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古 诗 三 首【优秀5篇】

2024-03-22 10:53:50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书包范文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古 诗 三 首【优秀5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 诗 三 首 篇一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古诗三首 篇二

教材分析:

《七步诗》作者曹植。“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出塞》作者王昌龄。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这首诗歌颂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诗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练背诵,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

1、范读课文。

2、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来作羹。

(2)漉菽以为汁: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下燃烧。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中哭泣。

(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条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为什么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这么急迫地残害我是为什么呀?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长曹丕,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曹丕兄弟残杀的不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二、学习《长歌行》

1、用上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青青园中葵:园子里绿绿的蒲葵树。

(2)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阳出来时就晒干了。

(3)阳春布德泽:温暖的阳光为大地送来恩泽。

(4)万物生光辉:花草树木都打起了精神。

(5)常恐秋节至:就怕秋天快要到来。

(6)昆黄华叶衰:密密的树叶会变得枯黄,花儿会凋谢。

(7)百川东到海:众多河流向东流入大海。

(8)何时复西归:它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西边去呢?

(9)少壮不努力:年轻时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10)老大徒伤悲: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要说明什么问题?

(1)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年轻力壮的时候。

(2)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再复返,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努力学习。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出塞》

1、用上堂课的学习方法,先进行自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和关塞与秦汉时没有什么不同。

(2)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的将士们没有回来。

(3)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痛恨和不满,对出征的将士们的同情、怀念。)

(4)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现在飞将军李广还在世。

(5)不教胡马度阴山:绝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6)这两句诗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飞将军李广的赞颂和对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的叹息。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3、你还读过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凉州词(王翰)从军行(王昌龄)军行(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

欲饮琵琶马上催。孤城遥望玉门关。战罢沙场月色寒。

醉卧沙场君莫笑,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

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指导朗读

☆朗读要根据每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七步诗》暗喻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腐朽本质。要读出作者的无奈与不满。

2、《长歌行》前面的写景是为了抒发后面奉劝人们珍惜大好时光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写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笔锋一转,写出秋天的凄凉。后四句借前边的比喻让人们认识到时间的可贵,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从诗人的赞颂与叹息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心。

三、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三首古诗。

古 诗 三 首 篇三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三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说出(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并熟读这两首诗。

3.感受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借助注释尝试说明诗句大意,教师针对学生试讲中的问题,适当作些指点。

难点:古诗中古今义不同的字、词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

1.揭题。

2.出示第一首古诗的题目,齐读题目,根据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强调孟(meng)的读音,“之”的意思。)

3.教师范读全诗,强调个别宇的读音。

4.自学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

(2)读通诗句。

(3)对照注释逐句理解诗意,并在认为须重点解释的宇旁注上符号。教师巡视,重点词作适当的点拨。

5.交流汇报学习结果。指名逐句串讲诗意。集体评议,教师点拨,补充或矫正。(重点理解:故人一老朋友;尽一消失;唯见一只见;天际一天边。)

6.小结:

(1)这首诗许人紧扣哪个字展开?

(2)前两句叙述“送”的什么?后两句借什么抒发“送”时的什么感情?

7.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全诗。

8.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理解题意一朗读一借助注释

理解井说说诗句的大意一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一背诵。用以上学法自主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山东一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倍——加倍,遥一远。)

10.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11.完成作业 本上第1题中的前3小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1、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默写三首古诗。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新课。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知道了诗人是因为什么事而难以入眠。

2、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

元:通“原”,本来;但:只;定:平定、收复。

无:匆,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5)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背诵并默写三首诗。(完成作业 奉上第3题。)

6.作业 :完成作业 本上第1题中(4)小题、第2题,有兴趣的学生可做第4题。

古诗三首 篇四

课题:1、课时:三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能力目标能结合插图,讲解古诗意思。背诵并默写古诗。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指导背诵、积累语言。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课程资源插图、音乐、搜集描写山水的古诗     教学流程一、学习《独坐敬亭山》(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2.检查自学。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四)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二、学习《望洞庭》(一)导入  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学习《忆江南》1、背诵前两首诗。这一首描写怎样的景致呢?怎样的心情呢?2、带着问题读诗、看图理解意思。3、指读正音,借助注解理解意思。4、说诗意,并诵读。5、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收获。6、作业 :背诵《忆江南》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李白] [唐]刘禹锡                          [唐]白居易鸟高飞                  湖光秋月                  绿出江花红胜火云独去                  潭水无风                  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不厌              &nb〖www.shubaoc.com〗sp;   山水翠 江南山水美课后反思利用情境法教学古诗,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引导学生入境,读诗文捕捉画面。利用画面景物描写,揣摩诗人心里及当时的思想感情,较好地理解古诗,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利用此法,还学习了宋朝徐俯写的《春游湖》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但学生表述诗意时,依赖参考资料,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相关链接诗人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古诗推荐欣赏: 题君山(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游于洞庭之上。相关网站:       教学流程          二、学习《望洞庭》(一)导入  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学习《忆江南》1、背诵前两首诗。这一首描写怎样的景致呢?怎样的心情呢?2、带着问题读诗、看图理解意思。3、指读正音,借助注解理解意思。4、说诗意,并诵读。5、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收获。6、作业 :背诵《忆江南》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李白] [唐]刘禹锡                          [唐]白居易鸟高飞                  湖光秋月                  绿出江花红胜火云独去                  潭水无风                  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不厌                  山水翠 江南山水美课后反思利用情境法教学古诗,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引导学生入境,读诗文捕捉画面。利用画面景物描写,揣摩诗人心里及当时的思想感情,较好地理解古诗,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利用此法,还学习了宋朝徐俯写的《春游湖》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但学生表述诗意时,依赖参考资料,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相关链接诗人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古诗推荐欣赏: 题君山(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游于洞庭之上。相关网站:

古诗三首 篇五

21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瀑”:注意右边字形。

比较“庐”“炉”偏旁。知道“庐山”是我国名山,在我国山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4.根据注释自学,读诗句,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5.反馈: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不理解?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1)诗句中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象?从哪儿看出的?读题。(出示庐山瀑布插图)

(2)作者来到庐山,望见庐山的瀑布,被庐山瀑布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著名诗句。作者在哪儿看庐山瀑布?你从哪看出的?(“望”即远看,“遥”即远。)

(3)作者在远处遥望庐山瀑布,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读诗句,理解句意,想象意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意境。可以不按诗句的顺序来谈,谈一句,指导读一句。遇有曾经提出问题的地方,注意反馈提问的学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板书:产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使人怀疑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

(4)读古诗,说说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你们愿意欣赏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吗?(放录像)

(6)庐山瀑布壮观美丽,作者不由地对它赞叹,面对庐山瀑布,吟出这首诗歌。谁愿意背诵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指名背诵。愿意表达自己对庐山瀑布表达赞美之情的同学站起来背诵。

(三)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引导学生归纳:知作者、明题意、解诗意、赏意境、懂感情、会背诵)

三、学习《山行》

1.按以上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学懂的同学准备向大家汇报,以下方法自选:

(1)可以说说诗中描写的意境。

(2)可以有语气地朗读或背诵。

(3)可以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2.班内反馈

(1)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小杜”。

(2)题目意思:在山中行走。

(3)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什么了?谁愿意介绍?

3.学生自选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注意引导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1)远上:山路向上延伸。斜:读xiá。山间的石子小路弯弯曲曲。(在“径”下板书:小路。)

句意:深秋季节,一条碎石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由山下一直伸向高高的山顶。

(2)第二行:在高高的山峰上,白云缭绕,隐约可以看见人居住的房屋。(由“白云生处”可看出山之高。)(在“生”下板书:形成、出现)

(3)第三行: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儿深秋傍晚的枫林。

(4)第四行:被秋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板书:比)

4.朗读、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写景古诗,一首是我们所熟悉的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又了解了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学习了他的《山行》。两首古诗虽都是写景,赞美祖国山河,但李白的诗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杜牧的诗鲜明自然生动。课下我们可以读读李白和杜牧的其它几首写景诗,体会两位作家诗歌不同的风格。

附:板书

最新范文

《长征》最新7篇03-23

六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03-21

三打白骨精教案优秀10篇03-21

六年级心理健康教案(优秀3篇)03-21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头战象》03-21

《数的整除》教案3篇03-20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5篇03-20

小学六年级上册英语教案优秀6篇03-18

六年级上册《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优03-17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优秀9篇】03-17

68 94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