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优秀8篇)

2022-09-25 04:00:16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书包范文为大家分享了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优秀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表面积”的算法。

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及求法。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收获,体会小组合作探索成功过程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引导,动手操作得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难点: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上下两个面是什么?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2、圆面积怎样求?

3、长方形的面积呢?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一顶厨师帽,让学生观察,做着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能解决吗?教师借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分组,讨论:

(1)、动手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 。(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剪开发现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地面周长×高。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2)、复习引导:(用旧解新)

上下两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径就能求出底面积)

(3)、小结:小组讨论,将公式延伸。

圆柱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Ch+2π r2

=πdh+2π r2

2、知识的运用:(回到情景创设)

(1)、出示例题:

例2:假如一顶厨师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顶半径10厘米,做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进一法结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独立试做:

(3)、集体讲评。

(4)、讲解进一法。

3、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材及学情简析:

本节课认识圆柱是在学生学习了几种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可以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圆柱的正确表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推理、讨论等活动,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特征,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此外,该学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理运用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圆柱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对比引圆柱

1.出示圆。

还记得圆是什么图形吗?(平面图形)

2.出示柱。

老师只要在后面添上一个字,马上就变成立体图形了,同学们猜是什么?

(由圆到圆柱,推想发现圆柱是立体图形。)

3.想圆柱。

相信同学们都见过圆柱,想想印象中的圆柱是长什么样子的?

(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经验。)

4.摸圆柱。

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袋立体图形(袋子里有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里面就有圆柱,同学们尝试不用眼睛看,就凭双手摸出来。

5.谈圆柱。

在刚才摸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区分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

6.引新课。

看来这圆柱还真是与众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认识它。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圆到出现圆柱,是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过程;从学生凭空思考圆柱的形状到亲身体验摸圆柱的形体,唤起了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经验,更清晰地感知到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突出圆柱的表面特征。】

二、独立自主学圆柱

1.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出示实物圆柱)这是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如果从一个角度看它,最多只能看到两个面,所以通常我们把圆柱体画成下面的形状课件演示从实物的圆柱到数学中的圆柱的抽象过程。

2.自学课本,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拿起圆柱自学课本第31页的内容,看看介绍了圆柱的什么知识。

3.分享自学成果。

4.加深理解,学生互相指一指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我们认识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请同学们拿起圆柱指给旁边的同学看看。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等最基本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验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同时也为后面自主探索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征做好准备。】

三、猜想验证探圆柱

1、以制作一个圆柱的话题为主线,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如果要做一个这样的圆柱,需要剪出哪些图形来制作呢?

除了需要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做圆柱的底面以外,那侧面应该用什么图形做呢?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把侧面剪开,展开后可能是什么图形?动手剪一剪看。

怎样剪才能得到长方形?

(通过猜想到动手操作,验证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长方形。)

2.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的关系。

为什么剪出来的长方形有长有短、有宽有窄?长方形的长和宽究竟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呢?同学们讨论讨论。

3.汇报并总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小结: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配合课件演示)

4.借助练习巩固特征,并从中渗透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其他情况。

⑴ 根据圆柱的侧面选择合适的底面。

⑵ 根据圆柱的底面选择合适的侧面。

【设计意图:以制作圆柱为主线,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这是从认知几何到实证几何的过程。首先让学生掌握侧面展开的一般情况沿高剪开得到长方形;然后再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将侧面展开的特殊情况(正方形)及其他情况(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加以延伸,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做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有益拓展。】

四、梳理新知用圆柱

1.梳理新知。

⑴ 师导。

同学们看,我们今天学到了关于圆柱的什么知识?

⑵ 生谈。

请同学们当推销员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圆柱

2.运用新知。

⑴ 基本练习(以书面的形式出现)。

①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 )面,它们是( )的两个圆。

②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 )面。

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圆柱有( )条高,它们的长度都( )。

④ 如果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 )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 ),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 ),宽等于圆柱的( )。

⑵ 判断说明。

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圆柱,为什么?

3.回归生活,发现圆柱。

在生活中,你看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设计意图:梳理新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先由老师引导总结的目的是为了照顾全体,再让学生互相介绍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而练习的设计则分为三个层面,先是通过书面练习及时检查全体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新知回归生活,发现早已存在于自己身边而未曾察觉的圆柱形物体,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欣赏了解悟圆柱

1.欣赏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生产中有关圆柱的图片。(课件演示)

圆柱在咱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柱的世界

2.介绍圆柱的高在生活中的其他叫法。

(高的别称是知识的拓展,也是为后续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准备。)3.感悟圆柱,畅谈收获。

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发现的眼睛看生活,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看完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放大圆柱的内涵介绍可乐罐的奥秘。

有没有发现可乐、百事、雪碧、健力宝等等的这类罐装饮料,它们的形状、大小都是一样的,这里面就隐藏着关于圆柱的商业秘密,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圆柱的图片,让学生知道原来自然界里到处都有圆柱,只是我们没有留意、没有发现而已。而聪明的前人早已意识到圆柱的独特之处,并懂得将其特征运用在生活和生产当中,从而使学生感悟到圆柱(数学)那无穷无尽的魅力和人类智慧的无限。最后介绍可乐罐的奥秘,是为了将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面再往深层次扩大,惊叹数学的奇妙之余,达到课尽,而意未尽的效果,促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

六、学以致用做圆柱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利用课本第147页的图样,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

【设计意图:学是为了用。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还得学会用回生活,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以做圆柱作为课后的作业,一是提供了巩固圆柱最基本的特征和学以致用的机会;二是让学生有一个亲身体验做一个圆柱的过程,为课外创造一个交流数学的话题。】

板书设计:

认识 圆柱

2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无数条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整理新知;设计别出心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2021人教版数学6年级下册教案最新 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

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算:

(1) ×      ×     6×     ×40

(2) × × 3× ×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课件出示知识目标:

(1)什么叫倒数?怎样理解“互为”?

(2)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0、1有倒数吗?是什么?

2、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3、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 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4、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5、同桌互说倒数,教师巡视。

三、当堂测评

1、练习六第2题: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3/5×(  )=(  )×4/7=(  )×5=1/3×(  )=1

四、课堂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

你联想到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2021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

2、列式计算。

(1)20的 是多少?    (2)6的 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会分析数量关系。

2、知道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3、知道如何找单位“1”。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理解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

(2)、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3)、如何来理解单位“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 是多少)

(4)、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全班交流汇报:

2500× =1000(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当堂测评

练习四第2题、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小组内订正后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关键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 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材料,导入活动: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②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小结:

你有什么体会?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

(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①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

②应该放几个?

“放3个。”

(2)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

①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

学生交流,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

②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3个。

③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6个。

(3)小结:

师:你有什么体会?

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

3.活动三: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B):

(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2)实验活动:

①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活动。

②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③教师提供表格,引导学生展开活动。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数

乘积

(3)汇报结果。

学生发现: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4)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

学生观察表中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三、应用规律,体会揣摩

1.基本练习:

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提示:从新课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体重和坐的地方距支点的长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距离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综合练习:

桌子上有一个天平,天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托盘,天平的臂上各有几个相等的刻度。现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个砝码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该怎样放?

提示:(1)根据臂长和质量成反比例

(2)先确定每个托盘中所放砝码的总质量,在确定臂长。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知识的?

2.评价。

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作业设计

基础:

1、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xx块,如果改用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综合:

2、有一位菜贩很不老实,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有一天,当他向农民们购买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白菜买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题中一样,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据臂长与质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

人数

12 8 5 6 9

百分比

30% 20% 12.5% 15% 22.5%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计算出百分比并补充表格,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比不仅可以表示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的多少,还可以体现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加深百分比与绝对人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1)如果我用这样一张图来统计我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用这个扇形表示乒乓球的30%,你觉得这整个圆表示的是什么?

(2)乒乓球的30%又表示什么?

预设: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00份,喜欢乒乓球的占其中的30份。

(3)你能根据我们刚才计算的,把这张图补充完整吗?(教师可以逐项出示,并可以让学生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一下这块扇形可能表示的是哪个运动项目。)

(4)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扇形统计图。

(5)揭题:像这样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6)想想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小结:扇形的大小和项目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有关。我们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数量的大小。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

(1)看图说说,在这幅统计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量的多少:如谁多谁少,谁和谁一样多;部分和总量的关系:如喜欢乒乓球和足球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喜欢踢毽和跳绳以及其他项目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

(2)说说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预设: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清楚直观地看到量的相对大小;可以看到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3)小结:在这样的统计图上,我们不仅可以直观地比较各个扇形的相对大小,还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选择、补充,让学生经历扇形统计图制作的过程,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对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分析,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尝试练习

出示教材第97页“做一做”的内容。

(1)你能看懂这张扇形统计图吗?统计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知道的?(可以根据旁边的图例来知道各个扇形代表的项目。)

(2)说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如果每天喝一袋250 g的牛奶,能补充每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引导学生用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各百分数和250 g的关系,进而算出各种营养成分多少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习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021最新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 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会分析关系句,找准单位“1”。

2、使学生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解答。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正确解答。

2、找准单位“1”;根据问题需要的条件,把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

教学过程

导语:前边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今天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分数乘法应用题)

(一)复习铺垫

1、说图意填空。(投影)

问:谁是单位“1”?

2、说图意回答问题。(投影)

问: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3、准备题:

(做在练习本上,画图列式计算,一个学生到黑板板演。)

教师订正讲评。

提问:①谁是单位“1”?

③要求用去多少吨就是求什么?

少。)

④根据什么用乘法计算?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如果把问改成“还剩多少吨”应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在课题板书前加上“稍复杂的”。)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4。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并问:问题变了,现在“?”应画在哪?(在线段图中把“?”号移动。)

(2)分析数量关系。(同桌互相说。)

提问:单位“1”变了吗?单位“1”是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线段图,再根据刚才复习的有关知识讨论这道题如何解答,试着做一做。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解题思路,老师一边把图补充完整。

=2500-1500

=1000(吨)

答:还剩1000吨。

生:把原有煤的总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用去多少吨,就可以求出还剩多少吨。

师追问:求用去多少吨你是怎么想的?

答:还剩1000吨。

生:把原有煤的总数看作单位“1”,欲求剩下多少吨,就要先求

(3)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种解法都是经过两步计算。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先求出用去了多少吨,再用总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得到的就是剩下多少吨。

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剩下的占总吨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剩下的是多少吨。

(4)练习“做一做”(1):

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做完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投影订正。)

2、学习例5。

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1)读题找出条件、问题。

(2)师生合作画出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说画图过程)

问: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3)列式解答。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小组讨论如何解答,并考虑可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列式)

答:六月份捕鱼3000吨。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要想求六月份捕鱼多少吨,就得先求出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鱼多少吨。

师再追问:怎样求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的吨数?

捕的吨数。

答:六月份捕鱼3000吨。

师追问:怎么想的?

生:把五月份的吨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六月份捕的相当于五月份捕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出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师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解法都利用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已知数的几分之几。区别:解题思路不同。)

(4)练习“做一做”(2)。

答。

(三)巩固练习

1、补充问题并列式解答。(复合投影片)

________?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包?列式是

A.乙队修了多少米?

B.乙队比甲队多修多少米?

C.甲队比乙队多修多少米?

D.乙队比甲队少修多少米?

(3)根据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

已知一袋大米重40千克。

(四)课堂总结

最新范文

小学六年级英语教案优秀4篇09-26

语文小学六年级教案优秀8篇09-22

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教案优秀6篇09-20

数学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精选3篇09-20

小数乘小数2篇09-19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09-18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9篇】09-18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优09-17

六年级语文教案(最新4篇)09-17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9篇09-17

68 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