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

2023-06-20 07:20:21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帮助到您。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一

《再见了,亲人》

课时:第一课件(略)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精读其中一段(按学生要求)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选择典型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复习导入  :(结合前节课的板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千万个送别的人群中,选取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劝慰"(板书)她们不要难过,"回忆"(板书)她们与志原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2、交代任务

那么,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读悟学法、理解重点

1、了解学生,确定精读重点

(1)自由快速浏览前三个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

(2)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段?(按多数意见)

2、精读重点段

(1)提出要求:(屏幕显示)

细读这 个自然段,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并想一想,这些语句为什么使你感动?说明什么?

(2)学生自读、自画、思考

(3)让学生谈对受感动的语句的理解,并读出受感动的语气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领悟学法:刚才我们怎样理解这段内容?

3、学法迁移,自学另外两个自然段

(1)按照刚才的学习思路,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其它两段的内容。(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2)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指名朗读

(4)教师点拨:

同学们,读了这些感人的故事,你知道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4、以读代讲、读中悟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引读:

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了八年,此刻,他们坐在已经开动的回国的列车上,望着车窗外泪流满面的亲人,他们不得不挥挥手,做最后的告别--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多么希望列车能停下来,他们呼唤列车--

生:"列车呀,你慢点开,让我们再……再停留片刻!"

师:然而,列车越开越快了,离朝鲜的亲人越来越远了。他们只能在内心深处对亲人们说--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自由读,想象场面,领悟情感

三、延深教材、深化中心

1、提供数据资料

(1)总结过渡: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站在志愿军的角度,选择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达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板书)。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朝鲜的解放,也同样付出了重大代价。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

(2)屏幕显示:志愿军烈士统计数据

(3)谈感想:看到这一串串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2、提供图片资料

(1)导语 :

在这千千万万个烈士中,有许多特等英雄。他们的英勇壮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传颂。请同学们看图片资料。

(2)发图片,每小组一份

(3)看英雄形象,读英雄事迹,交流感受

四、自主练习、创造想象

1、导语 :

当年,这些英雄的事迹,传遍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小金花在送别为他们流血牺牲的志愿军叔叔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会想到什么?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了这篇课文后,不想对当年的亲人们说点什么吗?

2、屏幕显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请你以小金花的身份,仿照课文的写法,对志愿军叔叔说几句话。(可选择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例)

(2)现在,你想对志愿军或朝鲜人民说点什么?(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

(3)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一段背下来。

3、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4、典型汇报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2、征求学生对教师上本课的意见

3、作业 :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想写在日记中;

转换角色,体验情感,进行仿作 篇二

1、回忆课文1—3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多媒体展示

2、明确本课主要学习任务转换角色,以朝鲜人民的身份来向志愿军告别,也以“话别—回忆—赞扬”为构段方式进行表述。

3、情感准备

⑴《西风颂》音乐响起,多媒体再现送别场面,定格于大娘,酝酿感情。

⑵师扮大娘,和着音乐,进行表演式朗读,作示范。

⑶学生转换并明确各自的角色,如朝鲜大嫂、小金花、崔滢……

⑷开发、拓展写作素材回忆自愿军的事例多媒体辅助再现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

理解: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亲爱的土地、亲人

4、学生写作音乐柔柔地播出

5、学生朗读并修改习作方法:(1)了解写作内容。

(2)音乐与录象组合速成课件,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3)学生评讲、修改,再朗读。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结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简介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学生字。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1、指名读生字。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2)一同死亡或消灭。

5、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子音。

2、小组合作,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小组讨论:

(1)课文中的亲人指谁?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2)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画出你认为最感动的句子。

6、作业设计:

1、完成课文画好的字词。

2、完成语练一。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同座讨论:这段写什么?这段有什么样的写法?

(二)指名读大娘与志愿军话别内容。

(三)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四)分组讨论:志愿军写了小金花、大嫂的哪些事?找出文章句子读一读。

(五)集体交流。

(六)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读一读。

2、讨论写法,学习写法。

1、请找出个段的开头句及结束句,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2、重点指导读好各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

(1)话别的语言要读出敬重、亲切的语气。

(2)抒情的语句要把“怎么能”“难道”等词读重声些。

(3)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3、总结课文

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为什么称朝鲜为“亲爱的土地”?

4、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

2、完成“思考·练习”1、2、3、4题。

5、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 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唯一的小孙孙

小金花妈妈:救侦察员老王和敌人同归于尽

大嫂: 挖野菜失去双腿

(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六、教学后记:

1、《再见了亲人》是一篇讲读课文,同学们学习它很感兴趣,能根据预习提示进行预习。

2、本文是一篇声情并茂的好文章,用真挚无比的口语式的诉说,既叙述了事件,又表白了心意,让人心潮荡漾。学生学习欲望高。

3、 文的描写富有特色,教学时,我首先重点讲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让学生去发觉其他段的相似处,让学生按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其它自然段。

4、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收效较好。

5、学生用深情地朗读,代替我枯燥地讲解,让学生投入从中体味这种深情手法的味道,体会它的好处,并让学生课后练笔。命题可以离别场面为例。

6、不足之处是:学生概括能力较差,有待加强阅读训练;有些差生理解能力差,有待个别辅导。本课生字词掌握不过关,有待练写,再报听写。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学策略: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从题目入手,请学生谈一谈对“亲人”的理解;然后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接着再细读课文,进一步思考理解,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如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中朝人民伟大的友谊。第二、三自然段让学生运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指导好重点语句的感情朗读即可。最后让学生再读前三自然段,想想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从而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师: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知道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地挥手,深情地呼唤着

(全班齐读4----6自然段)

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从1----3自然段中细细品味。

师: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是你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就是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

师:对,这是它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称为“雪中送炭”?

生: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就是“雪中送炭”。

师:课文指的什么?

生: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之时,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那么,由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生: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师:谁再说说这段话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

生:“唯一”就是只有一个。

师:谁能读读这两句话,读出你的感情。

(生读)

师:唯一的亲人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一定很伤心、难过、痛苦。

师:对,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

(生再读)

师:你读得语气低沉,并强调了“唯一”,我感觉到了你的难过。请同学们都这样读一读。

(生再读)

师:你们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能不能忘怀?

生:不能忘怀!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战士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那难忘的告别场面。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

生:认真读,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生: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有感情地读,体会感情。

师:对,同学们很会学习,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二、三自然段。

(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是作为集体备课的内容来上的,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预习了一节课,上完第一课时的内容后感觉学生理解得还挺不错,心想第二课时应该上得比较顺利。谁知稍有点出乎意料,在重点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学生能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但对于感情朗读却有些不尽人意,所以花费了一些时间来引导,以致于学习后面的两个自然段时因为时间关系没有顾得上指导感情朗读。但是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对前三个自然段写法上的共同点找得相当好,这也算对本课的缺憾作了点补偿吧!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五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一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七)板书

再见了,亲人

大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深情厚意

大嫂     挖野菜致残

反思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六

【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根据这些特点,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重点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3、在反复中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之间有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内容所蕴含的思想。

【说教法】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几组图片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

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志愿军战士得知自己的生命是大娘用自己小孙孙的生命换来的,他们说些什么?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七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 崔 峦】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教学环节要简〗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五年了。语文课程和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生了许多变化。诸如,《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正确的,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先进课程理念指导下,禁锢语文教学的“三中心”坚冰被打破:破“课本为中心”,语文课不再只是“教教科书”,更不再是把它看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把语文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语文课被定位在“语文实践”上,语文课是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破“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得到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真正拥有学习的权利。这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由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的。破“课堂为中心”,语文应是与自然、社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不是封闭、僵化的小语文,而是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语文。在学习方式上,不同于数学,循着科学体系展开理性学习,语文学习更多地体现在感性学习上:整体感悟,培养语感,加强情感体验,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等等。

坚冰已经打破,课程改革的航程不可逆转,必将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我们应当满怀信心,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到一轮实验结束时,一定会满怀喜悦盘点语文课程改革的成绩与收获。

要下决心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学结构由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材提供教与学的内容。学生为什么要学?是因为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知识的、认知的、情感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和师生对话,解决上述矛盾,通过对语言的习得,逐渐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须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

这里着重说说教师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可以提出: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一些老师的教学,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大嫂冒着危险去挖野菜,是因为志愿军长期吃不上蔬菜……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迁移与运用。

此外,需要强调的,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朗读、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同学的潜心地读。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是评价阅读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长课文和浏览“综合性学习”的“阅读材料“中培养快速阅读、粗知大意的能力,都是高年级教师要着力训练的。

【广西自治区柳州市南环小学 邱梅婵】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设计之我见·抓住领题,明确重点〗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有必要在新课的导语上做精心的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

新课的导语设计的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常采用的方法有: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题常设有领题,是为了突出文章叙述的重点、难点。在讲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从领题入手,设计导语,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提问: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亲人?从血缘关系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拎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彭 玲】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学习的反思·“提问”消融“价值”〗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性,更富诗意,资源的开掘更趋丰富,教学形式更见多样。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貌似神离”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精心设计的提问能真正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形成一个探索问题的情境,以便引导学生思考,激起联想,化难为易,求得答案,而提问失法则会掩蔽或干扰思考线索,反而会给理解课文增加难度,甚至导向歧途。目前我们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这种无效提问甚至干扰提问比比皆是。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教师在上课伊始时就发问:“‘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没有深入学习理解课文时给出的只是猜测,他们说出的答案也是与正确答案相距甚远的,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志愿军对阿妈妮说的。”有的学生说:“这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的。”在学生此起彼伏的争吵声中,课堂陷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境地,以至教师在此环节耽误时间过多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在一堂好课中,教师的每一问都应是精心设计的,同时要注意有层次性、新颖性,启发性、普遍性。教师通过一个个有价值、有梯度、有深度的设问诱导学生,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浙江省兰溪市鹏利希望小学 徐国良】

〖加强训练的科学性,提高课堂效率·要有科学训练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但仍存在课堂教学费时多,收效微,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情况,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如何通过课堂四十分钟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笔者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具体做法如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文章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告别的感人情景,在结构上,课文先以请求的口吻开头,再用反问句式引出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冒着炮火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子这两件事例,最后又用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课文的二、三部分结构上同第一部分完全相同,因此,可采用举一反三法,先重点指导学习“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总结学法:抓中心句—理解典型事例—体会感情。“志愿军与小金花告别”“志愿军与大嫂告别”让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拨。

这样实行举一引路,反三实践,学生能力逐步提高,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官渡口长江小学 刘兆红】

〖如何进行语感训练·在课堂阅读中进行语感训练〗

现代的语文教学其根本任务实际上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进行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要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借助对词汇的分析,训练学生的语感。一般的阅读训练,往往注重检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再见了,亲人》课文中 “雪中送炭”一词,让学生理解词的本义是给在冰雪中挨冻的人送去炭火,比喻意义是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及时有效的帮助。到这儿,还仅仅是停留在对“词”的理解,还应该根据具体的“词句”联系起来:“是您(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志愿军)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在这个语句中,“炭”就不仅仅比喻大娘送去的打糕,给志愿军以“吃”这一方面的帮助,而应包含大娘(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无限深情。由此可见,通过对重点、关键词语的分析,体会作品的内蕴,学生的语感自然就形成了。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崔昌玉】

〖谈阅读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在共鸣中掀起情感之波〗

“人文主义教育”即主张教育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教学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阅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等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基本要素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教师在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的同时,用激qing感染学生、用理性启迪学生,便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深受人文主义教育。

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学生。因此教师要借助阅读材料以充沛的情感感召学生,使课堂形成情感沟通和交流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近作者、解读作者继而理解课文,使老师、学生和作者围绕课文产生激qing共振。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魏巍作为战地记者亲临了抗美援朝战争,无数次感受军民一家的情怀,体会过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恋。因此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爱、深深的情。教师在导读时除介绍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外要给学生传情感染,激起师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阅读后不仅收获语言文字的积累,更受志愿军战士英雄行为的感动,还深受国际主义教育及人间真情的感染。

【湖北省宜昌市隆中路小学 周俐敏】

〖自学存疑,培养创新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让学生依据课文提示、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句,写出疑难问题。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的各课之前都编排了导读和预习,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课前预先研读,独立寻疑。学生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抗美援朝的材料,提出了:“再见了,亲人!” 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为什么课文只写志愿军说的话?当时的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等问题。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湖北省十堰外国语学校 胡利民】

〖突出重点,优化过程──浅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精导一段,拨通全文〗

阅读教学容易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至尾逐段教”的局面。面面俱到的结果,常常是面面不到。为此,近几年来我坚决摈弃了逐段串讲串门的模式,集中精力探索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篇课文,一位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有些课文的段落呈并列式结构,段落之间无轻重之分,也可抓住有代表性的一段精心指导,其余各段则需略加指点即可弄通。

《再见了,亲人》一课,前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三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回忆某些事来抒发中朝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深情。教学时,我只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法:记事抒情第二段、第三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这两段记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然后朗读几遍。这样教,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反而更多。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万寿桥小学 石惠芬 贺 玲】

〖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灵魂·激活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注重情感体验,进行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情感是人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审美感受、激发创造的不竭动力。那么何谓情感教育呢?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育,这是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而现代教学认知心理学也认为:教学是两条主线在交流。一是知识,二是情感。因此,教师在重视知识信息的同时,要重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环境里学习,让他们的心理自由的发展而不会有任何压抑感,这样才能释放出他们的创新潜能。

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运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特定的情景,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情感体验。而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又成了情感体验的新举措。它不仅是一种媒体,本身也是极重要的信息窗口。如学生学习课文时,由于年代久远,有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像,使视听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课文,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真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教学时,展示分别时相依相拥、泪水涟连的生动画面的同时,辅以解说,“多么可敬的大嫂啊,还有那慈母般的大娘,纯真可爱的小金花,在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战斗中,她们付出了血的代价。她们是多么伟大的女性啊!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还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八年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亲如母子,情同手足。可是分别的时刻,面对朝鲜的亲人,志愿军怎么忍心与她们分别呢?最后,在配上汽笛声和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顿时,学生如临其境,个个热泪盈眶,激起了感情上的共鸣,学生与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情感已融为一体,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第二实验小学 张微萍】

〖走向有效的语文小练笔·模仿迁移,读写结合〗

语文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项有效练习活动,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它不面面俱到,围绕一个重点,既降低了难度,又将将训练落实到实处,可谓简单实用。怎样才能提高小练笔的实效呢?这确实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小练笔的目的是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练笔的机会。”读写结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形式,借鉴课文中的典型片断,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特级教师余永正老师上的一堂《再见了亲人》的小练笔设计十分巧妙。

《再见了,亲人》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归国前夕同朝鲜人民在车站热情话别的动人情景,课文前三自然段按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自成段落分别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催人泪下的往事。于老师在教学了《再见了亲人》前三段后,启发学生:“送别志愿军的不止这三人,如果你是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中的其中一员,你想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可以仿照这三段的结构说一说。”学生练习好了后,教师又提出来,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是和志愿军在对话,应运用好过渡句,请设计一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练习。最后请写得好的三名学生分别读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话,其余同学读志愿军的话。这样通过写话、对话,把学习语言、发展语感与培养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可谓别出心裁。

《再见了,亲人》教学谈

福建省宁华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邱衍霖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时要披文入境,以情动人,使语文基本功训练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一、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

1、“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

2、志愿军战士怀着怎么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

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通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审题,理出课文的两桥头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

二、认识“亲人”救助的感人事例

首先从“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的问题导入,启发学生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的牺牲。

进而引导学生按“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这一思路具体认识各位“亲人”,并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句子品读,理解重点词语。

对第1自然段(大娘的故事),引导学生弄清志愿军战士和大娘话别时主要追述了哪两件事。大娘在“我们空着肚子”战斗,正需要食物时及时送来打糕(理解 “雪中送炭”),而自己累得昏倒在路旁;大娘为救护伤员,丢下自己仅有的一个亲人小孙孙,而孩子被炸弹炸死了(理解“唯一”)。这样就能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同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第2、第3自然段(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在第2自然段中,小金花与她的妈妈救出了老王,而小金花却等来了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理解“同归于尽”、“噩耗”)。在第3自然段中,大嫂为给我们挖野菜而被炮弹炸断双腿(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教师小结: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他们都把志愿军战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自己亲人的生命还重,她们都是志愿军战士最亲的“亲人”。

三、领会告别“亲人”的惜别感情

在上述对具体事例的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亲如骨肉的亲人,今天就要分别了。

教师指导学生依次朗读前面3个自然段中道别的抒情语句。然后教师用“情感引读”的方法引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即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如下“引语”: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饱含感情的“引语”,感染了学生,引导他们把领悟到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亲情,通过朗读心情抒发。

四、把握课文中心思想

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并思考:朝鲜人民为什么对待中国人民志愿军胜过亲人呢?从而启发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注意文中写到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内容,使课文的“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聚成伟大友谊”的中心得以显现。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选择中心思想”的练习;结合课后 “思考·练习”第五题,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让学生从课文前3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八

一、 课题直接引入

1、 课前激qing: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张吗?紧张是没自信的表现。不用紧张,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认真思考大声朗读勇敢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

2、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

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

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

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昂)

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3、 小结:同样一句话,不同情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 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

1、 读前提要求,让学生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

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 交流体会感触教师引导。

4、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

5、 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因为他们是 亲人呀

6、 由“亲人”引起辩论

有道理也似乎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

想跟我辩论吗?

三、深入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

我希望你们做第二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仔细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第二要抓住情感,看看作者表达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什么感情?抓住了情感好好体会,并且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这就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他们是亲人,可以吗

2、先试试你们的火力怎么样

(1)“为什么送行的只有三人”

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国鸭绿江到朝鲜通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亲人吗?

学生反驳

教师小结:你们说的我明白了,由于写作上的原因,不能一个一个都写出来,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来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吧?

他们三个怎么有代表性?老年少年中年那男人哪去了?男人打仗去了,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更多,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和照顾伤员都由妇女担当,所以记叙的事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

指导写法:

这在写作上是一种经常用的到的选材组材方法,重点写几个人,然后概括写全体。就像写美丽的威海,就不能把所有的风景名胜像环翠楼、刘公岛、圣水观、西霞口、赤山、圣经山等一个一个全写上,选你最了解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再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威海,三言两语就行了。

(2)分段

作者的思路弄清了,那你认为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部分

3、那现在可以试着来说服我了,先从事实来说吧

交流第一段 送打糕 救伤员

出示:是您带领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分析这句话感情读这句

那大娘为什么这样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劳累地去给志愿军送饭呢?

因为把他们当做了亲人。

4、谁还想说?救伤员的事情 理解“唯一”

5、大娘是不是就为志愿军做了这两件事?那是多少?从哪里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从多少一词知道是很多事情,猜猜还可能都做了些什么?(缝补衣服、盖被子、做饭、……)那为什么就写了这两件事呢?(最能表现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作亲人)

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不能什么事情都写,要注意选材,要想想我写这件事的目的想表达什么?能能不能表达出整篇文中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也就是你文章的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

词语“多少”什么意思?就是很多,换成“很多”可以吗(缺少一种情感,就是感激和赞扬),我们在用词的时候也要注意不仅意思要表达准确,还要将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6、理解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干什么?说服大娘我们不会忘记她

怎么知道?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

这叫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下面就围绕哪个词“慈母”来写了两件事,提示语是“记得”“还记得”

7、八年来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你抓到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了吗?

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

你能感动我吗?指导读

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叫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好处是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语气更肯定

那对于大娘救伤员失去小孙孙的那件事你能用一句反问来质问我志愿军是不是亲人吗?

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作自己的亲人吗?

四、总结学法

1、回头总结一下,作者围绕想表达的情感——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怎样来写跟大娘话别的这一段的

2、学生感情朗读,想想

3、交流 劝回——回忆——肯定强调 可以分三层

五、作业

照这样的学法自学2、3段,以便下节课交流。

最新范文

《3的倍数的特征》导学案(优秀3篇)06-2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06-20

《景阳冈》教案设计优秀5篇06-19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案【5篇】06-19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06-19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优秀6篇06-18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优秀9篇06-18

五年级音乐教案优秀6篇06-1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4篇)06-17

7祖父的园子【优秀4篇】06-17

67 5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