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教案(优秀9篇)

2023-12-31 12:23:34

下面是帅气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轴对称图形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对朋友们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篇一

【问题的提出】

很多教学中有作品欣赏的环节,常常是以赏之美,奇为主。然而数学课上的欣赏与美术课的欣赏应该有所不同,可否借助赏析片段,回应或再现相关知识点的本质,使得不但能赏其美,而且能进一步明其理。在广东省第九届数学优质课观摩评比中的两个教学片段中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案例1】轴对称图形

关于《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建议的:教师要注意多给学生展示有轴对称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对称的意义和图形中的美。在教学中,执教老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及认识对称轴后,设计了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这一环节。原教学片断:PPT不断出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发出阵阵赞叹之声,(如下图)欣赏后紧接着就是让学生创造轴对称图形。

个人认为欣赏生活中的图案,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赏析的表层,更重要的是重现本节课的知识内涵。因此,建议改进教学设计:首先出现作品(一),(如下图)

然后出现对称轴,对折后闪烁对应边,接着还原,让学生说出其美的原因及理由。通过对折、对应边闪烁、还原后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些图形如此美丽?它们都是什么图形?原来,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作品二、三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认识轴对称图形,学生既可以了解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又能提高数学欣赏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评析】轴对称图形的内容虽然难度不大,一方面要在学习轴对称时加强对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和轴对称的有关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在学习这些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时进一步体会它们的轴对称特点。数学来源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是生活现象的抽象和概括。这样设计不仅赏析图形之美,而且进一步了解其美的根源,所谓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形成以简驭繁的思想。

【案例2】找规律

有关《找规律》的教学,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在教学时,教师出来利用好教材上的相关素材,还应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贴近生活且富有气味的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中欣赏、观察、猜想、验证,在美的感受中学习有趣的数学,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执教老师的原教学片断:教师出示主题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图中的规律,然后在应用促学的环节,老师设计了“我是最强设计师”的环节,同桌两人合作用和两种正方形磁片在小白板上设计一面有规律的漂亮的墙面,看谁的作品最漂亮。(如下图)学生创作后,纷纷拿着作品在讲台展示,这时老师问孩子们:漂亮吗?生齐答:漂亮。

认为,让学生动手设计固然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但不能仅停留在让孩子回答美不美的层面,建议调整为,学生设计作品后,在讲台赏析时,老师追问:这些作品美吗?你能找出它的规律吗?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我的作品我来讲;其二,我的作品你来讲(我的设计你能找出规律吗?)设计意图在于不仅赏析了作品,而且通过动手操作和欣赏规律美的同时,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辨析的环节,逐步明晰感受、欣赏数学的规美律,在追问中明确了知识的本质,在交流中渗透了数学美思想。

【案例反思】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篇二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数学活动;信息技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67-0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你们一定都见过吧?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图1,并显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

生:沿着某条直线折叠,直线两边的部分都能重合。

师:数学上把它们叫作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评析】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美观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图形迅速引出新课“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二、 探究活动

1.利用投影演示剪纸

师:这里有一张卡纸,我先将卡纸对折。猜猜看,老师剪的是什么?(快速地剪,然后展开)哈哈,是一棵小树。请观察这棵小树,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一条线。

师:这是一条折痕,它左右两边的图形是怎样的?

生:是相同的。

师:现在我沿着折痕对折,两边的图形怎么样啦?

生:完全重合。(师板书:完全重合)

师:这条折痕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评析】教师利用投影直播剪纸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利用格子图找对称点

师:为了便于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老师把小树请到格子图里。(如图2)

师:仔细观看动画,看一看、数一数,你有什么发现?(动态演示)

生1:点A和点A′的连线与对称轴相交且垂直于对称轴。

生2:有个画面中点A和点A′重合。

师(课件再次演示点A和点A′重合):将小树沿着对称轴对折,点A就会和点A′重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两个点称为对称点。

生3:点A到点A′的距离是6小格。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几小格?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几小格?

生3:点A、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

师:再来看一看点B,它的对称点在哪里?(请学生上来标出点B的对称点)

师:他找对了吗?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1小格,这说明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师:下面大家也来动手找对称点吧,看看一分钟内谁找得又多又准。

师:对称点是不是很多,找也找不完?确实是这样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组对称点。(教师指着对称轴上的点E)难度加大啦!点E的对称点在哪里?先讨论,再举手说一说。

生4:在旁边。

师(点左右两边问):在这里?请看点E的动态演示。

生5:在原来的位置上。

师:是的,对称轴上的点的对称点在原位。

【评析】教师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准确地找对称点,把学习的自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实现了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3.利用格子图补全轴对称图形

师: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其中一半(如图3),请你猜一猜,补全之后它是什么图形?

生1:五角星。

师:太棒了!要快速补全这个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办法?谁来说一说?

生2:用尺子画。

生3:数出相同的距离。

生4:把对称点标出来再连线。

(以上回答,教师没有立刻点评,而是先播放一段微课视频)

师:我把李××同学补全这个图形的过程拍了下来,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学生观看视频)

师: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了什么?

生5:找对称点。

师:对称图形有无数组对称点,所有的都要找吗?

生6:找角上的点就可以了。

师:角上的点,我们称为关键点。你还看懂了什么?

生7:找对称点要数相同的距离。

生8:要依次连线。

师:哪位同学能把补全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完整地说一遍?

生9:确定对称轴后,第一步,找线段端点作为关键点;第二步,数出相同的距离;第三步,定对称点;第四步,依次连接对称点。

【评析】教师利用微课,通过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画图步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教学环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实践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畅所欲言,分享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我们今天学得很棒,为自己鼓掌吧!加好油了,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四、实践操作,提升能力

1.任务一:猜一猜,谁是我的另一半(如图4)。请4位学生到屏幕前拖动脸谱,其他学生在练习纸上连线。

师:这4位同学操作对了吗?如果老师这样拖动,可以吗?

生1:不行。

师:它们的形状也是对称的,为什么不行?

生2:脸谱的颜色也要一致。

师:真棒!脸谱左右两边的颜色、形状、图案都要保持一致。

【评析】教师利用相关软件制作了能随意拖动的脸谱,让学生拼接。利用脸谱不仅要求图案、形状对称,还要求颜色也对称的特点,深化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

2.任务二:判断,下列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对了吗?(如图5)

师:①号图形哪里画错了?请你指给同学们看。

生1:右下角的对称点找错了,应该是距离对称轴4小格的位置。

师:你为什么判断②号图形画错了?

生2:对称轴如果是竖的就对了,现在是横的。

师(小结):对称轴不仅有横的、竖的,还有斜的,画图的时候首先要看清楚对称轴的位置。

【评析】教师设计的任务二中,3个图形的判断难度越来越大,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强化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很多举世闻名的建筑都运用了轴对称的知识,一起来欣赏吧。

【评析】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使学生对数学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俗艺术,现在就用我们的巧手折一折、剪一剪,看谁剪得又快又美。一边剪,一边思考:剪纸中蕴含了什么数学规律呢?(出示下表)。

师:谁剪好了?把你创作的轴对称图形举起来。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

【评析】学生在剪纸活动中剪出了精美的图案,既复习了轴对称的知识,又运用了轴对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总评]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篇三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学生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对称的知识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3.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叙图形的变换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数学研究的成功,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准确判断复杂图形的制作方法及制作过程。

2.引导学生用平移、旋转、做对称图形等多种方法制作复杂图形。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

组织教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测试的形式比比我们班里的同学中谁的眼力最好。

教学流程:

一、复习平移与旋转的基础知识

师:同学们,请接受第一道题的考验:

(屏幕演示:一、考口才)

1.复习平移(屏幕演示方格图中基本图沿不同方向移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叙述平移过程)

(1)说说图A怎样能得到图B?

生:平移。

师板书并讲解描述平移过程时的注意事项:要说准方向和移动距离。

再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

生:图A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得到图B。

(2)图B怎样能得到图C?

生:图B先向左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1格,得到图C。

(3)图C怎样能得到图D?

图C先向左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3格,得到图D。或图C先向上平移3格,再向左平移3格,得到图D。

方格图中通过平移的变换练习,主要引导学生复习上、下、左、右等方位及数格子方法。

在叙述过程中,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体验移动方法的多样性。

2.复习旋转(屏幕演示)。

(1)说说图A怎样能得到图B?

生:旋转。

师板书并讲解描述旋转过程时的注意事项:找准中心点――以谁为中心,说准方向和旋转角度。

师生同时做动作演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以让学生巩固两个方向的确切指向。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A以O点为圆心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B。

(2)图B怎样能得到图C?

(3)图C怎样能得到图D?

叙述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体验变化方法的多样性。

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师:同学们刚才完成了第一道大题,一定觉得很容易,还愿意继续接受考验吗?

请看第二题:考演技

1.综合运用平移与旋转技能

(屏幕出示:四幅由同样的四个三角形按多种不同的方式经过平移和旋而变换成不同的图案。)

师: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摆出其中的任何一幅图,按序号摆出它的下一幅图。想自己做就自己完成,想和同学共同完成就找你身边的人共同合作,如果需要老师的帮助就举手示意。

(学生动手演示。)

逐图汇报,师生边总结边探索创新思维。

2.练习

(1)如何通过平移A、B、C、D,使得图1变成图2。

(2)如何通过旋转A、B、C、D,使得图1变成图2。

(将四个同样大小、中心向外的90度扇形,经过变换变成中心向内的一个完整的圆形。)

本题目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图形变换方法的多样性,有些图案是既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通过平移得到,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

三、难点突破

师:同学们还有信心接受下面的考验吗?

(屏幕演示:三、考实力)

1、认识利用轴对称图形使图案发生变化。

请说出图A怎样能得到图B和C?

生:以MN线为轴作图A的轴对称图形,得到图B,再对角线EF为对称轴作轴对称图形,得到图C。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总结。(板书:轴对称图形)

2、图A还能怎样变成图C?

图A以O为圆心顺时针旋转180度得到图C。

四、拓展练习

说出图1怎样变换能得到图2?(注意挖掘出多种变换方法)

学生口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让一片花瓣通过不同方向的旋转变成一朵完整的花。

五、学生谈收获总结

师:祝贺你们顺利完成这次测试,你们的表现都很优秀,能说出你在这次测试中的收获吗?

学生依据实情汇报。

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平移:方向、距离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篇四

【关键词】探究交流轴对称

【课间案例】教学完轴对称图形后,在课外练习中出现了两道数学题。

一、把下面的数字分成两类。

0、1、2、3、4、5、6、7、8、9

二、把下面的汉字分成两类。

一、三、山、双、丛、林

没有对称轴的汉字:

有对称轴的汉字:

对于两道题的解答在办公室里引起了教师的争议。

师1:我认为数字“1”不是对称数字,因为数字“1”的左上角斜出了一点,这样数字“1”左右不是完全一样了,所以不是对称数字。

师2:我认为你说的数字“1”是印刷体,而手写体的数字“1”是倾斜的一竖,所以可以看成是对称数字。

师3:第2题里“双”“丛”“林”三个汉字应属于没有对称轴的汉字,因为沿着三个汉字中间的一条线对折后,字的两边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应填在没有对称轴的汉字里。

师4:我认为你说的三个汉字属于有对称轴的汉字,比如汉字“双”字的左右两边都是“又”字,它们的意义相同,只是印刷的大小不同罢了。

……

【课外探究】

争论的双方谁也没有说服谁,因为在小学数学教材和参考书中没有此类指导资料,由于这是两道判断题,必须找到相关的概念才能判断是与非,为此本人查阅了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课外数学资料、字典等工具书,对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对称”、“对应”等几个概念进行阐述并进行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中“轴对称图形”:(各种版本教材)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如果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度以后,能够和原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是它的对称中心。如圆、正方形、长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对称:(商务印书馆《新华汉语词典》)指两个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个对应的关系。

对应:(同上)是对一个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跟另一个系统某一项相当。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沿线对折180度,判断中心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沿线旋转180度,判断对称的方法是沿点、线、面对折、旋转、平移或在大小、形状、排列上创造出与原图形相当的图形,什么是相当?不是要求两个图形完全一样,而是要求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存在差不多的关系。从上面可以看出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属于对称。在“轴对称图形”概念中提到了对称轴,如果根据这个概念来判断案例中的“丛”、“林”、“双”则应填在没有对称轴的汉字里。但对称概念中提到了沿点、线、面两个系统具有对应关系,我想这里的点就是对称中心,这条线就是对称轴,面就是图形移动的平面。由于“丛”、“林”、“双”是汉字,它们不同于图形,判断它们是否有对称轴,我们应从它的意义上来判断。如从“林”字的中间画一条直线,线的两边是在意义上相同的木字,这条线我认为是它的对称轴。其他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判断。

而对于“1”是否是对称数字,我认为用新课程理念来解决比较具有说服力。新课程提出数学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那么是用印刷体的“1”来判断接近学生的生活呢?还是用手写体的“1”来判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呢?当我们向学生说印刷体的“1”不是对称数字,我们的教学是否走向了机械的教学,我想教学还是多留给学生一些宽松的、想象的空间比较好。

【思考】新教材已经不安排中心对称图形有关的知识了,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后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课堂教学经验在不断增长,而数学学科知识在不断被遗忘。近年来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各校进行了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形式多数是请名师来上几节示范课作几场报告,忽视了广大普通教师在家常课上遇到的困难;注重有组织的交流研讨,忽视了课余教师对某一个问题的交流与争论。实质上教师课间无意识对教学问题的争论,也是校本培训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就在广大教师的身边,我们应该把教师这种无意识的参与变成有意识的参与,并把教师课间争论的问题作为学校每周研讨或教学沙龙的主题,如果能长期进行下去,那么课余争论将会成为教师发展自身数学素养的生长点。

以上对两道判断题的看法只是本人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的,我们是否把两题当成一个研究的资源放到课堂里让学生去交流探讨,因为孩子是成人之师!也许我们会有许多意外的惊喜。 (接上页) 管部门,受到了交管部门的重视。

活动中,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正是本次活动的目的之所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把“应用意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不断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努力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这样的机会,并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篇五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数学课堂贴近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新课引入与生活接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头几分钟如果抓住了学生的心,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阳关大道。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很多数学信息就蕴涵在生活中,隐藏在孩子的身边。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具备生活意识,不断走进学生的生活,用一双慧眼去发现这些信息,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教材知识要点,创设以学生生活背景为素材的问题情境,很轻松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接轨,使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由于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我先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校园,让他们思考: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你发现了哪些图形,回到教室后,再出示学校的照片,让他们再次观察,并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各种图形,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最多?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热情高涨,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直观感知四边形,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再如教学"人民币"时,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设计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让学生模拟购物,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扮演生活角色。通过借助这些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引入课堂,不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与生活牵手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更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轴对称的认识"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想到了我们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并铺平,所得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有同学想到了针刺――将一张纸对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戮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最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生活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结果有的发现了教室里的三角尺、黑板、门窗、课桌……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发现面具、树叶、风筝……也都是轴对称图形;也有的发现0、8也是轴对称图形;还有的发现英文字母A、C、D、E……也都是轴对称图形;还有的发现汉字田、中、口……也都是轴对称图形。由此而知,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得到的也就是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再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3.课堂练习与生活拥抱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此可知,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出发,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如本人在教学了《轴对称》的"设计轴对称图形"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练习:我们的学校是由县政府和镇政府共同投资了几百万元建造的一所全县一流的新学校,现打算在教学大楼前建一个漂亮的轴对称花坛,现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为学校出谋划策,设计一下这个大花坛的形状。学生们立即分组讨论,十分钟后各小组派一位学生将本组的设计图张贴到黑板上,同时互相交流各自小组的设计意图,相互比较设计图,并把好的作品由学生代表递交给学校领导作参考。

4.布置作业与生活融合

陶行知先生说:"应结合课本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对小学数学,能够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舞台。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自己的身高,可以测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零用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质量单位,可以称自己的体重;学习了图形面积的计算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再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组织学生统计全校各班的人数……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篇六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形结合;美

数学因为其简单性、对称性、统一性而具有美感。数学的美无处不在,例如城市雕塑,按照几何构造进行设计,比例匀称和谐,给人以美感。数学与美相关,完美的圆,流畅的弧线,稳定的三角,对称的图案……无一不体现出数学的美。 数学评论家普洛克拉斯曾经说过“数学的美无处不在,有数的地方就会有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可以称之为一种艺术。

在我们的教学中,每个数学教师过多地关注了数学的严谨而忽略了数学的美感,甚至一些教师令学生只看到了数学的枯燥,而使学生错过了数学上美的风景,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抵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打开数学花园的大门,让学生看到美丽的数学符号,美丽的数学曲线,美丽的数学证明,美丽而神奇的数学方法,美丽的数学理论。 作为数学上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数形结合,正是数学美的体现,教师应该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看见、体味数学的美。

数形结合,数学的简单美

数学以其简单、明快构成了数学上和谐的简单美。 简单性作为数学结构美的基本内容之一,体现在数学的方方面面。

首先,解答数学问题方法的直观性,使数学具有简单美。 例如,讲解数轴(苏教版七年级上2.2)时,数轴是学生最早接触数形结合的数学知识,在数轴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看到数学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学生在小学已初步学习了数轴的有关知识,但是仅仅在于正数的表示,因此在初中数学本节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数扩展到有理数范围就行了。 数轴具有直观形象性,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时,能简单明了地就可以看出,“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同时,也能让学生看到数学上的对应美。

其次,数形结合的利用,也使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具有简单美。 在初中数学中,“数与式”一直是教师很头疼的一节,因为学生往往还停留在针对数不断计算的阶段,不能把数和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思想,体会数形结合的简单。 例如,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苏教版第七章7.6)时,教师先让学生建立不等式和数轴的联结,出示例题:(1)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1≤x≤4;(如图2所示)

(2)不等式组x<3,x≥1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摇 )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初步明白了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通过数轴直接表示出来,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便一目了然了,这样,学生对于不等式的解集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

数形结合――数学的创新美

数学的创新美不但体现在数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上,对于初中生来说也应该体现在解题思路的创新上。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习三角形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一般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打开更为宽广的数学思维,告诉学生在非欧几何中,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大于180°,也可以小于180°,这在天文学中应用广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创新之美。

函数是数形结合的完美体现,一个函数解析式对应一个函数图象,图象随着函数解析式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函数图象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例如:某公司推销一种产品,设x(件)是推销产品的数量,y(元)是推销费,图3已表示了公司每月付给推销员推销费的两种方案,看图解答下列问题:

(1)求y与y的函数解析式;

(2)解释图中表示的两种方案是如何付推销费的;

(3)如果你是推销员,应如何选择付费方案?

在这道一次函数应用题中,学生按照惯性思维每一问都通过计算得出答案。 但是,函数图象蕴涵着很多信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图象,分析获得这些解题信息。 这道题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当推销的产品为30件时,两种付费情况一样,并且y付费方式有保底推销费300元。 继续观察可以发现,当推销产品的数量大于30件后,y付费方式中的推销费就小于y中的付费方式。也就是说,在这道题中,除了第一问需要计算外,其他两问通过观察函数图象就可以解决。

在函数中,通过构建函数图象可以使函数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例如2013年山西省中考题:图4是我省某地一座抛物线形拱桥,桥拱在竖直平面内,与水平桥面相交于A,B两点,拱桥最高点C到AB的距离为9 m,AB=36 m,D,E为拱桥底部的两点,且DE∥AB,点E到直线AB的距离为7 m,则DE的长为______m. 在这道题中,学生只有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转化成函数图象才能使这个问题变得简单明朗。如图4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样通过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16,可得出DE的长为48 m.

数形结合――数学的对称美

在数学中,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二次函数y= ax2+bx+c都可以通过图象产生关联,数学中的某些公式也可以通过图象得以证明,例如证明勾股定理就可以通过图5证明。再如2010年四川达州的中考题:如图6所示,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a>b),将余下部分拼成一个梯形,根据两个图形阴影部分面积的关系,可以得到一个关于a,b的恒等式为( ?摇?摇)

A. (a-b)2=a2-2ab+b2

B. (a+b)2=a2+2ab+b2

C. a2-b2=(a+b)(a-b)

D. a2+ab=a(a+b)

这些都体现了数学中的数形结合之美。 突出体现数学对称美的就是对称图形了,在数学上,有些数字呈对称关系,如数字8,11,22等;等腰三角形、圆、矩形、菱形、等腰梯形等都是对称图形,对这些图形对称性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例如,如图7所示,点D,E在ABC的边BC上,AD=AE,AB=AC,证明:BD=EC.

在这道题中,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全等三角形来证明这个结论,但是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因为AB=AC,所以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底边上的中线(高线),因此可以作等腰三角形ABC底边上的高AH. 又因为AD=AE,因此三角形ADE也是等腰三角形,也同样具有对称性,AH也是等腰三角形ADE底边上的中线,由此可知BH=CH,DH=EH,因此,BD=CE.

在对称图形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让学生利用对称图形动手设计符合条件的图案的试题。 例如,学校要建一个圆形花坛,现向全校征集设计稿,要求设计图案由圆和三角形构成(个数不限),设计方案使整个花坛呈轴对称图形,请你画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这种开放性试题,不仅让学生体会了数学中的对称美,也让学生明白数学的美无处不在,数学的美体现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学会了数学,也就掌握了数学美的秘密。

数形结合,看见数学的辩证美

数学有自己独特的美,那就是辩证美,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各种数学运算,以及数学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数学通过将这些关联进行转化,充分体现出了数学中严谨的辩证思维,体现了证明过程严谨、严密的逻辑美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课堂设计,发掘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辩证美。 数学问题不能像语文一样“眼见为实”,数学相信的是逻辑严谨的证明过程。例如,如图8所示,AB为O的直径,点C在O上,点P是直径AB上的一点(不与点A重合),过点P作AB的垂线交BC于点Q.

(1)在线段PQ上取一点D,使DQ=DC,连结DC,试判断CD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cosB=,BP=6,AP=1,求QC的长。

在这道数学题目中,学生通过观察大部分都能得出CD与O的位置关系为相切,但是仅仅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是不够的,还要学生进行严谨地证明。

CD与O相切,理由如下:连结OC,如图9所示,因为OC=OB,所以∠2=∠B. 因为DQ=DC,所以∠1=∠Q. 因为QPPB,所以∠BPQ=90°. 所以∠Q+∠B=90°. 所以∠1+∠2=90°. 所以∠DCO=180°-∠1-∠2=90°. 所以OCCD. 而OC为O的半径,所以CD为O的切线。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篇七

关键词:活动和体验;主动学习;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会数学的实用魅力及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轴对称图形》一节的教学案例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欣赏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片段】同学们,你们捉过蝴蝶吗?能说说你喜欢的蝴蝶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教师带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标本,请同学们观察这只蝴蝶,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在哪里见过?

【教学体会】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是人生求知欲旺盛的黄金时间。本节新课伊始,利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蝴蝶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引出对称概念。接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交流生活中对称的物体,加深对对称现象的认识,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也为接下来学生主动“探索”和“体验”埋下伏笔。

2.创造活动机会,主动构建,体悟轴对称图形

【教学片段】通过刚才的观察判断,同学们已经知道天安门、飞机、奖杯是对称的,钥匙不是对称的。猜想一下,如果把它们的正面画下来,得到的平面图形是不是对称的?能想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活动:首先小组合作探究操作,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一系列活动和体验让学生主动构建:对折以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同学们把天安门、飞机和奖杯的图形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后打开,在图形上有什么新发现吗?课件演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图形对折、翻转的过程。对折后,图形中有一条折痕,折痕的两边有什么特点?对折后这一条线就是对称轴。

【教学体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实际,创造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机会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本节教学让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构建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认识对称轴。

3.发挥想象,“做”轴对称图形,内化新知,学以致用

教学片断: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来研究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特征,那么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动手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教学体会】“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用耳朵‘听’数学”。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学数学就是“做数学”。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去主动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将新知识主动内化的目的。这部分教学将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轴对称图形,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应用知识,发展思维,体验成功的喜悦。

4.欣赏升华,交流感受,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对称美

【教学片段】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的,轴对称图形确实很美,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到对称的世界里看一看吧!(欣赏生活中各种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说感受和想法)

【教学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很感兴趣,容易自觉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生活中很多图形具有对称美,让学生去欣赏美、感受美,可以陶冶心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的数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茁壮成长。

二、用“活动”和“体验”促进主动学习的一些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所以每次公开课到处都可看见正在“活动”的学生身影。有时,教师安排的活动为非数学活动,有的在活动时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有的活动安排过于饱和,过于追求表面热闹,从而把数学活动引向了歧路。因此,活动和体验内容的安排要根据数学学习的内容和重点而定,特别是对于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让活动和体验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服务。

2.让“活动”和“体验”后的评价激励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指出:“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她)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上进心、唤起人的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解决了一个对他来讲是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他就可以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是一种强烈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又会促使他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努力使自己再次获得成功体验。教师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同学们的一阵掌声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3.有效引导“活动”和“体验”后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活动和思考结合在一起才会转化为数学化的思维。活动和体验后应为学生创造交流与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如上述教学案例中,首先让学生对折天安门、飞机、奖杯、钥匙的平面图形,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说了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钥匙上的折痕能不能叫对称轴,为什么。当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钥匙是不对称图形时,忽然有个学生大声说:我妈妈的钥匙我觉得是轴对称图形。是什么原因呢?通过争论大家认识到并非所有的钥匙都是不对称的。这时笔者补充,这就是数学思维的严谨性:要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去判断,而不是就某一物体一概而论。

综上所述,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体验,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才能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篇八

(一)教学知识点

1.通过剪纸和镶边,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

2.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制作剪纸和镶边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发展空间观念。

2.欣赏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镶边中的一些图案,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欣赏中国民间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在制作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轴对称及其性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制作完轴对称图形后的思考。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小刀(或剪刀)、纸、一些具有轴对称图形的窗花。

教学过程

Ⅰ.巧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在农村过过春节的吗?

[一部分生]有。

[师]在农村过春节要贴对联、贴窗花。你们注意过窗花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窗花(教师可出示具有轴对称图案的一些窗花).它们好看吗?

[生齐声]好看。

[师]窗花的制作仅用一把剪刀,通过纸的折叠和剪切,就可以得到一幅幅漂亮的图案。下面同学们再来看一组图案:(出示投影片§7.6 A)

图7-31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案吗?

[生齐声]喜欢。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镶边与剪纸。

Ⅱ.讲授新课

[师]镶边与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家是否也想用剪刀来尝试一下剪纸呢?我们来做一做(出示投影片§7.6B)

取一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纸条,将它每3厘米一段,一正一反像“手风琴”那样折叠起来,并在折叠好的纸上画出字母E,用小刀把画出的字母E挖去,拉开“手风琴”,你就可以得到一条以字母E为图案的花边。

[师]同学们先想一想,按照这样的步骤可制作出什么样的图案呢?

[生甲]可能是一串的“E”吧。

[生乙]两个字母“E”相对的吧。

……

[师]好,大家来动手做一做,看到作出的图案是什么样子?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师]剪好了吗?

[生齐声]剪好了。

[师]来,同学们展示一下。

[师]同学们制作得很好,接下来大家观察你制作的图案。它有什么特征呢?(出示投影片§7.6 C)

(1)在你所得的花边中,相邻两个图案有什么关系?相间的两个图案又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以相邻两个图案为一组,每组图案之间有什么关系?三个图案为一组呢?为什么?

(3)在上面的活动中,如果先把纸条纵向对折,再折成“手风琴”,然后继续上面的步骤,此时会得到怎样的花边?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先猜一猜,再做一做。

[生甲]相邻两个图案成轴对称图形;相间的两个图案之间大小和方向完全一样。即其中一个平移了一段距离得到其他的图案。

[生乙]我们得到的这个图案是通过对折纸,然后挖去“E”得到的,折痕就是每相邻两个图案的对称轴。所以相邻两个图案是成轴对称图形的。

[生丙]所有的图案都是用同一个图挖去的,因此它们是全等的,但由于纸条是一反一正折叠的,所以相邻两个图案方向就反过来了。而相间的两个图案方向没有变化。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看问题(2),如果以相邻两个图案为一组,每组图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丁]它们是成轴对称关系的。因为这条以字母E为图案的花边是由纸条一反一正折叠的,相邻两个图案的方向反过来了,但相间的两个图案方向没有变化。所以,以相邻两个图案为一组,每组图案之间是以折痕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生戊]三个图案为一组时,每组图案之间也是以折痕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案。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了图案之间的关系。真棒,下面大家来思考第(3)个问题:先猜一猜,你按上面的步骤会得到怎样的花边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己]按(3)来制作时,会得到与上面类似的两层花边,它仍然是轴对称图形。

[师]己同学说得对吗?我们来做一做。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师]大家做得怎么样呢?来展示一下。

[师]同学们做得都很好。由制作可知:刚才己同学猜想得的确正确。得到的花边确实是与上面类似的两层花边,它仍然是以折痕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好,下面我们再来动手做一做,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的应用(出示投影片§7.6D)

如图7-33所示,取一张薄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后,得到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再 沿底边上的高线对折,将得到的三角形纸沿图中的黑色线剪开,去掉含90°角的部分,打开折叠的纸,并将其铺平。

(1)你会得到怎样的图案?先猜一猜,再做一做。

(2)你能说明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图案吗?应用轴对称知识试一试。

(3)如果将正方形纸按上面方式对折3次,然后沿圆弧剪开,去掉较小部分,展开后结果又会怎样?为什么?

(4)当纸对折2次后,剪出的图案至少有几条对称轴?3次呢?

[生甲]通过上述步骤,我会得到一个轴对称图案。

[生乙]它有两条对称轴。即,通过上述步骤得到的是一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

[师]很好,那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图案呢?我们来分组讨论讨论。

[生丙]按上面的做法,实际上相当于折出了正方形的两条对称轴(如图7-35),因此我们得到的图案一定有2条对称轴。

[师]很好,那将正方形按上面方式对折3次后,沿图形中的圆弧剪开。去掉较小部分,展开后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生丁]将正方形对折3次后,按上述方法剪切后,展开的图案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并且它有四条对称轴。

[生戊]因为按题中的方式将正方形对折3次,相当于折出了正方形的另外2条对称轴,(如图7-36所示),因此得到的图案一定有4条对称轴。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综上所述,就很容易知道第4个问题了。当纸对折2次后,剪出的图案至少有几条对称轴呢?

[生齐声]二条。

[师]对折3次呢?

[生齐声]四条。

[师]很好,当纸对折2次,剪出的图案至少有2条对称轴;当纸对折3次,剪出的图案至少有4条对称轴。

轴对称及其性质不仅在剪纸与镶边方面应用广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其他行业也应用较广,如油漆方面等。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并动手试一试。

Ⅲ.课堂练习:

(一)课本P209“读一读”。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镶边和剪纸,进一步了解了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大家要掌握轴对称及其性质。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209习题7.71、2、3.

(二)看本章全部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本章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7.6镶边与剪纸

一、做一做

剪纸,镶边

二、读一读

三、课堂练习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篇九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08-02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在整个初中学习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初中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直接关系着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当前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数学教学,优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赖于我们教师观念的改变。本文是笔者就自己的一点经验,以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为例,说明一种有效、科学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一、分析所授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初步学习了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基础之后,对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进行学习,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独立,教材在设计上富有美感,是一堂培养学生数学审美情趣的概念课。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认识方位与简单的平面图形。这一课为以后学习简单图形旋转90°打下了基础。本节课中,提供了很多民间剪纸、脸谱图案、天安门城楼等图片,教师可以在课外收集到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本课内容比较重视实践活动,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在解读教材和初步的教学设想之后,研究出以下教法。

二、教学方法初探

根据对所授内容的特点与地位,笔者确定用以下教学方式对“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进行教学。本课是节概念课,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具辅助,以引导发现法为主,设置激趣法、讨论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全过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步骤做起。

1.欣赏,感受对称。师:欣赏生活中收集到的具有对称性质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请仔细观察,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特点。生:对称。师:你真了不起,还知道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呢?生:两边一样。师小结:像这样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

2.认识对称图形。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问题开始做起。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呢?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呢?我们又怎样来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教师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小组讨论分类。师:判断自己的分类,并引导学生用“折”的办法证明图形轴对称。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把对称图形都来折一折,说说他们自己的发现。生1:我发现,对折后边上齐齐的,不多也不少。生2:两边合在一起了。师:也就是说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了。

3.认识对称轴。师:现在把我们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生:有折痕。师:折痕的左右两边是“完全重合”的吗?对称的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同学们,这些对称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它们叫做“轴对称图形”。

4.练习巩固。(1)学生判断轴对称图形。师:在数学上对称轴还可以画出来,我们一般用虚线表示。(2)判断几何图形中有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呢?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生:取出平行四边形,动手折,判断是否轴对称?(3)游戏。教师出示轴对称的字母图形的一半(CHENG XIANG),学生猜出是什么字母,请同学们连起来拼一拼――城厢,这就是同学们生活、学习的地方――城厢中学。(4)老师给出图形的一半,学生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5.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在以上教法中,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有效交往,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探索学习方法;既突出了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在具体施教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以及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他们积极探索、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感受数学的美。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意识,并且具备刻苦钻研的精神。

最新范文

扇形统计图教案优秀8篇12-31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设计优秀8篇12-31

《彩虹糖》教案【优秀3篇】12-31

《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优秀10篇12-31

《写信》教案优秀3篇12-31

扇形统计图教案【精选3篇】12-31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3篇】12-31

孔子游春教案优秀10篇12-31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6篇)12-31

美术教案(优秀5篇)12-31

77 83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