些省、直辖市、自治区通过的地方法规。从总体而言,我国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考评制度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激励的效果,因此,片面的、不公正的考评制度不仅不能有助于师德的提升,反而会使师德下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评基本都采用学校与学生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侧重于工作态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表现,而学生对教师的考核则采取的是网络评教体系,即采用网上无记名的评价方式,在学生查询成绩(如福建师范大学学生评教体系)或选课(如江西财经大学)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表现进行打分评价,并将“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工资晋升、进修深造、工作调整、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虽然采用了多主体的评教体系,但与“能”、“勤”、“绩”这些“硬”性标准相比,“德”的评价指标难以量化,评价方式也不甚科学,这就使得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目前,各高校在评定职称方面,除了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经历、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之外,还在教学、论文著作、项目奖励等方面有详细且严格的工作业绩要求,而对师德的要求,仅在分则申报条件中指出,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3]

“师德”中的“师”是教师集体的统称,但“德”的最终体现不是集体,而是个人。因此,师德教育最终要落实到教师个人身上。天津工业大学的田贵平副教授将“德”在个体中的体现称为“师德内化”,并将“师德内化”具体阐述为“高校教师通过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在大学校园环境中,逐步形成对师德规范的自觉认同,激发起师德情感,形成师德意志,最终使师德成为教师的自觉意识,并在专业知识讲授和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培养高校教师素质、形成高校教师人格的过程。”[4]但现实的师德教育制度并未取得“师德内化”的效果。师德教育制度缺乏系统性。高校的师德教育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制度体系,缺乏连贯性,随意性较大。师德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流于形式,成为科研和教学的陪衬。师德教育内容空泛化。师德教育的内容偏理论轻实践,偏传统轻实际,大话套话太多,可行性操作太少,内容呈现为空泛化。师德教育形式方法单一,缺乏主体性、实践性。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关的,比如对化学的教学,就一定要做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目的。由于师德教育内容的空泛化,使得师德教育的教学普遍采取集中培训学习的方式。这种硬性灌输的培训方式,犹如“填鸭式”教学,忽视了高校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和丰富的道德实践,使师德教育变得枯燥乏味,最终几无成效。师德教育缺乏资金保障。由于“师德”本身的无法量化测评,加之不合理的教师考评体系,致使“师德”流于形式,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高校普遍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而对师德教育的投入缺乏专项资金支持。

学界通常将监督的形式归结为体制外监督和体制内监督,倡导内外双重监督机制。就师德监督体系的构建而言,笔者亦倾向于构建内外双重的监督机制。当下的师德监督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两大流弊:师德监督流于形式。师德监督不力可归因于以下几点:一是师德难以科学量化,缺乏科学的测评标准;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测评工具;三是未构建专门的师德监督小组,由体制内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操作,难以避免各种关系的干扰,致使监督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在监督之初,监督部门还会比较负责,也能做到相对的客观公正,几年过后,监督就完全流于形式了。重体制内监督轻体制外监督。目前,高校对师德的监督体系基本都采取体制外和体制内相结合的方式,但由学生、家长和社会构成的体制外监督体系并不完善,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依然占有绝对的权重。此外,高校师德的激励机制也很不健全。高校的激励政策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并将科研能力和教学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指标,而对师德的激励政策还很缺乏。高校对人才的引进只是简单的将师德标准界定为:“应聘人员应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5]而如何界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并未有规范的评价体系。

加强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德治不同于法治。师德建设属于德治范畴,不能靠刚性的法律强制实施。但法律明确了师德的底线,是师德大厦之基。在我国,《教师法》是规范师德建设的根本法,但《教师法》是在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并于1994年1月1日开始施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法》中的一些条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职工强烈呼吁对教师法进行修订。在2010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黄藤、马杰等64名代表提出两件议案,要求修订教师法[6]。此外,国家应加快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此为指导,健全高校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师德考评制度是师德制度建设体系的关键环节,考评的结果与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等个人利益直接相关。因此,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制度,能够对教师的德行起到积极良好的规范作用。健全高校师德考评制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加学生在教师考评中的权重。教师师德的好坏最有说话权的不是学校领导,而是听教师授课的学生。虽然大多数高校采取了学生考评机制,但学生评定的权重不高,也因此对教师师德的最终评定结果影响并不大,因此,应增加学生在教师考评中的权重,使师德真正落实到以生为本之上。建立完善的师德考评指标体系。将师德考评指标量化是比较困难的,但依据师德规范,建立起多层次的考评指标体系是可行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注意权重的合理分配。确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很多高校的师德考评方式比较单一,考评形式化比较严重,只是在期末的时候象征性的进行一次考评。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应将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结合起来。#p#分页标题#e#

教师师德论文 篇三

关键词:素质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期盼。因为在当今世界,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突飞猛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体现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日益缩小,而最主要是体现在人的素质上的差距。因此,要想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一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为我们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素质教育也关系到我们全世界家庭的幸福问题,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提高人们的素质,才能让学生们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社会才是安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这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国家所期盼的。而人们的素质怎么提高,素质教育怎么样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如期达到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师德教育是师范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师德是影响学生在未来是否拥有健康灵魂所不可或缺的东西。一个教师身上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体现在他身上闪闪发光的师德。人们经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也把教师形容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教师的道德水平、思想观点、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以及教师的所作所为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更进一步说,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我们国家新一代人的道德水平、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文化素养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更关系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只有教师的师德水平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才能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才有可能达到。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让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而师范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职业特点等正迎合了我们的要求,师范生师德教育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的正确发展趋势的。因此,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我国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现状

我们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素质教育,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针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各个省市、地方院校也都纷纷探索、尝试着各种方式方法、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虽然大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时至今日我们会发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突出问题存在着。这些问题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比如青少年自杀现象还是越来越多;教师辱骂、殴打、虐待、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把学生当作赚钱的一个因素;很多地方院校仍然把应试教育看的很重要;有些院校始终把升学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等等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师范生师德教育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师范生的素质也有待提高。稍加总结,我们会发现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施的现状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许多学校里虽然开设了一些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相关课程

大多都停留在理论的说教上,并且课时量很少,最多只有一学期,学生感觉像是选修课可有可无的,重视程度不高,并且不是特别感兴趣,再者,理论未能上升到实践应用层面,导致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像这样仅仅是为了应付教育的要求而不能使其发挥实际作用的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水平,更何况在部分院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类似的课程。

(二)许多地方都未能营造出良好的师德环境

师范生师德教育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全体人员的共同任务。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领导班子、各级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大都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师德教育,没有抓好师德教育,也未能制定出完善的奖惩措施,更没有通过有力的手段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表彰、总结和推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先进师德个人等等。再有就是对每位教师的考核不够全面,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三)教师的角色使用不全面

比如好多教师责任心、事业心不强,热情程度不高,仅仅追求学生的高分率、升学率或是自己的发展,而不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乏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要求即未能把“教书”与“育人”很好地统一起来,停留在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学生做人处事等方面的能力。虽然这也只是个别存在的现象,但如果不能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的话,今后教育的结果不堪设想。正如小平同志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三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关键措施

第一,提高师范生师德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分量。首先,课程设置结构要合理,除了有专门的师德课程,还应该在专业课、公共课的日常教学中,在教学知识中渗透师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让老师和学生们都根本上认识师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学生的实习课程和课下作业部分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主题活动模块,通过以师德教育、师德养成教育目标为活动主题,开展相关的师德养成教育活动,比如每个班级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最终达到共同的效果。再次,经常邀请一些德才兼备的教学名师来校讲学,让学校老师们和学生们通过学习楷模,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亲自参与体验,认真学结,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师德教育风尚,内化和提升道德品质。第二,教师应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目前大多院校都主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最关键的学生的道德能力的培养。道德能力是人们认识道德现象、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它是人的本质能力,是顺利完成道德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条件。师范生师德教育不能仅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也不能寄希望于学生们自己日积月累慢慢养成,关键是教师应该重视并且从各方面、各渠道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还可以在师德教育的过程形式、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变革。第三、构建完善的师范生师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环境设施,增强师德教育环境氛围。依托学工部、教学部、公共艺术教育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让我们深刻认识伟大的师德、弘扬伟大的师德。设立教育名言宣传栏,公开宣传、表彰奖励相关师德优秀的教师和品德优秀的学生,让大家以他们为榜样,最终形成校风学风优良、制度有力、精神昂扬的大学育人环境条件。建设高雅的、积极向上的、具有师范特色的育人环境,陶冶情操,净化品德,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和养成教育产生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使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师德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升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水平。

四总结

当前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于师范生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师范生的素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的质量,而对于师范生的教育,师德具有导向作用,决定其在未来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方向、态度和行为表现。因此,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无论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伟 盛大俊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参考文献:

[1] 曹瑞,麦清,郝琦。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

[2] 林建鸿。邓小平教育思想新探[J].柳州师专学报,2004(12).

[3] 成都师范学院。构建全方位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新模式。成都师范学院“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工程”,2012.

[4] 蔡志良。论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4.

师德论文 篇四

师德是教育之魂。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湖北省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高校教师队伍,湖北工业大学于2014年进行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一年的学习,使我对“师德”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认识。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师德师风建设分析

本次师德师风建设主要围绕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认真进行分析:

(1)爱国守法。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对一个教师来说第一重要。教师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依法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近几年国家对高校教师也提出了“反腐”的口号,开始提出这个口号时,让很多一线教师疑惑,教师哪里有腐败的机会呢?对于站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的腐败来自哪里,主要来自学术的弄虚做假、挪用科研经费、剽窃和抄袭。大家试想一下,老师要求学生“从小不能抄袭”,而作为高校老师却进行“论文抄袭、弄虚作假”等行为,这如何教育学生,让学生信服,这是让人最不能忍受的,因此爱国守法对教师来说第一重要。

(2)敬业爱生。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应该做到“忠诚事业,志存高远,以教师职责为己任”。但如果想做一个师德高尚也就是所谓“好老师”的话,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关心、关爱学生。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师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如何关爱学生呢?除了要关心学生,还要懂得尊重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对于大学教师来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冷暖,更应该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做事、为人和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学习知识和发展个人能力同等重要,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是学生时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要想更快的适应社会,在大学时期就要锻炼做事、为人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大学教师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关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人格和观念”这也是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师德。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这些观念可能不同于教师的观念,教师应该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观点,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正确引导使他们健康发展。

(3)严谨治学。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是教学工作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必要道德规范。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大学教师专门为社会培养人才,这一重任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的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因此这也就决定了教师一生将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严谨治学的一生。严谨治学首先体现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认真备课做到烂熟于心,合理的安排课堂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善于进行课后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这都是对教学的严谨态度。其次严谨治学还体现在不断钻研专业上。俗话说的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一缸水”。因此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搞懂、搞透,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例如到国内、国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提高理论知识,与企业合作增加实际工程经验等。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系统的知识,还要具备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所以说,严谨治学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好人才的大问题,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高低的一个起码尺度。

(4)服务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学校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可是我们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我只要上好课和完成科研任务就好了,而对于服务社会的责任缺乏正确认识。这种错误的认识,让很多高校教师的授课内容和科研偏重学术性和理论性,脱离了实际,结果是上课的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不能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科研成果只能是理论,很难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高校教师掌握大量高科技知识,同时也是传播知识的主体,要让这些知识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必须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就是产学研结合,通过产学研的推进,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例如斯坦福大学积极推进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合作,创造了“硅谷”的经济奇迹。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走向社会,增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使教师的科研成果,成为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最强劲的动力。

通过这次师德师风建设,我受益非浅。让我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更加了解,并深刻了解了师德师风的含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用它不断的鞭策自己。我会努力做到做到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争取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微薄的力量!

师德论文 篇五

高校师德建设的要求

以人为本是师德建设的关键,高校应当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成长规律,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要维护教师的尊严,保障教师的利益,充分肯定他们的业绩和贡献;要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关注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将师德建设与教师自身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扩大空间来激发教师强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任务,师德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在坚持忠诚教育事业、潜心教书育人,注意为人师表等基本师德规范要求的同时,要引导教师积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协作意识、创新精神、民主作风,追求真理、追求正义,发挥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用。要鼓励教师踊跃投入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

对党员教师,要鼓励他们带头实践,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以党风促教风,以党性铸师魂;对学科带头人,要求他们既要有学识魅力,更要有人格魅力,在引领学科发展的同时,也要引领师德风尚;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生力军,一定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使他们一开始就注意良好师德的培养;行政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都是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其师德表现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要高标准、严要求,发挥好他们的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和建筑设施等,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准则。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校园文化能对高校教师产生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3]。师德建设目标和内容要与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相一致,要使广大教师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促进高尚师德风范的养成。

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各项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4]。高校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首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师德教育,做好师德宣传,完善师德考评机制,保证师德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师德建设。因此,师德建设是事关高校工作全局的头等大事,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负责全校师德建设的规划组织和协调管理工作,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合理划分权限,真正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院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本单位师德建设的领导责任,基层党组织、工会和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

师德教育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师德培养不能完全依赖教师自我意识、自我觉悟和自我修养的自我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养成重在师德教育[5]。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使广大教师践履笃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职业理想教育就是要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职业光荣感和责任感,通过教书育人、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职业道德要求的高起点和高标准,要使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的坚定意识和自觉行动。知法守法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高校要重视教师的法制教育,特别是组织好对《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学习。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和教学、科研、管理任务的加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值得引起重视,必须加强教师的心理引导和调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学术规范教育,使教师自觉抵制不良学风,做严谨治学的典范。

师德论文 篇六

高等农业院校师德的基本内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教师应该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结合当前实际,笔者认为高等农业院校师德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高校教师是清贫而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忠诚于教育事业,要尽职尽责,爱岗敬业。教师不能单纯为职称评定或个人福利而工作,在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同时,还要进行学生培养、学科平台建设、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每位教师都应自觉、默默无闻地认真工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农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生活困难的多,在经济、学习上的压力会更大些,这些学生在生活、学习、成长和就业等方面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学生,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个人修养,要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举止文雅,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坚守高尚情操,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严谨治学,勇于探索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学业精深,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当前社会新知识、新科学和新技术不断涌现,需要教师不断用新知识丰富和充实自己,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提高育人能力。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教育科学新模式和专业研究前沿领域,使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心集体,团结协作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教育,知识内容丰富、课程涉及多学科交叉、教学计划体系复杂,而高校内部职能分工较细,教师个人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传授和指导,“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也就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高等农业院校中教学、科研和行政等工作都是依靠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是保证高校各项工作有序运转的必要条件,是完成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热爱农民,献身农业面对当前很多地方农业依然落后、农村还很贫穷、农民生活艰苦的现状,农大教师要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热爱农民,乐于为“三农”服务,高等农业院校也要在培养农业高级专业人才、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科研辛苦的现状,农业科技工作者往往待遇低且不被重视,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应甘于清贫、热爱农业,在本专业领域刻苦探索研究,努力成为农业专家。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要勇于担当,言传身教,用激情号召和感染学生,把农大学子学农、爱农的激情点燃,坚定学生振兴农业的信念,积极投身于农业科研或生产,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力量。师德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新世纪高等农业院校教师的师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崇尚农业科学,勇于探索,增强创新能力,以才和情育人,关爱学生,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农业科技专家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的培养要与时展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对师德要求更加广泛,教书育人的标准更高了。高校大多数教师献身教育、无私奉献,为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有少数教师道德品质和人格存在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特别是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学术风气不正和沽名钓誉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因此,加强师德建设,保护教学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建设一流农业大学、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影响要求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师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契机与活力,其竞争机制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内涵的进取精神、创新意识也推动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然而,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影响也使高校师德中潜在的问题被激化并产生新的危机,受市场经济中“以酬付劳”的影响,少数教师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忙于校外兼职,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满足于完成工作量,无力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储备,一些教师职业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师德建设。全面快速提高青年教师职业素养需要加强师德建设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青年教师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这些青年教师具有学历高、知识新、反应快、潜力大、易沟通等特点,但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其教学方法和艺术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而奋斗,少部分青年教师存在价值观念失衡、理想信念下滑、奉献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精神,这些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这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强青年教师的素质教育和师德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就显得尤其重要。

高等农业院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高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广泛引进了博士和学科带头人等优秀人才,因此,建立教师相关素质测试机制,对新聘教师进行专门岗前培训,开展以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学风、学术规范教育、教育教学技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培训,是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教师队伍的基础。广泛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大力表彰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辅导员等,激发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师德论坛、师德典型重点宣传、优秀教师报告团活动。通过师德的宣传教育,使广大教师做到认知层面的自觉,情感方面的自愿,行为层面上的自动,从而形成教师师德的自律和自觉。高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师德建设实施细则、教师教学工作道德规范等,编制具体、细化的师德规范,明确师德要求,如师德公约、师德倡议书、教书育人工作职责等,以保证教师职业道德习惯和教师道德行为评价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明确各级各类教师的岗位职责及具体要求,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成为业务尖子和师德标兵,使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形象存在于学生心目中,并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和人格楷模。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等合理的师德考核评定方案,要把师德和能、勤、绩等指标综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教师岗位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聘任、提升、职称晋升、评选先进的依据。#p#分页标题#e#

师德论文 篇七

爱岗敬业是指教师珍重和热爱本职岗位,奉献和献身于教育事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凸显四个意识: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创业意识。只有敬业,才能实现人生的重要价值;只有乐业,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怀着炽热的爱和浓烈的兴趣,以纯洁的思想感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只有勤业,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时时为教育事事为教育;只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知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深入教学第一线,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学术论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在求真务实中开拓进取,才能为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爱,简称为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在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一书中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仅有本能的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理性的爱,"教师的理性之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出于人对人、成人对儿童的自然之爱,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理性的自觉之爱。这种爱不是母爱,但胜似母爱,她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她超越了母爱的盲目性。她是教师在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了充分认知、对教育本质有了真正领悟、对教师职能和角色有了清晰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之爱"。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的这种真挚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功能。

三、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往往建立在对自己严的基础上,特别要严谨治学。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即提高师能。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对教师的工作作出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一切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一分一分地,一小时一小时地,一天一天地掌握详情细节的孜孜不倦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质疑,就是用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必须是可以信赖依靠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坚持原则,保持适度的威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严"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本保证。

四、教书育人

古人说:"师也省,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应既当"经师"又当"人师"。高素质的教师,应当是"人师"与"经师"两者合一,就是要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中,与他们打成一片,既做良师,又做益友,做到知情、知性、知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研究和把握他们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长期不断地探索和深入他们复杂的精神世界,在教书的同时,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要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工成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的信息,转化为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要在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影响下,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动态表现,对每位学生精雕细琢,把他们塑造成为艺术品。

五、为人师表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世界观、学识和言行,时时刻刻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教存。"教师的言论行为、知识水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而竭力模仿。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就应当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就应当积极备课,教学认真负责。总之,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好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才有说服力。

在新时期,我们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教育活动中把践行八荣八耻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拓展教育的途径,增强教育的实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树国。"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浅析,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03.

[2]苏莉。论师德建设,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

[3]蒋笃运。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09.

[4]树国。"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浅析,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03.

【论文关键词】: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师师德论文 篇八

一、对教师教育行为的校正调节

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师德的基本功能。这里所说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评价、命令、教育等方式或途径,指导或校正教师的行为,协调教师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以达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面对着复杂的矛盾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需要一种调节机制。师德是帮助教师选择行为方式的最主要和有效的调节机制。师德以其特有的形式向教师呈现明确的行为准则或规范,鼓励和支持他们采取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教育过程展开的行为,对于相反的行为则给予抑制和反对,从而促使教师和进入教育过程的其他各方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顺利完成教育任务。教育实践中,调节教师行为的机制不限于师德一种。现在我们正努力追求的法制化社会,即依靠法制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教育法制的完善,教育管理的法制化,也构成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法律同样是教师行为的调节机制,与师德在目的层面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法律是以具体条文的形式呈现,由政府专门机构特别制定并按一定程序强迫推行,因此它的优势和劣势都表现在外部强制性和不可随情势而论的呆板机械性。和法律相比,师德对人行为的约束更具温润圆透的特点,用一句俗话说就是更有人情味。在教育过程中,制度、条例或法律一旦建立就不能随意更变,因此它不能迅速准确地反映教育过程中的特殊矛盾。例如,教师守则中可能规定教师不能迟到早退,却不能明确说明在何种特殊情况下迟到早退是合理的、被允许的。这些条例、规定“就事论事”,在内容方面缺乏广泛包容性,因此对教师行为的调节在范围上有限。例如,“教师不能迟到早退”、“不能擅离岗位”等规定,都是针对某种或儿种具有行为,全没有“爱岗敬业”这一道德教条来得大方和游刃有余。正因为法律和行政规范、制度无法完全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所以才需要更为灵活方便、广泛有效的师德规范莅临“指导”。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法律、行政制度和道德作为调节教师行为的三个方面,不是互不相关、截然分离的;实际上,法律和行政制度等等都需要道德的支持,具备道德的基础,体现道德的精神,否则它们就是非人性的或反人性的东西。反面而观,之所以在师德之外还要建立各种法律、行政制度,是因为师德的调节作用与方式是有限的。总体说来,师德的行为调节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教师个体的内心信念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来实现的,其基本作用方式是诉诸人内心的自觉自愿。所以,师德总是被人称为教师的内心大法。师德造成的社会舆论是调节教师行为的外在力量。当教师的行为符合师德要求时,社会舆论就会给予正面评价,教师会有积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并强化已有教育行为;当教师的行为有悖于师德要求,社会舆论就会对其进行谴责或批评,教师会有消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倾向于纠正原来的错误行为。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道德力量,它的作用一是通过个人的内心自觉实现的;二是在法律、制度等强制手段无能为力时发挥独特作用。例如,教师对学生实行“攻心为上”的“心罚”,贬抑学生的人格,当法律还不能惩罚他时,道德法庭会执行对他的审判。

二、对教师的行为激励作用

师德对教师同样有激励功能,其功能主要是通过评价来实现。比所有具备此种道德取向的教师都会得到积极的舆论评价,被倡导、被赞赏、被鼓励。教育领域中评选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模范班主任等活动,就具体体现了这一点。有一点也许应该特别强调,即师德对教师进善取向的激励,不仅仅局限于“调节教师的道德行为”这样狭窄的一个方面。师德的激励功能有广泛的表现,它不仅看教师的道德行为效果,而且看道德行为动机;不仅看道德行为,而且看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态度、道德意志等素质发展情况。这充分体现出师德的丰富内涵,即只有道德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说明拥有道德,师德的激励也就不单纯指向教师的道德行为。把师德单纯理解成外在的教育行为规范是很可悲的,因为这样的师德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束缚,是套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而实际上,师德不仅告诉我们该干什么,不应干什么,而且还明示我们如何干得更好,并使思想与行为统一。师德从不鼓励我们为沽名钓誉而做表面文章,从不逼迫我们成为道貌岸然,具有双重人格的伪君子;它提倡我们言行一致、心口统一,它鼓励我们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教师真正拥有师德,表现为他自觉皈依师德,崇敬师德;社会真正形成良好的师德文化,表现在教师自愿投入师德怀抱,并使它成为自我追慕的精神财富。

作者:翟玉强 单位: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镇教育办

师德论文 篇九

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招聘引进的严格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换句话说,符合教师资格是从业的法定条件。教师资格认定包括政治思想、学历和能力等方面,即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不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公民,学有所长,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分析高校教师招聘引进的条件可以看出,学历条件是刚性条件,没有研究生学历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是难以进入高校担任专任教师的。在现实实施中,条件往往更高。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往往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学历和获得博士学位,个别学校或专业还要求应聘者取得的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来自名校名师。国内一流大学对应聘者筛选时,更倾向于有海外求学、讲学或工作的经历。然而,这种过分注重学历、学位的倾向,使本来全面的,要求政治思想坚定、品德高尚、注重能力的综合标准变成单一的学历学位标准。因此,高校引进和招聘人才和名师,应当全面考察其是否遵纪守法,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思想品质是否高尚,治学是否严谨,是否具备敬业精神,是否热爱学生,个人生活作风是否良好等等,对违法乱纪者、道德品质恶劣者、学术造假者、生活作风糜烂者一票否决。近年来,在高校及学术界影响最大的是学术造假,学术造假的事件不断曝光:浙大“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上海大学博导陈湛匀论文抄袭事件;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抄袭事件;东北财经大学“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华中师大胡春林硕士论文“更牛”抄袭事件(仅致谢不一样);汪晖《反抗绝望》事件等等。上述事件中,有的虽然是学生所为,但也反映出为师者治学不严。在这种师德师风堪忧的特殊背景下,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在起点上奠定良好的师德师风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学术造假事件的背后,反映出高校教师入口不严和管理混乱的诸多问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者,一经查实,一律予以解聘,依法撤销教师资格。高校是产生思想和生产知识的神圣殿堂,学术不端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兢兢业业、默默耕耘者的感情,恶化了不良学术风气,打击了创造创新者的积极性。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也毒害了部分学生,他们抛弃学业的严谨,惧怕科研的艰辛,选择探索的抄袭捷径。网络世界的出现为学术品质恶劣者、成果抄袭者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此风不刹,本科生、研究生的学历、学位含金量大大缩水,导致科研能力不足,服务企业、党政部门以及社会的水平下降。

二、绩效考核公平公正,激励保障有力

在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十分复杂。从应然关系来说,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但在实然状态下,教师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学校的教师资源也是有限的。教师的科研任务和压力太重,必然影响到教学精力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其科研精力投入必然减少,直接影响到科研的产出、科研的质量。在高校职位聘任、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待遇兑现过程中,科研的分量极大,有的学校甚至实行科研数量、级别一票否决制,任务繁重的教师只有三种选择:一,放弃职称晋升,听凭科研处罚;二,身体透支,在教学和科研两条战线同时作战,以牺牲个人生命健康为代价;三,投机取巧,导致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在职位设定、工作量底线、量化考核以及待遇兑现过程中,应当并重看待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人力资源开发深层研究中,价值观、敬业态度、自我评价、社会责任等软能力所起的作用更加持久和重要,是人力资源考量的优先因素,因而,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应重点分析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等。毋庸置疑,今天的教师待遇总体是不错的,在各种职业评价中,仍然是许多优秀人才向往和满意的好职业。但受到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影响,优秀人力资源在选择就业单位和进行服务时,总是充分考虑住房条件、工资待遇、科研平台、管理水平和领导者素养等综合因素,因而,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教师待遇,包括学术休假、出国深造、学术交流、困难帮助等,既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举措,也是吸引广大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上,防止精力外投,无暇科研,弄虚作假,敷衍教学,冷淡学生的积极对策。

三、人性化培训与开发,合理进行岗位流动

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中,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创新环境、复杂环境以及多变环境,倡导人人培训,人人开发,终身开发,因而,坚持培训开发面前人人平等十分重要。培训与开发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教师完成任务的前提,不能有的教师经常培训深造、访学交流,有的教师则无机会,甚至职业生涯期被完全剥夺了发展的权利。这种权利被剥夺,意味着教师能力不能有效发展,意味着竞争劣势,意味着教师间的不平等和尖锐矛盾。需要决定培训,需要决定开发。平等是一种美德,是人的尊严的象征。公平公正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人性的需要。剥夺人的权利,中止人的发展机会,是造成教师教书育人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同时,要重能力,轻学历,学历和学位都应当体现在能力上。“确立‘能力本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其目的就在于摒弃和转变传统人力资源培养、考评、使用和开发中倚重权力、关系、金钱等外在身份要素,阻滞人的能力拓展和发挥,把人力资源考评、使用和开发的重点转移到以能力为核心,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和实现人的价值。”在强化人性化培训开发的同时,还要进行岗位合理流动。人的能力总是变化的、发展的,岗位也是变化的、发展的,因而,在高校内部,特别是相近、相同专业间进行岗位合理流动,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有限人力资源,特别是优秀人才的作用,避免人才的浪费,有序转岗的制度设计可以使不同能力的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降低压力,避免职业倦怠,化解矛盾,增强凝聚力。

四、优化生成环境,形成自律

最新范文

新教师自我鉴定通用5篇02-29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优秀9篇02-29

庆祝教师节国旗下的演讲稿优秀10篇02-29

高中班主任管理经验【优秀9篇】02-29

班主任管理经验交流【5篇】02-29

新学期新教师演讲稿(最新6篇)02-29

老师奖励我的表扬信优秀3篇02-29

写给教师锦旗最好的标语【精彩8篇】02-28

班主任培训方案【精选10篇】02-28

幼儿园教师岗位职责优秀3篇02-28

86 9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