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10篇)

2024-01-10 06:23:25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帅气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三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对朋友们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乘虚而入"、"惊惶失措"、"欣喜若狂"、“焦头烂额”等成语,,学习先理解关键词素再理解整个词语意思的解词方法。

2、 学习写人物语言时注意把说话人动作、神情作适当描写的表达方法。展开想象,把第3节写具体。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 、通过学习,了解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是一个大智大勇的著名科学家,懂得只有掌握科学知识,具备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人才会有力量,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为国为民作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乘虚而入"、"惊惶失措"、"欣喜若狂"、“焦头烂额”等成语。

2 、学习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过程,认识到他是一个大智大勇、善于运用科学的人。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预习反馈

1、 出示课题:齐读

2 、检查预习:课文写了什么情况下,谁用什么办法智烧敌舰?结果怎样?(交流、总结)

相机出示词语:

乘虚而入惊惶失措

焦头烂额欣喜若狂

说明:检查预习,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并通过长期训练让学生懂得预习时的要做到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初步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逐步形成能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加以概括的能力。

二、整体入手,认识人物

1、 自由读课文,划出人们评价阿基米德的语句。

2 、交流、出示

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出了个很有名的科学家叫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是希腊最聪明的人。

阿基米德真有本事!真了不起!

3、 出示关于阿基米德的资料,初步感受他的“智”。

说明:通过初读课文,寻找有关对阿基米德评价的句子及相关资料的补充,认识阿基米德并初步感受他的“智”。这既是文眼,也是教学的切入口。

三、学习故事,了解人物

(一)学习课文第2、3节,感受情况危急,感受人物智慧

1 、读文,理解“乘虚而入”:理解“虚”意思;根据关键词理解整个词语意思;读文理解课文中“虚”的意思。

指导读句:希腊这个国家很小,许多年轻力壮的男人牺牲了,留下的尽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

2 、罗马人乘虚而入,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希腊人陷入险境,他们(惊惶失措)

3 、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惊惶失措;明白希腊人惊惶失措的原因

(找出相关语句,朗读)

4 、联系上下文写话:

大家急得惊惶失措:老人_______(动作),喃喃祷告:“___________________”;妇女____________(神情)说:“________________ ”;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篇课文是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应该让学生运用第三、四单元学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先理解词语中关键词再理解词语的意思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文章内容。这两节的学习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品词读句能够了解战争背景,希腊人民惊惶失措。希腊人民的表现也从侧面烘托了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设计语言文字训练就深化了学生对此的理解。

(二)学习课文第4——8节,深入了解人物智慧

1、 师述:当人们惊惶失措,希腊危在旦夕之时,阿基米德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找出相关语句

2 、相机出示第4、6、7节

(1)多角度引读第四节,体会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

(2)指导朗读第六节,抓住词语“一字儿排开、集中对准、布帆”感受阿基米德的观察入微和指挥若定;抓住“焦头烂额”一词,通过它与“乘虚而入”一词的对比,感受罗马士兵落荒而逃的惨状,加深对阿基米德的智慧的认识。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说说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过程。

(4)朗读第七节,整理板书,体会“欣喜若狂”的意思,再次深化对阿基米德的智慧的认识。

3 、学习第8节

(1)默读,明白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科学原理。

(2)读句子(阿基米德笑眯眯地说:“我有什么本事?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讨论:你同意阿基米德的说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说明:通过多角度朗读,复述课文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滋味,说出个性化体验,体会到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

四、总结概括,深化认识

1、 出示课文,引读

2 、学了阿基米德智烧敌舰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你把对他的评价用几句话写下来:

3、 交流,总结

说明:通过引读,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在课文里多走几个回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三

【原文】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教案一】

一、预习课文

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

初读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

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

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教案二】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1、练习其他7个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理解校长奖励小女孩的原因,体会小女孩和校长的美好、善良的心灵。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在表达人物品质方面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在感悟与体验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学会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揭题质疑。

1、学生欣赏各种玫瑰花图片。

2、读题,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凋谢”一词的意思。

3、质疑,“永不凋谢的玫瑰”指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永不凋谢的玫瑰”指的是什么?

2、出示词语“小女孩—摘花—气愤—校长—奖励”,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感悟,体会情感。

1、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提出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A、小女孩摘的玫瑰花什么样子?

B、小女孩为什么摘玫瑰花?

C、小女孩摘了玫瑰花,校长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还奖励了她?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1)读描写玫瑰花样子的句子。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导用喜爱的感情读这些句子。

(2)这么美丽的玫瑰花,一位小女孩竟然把最大的那一朵摘下来了,在一旁看见的同学是什么反应,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想些什么,会对他说些什么?

(3)小女孩摘下了玫瑰花,校长为什么没有批评她,反而还奖励了她?谁来谈谈你的体会。

(4)走进小女孩与校长的对话,师生分角色读,同桌读,抽生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交流,校长是一个什么样了人?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6)读到这里,你对小女孩又有什么样的看法?读小女孩的话。

(7)校长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8)读校长考奖小女孩的话。

4、读课文最后一段。学生交流体会和感受。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读到这里,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写一写,说一说。

2、发挥想象,小女孩摘下玫瑰花来到医院,故事会怎样发展呢?(分角扮演奶奶和小女孩。)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象小女孩那样拥有美好心灵的人及事。

4、看一组画面。

小结:让我们也行动起来,播洒爱的种子,让爱无处不在。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15个生字,会写其中8个生字,理解“不甘示弱、艳丽、漫山遍野、五彩缤纷、追逐、生趣”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春风给大自然所送来的礼物,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对春天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初步了解课文的构段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导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看看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

(1)、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做上记号,然后去查字典掌握。

(2)、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取“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以“春风”为主线,按“地上——空中——水中”的顺序来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立体、绚丽多彩的春景图。

3、学习生字、词。

字: wān gān pī xuān

弯 曲 甘 心 披上 宣 传

lín cuì dài zhú

来临 清脆 带鱼 追 逐

词语:

不甘示弱:不甘心显出比别人差。

艳丽:色彩鲜艳美丽。

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五彩缤纷:各种色彩错杂繁复,形容色彩鲜艳繁多。

追逐:追赶。

生趣:生活的乐趣。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复习生字、词

二、提出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述这美好的春天的?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春风是怎样唤醒沉睡的大地的?自由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把你的发现标上记号。读完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全班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结合课件)

1、第二自然段(地上变化)

句1:原野上,小草率先换上鲜绿的新衣……自己的活力。

句2:各种花朵也不甘示弱……紫的、黄的……

2、第三自然段(空中变化)

采用引读的形式,进一步感受春光里的小鸟、蝴蝶、蜜蜂愉快的心情,优美的舞姿。

3、第四自然段(水中变化)

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清澈的小溪里,小鱼……一会儿像浸在水中的水墨画。

在读中体会小鱼、小蝌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

四、总结拓展,升化情感。

1、默读全文,结合插图,想想春风,给大自然送来了什么?你眼中的春天还有哪些美妙的景象?

2、小组交流。

3、背诵有关段落。

4、学习课文把事物当人来写的方法,把你所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1、春的颂歌

小草 新衣 各种花草 披上 漫山遍野 热闹

原野上 枝头上 小鸟 蝴蝶 蜜蜂 景象

小溪里——小鱼嬉戏 小蝌蚪游戏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船,还希望有哪些船。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生活中我们应不断地探索。

教学重点:

1.了解船的发展演变过程,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探索。

2.会认4个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了解船的发展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发愤学习、不断探索的。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师生收集各种船的图片。

2.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教学投影片(或挂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或走亲戚时,都坐过什么样的船呢?介绍一下吧!

2.学生自由交流。

3.出示图片,体会船的多样与作用。

4.: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国防、经济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船最初是什么样?它又是怎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呢?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简单概括课文内容或说己的感受。)

3.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在字词句和课文内容方面,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4.交流朗读收获,互相质疑解疑。

读准字音:树干(ɡàn)扁(biǎn)平潜(qián)水艇

理解意思:(出示相应的教学投影片)

蒸汽机: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

军舰:列入海军编制,用于完成战斗任务和保障任务的战斗舰艇和特种舰艇。现代军舰一般装有导弹,火炮,鱼雷,水雷,反潜武器和其他兵器。有的还载有作战飞机和直升机。

油轮:专门用来运送石油的轮船。

潜水艇:利用水容器装水排水,随着水的装和排,潜水艇也随之沉和浮。

庞大:巨大。

豪华:特别华丽堂皇。

同桌互读课文,说说船的发展演变过程:

树干——筏子——独木舟——帆船——汽船——军舰、油轮、潜水艇……

三、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写的字:稳、歪、扁、棍、喷、舰。

2.读一读,给生字组词或说话。

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稳:左右结构,左边是“禾”字旁,右边是“急”字。

歪:会意字,“不正”为“歪”。

扁:“遍”字去掉走之儿。

棍:形声字,形旁为“木”,指“棍”是“木”做成的;声旁为“昆”,与“棍”韵母相同。

舰:形声字,形旁为“舟”,指船;声旁为“见”,与“舰”同音。

喷:与“愤”比较,“有心真气愤,有口能喷水”。

4.试在田字格中练写两个。指名板写、、再写。

5.出示词语,读一读,记一记:漂流、平稳、扁平、借助、豪华、娱乐、庞大。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用表格或者图画的形式把船的演变过程表现出来。

2.读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随文识字的情况。

2.出示卡片,开火车认读,大面积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生字:稳、歪、扁、棍、喷、舰。

词语:漂流、平稳、扁平、借助、豪华、娱乐。

3.对照自己设计的表格或图画说说船的演变过程。

二、朗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思考:船在各个不同阶段,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人们为什么要改进它?

2.交流讨论:

树干:简便易行,但不平稳。

筏子:不容易翻,但走得慢。

独木舟:快、安全、还可以放东西。

装上船桨:使船走得更快,但要用手划,比较费力。

帆船:借助风力跑得更快。

轮船:把桨装在船上的大轮子上,不需要风也能走。蒸汽机带动轮桨,速度更快。

现代的轮船:豪华的客轮——庞大的货轮——军舰、油轮、潜水艇……

3.分角色表演:分别请几个学生演不同阶段的船。

4.如果你是一艘豪华客轮,见到最初作为船的那段树干,你会说些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船?你还希望有什么样的船?根据你的需要想一想,动手设计并画下来,再向大家介绍它的特点和作用。

2.从船的发展演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船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探索。)

四、巩固练习。

1.你注意过身边的事物吗,它们也像船一样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请你举例说明一下。如:书包、文具盒、自来水、电铃等等。

2.选择你喜欢并且熟悉的一种事物,想想它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然后写下来。

五、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船,还希望有哪些船,为什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世界。

教学重点:

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齐白石的画反映出来的美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

了解齐白石,收集齐白石的作品图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介绍收集析资料与图片。

2、展示齐白石的画,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3、今天我们要共同去了解的就是齐白石的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把音读准,其他同学正音。

2、默读课文,如果在读中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记在书上。

3、学生通过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课文,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我想大家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

二、提出疑问,引领全文。

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著名的画家,画画都有最拿手的,比如:徐安鸿的画骏马闻名世界、戴嵩擅长画牛,郑板桥的竹子令人称绝……那么齐白石擅长画什么呢?默读课文,找找答案。

2、全班交流,相机理解“微不足道”等词句。

3、小结:看来,齐白石的画与其他画家的画全然不同,他从“小”字着眼,从“微”字着手,使中国画表现出全新的风貌。他为什么会形成这亲独特的风格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找找吧!

三、读懂课文,启发想象,练习写话。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齐白石都画了哪些画?你最喜欢哪能一幅呢?

2、学生简单交流:画了小鸡、蝌蚪、蝗虫和虾。并简单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是哪个。

3、请同学们找到描写自己最喜欢的那幅画的句子,多读几遍,再想想为什么喜欢?

4、学生交流朗读以及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是因为齐白石把都画活了,所以才这么吸引自己,而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并有感情地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会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理解小男孩买黑色气球的心理活动,理解卖气球老人那段话的含义。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自信。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在默读中思考。

教学难点:

从老人与小孩的对话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领会老人那番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灯片。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高老师用和“我”约定的秘密,让“我”找到自信,并“照亮我快乐的童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今天老师和大家再来学一个关于自信的故事。板书课题:自信。

2.齐读课题。

二、指导初读,感知课文。

1.读好一文章有什么要求?(正确、流利。)怎样才能读得正确、流利?(眼到、口到、心到。)哪些地方反复读?(难读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读、教师巡视。

3.表扬读书认真的学生,出词卡投影,指定三个学生读,准备后齐读。特别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读音。

A组:

肤色关键货车是否基础惊讶

B组:

著名一窝蜂一件事兴高采烈

色彩艳丽肤色拖惊讶

4.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观察B组中带点的生字,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如与熟字比较,记字形:蜂——峰:“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

加一加:“月”加“夫”,肤色的“肤”。

5.指导写字。

a.让学生观察8个会写字的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b.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左中右结构。

c.小老师讲经验:各类字该怎么写。

d.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e.巩固检查,适当展示习字作业,点评进步学生。

三、检查朗读。

1.同桌互查,每人一小节轮读(快的两遍交换)。

2.指名6人分自然段朗读,随机正音,面向慢生(朗读稍吃力的学生)。

3.师点评。

4.解词体会。

(1)联系上下文多想想有助于理解词语意思,不信试试。

(2)不理解的词画下来,默读,用上法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采蜜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之间比赛,认读生字(要求:读准音、声音亮)。

2.上一课大家学了《自信》(板书课题),读得非常认真,做到了“正确、流利”,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得有感情,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理解课文,把课文都读得有感情。

二、读文感悟。

1.默读课文2、3段。(提出默读的要领:心读,既不能读出声,也不能动嘴唇。)

(1)思考:

a.肤色很黑的小男孩为什么偏要买黑色气球?(自卑)

b.你从哪里看出他内心的自卑?(相机指导朗读“公园的角落里……羡慕……不敢……”。)

c.他为什么会自卑呢?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肤色很黑”“拖着残疾的腿”)

(2)相机介绍:在当时的美国,存在肤色歧视即种族歧视。

(3)你在生活中有自卑的时候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设想你就是这个黑人小朋友,你会怎么想?指导朗读。

2.朗读感悟,重点突破,学习4、5、6自然段。

(1)出示小黑板:

“记住,气球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和形状,而是因为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他的外表,而是要看他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a.指名朗读。这话是谁的话?(卖气球的老人说的。)

b.你知道卖气球的老人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吗?(他看出了这个小男孩的自卑。)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到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老人惊讶地看了看小孩”;联系到前文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追逐着这些色彩艳丽的气球”。)

(2)分角色朗读老人的话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读出小男孩的“怯生生”“略带恳求”的语气、老人的“慈祥的目光”“温和”“惊讶”的语气。在朗读中再次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a.指名读,并点评:谁能胜过他?

b.个读,自由读,体会小孩自卑胆怯的心理。

c.分组朗读4、5自然段。

(3)再读老人的话。

a.找出老人说这段话的态度。(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上升,一边用手轻轻地摸了摸小孩的头。)

b.老人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感悟出老人是在鼓励小男孩。)

c.边读边悟:读老人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前一句,揭示了气球升起的原因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而不在于它的颜色和形状。这里隐含着一个道理:外表是次要的。后面一句,老人推论出“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他的外表,而是要看他的心中有没有自信。”)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如果人是气球的话,那么升起来是成功,而自信就像氢气一样,是成功的关键。)

板书:气球——人升起——成功氢气——自信

d.指名读,齐读。

3.默读最后一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对比体会。

讨论:作者对老人的话为什么会“至今难忘”?(不仅因为老人的比喻生动、准确、深刻,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经历证实了老人的话是正确的——从一个有残疾的自卑的小男孩成长为著名的心理学博士。)

4.。谈谈你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

三、实践拓展。

小组合作: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出。

在编演时,教师提示:剧中人物除了小男孩和老人外,还有一群活泼的无忧无虑的孩子们玩色彩艳丽的气球。他们要在小男孩面前炫耀,甚至还有对小男孩的轻视。在表演中,再次体会感悟理解课文。

四、作业设计。

1.采访你的家人、老师或有成就的人,请他们谈谈自信在人生经历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主题编出一份手抄报。

2.将你自己学习经历中印证自信与成功关系的事例,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3.阅读《尼克松败于不自信的故事》《小泽征尔胜于自信的故事》。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检测本单元重点字词,理解运用字词。

重难点

注重学生字词句的训练

乐学善思办法

通过小组间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师:本单元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完了,这节课我们上一节字词检测课。(板书课题)

二、交流检测

1、组内检测: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进行识字检测,记录识字情况。

2、组长汇报: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识字情况(学生汇报)

三、反馈识字

1、词语检测:刚才小组长的识字情况进行了检测。可是,老师想亲自考考大家,看看这些词语你是否读准确。

2、轮读词语:我们按座位轮读词语。

3、赛读词语: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准。

4、理解词语:

5、生字检测:为了检查大家读得是否准确,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赛读,看哪个小组能获胜。

6、交流识字方法:通过赛读可以看出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记得很准确,我

们来看:(1)容易读错的字(2)多音字指导(3)谁能向大家介绍比的识字方法。

四、指导书写

学习汉字,不仅要会认会写,还应会用,这才是学习汉字的最终目的,本单元的生字新词你会用了吗?

五、合作检测

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比比看谁能准确的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生词并能灵活运用。(发合作检测卷)

1、独立答题

2、组内订正

3、组长汇报

4、反馈指导

六、盘点收获

最新范文

《村居》教案【精选9篇】01-10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01-10

三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优秀10篇01-09

《牛津小学英语》3B第二单元第一教时(优01-09

《军神》教学设计精选4篇01-09

小学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01-08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优秀8篇】01-08

小学三年级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原文01-08

《黄山奇石》教案优秀9篇01-07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优秀3篇)01-06

65 8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