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案 政治教学教案优秀7篇

2023-05-31 20:14:06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精心整编的政治教学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政治优秀教案 篇一

古往今来,对“金钱”的认识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过于清高,视钱为“阿堵物”;二是认为钱很重要,又不重要,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三是认为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什么?钱能做什么?金钱应该怎样获得?钱应该怎样利用?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探究意图:

1、本单元的知识点是介绍货币、价格、消费。货币就是金钱,商品价格是用钱来表现的,消费不外乎是怎样花钱,所以金钱观与这三课的内容密不可分。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2、正确对待金钱,在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金钱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此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代高中生有更多的机会与金钱打交道。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避免他们陷入拜金主义误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对金钱的看法,众说纷纭,因此探究这一问题容易形成争辩的气氛。通过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关于金钱观的观点,并对它们进行争鸣、分析,既培养了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剖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并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正确的金钱观。

活动策划: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负责收集外国名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古人有关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当代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各种典型事例。各小组各负其责,每个小组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备课堂交流之用。

2、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在老师指导下,事先编制有关金钱观的调查问卷,将问卷发给周围人填写,将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

政治思想教育教案 篇二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理解:

(1)传统文化的特点

(2)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3)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

(1)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联系实际,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3)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4)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提高归纳与分析能力。例如: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例如: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继承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二、【课程标准】: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会了解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处理好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四、【相关知识】: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3)文教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竞争包括文化竞争。

五、【方法点津】:

(1)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及设问把握教材内容。例如,“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部分,设问问我们: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从而引出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阅读教材,把握知识框架,理清教材编写思路。具体思路是:什么是传统文化—’文化具有继承性—一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一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一文化在继承中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广泛搜集相关材料,深人体验,领会所学理论。例如,搜集口常生活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事例,深入体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六、【课文导语】:

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课程标准】: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课堂探究:(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如果知道,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2)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可略举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探究提示:(1)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剌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 000~6 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2)传统文化还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地域性等特点。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们的认知、信仰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③我国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保存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中华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课堂探究:(1)你知道上述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

(2)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提示:(1)①一般认为元宵节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为其开端,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节日;元宵节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②端午节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楚国被秦国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心情沉痛,投入汨罗江自尽。人们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后又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③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还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少数民族的风俗,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查阅、收集资料来回答。

(2)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弃粗存精的过程。

(2)传统建筑的继承:

①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几大部分,这些建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都表现出自身的特色或特点,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世界建筑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传统民居的主要代表类型。四合院以南北方向为主轴线,坐北朝南的北方成为正房或者上房,在正房前面东西两侧建有东西厢房。与正房相比,厢房的进深和高度都小,以强调正房的中心地位;坐南朝北称南房;大门一般开在院子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大门里面都建有山墙影壁,以遮挡视线。四合院房院比例合适,室内室外活动都有足够的空间,而封闭的围墙又保障了院内的安静与生活的隐秘和安全。正是因为这些优点,四合院成为我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满、白等许多民族所使用,遍布全国城镇乡村,又因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课堂探究:(1)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传统民居?你能指出这些民居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吗?

(2)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的继承:

①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种类繁多,作品浩如烟海,留下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名著;刚劲有力的书法,绚丽多彩的绘画,旋律优美的音乐,威武雄壮的雕塑,轻盈飘逸的舞蹈,无不给我们以美感、以力量、以心灵的震撼、以感情的升华;中国传统文艺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有自己独特的光辉,是东方文艺的代表。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我国传统文艺的情况,说明我国传统文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传统思想的继承

①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沦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足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

◇课堂探究: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探究提示:毛泽东重视对传统思想的继承,提倡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进行吸收、消化、总结,做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m.gaokaobaba.com ◇课堂练习:

1、下面不属于汉族传统习俗的是( )

①中秋节赏月 ②泼水节③那达慕大会④元宵节看花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属于汉族传统习俗,可排除;②是傣族传统习俗,③是蒙古族传统习俗。故选C。

2、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 ③艺术装饰丰富 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不难选出D。

3、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 )

①理论观点 ②学术思想 ③道德观念 ④文学艺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思想的含义,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经过不同的时代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但传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不容易改变的,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各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差别是因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说明台湾同胞的各种文化活动,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说明了两岸文化同根同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课堂练习: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明显渗透性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根据教材,不难选出A。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

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课堂练习:

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关于这种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④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④说法错误,对人的发展应起着积极作用;②③说法正确。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课堂探究: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你能够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吗?

◇探究提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忠”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原则,《左传》中的“临患不忘国,忠也”,要人们尽自己努力,为维护国家利益而献身,是积极的,对现实生活来说就是财富,应该提倡;而宋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忠君思想对现实生活来说是包袱,应该抛弃。

◇课堂练习:

对于传统文化,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谁也不能不面对它的影响。下面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有( )

①民族②国家③社会④个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影响,由教材不难选出D。

2、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呢?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屯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例如,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讲述了24个古人非同寻常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为了孝敬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能为的举动。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提倡;但“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课堂练习:

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 )

①取其精华②去其糟粕③批判继承④古为今用

A.① &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由教材不难选出D。

第二框题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课程标准】:

2.8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评估它们各自的特点;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课堂探究:我们今天常常针对什么问题使用“实事求是”这个词?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我们今天所说的“实事求是”是指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无论做什么

事情,都要从容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

展和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发展就是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必须要把握

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课堂探究: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请说出理由。

◇探究提示:(1)观点一是片面的。认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有消极方面,应予以摆脱这些消极方面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也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正确思想,对此我们应予以借鉴吸收,不能全部抛弃。

(2)观点二也是片面的。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有许多合理成分,但也有不少消极成分,正确的做法是批判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面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课堂练习:

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的理解,④说法错误,故B、C、D项

可排除。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存在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及其社会关系,因此,文化又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列举了社会制度的更替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中国占代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使之成为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强有力工具。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说明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课堂探究:从超越时空局限的意义看,现代信息技术对传承民族文化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探究提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声音、图像、文字、活动影像等多种方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收集、选择、传递、储存,--h-~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继承、交流与发展。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例如,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一批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观察和探讨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历史研究的对象和史料的运用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史学的编纂方法出现了突破,唯物史观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历史进入新的蓬勃发展时期。

◇课堂探究:你能否根据现有的历史知识,谈谈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说的见解。

◇探究提示:(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讲的“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老子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老子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无等差的爱,无论任何人,都不分轻重厚薄;“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4)韩非子崇尚法,强调法的重要性,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要求人人必须遵守法;韩非子还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课堂练习: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 )

①自然环境②社会制度③科学技术④思想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教材可知②③④都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难选出B。

(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课堂探究:在你看来,上述教育方式各有什么特点?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文化传承具有哪些影响?

◇探究提示:(1)①私塾是一种个别化教学,老师逐个向学生传授知识,一个教师只能教几个至多十几个学生;无固定、统一教材,教育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水平。②课堂教学是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班,以班为单位实施教学,每班人数固定,教师按课程表上课;课堂教学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按规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有固定的教师,课堂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③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将整个学习活动,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直至教学资源的使用,实现真正的共享和社会化,打破了时空界限,扩大了教育规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通过人机交互等众多途径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实现个别化学习。

(2)私塾这种教育方式依靠老师对学生的教授,将自身知识传给学生,对文化传承起有一定的作用,但规模小,影响有限。课堂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校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网络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使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课堂练习:

关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c.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D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小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作用的理解。A、B、c项从不同角度

说明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D项说法错误,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故选D。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

本课讲述的是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我们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知道传统文化的特点,知道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掌握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继承中发展文化。本课以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为切人点,分析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地做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

2、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如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存在区别,相互对立;一方面相互统一,不可分离。

政治优秀教案 篇三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课堂探究:

(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

(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

(2)不改。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

探究提示: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手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离开人这个整体,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

课堂练习: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D.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C

解析:作为包含关系选择题,D项说法有误,应排除。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了三者的关系。B项强调了三者的统一,但与题意不符,故应选c项。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方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

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做法是从整沐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

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点方法论要求主要是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反对分裂主义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思想。

课堂练习:城市建筑不协滴,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的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B.要注重量的积累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两种"城市病"主要是由于规划建筑者缺乏整体考虑,片面强调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从而导致此"病''的发生,故A、B、D项不选,C项符合要求。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及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和系统各有其不同特点。要素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有如下特点:

第一,个别性、局部性。要素总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部分,或者是一个个别因素、个体。

第二,多样性、差别性。一个系统中诸多要素有着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相互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

第三,不可分割性。要作为系统构成的单元,相对于该系统来说,它是不可分割的。第四,不确定性。与整体的结构相比,要素相对不稳定。

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整体性。系统是在要素及其相关性中产生的整体,因而它既是对周围事物发生作用的整体,又是对内高于各个要素并使各个要素从属于自身的整体。

第二,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都是有序的组合,因而具有卡目只寸的稳定性。

课堂探究:

(1)根据木桶和短板的争论,请你说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榭成事物的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探究提示:

(1)整体与局部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一个班级是由许多个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所学知识都是由各个学科组成的等。

课堂练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这里的"一定意义上"的含义应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包括着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C.这里强凋了整体、部分和系统、要素的关系是一致的

D.这里强调了整体、部分与系统、要素的关系有共同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二组关系的认识,D项说明了联系的共性。因此选D。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课堂探究:

(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探究提示:

(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它告诉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略。

(1)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第三,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关于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方案怎么写 篇四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各类银行的职能

2、难点

银行的体系和职能

二、教学方法

本框介绍的是各类银行的性质特点,学生较易发生职能上的混淆,因此,采用对比的方法,较能鲜明地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便于掌握。同时可采集部分资料,给学生加以介绍,加深对有关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比较导入法

问学生见过“中国银行”没有;见过“中国人民银行”没有?二者是不是一家银行?如果不是,那它们有什么区别?有关内容就是本框所讲的。引出本框内容。

2、复习提问式

为了使导入新课做到承上启下,可采取先复习再导入的方法。设问:银行的含义是什么?银行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对其内容的回答,进一步指出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会经常见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银行,那么我国银行是怎样分类的?各自的职能怎么样?这便是第二框的主要内容。

3、直述导入式

本框题的基本内容是讲银行的主要职能,根据第一框题的内容,已经大体介绍了银行的基本业务。所以本框题就从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做的具体工作入手,引出这些具体工作不是某一家银行所能承担的,而且同是贷款,像三峡工程、工商企业或农村居民个人,情形也是不一样的,这就直接引出了了解银行分类及其职能的必要性。

主体内容教学

1、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讲清一点,我国现阶段银行分类和依据是按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2、各类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各类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然后完成以下表格:

投影表1: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上表,教师加以总结。

投影资料1:

中央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无论是银行金融机构,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都要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和管理。中央银行的设立,使得政府拥有了一个管理全国金融机构和货币金融活动,从而能有力地贯彻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权力机构,所以,人们常把中央银行称为“银行的银行”。

投影资料2:

商业银行是我国在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中由过去的专业银行改变而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因这类银行依靠吸收活期存款作为发放贷款的基本资本来源,这种短期资金来源只适应经营短期的商业性放款业务,故称“商业银行”。

在西方商业银行有独资经营、合资经营、集资经营、官商经营、国家经营等不同的组织形式,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作为国家独资商业银行,它们不受政府干预,独立决定投贷方向,坚持银行资产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相统一的原则,争取在最小的风险下获得利润。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主要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投影表2:

学生完成上述表格,教师加以总结。

要特别指出:商业银行是特殊企业,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就此引出银行利润,指出其来源。并在此讲清“利率”这一概念。

还要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股份制或地方设立的商业银行也日渐兴起,如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厦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此外,一些中外合资和外资金融机构也发展很快。

最后要明确,我国商业银行的专业分工将会互相渗透,其职能和业务范围向综合化、多样化发展。

投影表3:

投影资料3:

政策性银行是金融家族的新成员,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为了彻底解决国家专业银行政企不分,集政策性银行业务与商业性银行业务为一身的局面,国家在1994年先后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至此,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运行框架已基本形成。三家政策性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将实行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不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竞争。它一般不接受存款,也不从民间借款,专业性强,与政府的产业政策密切配合,这是一种只贷不存的银行。

政治教学教案 篇五

教学过程 :

播放 《稍息、立正、站好》

师:你们喜欢这首歌吗?

师:为什么?

师:说的很好。这首歌非常轻快,使人心情愉悦,产生美感。有人说:“生活处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生活处处有情趣,高雅的生活情趣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追寻。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情趣小屋(点击,出现多媒体画面:一座带着四个窗户的小白屋),接下来,让大家跟着我去寻访陶冶高雅情趣的秘诀,第一个我们要拜访的人物是我们浙江的体育名人——桑兰(点击第一个窗户,出现桑兰的图象)

师:你们知道桑兰吗?

师:你知道桑兰的有关事迹吗?

师:(一边播放图片,一边介绍桑兰的事迹):桑兰,浙江宁波人,国家体操队队员。1998年7月,桑兰在美国纽约参加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期间,不幸重伤颈椎,造成胸部以下完全瘫痪,面临这从颠峰跌落谷底的人生磨难,桑兰这个活力四溢的美丽女孩,用坚强的意志与伤残进行着顽强的抗争,用灿烂的微笑和无私的奉献回报社会。正如她自己说的“跌倒了再爬起来是我的人生信念,我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我想拿的是人生的金牌。”

师:从桑兰的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总结:桑兰的微笑告诉我们:追寻高雅生活的第一个秘诀是———(生答教师总结)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勇敢坚强的面对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的情趣,从而不断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点击,回复到情趣小屋,第一个窗口跳出: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起点)

师:那么,陶冶高雅情趣的第二个秘诀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打开第二个窗户,放飞我们的秘诀。(点击第二个窗户,出现一幅漫画:爱迪生孵鸡蛋)

师:你们知道这幅漫画说的是谁的趣事吗?

师:爱迪生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发明的电灯,被各国采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师:你认为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生:好奇

师:对,正是强烈的好奇心使爱迪生不断的探究,最终取得成功。从爱迪生身上我们可以找到陶冶高雅情趣的又一秘诀,那就是:(生答教师总结)增强好奇心并善于探究。(点击,回复到情趣小屋,第二个窗口弹出:增强好奇心并善于探究——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条件)

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不是所有的好奇心都是有益的?你们能否举个例子说说对哪些事物我们感到好奇但不能去做?

生讨论回答

师:因此我们应正确对待好奇心,把好奇心发展成正当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哎呀,只顾着和大家聊天了,我忘了向大家介绍我们今天的嘉宾,她就是来自日本的小朋友——樱桃小丸子。咦,樱桃小丸子怎么哭丧着脸,原来她是遇上烦心事了。

(点击,播放动画:小丸子的烦心事)录音解说:近一段时间,小丸子班里流行一种很时尚的语言,小丸子觉得很新鲜、很好玩、很有趣,也觉得别人都在说,自己不说跟不上潮流。结果,小丸子说着时尚语言,不仅惹得爸爸非常生气,而且国文越学越糟。你知道这些时尚语言是什么吗?它就是:天才,天才,天生的蠢材;偶像,偶像,呕吐的对象。小丸子觉得这样子下去自己连话都不能说了,为此,她很苦恼。

师:小丸子一开始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师:时尚语言尽管有趣,但也良莠不齐,象小丸子学的时尚语言,不仅曲解了原意,而且隐含讽刺意味,对人不文明、不礼貌,难怪小丸子的爸爸要生气。同学们,你能从小丸子的教训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应吸取小丸子的教训,不盲目从众,要善于鉴别不同的情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培养高雅生活情趣,促进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回复到情趣小屋,继续点击第二个窗户,弹出:善于鉴别不同的情趣,不盲目从众——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另一重要条件)

师:小丸子的烦心事解决了,让我们大家来轻松一下,下面请跟我进入今天的第三站——幽默一刻。(点击第三个窗户,多媒体播放《超生游击队》精彩片段)

师:宋丹丹和黄宏的精彩表演着实让我们开心了一回。你能说说幽默的好处吗?

师:形象的说,幽默就是一枚“趣味丹”,一管“润滑剂”,既给大家带来欢乐,又能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自然,从而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享受到更多的生活情趣。其实,艺术作品的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幽默。那么,在座的各位愿意亲身体验幽默的感觉吗?(生答略)接下来,我们就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动物模仿秀(点击,多媒体画面出现“动物模仿秀”的字样及比赛内容和规则:比赛内容:学动物的叫声;比赛规则:根据你姓氏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确定你要学的动物是什么:A——F 老虎 G——L猫 M——R山羊 S——Z老母鸡;然后选择一位最好你不太熟悉的伙伴,彼此盯着看,目光不能转移,同时用嘴大声学动物叫,至少10秒钟)

师:采访做游戏的同学,你的感觉如何?

师:这个游戏尽管开始时会感到不舒服,但结束时已是笑声满堂;而且不管你模仿的动物是什么,最后你的表现都是“傻驴”一头。不过,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假如你有足够的幽默感,则你扮演的角色就更成功,更能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能更多的享受生活情趣。由此,我们得出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第三个秘诀——保持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

(多媒体回复到情趣小屋,点击第三个窗户跳出:保持幽默的生活态度——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秘诀)

师:轻松了一回,幽默了一回,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最后一个秘诀的探访

(点击第四个窗口——闪出人物头像“袁隆平”)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师:他是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20xx年,他在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记者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多媒体字幕:“我现在体质很好,记忆力也不错,这都得益于游泳等体育活动的常年锻炼。练就了顽强的意志,练出了健康的体魄,才可能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体育锻炼对袁老有哪些有益的影响?)

师:由此可见,要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参加一些文化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但有的同学说: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课堂知识,没必要花时间去陶冶情操,这样会分散精力。大家赞同他的观点吗?

师:7+1>8,也就是7个小时的学习加上1个小时的娱乐所获得的效果大于8个小时连续学习的效果。只有劳逸结合,参加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的情操才能得到陶冶,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从这一点看来,我们已经找到了培养高雅情趣的最后一个秘诀——丰富的文化生活。

(回复到情趣小屋,点击第四个窗口,弹出:丰富的文化生活——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

新课小结:

著名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四个智囊去追寻我们的快乐和宝藏,去追寻我们的高雅生活。最后,祝大家一路顺风。(多媒体同时播放小虎队的〈一路顺风〉结束教学)

高中政治教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技术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四、学习内容分析

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五、学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初中政治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石器的使用、金属工具和手工业出现的意义;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发展概况;生产力的含义及其因素;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具体内容;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原社会的生产关系。

2、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意义;奴隶和奴隶主出现的过程表明阶级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明确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通过奴隶制国家的产生过程,说明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产生以后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的含义;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制是最野蛮地剥削制度;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封建剥削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封建社会两大对立的基本阶级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文化成就,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今天仍面临着艰巨的清除封建残余思想的任务;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的萌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课文,找出主要知识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2、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

3、比较鉴别能力。能够对不同社会制度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4、综合分析能力。能基本弄清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5、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能够全面评价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既要看到它们建立之初,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又要看到发展到后期,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面;能够全面评价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历史的局限性;既肯定脑力劳动者对古代科学文化地巨大贡献,又要认识到脑力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方面的任何成就,都不可能脱离体力劳动者的活动。

(三)思想觉悟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作用,从而初步树立劳动的观点,培养劳动的习惯。

2、通过了解私有观念的产生过程,应该认识到私有观念不是从严就有的,从而克服自私自利的观念,树立大公无私的思想。

3、通过了解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应该认识到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为以后学习和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下思想基础。

4、通过了解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应该认识到只要存在阶级,就必然存在阶级斗争,从而树立阶级的观点。

5、通过了解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古代科学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应该认识到任何科学文化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体力劳动者的劳动,这些劳动者就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从而树立群众的观点。

6、通过对三种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的了解,应该学会科学地、历史地评价社会制度的变更方法,不管出现何种情况,都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而树立发展的观点。

7、通过了解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应该认识到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艰巨的清除封建残余思想的任务,从而树立科学的思想,反对封建迷信思想。

知识结构图

教学方法:归纳法、分析法、列表法、设疑法、对比法、讨论法、角色置换法。

教学课时:11课时

第一课时 人类社会以生产劳动为基础

知识点、重难点

1、什么叫做生产劳动

2、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重点)

3、什么叫人类社会

4、远古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历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通过前言的学习你认为对理想的追求,要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2、你认为学习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什么?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学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首先应懂得:生产劳动既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导入新课

第一课 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板书)

第一节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板书)

第一框、人类社会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板书)

一、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板书)

阅读教材:第5页第1行至第6页第5行(教师分析)

上溯人类社会的起源,我们知道,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动物中间,利用自然物进行本能活动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它们都不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都不会制造工具;因此,它们的这些活动也就不能算作劳动。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1、什么叫做生产劳动(板书)

2、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板书)

提问: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是怎样进行的?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人类使用工具从事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动物则不可能这样做。这种制造和使用工具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劳动的能力,就是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

3、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板书)

人类社会自下而上的首要条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因为,人们要生存,就必须创造出各种各样折物质资料来。为了获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就必须劳动。同时,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就成为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

提问:人类最早的社会是什么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人们主要使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远古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历程(板书)

1、石器的制作,宣告了人类的诞生(板书)

如果从现已发掘出的年代最早的石器算起,人类社会至少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属于原始社会。石器作为人类制作的最初的工具在原始社会有长期的决定意义,人们用它来抗击敌人、取得食物、制作服装、建造信所和绘画雕塑。

提问:远古人类是何时学会使用火的?火的发明和使用对远古人类生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2、摩擦生火的发明(板书)

火的使用,特别是摩擦生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的生产了重大影响。火的发现和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原始的人的一项特别重大的成就。对于火的使用,他们经历了一个从利用自然到火的人工取火的漫长过程。

火的发现和利用,对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人类认识并掌握了火,就增强了同寒冷气候做斗争的能力。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提问:原始畜牧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它们有哪些重大影响?(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3、畜牧农耕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畜牧业、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的又一重大进步,并在人类生产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中发展起来的。

原始农业是采集中逐渐产生的。人们在采集过程当中,通过长期的观察、摸索,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些野生植物的种籽经过栽培,就试着把它们引种到住地周围,于是便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课堂小结 巩固新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什么叫做生产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远古人从事生产劳动的历程等问题。初步认识了生产劳动对人类的重要性,同学们应该对劳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作业

1、什么是生产劳动?

2、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什么是人类社会?

最新范文

《中彩那天》教学教案【优秀8篇】05-31

《两小儿辩日》教案【最新6篇】05-31

体育游戏教案优秀7篇05-31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教案【优秀8篇】05-31

莫怀戚的《散步》教案【优秀9篇】05-3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优秀7篇)05-31

伟人细胞教案【优秀7篇】05-31

散文《秋天的雨》教学反思(优秀7篇)05-31

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优秀8篇)05-31

《青松》教案优秀4篇05-31

77 5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