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三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10篇

2023-04-26 17:26:37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10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韩三篇的相关知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 篇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 :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 篇二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江西省峡江中学 林安 331409

邹忌,齐人,以善鼓琴为齐王所知,“见王三月而受相印”。他不仅琴技高,劝谏之术更高。《邹忌讽齐王纳谏》说了两件事: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寥寥数语中,并无讽王纳谏的字句,只轻轻一点“王之蔽甚矣”便停住,此一停,远比长篇大论更有醒悟作用,让齐王顿悟“善”,何等含蓄蕴藉,何等简洁峻峭!可谓惜墨如金。

通观全文,作者说理每一层俱三叠。变中不变,不变中变,如迂回九曲,引人入胜,可谓“三叠九曲”。第一段孰美之问答。问其妻、妾、客三人,答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徐公何能及君”“徐公不若君之美”。问法三,答法三。

第二段暮寝自思。想出“美我之故”乃“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看破人情,因小悟大,于闺房小语中参出微理,窥破千古臣谄,君蔽的根源。由此引出第三段邹忌入朝自述,讽王蔽甚。邹忌现身说法,由已及王,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方面推出“王之蔽甚矣”,入情入理。

第四段下令受谏也分三叠。首先赏分三等:上赏、中赏、下赏。进谏也分三阶段:“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

全文自首自尾,俱用三叠法,言简意赅,可谓劝谏文中佳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 篇三

◎孙茜

[教学过程 和方法]

师:(板书“三人成虎”)同学们都知道“三人成虎”的成语吗?

生:不知道。

师:战国时代,各国相互攻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信。”

庞葱说:“如果第二 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象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再召见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老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多有谋士,像庞葱、百里奚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的,而齐王是否听了他的建议。

师:请阅读注释1,回答《战国策》又称什么?

生:(看后回答)“策”通“册”,意思是《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秦汉间人所辑,后经西汉末年编订成书。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师:是的。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过程 ]

师: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遍,各个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过了两分钟)

生:(部分)老师,我们读好了。

师:有不懂的字词吗?

生:没有。

师:我们先来分析题目,“讽”是什么意思?

生:邹忌讽齐王。

师:“纳”呢?

生:齐王纳谏。

师:很好,但是还要请大家注意,“纳”一般是指长辈或上级接纳别人的意见。如果是给别人提意见应该称“进谏”。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板书)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

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

D、齐王怎么样进谏?

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指定学生读,五分钟后)

生:老师,我们组有疑问:为什么邹忌的妻子“私我”,而他的妾却是“畏我”?

师:其他组的同学能帮助他们解决吗?

生:(讨论后)我们不知道。

师:这就涉及到古代婚姻中的女子地位的问题。妻是明媒正娶的,妻的娘家权势与丈夫相当,因此在家庭中颇有地位;而妾是买来的或别人赠与的,娘家的地位一般比较低,也就影响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说来,小妾不但畏惧丈夫,还畏惧妻子。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抢答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生:早晨照镜子,然后想到与徐公谁美?,并询问妻、妾、客。他们都夸邹忌美。由此,邹忌想到齐王身边的人可能都会赞美齐王。

师:太好了,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其实,这样一来,我们也明白了第二个问题。邹忌就是拿妻、妾、客比王身边的人。那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讨论)对比

生:反衬。……

师:运用的是譬喻说理。那么齐王有没有纳谏啊?

生:有。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定了三种可以受赏的方法。

师:是的,他接受了。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书谏------------中赏--------------无可进者

谤讥------------下赏--------------战胜于朝廷

请你们把那几句话读出来好吗?

(生读)

师:齐王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生:四海之内皆朝于齐。

师:很好,效果是:门庭若市,无可进者,战胜于朝廷。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综合练习中 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思考:

厉王纳谏了没有,他的下场如何?

生:他没有纳谏,下场是被流放。

师:是的。尽管召公也进谏了,但却没有纳谏的人。因此君王是否纳谏不仅取决于进谏者是否会劝,还在于纳谏者是否英明。

师:下面的时间就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 篇四

一、填空

1.《战国策》又称《 》,是西汉末年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

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表达方式上长于 和 ,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的意思是 “纳”是 的意思,这题目从语法上分析是个 式,“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是 。

3.今齐地千里,百二十城, , ,

。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二、字词

1. 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徐 ww www.shubaoc.com w.shubaoc.com 公来,孰视之

2. 古今异议字

①古今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

②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 今义:

3. 掌握一词多义

① 受上赏

② 上书谏寡人之过者

① 乃下令

② 受下赏

①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② 门庭若市

① 朝服衣冠

② 能谤讥于市朝

③ 皆朝于齐

① 孰视之

②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① 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 孰视之

③ 暮寝而思之

④ 吾妻之美我者

① 欲有求于我也

② 皆以美于徐公

③ 能谤讥于市朝

④ 皆朝于齐

4.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③ 吾妻之美我者

④ 闻寡人之耳者

5.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 忌不自信

③ 皆朝于齐

④ 皆以美于徐公

⑤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⑥ 王之弊甚矣

6.巩固练习:

①下列句子句式结构不同的一项是(提示:注意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 )

a.忌不自信 b王之弊甚矣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宁信度,无自信也

②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d王之弊甚矣

③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c渔人甚异之

d春风又绿江南岸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   窥镜   孰   弗如远甚   暮寝   期年   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5.检查背诵情况(略)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沛公何在? 《史记·项羽本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朝

例句 出处 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封建论》 早晨(zhaō)

2.孰

例句 出处 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三国志·隆中对》 代词,“谁”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钴姆潭溪小丘记》 代词“什么”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熟”“仔细”

3.诚

例句 出处 意义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方

例句 出处 意义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 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地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时候

守门卒方熟寐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 正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 才

5.善

例句 出处 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善于

国人称善焉 《吕氏春秋·去私》 好

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列传》 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亲密

6.间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聊斋志异·促织》 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 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口技》 夹杂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间或

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

(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

[延伸阅读]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 篇六

基础知识题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邹忌(   )     形貌昳丽(   )    朝服衣冠(   )    孰视之(   )窥镜自视(  )  谤讥于市朝(   )   期年之后(   )    皆朝于齐(   )2.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以其无礼于晋 ④皆以美于徐公 ⑤且贰于楚也⑥能诱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⑦燕、赵、魏闻之,皆朝于齐 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     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     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3.“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④暮寝而思之(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4.“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⑤陈涉者,阳城人也(   )    ⑦今者项庄舞剑(   )               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5.下面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①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②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a.公私之积尤可哀痛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山      d.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    ③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a.孔子过泰山侧                b.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c.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例:令初下,门庭若市(   )    a.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曾不若孀妻弱子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6.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例:忌不自信(   )    ①城中皆不之觉  ②秦城恐不可得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莫用众人之议也  ⑤时人莫之许也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7.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8.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此同时       ①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庭a.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b.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c.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d.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参考答案1.zōu  yì  zhāo  guān  shú  kuī  bàng  cháo  jī  cháo2.c3.①a ②c ③b ④b ⑤e ⑥c ⑦f ⑧d4.①的人 ②的原因 ③人的 ④的话、的事情 ⑤的原因 ⑥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 ⑦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 ⑧的禾苗5.①a ②c ③d ④d6.d,例句为“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7.d8.a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 篇七

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20课),选自《战国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习。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五、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六、 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 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 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 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 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 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 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 ①小结知识要点

(五)检测题

1、背诵课文

2、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七、板书设计

妻  私:偏爱赞扬

三问  三答   妾畏:卑微畏怯   三赏  三变

客 有求:逢迎敷衍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 篇八

[教材与学情]

1、本篇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文意,但文言句式多变,学生通顺翻译有一定难度。

2、本文记事写人说理章法典范,技巧高妙,值得学习。

[教学目标 ]

1、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步骤;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工于对话、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策略]建构问题,以练促读

[教学过程 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指导辨体析题

1、出示课题,投影填空

《战国策》又称《 》。“策”通“册”,意思是 ,《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和秦汉间人所纂集,后经西汉末年 编订成书。全书 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其体例为 。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 》,记载的是策士谋臣 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见本文是一篇 作品。

2、分析题目①“讽”——邹忌讽齐王;②“纳”——齐王纳谏。

三、指导问题推想:

根据①——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自然过渡到对②的推想,并且点明题目中两个意义的关系)

根据②——D齐王怎么样纳谏?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四、指导检验问题推想并阅读分析

A对应语段第一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一、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修八尺( )形貌( )朝服衣冠( )

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明日( )

孰视之( )暮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⑶训练二、试将下列短句的特点找出来,并加以翻译

忌不自信( )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客从外来,与坐谈( )

⑷归纳:邹忌比美 妻 私

妾 畏

客 求

讨论“妻、妾、客”三人的答话中所体现的感情异同:爱,感叹句,炽热;怕,反问句,敷衍;有求,陈述句,平淡。落脚点是:工于对话,精于对比。

B对应语段第二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三、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地方( )宫妇左右( )

⑶训练四、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王之蔽甚矣( )

⑷归纳:相似比喻,类推成理(见A⑷框图)

C对应语段第三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面刺( )谤讥( )闻寡人之耳( )

门庭( )时时而间进( )期年( )

虽欲言( )

⑶训练六、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⑷归纳:齐王纳谏

方式 结果

面刺 上赏 门庭若市

书谏 中赏 无可进者

谤讥 下赏 战胜于朝廷

落脚点在:善于侧面描写

五、指导归纳总结

1、齐读课文

2、同桌互译,听者记下翻译错误的地方,交流

3、延伸阅读[附](课内外机动)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 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十一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讽  谏  谤  讥  面刺  书  期  美(我)  私  闻

2、掌握二个通假字

有  孰

3、归纳四个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   朝

虚词:孰   诚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地方   左右   明日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

6、解释六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F、王之蔽甚矣。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组织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2、“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   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讨论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讽劝齐王的行为的作用。

邹忌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实事求是地得出了结论。然后他从日常生活小事情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邹忌讽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其主观目的当然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制的社会也有借鉴的价值。邹忌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还应当指出的是,《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了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了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性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像本文邹忌讽劝齐王后,出现了一个“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的理想境界,这种夸张的手法确实突出了广开言路的重要,但在当时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这样的进谏结果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是与史实有出入的。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3、  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积累练习 篇十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2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译文:

2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以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古文观止》)

24、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细细详勘 勘:kān 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参:cān 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 语:yù 告诉  答案

25、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燕、赵、韩、魏闻之。

26、结合课文,说说“正欲于此参出微理”的“微理”的内容:

最新范文

《变色龙》(最新10篇)04-27

《枣儿》(优秀9篇)04-26

子鱼论战(优秀3篇)04-26

《威尼斯商人》教案优秀8篇04-26

晏子使楚的教案9篇04-26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3篇)04-24

《热爱生命》教案设计(优秀9篇)04-24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优秀9篇】04-24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优秀10篇)04-24

陈涉世家教案【优秀3篇】04-23

72 4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