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6篇】

2023-08-21 01:07:40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阅读课文,能理解本文所选的细小平凡的事中所蕴含的质朴纯洁的人间真情。

2、 技能目标:

激发兴趣,在合作中得到肯定,在探究中有所创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3、 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图象的熏陶,体会至爱深情,激发学生珍视亲情,尊重生命。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出示名言(1)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2)有时我们做不了很伟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小事——南丁格尔-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2、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感受了人间的挚爱亲情,兄弟、母子、父子间的血缘亲情让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一个名叫落落的孩子的微笑,去感受另一种诠释的“亲情”。(出示课题《落落的微笑》)

(二)、读一读,体会任婆婆无私的爱

1、要求:大声地读课文,找出老婆婆带大落落所遇到的困难和波折,并说说都是怎么解决的?读的时候可以用圈点勾画、写眉批的方法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整理好你所需要的信息。(投影显示读书要求)

2、交流:经济困难,缺钱 租地,摸黑干活

身体消瘦,孩子被送人哭着追回

背上生疮,无法下炕落落照顾婆婆

夏天干活口渴落落送水

落落要上学拿出多年积蓄交赞助费

落落在学校挨欺负下决心要给孩子治病,“微笑列车”免费治疗

3、在任婆婆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慈爱、善良等)

4、在落落的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懂事、知恩图报等)

5、小结:任婆婆克服了重重困难,毫无怨言地带大了落落,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超越了母爱的伟大心灵,而落落的微笑正是人间真情浇灌的灿烂花朵。

(三)、品一品,品味文中感人的语言

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语或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并简单说一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例: “他哪怕是片落叶,落到我的窝窝里,也不能让别人拿走。”

(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素,却能感动读者。)

“在鄂西北那个小山洼洼里,太阳东升西落,一老一少两人朝夕相守,相依为命。”

(不能再普通的语言了,读来却使人无比感佩,只因为是真情的流露。)

小结:这篇文章没有夺人眼球的鲜艳色彩,没有时尚摩登的人物造型,但似乎总能抓住我们的目光,因为作者选取生活细节加以表现,打动我们的恰恰是朴实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亲情。而这些又离不开朴实自然,真情流露的语言。

(四)、展示平台

1、先天生理有缺陷的落落体验到的人间真情,不仅是任婆婆无私地付出,而且是“微笑列车”的工作人员给予的。(出示“微笑列车”创始人王嘉廉先生的图片和在20xx年3月2日在北京“第一届‘微笑列车’国际唇腭裂治疗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所说一段话:“在世界许多国家,唇腭裂儿童患者面对的将是终身的孤独和羞辱,他们几乎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上学和就业,更不用说为社会做出贡献。救助这些孩子的关键是技术。‘微笑列车’正通过先进的技术,更有效而经济地为医务人员提供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为当地‘无助而又无望’的唇腭裂患儿提供帮助。世界上还很少有哪种‘投资’项目能获得如此惊人的‘回报’。仅仅一次手术,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不仅获得一张全新的笑脸,而且开启了新的人生。”)王嘉廉做着他力所能及的事,为中国的唇腭裂儿童带来了无比灿烂的微笑。你能为大家展示一下你了解的爱心故事吗?

2、学生交流展示

(五)、课堂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给老师的课堂教学提一些建议吗?

(六)、总结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生存的权利,他们渴望被人尊重。我相信落落的经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大家捧出一份爱心,尊重与善待每一个生命吧。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4、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学能目标

1、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德育审美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像空间的技巧。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了解写法,品味语言,培养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洛桑学艺》光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学生:查阅有关口技的音像资料,记录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做口技练习,体会口技表演。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总体把握文章结构,了解主要内容,感知“善”字在全文的统领作用。

教学设计

表演激趣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一张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叹为“听”止。这就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如此,那林嗣环笔下的那位口技艺人和他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把握读音。

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2、讨论学习,了解大意。

学生讨论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感知语言,领悟特点。

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刻画了哪些声响,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

教师明确:

(具体声响略)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变化情形:小——大——小——大。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当我们观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表演者 表演的内容 表演的道具

观众 看表演的反应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找课文中原句来印证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

教师协助归纳:

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观众反应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结论 表演精彩善

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善。

质疑问难

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交学生下来分小组讨论研究。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

能力培养点:

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

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材料进行表述。

情感体验点:

体验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背诵全文。

课型:朗读课

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投影片、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

藐()小项为之强()鹤唳()怡()然

土砾()壑()虾()蟆()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2、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

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

2、翻译全文。(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虫蚊——兽类土砾——丘壑

(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xx

九、板书设计:xxx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所学的《孙权劝学》导入

二、介绍作者

1、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

五、研读课文

1、“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学生讨论“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具体分析。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3、“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情节要精彩,人物要生动,感情真实质朴。

4、你是怎样读书的?

5、冰心的读书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有选择,然后广泛涉猎,要有恒心。

六、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

七、布置作业

以《我与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忆读书(冰心)

一、多读书:自认字后……晚年(从时间上写)

涉足古今中外,读书万卷(从书的种类、数量上写)

二、读书好:写作情感知识思想品德

三、读好书:挑选、比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3、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诵读感知诗歌大意。设疑研讨,调动想像力,理解诗歌内容要点和结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投影: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

奇huàn()guǒ()藏cōnglóng()

zhuóyuè()骸()骨潜()行

躯壳()档()案猛犸()

⑵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⑤(草木)青翠茂盛。()

⑥奇异而虚幻。()

⑶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

的神话、的真理

的骸骨、的密码

的魔法师、的雕刻家

明确:

⑴幻裹葱茏卓越háiqiánkédàngmǎ

⑵幽雅悄然叹服海枯石烂葱茏奇幻

⑶奇幻平凡冰冷珍贵高明卓越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

⑴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⑵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⑶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⑷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⑸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⑹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⑴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__,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⑵“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⑶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⑷“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⑸学生积极想像,可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补充。3、4、5、6节是化石的“话”。

⑹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探究研讨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明确: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助读:

投影:

鱼类的进化

鱼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它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它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

最早的鱼类化石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

泥盆纪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族达到全盛。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助读资料:

⑴恐龙:

恐龙是指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另一类叫鸟龙类。“恐龙”一词的原来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都比较巨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大的体长数十米,小的体长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

两亿多年前,恐龙──这一奇特的生命曾经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称霸一时,足迹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只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供人们猜测探索的谜团。这段历史时期出现的许多有特色的事情,人们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寻、去思索,其中如最为凶猛的巨龙,身形秀丽、行动敏捷的食肉恐龙美颌龙,脖子最长的马门溪龙,是现今大象体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龙震龙,奔跑速度较快的似鸡龙,聪明的伤齿龙,以及愚笨的剑龙和食量的腕龙等。

恐龙家族之最:

最聪明的恐龙有:伤齿龙美颌龙空尾龙

跑得最快的恐龙有:鸸鹋龙似鸡龙棱齿龙

体重最重的恐龙有:震龙腕龙虚幻龙

脖子最长的恐龙有:马门溪龙长颈巨龙梁龙

最凶猛的恐龙有:巨龙霸王龙跃龙

食量的恐龙有:腕龙虚幻龙达玛拉龙

尾巴最为强劲的恐龙有:甲龙蜀龙梁龙

吼声的恐龙有:拟栉龙巨龙美颌龙

⑵猛犸: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久远的冰河时代。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猛犸的身世来历在当时就众说纷纭。但依考古发现可以推断的是当时西伯利亚的猛犸数量十分可观。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教师提供艾青《鱼化石》片断和猛犸的故事,以开阔学生思路。

投影: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猛犸的故事

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寥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以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

5、放录音,学生跟读全诗。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做到节奏分明,读准重音,读出感情,并能背诵。

2.了解联想和想象的概念,并能合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复述,运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诗歌,运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合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老师激情导入,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两手大母指按在太阳穴,闭上眼睛,静静地轻揉。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

3、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4、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附板书:模糊(mó)(hu), 鲛(jiāo),怕会有/鲛人在岸

5、学生自由朗读

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习,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生讨论归纳,板书

6、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③请同学们用散文笔法叙说书中的静夜景,(学生讨论、归纳: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忧愁,故乡的松林啊,依稀在梦中,点点落在笔下,可能身处他乡的缘故,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此,这几句要念得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

④哪些诗句充满了迷惘、追求?(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凄婉的鲛人流珠。

讨论、归纳:异乡的月光令人思接万里,故乡的印象充满了淡淡的愁伤,为什么?诗人联想到那银亮壮观的天河被海雾笼罩、隔断、感到困惑、迷惘、追寻,这里的天河指银河吗?不,是诗人所热爱的美丽的祖国。祖国灾难深重,令诗人痛心忧伤,诗人怕祖国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雾似有泣——远远的海雾模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想象——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⑤鲛人真的是指鱼吗?这泪为什么而流呢?

师生讨论、归纳:鲛人指的是诗人这类爱国青年,他们看到祖国的现实,天河的无处寻觅,只能遥望茫茫的大海,像伤心的鲛人伫立岸边,对月深思,思乡泪、爱国泪、忧心泪,化成一行行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这也可视为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投射吧?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读出联想的迷惘追求。

7、学生范读,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学生领悟了诗的旋律,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体会亲切,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诗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归纳)

板书: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8、全班齐读全诗,赏析写作特色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揣摩作者的语言。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修辞的妙用,第二节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令人悬念在心,言尽而意未尽;诗人引用鲛人的典故,显得凄婉动人,真切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情。

9、全班齐读第一节,领悟写景美

学生练习:模仿第一节写景,写一段《校园月色》,用比喻、拟人、对比、叠字等修辞手法,发挥想象、联想。

写作之前,老师范读《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是动态的,柔和的,朦胧的,花和叶笼罩在梦的意境中,杨柳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抽几个学生朗读自己的写作,师生共同点评。

五、 作业:收集信息,拓展学习

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如《女神》、《星空》等;赏析他的《夕暮》;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孙莉的小说《荷花淀》,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

六、 板书处理

板书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高度概括,反映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以文中的主要词句为点,文章脉络为线,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写景抒情,联想丰富,以求自身的情感体验去领会全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

附板书:

月光 海雾

写实 松林 联想 天河 想象 表达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白云 鲛人

疏星

教学反思:

一、情景创设是导引

学生所处时代毕竟离郭沫若所处的特定时代遥远,不可能设身处地去体验郭沫若的复杂心境。因此,这首诗所含的深刻内蕴和爱国情怀,必须由我来点破。如何巧妙为之?我选用了绚丽的图画,幽雅的古筝,通过视觉、听觉,调动学生的感觉,将学生引领进郭沫若所处的静夜之中。如此情景的创设,对学生朗读感受音乐美,对赏析诗歌意境美起到了导引作用。

二、反复朗读是基础

如果诗歌不反复朗读,那么情景创设也只是徒劳无功。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某种意义上比赏析诗歌还重要。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才会在脑中不断加深印象,不断完善认知,从而为赏析诗歌打下坚实基础。

三、语言凝练是难点

赏析诗歌可以看内容,析写法。但关键是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学生如何体会并言说,重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我在引导学生赏析《静夜》语言凝练时,用《春》中一个“闹”字来抛砖引玉,启发学生来欣赏诗中“漏”一字之妙,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由已知推未知,由熟知解决不知。

四、想象联想是目的

本单元、本诗的重点就是要学生体会想象联想的作用,进而培养其想象联想的能力。我在引导学生赏析第二诗节时,抓住诗眼“鲛人对月流珠”这一景象展开想象,试图激发学生想象联想之潜力。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上更是巩固强化这种能力。

五、板书简洁是亮点

我的板书设计是在简洁的原则上,追求重点突出,学生一目了然,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诗歌描写的重要景物和手法,亦可以帮助学生背诵全诗。

这五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不足时明显的:

1、在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上还不够娴熟、自然,幻灯片放映时,因为手误,把本应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考查内容提前显示。学生欠缺思考、回答得过程。

2、在诗歌教学情景的引申和体会上还做得不够。“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是全文的诗眼,也是意境升华、拓展部分。但我在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对诗歌“情景交融”这一特点,讲解太突然。

最新范文

《口技》简案【优秀5篇】08-21

七年级上册语文《安恩和奶牛》教案精选08-20

七年级历史教案【最新6篇】08-20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5篇)08-20

《伤仲永》习题优秀10篇08-19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08-18

七年级下《录音新闻》【优秀4篇】08-18

《寓言四则》备课设计优秀8篇08-18

观沧海优秀6篇08-17

生态系统【精选3篇】08-17

70 6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