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最新10篇)

2023-11-05 11:36:10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书包范文为大家带来了化学平衡教案(最新10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帮助到大家。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 篇一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 新课改 素质教育

新课标要求:中学化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化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学会学习的目的,对于这种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 即“授人以鱼,亦要授之以渔”。“探究”式教学法正是基于这一思想而产生的。

一、确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课改方案的宗旨是加强素质教育。方案中提出素质教育包含政治思想、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等四方面的内容。

二、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教育具有:①前瞻性,即创新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重点是开发潜能,启迪心智,增强后劲。②全面性,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和方面。虽然不同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大小不同,但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创新教育开发出来。③层次性,不同的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是有差异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层次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创新教育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方法。必须正确把握“讲深讲透”与“留有余地”以及“循序渐进”与“渗透跳跃”等的创新教育过程。④创新性,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表现在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平中见奇。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但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二)巧妙质疑,培养创新

科学创造,贵在质疑,创新往往是从“质疑”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多创设质疑情境。

四、“探究”式教学法的一般教学流程

依据上述新课程理念,并通过本人的亲身实践,可以得出“引导——探究”教学法的主要教学思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方案设计研究探索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反思提高。

五、“探究”教学法的实施案例

下面以“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一节为例,谈谈“探究”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2. 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外界条件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否一样?

(二)研究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哪些外界因素有关

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向学生展示实验用品:0.01mol/L的FeCl3溶液,1.0mol/L的FeCl3溶液,0.01mol/L的KSCN溶液,1.0mol/L的KSCN的溶液,试管若干,二氧化氮双连球,盛有热水和冰水的烧杯各一个,盛有二氧化氮的注射器(密封)。

提问:改变哪些外界条件会引起正逆反应速率不同程度的改变?——引出“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这一研究课题。

2. 科学猜想,发散思维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以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 设疑集思,设计实验

用投影仪投影出思考题:①浓度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将向哪边移动?②温度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将向哪边移动?③压强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如何?④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有无影响?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4. 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鼓励学生大胆动手,综合学生的设计实验,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进行探究并验证前面的猜想。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选定的方案实验,先利用试触法研究出电流流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明确线圈的绕向。再分四种情况研究,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实验步骤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现象和结论记录是否正确,做个别辅导。(具体实验过程略)

5. 综合分析,得出结论、验证猜测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以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发言。

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②温度: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温,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③压强:加压,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压,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④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但能缩短到达平衡所需的时间。

从而得出结论: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就是著名的——勒夏特列原理。

6. 逐字分析,指导实践

在这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冰箱保鲜食品、配置FeCl3溶液、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等),这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一种手段,也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和深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和素质。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 篇二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

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mol/L-0.0075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1003000

nx3x2x

n(平)100-x300-3x2x

(mol)

x=40mol

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平=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22

x2x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molH2同时生成2nmol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绿色

将上述平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M的溶液5毫升,再加1M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M氢氧化钠溶液、3M硫酸溶液、0.5M氯化铁溶液、0.1M硫酸铜、1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M铬酸钾溶液0.5升、1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探究活动(二)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呈黄色,重铬酸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1)含溶液中加入硫酸,由于浓度增加,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此时溶液颜色与溶液的颜色相同。

(2)再加入溶液,由于中和溶液中的,使溶液中浓度降低,上述平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减少、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黄色。

化学平衡教案 篇三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物质之间的规律和联系都是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造成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过于抽象化和简单化,对于一些实际问题不能够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利用化学概念的构建支架,促使学生提高理解力,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搭建框架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新知识,这样也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化学的教学效果。

1.高中化学教学中支架教学模式的应用

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进而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支架教学模式的运用。通过支架教学让学生掌握浓度是影响化学平衡的重要因素,理解化学平移的实质,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对课题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课题设计能力,还要掌握浓度对化学平衡的意义。

1.1搭建脚手架

搭建脚手架的含义通常是指围绕化学教学的主题,建立适应学生理解的概念框架。支架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高中学生的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以及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化学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设置适当的概念的框架,框架可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求知欲。掌握化学移动原理是理解化学平衡的知识的基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复杂的过程基础分解,分析化学平衡和移动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搭建化学平移条件的支架。教师要带领学生复习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以及平衡的建立过程,化学反映达到平衡状态必须满足v正=v逆。让学生思考如果平衡被破坏,那么根本的条件足v正=v逆是否存在,教师可以利用图像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反映速率和时间变化的情况,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化学的移动是可逆反映中建立新平衡的过程。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足v正≠v逆以及化学平移是向正方向移动即足v正v逆。

1.2进入情景

为了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入FeCl3溶液和KSCN溶液的反应的例子。教师需要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并且需要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主角,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FeCl3+3KSCN=Fe(SCN)3+3KCI

(红色)

Fe3++3SCN-=Fe(SCN)3

(红色)

1.3探索认知

每个小组可以分别采用下列的方案对实验进行讨论。设计思路如下:方案一将1mol/LFeCl3溶液和1mol/L的KSCN溶液进行混合观察其颜色;将方案一将0.01mol/LFeCl3溶液和0.01mol/L的KSCN溶液进行混合,观察溶液的颜色; 方案二是将0.01mol/L的FeCl3溶液和0.01mol/L的KSCN溶液混合之后分成三等份,在其中一份中加入1mol/L的的溶液,在第二份中加入1mol/L溶液,最后将两份溶液和第三份的颜色进行对比。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对于各个小组的分析和讨论进行评价,并且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总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者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反向移动。通过学生们之间的探讨,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以及探索的精神。

1.4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之间相互的评价以及构建的知识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物质之间的转化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以及掌握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对于小组的评价是指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密切的讨论和交流,小组是否对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构建的知识的评价,利用练习来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结语

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采用支架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化学的教学中,需要依据教材的特点,训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灵活的运用的支架模式教学,从而达到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采用支架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化学教学的课堂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支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促进高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李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23(12):8-9.

[2]亓永英,许嘉驰。化学支架式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13(4):12-13.

[3]蔡万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15(03):123-124.

[4]胡凤姣。简析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2,26(5):145-147.

化学平衡教案 篇四

据对有关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调查所知,对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除会计知识外,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依次为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知识。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知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基于此,必须调整现有的会计学科课程体系。一是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应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会计专业知识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公共关系素质教育,等等,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包括数学、外语、文学、经济法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拓展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税收、证券投资、国际贸易、统计、市场营销、金融等。二是优化理论教学体系,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增加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比重,便于学生从源头上理解会计学,从而做到举一反三。三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在实验设施、手段、内容、管理都现代化和规范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使实践教学自始至终贯穿会计教学全过程,同时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以企业为教学实验基地,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

2.完善校内模拟实习相关工作

校内模拟实习是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的,以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及相关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执业判断能力。笔者认为校内模拟实习应该重视以下工作。

2.1做好会计模拟实践教学资料准备工作。为弥补目前会计模拟实验教材的不足,建议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范围,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企业的财务工作者搜集资料,共同编写会计分级实践教材,实验教材系列的内容最好包括工业、商业、外贸企业、服务业等行业的现实经济生活中财务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任务。

2.2实习指导教师的配备。会计模拟实习的指导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因此应该配备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职业素养较好的专职试验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校内模拟实习。

2.3保证模拟实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建立以基础会计、工业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相协调的模式。

3.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性

“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活动中的行为主体,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由教师单纯注重“教学”向突出“导学”转变,这样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以“主体”身份强化自身能力和素质培养,做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笔者极力推荐“任务单导学”教学模式。“任务单导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之上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教学任务单的研制、班级学习活动小组的建立、活动模型的设计与执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等。在具体实施时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活动小组,在每堂课课前教师制定课堂教学任务单,可在课前先发给学生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各学习活动小组通过探究、实验、背诵、讨论、辩论、竞赛、参观、表演等方式完成每一堂课的任务,教师当堂课要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个体及学习活动小组的学习参与情况进行评价,鼓励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顾问、主持人,学生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学习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依据所学知识点,精心组织案例教学

会计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本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引导并组织学生结合理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中职专业教学要求。

4.1精心做好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会计学是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案例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案例的设计既要与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又要有较高的实效要求。在市场经济时代,会计案例来源广泛,可以是教材中现成的,也可以是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但教师对选用的教学案例要精心编排,紧扣教材中的知识要点,突出重难点,注意知识的传授。根据实用、关联、典型的原则进行加工整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4.2精心剖析案例,做好教学环节的实施工作。案例教学法重在学生参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将事先设计好的案例付诸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通过对案例的广泛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并根据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处理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和评价正确与否。

5.运用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化学平衡教案 篇五

跨洋职专是福建省烹饪启蒙教育的第一学校,多年来,始终坚持“专业技能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并举的教育导向,在引领学生把握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让烹饪专业学生了解美学,学会构图。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善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人们对饮食活动内涵的追求,中国文化和装饰图案越来越成为设计者们构思和实践的目标。老师们纷纷感到,装饰图案是富有想像和意境风格演变中的集聚,浓缩烹饪大师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情趣,它具有双重功能(造型功能、审美功能),烹饪美术教学还应融入装饰图案内容。从烹饪的发展方向看,日本餐饮是我们学习的样板,最大特点就是每件作品工艺考究,造型优美,渗透了现代工艺美术装饰图案的元素,具有浓厚的日本本土文化的品位。而这也正是值得我们教学借鉴的良好素材。可以想像,当烹饪工艺美术渗透了装饰图案元素以后,烹饪教育就更具文化品位了。

一、装饰表现形式、审美功能的探讨及装饰图案形式美法则的美学分析

传统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与我们归纳研究和运用的形式美构成法则原理是一样的。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图案结合设计,使烹饪文化更具东方文化品位。

(一)装饰图案形式美法则

1.变化与统一

在美学中强调变化,又在变化中追求统一。装饰图案中的变化即可理解为“对比”,它强调图案视觉要素的对比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变化手法的运用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统一性可以理解为纹样造型、色彩、构图和技法表达等各视觉元素的调和性。

以烹饪构图首尾相接的龙凤纹样来说,其形态上有虚实,轻重的对比,色彩上也在向于统一的色调中追求局部色彩的差异性。再如回行纹样,则是在凹凸形式上体现了对比的形式美法则,而连绵延展的组成态势则是体现统一法则的最好诠释。

2.均衡与对称

是同形同量的组合,是各元素在形状、色彩、肌理,质量、面积和位置等方面绝对平衡和相等。均衡即平衡,是同量而不同形成的构成组合,是指形体在不同位置上量点与力点在视觉心理上的平衡,是内在的统一美,是两个不均等元素通过选择一个相应的支持点而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效果。

如雕刻中的“龙”与“凤”等即为均衡式平衡。它旨在寻求视觉和心理感受上平衡,阴阳相合,不偏不倚,是为一种和谐之美的体现。又如红案中的“太极羹”采用的是对称式平衡,这种平衡是完全对仗,形态一致的,视觉感受上有整齐,平静安定的美感,使人达到审美的愉悦。

3.韵律与节奏

条理与反复构成了图案的节奏韵律,若条理重复的形式表达不同,其节奏与韵律所烘托的氛围也不尽相同。

如教科书中所著的“二方连续”,早在原始社会彩的陶器皿、厚重威严的商周青铜器、流畅飘逸的汉代漆器上的二方连续纹样装饰造诣已具备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艺术美感仍为现代设计师们叹为观止,而这些将节奏与韵律合理运用的传统图案也正是我们烹饪制作者们细心研磨借鉴的成功范本。新时代的烹饪工艺美术,不仅仅局限于食品艺术,很多层面已延伸到综合艺术,运用多种手段为烹饪服务,如:贝壳,木雕,插花艺术等,结合烹饪食品艺术,烘托其节奏与韵律。

(二)装饰表现形式和审美功能

装饰图案中那些如点、线、面秩序排列的构成规律,色彩中呈现出冷暖、明暗、浓淡变化等画面现象都是现代装饰图案构成形式上所表现的特点。

1.点、线、面的装饰

点,具有最简洁的外在形态,而内在地理解时,又体现为向心的紧张性。当一个点被置于平面的中心,或非中心的构成,或者在平面上逐渐增多点的构成,产生出来的效果都不同,这取决于不同的需要。如第四届福建省烹饪大赛中有好多作品都由点构成作品,白案中的“天鹅酥”红案中的“瑶柱”等。

线是由点的运动而产生的,它体现了点的内在活动的性质及方向。线的波动、线的粗细变化体现了一定的音乐意义,线的多重复合无疑也产生着更加复杂的装饰意义。细细观察揣摩,我们不难体悟,线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情结,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个性。装饰线大多是能充分体现物体结构、体积、虚实等的简约线条,它意想造型,但言简意赅。装饰线线条的粗细、长短、断续等都富有生命力,是装饰工艺美术最具表现的方式。

面的装饰是由点的扩大、线的重叠等所致。在烹饪工艺美术中,面具有装饰功能,起着衬托作用,面的大小取决与作品主题的需要。如:周文涌编著的《烹饪工艺美术》教科书中的“葵花迎宾”,即有线,又有由点组合而成的向日葵。

2.色彩的装饰

色彩装饰即以色彩为主要媒介的表现方式,采用线条勾勒然后平涂色块的方法,是作品显得单纯而富有装饰味。在烹饪领域中不乏看到色彩奔放的喜庆作品,用辣椒,西红柿等红色系列做原料,配上中国传统的中国结,色彩明亮大方,创意独到。装饰性作品是理想色彩与自然色彩的巧妙结合,可以根据作者自己的感受和心理的需要,大胆装饰,使色彩呈现出鲜明个性和特有的艺术风格,注重色彩的概括和色彩的最终表现的效果。有的作品又强调色彩的单纯清雅,注重意境,作品有浓郁的抒情性。如“荷塘月色”用琼脂淡淡的蓝色来代表荷塘,用墨绿色来表现夜色下的荷叶,用微弱的柠檬黄来代表月光,使人产生了宁静中的无限遐想。

几年来,我们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教学的理论引导、知识的形象传递,都是我们教改的课题。我们一方面,多方收集素材,以期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回思中提高自我认知;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丰富感性的教学资源,让“型”“色”以鲜活的载体给学子以形象的直观。同时,课堂上借助互动、交流等形式提高学子的认知水平。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潜移默化是我们多年探索的路子。

化学平衡教案 篇六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强化学校管理为关键,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统筹教育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区域内学校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基本均衡,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确保顺利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

三、建立迎评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小组:

1.接待组:

组长:

成员:

2.现场准备组:

组长:

成员:

3.申报材料组:

组长:

成员:

4.座谈问卷组:

组长:

成员:

四、实施步骤

迎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评估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制定计划、明确责任(3月1日—3月6日)

依据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实地督导规程》和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制定并实施《**迎接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工作方案》。组织动员、制订迎评工作方案。成立迎评工作专班,落实工作职责,统筹规划,认真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日程,有序开展“迎评”准备工作。召开专题会议。通过召开班子会、教师会,使全体教职员工深刻认识这次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工作紧迫感,形成开展迎评工作良好氛围和合力。

(二)准备材料、查找问题(3月7日-14日)

根据《督导规程》和2017年现状收集、整理、完善相关材料。

(三)归类问题、分工协作、解决问题(3月15日-21日)

1.材料组依据评审标准,审核各校报送材料,查找并归类存在问题。

2.教育局各科室明确责任,分工协作,会同相关学校共同解决存在问题。

(四)模拟检查排除问题(3月22日-3月25日)

1.依据《督导规程》,分学区模拟检查督导学校迎检准备工作。

2.根据模拟检查情况,再次梳理,解决问题。

3.材料组根据《督导规程》做好材料汇编工作。

4.学校做好材料汇编和实地迎检准备工作

(五)配合督导组做好督导认定工作(3月27日-3月底)

1.按上级部门相关要求,完成各项自查工作,完善迎评工作档案资料整理,查漏补缺,扎实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

2.接受省督导评估团对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验收。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全面动员。迎接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增强工作时效性,大力宣传,努力营造人人皆知,人人参与,人人宣传的氛围。

化学平衡教案 篇七

容县是广西典型的山区县,辖区内中小学校259所,其中教学点就有207个,城乡间、校际间教学质量差距大。几年来,容县坚持“面向全体,均衡发展,全面提高”的教研思路,软件管理层面系列举措初见成效:县域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提升,中考成绩跃居玉林市前列,高考成绩也进入广西前茅。

一、加强培训,实现师资水平的全面提升

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各校师资水平的大致相当密不可分。一个县域内,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各方面制约,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师资差异在所难免。教研均衡,教师的因素非常重要。必须通过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容县教研室坚持“培训先行,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努力转变校长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

一是培训校长。结合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举办各级校长培训班;组织骨干校长参加市级以上课改培训;选送部分优秀校长到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挂职锻炼。这些措施使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在校长中扎根,为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二是引领骨干。通过送培、压担子、给任务、名优教师培养工程等途径,提升教研员、乡镇业务辅导员、学校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这批中坚力量的业务水平,使他们的核心作用得到发挥。

三是强化校本培训。这是提高一线教师素质的“基础工程”。县教研室首先努力加强乡镇中心学校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其次抓好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以学科中心组的建设为契机;以课程标准、教材教法以及信息技术的研训为重点;以“青蓝结对”为主要方式,“抓两头,促中间”,使新教师尽快入门,促骨干教师走向成熟;以学区为单位,对校本培训效果进行“捆绑评价”,促使学区内的培训水平均衡发展。

二、务实教研,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务实、高效的教研活动是教研均衡发展的有效载体。要坚持教、研相长的原则,把教研这项常规的业务学习活动,打造成教师交流、总结、提升的高位平台。

一是课题带动。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强化“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问题即课题”的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不仅围绕部级课题《薄弱学校建设与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开展“抓教研均衡发展,促教学质量提高”研究活动,而且积极引导教师把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自主开展结合本校实际的课题研究活动。

二是构建网络。(1)抓学区教研活动的创建。为了弥补校本教研活动范围窄、人员少、力量单的缺点,我们将每个乡镇划分为若干个学区,每个学区由3~5所学校组成,学区教研活动由学区中心校牵头组织,主要抓好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学观摩、质量抽检等活动。(2)抓联镇教研区的创建。容县把全县15个乡镇划分为5个联镇教研区,让地处本县经济文化中心的五所小学分别领航一个联镇教研区,形成了县级教研引领教研航向、城区名校带动联镇教研区、联镇教研区辐射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扶持村级小学的校本教研-学区教研-镇级教研-联镇教研-县级教研的自下而上的五级教研网络,从而出现了“区域推进、校际联动、人人参与、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喜人局面;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学校。

三是搭建平台。要积极搭建教师展示的平台,促使教师们在拼搏中成长,在锤炼中发展。一是“以考促学”,即对教师必读的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标准以及信息技术等基本功,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考试。二是“以评促教”,即组织论文、课件评比活动以及评课、评教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三是“以赛促练”,即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练。

三、优化举措,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规范

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校管理水平的差距。只有用科学的、规范的长效管理才能为教研均衡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是细定方案,向规范管理要质量。我们先后出台了《容县名优教师培养方案》、《容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专项检查评比方案》、《容县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考评方案》、《容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案》、《容县小学教学质量抽检方案》、《容县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区评比方案》等融教学、科研、评价于一体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学校工作的重点,指明了学校努力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迈向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稳步向前发展。

二是严抓常规,向细节管理要质量。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的管理,把改革渗透到每个管理环节之中。聚焦课堂,规范对“四课”——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管理,严格监控“批改、辅导、考试、评讲”等环节。

三是实抓考评,向考核评价要质量。每个学期对各乡镇的教学质量进行抽检;每个年度从课堂教学水平、学生综合素质、教科研成果三大块对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定点中学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考核乡镇中心学校校长、乡镇业务辅导员以及定点中学校长的重要依据。

四、帮扶薄弱。实现区域学校的整体提高

教研要均衡发展,应强化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手段。容县教研室采取了“城乡互动、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策略,开展了帮扶薄弱促进教研均衡活动。

一是跟班学习,以点带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批从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中选送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跟班学习,通过参与城区学校的备课、上课、评课等研训活动,促进农村骨干教师尽快成长。

二是对口支援,全面支援。组织城区中小学校与乡镇同类学校结成“手拉手”联谊学校;组织城区优秀教研组与乡村教研组结成联谊教研组;组织城区骨干教师与乡村优秀中青年教师结对子;还选派了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援。

三是送教下乡,服务到家。积极组织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送教,以专题报告、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村小学进行教学改革。

化学平衡教案范文 篇八

关键词 导学案教学;备课能力;自学能力;反思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转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教学中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一、高中化学导学案的价值

导学案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比较突出的两个方面价值是导学案的设计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导学案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1.导学案的设计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

在教学中实施导学案教学最大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以往教师备课书写教学设计,主要是考虑“教什么”“如何把一个问题讲清楚”,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来备课。而导学案的编写,则要求教师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备课,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客观上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化学教师作为专业的化学人员,脑中的化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学过程中很多细节处会有“理所当然”的想法,故很容易忽略学生的特点。学生作为初学者,头脑中对化学的认识基本是从零开始,缺乏相关的化学思维方式。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化学问题,步步深入,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并运用化学知识,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探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缺漏,知道学生哪些地方认识不全、哪些地方认识错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 教学。

例如,由水电离出的c(H+)为1×10-12 mol・L-1,此时溶液酸碱性如何?这道题从教师的角度觉得很简单,水电离出的c(H+)为1×10-12 mol・L-1说明水的电离受到了抑制,故溶液有可能是酸性或碱性,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此内容理解混乱,习题中重复出现,但正确率很低。究其原因就是对酸碱溶液中离子种类及浓度的分析能力差,理解不到位。而学案的设计可以引导教师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

案例一:水的电离(片段)

【思考问题】

1.酸性溶液中是否存在OH-?碱性溶液中是否存在H+?为什么?

2.c(H+)>1×10-7mol・L-1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吗?

3.关于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常温下)

4.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水=1×10-12 mol・ L-1,则该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并求算该溶液中c(H+)的可能值。

2.导学案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仅是教师,学生也从导学案教学中受益。以往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通常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要接收来自教师的信息即可,纯粹是知识的接受。而利用导学案教学,教学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的机会,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不是枯燥的听课。采用导学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提升了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提高导学案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导学案的栏目设置多样化

一般认为,导学案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板块:学习内容三维目标知识回顾新知探究总结巩固提升。很多导学案的设计都采用这种形式。学生应该明确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及三维目标,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从而进行新内容的探知,学习结束后对章节内容做一个总结,最后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导学案的设计可以遵照一定的基本模式,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有所调整,省略一些栏目或是增加一些栏目。

比如,未必一定要在导学案设计中都设置相关内容的“知识回顾”栏目,可以通过一些“拓展视野”引入或是直接问题导入或是情景设计导入。从新的信息入手,有时反而有利学生的兴趣激发,而且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化学反应原理》中关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导学案设计,可以查找一些新型电池(如心脏起搏器、海水电池、高铁电池等),设计问题,引入原电池的学习。这些新型电池可增加学生的兴趣,也是很多习题的载体。

案例二:化学电源(片段)

【新闻链接】金属-空气电池(如锌空气电池、铝空气电池、锂空气电池)由于具有高体积比能量、放电电压平稳、低成本和操作温度范围较宽等特点,能够用于以后的环保节能型汽车中。锂空气电池作为一种全新的电池体系,在多孔空气电极上,氧气在固-液-气三相界面还原成 O22-或 O2-,接着与电解液中的Li+结合产生Li2O2或Li2O。

对于惰性电解质体系(有机、离子液体)和全固态电解质体系,电池反应为:

2Li + O2 Li2O2 2Li + 0.5O2 Li2O

对于水性(分酸性和碱性)电解质体系,电池反应为:

2Li + 0.5O2 + 2H+ 2Li+ + H2O

2Li + 0.5O2 + H2O 2LiOH

思考:(1)你能判断出正负极材料么?(2)请写出正极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 。

导学案的栏目设计可以多样化,一味地遵循固定的模式可能形成定势思维,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的途径可以有多种方式。多样化的栏目设置也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导学案的可实施性。

2.导学案问题设计的引导性

受自身能力水平限制,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够全面细致,启发性不够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知识或技能上的障碍,设计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困惑,最终探知新知。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引导性、思维性,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案例三: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压强(片段)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教学中有关压强的影响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勒夏特列原理:有气体参加或者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增大体系的压强,平衡将向着压强减小(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体系的压强,平衡将向着压强增加(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对于前后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提问:对于2NO2(g) N2O4(g) H

红棕色 无色

增大压强平衡如何移动?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

减小压强平衡如何移动?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

引导思考:(1)采用什么措施使压强增大或减小呢?(2)压强的变化引起浓度怎样的变化?(3)浓度与速率有关,请问速率又发生怎样的变化?(4)最终平衡如何移动?

解析:压强变化体积变化浓度变化速率变化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程度不一样化学平衡移动。

在平衡移动应用的教学――工业合成氨。在这节内容的设计中可由工业上合成氨的条件入手,设置信息的形式告知学生“合成氨可采用下列条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提高氨气的产率?”“这些条件说明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而移动”等等,借此也可巩固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中要注意科学性、启发性,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层层递进、相互关联,不要跳跃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感觉太突兀,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3.导学案使用的教学模式

有些教师提出了“学案导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几个环节:学生依据学案认真预习,课堂上依据疑难信息反馈讨论解疑,教师精讲点拨启发引领,归纳小结形成网络,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巩固提升。

化学平衡教案 篇九

1.知识目标

(1)常识性理解化学平衡常数。

(2)理解图像方法表示可逆反应从不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基本类型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图像、解释图像,提高剖析化学平衡图像的能力,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对炼铁高炉的改造史实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是剖析化学平衡图像问题。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练习:

1.当把晶体N2O4放入密闭容器中汽化并建立N2O42NO2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再通入若干N2O4气体,待反应达到新的平衡,则新平衡中与旧平衡相比,其比值()。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

2.在一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的A和B发生如下反应:

A(气)+2B(气)2C(气)

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和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A)40%(B)50%(C)60%(D)70%

3.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2SO2+O22SO3,如果温度保持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增加SO2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B)增加SO2的浓度,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增加SO2的浓度,平衡常数增大

(D)增加SO2的浓度,平衡常数不变

4.某温度下将2molA和3mol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A(g)+B(g)C(g)+D(g),5min后达到平衡,已知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关系有[A]a[B]=[C][D],若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容器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时,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B的转化率为()。

(A)60%(B)24%(C)30%(D)40%

5.在t1℃反应2A(g)B(g)+Q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1,t2℃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2,则当温度从t1℃升到t2℃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M1>M2,则平衡向右移动,Q<0

(B)若M1

(C)若M1>M2,则平衡向左移动,Q>0

(D)若M10

6.对于可逆反应:mA(气)+nB(固)pC(气)+qD(气)

其反应过程中,其它条件不变时,产物D的百分含量D%与温度T或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温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使D%有所增加

(C)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m

(D)B的颗粒越小,正反应速率越快,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7.如图表示在密闭容器中反应:2SO2(g)+O2(g)2SO3(g)+Q达到平衡状态时,由于条件改变而引起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变化情况,ab过程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bc过程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若增大压强时,把反应速率变化情况画在cd处。

8.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基本反应之一如下:

FeO(固)+CO(气)Fe(固)+CO2(气)-Q。

其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O2]/[CO],已知1100℃时K=0.263。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不随浓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1)温度升高,化学平衡移动后达到新的平衡,高炉内CO2和CO的体积比值____,平衡常数K值_____(本小题空格均备选:增大、减小或不变)

(2)1100℃时测得高炉中c(CO2)=0.025mol·L-1,c(CO)=0.1mol·L-1,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____(选填“是”或“否”),此时,化学反应速率是υ正___υ逆(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

课堂被充练习答案

1B,2A,3D,4D,5C,6AC,

7.升温;减小SO3浓度;如图2-2-5。

8.(1)反应的正方向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平衡常数K=[CO2]/[CO]要增大。所以答案为:增大,增大。

(2)平衡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浓度比值等于平衡常数,若比值不等于平衡溶液,就处于非平衡状态。将c(CO2)=0.025mol·L-1,c(CO)=0.1mol·L-1代入可得:

化学平衡教案 篇十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四节的内容,属于新增加的内容。选修四是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其中平衡思想是该模块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学生学习过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的特点、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在化学平衡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探索溶液中离子的多种平衡过程,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弱离子的水解平衡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即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在学习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而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是平衡大板块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平衡学习的基本知识点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的方法也有了,所以这一内容采用学案导学有很好的基础,既可以用学案检查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更为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与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以及溶度积常数相关知识。第二部分是介绍如何运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解决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设计了两个新授课学案和一个习题检测学案。下面就第一课时的新授课学案的设计与实施做较为详细的阐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以及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并能运用平衡常数解决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又的化学平衡建立过程推导出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根据已学有的化学平衡、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的特点推导出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类比出及溶度积常数等知识。并理解溶度积常数的计算、意义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自然科学中的类比、对比等分析方法的应用,通过科学探索,培养热爱科学、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学案)

【预备知识】

1.饱和溶液:

2.以合成氨为例表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3.以合成氨为例表述化学平衡的特点:

4.以合成氨的平衡状态为例写出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教学过程】

一、溶解平衡的建立

1.向AgNO3溶液中滴入HCl溶液 ,描述AgCl饱和溶液中沉淀溶解平衡建立的过程。

小结: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定义类比)

2.结合化学平衡的特点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特点,找出溶解平衡的特点。

3.【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1的体系中存在溶解沉淀平衡 。

4.沉淀溶解平衡的表示方法--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的书写。

5.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弱离子水解的因素有哪些?结合上述因素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出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1)内因:

(2)外因:遵循 原理

二、溶度积常数

1.溶度积常数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2.表达式:

对于AmBN(s)=mAn+(aq) + n Bm- (aq) KSP = 〔 c(An+) 〕m ・〔c(B)m-〕n

3.K、Kw、Ka、Kh、KSP 都关与各物质的性质有关,温度有关。

4.K SP的意义,判断生成沉淀与否的原则

学案实施与教学实施

按照学校的要求在上课的前一天就将学案发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二天学生交回学案,老师全批全改,了解学生掌握得好的知识,掌握得不好的知识分别是哪些,在上课前调整好教学思路,针对性的进行重点讲解与辅导,学生会了的一定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解决的让他们自己解决,学生不会的,解决起来有困难的老师要重点讲,在这样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对学生的本次学案做了很详细的批阅【实验探究】的部分是我们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我们采用了实验方案的竞选仪式,同学们自告奋勇地将自己的实验设计步骤叙述出来,由老师比较出一个最佳方案,并由方案设计者操作、展示。当然我们还采用了其他的展示方法,其目的就是清晰、准确地把知识点传达给大家,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纠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我考虑到大部分内容都是从前期的已学知识类比的来,所以把相关知识都设计到了一节课的时间里。经过实施,我认为课堂实施已经达到了最初的目的。

最新范文

有教无类教案(通用4篇)11-05

《春天在哪里》教案(优秀5篇)11-05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优秀6篇)11-05

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9篇)11-05

关于中学生学习的文章4篇11-05

元旦活动教案【优秀3篇】11-05

蟋蟀的住宅教案5篇11-05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优秀6篇】11-05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优秀3篇】11-05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优秀3篇】11-05

77 7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