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8篇)

2023-06-08 19:34:02

动量定理动力学的普遍定理之一。内容为物体动量的增量等于它所受合外力的冲量即Ft=vm,或所有外力的冲量的矢量和。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 篇一

一、动量

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的方向上。 物理学家们为了描述运动物体的这一特性,引入动量概念。

1、动量:我们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

①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用符号p表示,即p=mv

②动量是描述物体处于某一运动状态时的物理量,当运动状态一定时,物体的动量也就确定了,所以动量是一个状态量

③动量是一个矢量,动量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

④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

⑤冲量的单位Ns与动量的单位kgm/s是相同的

⑥动量在变化,包括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2、动量变化△p.

定义:若运动物体在某一过程的始、末动量分别为P和P’,则称:△P=P’-P为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量变化。 P △P 动量变化△P是矢量,其运算法则为:将表示初始动量的箭尾和表示末动量的箭头共点放置,则:自初始动量中的箭头指向末了动量P’的箭尾的有向线段,即为矢量△p.如

P' 图所示。 如果始、末动量都在同一直线上或相互平行,则在该直线上选定一个正方向后,

就可以将矢量运算转换成代数运算了。

例1一个质量是0.2kg的钢球,以2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块坚硬的大理石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2 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例2质量为0.5kg的物体以4m/s的速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a:物体的动量是否保持不变?

b:物体在半周期内的动量变化是多大?方向如何?一个周期内的动量变化是多大?

c:1/4周期内的动量变化是多大?

2

三、巩固练习:

1.对于力的冲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力越大,力的冲量就越大

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大,力的冲量也不一定大

C.F1与其作用时间t1的乘积F1t1的大小,等于F2与其作用时间t2的乘积F2t2的大小,则这两个冲量相同

D.静置于水平地面上的桌子受到水平推力F的作用,经时间t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则此推力的冲量为零

2.质量m为3kg的小球,以2m/s的速率绕其圆心O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从A转到B过程中动量的变化为多少?从A转到C的过程中,动量变化又为多少?

第二节 动量定理

【新课新入】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泡沫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新课教学】

一、动量定理

问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变为v′,求:①物体的初动量p和末动量p′分别为多少?②物体的加速度a=?③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推导得到一个什么表达式?

1.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量,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2.表达式为:Ft=mv′-mv

说明:动量定理说明合外力的冲量与研究对象的动量改变量的数值相同,方向一致,单位等效。但不能认为合外力的冲量就是动量的增量。动量定理既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变力。对于变力的情况,动量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二、动量定理的应用:

例题:一个质量为0.18kg的垒球,以25 m/s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的大小为45 m/s,设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0.01 s,求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有多大? 运用动量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和物体的运动过程;

3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全部外力及作用时间;

③找出物体的初末状态并确定相应的动量;

④选定正方向,并给每个力的冲量和初末动量带上正负号,以表示和正方向同向或反向 ⑤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求解。

三、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

1.讨论:在动量变化量Δp一定的情况下,F和t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Δp一定时,要增大力F,可缩短作用时间;要减小力F,可以使力的作用时间延长。

2.解释导语中的现象:鸡蛋掉到泡沫塑料垫上,延长了作用时间故作用力减小,所以鸡蛋没被击破。“瓦碎蛋全”的解释。

总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得到很大的作用力,就要缩短力的作用时间;而有时需要延长力的作用时间来减小力的作用。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四、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用0.5kg的铁锤钉钉子,打击时铁锤的速度为4 m/s,打击后铁锤的速度为0,设打击时间为0.01 s.①不计铁锤的重量,铁锤钉钉子的平均作用力是多大?②考虑铁锤的重量,铁锤钉钉子的平均作用力又是多大?③你分析一下,在计算铁锤钉钉子的平均作用力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计铁锤的重量?

2.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从20m的高处以速度v0=10m/s水平抛出,求:①从抛出到落地前一瞬间物体动量的变化。②物体从抛出到落地整个过程中受到的冲量。(空气阻力不计,g取10m/s2)

四、小结:冲量的求解方法:可用I=Ft求出,也可通过I=Δp,间接求出。涉及到力与作用时间的问题应优先选用动量定理解题。

五、思考题:

1.关于力的冲量和物体的动量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的力的冲量越大,物体的动量就越大

B.物体受到的力的冲量越大,物体受到的冲力一定越大

C.物体受到的力的冲量越大,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越大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跳高时要铺上厚厚的垫子,这是为了:( )

A.减少运动员受到的冲量 B.减少运动员受到的冲力

C.减少运动员的动量的变化 D.减小运动员的惯性

4

3.质量相等的P和Q,并排静止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现用一水平恒力F推物体P,同时给Q一个与F同方向的瞬时冲量I,使两物体开始运动,当两物体重新相遇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

A.I2IF2F B. C. D. FFII

4.为保证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对安全带长度的要求是( )

A.短些好 B.长些好

C.越长越好,但不能超过到地面的高度 D.不论长短都一样

5.A、B两球质量相等,A球竖直上抛,B球平抛,两球在运动中空气阻力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同时间内,动量变化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B.相同时间内,动量变化的大小相等,方向不同

C.动量的变化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D.动量的变化率大小相等,方向不同

动量定理习题课

【复习引入】:动理定理的内容、表达式:Ft=mv′-mv 各物理量的含义

说明:矢量性、因果性(合外力的冲量是动量变化的原因)、广泛性(变力和恒力匀适用)。

体现一种直接和间接计算冲量和动量的方法。

一、动量和冲量都为矢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

例1.一个质量是0.2kg的钢球,以2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块坚硬的大理石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2 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若撞击时间为0.02s,求钢球对大理石的撞击力。

练习:以40m/s的初速度将一质量为0.2kg的小球竖直上抛(不计阻力,g取10m/s2),则4秒末小球的动量大小和方向?

二、由Ft=mv′-mv求出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应区分于某个力

例2.质量为50kg的物体从5m高处自由落下打在地面上,打击时间为0.1s。求这一过程地面受到的平均打击力。

分析:应正确区分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和地面对物体的弹力

三、表达式中动量变化与物体的受力应统一于相同的过程中

例3.一物体质量为20kg,用一根长5m的细绳系着拴在高空某一支架上,物体由悬点自由落下,到停止运动历时1.1s(绳未断),则物体对绳子的平均拉力多大?(g取10m/s2)

选取的研究对象:物体

5

选择的研究过程:学生回答

对选定和对象和过程,受力分析、确定动量变化

合外力的冲量如何表达:

分析说明:高空作业时,工作人员身上一般要系上弹性较好的安全带。

训练:如图A、B两木块紧靠在一起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mA=1kg,mB=2kg。一粒子弹自左向右水平射穿这两块木块。设子弹在A中穿行的时间为0.01s,在B中穿行的时间为0.02s,子弹在两木块中穿行时受到的阻力大小恒定,均为f=300N。则子弹射过两木块后,两木块的速度各为多大? (对象、过程的统一是正确求解的关键)

素质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将0.5kg的小球以10 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在3 s内小球的动量变化的大小等于 kgm/s,方向10 m/s的速度水平抛出,在3 s内小球的动量变化的大小等于 kgm/s,方向 .

2.车在光滑水平面上以2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煤以100 m/s的速率从上面落入车中,为保持车的速度为2 m/s不变,则必须对车施加水平方向拉力 牛。

二、选择题

1.A、B两个物体都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当分别受到大小相等的水平力作用,经过相等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所受的冲量相同

B.A、B的动量变化相同

C.A、B的末动量相同

D.A、B的末动量大小相同

2.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0做平抛运动,经过时间t,下落的高度为h,速度大小为v,在这段时间内,该物体动量变化量大小为

A.mv-mv0 B.mgt C.mv2?v0 D.m2

gh 2

6

3.关于冲量、动量、动量的变化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动量等于物体所受的冲量

B.物体所受外力的冲量大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大小

C.物体所受外力的冲量方向与物体动量的变化方向相同

D.物体的动量变化方向与物体的动量方向相同

4.某物体受到一个-6Ns的冲量作用,则

A.物体的动量一定减小

B.物体的末动量一定是负值

C.物体动量增量的方向一定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D.物体原来动量的方向一定与这个冲量的方向相反

5.水平飞行的子弹m穿过光滑水平面上原来静止的木块M,子弹在穿过木块的过程中A.m和M所受的冲量相同

B.子弹与木块相互作用力做功的数值相等

C.m速率的`减少等于M速度的增加

D.m动量的减少等于M动量的增加

6.一质量为2kg的质点从静止开始沿某一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的动量p随位移变化的关系式为p?8xkgm/s,则此质点

A.加速度为8 m/s2

B.2s内受到的冲量为32 Ns

C.在相同的时间内,动量的增量一定相等

D.通过相同的距离,动量的增量也可能相等

7.与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时间内与动量变化量的方向相同的是

A.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

B.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方向

C.这段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方向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

E.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三、计算题

1.质量为100g的小球从0.80 m高处自由落到一厚软垫上,若小球接触软垫到陷至最低点经历了0.20 s,求这段时间内软垫的弹力对小球的冲量为多少?

2.以速度v0水平抛出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若在抛出后5 s落地,求它后3 s内动量的变化。

7

参考答案:

一、1.14.7,竖直向下;14.7,竖直向下

2.200

二、1.D 2.B 3.BC 4.C 5.D 6.ABC 7.CDE 三、1.0.6 Ns

2.Δp=I=mgt=30kgm/s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篇二

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学开放活动,已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传统贯例,很好的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学研究长足发展。本次观课议课活动安排在高二年级组进行,由汪梦洁老师和孙正老师上同课异构课《动量守恒定律》,物理教研组全体老师参与听课、议课。本人把听课议课的一些不成熟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以人为本

在听中教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所有的教学活动实施应围绕学生展开,以人为本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故评价一节课成败的核心标准是以学生为基准,看老师的教学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看老师在课堂上是否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用“以学论教”作为指导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成败。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以生为本”、“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等先进的理念。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都体现了扎实的基本功,关注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倾听学生的反应,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以人为本,在听中教,很有亲和力,课堂互动性强。

二、换位思考

在学中教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人人都有思想,都有思考的权利,在思考中能对收益和得失进行算计,并在算计中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价值标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老师,要尊重参与者思想的权利,并搭建交流与表达思想的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的思考。要防止一言堂,一味追求进度和效率而控制或剥夺学生思考的过程,包办学习过程,禁锢学生多元化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感身同受。两位老师都能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注重物理观念的建立,积极训练科学思维,努力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常与学生换位思考,从学生学的角度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一些创新性的设计给人美的享受,听两位老师的课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突破,无快乐。”

三、交流互评

在议中教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其生命线,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研究课堂,改进课堂就是我们教师的一种伦理责任。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能更好地促进和实现教师发展。在听课过程中,让你情不自禁的成为了思想的参与者,在听讲中思考,在学习中感悟,把自己置身于争鸣的课堂,头脑中不停的思索两个问题:我要是学生是否听懂了?如果换了我会怎么讲解这个知识点?

在议课过程中,和谐、融洽的教学文化和教师文化,使议课者和授课者之间形成一种宽松、友好的氛围。这样的效率会更高些,效果会更有效些。教师也会在这种环境中不断成熟,发展,壮大。尤其是两位授课教师把他们自己的构思设想跟大家分享,让人有一种霍然开朗的感觉,哦!原来他是这么想的!触发了自己也想马上去上上这节课的冲动。

怀着一颗谦虚学习的心去参加评课议课活动,就不会在经历“漫长而煎熬”的炼狱中而“痛不欲生”,听听课教师谈几点自己的赞歌和一点建议,尤其是教研组长的最后总结性的“几点建议”、“几点希望”发言,就不会觉得那是一种形式,走一走过场。学校应鼓励教师基于改进和发展的目的,以自爱和互爱的方式开放课堂教学,敞开自己的教室,对自己的教学保持开放,并放下包袱,使观课议课成为对话的平台,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平台。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学设计 篇三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图1-5-1两幅vt图象,供同学们交流讨论,并设疑对比思考。指导学生对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认真观察,找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生归纳总结出: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秒变化5 m/s.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 s变化5 m/s.

引导学生体会速度的变化有快有慢,我们今天学习的加速度这一概念就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问题导入

普通的小汽车和高档跑车的速度都能达到200 km/h,但它们从静止到具有这一速度所经历的时间不同,高档跑车经历的时间要远小于普通的小汽车。哪个速度的变化快呢?速度变化的快慢是衡量汽车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

影片导入

利用课件视频资源,依次大屏幕播放下列影片片断:

万吨货轮起航,10 s内速度增加到0.2 m/s 火箭发射时,10 s 内速度能增到约102 m/s

在以上片断中,各物体的速度都发生了变化,你怎样才能比较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呢?

推进新课

一、加速度

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赛车、高速列车、自行车、运动员等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谁的速度“增加”得快?如何来表示增加的快慢? 课件展示:依次展示三个速度表格,分析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 表一:

交流讨论:若物体在所用时间一样的情况下,速度改变大的物体速度改变得快。

点评: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例子入手,先比较相同时间内的速度改变量,为不同时间不同改变量作知识铺垫。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正是物理学探究规律的顺序。

表二:

学生认知观察表中数据并交流讨论,若在速度改变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比较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速度改变得越快。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提高学生根据数据表来概括总结规律的分析能力。

教师设疑:若如下表所示,既无法用第一种方法,又无法用第三种方法比较,怎样比较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认真观察表三,通过计算说明这四个物体哪个速度改变得快。[来源]

表三:

很明显,这几个运动物体速度的改变量不同,速度改变的快慢也不同,且速度增加大的不一定就增加得快。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怎样描述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例如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可以用A、B两点坐标的变化除以所用时间即速度的大小来描述位置变化的情况。

点评:利用速度的表达式类比,力求使学生猜想到可以用速度的改变量除以所用时间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教师设疑:在表三中,A物体在4 s内速度从2 m/s增加到11 m/s,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增加的快慢呢?

交流讨论并总结:用物体速度的增加量除以所用的时间来描述这段过程中物体速度增加的快慢。

如果用符号a表示物体速度增加的快慢,Δv表示物体的速度的变化量,Δt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应如何用公式表达A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呢?

结论:a== m/s2=2.25 m/s2

教师指导学生依次完成表三中B、C、D的计算:

上述方法就是变速直线运动中,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其中的a=加速度的单位是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明确: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表达式:a=

3.单位及符号

米/秒2 m/s2(国际单位制) 厘米/秒2 cm/s2

阅读体会:课件展示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体会计算加速度。 材料一:高级跑车 克莱斯勒 ME412

0——100 km/h加速时间2.9 s[来源:Z.xx.k.Com]

发动机:V12双顶凸轮轴48气门4Turbo

排量:6.000c.c.

最大马力:850/bhp/5,750rpm

峰值扭力:117.3 kgm/2,500——4,500rpm车重:1,310 kg 急速:400 km/h以上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教学过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产生冲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根据位移的大小来比较。如果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呢?

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改变,根据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将时间Δt取得非常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应该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

⑴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的速度。

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一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例:课本P16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例1: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2: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

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⑵若汽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总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应严格按照定义来计算。

例3:人乘自动扶梯上楼,如果人站在扶梯上不动,扶梯将人送上楼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动,某人沿扶梯走到楼上需20s。试计算这个人在扶梯开动的情况下仍以原来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楼上?(12s)

作业:

必做:p18―1、2、3、4

选做:新新学案第一章第三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五

高三复习到五月份,基本结束了前两轮的复习。但是学生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依然存在若干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弄不清楚守恒过程和不能正确的选择研究对象等。学生屡屡出现类似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忽略了守恒条件所造成。当然学生在审题中不能正确的挖掘出隐含条件也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呢?我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回归课本,指导学生进行弹性碰撞特点的理论推导。本环节中强调守恒条件以及对弹性碰撞特点的理解。

二.归纳试题类型,找到解题模型。主要选择子弹模型、木板滑块模型、滑块碰撞模型、微观粒子碰撞模型、微观粒子衰变模型。采用讲一题练一题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这几个模型的解题思路和题中常见的隐含的条件。为学生解决类似题型打好基础。

三.针对多过程的运动模型,引导学生做好运动分析,逐一过程利用守恒条件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动量守恒。

四.针对多物体多运动过程模型,引导学生做好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段处理,围绕守恒条件逐一分析所选定的研究对象是否守恒。

本教学设计的优点在于由易到难,由特殊模型到一般模型,从常见问题到复杂问题。也很好的展示了利用守恒条件为解题起点,展开解题过程的示范。通过多次训练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挖掘不出常见隐含条件和弄不清守恒过程的问题。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学设计 篇六

1.通过比值定义法,进一步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2.通过对速度变化快慢描述的探索过程,体会一个量的变化与变化快慢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本节在物体运动快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

2.通过探索用比值定义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

3.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毅力。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篇七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一直觉得习题课很难上,虽然精心选择习题,但看学生上课的反应,设计的题目并没有给他们设置多大的难度,真的是题目的难度不够吗?什么才叫做难题呢?其实很多同学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做啊,我是很纠结啊!杨双老师专门听了我的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习题课,这回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不少。

一、设问深度不够,不能引发思考

我在课上选了这样一道例题

例1:两辆质量相同的平板小车a、b成一直线排列,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原来静止在a车上的一个小孩跳到b,接着又立即从b跳回a车,他跳回a车并相对a车保持静止,此后。(填选项前的字母)

A.a、b两车的速率相等           B.a车的速率大于b车的速率

C.a车的速率小于b车的速率        D.a、b两车均静止

这本是一道多对象、多过程的使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典型例题,但学生不经任何详细分析就可以获得全过程的动量守恒方程,从而得到结果。这不是我想要的,但我没能很好的将学生带入分析。杨双老师建议:设问之一:每辆车的动量是如何变化的?这个问题明确的将学生带入过程分析,并能很好的体现内力是如何改变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动量,做好这件事,对以后新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思路上的示范(其实,课后还真有同学问我当人再次落到a车上,小车不会静止吗?)。同时我也体会到这个设问对下一个例题的处理明确了思考方向

例2:在质量为M的小车中挂有一单摆,摆球的质量为m0,小车(和单摆)以恒定的速度v沿光滑水平地面运动,与位于正对面的质量为m的静止木块发生碰撞,碰撞的时间极短.在此碰撞过程中,下列哪个或哪些说法是可能发生的  (    )

A.小车、木块、摆球的速度都发生变化,分别变为v1、v2、v3满足(M+m0)v=Mv1+mv2+m0v3

B.摆球的速度不变,小车和木块的速度变为v1和v2,满足Mv=Mv1+mv2

C.摆球的速度不变,小车和木块的速度都变为v′,满足Mv=(M+m)v′

D.小车和摆球的速度都变为v1,木块的速度变为v2,满足(M+m0)v=(M+m0)v1+mv2

这道题是个瞬间问题,强调了碰撞瞬间摆球动量不受影响,可解释方法要用到力对运动状态改变的作用,如果例1的设问解释清楚,学生想到这一层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于例1,还可以设问:若人是斜向上方跳离小车,还会是这种结果吗?这样也将学生带入动量守恒使用条件的思考上,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和广度。

二、题型设计单一,无法激发高水平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本节课的题目设计均在水平面上的状态变化,想法较为单一,如若再加上下面这到例题,从思维的深度上就明显提高了

例3: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1,半径为R且内壁光滑的半圆槽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左侧靠墙角,右侧靠一质量为M2的物块。今让一质量为m的小球自左侧槽口A的正上方h高处从静止开始落下,与圆弧槽相切自A点进入槽内,则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在槽内运动的`全过程中,小球与半圆槽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B.小球在槽内运动的全过程中,小球、半圆槽和物块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C.小球离开C点以后,将做竖直上抛运动

D.槽将与墙不会再次接触

这样的例题要求学生必须从三个方面做出考虑:①、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②、内力决定的动量变化过程;③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样的→www.shubaoc.com←题目不仅将先前例题所涉及到的方法加以强化,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从而也引导学生得到一些简单的结论:初态中动量大的物体决定系统最后的动量状态。

三、对学生估计不足,使课堂留有遗憾;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够透彻,为以后留下隐患

对于学生处理例1题目的快速,预想不足,没能达到对多过程问题的整体处理的强化认识;对于巩固练习中出现的研究对象的选择问题,没有对整体处理和部分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处理两种方法的明确对比,这应该对以后的问题处理留有隐患。

其实,本人在设计习题课时,主导思想还是想帮助学生建立模式化的解题思路,但在具体操作中,也不时和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先算后想,以对代会的错误,这应该还是对题目的理解不够透彻,讲解抓不住要点所致吧。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篇八

动量守恒定律,它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动量、冲量和动量定理之后,以动量定理为基础,研究有相互作用的系统在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合外力为零时所遵循的规律。它是动量定理的深化和延伸,且由于它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所以学好动量守恒定律堆综合处理问题是很重要的。

本节所讲为第一课时,旨在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阐述清楚动量守恒的条件,在得出内容上,我秉着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的思想,采用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共同得出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实验较成功,记录的数据充分的说明了两个物块碰前和碰后的总动量守恒,理论推导过程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课堂气氛还算可以,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标。

后面打算对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列出两道例题进行加强、巩固,但由于前面引入的时候使用的时间有点过多,导致后面时间不够,两道例题只讲了一道就下课了,因此本节课对时间的把握上拿捏的不好,致使后面安排的内容没有讲完,但本节课的目标:得出动量守恒定律已达到。

有时在想,安排好容量的课是否一定要上完才算完整,课堂的突发状况,纠正学生的回答,时间不经意的溜走,是我安排的内容过多,还是前面讲的太慢,这个疑惑有待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

最新范文

高中音乐欣赏课教案【10篇】06-09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教案设计【优秀3篇】06-08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最新4篇06-07

高中足球教学教案(优秀6篇)06-07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9篇06-07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10篇)06-05

高中物理教案(10篇)06-02

高中的音乐教案【优秀7篇】06-01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7篇】05-31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9篇】05-31

73 5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