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7篇】

2023-04-14 09:37:40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朋友们带来了《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一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狼》这篇课文。”

(板题:狼)(PPT1)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见PPT2):

1、能正确朗读全文。

2、能正确译将并背诵课文第1-3小节。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今天的目标?”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请看大屏幕。

(出示自学指导一)(PPT3)

读书时语速不要太快,3分钟后比比谁能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声音响亮。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1、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更正有误的地方,师板书生读错的字,并表扬读的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2、出示易读错的字,请学生上台注音,余生更正(PPT4)

3、学生齐读板书的字两遍。

4、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全班再次朗读全文。(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语速不要太快)

三、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师:大家都会读了,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练习译讲。

(出示自学指导二)(PPT5)

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练习翻译第1-3小节,如有疑问可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8分钟后,比比谁能正确译讲,译讲时先读一句原文,勾画并解释一下重点词语(PPT6),最后连起来翻译句子,其余学生认真听,更正有误的地方。

1、学生读课文,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请同学起来逐句译讲,若发现错误则请学生更正;若还不对,师生讨论更正,并适当板书生译错的词。(译讲完一小节,就让学生齐读一小节,老师对翻译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肯定)

四、当堂训练(一)

读课文,背诵课文。(PPT7)

请同学们背诵课文1-3小节,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更厉害。

出示背诵提示(PPT8)

五、宣布下课

课堂检测 篇二

1.看拼音,写汉字。【目标1】

lán lǚ(    ) zāo tà(    ) jié(     )据  阔chuò(   )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深刻含义?【目标3】

3.于勒一生中的经济情况有三大变化,菲利普夫妇一家对于勒的态度也有三次变化,而菲利普夫妇也有始终不变的方面,请用简洁的话分别概括这些变化。【目标2、4】

⑴于勒经济的变化:挥霍家产——(      &☆www.shubaoc.com☆nbsp;  )——衰败穷困

⑵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惧怕憎恨——奉为福星——(        )

⑶菲利普夫妇不变的方面:(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

2、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大意。

3、学习小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通过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思想。

5、认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题。

方法指导

诵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具体语境中分析体会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生字

拮(jiè)据栈(zhàn)桥褴褛(lán lǚ)牡蛎(mù lì)阔绰(chuò)

煞白(shà)撬开(qiào)诧异(chà)糟蹋(zāo tà)衣冠(guān)

哲尔赛岛(zhē)

2、解释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糟蹋:损坏,浪费。

褴褛:指衣服破烂不堪。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俱,全,都,一起。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郑重其事: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

衣冠整齐:衣服和帽子穿戴的整齐端庄。

为期不远:指快到约定或规定的日子了。

二、题解

1、莫泊桑: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羊脂球》,轰动法国文坛,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俊友》,《漂亮朋友》,《一生》等;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三、课文诵读指导

小说以“我”为主体叙事,因此叙述语言要读的平缓,娓娓道来;菲利普太太夸赞于勒时,要读出热切期盼的语气,骂于勒时,要读出尖利刻薄的语气;菲利普先生盼于勒时,也要读出期盼的语气,在船上认出于勒时,要读出紧张、没主见、还有些怕妻子的语气。

学生读课文,体会。

四、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大意。

1、析题:“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全文的核心,全家人的心情特别是菲利普夫妇的情感紧随着于勒的命运在变化。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心情,例如:盼于勒。(1---4)

2、理清故事情节。

盼于勒:(1---4)夸于勒(5---19)遇于勒(20---47)躲于勒(48---49)

五、主题探究

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以下几种理解。

1、金钱关系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正揭示了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虚荣说。小说一开始就点名了菲利普一家的社会地位------处于社会中下层。但菲利普夫妇却具备那种爱慕虚荣、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小说通过几件小事揭示了那种虚荣的近乎滑稽的丑态,这种虚荣让他们连多看一眼于勒的勇气都没有。

3、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有人认为,从菲利普夫妇的立场看,他们不认于勒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财产,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于勒的恶行使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因为女儿的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为他们摆脱贫困的唯一的救命稻草,后来遇到因贫困潦倒无颜回来的于勒,认下于勒,他们的生活将更加贫困,甚至会扼杀女儿来之不易的婚姻,挣扎在生活底层的小人物只好躲开弟弟。

一、作者简介

(见教学设计二略)

二、梳理情节

盼于勒------夸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作业:完成《创新课时训练》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导入

(直接导入,略)

新课

一、研读课文。

1、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对菲利普夫妇进行描写的语句,①作者用了那些描写?②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语气中充满了期盼、渴望。菲利普太太学两位太太吃牡蛎时,表现出典型的小市民的虚荣。当她认出穷水手是于勒时,不安、脸色苍白、向旁边走几步躲开于勒,写出了人物失魂落魄的心态,自私贪婪,虚荣势利的性格特征。“哆嗦”,“暴怒”,“破口大骂”刻画出了人物的精明、刻薄、泼辣。

2、“我”父母对于勒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其中不变的是什么?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反映出了什么?

明确:于勒穷时是“全家的恐怖”,“流氓”,“无赖”;富时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其中不变的是对金钱的追求和贪婪。这种变和不变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探究质疑

1、关于于勒该如何评价?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理解如下。

①难以原谅的败家子。小说对于勒采取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当初他行为不正,糟蹋钱。到美洲后,从来信中知道挣了点钱,但他花钱很阔绰,说明他的行为没有变,所以才会再次穷困潦倒。

②可怜的被遗弃的人。年轻时因为行为不当被打发到美洲,后回到法国却不愿回到亲人身边,怕拖累他们。而他的哥哥嫂子却唯恐避之不及,因此于勒是值得同情的。

三、完成学案(略)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及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重点是:关键是通过对小说跌宕起伏的巧妙地情节结构分析,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爱情,只有金钱的现实。

2、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人物较多,不同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描写的角度、方法,人物的命运、性格也有差异,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难点应该是: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情节,分析不用人物性格特点及在小说结构和表现主题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教师关键要引导学生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力求创设情境,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概括的能力,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

2、本课灵活彩线、面、点结合方法,从结构到内容,从整体到细节,由外表到内心,由个人到社会,层层深入地分析欣赏小说独特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主题思想。

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线”一一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以点画出一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线索深入分析全篇课文,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接着从“面”上全体把握小说的人物及其作用,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从“点”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细节,及前后态度变化,分析人物性格,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3、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组织教学,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难点突破、重点探究等教学环节,及师生双边活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

小说中的相关背景材料、作者创作特点,字词理解,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可布置提前预习,可通过课上集中交流或质疑解决,抑或通过课后练习解决,以便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所以教时计划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投影)

“十年思盼,天涯海角,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近在咫尺,骨肉恰如陌路人。”这付对联是对崇拜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生动概括,今天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从中会得到进一步诠释。

二、整体感知:

1、概述故事: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

年轻时________________,于是_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于是,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终于被弃之家门外)

2、明确线索:

小说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小说的情节,可以用一个“变”字来概括

于勒经济地位经历哪些变化?

-------------明确:经济地位:穷——富——穷(明线)

随着于勒经济地位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态度变化:恨------盼------躲(暗线)

围绕这些变小说设置哪些悬念?哪些巧合:

------学生讨论:(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3、理清结构

(1)填空

开端(____于勒)——发展(____于勒)——高潮(___于勒)——结局(____于勒)

------明确: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2)小结: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对比鲜明,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构思很巧妙

4、归纳主旨:

(1)、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2)、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难点突破:

1、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提示: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一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二是看作者在谁的身上用的笔墨最多。

-------讨论后明确: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描写内容较多并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

2、其他人物分别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我”是见证人;一方面让“我”充当故事的叙述者,使行文显得真切自然,同时“我”又是故事中的角色,“我”的善良、纯真正好反衬了父母亲的自私冷酷,使文章更具讽刺意味;另一方面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姐姐姐夫是从侧面反映资本主社会金钱不仅左右着亲情,还影响爱情。

四、重点探究:

1、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一种人?结合具体情节说明理由(有表情的演读)

讨论明确: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但又不免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从语言、动作、神态、心情细节描写中可看出来;

-------从菲利普夫妇对弟弟前后不态度变化中可看出来;

-------从与“我”对叔叔的不同态度比较中可以看出来;

-------从社会背景及家庭现状及痛苦心境中可以看出来。

五、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提示:

1、构思上收获;

2、语言上收获;

3、认识上收获。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叔叔: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恨-----赞-----躲

六、作业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栈桥()煞白()撬开()

诧异()牡蛎()别墅()皱纹()

褴褛()阔绰()女婿()嘟哝()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叔叔于勒》从题目看,“我”是线索人物,于勒是主人公。

b、作者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

c、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

d、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主要采用作者从旁描述的手法。

3、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完全不同的态度的描写,刻画了这两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________关系。

4、阅读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尚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4、阅读第四段回答:这段文字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描写。

5、第四段文字深刻地揭示出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特征?

答:

6、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7、阅读五、六、七段回答:我母亲也害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段话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8、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参考答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jié)栈桥(zhàn)煞白(shà)撬开(qiào)

诧异(chà)牡蛎(lì)别墅(shù)皱纹(zhòu)

褴褛(lǚ)阔绰(chuò)女婿(xū)嘟哝(nong)

2、d3、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

4、

(1)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2)怕多花钱。

(3)吝啬、虚荣。

(4)神情、动作、语言

(5)怕秘密被揭穿,多年美梦破灭,失魂落魄,心中充满恐惧。

(6)不知说什么好。

(7)虚荣心强,冷酷而专横

(8)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

学习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表情、行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法指导: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小说的重要人物,分析其性格,再归纳主题。

预习导学:

1、走近莫泊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栈桥()煞白()撬开()

诧异()牡蛎()别墅()皱纹()

褴褛()阔绰()女婿()嘟哝()

3、问题与思考:

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请你用类似“盼于勒”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①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③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重点难点: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导入: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板书课题作者)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在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2)字词

A、字

别墅 煞白 栈桥 褴褛 恭维

糟蹋 拮据 阔绰 赔偿 撬

B、区别形似字

┍褛 ___( ) ┍端 ___( )

┕缕 ___( ) ┕瑞 ___( )

┍褴 ___( ) ┍蛎 ___( )

┕滥 ___( ) ┕砺 ___( )

C、解释下列词语

拮 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糟 蹋:这里是浪费的意思。

褴 褛:(衣服)破烂。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的奥妙。

郑重其事:形容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而增大。形容发展得很快。俱,一起。

恭 维:为了讨好而赞扬、奉承。

D、积累:

毫无疑义 迟疑不决 郑重其事 诧异

与日俱增 莫名其妙 煞白 拮据 计较

2、听课文诵读录音,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于勒是怎样一个人?穷——富——穷

(5)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

(6)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

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7)这篇小说家提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盼 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赞 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遇 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 于勒。

5、思考

(1)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哪些事情使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开始,他们厌恶于勒,认为于勒是“坏蛋”、“流氓”、“无赖”,这是因为于勒“糟蹋钱”,并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后来于勒来信说“赚了点钱”,“做了大买卖”,表示不但愿赔偿哥哥的损失,而且还要发财回来与兄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这时,就赞美于勒,于勒便一跃而成为“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有办法的”人。可是,在船上巧遇落魄归来成为穷光蛋的于勒时,于勒再次成为被咒骂的对象。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勒的态度是随着于勒的钱财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表明了在19世纪末期的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只有纯粹的金钱关系,毫无亲情可言。

(2)菲利普夫妇的内心活动是通过哪些方面显示出来的?

第一方面:对于勒态度的第一次变化之前菲利普夫妇的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若瑟夫的介绍得以表现。

第二方面:吃牡砺的细节以及在船上遇到于勒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是通过若瑟夫当时的所见所闻来显示。描写他们的语言、行动和肖像(主要是神态)来表现他们的庸俗、自私、爱慕虚荣和冷酷的心理。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小说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标题强调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点明了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亲属关系。作者对于勒本人着墨不多,主要通过侧面来展示他的经历、遭遇和性格特征,但他对作品情节发展和主题的表现却起了关键作用。小说以他为纽带,推动情节的发展。标题寄寓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的。标题正是采用了叙述者“我”的口吻来表达的。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亲,而他的儿子若瑟夫却偏偏要认“我的叔叔”,这就无情地鞭挞了像菲利普夫妇那样丑恶的拜金主义者,含义很深刻。

(5)“信”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于勒从美洲写来的两封信,被菲利普夫妇誉为“我们家里的福音书”,这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心理和揭示中心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原来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的于勒,突然变成为菲利普一家的“希望”,其关键就是他的两封信。于勒两封信的内容要点是:(1)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他的哥哥的损失;(2)说他发了财就会回到哈佛尔,并希望为期不远就可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于勒透露金钱信息的来信,对菲利普夫妇具有无比巨大的诱惑力量。从此,在他们心中分文不值的“坏蛋”、“流氓”、“无赖”,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一个有办法的人”。“信”所带来的变化,说明金钱是支配一切的力量。它使菲利普夫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朝朝暮暮做着黄金梦,它又使菲利普的二女儿赖以顺利成婚。围绕着这两封信,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得以充分揭露,所以我们说,“信”是作者情节发展的基础,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6、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人物态度对比: 前:(从文中找出词语) 后:(从文中找出词语)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7、分析明快个性化的语言

(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上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2)“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夫妇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的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

(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的善良、纯真,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8、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9、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小说中,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的景色,明丽而轻快,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在小说的结尾,菲利普夫妇害怕穷水手于勒来“吃”他们,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时,他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变得阴郁沉重了。这反映了菲利普夫妇从希望的巅峰跌落到失望的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我”对父母势利、冷酷的不满以及对叔叔的同情也隐含在其中。

10、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11、深入探求:

(1)、本文的情节安排巧妙自然,表现在哪些地方?这样安排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起什么作用?

本文的情节安排巧妙自然之处,主要表现在高潮部分,即当菲利普一家人正高兴地乘船去哲尔赛岛旅行,却在船上和他们盼望已久的现已沦为穷水手的于勒邂逅相遇。说它巧妙,是因为这种相遇正好是他们乘坐的船上,正好是在他们兴冲冲地去旅行的时候;说它自然,是说于勒生意上失败,不愿回到哈佛尔再受兄嫂的气,就在船上当了水手,菲利普一家正好乘这艘船,也就很自然地邂逅相遇。正是由于这一情节的安排,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的性格才得以最充分的表现,小说的主题也就得到极为生动和深刻的体现。

(2)、《孔乙己》中,作者安排了个“我”,本篇中也有个“我”,这两个“我”在作品中的作用一样吗?

基本上一样。在本篇中“我”是叙事人,把各种事件串成整体。小说所有人物的态度、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我”是个孩子,以纯真的童心,从“我”的角度来评说其他人物,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使读者随着“我”的感受去嘲讽、去鄙夷、去同情、去怜悯,既有力于表现主题思想,又增添小说的亲切感与真实感。

(3)、这篇小说是怎样巧妙安排情节的?

这篇小说取材于19世纪法国的日常生活,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构思极为精巧。他先以洗练的笔墨叙述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情况和他们对于勒衣锦荣归的企盼,构成强烈的悬念;再插叙于勒在菲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于勒衣锦荣归的气氛;然后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归来,与兄嫂游船巧遇的场面,把故事一下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这种大起大落的巧妙安排情节,不仅收到了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而且把菲利普夫妇由恐怖到希望、由希望到躲避的内心世界和小市民“唯钱是亲”的丑恶灵魂暴露无遗,大大深化了主题。

(4)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法的好处是(1)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2)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3)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12、辨析研讨,谁是主人公

(1)文题是〈,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略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穷水手当作兄弟看待后,仍认为于勒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而在“我”身上,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B)心中叔叔;

(C)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13、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10、小结。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提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11、作业。

(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课后练习。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及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的:

1、理解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教学准备: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的:简介作者,掌握字词,了解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人与人,人与亲人之间应有的关系;

2、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P168)

(二)导学导读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P168)

2、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撬开:用棍棒后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

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

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3、指读预习提示,明确学法。

4、教师范读全文谎生思考划分部分、归纳段落大意?

5、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1——4),盼。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第四部分(48——49),躲。

(三)布置作业:练习六。

第二课时

课时目的:学习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承前导入

1、抽查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段落划分及大意。

二、讲析一、二部分

1、指读第一部分

2、讲析并板书

(1)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

①样样——都要节省(无一例外)总

二②请吃——不敢答应(以免回请)拮

③买货——减价底货(拮据至极)分——穷

段④长袍——自己做的(无可奈何)据

⑤花边——计较半天(爱慕虚荣)

(2)三、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

(2)小结: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

3、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4、速读后,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最新范文

成全一棵树的阅读理解题答案(优秀3篇)04-14

《白手起家不能手无寸铁》阅读题答案(304-14

《滕王阁序》译文优秀4篇04-14

教师教学教案优秀9篇04-14

项链教案优秀4篇04-14

11大自然的语言优秀5篇04-14

《池上》教案【优秀6篇】04-14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优秀10篇)04-14

《让我们荡起双桨》优秀教案【优秀7篇04-14

《 找规律》教学反思(优秀6篇)04-14

77 4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