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学设计 《琥珀》教学设计(优秀4篇)

2024-02-05 02:09:03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漂亮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琥珀》教学设计(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琥珀》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这一课,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图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随后讲解: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3)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六)了解琥珀发现的过程

1、让学生默读15—19自然段,思考:这块琥珀是怎样发现的?

2、渔民为什么说这块琥珀很少见?

(七)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点明了什么问题?

《琥珀》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一)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1、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2、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二)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开始——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部编版《雷雨》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界闻名”、“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字、词的理解是基本的要求,也是理解课文的保障。)

第二能力目标。运用“参加”、“既……又……”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有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造句,使他们能够联系实际做到会用。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锻炼。)

第三思想品德目标: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及爱国情愫。

(设计意图:本单元主旨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感到骄傲是本文的中心意图。)

【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直接领悟文章主题,所以只有通过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课文在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通过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用幻灯片展示,有感情朗读课文来使学生掌握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以达到预设目标。)

【教学难点】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的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例如课文在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时,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然[www.shubaoc.com]后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法具体说明。这样便使描述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三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写作,因此,对于这种写作手法还不能轻易理解。通过让他们读课文,思考每一句话的意思来自己探索发现,一个自然段里的句子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展开写作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既实现了我的预设目标又能让学生深刻记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完全自己理解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引导。对于较低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利用幻灯片图片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搞活课堂气氛。)

【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提问导入

(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可以自然导入新课,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充分运用电教设施,利用幻灯片展现赵州桥风采。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范读时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避免学生不认真听讲讲。)

三、再读课文,仔细品读

1、此环节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设计意图:以使课堂变得活跃、新颖、吸引学生。)

2、巧妙提出问题,如:赵州桥的别名一问题采用赵州桥有问题想考考大家的方式提出。

(设计意图:令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猜谜中学习的。用不同的方式将问题巧妙的提出可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枯燥感,真正实现轻松学习)

3、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注重在全班同学面前强调以引起学生重视。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重视、并有利于学生牢记。)

4、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教导,如:第二自然段总写句的运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

5、使学生通过读的练习从语言的实践中来体会“既……又……”这一对关联词语的并列关系。

(设计意图:避免讲语法术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利用幻灯片将“既”和“又”后面内容的位置交换进行读的训练恰到好处。真正做到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并让学生用这对关联词说句子,使他们做到会用。)

6、同样通过让学生读来突破对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承上启下作用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思考我加以引导,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7、利用幻灯片以不同顺序翻出描绘龙的句子让学生朗读,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分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这样既使学生了解赵州桥外表的建筑美,又使学生懂得在书面表达中如何正确使用标点。)

四、回顾总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文章结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知识探索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知识面、着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六、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

2、画出自己心目中美丽的赵州桥。

(设计意图:综合学科间的相关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绘画能力。)

【板书】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部编版四下语文《琥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琥、珀、嗡”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正确理解“拂拭、挣扎、怒吼、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

这是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的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学生们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

怒吼、松脂、灰尘、拂拭、美餐、划动、晌午、热辣辣、淹没、挣扎、成千上万、冲刷、断绝、泥沙

推测、详细、情形

3.指名再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生动、具体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依据。)

教师提示:按“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②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③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就是文中的那块琥珀,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又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最新范文

《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教案设计(优02-05

美术粘贴活动教案(优秀6篇)02-05

班组管理制度(优秀9篇)02-05

《降落伞》教案优秀6篇02-05

大学生田径教案最新9篇02-04

讲卫生主题班会教案【7篇】02-04

《三峡》 教案优秀3篇02-04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教案优秀5篇02-04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优秀9篇)02-04

《月迹》教案(精选4篇)02-04

77 8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