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级数学 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9篇

2022-09-23 01:05:05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数学考试是对学生数学学习阶段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在考试之后,往往需要把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这就需要有试卷讲评课。上好讲评课的关键在于“评”,既要评“不足”,评“误解”,又要评“进步”,评“亮点”,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要把它作为教学过程的一种调控手段。切不可由教师按题号逐一讲解,只是简单的向学生说出答案,而不是通过讲评使学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扩大知识面,使考试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要真正使考试起到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目的,讲评试卷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讲评的最佳时期

有些教师为了反馈及时,往往是批阅完试卷后发下就立即讲评,认为学生刚做完还没忘,效果要好一些,其实不然,因为你这时去讲,往往是讲学生做错的一些题目,而事实上学生做错的题目并不一定不会,很可能学生看后很快就能自己解决,有的甚至在刚交上试卷后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悟就能弄明白的题目,无需教师去讲。因此,教师应在发下试卷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更正,确实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去讲。

二、启发思维,突出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讲评课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原则。

讲评的起点应使大多数同学受益,既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教师要打破一言堂的习惯,发动学生参与评析试卷,有些题目,可以由学生担当“讲解员”,分析他们是如何进行正确思维,得到正确或巧妙解法的,为其他学生进行思维示范,也可以让他们谈谈怎么产生错误思维的,这样有利于其他学生弥补自己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有些在认识上比较模糊的题目,可以由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获得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独立矫正失误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

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组织、点拨、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巩固强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维水平。

三、突出针对性

在讲评试卷时,不应该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试题只要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剖析,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因此,教师要准确分析学生在知识和思维方面的薄弱环节,找出试卷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针对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评讲,另外对内涵丰富、有一定背景的试题,即使这个题目解答无多大错误,也应以它为例,对它丰富的内涵和背景进行针对性讲评,以发挥试题的更大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贵在方法,重在思维

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通过试卷的评讲过程,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加强。训练“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不在于方法的罗列,而在于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对比,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讲评课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但评讲内容决不应是原有形式的简单重复,必须有所变化和创新。在设计讲评方案时,对于同一知识点应多层次、多方位加以解剖分析,同时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学生,在掌握常规思路和解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和一题多解,让学生感到内容新颖,学有所思,思有所得。通过讲评,训练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过渡,提高分析、综合和灵活运用能力。

五、以点带面,体现综合性,突出延伸性

同一张试卷的题目有许多可能涉及的知识是同一个内容的不同方面,或不同知识的同一个方面,这样的题目如果教师就题论题,孤立讲解,不仅费时,而且低效。因此,在评析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或题目的讲解有机的整合在一起,采用相同知识归一,不同知识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评,以“点”带“面”,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合贯通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全面、完整地理解知识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发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对于试卷中具有较大灵活性和剖析余地的典型试题,教师应作进一步的“借题发挥”,促使学生思维的发散,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发散引导:

(1)对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发散——“一题多解”。

讲评时,应启发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思路,在达到共同的正确认识的同时发展求异思维。除了指出常规的解题方法外,还应对学生的解题技巧给予指导,提出一些简单、明了、巧妙、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和方法,巧解快解数学题,达到优化思维方法的目的。

(2)对试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发散——“一题多变”。

讲评时,可通过改变或添加试题的条件或结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即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又使学生加深了对同类题型的理解,形成规律性,从而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3)对试题本身进行发散——“一题多拓”。

在分析完某一道试题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可以就同一个知识点提出更深入一步或更多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了本题知识的同时再拓展和提高一步,也可以从一个领域的问题向具有相似性的另一个领域的问题进行拓宽延伸,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突出巩固性

讲评课后必须根据讲评课反馈的情况进行矫正补偿,这是讲评课的延伸,也是保证讲评课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将答错的题全部用红笔订正在试卷上,并把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试题收集在“错题集”中,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说明,给出相应的正确解答。订正后的试卷不能一扔了之,也不能由学生保管,教师应把订正后的试卷收齐,仔细检查,并妥善管,这样不但可以检查督促学生及时订正试卷,了解学生订正情况,而且每次的试卷还不会遗失,待到复习时,教师再把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重做红笔订正的题目。使学生的复习有针对性,避免了机械重复,提高了复习效率。同时教师要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二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头,我谈谈自我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简便学习。例如:教《跳绳》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8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8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师还能够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很快掌握8的组成,还能够进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我,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能够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能够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角

1角=()分

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1元=10角、1角=10分)关于人民币,小朋友们还知道什么呢?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币,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四

大家都明白,一年级的小朋友喜欢玩,喜欢游戏。所以在教学中如能多创设游戏情境,让小朋友在玩中学,在学中悟的话,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上完《玩具》一课的体会。

《玩具》一课除了让学生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学习用操作、画图等方法,表示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1-5各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1-5这5个数字的顺序,能用1-5来表示事物的顺序。对于第一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相信大家都会关注得比较多,基本上能达成。可对于比较隐蔽的第二个目标,相信很多教师会关注得比较少。回想起两年前教一年级的这一课时,我对第二个目标关注得也不够,处理方法相对单一。只是根据书本第8面的第四题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从而明白1-5也能够用来表示事物的顺序。经过作业反馈发现十分糟糕,“第2个”和“2个”孩子基本上都分不清,要涂第2个,大部分孩子都涂了前2个。由于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今日重上《玩具》这一课时,除了完成P8、4外,我还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5个小朋友上讲台按教师的指令来玩游戏,其他小朋友当评委,看哪一个小朋友表现得最好。1.5个小朋友按顺序报数。2.第5个出列。3.5个小朋友出列。在游戏中,刚开始并不是很顺利,有小朋友不懂第5个和5个区别,要第5个出列,也有其他小朋友出列了。可是在其他小朋友的帮忙下最终能得以完成。第一轮游戏过后,很多小朋友的进取性很高,很想上台来,于是游戏又进行了两轮,在接下来的两轮游戏中就明显地能够感觉到孩子们提高了,大多能理解“第几个”和“几个”也就是基数和序数的区别了。所以午时在完成练习册的作业“划一划”时,就较少出现划“第3个”变成划“3个”了。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五

“十几减9”是人教实验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资料。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本上经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我在教学时,也是经过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经过摆小棒探索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性。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资料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

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

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

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供给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我的不一样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本事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可是在最终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构成过程,对新知不仅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本事和合作意识。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进取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忙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当回过头把复习的资料和新授的资料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当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终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我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关注学困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不足,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掌握所学的资料。

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含义,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估算意识。

3、创设发新书的真实情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课前准备

小棒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发新书

(一)创设发新书的情境,引入新课。 【演示课件发新书】

师:今天我们一起先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是新华小学一年级(1)班的一名同学。他可是一个特别关心集体的人,班里的事情他总是抢着做!你们瞧,他又在忙什么?

师:同学们说对了,他在帮老师给同学们发新书!他好像在想着什么!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他在想这些书够不够!

生:他们班男生有18人,女生有19人,他一共抱来40本书,每个同学发一本也不知道够不够?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你们说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新朋友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看图,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进行热爱集体的思想教育。)

(二)利用情境,引入新课,提出并解决问题。

师: 同学们一致认为够了,那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1:假如他们班的男生和女生都是有20人,这些书就正好,可是他们班男生和女生都不到20人,所以肯定够了!还剩下两本呢!

生2: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都是19人,我还知道我们班一共有38个人,如果把书给我们都够了,那他们班比我们班人少,也一定够!

师: 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实际上,小明抱来40本新书,发给同学们每人一本,他想知道这些书够不够?其实,只要算出来班上的人数,就能知道40本书够不够。一共有多少人?你能根据这个数学问题列个算式吗?

生:18+19=?

师: 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先自己试一试,再和你们小组的伙伴说一说。

师: 那么,19+18 到底等于多少?我们该怎么算呢?老师相信你一定有办法!

(三)学生汇报:

生1:我是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10+10=20,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9+8=17;再把这两个得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多少人,20+17=37.

生2:我是用19先和18的十位上的10相加,19+10=29,29再和剩下的8相加,29+8=37.

生3:我是先把19看成20,这样算起来会觉得简便一些,用20+18=38;把19当成20来算,多加了1个,这样算出38后,要把这多加上的一个给减去,38-1=37.

师:这些都是不错的口算方法,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就可以用哪一种方法来口算,相信除了这些方法,你一定还有别的好方法,不妨在课后告诉你的小伙伴!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还可以用学具盒中的小棒!

师:同学们试一试吧!

师:有同学提议: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怎么样?自己有信心做对吗?好,试试看吧! (生自己动手用竖式来计算。)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叙述自己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对满十进一的写法进行指导。

师:怎么样?和你想的一样吗?如果做对了,就快为自己鼓鼓掌吧!你真棒!如果让你自己完成几道题还能行吗?

(设计意图: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估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的方法还是很多样的!随后,一起解决到底怎样计算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算一算等活动,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促使他们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探究计算方法时,利用小棒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直观体验,鼓励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盘的计算方法,对相邻区域小圆片(或数)进行相加,对给出的“结果数”进行分拆。

过程、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相邻区域的数进行相加。

教学难点:

对给出的“结果数”进行分拆。

教具学具:

三角盘、小圆片、数卡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数图

1、简介三角数图

(板书出示三角盘和小圆片,再出示11)

师:这是三角数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计算三角”

(板书课题)。

问:你发现这幅三角数图有什么秘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生共同小结:三角数图里的三部分,每部分都放有小圆片,相邻部分里的小圆片个数相加,其结果写在边上。

2、反馈练习

师:三角数图中的另2个空格怎么填为什么

3、同桌合作玩“三角盘”

(一人在三角盘上摆小圆片,另一人根据所摆小圆片摆数卡。)

学生在“玩三角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三角数图的特点,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建议各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多给学生“玩”的时间。

二、探究三角数图

1、变式练习

师:在这个三角数图中你先填哪部分为什么学生独立审题,并在三角盘上动手摆一摆。你有什么好方法

(5+=1111—5=)

2、数代替圆片

在刚才题目基础上,把小圆片改成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小组核对。

小结:通过想加减法,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

3、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书上的习题。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小圆片和三角盘动手操作辅助完成。

三、拓展练习

小组合作,三部分中分别填几你们是怎样想的

如果学生在练习时有困难,教师可给予提示:

(1)猜想三部分可以填的数。

(2)把猜想的数放到三角数图,并验证。

(3)如不符合可以进行适当地调整。

四、总结

师: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本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课本110页的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具准备

软件

教学重难点

掌握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歌谣

2.口算(计算机显示)

9+5= 9+3= 8+5= 8+3= 9+4=

9+2= 8+4= 7+5= 6+5= 8+6=

3.计算机显示:8+9=?让学生口算并说思考过程,电脑演示各种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板书:20以内进位加法)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5+7=,同桌合作学习。

a.师问:5+7等于多少?怎样计算呢?

b.学生独立试做5+7。c.同桌交流并探讨多种计算方法。

d.学生汇报各种算法,教师板书。

生1:把5分成2和3,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2:把7分成5和2,5加5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3:想7+5=12,所以5+7=12。(板书)

e.看看每种方法有多少同学选择。

f.师指导:同学们在计算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能计算准确,就选择哪种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5+8、4+8、3+9。

a.学生分析每道题的算法,把得数写在书上。

b.汇报不同的算法,师板书。

3.讨论: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除了例题中写出的,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题还有哪些?

师提示1:20以内是指得数从11到20。

师提示2:进位加是指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生根据提示汇报:(师板书)

a.5加几有:5+6 5+7 5+8 5+9

b.4加几有:4+7 4+8 4+9

c.3加几有:3+8 3+9

d.2加几有:9+2

学生抢答汇报得数。

4.看书质疑。

5.做一做。

a.看图列式。

学生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注:此题可以一图四式,学生说哪种都可以。

b.

7+5= 9+5= 8+4=

5+7= 5+9= 4+8=

9+4= 8+3= 9+2=

4+9= 3+8= 2+9=

学生自己做题,观察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规律。通过观察,发现加数调换了位置,和不变。

6.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计算,有凑十法、还有调换加数位置,想大数加小数,只要计算准确,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练习

1.先说得数,再说算式。(练习二十一第1题)

每个图形的角上都有一个数,用外面的数加里面的数。按照外面的数变化的顺序先说得数,再说算式。

学生汇报。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练习二十一第2题)

时间一分半,答完之后对照投影自批自改。

3.学生自己出题,其他同学抢答。

4.数学游戏。学生依据得数举算式卡片。说出自己找到了哪些卡片。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九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趣味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能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仅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资料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我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我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仅掌握知识,并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最新范文

一年级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优秀3篇09-23

一年级《秋天》教案【最新7篇】09-20

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精选7篇)09-20

一年级语文实用教案范例【优秀4篇】09-20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09-19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09-16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精选10篇)09-15

一年级新生入学常规教育教案优秀5篇09-14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鱼儿游游3篇09-13

一年级入学教育教案【4篇】09-13

63 19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