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案【优秀3篇】

2023-07-24 19:42:00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大家分享了芦花荡教案【优秀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芦花荡语文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环境(单元说明)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认为本单元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对战争(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历史、战争的性质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选文以叙事作品为主。联系七年级教材,不难发现,从八年级开始,教材在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本册一、二单元安排的均是叙事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而阅读叙事性作品(记叙文)的基础,就是能清楚地把握记叙的要素。因此,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就是要复习、掌握记叙六要素的知识,通过抓六要素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和事件,获得自己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的独特的领悟。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说,单元要求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能迅速抓住记叙的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2、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方法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既是因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试图培养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教学模式的制定则是根据情意原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情,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㈠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㈡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边听边想像边概括(最好不看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说明:听的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听故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同时,听读既给想像创造了条件,又是诱发学生阅读的“有声广告”。因此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像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方法指导:听的时候注意把记叙要素变成问题,以利于概括。

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小结并过渡:

具体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老头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㈢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①分析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②说说老头子给你的印象,并请找出相关语句。

方法指导:克服“唇动”“手动”式的默读,养成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的默读习惯。

㈣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合作,深入探究:

①小结情节层次: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合作探究:

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说明: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布局谋篇。

②归纳人物性格(相关语句要求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爱国、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合作探究:

①你能说出这些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②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能看到些什么?

说明: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老头子性格的突出特点也是学生最容易把握的就是他的自信自尊,可做重点分析。其他的有一定的难度,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要求学生把相关语句绘声绘色读出来可以检测学生理[www.shubaoc.com]解的程度。

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突出特点、思想内核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㈤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吗?

说明: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㈥布置家庭作业:

①请你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你的家人听,并请把你家人的评价带回来。

②朗读课文,归纳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说明:设题目的,一是为下课时做准备,二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可增进与家人的沟通。

《芦花荡》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

2、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一、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孙犁,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集子是《白洋淀纪事》。

语言风格: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称。

写作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二、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寒噤xx仄歪xx提防xx穿梭xx

张皇失措xx疟子xx黄稍xx吆喝xx竹篙xx转弯抹角xx苇塘xx

蹿xx趴xx扒xx打牙跌嘴xx飒飒xx疟疾xx

2、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①小心防备。xx②央求。xx

③尖锐;锐利。xx④、技能、本能。xx

⑤、闲适自得。xx⑥、倾斜、歪斜。xx

⑦、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xx

⑧、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xx

⑨、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xx

3、文体常识积累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

刻画人物的方法:

小说的情节:

小说的环境:

三、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

2、请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并归纳其意思

3、本文写了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xx,他的身份是xx;次要人物是xx她们的身份是xx。

四、人物性格初探

1、请找出文中对老头子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相关语句。从这些描写中归纳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

人物描写关键词、句品性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五、环境描写的探究

1、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社会环境或社会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2、写景欣赏与探究: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②、“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③、“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六、品味句子

1、“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2、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3、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句子,请找出并细细体味

4、老头子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写小女孩子的话是什么意图?

七、拓展延伸(作业)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先找出来读一读,并抄下来。

2、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一定佩服之至,请你展开想象,把她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芦花荡》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2、理解孙犁小说“诗体小说”的特点;

3、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小说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2、理解孙犁小说“诗体小说”的特点。

教学教法:朗读法、谈论法、品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的类型:精读课文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作者简介、老人形象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她就是:白洋淀。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他的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例如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还有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作家孙犁写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芦花荡》。(结合图片)

二、作者简介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师:本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我们今天主要来分析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速读全文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情节?请你在不改变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有声有色地给大家描述一下吧!

明确:文章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中,一位老人利用白洋淀中的芦花荡为在淀中的抗日武装队伍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故事。

2、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3、文中的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作为根据加以说明。先自己分析,然后分小组讨论。

学生明确,老师补充:爱国,爱憎分明,自信、自尊,机智、勇敢。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第4段)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第5段)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6段)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第48段)

(3)过于自信、自尊。(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A、他对苇塘里的负责民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第5段)

B、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的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第6段)

C、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就叫他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可见他过于自信。(第10段)

D、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他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大的挂花了,他还是说“不怕,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第14-21段)、(第25-31段)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第47-50段)

E、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槁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第48-62段)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作用)

(4)机智、勇敢。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上系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第56-61段)

4、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外貌描写(例:第3、4段)

(2)语言描写(例:第5、10段等)

(3)动作描写(例:第3、22、61段等)

(4)心理描写(例:第47段:精彩地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四、课堂小结

讨论:作者表现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有什么深意?

明确: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作者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谕示着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五、作业

1、抄写 2、随堂练习 3、预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诗体小说”特点的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孙犁的小说特点是淡化故事情节,他的诗体小说有很强烈的抒情性。他所叙述的故事是抗日根据地很平常的故事,如果我们都小说仅仅满足于看他故事,收获就会很少。学者朱光潜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读小说:向艺术家求教对于人生的深刻关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关照的技巧。

他还有一个精妙的比喻: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文字资料的形式发给学生)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寻找《芦花荡》那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二、细读课文,品评文中诗歌般的语言

师:大家细读课文,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有哪些语言富有诗歌的韵味?并简要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引导补充:

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C、这里是一个反衬,用水鸟的声音衬托白洋淀的宁静。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的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4、5句,可以把它变成一首诗: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引导学生从朗读角度品评诗化的语言。)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神秘的战场)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精妙的比喻)

8、初夏的小麦黄梢,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向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诗意盎然,暗喻着时光的流逝。)

9、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神秘的战场)

10、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诗意地表达人物心情)(那该句转成诗歌让学生读: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分析:作者用沉静从容的姿态,清新明快的语言,抒写芦花荡的美丽风光,作者乐观的笔调和对美的歌颂给抗战中的军民以莫大的精神鼓舞。这正是:生活如此宁静,岂容日寇蹂躏;江山如此多娇,岂容鬼子践踏。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三、再读课文,品评人物的诗意美

师:诗体小说不仅体现在环境描写上,还体现在人物塑造时的诗意,请同学找找看,人物的诗意具体体现在哪里?(学生找,老师来分析,这个有一定的难度,赏析要求更高些。)

师明确:

浪漫传奇的人物,诗意的栖居: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像一个没事的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悠然自得)

语言: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顶针的手法回环往复)

“不怕,洗一洗吧……”“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镇定,自信,乐观。像诗歌一样的一唱三叹)

浪漫的战斗:没有血肉横飞,没有硝烟弥漫,甚至激烈的战斗也充满了荷花的清香。

酣畅淋漓地敲打老玉米--丰收的快乐--浪漫的想象。过于自信、自尊缘于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小说的诗意还有很多,比如语言的色彩美,叠音词的节奏美,人物的朴实美等等,希望课后大家再去品评。

四、课外拓展

师: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明确: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战斗歌曲赏析。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收获了很多,在灿烂的花卉中流连驻足,不忍离去,因为美食人人都向往的,这正是孙犁“诗体小说”的魅力所在。

六、作业

1、随堂练习 2、预习 3、整理笔记

最新范文

方寸之间教案【最新8篇】07-24

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教案【10篇】07-24

沈括《活板》优质教案优秀10篇07-24

色彩色环教案(优秀3篇)07-24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案优秀8篇07-24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优秀8篇)07-2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优秀2篇07-24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5篇)07-24

小星星教案(优秀5篇)07-24

粉刷匠教案【优秀3篇】07-24

77 58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