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

2024-01-16 03:13:41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朋友们带来了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

(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 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一个西瓜重6(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一个汉堡重280( )一桶油重5( )

一支铅笔约重180( )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3、一抓准

(1)介绍全国劳模——张秉贵。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比如全国劳模张秉贵,他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大家都叫他“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够抓出来,他的手就像一台秤!

(2)明确要求:我们每组都有一篮橘子,一会儿请大家从这个塑料袋里往外抓橘子,不用秤,看看哪组同学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1个苹果( )克( )克( )克( )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教学反思: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4、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求积。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2)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 ×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习乘法口诀。

①背乘法口诀。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43-44页

教学目标:

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教学重点:

如何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高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64=答案

56=答案

35=答案

246=答案

305=答案

153=答案

244=答案

306=答案

155=答案

二、解决问题

1、出示P43第4题图(一):你看到什么?茄子老师要我们怎样做?学生在书上列式计算。

然后指明交流:为什么用除法?84=2是什么意思?

2、出示P43第4题图(二):你知道什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为什么用除法?

计算它们用了哪句口诀?

44第6题仔细看一看,同桌说一说你看到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全班交流。

请小朋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说一说每个算式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独立完成第7、8题

三、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第44页第9题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能力点:

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

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7--9的乘法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难点:7--9的乘法口诀。

课时安排:

1、7的乘法口诀 4课时

2、8的乘法口诀 3课时

3、9的乘法口诀 4课时

4、整理复习 1课时

1、7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

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每人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七巧板,介绍:这是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的七巧板,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喜欢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一摆,看能摆出那些可爱的图案。

学生独立拼摆,在班里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用这七个七巧板摆自己喜欢的图案,那你们看七巧板还能摆出哪些可爱的图形?

出示教材第72页例1的图案和统计表。

二、自主探究:

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个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学生汇报。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完成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测: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个七巧板。

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

3、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小组合作编出口诀。

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编出了7的全部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交流一下编口诀的方法。

4、比一比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交流记口诀的方法。

5、对口令。(师生、生生)

三、拓展应用:

1、一个星期有几天?2个星期有几天?3个星期有几天?4个、5个、6个、7个呢?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说口诀。

7×3 7×5 7×6 7×4 7×7 7×2

7×1 3×7 5×7 2×7 6×4 6×5

4×7 6×7 5×2 1×7 6×6 5×4

3、游戏:邮递员送信。

35 21 42 28

7×5 7×6 5×7 4×7 3×7 7×4

6个7 5个7 6×7 7个3 4个7

4、73页第4题。

学生说明图意,你能提出问题吗?自己独立解答。

5、7×2+7 7×5+7 7×7-7

这三题可以怎样计算?能用乘法口诀计算吗?哪句口诀?

6、:开放题:如果忘记了7*6=?你可以怎样想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点:

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

教学重点: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7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3、填空:

二七( ) 四( )二十八 三七( )

( )三十五 六七( ) ( )七四十九

三五( ) ( )七得七 三四( )

4、看卡片说得数和口诀。

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5 6×2

5×7 6×6 3×7 5×5 4×7

5、看数说它是由几和几相乘得来的。

12 21 28 16 35 14 42 36

二、自主探究:

教室里要摆3行花,每行7盆。一共要摆多少盆?

水彩笔每盒5元,买7盒, ?

问:要求问题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分析计算,再交流想法。

三、拓展应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

请将本月的日历记录在上表中。

1、第一个星期日是( )号;第二个星期日是( )号;

第三个星期日是( )号;第四个星期日是( )号。

2、仔细观察着四个数字,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

第二个星期日是()=()+7×();

第三个星期日是()=()+7×();

第四个星期日是()=()+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提问:我们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

2、 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1的口诀有1句;2的口诀有2句;3的口诀有3句;4的口诀有4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3、 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问:怎样整理45句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把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3、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及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在分析、比较中找出比较简明、方便的整理方法。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乘法口诀表的观察发现,找出乘法口诀表的特征,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能力。

三、应用拓展:利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已知两个因数求积;已知积求两个因数。)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复习内容:

教材练习九相关题目。

复习目标:

1.巩固乘法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感知一个乘法算式在脱离情境支撑的前提下,可以表示两种含义。

3.培养孩子独立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在练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我们已经认识了乘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关于乘法的知识。

1.乘法的意义。

2.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在小组内回顾、交流后指名汇报,师生共同补充完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师:通过前两节课对乘法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吧!二、针对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9题。引导学生看清题中的条件,再独立列式,同桌互相读一读。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题目的习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0题。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结果。对于“3+2+1+3”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把“2+1”看成“3”,即原式可以看成“3+3+3”。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2题。学生自主连线,指名展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3题。教师引导:3×2既可以画成3个2,也可以画成2个3。5×4既可以画成5个4,也可以画成4个5。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交流、检查。教师有选择性地展示,集体进行评价。4.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4题。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把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并计算,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简便性。

四、拓展延伸把下面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4+4+8=4×6

5+5+5+10=5×57+7+7+7+7-7=4×7

2+2+2+2+2-4=2×3五、课堂总结这几节课我们都在学习乘法,对于乘法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重在复习乘法的意义。通过练习,再次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在练习中,始终抓住乘法的意义教学,不脱离乘法的本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练习始终结合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感知乘法的简便性。不足之处: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少。

教学建议:适时丰富学生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学模型的意义。

最新范文

数星星的孩子最新5篇01-16

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精选3篇)01-16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6篇)01-15

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优秀5篇)01-13

《葡萄沟》第一课时【优秀5篇】01-12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优秀9篇)01-12

《回声》优秀10篇01-11

闹花灯优秀6篇01-11

二年级美术教案(优秀3篇)01-11

守株待兔教案优秀9篇01-10

64 85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