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精选8篇)

2024-02-07 00:08:32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朋友们分享了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精选8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四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

导学目标:

围绕提供的一个话题组织讨论,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别人的看法,再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导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内容写具体。

突破措施:

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学习。

课前准备:

通过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等,了解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做好记录或剪贴。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学案

小组交流:

1、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你们有什么收获?你关注到了什么?

2、梳理出一、两个共同的话题。

一、讨论、积累资料

1、对于我们关注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2、各抒己见,补充。

二、学习习作内容,体会写法

1、读一读提供的话题,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2、读习作例文。

3、互相发言,把别人的看法做记录。

4、我们在习作时还可以写一些什么内容,怎样才能把大家讨论的经过记叙具体?

三、练习习作

1、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就把前面讨论的内容,再仿照习作例文写一写,做到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2、学生书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生例文,小组交流:

1、一名同学读例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2、相互说说例文中的优、缺点。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小组内根据要求修改习作。

四、誊抄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 6话题讨论

有详有略 内容具体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二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清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

种花生→( )→( )→( )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阅读读写例话《分清文章的主次》。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七、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从课题引入,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写吃花生时的议论这一部分,通过谈体会、做练习、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理解和感悟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育学生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分清课文的主次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了解有关花生的知识。通过自谈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究课文。

探究活动

辩论会: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教师不要流露倾向性。

2.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做主持人。

3.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

四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在学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对于一些不明白的词语或专用术语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构想:

本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教师要从整体出发,紧扣重点语句,挖掘课文内涵。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

①拼读生字3遍,记住字形。读词语2遍,准备听写。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努力读出感情;准备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向老师、同学请教。

④准备交流初读收获、疑问。

2、指名4人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他同学写在自备本上。

3、指名读词语,齐读。

4、提出难以读好的词语、句子,教师适当指导。

(1)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

(2)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理解“轻而易举“)

(3)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倒装的因果句式,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

5、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或开火车读课文。读完一节,评一节;正音、指导停顿;个别句子领读、齐读。

6、交流初读收获与疑问。

三、理清课文条理

1、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了“人类的‘老师’是谁”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1、2自然段。

概括:自然界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板书)

2、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老师?课文哪些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指名朗读3、4、5、6自然段。

在学生朗读每节后,做总结,并板书:

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坦克设计

3、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这是一个感叹句,是作者通过这些具体例子说明后,发出的由衷的感叹。(与文章的开头联系起来,体会首尾呼应的特点)

4、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四、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1、课文第二部分举了“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汽车设计、坦克设计”等六方面的例子。比较一下,这六个例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教师讲解两种写法:具体介绍、简单列举)

2、课文中还有属于简单列举的例子吗?(出示课文第一句)

3、把课文的三、四、五段浓缩成一句话(即简单列举)

提示学生可以采用两种句式:

(1)科学家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2)人们模仿……(制造)出了……

五、指导生字书写。?

1、自由记忆生字字形。

2、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

3、指导书写难写字、易错字: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呢?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学生回答)

二、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

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_第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2)卡片:科学家从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人们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4)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5)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6)指读句子。

(7)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8)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

(9)投影蜻蜓的图片:教师解释,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是(指课题)——人类的“老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出示: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12)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13)第三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人类认真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我们人类从1903年到现在起,只花了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就研制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其实都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啊!

(14)小结: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15)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三、学习四—六段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_第四段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

(2)老师这儿有一段动画,可惜是没有声音的,老师想请你看着图画来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行吗?(出示图片)

(3)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评议)

(4)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5)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

(6)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7)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呢?(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_第五段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对第五段感兴趣?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和家长代表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出示词语:薄壳结构?读好!)

(4)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5)出示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建筑还有许多。(图片欣赏,教师稍作讲解)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3、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就只是这三个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1)出示第六段,一起读读。

(2)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4、难怪作者最后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

(1)指读句子。引导读出感叹的语气。

(2)齐读。你们觉得这个自然段跟课文题目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

(3)学生自读课题和一二两节,讨论交流,体会前后呼应的写法。

小学苏教版下册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流利、有感情到朗读1、2自然段。

3、了解1、2自然段中所描写的景物与老渔翁垂钓的经过。

4、理解古诗内容。对古诗能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充分朗读1、2自然段,感受江景的诗意,再来学习古诗,以读促讲,做到水到渠成。诗文对照,感受诗歌的精炼与绝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的美景,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教学重点:

学习1、2自然段,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文品境,体会1、2自然段描写的意境: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生词、课文1、2自然段、古诗、音乐《春江花月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题入手,解题质疑:

1、师板书“纪晓岚”:知道纪晓岚吗?

师介绍人物资料。(清四大才子,乾隆的宠臣,才华横溢……)

2、师:有关他的故事民间流传了许多,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其中之一。

师补充课题:“吟诗”。

3、指生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纪晓岚做诗,不是念诗、诵诗)

4、读出题意。指读、齐读。

5、读了课题,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什么诗?在哪里发生的?什么时候?和谁一起?为什么要吟诗?怎么吟诗?吟得怎么样?

6、师相机归纳板书: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7、小结:这就是一件事情的六要素。了解清楚了六要素,可以帮我们很好的了解课文内容。翻书,让我们从书本中去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答疑解惑:

1、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

生读书。

2、读词。(课件1)

纪晓岚光芒乾隆皇帝江畔

老渔翁垂钓重复一遍

悠然一篙一橹嵌入沉静

(注意读音:畔、翁、沉、嵌,反复读)

3、开火车读课文段落。

师评:声音洪亮、字音准确、句子通顺……

4、解疑:这六要素你解决了哪几个?生说,互相补充。

5、师教方法:把他们连起来说就是主要内容。指生说。

6、师教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弄清事情的六要素,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就是事情的主要内容。

三、以读促讲,感受诗意:

(一)第一自然段:

1、乾隆皇帝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觉得有诗意呢?(师板:诗意)

2、练读第一自然段,看看秋日的江畔有哪些景物?想象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哪些景物给你印象深刻?把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

3、生说江畔的'景物。

(师板:落日、波浪、芦花、水鸭、钟声)

4、把你喜欢的句子会说的说一说,想读的读一读。

5、指生读。

师引导:

问:“红红的落日,洒下金色的光芒。”为什么重读“红红”、“金色”?

评:抓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再把感受读出来。真是好方法。

评: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亮丽的色彩;从你的朗读中听感受到了活泼的动态;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芦花翻滚的壮观;从你的朗读中看到一群水鸭在夕阳的余晖下慢慢地游不见了……

6、师小结:亮丽的色彩,活泼的动态,在古庙的钟声里构成了一幅江畔落日图。难怪乾隆皇帝会觉得有诗意。指读,齐读。(课件2:第一自然段)

(二)第2自然段。

1、一位老渔翁正独览这一江美景,静静地垂钓呢!(师板:老渔翁垂钓)

把描写老渔翁的句子勾画下来,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生练读,指读。看谁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更生动更丰富。

3、指两生分读老渔翁钓到鱼前的部分和钓到鱼时的部分。

要求:要读出老渔翁的变化。(课件3:第二自然段)

听出了什么变化?(老渔翁动作的变化,老渔翁心情的变化)

4、师评:通过轻重、快慢、高低的不同,把老渔翁由静到动,由平静到愉悦的变化读了出来。

5、指生富于变化的读一读。男女生分读。

6、可这江景中的主人翁不是老渔翁吗?为什么最后要写水鸟呢?

7、小结:老渔翁置身于夕阳的金色光芒之中,心情愉快地钓鱼,这情景真是富有诗意呀!让我们一起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这优美的意境吧!配乐朗读1、2自然段。

四、诗文对照,体会精妙:

1、过渡:看了这样的情景,难怪乾隆皇帝想听纪晓岚吟诗,也难怪纪晓岚会吟出这么美妙的诗句。(课件4:古诗《秋江独钓》)

2、指生读古诗。

3、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七言绝句,嵌入十个一)

4、你能把它读准确吗?指读,要求:能读出诗意来吗?能读出老渔翁的变化来吗?

5、将景色与诗句联系起来想一想,1、2自然段哪些景象正是诗中所写的呀?与同座交流。

6、生交流。

7、反馈:文中哪些景象被聪明的纪晓岚写入诗中的呢?生说。(分别读句子,或是说出第二自然段都可以。)

8、“一人独占一江秋”理解。

“一人”指谁?(老渔翁)

“占”呢?(占领、占据……)再点拨:联系1、2自然段,他独览一江美景心情愉快地钓鱼,这可真是一种——“享受”啊!

9、理解第四行诗。对应了哪部分内容?(1、2两个自然段)

10、小结:纪晓岚仅仅用了28个字,可谓字字精妙,字字都是他渊博学识的沉淀与迸发。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用优美的朗读把诗中的意境表现出来吧!

11、配乐齐读。(课件5:音乐《春江花月夜》)

五、小结所学,铺垫下文:

纪晓岚不愧为一代文学泰斗,真是才华横溢,机智过人啊!乾隆皇帝对他和他的诗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六、自设练习,巩固拓展:

又到了“我的练习我设计”的时间:

你打算针对这首古诗和1、2两个自然段设计哪些精彩的作业呢?

预设:

1、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写下来或画下来。

2、背诵古诗并默写。

3、针对第一自然段填空。

4、问答题:明明有钟声,为何还显得沉静?

5、问答题:明明写老渔翁,为何还要写水鸟?

四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

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

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苏教版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在了解艄公的高超技术的同时,更能感受到艄公高尚的人格品质。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教学重点:

1、感悟黄河的险和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惊心动魄。

2、理解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体会艄公的勇敢与机智。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使学生领会到: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汹涌的黄河以及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多音字“系”,让同学们区分这个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都能正确区分开来。

2、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

二、精读感悟

1、黄河的主人是谁呢?(板书:艄公,注意正音)

他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呢?请同学们迅速找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

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齐读)

2、抓住“惊涛骇浪”这个词,什么是惊涛骇浪呢?我们可以看到涛和浪是一对近义词,惊和骇又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一个来翻译,连起来我们就能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了。通过这个词,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板书:黄河 气势 大

出示: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出示一系列黄河的图片,让同学们从图片中感受黄河的气势。这就是惊涛骇浪,令人胆战心惊,面对这样的黄河,又有谁不害怕、胆怯、畏惧……但是,就有这样一群人不怕,他们就是——黄河上的艄公

再次出示课件:“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齐读)

3、 刚刚我们通过逐字解释理解了“惊涛骇浪的意思,那么“如履平地”又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不太熟悉的生字我们可以借助字典来解决。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查了字典,这里的“履”原来是什么意思?(生:鞋子。) 那么“如履平地”的意思呢?(生:穿着鞋子在平地上走。) 艄公的鞋子是什么?(生:羊皮筏子。)

下面请同学们呢去2-5自然段找一找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

出示

“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 羊皮筏子 小、轻

从那儿看出的?(“小”“轻”“好象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指名读后指导朗读

“远远望去”要读得慢些,让人感觉真的很远。

“那么小,那么轻”读出很小、很轻。

“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要惊险。

(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羊皮筏子实在是又小又危险了,但它作为艄公在黄河上行走的“鞋子”还要载人,那会是怎样的情况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镜头去看一看吧

出示: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齐读,注意里面的感叹号哦)

看到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上还有人,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啊,那上面还有人哩!”

师引读:“不只一个,还有一个……(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数着皮筏上越来越多的人,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越来越紧张、害怕、惊讶、激动。) 我们平时心里感到害怕、紧张、惊讶、激动,数数速度会越数——越快,音量会越数——越响,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5、羊皮筏子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看看作者的特写镜头是怎么描写的呢?

出示:“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这羊皮筏子上面不仅有六个人,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更加危险)

6、 过渡:原来,艄公穿的是这样的鞋啊,这就是艄公脚下的羊皮筏子。出示图介绍: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客货两用。就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没有护拦,没有扶手,同学们,让你坐这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你敢不敢? (不敢)连作者看了都“提心吊胆”,那么乘客们是怎么表现的呢?

出示: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1)乘客们什么表现?(谈笑风生) 板书:乘客 谈笑风生

“谈笑风生”是什么意思?

(2)读读这句话,哪些词句表现了乘客们谈笑风生?

“指指点点”——联系实际在指指点点些什么?

“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请同学们联系坐公共汽车的感受谈谈。

7、如果由李老师来撑羊皮筏子,你们敢不敢坐?(不敢!因为老师没有艄公的本领,那他有怎样的本领呢?)

出示:“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自由读读这两句,你体会出艄公是个怎样的人? (胆大 勇敢 技术高 负责任 认真、细心 经验丰富 智慧)

板书: 勇敢 智慧

这段话中的“小心”和“大胆”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浪小时就是大胆地破浪前进,浪大时就要小心翼翼地观察水势)

出示:“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同学们,艄公面对的是什么?——险恶的风浪。

身负的是什么?——乘客的安全。

而他站在羊皮筏子上凭的是什么来渡黄河?——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由此,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艄公?(技术高超、镇静、机敏……)

板书:镇静 机敏

8、因此,这样的人,才能配成为黄河上的主人。齐读再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三、扩展延伸

作者用“黄河的主人”做题目,先写(黄河),又写(羊皮筏子),再写(乘客),写乘客时简简单单地介绍了艄公,为什么这么写?

总结:这是一种对比衬托的写法,小小的羊皮筏子能在滚滚的黄河中鼓浪前进,乘客还能如此的谈笑风生,无不反映出艄公的机智勇敢。

四、小结

1、面对这位艄公,你想对他说什么?

2、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儿女,更锻炼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意志,艄公只是千万个中华儿女的一个缩影,就让我们将艄公的精神装在心中,带出课堂,带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板书设计:

勇敢  智慧  镇静

17、黄河的主人   艄公  机敏

对比、衬托

黄河   羊皮筏子   乘客

气势   大 小、轻   从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七

《将心比心》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

2、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说说“沙漠”、“绿洲”

1、教师:“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绿洲”在你的想象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可以用词语、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来描绘你脑海中的“沙漠”和“绿洲”,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2、自己读全文。

3、交流“沙漠”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白茫茫一片地上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教师相机板书:恶劣、不毛之地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不毛之地……咸而板结环境十分恶劣。

(2)看图,进一步感受环境的恶劣。教师:阿联酋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3)指导读好句子

A、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B、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4、交流说说“绿洲”教师相机板书: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良好的生存环境出示图片,看图进一步感受美好。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

1、教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恶劣的自然环境建设成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呢?是如何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呢?

2、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3、交流出示句子。

4、再好好地读读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困难是巨大的;建设绿洲的代价是巨大的,但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决心是坚定的。板书:花大代价培植

5、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精读4、5、6自然段。

1、自己读4、5、6自然段,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引导学生理解“侍弄”?

3、再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他们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圈圈画画词、句。

4、交流句子,指导读好句子。

(四)总结课文。

1、教师: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那么,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个城市绿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星罗棋布)

2、教师: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所以,后来,20xx年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

用来奖励在改善居住环境做出杰出贡献的范例。 (中国的广州、周庄也获得了此奖项)

三、教学结束: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上课开始,我考虑到学生对阿联酋这个国家比较陌生,我本来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有关课文的朗读和阿联酋的风光,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继而设问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样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绿洲的,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但由于学校停电,没有机会用上此课件,真是事与愿违。

好多有经验的教师们都反复强调:语文教学问题不能太碎、太多,要抓住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所以,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只围绕一个重点问题“阿联酋人民是怎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的难点是课文第三自然段,我反复思量,先从本段的中心句“……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一个孩子”入手,告诉学生粗略计算一下,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到大学毕业得花十万元左右,接着引导学生抓住“三个买来”以及一棵树苗需要多少钱,一瓶矿泉水需要多少钱,抓住关键词“挖去、填上、埋下”,“纵横交错”体会这样设计要费多少心血、财力、物力、人力,加深学生的理解,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一段文字的感受很深刻。继而,本段的中心句“……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一个孩子”也就迎刃而解,学生对阿联酋人民的壮举充满敬意。

在感受了阿联酋人民的壮举后,我想对学生渗透爱护环境的教育,设计了:我想对自己说、对阿联酋人民说、对破坏环境的人说,深化学生对爱护环境的认识,强化文本的育人功能。先让学生写一写,然后读写结合全班交流。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体现在教学第六自然段时可以抓住“更绿、更翠、更艳”这三个词进行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水对绿化的巨大作用,但我未能抓住这一细节。在学生交流第二自然段时,谈到迪拜街头的美景说到:“迪拜这样美可能是国家有一些明文规定,也可能是人们的自觉行为”其实我国也有这样的规定,比如:不乱踏草坪等,但为什么仍然有乱踏草坪,乱砍树木的情况出现呢?我这里就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但我去没有抓住这一契机,让这个机会白白流走。

最新范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02-07

《虎门销烟》补充习题答案优秀2篇02-07

《圆的认识》 教学设想【优秀6篇】02-05

《中彩那天》教学实录最新8篇02-05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3篇02-05

《挑山工》教学实录(优秀7篇)02-05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02-05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02-05

《我的老师》教案最新4篇02-05

给予是快乐的优秀4篇02-05

66 88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