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

2023-09-28 08:02:48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分享的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村晚》时,在实践环节我采用“画中延伸,体验成功”这一方法。我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个个都画得非常认真,非常用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内容,又让学生在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言。

教学要求。 篇二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小学人教版下册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 茫茫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抚摸 表白 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课内测评:

1、写近义词: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清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

3、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老师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 繁茂 生命力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1、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2、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互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小组讨论: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5、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14小节。

2、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师生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三、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四、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五、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谈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外形 高达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性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 小孩子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四

教材内容

本组教材以“语言表达的艺术”为专题来编排课文的。本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其中《杨氏之子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学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的回击另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学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了解不同题材的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本组的“口语交际·习作三”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三”也是紧紧围绕语言表达的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并积累精妙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和表达艺术。

3、通过学习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引导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

2、了解不同体裁表达方式,在学习中积累优美语言。

预计课时

《杨氏之子》1课时 《晏子使楚》2课时

《半截蜡烛》1课时 《打电话》1课时

《口语交际三》1课时 《习作三》2课时

《回顾·拓展三》1课时 共计9课时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此外,本组课文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专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本组教材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三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形成了“读人、说人、些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才。

二、教学目标

1、认真学习本组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积累,并把积累运用到学习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学习中运用。

四、课时安排

《人物描写一组》3课时

《刷子李》1课时

《金钱的魔力》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3课时

《回顾拓展》2课时

总计11——14课时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此外,本组课文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专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本组教材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三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形成了“读人、说人、些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才。

二、教学目标

1、认真学习本组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积累,并把积累运用到学习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学习中运用。

四、课时安排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七

该组教材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依托动词,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诗运用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把诗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诗中孩子的动作“脱、穿、敲”,然后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孩子进行表演,也来做一回无忧无虑的“稚子”,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表演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块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银钲”,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没有把孩子的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趁机闹腾,经过这样的“抓动词——表演——评价”,学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爱。

2.教学收获(思得)

(1)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由画入境,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诗的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我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学生会说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积肥等,想象诗人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练习,互相表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达到较好的效果。

(2)古诗所描写的什么季节,是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一个知识点。在教学《村晚》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句、诗意中进行推理。学生从“山衔落日”判断出是傍晚,从“草满池塘”可以推断出是夏天,再从“寒漪”推断出是秋天,最后综合起来,正是“夏末秋初”,这样让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中,我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学生们对诗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劳,但对诗中体现的孩子的天真可爱,学生不容易感受。教学时,我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4.改进措施(思改)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以一篇带多篇”阅读,使之形成能力。古诗中像这样描写儿童活泼可爱的诗篇还有很多,应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搜集,自己积累,并开展“赛诗”会。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积累这方面知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八

《四时田园杂兴》是这一单元的诗歌,诗的内容比较浅显,但是,问题的是字音,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诗的意思确定字音,学习时反复强调。要想很好地体会诗中所要表现的乐趣,就要抓住后两行体会: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了落实课标中: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在大体了解诗意后,我引导孩子想象:小孩子看着大人劳作,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阴下种瓜,他们把种瓜当作一种游戏,在游戏中感受乐趣。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学种瓜时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我把这项内容安排成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想象诗中后两句描述的画面,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在交流时,有很多同学写得很精彩,有儿童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还有些写了背景。效果不错。看来以后这种方法可以经常用,既进行了小练笔,有训练了想象能力,同时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可谓“一举三得”。

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材名师教案 篇九

《村晚》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_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最新范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9篇)09-28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优秀6篇】09-28

小学五年级心理课的教案(优秀5篇)09-26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精选509-26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篇09-26

五年级的教案6篇09-26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优秀5篇】09-26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精选9篇】09-26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汇总【最新09-25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优秀3篇)09-25

67 6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