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教案 论语教案(优秀10篇)

2022-07-26 13:15:48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论语教案(优秀10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论语八则教案的相关知识。

论语八则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ppt①)

《周而不比》记录了孔子说的14句话,这14句话讲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交友。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见孔子之为人”。

二、探究文本

(一)交友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请问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至交?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以友辅仁”,其中“以”表示“用、凭借”。孔子认为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那么孔子说的“仁”又是指什么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是做人的艺术。”(ppt②)

(二)交友对象

古往今来,人们对交友一事都很重视,战国时期苟子就曾说过:“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友者,所以相有也。”意思是说朋友是相互信任、拥有的对象,所以选择朋友要慎重。那么交怎样的朋友才能帮助我们提高仁德修养和做人的艺术呢?

明确:“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其中“友直”“友谅”等中的“友”是意动用法,表示“以一…为友”。“直”指“正直”,“谅”指“诚信”。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有一定标准,那就是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博学多闻的人交友。

同时孔子又指出了三种“损友”——有害的朋友:便辟(谄媚逢迎)者、善柔(假装和善)者、便佞(巧言善辩)者。整句话可理解为:“与谄媚逢迎的人交友,与态度伪善的人交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为什么和这三种人交友是有害的呢?

明确(结合历代名家的注解加深对“损友”的理解):

①便辟: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马融《论语马氏训说》)

②善柔:谓面从而背毁者也。(皇侃《论语义疏》)

③便佞:辩而巧也。(皇侃《论语义疏》)(ppt③)

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试想。连自己都很少具备仁德修养,又怎能辅助朋友呢,只能让人“近墨者黑”。所以和这三种人结交有弊无益。

(三)交友态度

北师大教授于丹曾说过:“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智慧的世界,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具有光彩。”在和朋友交往方面,大圣人孔子有一位自己的“偶像”。此人和孔子同时代,长得又矮又小,而且相貌猥琐,叫晏平仲。孔子赞扬他“善与人交”,而且达到了令别人“久而敬之”的程度;甚至连司马迁也说:“如果晏平仲在世,我给他挥挥马鞭赶赶车,也是很高兴和向往的事。”

在孔子看来,我们怎样做才会成为像晏平仲那样的“善交者”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孔子给我们的建议。

1.子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明确:“躬自”指“自我”,“责”可理解为“要求”,“厚”后省略“责”,与“薄责”相对。孔子认为和朋友相交,就应该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待别人的过错,就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格,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远离朋友的怨恨了。

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3.子贡问友。子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明确:以上两句讲的是如何把握朋友相交之度。“数”读shu,可译为“频繁”,指侍奉君主或和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忠告”是指“对朋友忠言相告”。“道”意为“劝导”,“毋”指“不要”。前一句可理解为:“侍奉君主,(如果)频繁地反复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后一句可理解为:“(如朋友有过失),对朋友要好言相劝,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朱熹《论语集注》:“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ppt④)

你能接受孔子这样的观点吗?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有一个故事叫“刺猬取暖”:一群刺猬挨在一起希望用对方的体温温暖自己。但靠得太近了,彼此的刺会产生伤害;离得远了,又不能相互取暖。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它们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互相“辅仁”,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要有一定限度,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而不应该声色俱厉。你好好给朋友提意见,但是“不可则止”,朋友一定坚持己见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

所以,和朋友交往,有时“距离能产生美”;在给朋友提意见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和火候。只有掌握一定分寸,才既能适当地提醒朋友,又能和朋友和谐相处。

4.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明确:大小多少、以德报怨是老子哲学中一种调和、化解矛盾的思想。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在逻辑上作了一个论辩。他说:“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以直报怨”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ppt⑤)

所以“直”可理解为“正直的行为”,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只有这样,才更能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三、交流评述

你对交友目的、对象的看法和孔子的观点相同吗?你怎么看待孔子在交友方面提出的建议?

明确:这个问题不必有固定、统一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唤起学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引导学生在生活感受中达成评判。进而化经典为经验,突显《论语》的当代文化意义。

四、结束

生活中如果我们用孔子的交友态度去结交朋友,就叫“周而不比”。“周”指“朋友相交以道义合”,而“比”指“以利益合”,整句话可理解为“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北师大教授于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pp⑥)

我想,能够结交到好朋友。能和朋友快乐地相处,通过朋友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情操,这也是一种人生真谛。

论语八则教案 篇二

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难点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方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

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过程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学生们早对论语有所熟悉,所以学起来挺轻松的,说的又是与学生的学习、做人很紧密的事,所以,学生们学得很高涨。

论语八则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文言文必须读通的道理。

2.了解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论述。

3.初步熟悉几个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

1.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弄清实词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本篇课文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开始,怎样学习是关键,着力抓把诵读,使学生当堂成诵,疏通文义后,让学生在课上背诵。(全班齐背,再个别同学分行背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背诵,所以大家要多读,读熟才能背。

正音:

愠(yùn),罔(wǎng),殆(dài),谓(wèi),哉(zāi),诲(huì),焉(yān),亦(yì),识(zhì)

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大家读过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为什么叫“子”呢?(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所记,用“子”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论语》和孔子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孔子,(BC511—BC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曾担任过委吏、司寇等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终不在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著者七十二人,但他看不起劳动人民,政治上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

学生再读课文,老师领读全文。

诵读前四章,教学步骤如下:

①齐读1~2遍

②颂读并划分停顿

③疏通文义

④自由练习诵读(抽查个别学生),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1.“学而时习之”

“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这些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③]

〈译〉学习了知识按时去实习它,这是很愉快的事。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知”了解。

“愠”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三句话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叫“反问”,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

2.“温故而知新”

“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体会或发现。

〈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章

“罔”指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

孔子在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贡”章

这章形式与其它各章不同,是学生提问,老师作答。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谥号”:在封建时代,帝王和大臣死后要根据他生平的功业给他一个名字叫“……”,孔圉的谥号是“文”。

“谓”叫做,称为。“敏”聪敏。“耻”以……为耻(意动)。

“是以”因此。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作业]背诵全文六章,前四章会默会译。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前四章的内容。

5.“默而识之”章

“识”记。“之”学习所得。“厌”满足、厌倦。

“诲”教导。(“厌”同“餍”满足)“何有于我哉”

〈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学生而又知厌倦,哪一样我能有呢?

6.“三人行”章

“择”选择。“善”好的地方。“改”改正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好地方学习,对他们的不好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

背诵课文

[练习]一~四

(要求):把课文间行抄在本上(空3行),一行写字义,两行翻译。

论语八则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围绕“乐”,解读孔子的快乐之道,从中获得些许人生的感悟、心灵的快乐体验。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朋友”

2、我们三类人都是“朋友”

3、热情洋溢地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这句出自《论语》(第一则)

二、由“乐”引出的读音解困

1、“乐”字,读音有疑问

明确:多音字,解释为“快乐”,读“1e”

2、再次齐读这一句

3、自由朗读《论语十则》再看看还有哪些字,在读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确: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顺带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结合意思能更好地确定读音,确定了读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齐读全文(注意:已经疏通的读音)

三、孔子的快乐之道一:向一切人学习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什么样的)朋友?来(干什么)?

明确: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2、背景:《史记》中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多,至远方来”。

明确:既然来的都是跟他学习的人,可见学问都不如他,那有什么好快乐的?

3、引导诵读:第七则(第六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释义这句话(注意:三、必、择其善者、从、改)意思

②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个别读)

明确:肯定的语气(必、从、改)重音

③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④小结板书:孔子之所以“快乐”,因为可以“向一切人学习”。

四、孔子的快乐之道二:坦然面对无知

1、因此,孔子拥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贤(贤能贤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个,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将“快乐”传递给他的学生的。

3、齐读第五则。

4、这里你读到“快乐”了吗?这则说什么?

明确:学生很可能是没有读到的,没关系,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一读)

明确:学生自由想读。生气、温柔、严肃……

6、为什么孔子这么强调分清“知与不知”?

明确:不知道装作知道会让人很烦恼(庸人自扰)

7、你有过这种“不懂装懂”的经历或者见过“不懂装懂”的人吗?当时有怎样的感受?(联系自己谈谈)

明确:让学生体验到孔子看似责备的话语,事实上是将一种生活态度与“快乐”情感带给子路。

8、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9、小结板书:孔子告诉弟子要正确对待知与不知,学会“坦然面对无知”(如果你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乐)。

五、孔子的快乐之道三:学会宽恕他人

1、然而,我们知道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和令人气愤的时候,比如:下面出现的几个场景:

①场景一:语文课上,我和同桌轻声讨论书中一个生字的读音,老师发现了,当众点了我的名字,此时我心想:。

②场景二:下课期间,我的同桌小明垂头丧气地从老师办公室回来,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脸上,然后恶狠狠地丢下一句:“我今天偷带漫画书到学校的事,你告诉老师的吧!”“谁说是我干的!”我冲他大喊,他却当做没听见,不予理睬,这时候我。

2、面对这些我们可能无力改变的事实,一味地生气好吗?我们来齐读第十则,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类似的问题的?

①先解释意思:关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为什么要宽恕别人的错误?(结合第一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③学会“宽恕”,你能获得什么?

明确:快乐

3、重新回归场景联想,这时你的言行会有变化吗?

4、齐背第十则,个别背

5、小结板书:学会放下包袱,“学会宽恕别人”,该放下时且放下,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六、总结送赠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值得高兴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烦,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就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学会“快乐”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论语》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真谛!

今天我们学习了仅仅才三句《论语》,却已经有这么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见《论语》是一部蕴含孔子大智慧的好书,我们一定还能在阅读其他几则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齐声读全文,然后给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学选取一句你觉得最适合或者最能表达你期望的《论语》篇目作为赠言送给他们。

明确:学生背送的句子,谈谈理由。

论语八则教案 篇五

教学简说: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谁有这样伟大的人格魅力,让司马迁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心向往之。古史亦有:半部《论语》而治天下!虽曰夸张,然实则确也!《论语》作为中华古典文献巨著之一,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影响深远。《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典籍。全书二十篇,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即古人所云:微言大义。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亦或初读),就是以心向往之的探究精神去品味厚重精髓中的微言大义,将经典古籍化为今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品德修养的精神食粮。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名言、警句,其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的典籍中可谓独占鳌头!所选十则,各有所侧重,或谈学习态度与方法,或谈思想品德修养,亦或直切孔子之核心思想“仁”。教读这些,要谨记三要:其一,激发文言兴趣,自主探究学习;其二,注重生成发散,完善知识积累;其三,创造“反刍”条件,沉淀锻塑人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激趣热身

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主题预设走近儒家传统文化(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走近孔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主题活动:《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南怀瑾、《孔子家语》王肃、《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近《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

学情预估:

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文学习的“禁区”,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又略显有点难度,因此,平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比较注意让学生搜集、分类并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依此作为文言学习的知识储备。与“走进儒家传统文化”相比,“走进孔子”“走进《论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搜索与分析。

说明: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本节课学深学透的基础,同时随阅读量的增加,疑点会呈波浪式出现,有些问题不解自知,而更多的疑点则会呈现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景。我们正是抓住这点点滴滴的疑,从而展开探究。

二、文本导读质疑

任务:依话题为导向,结合文本交流汇报资料,从而使资源共享达到最优化,依此激趣导课

活动:话题预设“遨游儒家传统文化”、“感悟传统经典”“我心中的孔子”“我与孔子的心灵对白”“走进《论语》”……依小组为单位,依据搜集资料的实际选择言之有物的话题,结合文本具体信息完成初读学习的生疑、质疑,进而为下一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铺垫!

学情预估:

初一的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可能不很主动,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题,这需要教师既要点燃学生自我展示的热情,又要进行方向性极强的指导。

说明:

关注文本,注重文本的生成与创新是文言学习的主旨所在,依据资料生疑、质疑,进而围绕文本展开讨论,走进文本,深入探究。(重点参读南怀瑾《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三、探究研读赏析

任务:圈点文言重点字词,训练句读,分类商译文本内涵

活动:

1、抄读文本,删除标点,训练句读,自主探究

2、圈点字词,商译(商讨、翻译)文本,分类整理

3、交流异议,反复诵读

4、《论语》成语、格言、警句集锦

学情预估:

学生可能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句式、词义的演变以及文言文常识性问题的解决产生障碍,诸如“说”同“悦”;“知”同“智”;“女”同“汝”以及“三省”、“三人行”中“三”的用法等,这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正确诠释!同时,在进行句读训练时,注重语法,商译文本时,也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说明:

句读训练是文言学习的最基本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增加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为商译与诵读做好了铺垫。而商译与诵读的过程则是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探究研读。由文本归纳总结成语、格言以及名言警句便是活学活用文言文的标志,更容易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四、交流感悟,强化体验,自省笃行(实践)

任务:沉浸文言经典体验感悟实践

活动:

1、诵读感受,体验经典

2、交流感悟,结合所搜集资料,整体感悟孔子思想及《论语》

3、归纳大家的想法,进行类的升华

4、参照文本,强化自我体验,实践真知

学情预估:关注学生的是实际情感体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内化文本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和人文素养。交流这个环节是最具开放性的,学生依据《〈论语〉十则》的文本信息,加之补充读物和所搜集资料,从而学生会更有可言之的话题,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学在这里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民主与开放,也更具有人文关怀,因为我们始终在关注着学生。

论语八则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子曰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子曰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子曰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子曰愠罔殆谓哉焉诲

子曰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子曰3.熟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子曰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子曰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门:

子曰教师讲解:

子曰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子曰3.通假字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5.四种特殊句式:

子曰四、朗读指导

子曰1.教师范读课文。

子曰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子曰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子曰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子曰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子曰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子曰(1)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子曰处理方法:

子曰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子曰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子曰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子曰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子曰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子曰七、指导背诵

子曰八、小结

子曰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子曰九、作业

子曰1.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子曰2.背诵全文。B类

子曰3.默写全文。C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子曰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子曰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教学重点:目标2

子曰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子曰教学过程

子曰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检查复习

子曰朗读全文。

子曰二、导入

子曰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子曰三、翻译课文6-10则

子曰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子曰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子曰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子曰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子曰(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子曰(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五、片断写作:

子曰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子曰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子曰五、小结

子曰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子曰六、背诵指导:

子曰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子曰七、作业

子曰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论语八则教案 篇七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

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

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熟读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人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给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由,诲女()知之乎!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二则

(1)。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表却。

2、翻译第一则

3、第一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一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二则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二则

3、第二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二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可,可以;以,把。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4)由,诲女知之乎!诲:教导。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8、背诵3-5则。

论语八则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二、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论语》的体裁:语录体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习,享受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友互相激励,探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动词,喜爱。

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意动用法。

翻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听觉。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八则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同样问孝,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饱尝孤独寂寞。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3)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行孝——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会很多困难,包括他人的误解和自己的孤独。当你远离巧言令色的人时,容易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此时要坚定地自我激励:志同道合者并不

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权贵子弟。《论语》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

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还应有哪些发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6)《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的论述?(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

知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阳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货》)

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论语八则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最新范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9篇)07-26

《冬夜静悄悄》音乐教案【2篇】07-26

《阿Q正传》经典教案最新2篇07-2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学设计(优07-26

青春舞曲教案优秀5篇07-26

燕子教案【优秀5篇】07-26

《北京的春节》教案优秀5篇07-26

外国诗教案(优秀6篇)07-26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案【优秀4篇】07-26

《渔家傲》教案(优秀3篇)07-26

77 1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