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带来了《故乡》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故乡》教案 篇一
教案
【设计思想】
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的主要人物,“我”是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用小黑板或投影显示以下表格)
对比内容 外貌
少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五。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六、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七。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2.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学习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去,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八。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九。附板书:
小说阅读方法: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积累语词。
赏析
小说写“我”“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再通过自己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表达了离乡多年后重新回乡的一番物是人非的感慨。小说一开始所极力渲染的那种悲凉的气氛,这是为后面的感慨作渲染和铺垫:“时候既然是深冬……没有一些活气。”这也正是“我”此次回乡的悲凉心境的反映。作者忍不住怀疑“这可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旋即转入对故乡的回忆:“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又恍然意识到,“故乡本也如此”,只不过是“我”的心境变化而已,“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来就没什么好心绪”。这“心境的变化”表明了“我”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离本乡、“走异路,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求别样的人们”这一段隐藏在小说背后的曲折经历之后,却仍然在为生活而“辛苦辗转”的失落和悲哀,而这一切正是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困惑和迷茫。带着这样的心绪,“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心中自然感到了无限的凄凉。在这个意义上,“回乡”也正是“寻梦”,从而带有了一层形而上的人生况昧,这表达了一个出走异乡的现代文明人对于故乡的眷恋,一种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
然而“我”又是带着失望与悲凉离开故乡而再度远走的,因为这时候的故乡已不能带给“我”所需的慰藉和满足,而小说因此而蒙上了一层浓郁的悲雾,如茅盾所言:“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这“隔膜”具体体现在“我”与闰土的身上。小说写到“我”在听到母亲提到闰土时,脑子忽然闪出了一幅“神异的图画”,“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深蓝的天空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图画正是“我”记忆中的美好童年的幻影;而“我”的这次回乡,一半也是想要寻回那已经逝去的美好回忆,然而并不能,因为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里的幻影”而已,那一幅美丽的神异的画面,其实是“我”幼年时凭着一颗童稚的心,根据闰土的描述而幻想出来的梦罢了,“我”只是如“我”往常的朋友们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可以说,此时闰土的出现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虽然“我”也一直未能亲身体会到闰土所讲的装谅捉小鸟雀、海边拾贝壳和瓜田刺猹的乐趣,而这些欢乐的记忆只在“我”脑中蕴藏、发酵,加上农村淳朴的乡情,最后汇结成了那一幅神异的美妙的图画。也就是说,在那美妙的“故乡”从未在现实中真正地存在过,所谓的“我”所记得的“好得多了”的故乡也却只是永远地存在于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中,——真正有过的,那不过是“我”所幻化的故乡的美妙而已。因此要“我”“记起它的美丽,说出它的佳处来”,那“我”就“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那么所谓的“寻梦”,也只是一种充满渴望的幻象而已,一个永远悬置而不可到达的梦境。而这是在小说一开始就已潜藏的一个困扰现代人的悲哀——精神家园的失落。小说从“还乡”到再次“出走”,这真切地记录了现代知识分子在乡土情结与现代性渴望之间纠缠难开的心路历程。
二十多年后“我”见到闰土的隔膜,那正是“我”对故乡美好梦幻的破灭。茅盾将这“隔膜”归咎于“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这是从社会学来看待的。闰土见到“我”时,分明叫出的那一声“老爷”,这让“我”感到了我们之间已经隔着的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母亲听了后说:“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大班是股闰土却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而这“规矩”,便正是从祖祖辈辈“历史遗传”下来的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亦即封建宗法制的儒家主流文化的体现。而闰土叫水生“给老爷磕头”,将这等级观念继续遗传下去,这种麻木和不自觉感到了窒息般的心酸。从某种角度来看,乡村社会的人们带着一种既势利又羡慕的眼光打量衣锦还乡者,而回归者却永远是怀着一种浓郁的乡土情结来期待故乡的温情。这种心理的错位即是另一种“隔膜”,是出走还乡的现代人普遍遭遇到的难以磨灭的情感伤痛。这样看来,“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其实已深入到现代人的普遍性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之中了;而且,“我”的离乡寻梦,追求现代文明的一种“飞向远方、高空”的生活和理想追求,而和闰土的坚守故土安于现状的一辈辈扎根大地“生于斯死于斯”的传统农民保守的生活和生命观念之间,犹如两条相交的线条,从过去到未来,向着巨大的时空方向无限地背离;而这种背离也并不因我们从小想要“一气”的亲密而有所改变,正是残酷的生活(或者说是命运)将人们推向了不同的人生轨道,并越走越远。或许在现代人的生存体验中,他们渴望超越这种社会既定阶层,这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无论他们在外面的世界闯荡得如何成功或失败,他们都不想在故乡这一特定的空间遭遇这种“隔膜”与背离。但他们却无法改变这一点,就像鲁迅无法让闰土一如既往地接受自己一样;因而不免有着深沉的压抑和悲哀。这种悲哀又在“我们”的后代,水生和宏儿身上继续延续;两个孩子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我”与闰土的昨天,而另一方面也留下了无尽的内心纠结和困惑:是不是水生和宏儿将来也会如今日的“我”和闰土一样地隔膜起来,还是他们真的会有更好的生活。整篇小说几乎在阐释这样一个富有意味的“绝望的轮回”。
《故乡》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1、 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1、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2、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3、 “杨二嫂”的变化。
4、 闰土的变化。
三、“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三、人物形象
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将希望寄托神灵
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四、深入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12段:明朗、美丽、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作者离开故乡时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作者气闷,闰土的变化使作者悲哀。
3、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4、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六、作业: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故乡》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欧洲的社会概况和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发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科书分析
参见92~93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欧洲环境、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从辽阔的非洲大陆向北穿过地中海,就来到了欧洲。作为世界上比较富裕的大陆,欧洲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2.识图练习。阅读教科书第42页最上方的文字,在世界政会图、两半球图上查找欧洲的位置和范围。
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42~43页的课文,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给学生。
思考:
(1)欧洲有怎样的气候特点?
(2)德国的环境和社会风貌哪些特点?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对以下问题充分展开讨论:
(1)我所熟悉的格林童话和安徒声童话中的主人公。
(2)欧洲有怎样的气候特点?
(3)德国的环境和社会风貌有哪些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通过阅读教科书第43页豆博士的话展开讨论,也可以就欧洲其他国家进行讨论,教师给予讲解和补充。
6.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要准备好有关欧洲环境、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2.要准备好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3.教学中对欧洲其他国家的介绍,不要搞成地理知识介绍;只要侧重与比较简单的一般社会状况、特点就可以了。
家庭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43页“我所了解的欧洲国家。”
2.预习与探究关于俄罗斯的社会状况。
建议
对学生的“我所了解的欧洲国家”给予等级。
《故乡》教案 篇四
黄殿继
《故乡》中使用省略号的次数非常多,统计全文共有28个省略号,其中有26个用于人物语言之中。它们对刻画人物形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闰土的话语中有14个省略号,杨二嫂的话语中有2个,其余10个在“我”、母亲和宏儿的话语中。分析这些省略号的用法,有助于我们对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可以从中体会鲁迅先生对标点运用的独具匠心。
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中,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纵观全文闰土的语言,除了第21段,其余每句话语中都有省略号,这不能不说是鲁迅先生的精心安排。
先来看看少年闰土的语言。作者采用“我”回忆的手法来写少年闰土,其中语言描写共有第18、21、23、26、28段等5个地方,除第21段外,其余4段的结尾都有一个省略号。也许因为时隔20年,回忆起来有些模糊;也许因为年少时由于不熟悉闰土的生活而对他的话语感到新鲜却又无法全部理解,所以作者用了省略号。但作者为刻画少年闰土性格的需要而多次使用省略号却是勿庸置疑的首要原因。一般认为,这4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表示闰土说的话非常多,表现了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再来看看中年闰土的语言。20年不见的儿时伙伴相见,自然少不了一番促膝交谈。文中关于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有6个地方,闰土的这6段(句)话语中,共有10个省略号,4个在话语中间,6个在话语末尾。第1个即第60段的“老爷!……”这是刚见面时,闰土在经过非常矛盾、非常复杂的心理斗争之后,终于态度恭敬地喊出的一句话。这省略号表明闰土心里还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知怎么说,他迟疑着,同时也在斗争着。由这个省略号,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饱经沧桑的中年闰土那一脸的尴尬和无奈,为他这一声“老爷”,也为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儿时的情谊。第2个即第62段末尾的省略号,是闰土在介绍自己的孩子水生时说的一句话。水生怕羞,闰土便为他的失礼作解释。省略号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闰土还想补充一些话,却什么也没说出,也可以理解为闰土说了,但说得很含糊,让人听不明白。第3个省略号在第64段,很明显,应理解为闰土的话被母亲打断了。但也应深入一点想到,母亲之所以会打断闰土的话,也许是因为他讲到这里时又吞吞吐吐起来了。接下来是第66段的两个,这是闰土和母亲的对话。话语中间的一个省略号表示他说话的断断续续,话语末尾的一个应该跟第62段的那个省略号用法相同,与此用法相同的还有第69段末尾的那个省略号。第71段的4个省略号,最能表现中年闰土说话的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话语中间的停顿。这是在“我”寻问他的景况时的答话,闰土心里的苦本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可他满肚子的话也只能挤出这么几个断断续续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见,闰土一边摇着头,一边悲苦无奈地诉说着,每说完一句,都要等很久才有下一句。他的思维已经不能很好地连接起来了,他只能慢慢地挤,到最后,什么也挤不出,便“只是摇头”。这是中年闰土说话最长的一次,也是省略号最多的地方,作者的用意,就是要表现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这与少年闰土那滔滔不绝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是话语中的省略号,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描写中,用法却不相同,但它们对塑造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却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二嫂的话语中有2个省略号。一个是第46段“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这是杨二嫂发现“我”不认识她时说的一句话,省略号表示杨二嫂故意把语音拖长,以显示自己“抱过‘我’”的功劳,表现她为了讨好“我”而极力套近乎、拉关系的丑态。另一个在第52段中,是杨二嫂在讨不到便宜后,一边愤愤地往外走,一边絮絮地说着,但她的眼睛却在搜索着可以拿的东西。省略号表示她说到这里时已发现了猎物——母亲的一副手套,于是话便停在了这里,而她为了掩饰自己,又故意拖长了音调。这样,—个自私自利、爱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其余1O个省略号是用在“我”母亲及宏儿的话语中,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广东省惠州市三栋中学516025)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10月
《故乡》教案 篇五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9课 奥林匹克的故乡教案
本课教学目标:
1.知道希腊的地理位置,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希腊的位置;
2.知道希腊气候的一些突出特征,理解希腊气候和处于东西方相接的地理位置对其饮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3.知道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了解古希腊文明对西方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希腊灿烂文明史的学习,深切感受古希腊文化所蕴含的哲理美、建筑美等美学内涵,初步了解古希腊人的民主意识和奥林匹克精神等。
第1课时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希腊风土人情、气候、饮食等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哪些客人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出示福娃图片)
2.它们都是xx年奥运会的吉祥物。关于xx年奥运会,你们都了解哪些信息了?(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出示一些画面)
3.是啊,,奥运圣火将在中国北京熊熊燃烧,这是所有炎黄子孙为之骄傲的一年。同学们,你们知道奥运圣火来自何处吗?(课件:圣火之源)
4.小结揭题:
奥运会的全称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访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 (板书课题:9奥林匹克的故乡)
(设计思路:以学生当前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增加了教学的现实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二)学文,整体感知。
1.观风光,初感受。
(1)请大家欣赏一段有关希腊风光的录像片。(播放录像)
(2)学生交流对希腊的整体印象。
(3)教师小结:美丽的希腊,迷人的雅典,那令人神往的自然风光,那独特的风土人情,那丰厚的历史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看地图,识位置。
(1)过渡:希腊在哪里?它有着怎样的地理特点呢?
(2)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找出希腊;
(3)结合希腊的位置图,细读《希腊在哪里》部分。
(4)练习: 出示p75“找一找”中的问题,让学生边指图边回答。
(5)小结:希腊处于东西方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独特,加上自然环景优美,历史文化丰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
3.作导游,知希腊。
下面我们来开展一个活动,每个学习小组组成一个导游团,选一个口才好的同学作导游,其他同学作他的智囊团,为他出谋划策,帮他设计导游词,从风土人情、气候、饮食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多姿多彩的希腊”,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一小组的导游介绍得具体、生动,让游客愿意跟你去!
(1)学生自读p74-p75的“希腊在哪里”、“希腊的气候,饮食” 这两段文字,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分小组准备, 教师相机指导。
(2)各组导游上台介绍,
(3)听了刚才这几位导游的介绍,你最想跟哪位导游去旅游?为什么?
(4)小结:希腊多山,海岸线曲折,三面临海,一面靠山,这样的地形特点使得希腊气候受海洋的影响明显,即使在阳光强烈的夏季,希腊人仍感到比较舒适。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油橄榄,葡萄和柑橘生长旺盛。希腊是传统的农业国,可耕地面积较少,因此服务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希腊的旅游业是获得外汇的主要来源。
(5) 听了刚才各位导游的介绍,我真想去希腊走一走,你们呢?
(设计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这里通过看录像、“找一找” 游戏和作导游等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了解希腊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
(三)总结本课。
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读书和讨论等多种方法了解了希腊的不少知识。如果你们想知道的更多,建议去网络或者图书馆查找。
(四)课后作业:
收集希腊历史文化方面的资料(图片、故事等)。
三、课件制作与使用的设想
本课时课件内容有:福娃图片、北京奥运信息图片、希腊圣火仪式动画、希腊风光视频和希腊地理位置图,使用时根据菜单提示,用鼠标点击图片或使用任意键均可演示。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1.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学时要注重提高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的积极性,教学形式多样化;
2.评价以鼓励为主,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交流、演示。
第2课时
一、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师生一起收集希腊历史文化方面的资料(图片、故事等)。
3.教师准备资料:欧洲中世纪法国或俄罗斯等国黑暗的独裁统治事例。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希腊,谁来说说你对希腊的了解?
2.学生交流认识。
3.过渡: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不光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更拥有优秀的历史文化。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开展小组自学。
小组学习要求:自读p76-p79“照亮西方的希腊文明”这部分内容,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每个小组从民主意识、文学、哲学、建筑艺术四方面选择一个方面展开讨论,说说对希腊文明知多少。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每个小组先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作补充。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交流:
(1)“崇尚民主的雅典人”:
①指名读“崇尚民主的雅典人”
讨论:雅典人为什么积极参加公民大会竞选?
②补充故事:欧洲中世纪法国或俄罗斯等国黑暗的独裁统治事例。
③小结:雅典人崇尚民主,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对后世希腊及欧洲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闪耀智慧光芒的希腊哲学”:
①结合学生回答分别出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头像,学生讲一两则他们的故事。
②小结:希腊哲学的诞生,真是照亮了欧洲历史的夜空,在历史上闪耀着 智慧的光芒。
(3)“辉煌的早期文学”:
①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文学,是希腊文学最辉煌的时代。
《荷马史诗》和《伊索寓言》就是其中的代表。
②课件演示、小组讨论交流表演《伊索寓言》里的故事。
③小结:希腊文学有持续近30xx年的悠久历史,对后来欧洲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4)“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
(1)观看一组希腊精美绝伦的古典建筑图片,重点是“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希腊建筑的资料,并加上解说词介绍一下。
(设计思路:放手让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让学生自己分析,而不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作用方能得到凸现。既达成了深入了解希腊的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师生共同总结。
有人说:如果你只能有旅游一个国家的时间,只有研究一个国家的精力,而希望对整个西方文明的起源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希腊是唯一的选择。
你同意这句话吗?请说明理由。
的确,希腊的文明照亮了整个西方,滋养着整个欧洲文明,堪称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藏。
三、课件制作与使用的设想
本课时课件内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头像,希腊古典建筑、雕塑、神话人物图片和寓言故事动画《狐狸与葡萄》,使用时根据分类菜单提示,用鼠标点击图片或使用任意键均可演示。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1.希腊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尽量鼓励学生进行信息的整理加工和语言表达;
2.本课时教学内容学生只要基本知道就行,不必大量机械识记,重点应着力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希腊人的民主意识和希腊文化所蕴涵的美学内涵。
3.评价不应只重知识的掌握,更应关注课堂参与积极性。
第3课时
一、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师生搜集奥运冠军和奥运会中成绩落后的选手仍奋力拼搏的故事和图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走进希腊,了解了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其实,希腊引人注目的还不仅于此,它还向全世界奉献了一件最珍贵的礼物——奥林匹克运动。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亲近希腊,了解奥运。
(二)了解奥林匹克运动。
1.走近奥运,了解它的起源。
(1)指名朗读小知识”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
(2)大家知道,公元前776年的夏天,在离雅典370千米的奥林匹亚竞技场举行了第一届奥运会,此后每四年举行一次,持续千年之久。公元后393年举行了最后一次奥运,直到战后重新举行第一届奥运会。这期间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奥运冠军的故事。
(3)学生介绍了解的奥运冠军的故事。
(尤其是无锡羽毛球女子双打奥运冠军顾俊的故事:七岁那年,在父母送的生日礼物中, 还不知道羽毛球为何物的顾俊自己选了一只羽毛球拍,从此她与羽毛球结下了难解之缘。九三年是顾俊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在夺得全国冠军后,她和葛菲被选进了国家队。顾俊觉得最难忘的是xx年中国队首捧苏迪曼杯。那次比赛中,中国队获胜,气急败坏的印尼队把中国国旗坐在椅下,中国队员冲上去要和他们打架,“每个在场的中国人都有一种极强的祖国荣誉感,那一瞬间让我觉得做一个中国人胜过一切。”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辉煌一页留给她的却是平淡的印象。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她和葛菲所向无敌,三年多来在国际赛场上保持不败。)
2.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吗?请自读“来到奥林匹克竞技场”中的小故事。
3.让学生谈谈听后读后的感受。(光荣,是个人也是集体的荣誉,更为中国骄傲,为全世界的奥运健儿骄傲。)
(设计意图:从身边故事、人物说起,更有亲切感,说服力。)
(三)探讨奥林匹克精神。
1.过渡:顾拜旦复兴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也构思设计了奥运会旗,他因此被誉为“奥运会之父”。
2.出示“考考你”,学生动手填一填。
3.“五大洲的梦,三大洋的情,奥林匹克风,跨世纪的风。奥林匹克风,全世界吹送,吹到哪里都欢腾,哪里都欢腾。”为什么奥林匹克风有如此大的魅力?自读“奥运会精神----人类的财富”和“奥运休战”部分。
4.出示“古希腊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奥林匹克格言”,指名朗读。
5.奥运精神大讨论:如何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发扬奥林匹克精神。
6.小结:奥运会是和平与友谊的盛会,是公平竞争的盛会,奥运会所倡导的精神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四)策划小小奥运会。
1.为了弘扬奥运精神,我们也来策划一次小小奥运会,好吗?
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对优秀的会旗,会徽设计颁发奥运奖章。
三、课件制作与使用的设想
本课时课件内容有:“奥运会之父” 顾拜旦的人物像、古希腊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奥林匹克格言,使用时根据菜单提示,用鼠标点击图片或使用任意键均可演示。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1.对奥运精神的讨论,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见所闻来谈,切记空洞;
2.“策划小小奥运会”活动,应充分放手,尊重学生意见,对学生的设计方案以欣赏为主,重在调动学生积极性;
3.将优秀方案付诸实践,显示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最好评价。
本课教学设计总体评价与反思:
本课教学从xx年北京奥运会谈起,在老师引领下,通过“观风光,初感受”、“看地图,识位置”、“作导游,知希腊”这三个环节,激发学生兴趣,一起去探访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知道希腊的地理位置,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希腊的位置;了解希腊自然风光、气候特征。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每个学生学习小组从民主意识、文学、哲学、建筑艺术四方面选择一个方面展开讨论,理解希腊气候和处于东西方相接的地理位置对其饮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影响,知道希腊文学有持续近30xx年的悠久历史,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文学,是希腊文学最辉煌的时代及其对后来欧洲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通过“了解奥林匹克运动”、“探讨奥林匹克精神”、“策划小小奥运会”,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走近奥林匹克运动,学习希腊灿烂文明史的学习,深切感受古希腊文化所蕴含的哲理美、建筑美等美学内涵,知道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了解古希腊文明对西方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古希腊人的民主意识和奥林匹克精神等。
《故乡》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3段,积累优美的词语。
【学习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3段,积累优美的词语。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水墨画:水墨画是一种绘画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和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和花鸟,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2、我能正确流利的大声把课文读一遍。(别忘了做笔记哦。读正确,流利了吗,再来一遍吧)
我会把本课的生字、生词正确、工整的写三遍并选择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
3 这幅水墨画指的是什么?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呢?“水墨画”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4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散漫: 黄梅:
采撷: 倘佯:
咀嚼: 溢:
5 小组内大声齐读课文(整齐、正确、流利),说说课文各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二 问题交流(学问学问,不懂就问,组长监督,看看那组讨论交流最有效)
1、交流自主学习中的内容。
2、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不懂的问题,请请教你的同学吧。
三.展示提升
1、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听写,其余的再本子上写。
2、把你在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或者不懂的问题磨和同学分享分享吧。 四 巩固达标
1、抄写文中的叠词,自己再补写几个。
2、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和背诵课文2,3段。
3、收集有关菱角的相关资料。
《故乡》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景物描写
2、了解对比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二、示标
三、新授:
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2、萧索的荒村:(讨论)
①一般地说,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气又阴晦了”的“又”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写冷风发出呜呜的响声?
④“苍黄”的“苍”照应了前文的哪一个词?
⑤“深冬”“阴晦”“呜呜”“苍黄”各是写什么?这些背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⑥“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哪两个词是说明“萧索”的?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⑦“我”为什么会产生“悲凉”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仅仅是“几个”荒村吗?
3、神异的图画:(讨论)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④“我”儿时的故乡只是一个一般的村庄,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美呢?
4、朦胧中的想象
①作者写了“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异的图画”的重复?难道二十多年前的“故乡”就是美好的天堂?
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希望”。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②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体会结句的含义)
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够实现。
5、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
6、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写景要配合人物,要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四、作文片断训练:景物描写
《故乡》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教学难点
了解杨梅樹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借助字典﹐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弄清“贪婪”﹑“吮吸”﹑“伸展”﹑“甘露”﹑“细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中的思考。
练习2。
4﹑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都有哪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的值得我们怀念﹐特别是家乡的特产。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产﹖
二﹑检查预习﹕
通过演示文稿出示的生字及本课词语检查读音。要求﹕学生注意听﹐看生字的读音是否准确。字词交流﹐理解词义。
同桌互读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你在预习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的哪句话或哪个自然段最难读﹐你能给大家读读吗﹖
三﹑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的﹖
你还知道有关杨梅的哪些知识﹖
你还想知道有关杨梅的那些知识﹖
学生出示查找的有关杨梅的信息。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知识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特点。
2﹑训练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
3﹑教育点﹕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创造点﹕合理板书﹔具体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重点﹕
深入了解杨梅树的样子和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文字投影﹑杨梅图。
2﹑学具﹕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谈话。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乡的杨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让我们观看一段录像﹐到杨梅的故乡看一看。(播放录相)我们打开书﹐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的。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三﹑细读体会﹐加深感受。
1﹑故乡的杨梅树是什幺样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2﹑你自己读读这一段﹐划出描写杨梅树的词语﹐想想通过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了什幺﹖
3﹑你还有什幺不懂的﹖
4﹑资料补充理解。
5﹑理解后再读。
自读课文4-6自然段。想想你最喜欢杨梅果的哪一个方面﹖为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小组深入学习﹐自学讨论4-6自然段。小组选择学习内容﹕按小组成员的意愿。
自学讨论交流﹕(自愿选择学习内容)三个参考问题﹕
1﹑你们选择学习的内容写了杨梅果的什幺﹖(标出重点词)
2﹑作者是怎样把它的特点写出来的﹖(可批注)
3﹑请你试着读读这段话﹐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组汇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
1﹑这段话具体写了杨梅果的什么特点﹖
形状﹕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眷小刺。
颜色﹕淡红深红“黑”﹐果肉新鲜红嫩﹐汁水鲜红。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2﹑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具体写出来的呢﹖
引导质疑﹕我们根据自己自学的内容做了汇报﹐到这儿﹐对于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你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吗﹖
四﹑精读悟情﹐积累语言。
多么惹人喜爱的杨梅﹐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读﹐并背一背。
五﹑总结课文﹐练说一种水果﹕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是喜欢杨梅树﹐还是喜欢杨梅果﹖为什么?
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你带的是什么水果﹐你最喜欢它的哪一方面﹖
自由练说﹕从一方面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要求要说得較具体﹐讲出自己的感情。
同桌练习介绍﹐互相修改补充
六﹑拓展练习﹕
根据练说进行课后练笔﹐在教室作文展示栏展示。
最新范文
月光手帕阅读题答案优秀3篇03-18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优秀7篇)03-18
《第一次真好》教案优秀4篇03-18
《蟋蟀的住宅》教案精选8篇03-18
绿色蝈蝈教案【8篇】03-18
项链优秀教案(最新9篇)03-18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优秀7篇03-18
《观舞记》的教案优秀10篇03-18
《山市》教案(9篇)03-18
嘎达梅林教案(优秀4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