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 教师论文(优秀9篇)

2023-12-26 15:22:53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漂亮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带来的教师论文(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幼儿园教师论文 篇一

一、精心耕耘“中心制课程”(单元教学)

钟昭华教授,1901年生于浙江省山明水秀的德清县,1919年毕业于浙江弘道女中师范科,被留校任教。1923年。钟老师走进中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研究、实验基地——鼓楼幼稚园任幼儿教师。一年后,她又转任南京女中幼师科和大夏大学幼师幼稚园师资培训工作。

1932年,钟老师受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邀请。再次走进南京市鼓楼幼稚园。那时,该园经过散漫期、论理组织期、中心制期三个时期的研究,陈先生撒下的中国化幼儿教育的种子,已结出初期的种子(中心制课程,即单元教学)。她说:“我此去,是要去整顿、检验他的理论………是为使鼓楼幼稚园兴旺发达起来,使陈先生所主张的实施中国化幼儿教育,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真正做到一切为幼儿造福。”于是,钟老师满怀信心和决心,以她的忠诚和勇气,承担起鼓楼幼稚园主任的重任。在陈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负责幼稚园的全面工作。

她果断地扩招幼儿,增聘幼儿教师,并以她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率领全园仅有的几名员工,扩建园舍,充实设备,创设优雅的室内外环境,将鼓楼幼稚园修建为美丽的花园。她激情地说:“凡是到达那里的人们,谁也忘不了那优雅的环境和一群活泼的小天使,凡是进过那幼儿园的小朋友,谁也忘不了幼儿时代的天堂。”

钟老师以陈先生的教育思想“幼稚园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定,但临时可得以变更”为指导,具体着手编制课程。首先,选定自然或社会为中心。围绕中心选取各科教学的教材,取得横向联系。同时,考虑各班幼儿年龄的不同,由浅入深地选取不同程度的教材,体现纵向联系的系统性。其次,按中心主题内容的多少。确定教学时间的长短(3天-5天)。各班教学时间和次数,按年龄不同而区别。再次,遵照陈先生的教学原则: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儿童能够学,可以学的,应当教他学等,为幼儿创设室内外活动的条件,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拥有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满足幼儿想做、想学、想玩的目的。培养幼儿愉快的情绪,好群的心理,有礼貌、肯谦让、知友爱。钟老师还充分利用幼稚园外的自然条件、社会设施,把幼稚园的教学活动搞活了。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她建立制度,加强全园的学习。她还别具一格,兼任全园各班的音乐教学任务。她说:“我选择音乐教学是把它作为了解与熟悉全园每个幼儿的渠道,可以摸到每个幼儿的脉搏,更易教育、处理解决儿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老师们的负担。”

她每年对各班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测定。积累了整整三年的测定结果,作为幼儿应达到的最低限度的标准,给当时的教育部制定幼稚园课程最低限度标准作参考。

钟老师在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每月一次的直接指导下,以她的赤诚之心和满腔热情率领全园员工。在鼓楼幼稚园实验研究基地,进行中国化幼儿教育的研究。在艰苦奋战整整五年后,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在陈先生的指导下,她整理出版了《一年中幼稚园教学单元》(商务出版社)《儿童生活写真》《儿童歌曲》(华华书店出版社)《世界儿童节奏集》上下册(世界书局出版社),这些书籍深受当时幼教界欢迎。

二、艰辛实践研究“活教育”

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钟老师跟随陈鹤琴先生来到江西省泰和县文江村。那里是一片松林和一座无人居住的荒山。陈先生率领钟昭华等师生们,以勤劳的双手,辟山筑路,以泥砌墙。以草盖房,引泉下山,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和专修科。为建设中国化的幼稚教育,培养中国新一代中、高级师资和实验、研究“活教育”创设了一个简陋、美丽又充满生气活力的教育、教学环境。

钟老师在幼稚师范学校的幼师和专修科承担了“幼稚教育学”和“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附设幼儿园的主任等重任。当时“活教育”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钟老师在陈先生的指导下,进行了“活教育”的教育教学研究。

她拟订了一份适合幼儿师范的教学计划和试用课程,把全部课程改为陈校长提出的“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文学活动。

她根据陈先生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采用活的教材,应用活的方法,把人教活”等主张。编写“活教材”。如钟老师教授幼稚教育、儿童心理等科目时,她先带领学生去婴儿园或幼稚园观察儿童的表现,然后整理观察记录,参考有关图书资料,再经过大家共同研究讨论。结果就成为大家所得的“活教材”。

在教学上。陈先生反对灌输死知识的注入式的讲解法。因此。幼师的教学过程,钟老师基本上采用四个步骤进行。一是观察实验,一切让学生去实地观察,去动手做,取得实际经验。二是参考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找参考书,以系统地吸取人类已积累的经验。三是发表创作,让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技能,通过绘画、表演或写作的方法,用创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四是批评研究,将学生所发表的创作,让大家共同订正,求得进一步提高。除体育、音乐等特殊学科外,其他学科基本上按照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步骤与陈校长主张的“活教育”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精神相一致。这样教师把课教活了,学生学活了!

正如原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专修科的毕业生漆竟余回忆:“钟老师教我们幼专的幼稚教育学和教材教法,她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幼专的同学到幼师班听教材教法课,还组织去幼稚园观看,学习幼稚园的教学资料,五指活动和幼儿日常活动。她的教学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并有画龙点睛之术,独具魅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先生率领江西幼师的师生们迁到上海愚园路404号,成立上海女子幼稚师范专科学校,钟老师随着他继续实验、研究“活教育”。据她的学生张爱丽回忆,“钟老师思路宽、方法多、教得活,带我们去各种不同类型的幼稚园见习、参观、有公办园、政府和机关办的、私人办的、还有教会办的幼儿园,而不局限于某个园,这样做,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长了知识,学到了生动的教育方法。

1947年,陈先生在钟老师、雷震清等教师们共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整理出“活教育”的理论体系。钟老师以她的勤奋努力、科学思考、教学智慧,为实践、研究陈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奉献了六七年的宝贵年华。

钟老师还以“活教育”实践研究期间的经验和亲身体验和感受,撰写了《怎样做一个幼稚园的活教师》一文。她认为:一、幼稚园教师是一个园丁;二、幼稚园教师是一个慈母:三、幼稚园教师是一个儿童;四、幼稚园教师是一个护士。五、幼稚园教师是一个艺术家。她还认为幼稚园教师随身必带几件法宝:一、开口常笑;二、说活清楚;三、态度和蔼;四、随机应变:五、以身作则等。为年轻的幼稚园教师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活教师的典范。

三、身在海外,情系祖国

1946年冬(11月),钟昭华老师与陈一鸣、陈秀霞作伴,远渡太平洋赴美国留学,在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听课,参观幼稚园、小学等,学习美国的教育理论、吸取有益经验,以充实自己,更好地为祖国的幼教事业服务。在留学期间,她撰写了《一个美国的托儿学校》《一个美国小学的设施》等两篇文章,寄回祖国,刊登于《活教育》杂志的国外通讯栏目,为国内幼教界传递教育信息。

更令人钦佩的是:1948年夏,留美的部分学生在美国纽黑文一个军工厂工作时,钟老师偶然发现,该厂制造的机关枪子弹,运往中国。她愤怒地说:“我怎能在一个制造杀害自己的同胞的军工厂工作?我也反对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干涉,我不能忍受在此工作了。”由此引起了一次留学生撤出军工厂,抗议美国输送军火到中国的正义活动。敬爱的钟老师,不仅是一位温文尔雅、满腹学问的知识女性,还是一位满腔热忱、深爱祖国的勇士。

1950年,受总理号召留学生归来参加新中国建设的鼓舞。钟昭华老师毅然回国,为新中国的幼教事业的发展,继续奉献她的聪明才智,勤奋地从事幼教工作,

四、海外归来。为新中国幼教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钟老师由上海女师到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任副教授兼双井巷幼稚园(后改名为南师附小大石桥幼儿园)主任。在幼稚园,她指导青年幼儿教师怎样教育孩子,提出“幼稚园应注重爱的师生关系”。她还亲临园门口,迎接家长送来的哭闹的孩子,给予爱的抚慰。在此期间,她努力学习,与时俱进,撰写了不少文章,登载在《活教育》杂志上。

自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钟老师一直就在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任教。直至离校。她在幼教系担负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学前教育学》的教学重任,她带领学生实习和视导,指导青年教师的进修与教学,积极参与学科教材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探讨,她与同事合作共同编写了第一本具有新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学》教材。她还独立编写了《幼儿园组织与领导》的教学大纲和参考资料。她在系里工作繁多,但还指导哈尔滨师大、山西师院、河南师院来南师幼教系的进修生,并出差到县城(丹阳)培训幼儿教师和指导幼儿园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幼教界迎来了阳光普照的春天。年过古稀的钟昭华教授,承担了南京师大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的重任。凭借她的渊博的幼儿教育理论和长期积累的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和教学的丰富经历和经验,果断地提出了学前教育研究室的发展规划:1,探索幼教史发展规律,成立中外幼教史专题研究组;2,探索幼儿园教育、教学规律,深入第一线为广大幼儿和教师服务:3,探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规律,努力开展科学研究,使教学和研究密切结合,互相促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钟老师就开始研究学前教育史。她说:“为了编写中国学前教育史,查阅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我国教育史资料,觉得应该对陈鹤琴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研究。”于是她不顾年老体弱,坚持研究,亲笔撰写了多篇研究论文:《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施的回顾》《中国的福录培尔》《陈鹤琴与鼓楼幼稚园》《陈鹤琴思想与江西实验幼师》《我国幼儿园中心制课程的创建》《陈鹤琴先生对我国幼儿教育的贡献》等等。这些文章为后辈学习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和中国学前教育史提供了真实、生动的资料。

与此同时,钟老师又承担了由教育部下达的建设《中国学前教育史》教材的重担。为了教材建设的需要,年过八十的钟老师带领助手们。走南闯北,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出版了《中国学前教育史》和《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填补了教育史学科及幼儿教育学科的空白。

教师个人论文 篇二

1.教师角色业务流程

教师角色主要进行三项任务:论文录入、著作教材录入、科研项目申报。以科研项目申报为例,教师首先进行项目申报,分院秘书负责教师申报任务初审,若初审不通过则返回修改,若初审通过则进入下一步主管部门审核,若通过则进行科研立项,立项后教师要更新课题进展情况,结题阶段需录入成果信息,同时项目结题后将成果计入教师档案并得到相应的考核分。

2.主管部门业务流程

主管部门主要进行项目管理、论文管理、教材管理等。以项目管理为例,主管部门需对教师申报课题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项目立项后要对项目进展进行监督并反馈意见,项目结题后要进行评审并反馈结果。

二、系统功能设计

1.主要功能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开发适合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要求,能够适应我院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及绩效考核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各类部门、组织科学研究信息的统一和科研信息公开;

(2)一般职业院校涉及的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

(3)建设期内各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

(4)科研成果(如专利、论文、著作)管理;

(5)科研获奖管理;

(6)科研考评管理;

(7)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及与以上问题的适应性;

(8)具体开发相关的各类问题。

2.预期目标

根据对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要求,结合我院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及绩效考核所面临的各类问题研究,开发出一个能够适应一般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管理,特别是能够适应我院今后科研管理工作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具体指标如下:

(1)能够识别系统管理员、教师用户、教研室用户、分院用户、部门用户等五种身份的人员,并分配各类人员的职能。

(2)教师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个人信息修改、科研项目申报、科研进度维护、科研项目结题、科研成果上传、科研获奖信息填写等功能。

(3)教研室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本教研室科研人员添加与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进度查询、本教研室科研成果和获奖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4)分院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本分院科研人员添加与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进度查询、本分院科研成果与获奖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5)部门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全院科研人员查询(汇总)、全院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全院科研进度查询、全院科研成果与获奖查询(汇总)、全院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6)系统管理员拥有以上所有权限并根据需求调整和优化系统结构、功能等。

3.功能结构设计

(1)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主页设计“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科研处网站结合为一个统一平台。

(2)进入系统后选择菜单包括“个人信息、公告与通知、课题申报、科研进度、科研成果、考核结果、统计与查询”等。

(3)“课题申报”菜单下提供网上课题填表申报格式,格式具体内容按学院课题申报内容设计。“科研进度”菜单下提供项目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相关信息。“科研成果”菜单下提供论文信息、教材基本信息、获奖信息等的填写及电子稿上传功能,并需限定填写无空字段,保证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如“期刊名”为必填字段以保证该论文已正式发表)。“考核结果”由科研立项、结题或获奖情况结合学院教学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自动产生,以表单呈现。“统计与查询”提供部门、分院、教研室、个人的四级分类方式。

(4)按照不同角色进行统计查询设计:为教师提供历年“个人论文、科研、著作”等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功能;为教研室和分院提供本部门科研、和教材编写的汇总查询;学院科研处提供历年核心期刊查询,各分院科研课题进展情况的查询,各分院课题、论文、教材编写情况的查询,各分院科研考核情况查询等。

(5)输入模块主要输入教师科研、和教材编写的基本信息,系统为教师或其他部门职工提供本人的论文录入、科研课题的录入和教材编写(已出版)的录入信息窗口。分院秘书负责对教师录入的信息进行初步审核(课题以立项和结题为标准,论文主要检查是否非法出版刊物,教材以已出版为标准)(分院、部门不负责教师个人科研信息的录入)。科研处负责对其他部门职工科研、论文、教材编写的一次性审核,对分院初审的科研、论文和教材编写进行终审。系统提供全院每年各分院、部门的所有科研成果、出版教材和的统计功能,并自动计算考核成绩。

(6)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并可采用手动备份或定期自动备份两种方式。

三、系统实现

1.软条件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是项目实施的最根本保证。我院组成“职业院校通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课题组,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网站开发能力,所有课题组成员都来自一线,项目负责人同时兼任教务处管理人员,有2人拥有丰富的网站项目开发经验。这是本系统得以实现的“软条件”。

2.硬实现

本系统在VisualStudio2008、SQLServer环境下,使用AJAX技术、ASRNET等技术进行实现。本系统紧紧围绕使用对象进行需求分析,量身进行系统设计,紧密贴合教师和部门用户的需要,并采用B/S体系构架进行系统实现,方便各类用户使用;进行大量的系统测试,减少程序中的错误,使系统更加稳定。

教师专业论文 篇三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IntegratedDocumentaryAccountonTeac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

Abstract:Withtheresearchonteac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gainingpopularityinthepastthirtyyears,especiallysincethe1980s,findingsinthisrealmhavebeenemerginginlargeamount.Itcanbeofdirectionalandenlighteningmeaningtogeneralizeandsummarizethefindingsduringthisperiod,aswellastodescribeitstrends,analyzeitsproblems,anddiscoveritsdisadvantages.Thisarticleincludesstatisticalanalysisofarticlesonteac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fromfiverepresentativeperiodicals,namely<TeacherEducationResearch>,<GlobalEducation>,<EducationalResearch>,<EducationExploration>,and<Curriculum,TeachingMaterialandMethod>,seekingtofindnewbeginningsthroughthisprocess.

Keywords:teac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integrateddocumentaryaccount

本研究是基于对五种较有代表性的教育类专业杂志《教师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研究》、《教育探索》和《课程。教材。教法》近三年来所有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从论文数量与涉及的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为什么要选取以上五种杂志?理由是,教师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国际性的问题,近几年,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速度快、形势好,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文章非常多,笔者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文章。而以上这五种杂志都是全国的核心期刊,它们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其发行量很大,对我国的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并且相比其它的核心期刊来说,它们涉及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文章较多,除《教育研究》之外,都设有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栏目。另外,从这些文章的撰稿人来看,有教育领域的高层领导、专业研究人员,更多的是大学里的教授、老师们,它们所撰写的文章代表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

本文收集到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402篇,其中有关国内教师教育的文章373篇,有关国外教师教育的文章29篇。对国内教师教育的研究,又根据所涉及到的内容分别归入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和教师在职教育阶段。有些论文同时涉及到以上几个问题,在统计分析的时候笔者根据其文章内容归入主要涉及到的项目,不作重复统计。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丰富、结构庞杂、研究课题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再加上本人的水平有限,所以本文所做的归类也是一种尝试性的。

一、从论文的数量看教师专业发展

本文选取近三年来发表在《教师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研究》、《教育探索》和《课程。教材。教法》五种杂志上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到有关国内教师教育的研究论文373篇,具体的分布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2003-2005年五种期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数量

阶段2003年2004年2005年合计比例%

教师职前教育42382910929

教师在职教育748710326471

合计116125132373100

图1不同阶段的论文数量的发展变化

从表1和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三年来,我国发表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论文总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涉及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论文在逐年递减;涉及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的论文却以较大的幅度在递增。这个现象反映了我国近几年来普遍关注职后教育,与整个社会的转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它们正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变化。

除了统计每个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的总数之外,笔者还对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职前教育和教师在职教育两个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试图理出不同时期教师专业发展历程以及同一时期对不同内容的关注程度。

(一)对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研究。如下表2和图2所示。

表2教师职前教育阶段论文数量

项目2003年2004年2005年合计比例%

师范教育改革或

师范院校转型2218105046

课程设置与教学1719175348

师范生22266

合计413929109100

图2内容项目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

从论文所涉及的三个主要内容来看,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的论文最为集中,占到总数的48%,它成为各个时期教育者所关注与讨论的重点,而且一直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上。师范教育改革或师范院校转型也倍受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从师范教育改革、师范院校转型、师范专业建设等不同的层面展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但是从发展趋势来看,有关师范教育改革或师范院校转型的论文在2003年出现一个高潮,然后以较大的幅度逐年递减。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局势,整个教育界掀起了由专门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思潮。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杂志从2004年开始更名为《教师教育研究》。另外,有关师范生方面的研究比例相当低,说明在教师职前阶段容易忽视师范生这个“人的因素”。

(二)对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的研究。如下表3和图3所示。

表3教师在职教育阶段论文数量

内容项目2003年2004年2005年合计比例%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159234718

教师素质1212113513

教师个体发展1927358131

校本教师培训2731248231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0712197

合计7386105264100

图3内容项目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

从论文所涉及的五个主要内容来看,校本教师培训和教师个体发展方面的论文最为集中,各占31%,它们成为各个时期教育者所关注与讨论的重点,但是两者的发展趋势又有很大的不同。校本教师培训在2003-2004年处于各内容中最高的地位,且有所递增,但是在2005年有了大幅度的递减。有关教师个体发展的研究,呈现大幅度的逐年递增趋势。波动最大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研究,其在2003和2005年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在2004年却遽然下降到接近最低水平。教师素质的研究一直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最值得关注的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从刚开始的0篇,直线上升并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充分地说明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从不同层面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这种趋势可能成为将来研究的主流。

总之,通过对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描绘出近三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致轮廓:(1)我国发表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论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有关教师职前阶段的论文在逐年递减,有关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的论文以较大的幅度在递增;(2)教师职前教育阶段,从师范教育改革或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这两个角度进行的研究比较多,但较忽视师范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3)教师在职教育阶段,校本教师培训和教师个体发展成为关注的重点,尤其是教师主动地、积极地参与专业发展的研究,成为一大亮点;(4)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聚焦于教师个体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二、从论文研究的内容看教师专业发展

(一)关于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研究的内容

涉及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论文,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改革或师范院校转型、课程设置与教学、师范生等三个方面。从师范教育改革或师范院校转型角度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点:一是研究者们基于对百年师范教育的历史回顾,认为师范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尤其处在21世纪的师范教育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因此,探讨师范教育的改革模式、思考师范教育的新发展,提出通过推进师范教育的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二是在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专业建设暴露出很多问题,研究者提出构建专业培养的目标体系、建立专业发展标准等。三是关注职前教师培养的质量,构建新型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者们的关注点,尤其是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点上已经形成一些粗浅的认识,很值得深入探讨。

随着教师教育新理念的不断深入,师范教育面临转型的问题,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由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由老三级师范向新三级师范转变,这些转变都是尝试性的、不容易把握。从已有研究清晰可见,一方面,师范教育改革主要停留在宏观决策层面,而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微观层面,师范院校内在的活力没有被激活,教师们主动参与职前教育改革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学校内部处于被动改革的状态。另一方面,对教师教育改革的性质和目的缺乏时代性的认识,用习惯话语来解释今天的职前教育,对职前教育改革的艰巨性与社会各方面的关联性缺乏认识,尤其缺乏与基础教育的密切联系。导致的结果是往往采用行政的手段推进教学,对于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穷于应付,所采取的措施是割裂式的,而不是将职前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乏在职前教育这个完整的大背景下通盘考虑改革的整体性,以及缺乏与职后教育发展的呼应。

从课程设置与教学角度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点:一是研究者们对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对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措施,如构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方案、建立课程体系等,并针对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从课程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尝试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通识性跨学科课程及学科的综合性创新等。二是研究者认为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不很乐观,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教育学课程要进行意义重建和知识结构优化、心理学要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学法的问题最多且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需加大改革的力度。三是认为实践性课程往往容易被忽视,研究者提出通过教育实习来培养反思型教师,认为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在推动师生双向专业化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四是研究者们认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公共教育学的教材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急待改进,教学有效性问题也备受关注,如提出在教育学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探讨全程共振教学法、加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实施教学改革及关注学生反馈等等。

课程设置与教学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西方的课程思想中,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与教学问题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地认识到课程问题的重要性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已有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每个研究者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开设什么课程,而没有认识到,若课程的设置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或已有背景知识,且各课程之间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哪怕开设再多也无济于事,况且师范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开设的课程也有限。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选用好的教材,对教师职前教育是有推动作用的,但具体实施的师范院校和教师是否能够主动地依据这些标准,更进一步说,高校的教育者自身是否能够很好地把握课程与教学,能够针对师范生的实际需要和即将面对的就业环境等等,还是非常值得深究的,目前恰恰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此外,有关师范生的研究很少,仅有的研究局限于如何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和教书能力方面,很少强调多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缺乏促进师范生健康、主动发展的研究,尤其缺乏如何使师范生尽早地投入实践过程,并思考实践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更充分地为就业作好准备的研究。这说明职前教育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容易忽视师范生这个“人的因素”,很少关注师范生的内在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关于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研究的内容

涉及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的论文,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素质、教师个体发展、校本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五个方面。其中有关教师个体发展和校本教师培训的论文数量非常大,还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已越来越成为关注点,因此,接下来主要从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教师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在逐步成熟的现代教育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的审视下,人们逐渐关注教师这个“人”的因素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斯滕豪斯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教师即研究者”,主张教师通过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和重建,寻求自身及其实践素质的提升。康内利(MichaelConnelly)、柯兰迪宁(JeanClandinin)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教师由“能动的实施者”再推一步,使教师本身成为最重要的发展性的“教育资源”:教师的过往经验、日常生活、生命体验、情感、趣味┈不再是被摒弃于“专业活动”之外不予考虑的内容,它们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组成部分,因为专业活动是由教师这个独一而完整的人“活”出来的。[1]在2003年研究者们就频繁的致力于教师个体发展的研究,且近两年来有逐渐递增的趋势,见下图1。有关教师个体发展的研究,一部分研究者从理论层面展开,探讨教师进行自主发展的必要性,及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教师专业自主的问题。大部分的研究者是在基于实践的背景下展开,如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实践—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还有教师生命成长等方面的研究。有关教师个体发展的研究实在是太丰富了,充分地体现了教师自身的角色意识,极大地发挥了教师的主体性,如果职前教育中也有如此丰富的有关师范生如何进行专业发展的研究,那必将推动整个职前教育的发展。

图4教师个体发展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趋势

从校本教师培训(school-basedteachertraining)的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化不断深入,教育界人士包括教师本身充分地认识到中小学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一方面,研究者们积极探讨教师如何开展以校为本的研究,以及学校如何为教师搭建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针对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探索一些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如隐性知识显性化、个人资料档案、教师信息技术三整合、参与式及育、研、培、导一体化培训模式等。还有,教研组是长期存在于我国学校内一种颇具特色的组织形式,当教师专业发展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时,这一话题被再度提及。教研组特别是学校一级的教研组,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关系最密切的专业组织。研究指出,原有的教研组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校教师发展的要求,很有必要对教研组的组织形式进行创新与发展,以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

此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研究是近两年兴起的,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专业发展学校”、“教师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教师发展学校”是2001年1月由首都师大教科院提出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的合作,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共同体。[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则是国内的部分研究者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及的,笔者也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一大类目的概括名称。无论上述哪一种说法,都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若想使大学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其高质量,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3]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个主题,出现了教师文化和教师合作共同体的研究,国内学者们展开了诸如以教师共同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建立共同研修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师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共同体、教师网上集体备课及创建教师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国外教师教育研究的内容

从整个世界范围看,教师教育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国的研究者们也十分关注国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向。近几年来,对国外教师教育的研究有增长的趋势,就本文而言,共收集到文章29篇,所介绍引进的内容涉及到美、英、德等6个国家,其中国外作者撰写的有三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教育改革、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教师共同体、教师文化等。

研究表明,国外教师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快。一方面,在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教师教育制度,如美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英国的“入职与发展档案”(CareerEntryandDevelopmentProfile,简称CEDP)制度和PRP(PerformanceRelatedPay)教师评价制度、新加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保障制度等。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1998年建立了新教师的“入职档案”(CareerEntryProfile,简称CEP)制度,2003年又对上述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推出了教师的“入职与发展档案”(CareerEntryandDevelopmentProfile,简称CEDP)制度,这是关注新教师职业生涯初期的专业成长、突出教师专业生活的连续性和过渡性方面的重要举措,从而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4]以上这些充分地说明,许多国家对教师教育改革十分的关注,如美国自二战之后,教师教育体制逐步由半开放走向全面的开放,传统的专门师范院校也逐渐升格转型为综合性大学,由此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对我国的教师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王少非在《教师职前教育改革:来自美国医学教育的启示》一文中,通过对美国医学教育的发展的分析,获得一些有关我国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启示。[5]

另一方面,许多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一般是从教师的职后培训开始,我国的情况也差不多,而英国在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就开始重视并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其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建立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和“建立入职与发展档案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探索教师教育的有效策略与途径,其中在教师职前教育过程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与实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较有特色的尝试,如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这种伙伴关系能够较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未来教师的入职能力,使他们在毕业时就能顺利地以合格教师上岗。还有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这一实践探索已经对我国的职前与职后一体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由专门的师范院校或者大学教育学院来进行,都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理论熏陶,严重忽视了教学技能的培养。我国若是也能从职前与职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力图摆脱传统的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相互脱节的局面,必将为职前教育的发展带来希望。

总之,国外教师教育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实施层面、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的发展都相当不错,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着力于研究国外的教师专业发展。但是,大部分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介绍国外好的经验,或照抄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真正能从国外,特别是美英等国的已有理论和实践出发,致力于如何促进我国的职前教育发展,以及职前与职后的统一、协调发展的研究,还并不多见。

三、结论

以上通过对近三年来发表在五种刊物上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论文分析,试图理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从中不难发现,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研究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研究的内容在逐步地深入,研究的角度在不断地更新,教师专业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不过,就总体而言,对以下问题缺乏关注。

第一,对职前教育内部的整体改革。职前教育要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否则,职前教育改革就会出现“割裂式”的现象。职前教育不是教给师范生更多的知识,而是要提升师范生的基本素养,培养师范生的发展意识与能力。这样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不断地获得发展。现有研究要么从宏观层面上提出职前教育改革或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作“描述性”研究,缺乏从师范院校内部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的改革或研究;要么着重对单一内在或外在因素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而缺乏从整体上对职前教育进行通盘考虑,比如职前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构建、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融通等。

第二,职前与职后的互动。职前教育的教学、科研,不仅要为培养师范生服务,更要直接为现实社会中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也就是说,职前教育要加强教学过程中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联系,要引导师范生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使师范院校的师生成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师范院校独立设置的必要性和它不可由其它学校替代的社会价值才会真正存在。现有研究缺乏职前与职后互动的框架体系,要么从职前的某一角度抽象地加以论述,缺乏具体行动上的落实和制度上的保障;要么在职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由大学的理论工作者在中小学另起炉灶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缺乏整个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与实践。

更为重要的是,已有的这些研究对师范生自身及师范院校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有所忽视。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的研究中,很少把师范生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予以考察;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很少有探讨师范院校的教师自觉地对自我及师范生的专业发展负责,对师范生的后续专业发展会有多大作用,以及通过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教师专业发展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吴刚平主编,王建军著:《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2]王长纯:《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标准参考纲要》,《教师教育研究》2005第7期。

[3]转引自苏智欣:《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的思想争论》,《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

[4]余源晶、洪明:《英国推进教师早期专业发展的新举措——“入职档案”和“入职发展档案”制度述评》,《教师教育研究》2004第6期。

[5]王少非:《教师职前教育改革:来自美国医学教育的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05第3期。

[6]杨小微、刘卫华主编:《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叶澜主编,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教师论文 篇四

一般来说,人的文化因素与其所受的教育程度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文化因素也就越高。高职教师的文化因素不仅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还应当具备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即应当具有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所谓基础性知识是指包括一般性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理论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技能形成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不仅仅从书本或其它渠道上获得的,更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的反思而获得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际工作情境中形成的各种经验的整合。创造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记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知识,是教师如何运用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地去处理和解决好教学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的知识。高职教师应当具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应该具有创造性的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的最高层次,是高职教师文化产生的不竭之源。

2.良好的专业技能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这对我们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能教理论,更要掌握技术;不仅是“教育家”,更应该是“技术专家”;不仅需要一般化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职生的欢迎。所以,我们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外,还要学会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和实践技能,不仅要有专业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更应该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形成“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的三型统一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职生。这是现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显明的趋势。

3.健康的心理因素

教师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使人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还会有助于克服职业倦怠和个人疾病的康复。高职教师面对繁重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困难时若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激动、不稳定的情绪,或者产生焦虑不安、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长期以往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高职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因素是现代高职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

4.诚信的道德因素

一个人的道德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也是一个人文化和精神的内在品质。一个人的道德表现在能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能按照社会规范标准来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良好道德与习惯给他人带来快乐或幸福。教师的道德是教师职业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品格的展现,更是教师自身影响力的巨大能源。诚信是教师道德的基石,也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和诚信。诚实可信的人才会受到人的尊重。尤其作为一个高等教育者,高职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才会真正作一个为人师表者,才会得到学生们的热爱,才能胜任教师的职业。

5.健全的审美因素

审美因素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随着自身的知识、思想、心理、道德的教育与积累、升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它包括了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审美爱好、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人格等。它是教师心理情感的需要,更是自我修养空间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职教师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对事业的热爱与专业发展的价值提升的体现,更是高职教师自我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

6.崇高的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是教师人文素质的核心和最高层次。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注重构建人的内在品质,保持人性的特质,促进人性的完善与和谐发展。教师的职业需要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因为他所从事的职业是培养人的工作。他只有深刻地理解他所从事的这项伟大事业的真义——促进学生“成人”,才能将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人、培养人的事业之中,才会在工作中真正地去“爱生”。这是教师精神力量的展现和对事业的忠诚以及职业道德的遵守。综合上述,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包括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心理因素、道德因素、审美因素、精神因素等六个基本要素。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统一的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的整体结构(如图所示)。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结构层次图从上述层次结构中我们可看到:文化因素、技能因素是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文化因素是其它五种因素的基石,而技能因素是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心理因素和道德因素是高职教师人文素质处于半“物质”和半“精神”的状态,是高职教师心理学健康与文化素质的中坚力量,它决定了高职教师应有的职业品德,对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审美因素和精神因素作为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更高层,对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的其它方面起着统率作用,是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的最高境界,也是高职教师自我发展的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

幼儿园教师论文 篇五

教育科研报告是对科研工作的总结,它要全面反映出研究的课题、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和结果等。 -------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研究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 研究所获得的结果怎样; 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结论如何。 例:《幼儿园生成性艺术主题活动构建与实施》 ------基本结构: 课题名称 作者及单位 问题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或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工具、量表、教育方案等) 例:《让幼儿亲近自然――农村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B、教育经验论文

是指用经验总结法开展研究而撰写的论文,是广大教师运用较多的科研方法。特点: 研究是在自然条件下,即不需要考虑对其他因素进行控制的条件下,去研究、总结客观规律,因此是最接近教育教学实际的一种研究方法。 完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过程,教师可以对某一选题进行规划,然后按部就班的进行研究。 经验总结的材料都来自亲身经历的实验过程,所以,材料更加充实、取舍更加自如。 经验总结并不是一般性的工作总结,作为科研过程,它必须经过思维加工,找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经验总结法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创新性,没有新的认识就不能称为科研。格式: 1、题名(题目或标题 )

(三)撰写论文的基本要求1、论文的真实性?例:《关于幼儿环保教育的几点思考》《浅谈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浅谈托班幼儿环保意识的启蒙》《基于地方工业特色的幼儿环保意识培养之教学探索》 (四)存在问题剖析 1、题目较大、内容空洞;不具有实践价值 例1:《浅谈幼儿园教育中“惩罚教育”的合理使用》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什么是“惩罚教育” 三、如何正确使用“惩罚教育”新西兰、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幼儿园事例四则 四、“惩罚教育”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惩罚的教育意义 (二)正确实现惩罚的教育性 应注意的问题: 4、简单化倾向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就必须做好包括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大方面的工作,也即不仅要照顾幼儿身体发育,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还要对幼儿的心理加以保护,不断增进幼儿的

心理能力。因此进食问题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考虑,必须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

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

五、建议 5、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生长点,是教师走向成熟、创立自身特色、形成教学风格的重要途径和条件;

是培养教师、造就名师的重要手段。技能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学者型专

家型教师 * * * 漫谈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富阳教育局教研室 谭晓红

一、富阳幼儿园教科研现状 二、教科研的本质和内涵 三、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的撰写 (目的意义分类内容与结构、格式、基本要求、存在问题剖析) 四、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评价要素 五、建议 六、结束语 -----从幼儿园层面看: 1、

教科研发展不均衡2、教科研意识增强,课题研究的参与面越来越广3、对教

科研的本质认识有偏差,导致教科研功利色彩浓厚 --------从教师个体的教科

研水平、教科研成果看: 纵向比较,与中小学教师的差距悬殊横向比较,与

杭州城区幼儿园的差距巨大本市幼儿园系统内比较,发展极不均衡1、教育

科学研究的本质学校教育科研要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及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的科学

有效方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要用教育

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充实和丰富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 2、对教育科研的倾

向性认识: 教育科研就是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教学研究就是教育

科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写论文;教学研究≠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研究理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研究学科教

学研究课堂教学 研究 写论文 1、有利于提高幼教质量,有利于促进

幼教改革,推进幼教实践的深入。 2、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训练、提高

从事科研的能力水平。3、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最重要、最有效、最直

接的载体之一。 (二)教育教学论文的分类、内容与结构教育科研报

告教育经验论文 教育经验总结的基本流程: 收集经验材料 整理

归纳材料 提炼经验主题 撰写研究论文 *准确得体

例:《尊重儿童 促进健康 》《托班幼儿情感初探》《 幼儿绘画发展的初级阶段――涂鸦期初探 》《让美育贯穿幼儿生活的全部》《幼儿人际智能发展及培养的新视点》 《倾听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倾听童心---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 *简短精炼

例:《从被动到主动――幼儿园自主性家长活动初探》《播撒音乐的种子――托班唱歌教学的反思及探索》《中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心插柳柳成荫―中班“图书角”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谈盲学前教育中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村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中环境创设的实践与研究》 《关于某幼儿园幼儿午睡入睡前出现的行为表现的观察研究》《怎样让新生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新〈纲要〉指导下的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例:《让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培养学习自主性的探索》

*醒目例: 《初探如何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积极贯彻新纲要培养具有良好情感态度的孩子》《托班幼儿情感初探》《幼儿人际智能发展及培养的新视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之我见》 例: 《农村幼儿园孩子游戏情况的研究与思考》《新入园幼儿适应性教育的探讨》《中班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民办幼儿园教师素质现状分析及其培养对策》 2、作者姓名和单位

3、摘要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例:《幼儿园生成性艺术主题活动构建与实施》

例:《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提问方式》 4、关键词

纵观全文,选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5、引言

- 例:《农村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的探索》《幼儿园生成性艺术主题活动构建与实施》

6、正文

例:《让幼儿亲近自然――农村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幼儿园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及反思》2、论文的科学性3、论文的学术性?4、论文的创造性5、论文的可读性例:《合理营养科学育儿》《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音乐欣赏与幼儿情感的链接》《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论幼儿园小班化教育》《儿童<a name=baidusnap0></a>童话</B>欣赏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幼儿评价能力 提升幼儿心理品质――对培养幼儿评价能力的探索与研究》《开展幼儿园体育工作的思考》《培养幼儿音乐兴趣从点滴做起》 2、泛泛而谈、不得要领 例:《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 例2:《开展幼儿园体育工作的思考》3、材料仓库 例:《突发事件中幼儿自我保

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浅谈大班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提问方式》《浅谈幼儿的挫折教育》 5.写成工作汇报或总结,只叙述做的过程,不讲结果及其价值例:《浅谈乡镇农村中心幼儿园的管理工作》 6、论文的逻辑性和论述的严谨性欠缺例:《挫折中的收获》《中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专业论文 篇六

关键词:新课标,李海华,个案研究,个人历程成长,教师专业化,教师反思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内教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国内的教育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得到国外的认可。本为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阐述:当前,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纷纷把教师专业化当作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具有主体性和关键性的重要作用。建设一支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导向,以提高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心,转变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知识框架和技能体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视和倡导为本论文提供了研究背景。

近年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课改中极受关注的一个课题,贯彻《纲要》与课改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贴进教师教育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研究选定李海华老师进行研究。主要是:首先,他符合优秀教师的内涵要求;其次,他学术成果丰厚,坚持在教育论坛与广大教师交流,对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再次,他的教育思想和方式符合这个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成长的历程中多次借鉴优秀老师的经验,在学孜孜不倦,他的专业成长方式给其他老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他是优秀教师的典范,是时代的佼佼者,是教学专业成长的模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再而,他是一个长期坚持在一线的数学老师、班主任副校长,其成长方法易于被其他老师接受和学习。最后,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以及优良的工作作风,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是教师学习的模范。

二、研究的对象与其成果

研究的对象与其学术成果

个案的基本简历:**,男,高中特级教师。1949年10月生,1962年至1968年就读于官林中学,曾代表宜兴县参加镇江地区乒乓球比赛。1969年至1975年在官林公社来村大队插队务农,任大队会计。1975年至1978年任官林公社电影放影队队长。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至1980年就读于镇江师范专科学校,1981年起任教于宜兴市官林中学,历任数学教师、教导处主任、政教处主任,1994年9月起任官林中学副校长。历年来荣誉称号:1991年9月,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2月,被评为无锡市中学数学首批学科带头人;1998年5月,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政工干部;1998年11月,被评为江苏省中学法育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9月,被评为无锡市首批名教师;2005年9月,被评为江苏省第九批特级教师。

1、《放飞学生自主学习的翅膀》发表于《新教育周刊》2001.9.3,获省教科所“师陶杯”论文三等奖

2、《“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发表于《中国教育论坛》2003年第4期,获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3、《数列求和的几种常用的方法》发表于《起跑线》2003年12期

4、《规范民主自我》发表于《教育情报参考》2003年10期

5、《不对称线段的圆锥曲线的连结》发表于《镇江师专学报》1996年第二期

6、《浅谈放缩法》发表于《中学数学》(苏大)1996年第3期

7、《构造长方体解决立几问题几例》发表于《数学之友》1996年第7期

8、《浅谈代换》发表于《苏州大学学报》1995年教学论文专辑

9、《“拆”与“补”在解题中的应用》发表于《数学之友》1993年第9期

三、研究综述

1、教师专业化积极发展的综述:

从字典上解析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石老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果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看来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教室专业化发展来看,教师专业化主要受到个人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成长历程中,教师专业要从如下几点:

1、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人教育;

2、有一定的学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3、在教学中拥有先进的教学方法,有系统的教学知识;

4、对不同的环境能更快的适应,也就是说,适应性强;

5、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

6、接受专门机构或团体监控教学质量和自我发展。

7、在专业成长中需要自我努力不断进取

综合国际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培养从外在因素,即对老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与提高,它源于社会、教育发展和他人的影响中,它源于社会和教育对老师角色与行为的改善与规范,通过他人的要求与期望来提升教师的素质与知识的改善。另外从个人因素出发挖掘自我,在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探讨、自我提高等等方式中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成长。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成长过程,需要不断改善自我,既从外界影响中出发也从自我条件下

2、任职经历:

(1)李海华老师也经历过很多的磨练才铸造她今天的成就,当李海华老师刚出来工作,由于初为人师,经验不足而又想急于证明自己,所以处理起课堂教学问题往往情绪化,很不科学。急于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严,在他刚工作时班上有个特聪明的小孩,总是在上课时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在他的预设之外。当时李海华老师感到那个学生打断他的讲解是令人恼火的,李海华老师就把他叫到办公室叫他不要在上课提问题了,现在想想是多么可笑!多么宝贵的课堂资源,就被当时的李海华老师生硬地一手冻结了,这就是老师可怕的权威!但,权威它不等同于威信。相反,权威的滥用让老师的威信不增强反而减弱了。学生上课时兴奋的目光也变得黯淡了。经过这件事后,李海华老师感觉到很迷惘

那是他想,“到底自己的做法对不对,会不会抑制学生的发展?”

当时吕校长的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课堂应该交给学生,精彩的课应该是让学生制造精彩!你不要老是想抢当课堂的主角”这对李海华老师的影响很大,知道课堂学生才是主角,此后老师都是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而且激励学生多问。

(2)由于李海华老师孜孜不倦的精神和学无止境的信念,在新课标的实施下,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创新意识、科研意识和敬业精神扥等不能胜任教师的标准,在自己专业成长中个人因素也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李海华老师通过广泛阅读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学识,拓展自己的视野,然而,专业成长中,李海华老师认识到不能单单通过专业方面的书籍,于是又广泛哦涉猎其他方面的书籍。于是,一本本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教学名著出现在李海华老师的办公桌、枕头边上。通过整天与书为伴慢慢提升自己的见识。

3、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典型案例的引领;(2).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分享别人的成长经验。(3).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需要通过个案的探索进行有效的归纳。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过程,涉及到,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它不是自身自灭的产物。教师共同生活在校园里,周围生动鲜活的专业化发展的典型个案无时不在影响着教师,尤其是成功者的人格魅力、成长历程无不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对这些“教材”的解读无疑会使教师们产生一种强大的自我发展欲望,主观的强烈追求将会成为教师迈向专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对李海华老师进行分析:

李海华老师在专业成长中经历了种种磨练:

(1)校长的话语是李海华老师成长的关键期;刚出来由于李海华老师经验不足对于教学带有“急”的性子,因而对教学产生误解,校长的一席话醍醐灌顶,使李海华老师发生质的改变。这也是它对教学专业的一个起点。

(2)广泛阅读时李海华老师的突破期:在新课标下,老师不但需要扎实的教学基础,还要具备创新的意识、科研意识和敬业精神等等,因此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关键。在这里李海华老师是通过广泛阅读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随着加入课题研究,那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渐渐不能使李海华老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上游刃有余,于是他开始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籍。李海华老师孜孜不倦的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教育名著都涉猎一片,为了加紧时间,书籍每处都是,办公桌、枕头边等等。李海华老师深刻地知道,一个传道首页的教师,必然要重视对祖先过往经验的习得,必然要借鉴先人优秀的品质。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才会走得更远。李海华老师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正是读书的完美体现。李海华老师说,他会一直以书为伴,与书共舞,每天读书一小时,让丰厚、持久、深入的阅读为他带来丰盈的教学人生!

(3)揣摩学习中的提升期;李海华老师在大量学习课本知识的情况下还去揣摩学习,听徐道海老师的课,就被他的幽默智慧所感染;听许永敏老师的课,就被他的理性和层层深入所折服;听庄洪君老师上课,就感觉他的课数学味特浓;听胡建成老师的课,就感觉特大气;听芮洋老师的课,他的板书特工整漂亮。然而李海华老师并不局限听哪个老师的课,李海华老师是在听课中学习,通过听各科老师的讲课然后借鉴老师的经验和上课方式,如有一次和许永敏主任聊课,提到一个知识点,就是压强、压力、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他在课堂上拿一块砖头平放在自制的纸盒上,纸盒无碍,再将同样的砖头立放于纸盒,纸盒一面报纸“砰”地一声被砖头压破!学生在惊呼的同时,就直观感受了压强、压力、受力面积三者之间的大致关系。

李海华老师就是从别人的激励,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和总结别人的经验中慢慢的摸索,同时着重和老师交流,归纳、提升自我。

四、研究价值

1、专业化发展的三点核心概念

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许多优秀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有些教师想谋求专业化发展却苦于无“门”。那么,通过对个别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案进行解读、研究,来促进更多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来,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的研究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的:

(1)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典型案例的引领

教师专业成长不是自生生灭的“自在”之物,它需要典型案例的激励与引领。教师共同生活在校园里,周围生动鲜活的专业化发展的典型个案无时不在影响着教师,尤其是成功者的人格魅力、成长历程无不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对这些“教材”的解读无疑会使教师们产生一种强大的自我发展欲望,主观的强烈追求将会成为教师迈向专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2)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分享别人的成长经验

有人把教师工作描述成为一种孤独的职业,这是极其错误的。教师要想实现专业的深入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必须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同事、同行进行专业合作与交流,尤其需要分享别人的成功经验。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某些关键人物汲取成长的经验,从而勾勒自我的专业化发展蓝图。这种汲取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早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教师总是在对别人成功经验不断创新与改造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发展方程,甚至中间还可能以新的关键人物代替原来认同的对象,并最终摆脱关键人物的窠臼形成独特的专业结构。

(3)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需要通过个案的探索进行有效的归纳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过程,涉及到,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教师养成善于分析和审视各种因素,学会并制定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规划,并逐步走向专业化发展的轨道的能力,即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因此,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必须着眼于教师的个案研究,通过这种个案的探索尝试进行有效的归纳、提升,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规律为更多教师的专业化引路导航。

2、教师专业成长的指标与途径

A.教师专业成长上要有明确的指标:

(1)明确人生发展目标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娴熟的专业运用能力;

(3)拥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坚定的教学理念;

(4)对教学教育意识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B.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善于利用资源:

教师发展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个新教师,要想更快的提高自己,笔者认为需要善于利用资源,首先,书籍是最好的资源,阅读使人视野开阔,通过读书能够学习到一些先人的理论基础和先人的教学方法,通过边吸取变变新可以慢慢的融入书籍里面。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包含的内容是最详细最多的,李海华老师就是在书籍中遨游,从自己的专业书籍中寻找真谛。再次,其他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在教学中,促进新老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直接方法就是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知识传授给新老师。李海华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听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借鉴其他老师的科学教学方式与成功经验。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整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法的确定,知识点的落实,重难点的突破等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使教师的执教能力得以提升。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实践、不懈探索的结果。李海华老师的与书为伴,与其他老师相互学习和探究不失为有效的途径。

(2)加强理论学习:

从学校培养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开来,定时定点组织教师学习以及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和感悟对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重要。加强教师在书籍中学习理论,通过教学中的教师之间的言论中总结理论。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以次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在看书、读报时,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好的文句要做一些笔录,好的文章做好收藏,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教师通常很容易认为理论就是一整套有组织的知识,常常把理论看作某种同真理相关的东西,是确定的、完全的和不容怀疑的。同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批判反思一样,理论文献也要批判性地阅读。所以,在教师成长中,李海华在阅读中并不是一味的接受而是通过评判中阅读,在与其他教师交流中评判借鉴。

(3)成长中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会遇到许多问题,从而不得不广泛查阅相关的理论书籍,了解相关的研究动态和成果,相互探讨。从只重视教学技能转为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从重视教学知识点的传授转为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教育视野得以开阔,教学方式得以改变。教师通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获得体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许多成功的教育者,都认为教育科研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有力的翅膀。

3、个人教案专业成长研究

研究教案:

(1)教师智能结构的研究。这类研究试图寻求专家教师和优秀教师的一般“特质”,并将其作为“培训”教师的依据。进一步的研究则表明,专家教师的知识大多是缄默的知识。这种缄默的知识是很难形式化和直接传递的,而只能通过当事者本人在特定领域内、在完成任务的经验中去构建或创造的。这说明了教师实践知识获得过程的独特性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复杂性。

(2)教师专业发展经历的过程的研究。主要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各个方面要经历哪些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否有关键期等。这类研究比较成熟,研究成果很多,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研究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3)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的研究。主要研究为教师提供哪些以及如何提供外在环境和条件,如何激发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多数研究仍在探索中,如“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研究,“在学校改革研究性实践中造就新型教师”的研究等。

4、个人因素:

(1)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具备创新意识、科研意识和敬业精神等等,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关键。老师就是知道书籍的重要性和清楚的指导自己的知识水平应该进一步极高,加上新课标下,教育部对教师的专业要求非常高,为此**老师通过广泛阅读课本,从课本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此外,,那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渐渐不能使李海华老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上游刃有余,于是他开始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籍,从一本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教育名著出现在他的办公桌上、枕头边上就知道李海华老师那种刻苦的精神。另外每天都是在学校早起晚归的工作,因为他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很多其他杂务。即便这样,他平均每天花在教学及研究上的时间一般不低于8小时。

(2)首先借鉴先人的优秀品质,再而借鉴其他老师的授课经验;李海华老师发现,仅仅通过读书不能真正的从质上提升自我。所以李海华老师多次听其他老师的课,然后加以引用,学生在惊呼的同时,就直观感受了压强、压力、受力面积三者之间的大致关系。多么生动的情境!试想,如果直接去介绍这个关系公式,那将是多么枯燥无味!数学老师在讲函数时,就可以借鉴这种“控制变量”的方法。每个学科都有对其他学科有所启发的地方,每个老师上课也使对自己有借鉴作用,他提醒我们要做个有心人,不断地向别人学习。

(3)**老师的课堂精心准备;自从听了校长的一席话,李海华老师对于课堂采取开放式,提倡学生多问,提倡互动。

相关材料综述:

第一,执著地追求,顽强地拼搏,不断地超越,多年如一日,专情于教育科研实践。他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很多其他杂务。即便这样,他平均每天花在教学及研究上的时间一般不低于8小时。“教师的差距在于业余时间。”这句话在**身上体现得很彻底。

第二,**老师的课堂随时随地对每个人开放。这是**多年来不成文的规定。他的每节课是精心准备的,他反对“年年卖旧货”的机械重复式教学。

第三,**主持教科研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成果。

最后,**对徒弟的关爱。**非常关心他们的成长。

五、研究方法、内容。

研究的目标:揭示影响个案成长的个人因素,考察其理论依据、探讨实践途径。

有关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研究中主要体现在教师发展阶段理论中,着重从自身元素与外在元素分析,所以本研究从总体上来研究,通过对一个优秀教师的分析,从教师内在成长经历中揣摩出个人因素,然后考察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相结合从促进教师成长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这对于广大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借鉴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励广大老师挖掘自身的潜力,为教师专业成长铺下奠基。

方法、研究内容:

1、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根据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主要采用以下实验方法:

(1).追踪法(追踪研究法)

个案追踪法就是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搜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一种研究方法。

(2).追因法

追因法法先确立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去探究产生的结果。追因法则是先有结果,然后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发生的原因。

(3).访谈法

访谈法也叫做临床谈话法,往往通过谈话的形式进行。临床谈话法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谈话,即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是书面谈话,即问卷谈话。

(4).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或文献分析法,它是通过分析教师的活动产品,如日记、论文、书信、自传、课堂录象等,以了解教师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运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要研究人的活动产品,而且还要研究产品制造过程本身以及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状况。

(5).对象呈现法

搜集**曾经撰写的手记、散文、随笔楞或介绍自己成长的音像资料等,以更多层面的反映对象的内心世界,更是对前三种研究结果的有力更正与支撑。

2、内容:

(1)分析个案研究的背景

(2)个案研究的对象

(3)考察个人成长历程(从个人的因素和一些客观的因素出发另外要有理论依据)

(4)探讨个人因素的实践策略

(5)个案研究的启示

六、在教学中摸索

A.教师职业是奉献还是索取?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人,是人类所创造精神财富的传播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人类文化知识传播,关系到培养下一代的繁重任务,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衰。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有很高的人生境界。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蜡烛,常用“呕心沥血”来描述教师的职业状态,其寓意是默默无闻的奉献。确实,绝对大多数教师都有着真诚的教育情感,因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带病上讲台、顾不上自己孩子而去关心学生等,这样的事迹经常见诸报端。李海华老师在教学中散播爱心,另外李海华老师每天都是在学校早起晚归的工作,因为他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很多其他杂务。即便这样,他平均每天花在教学及研究上的时间一般不低于8小时。从来都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从意义上说,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也不应该只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

B.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

1、确立目标;人生应该有梦想,怀有梦想的教师是幸福的。袁卫星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他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当意识到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该‘照亮’自己,我们是不是应该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呢?”是的,梦想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可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缺少敢于成功的勇气和决心。对于教师专业成长中,要时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所以要确立一个成功目标。

2、爱心教学;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信仰的力量》一书也指出:“爱是我们的信仰,人类唯一的信仰。”“我以我心付童心”,奇人教师魏书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位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李海华老师对徒弟非常关爱,关心他们的成长。

3、通过阅读提升学识;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其面目可憎。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如没有阳光,没有书籍支撑的智慧,就如鸟儿没有翅膀。”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部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教学经验与教学质量,所以李海华老师在不断提升自身学识中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巩固自己,首先大量涉猎专业书籍,后来深知专业的知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来提升自己,为了提升自己的阅读量,又大量阅读了各种名著等等其他书籍。李海华老师整天与书籍为伴。再看李海华老师今天的成就,可见,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之本,读书,则是终身学习最直捷的途径。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如果教师能把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如果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视作教师显性发展的话,那么文化和人格的传承就可以理解为教师隐性的发展,是教师生命的一部分在另一部分生命中的复活。这是一种更为深刻、更有意义的发展,这是判断“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分水岭。也许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才能够真正担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荣誉,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称号,否则教育与工厂里的流水线就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因此,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应该“永远把辛勤的读书当作是教育生命的必需”(路遥语)。

4、引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一个人主动性的最好表现,如果一个人有兴趣,做起事来就能把被动转化成主动,所以,有人说,兴趣是学习之母。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学生来说,过分的情绪压抑、紧张的师生关系、单调的学习过程,都会导致他们自我表现能力和兴趣爱好的降低,甚至发展为害怕上课。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创造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振奋。李海华老师初为人师时就是因为性子急,在学生回答问题打断他的思路时,发起脾气来,好好一节数学课就这样被他冻僵了,然而这还是小事,全班同学都害怕这个教师,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慢慢的对数学开始厌烦……李海华老师深知这样的情况,后来得到校长的一席话,一改以前的作风,鼓励学生多问,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见数学学习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需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参与教学学习活动,学与乐是不分的。兴趣的作用是很大的,一个人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常常由自己的兴趣所决定,这便是兴趣的定向作用,决定一个人的进去方向。同时兴趣还有动力作用。,要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各学科的作用,深入开展实践活动,了解学习的目的,以目的定志趣。只有学生认识到学科的重大意义,对个人生存的价值后,他们才会决心学习,对之产生志趣。

5、课堂上促进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另外借助学生源于的经验构建知识;加强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教学一种方法。著名学者Dalton和Moir在1991年提出,教师同伴互助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教师之间为了提高教学表达技能、学习新的教学技能、解决课堂存在问题等,而分享他们的专门知识、技术、经验,以及相互提供反馈、支持和帮助”。新课标下,不是以前的一味授课,而是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环境与良好气氛,让学生在慢慢的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师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能营造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一般来说,创造性欲学习效果在自由环境下更容易发挥。教学中除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也应该摸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的道路。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清楚学生原有的认识与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简单来说就是对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那样老师能够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备课,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进行教学,通过教学设计和资源的提供,使学生能够借助其原有认识结构的基础进一步提高。总的来说,笔者认为,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带有问题和反思参加交流与讨论,其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搞好,也就是说加强师生合作,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我们教师经常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最后,教师针对每一个同学的情况与评价对自己上课做出反思与总结。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七、研究启示: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反思实际是对本质的追问,教学反思是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通过反思,我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笔者想提提自己的观点:首先提高老师的素养;以老师专业成长为目的;提高老师的教育机智;李海华老师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中成长。李海华老师通过校长的一席话反思,自身的努力,经验的结合等等方法提升自己。反思是一个过程,在现实条件下对教师进行反思,一方面可以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专业趋向下成长。

1、从教师专业化成长得到启示:

(1)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老师要正确面对别人的评价与善于接受建议;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中要稳抓教师的素养,李海华老师在教学初期由于刚出来工作,性子比较急,所以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青年所犯的错误,急于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严,在他刚工作时班上有个特聪明的小孩,总是在上课时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在他的预设之外。当时李海华老师感到那个学生打断他的讲解是令人恼火的,李海华老师就把他叫到办公室叫他不要在上课提问题了,后来校长给予李海华老师一句话改变了李海华老师的看法。回顾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利用自身和他人鲜活的教学案例对教师进行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引导,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反思这个过程,才真正领悟到师德素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与教师在教学中的思想、态度、方式、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师德只有真正内化为教师的内心信念、行为品质才是有用的,老师善于接受建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任务。

(2)评价要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要抓紧教师的个人因素与外在因素的评价,评价中要围绕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只有淡化评比,突出评价的发展性价值,评价过程以诊断、改进、激励、强化为主。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放下思想包袱,发挥最佳的状态。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少不了学校或组织的培训,在教师专业成长中通过对教师的评价来提升教师的见识,这样不断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通过评价能促使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师工作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之间的也可以通过案例分享经验,加强沟通共同提高。

(3)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关键要提升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也有更新,但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为离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教师是否具备教育实践智慧,教育实践智慧体现在教学中突出的表现是教师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教师的学识。李海华老师深知在新课标下,教育部队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知识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既要针对教师的学识进行一定培养也要在教学深造中不断地提升自己。李海华老师为了适应新课标下教师的发展,通过大量阅读与在慢慢的成长中借鉴他人的经验。

2、在反思中的启迪;

(1)在中国教育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家,二十一世纪,“全纳教育”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接纳所有的受教育者,更在乎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教师自己首先要敢于向自己挑战,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真正成长起来。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教学思想、模式、策略与方法中,是具有极高的理论蕴涵。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表现自我反思的价值。

(2)新课标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所以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发现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认识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工作上的错误,从反思过程中摸索一条适合新课标的教学道路。一方面可以以科学的理性态度和方法对教育的本质一深刻的理解,并以为基础进行重新审核与考核,筛选并监督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坏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在反思中检讨自己的言行。结合别人的评价慢慢审视自己的行为,然后采用先进的建议结合自身的条件改良以往作风,最后在教学中引用改良好的方法。

(3)反思要做到有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是必要的。反思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始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既可以在备课时思考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估计是否合理,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实际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能否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现知识与态度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统一,即课前反思;也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如何,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课上是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利用课上的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即课中反思;也可以在上课之后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课堂上的一些事件对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即课后反思。针对课前反思与课后中探索教学之路,因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是涉及面比较广,而且复杂。教学活动中在主观上与履行职能完成所依赖的自身知识、能力态度和具体采用的行为、策略、方式方法紧密相连,所以通过课前课后反思,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4)反思可以贯彻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一种有关教育教学的个人思考反省,是教师自我更新发展意识的体现,教师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是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引导者和评论者。现代的教育中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然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与所在环境实际情况。

(5)众所周知,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必定是从积累许多病例和治疗方案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必然是在大量成功或失败的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师的反思是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因为经验才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杠杆。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说,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教学反思中,始终都是个人因素占主导作用,外在因素可以调整和给内在因素一个前提条件,但是始终都是个人因素起决定作用,所以说,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教学观念。所以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勤写课堂案例,进一步解剖自己,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另一方面,教师的不同教育思想、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交流、讨论和提高,共同发挥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他们都在努力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有人称特级教师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可他反驳说:的确,我是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成长起来的,但我从未希望自己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我只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只要具有批判性分析的眼光,善于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相关的反思工作,就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具理性色彩,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还需要在下列方面深入和细化化,表现在:

1、关于成长阶段的研究,大多是按照某个标准或维度而提出的一种理论,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缺少实际调查和实证研究,标准和观点多样,这就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不够坚实,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比较小。

2、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缺少实践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应用研究,缺少可操作性。比如如何帮助教师设计职业生涯,如何在学校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等。

3、研究的内容框架还不够宽广,对有些问题的研究少。比如,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条件(物质的、文化的)、策略、模式,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等问题,国内的研究较少。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中,针对教师成长历程中个人的成长与外在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转变观念,倡导教师的自我反思,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从自身的教学情况和同学的评价为依据反思自己的教学状况,另外教师要尝试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学识,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更好的落实新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8期

2.《基于问题解决的老师反思路径研究》2008年,西南大学

3.《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蒋景耘2006-11-02

教师论文 篇七

1、法律层面《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作为推动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法律依据,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师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纵观这三部重要的法律,其中与幸福感联系最为密切、最为核心的“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和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以及“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等三条明文规定在现实操作中很难得以全面、彻底的贯彻和落实。

2、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方面与一些西方国家在专科层次教育中授予副学士学位相比,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没有设定所谓的副学士或相当的学位,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是没有学位授予权的,因此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质量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别。而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学制长、起点高,不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传授构建一定程度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区别,同时还未享受一些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倾斜、支持、优惠政策。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中职教育的发酵馒头,发展战略、地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尴尬。而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还进一步分为高专和高职,二者又分别倾向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更是显示出了其复杂性。另外,与相同在校生规模的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因层次低,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均拨款等一系列指标上都有明显的缩水。而且限于高职院校办学层次低,国家在制定教学、科研等方面支持和资助方面明显就会向本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倾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师因自身发展需要向本科学院和综合性大学流动。

3、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对高校发展及高校教师幸福感的主要影响是由于高职院校层次相对本科学院及综合性大学要低,其办学历史、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往往比他们要低,得到社会认可度就显得相对要低。每年新生报考程度、新生报到率就远低于本科高校,这就是最为直接的反映。

4、学校层面学校是青年教师具体工作、生活的主要阵地,各方面对青年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力大部分都是通过学校这一媒介表现出来的。一是学校自身由于举办者的不同、财政供给方式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学校在发展形势、发展状态和综合实力等方面产生出了巨大差别。如若这种投入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发生累积效应,这种差异就会越发凸显,成为影响高校间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此外,因当前对高校投入的核算标准是以生均统计的,某些高校也许就会因为在校生规模大而获得更多的投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高职院校因在高等教育序列中层次低且没有学位授予权,与本科高校在起跑线上就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在管理上,学生和家长的配合程度、紧张程度就会显得不够重视。因此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在人员编制、经费投入、政策倾斜等方面较本科高校显得不足的前提下,还要承受更多的压力,致使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显得更大,而且所培养的毕业生多数将成为生产第一线的普通工作人员,成就在某些层面上不如高级管理、技术人员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年教师幸福感的提升。三是高职院校因系专科层次,举办者对其管理层的配备显然不如对本科院校那样强,偶尔也会出现因领导水平不高、领导艺术不强的情况,造成学校工作氛围紧张、对青年教师关心和重视不够,同时因高职院校数量多、竞争激烈,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必然会更高,造成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加大,从而影响青年教师的幸福感。四是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与生产和管理等一线相适应的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对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要求更高,而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并不重视,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很难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这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使得青年教师过多的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实(www.shubaoc.com)践中,未能很好地开展科研,制约了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从而影响了青年教师幸福感的提升。

教师论文 篇八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近年来,由于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上升。青年教师队伍的道德风范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未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部分青年教师在道德风范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为加强青年教师的风范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青年教师风范建设职业道德

2003年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已占38.2%。我校2003年以来共补充青年教师221人,占现有专职教师的46%,青年教师已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多年来,党和政府及各高等院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师德风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碰撞,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也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和影响。

1部分青年教师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

部分青年教师道德失范,常常表现为讲奉献少、育人少,谈待遇多、谈理想少,对社会要求高,对自身要求低;事业心、责任感差,存在严重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有的教学投入不足,不重视教书育人,有的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缺乏认真负责精神,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有的在学术研究中存在功利化和非理。有的缺乏爱心,不关心学生成长。有的不愿与人合作,缺乏团结攻关精神。有的缺乏法律意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角色转变受阻

青年教师大多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走来,接触社会少,易出现浪漫化理想化色彩,易受外界干扰,“免疫力”差。主观上想当好教师的愿望,因尚未完全进入教师角色,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忧心忡忡。同时婚姻、子女、购房以及发展事业的多重压力,有限的待遇,追求事业的艰辛等,使他们处于无奈的复杂心情和摇摆不定的道德观念中。

1.2新形势的冲击

经济的繁荣,导致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较大的变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实惠而轻道义等有流行之势。同时,各个学校在职称评审、科研项目申请、教学能力等方面,给青年教师以巨大的压力。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学历高校青年教师的情绪,也影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

1.3管理使用有弊端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存在着重使用、轻培训,重科学素质、轻人文精神,重业务能力提高、轻职业道德培养等倾向。表现为:青年教师培训进修机会不多,影响了他们的继续提高;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要求越来越高,使他们承受更多的压力;考核中重学历、科研成果,而轻思想表现、教书育人等。这势必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道德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2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道德风范建设的对策

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2.1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

2.1.1道德规范法制化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及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等,将青年教师道德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甚至要用《刑法》规范考试保密、学术保密及日常行为。

2.1.2加强职业道德培养

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年教师道德培养制度,把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之内,以防止“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二是要健全青年教师培养的“导师制”,通过“传、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引领。三是要加强对社会实践的规范管理,让青年教师充分地接触社会、体察国情民情,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全方位地锻炼、学习和提高。

2.1.3树立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典范

广大青年教师希望在岗位上有所成就,但心目中的职业道德还比较模糊。因此要大力表彰先进、树立师德典型,使青年教师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的名师、名医及“三育人”和教师职业道德先进评比等活动,在青年教师身边树立了一大批可鉴可学的榜样。身边的典范“润物细无声”,已在青年教师中形成了“见贤思齐”的风尚,极大的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2.2完善制度,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

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年度考核、晋升等考核中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育人效果等。二是要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三是要在教师的职务职称的晋升方面,坚持实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四是要实行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目标管理,形成学校-院系-教研室-导师-个人层层责任制,从制度上保证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全面提高。

2.3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

要顺应道德发展的规律,密切关注青年教师的利益需求,及时了解和解决青年教师的热点问题。一是要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上,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排除后顾之扰。二是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鼓励创新的成长环境,通过满足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为青年教师在精神上实现高层次的追求提高条件。三是要有计划地派遣青年教师参加各类长期或短期的业务进修,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在科研资助上重点向青年教师进行倾斜。学校的帮助有利于青年教师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充分地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从而把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内化为广大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

2.4与时俱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具有特定的理论高度、常讲常新的命题。高校青年教师道德建设任重道远,学校要加大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理论研究的投入,设立职业道德研究课题,及时解决职业道德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结合青年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探索并提炼出切合实际的理论成果,并逐渐制度化,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与时俱进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谭菁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其防范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黎进深。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J].安顺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4,(04).

[3]邹大勇。高校高层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

[4]唐磊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目标及途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教师论文 篇九

论文摘要: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教师的道德水平在整个育人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有德之人、做对社会有利之事。本文从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师德建设两方面,分析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师者”的职责和角色意识多样性,即教育者是研究者、传道授业者、管理者、朋友和心理医生等角色,分析了角色意识的作用、师德建设对现实的意义,分析了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对教育目标实现的影响和作用。本文认为,为了成功履行教师的应有角色,目前需要完善教师的师德修养。

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历代圣贤都崇尚德治。而学校在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影响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教师的道德水平在整个育人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师如何以德育人?其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教师教学生学做人,首先自身得会做人,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怎样才能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角色意识,同时要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两者在完成教育使命方面互为补充。

1教师的角色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知识的更新和转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一个国家、地区、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优势愈来愈依赖于科技知识、依赖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中学校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和主干。教师只有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而职责意识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是不可分割的。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充当多种角色。在家你可能是子女、父母、夫妻;在单位你可能是职工、领导或下属。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职业角色更为丰富和多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对教育内容的贯彻、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角色意识是角色素质的前提,而大学教师的角色威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科学地组织知识,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各种知识组织起来,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作为一个大学教师,角色意识体现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

1.1研究者角色

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大学教师是知识界的精英,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培养下一代的知识才能,必须终身勤奋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必须追踪当代科学与学术的发展,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改造老专业,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还必须研究学生、研究社会、研究时代,以便增强自己对主体意识的自觉追求,增强教育实践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以便更好地承担起传道授业的重任。

1.2传道授业者角色

唐代大文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韩愈在《师说》中就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点明了“师者”的职责与作用。“授业”是指把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巧妙传递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获取新知识、形成新理论的基础;“传道”是指教人做人,传给学生“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等等。大学教师就是经师与人师的合一,使学生真正感觉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以德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教师应该传授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学习技巧,养成自学的习惯。另外,未来社会的劳动分工将更加细致,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更高,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途径日趋多样。教师必须教学生学会宽容,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别人一起工作,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3管理者角色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结构建构过程。大学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着它自己的一系列规范,这些规范的落实需要靠教师。在许多情况下,教师是以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出现的,这一角色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各种能力,从而保证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不断扩充知识。由众多个性鲜明的学生组成的团体必然会产生摩擦,所以教师还必须是团队工作的专家,必须具备处理团体工作的能力和掌握团队管理方法。

1.4朋友角色

研究表明,学生认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教师是具有民主作风、关心体谅别人,平等亲切,对教学精通,被学生视为朋友与知己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大学生的心理出发,要信任学生、热爱学生;要平等地与学生沟通而不是以“师”压“生”。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多方面。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学习的质和量上也就存在差异。教师必须了解并摸清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对其成绩的评估要尽可能运用多元化的评估技术,力求科学、客观、公正。教师还应能分享学生的忧与乐,做到在讲台上是教师,而离开讲台则是朋友,是学生成长的导师,人生的引路者。

1.5心理医生角色

大学生特别是新生正处于心理转型期与适应期,他们渴望并强烈地要求肯定自己和保护自己,他们的自尊心异常强烈,对触及自尊心的刺激十分敏感,由于家庭、社会的原因而共产生了许多问题的青年,表现为行为异常,往往出现焦虑、恐惧症、强迫症、缺乏自信、自卑等心理障碍。这一切当然可以依赖心理医生来解决,但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主要还是靠教师来处理。教师需要了解孩子们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运用巧妙的方法予以疏导解决。教师要紧紧围绕着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环境等,提供科学、有效、实用的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熟与潜能开发,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以有效地应付转折期,健全他们的人格。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他们在运动中相互运动、相互转化,教师由教育角色转化为学习者的角色;学生由学习者转化为教育者角色。即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受教育,转化为教育者(自我教育),而达到不育的目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创造性地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再次转化为学习者,以使自己学识不断充实,境界不断地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角色相互转化中,既塑造了学生的人格,也塑造了教师的人格。

2师德建设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教师的道德标准往往影响到一个群,影响到一类人,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内涵,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由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它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诸多内容。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道德要求要比其他职业具有更高的层次和标准,师德属于全社会德育建设中最高职业道德理想之列。为此,在师德建设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以德修身,做人之模范

人生两件事:学做人,学做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的工作是负有历史责任的。教育工作是一种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是一种伟大的事业。教育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和影响。因为青少年学生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可塑性很强,他们通过对老师的模仿、借鉴、学习,不断自我发展,老师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知识上对青少年都具有启蒙作用。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起着教育作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人格、处世哲学、价值观念等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教师在课堂以外的道德表现在任何时候都和在课堂上一样对学生有教育作用,对社会风气有影响。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要求,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表率性,决定了教师要时刻用职业道德标准约束自己,要“以身立教”,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当然,一个真正具有道德魅力的教师必须同时具有知识的魅力,以便更好地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并持之以恒。

2.2增强涵养,严格自律

教书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书应当以育人为目标,而育人又是以教书为基础的,教师的道德教育往往贯穿于知识教育中。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效仿的榜样。教师应注意加强自己的个性修养,调整自身价值定位和行为标准,应注意以怎样的道德去熏陶、影响学生。教师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生命不仅意味着一个活的有机体,生命的意义更在于它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存在。我们作为老师应该经常反省自我: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尊严了吗?珍视学生的存在了吗?平等对待学生了吗?教师在习惯行为中还没有真正地把学生作一个“人”平等对待。一个人假如缺乏尊严地生活,必然导致兴趣与信心的失落,进取心的衰退,学习的失败,生命的色彩也会黯淡无光。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遵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让教育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2.3广施爱的甘霖

爱可以产生的魔力是不可估量的,是教师手中的魔杖,大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人格尊严,对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

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情感的引导者,还应拥有一颗博爱、宽容的理解学生的心。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爱心则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伟大的父爱,不仅意味着一种博爱的胸襟,而且更深地代表了一种培养的责任。一名教师不仅要循循善诱,还要从不同角度、高度和学生进行全面地了解和接触,以不枉“良师益友”的称呼。热爱学生就要多方面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不只是学习上,而且从思想、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要信任学生,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要努力倡导和营造启发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个性环境,给他们展现自我的空间。关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这种关爱,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但在一定程度上,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神圣的爱”。

爱生就是教师时时注意言教与身教的结合,事事处处努力做学生的表率。教师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教师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和完善,起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这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诚实正直的品质,勤奋好学的作风和礼貌待人的素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平等地对待学生是教师重要品德,也是邓小平同志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具体要求。如果说师爱是师魂,那么师德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

2.4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要以身作则,要充满热情和激情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决心和自豪感。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并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能力的学习材料,公正地评价学生;设置挑战,激励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到正在不断增强的能力,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技巧,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一旦你的教学方法顺应了学生的风格,你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和创造力有明显提高;在不时的赞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设计一些“surprising”来吸引学生,用愉快的语调、关爱的目光、个别交谈的方式来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一旦成功,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能同时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21世纪的教育呼吁着品德高尚,受到社会尊敬和爱戴的好教师,他们既要为“人师”又做“经师”,堪称师德典范;他们既要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拥有严谨细致、忠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塑造良好的形象,给学生以较高的文化熏陶和道德感召,使之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因此,营造高等教育专业管理特色氛围,建立师德健康成长的土壤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大事,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

师德不仅直接垂范于学生,而且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甚至使他们受益终生。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角色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是整体素质的核心和基础。特别对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角色意识是职业工作成功的首要前提;而师德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基本价值要求。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它要依靠成千上万的高素质教师去实施,才能完成此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只有把教师的道德素质提高了,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只有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靠自己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力量,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内心,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教师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神圣称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最终达到并实现教与学的共同进步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2]庄西真。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师[J].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编,2001.10.

[3]萧灼基。新经济急需型人才[N].扬子晚报,2001-8-20.

[4]李伟忠。让教育闪耀人性的光辉[J].成才导报,2001-12-25.

[5]刘然。实力,人才[J].人民教育,2002.1.

最新范文

教师之家(优秀6篇)12-26

教师节标语范文【优秀4篇】12-26

小学教师业务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12-26

优秀校长主要事迹材料(8篇)12-26

国际汉语教师【最新5篇】12-25

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优秀9篇12-25

教师节祝福语最新9篇12-25

教师年度个人述职报告优秀7篇12-25

教师面试简单大方自我介绍范文最新5篇12-25

教师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范文2023(最新412-25

86 8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