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优秀5篇)

2023-12-12 14:24:47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帅气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带来了大气压强(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大气压强 篇一

【考点聚焦】

1.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

3.知道连通器的原理。

4.知道大气压强的现象、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5.知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呈现形式】

这部分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中考考查中的小综合试题可能会与这部分知识有关,例如压强和浮力的小综合,压强与简单机械之间的小综合等等,因此,呈现的形式也会是多样化的,涉及到的题型会遍及中考常见的所有题型,特别是近几年的科学探究性试题都设计到这部分知识。

【知识结构】

这部分知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固体压强、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

一、 固体压强

1.压力: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特征:

(1)压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且发生挤压,物体发生形变。

(2)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受力面指向物体内部。

(3)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受力面上,一般在接触面中心。

(4)压力的大小可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和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这些规律来确定。

2.压强:衡量压力的作用效果。计算压强的公式p=f/s,单位:帕斯卡(pa)

3.液体内部压强及其计算公式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a.液体由于重力的作用,对支撑它的容器底产生压强;b.液体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对阻碍作用它流动的容器壁产生压强;c.液体内部由于各相邻部分之间的挤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a.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b.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c. 不同液体的压强跟它的密度有关。

(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从公式可以看出,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液体

的深度有关,而跟液体的质量、重力、体积以及容器的形状、底面积无关。

4.连通器与船闸

(1)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如果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静止不流动的情况下,连通器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2)连通器的应用:a.船闸;b.茶壶、锅炉水位计、过路涵洞、乳牛自动喂水器。

5.大气压强及托里拆利实验

(1)大气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作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够流动,因而空气对浸在他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

(2)托里拆利实验是最早测得大气压值的实验,该实验测得的大气压的值是760mm高水银柱。

【方法提示】

1. 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

的一切物体。

(2)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是由于物体间的挤压形变而产生的,施力物体是施加压力作用的物体,受力物体是被压物体。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压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撑面,由于物体支撑面有不同的方向,所以压力也有不同的方向。

【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压力是由于物体重力引起的               b.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总等于重力

c.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必存在压力             d.压力的方向不一定竖直向下

【解析】重力可以产生压力,但压力并非都是有重力产生,故a是错误的,压力与重力的大小并无直接联系,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上,且在竖直方向只有重力与支持力,且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故b错。若两物体相互接触,而无挤压作用不产生压力,因此c错,正确答案应为d。

2.灵活运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1)利用p=f/s计算固体压强的关键是确定受力面积,解题时,要抓住“受力”二字,

分析物体表面到底有多大面积受到压力作用,而不能取任意的一个面积代入。

(2)解题的思路:①根据物体平衡条件和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求出压力f;②确认受力面积s;③再根据公式p=f/s求出压力对受力面的压强,要特别注意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例题2】芭蕾舞演员体重为475n,每只脚掌面积为150cm2,表演时足尖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9.5cm2;大象的体重为6×104n,每只脚掌面积600cm2。求:

(1)芭蕾舞演员足尖着地表演时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各自对地面的压强。

(2)芭蕾舞演员和大象是否都能在冰冻的河面上行走?(封冻河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3.4×104pa)

【解析】

(1)芭蕾舞演员表演时足尖对地的压强:p1=f1/s1=g1/s1=5×105pa

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的压强:p2=f2/s2=g2/s2=2.5×105pa

(2)芭蕾舞演员行走时单脚着地,其对地压强:p2=f2/s2=3.17×104pa

且p2<3.4×104pa  芭蕾舞演员能在封冻的冰面上行走

大象行走时两只脚着地,对地压强:p3=f3/s3=5×105pa

且p3>3.4×104pa   大象不能在封冻的冰面上行走。

解答该题时,要求能够正确运用压强的概念、定义、公式。第二问,判断“人和动物”行走时有几只脚着地”,需要平常细心的观察和体会。

3.公式p=f/s和p=ρgh的综合运用

【例题3】如图1所示,放在水平面上容器内装有质量为1kg的水,若水深h=18cm,容器底面积s=50cm2,不计容器的质量。

求:(1)离容器底8cm处有一个a点,

a电处受到水的压强和方向;(2)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3)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解析】本题将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知识综合联系起来,考查学生是否弄清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的区别求水对容器底

部的压力和压强是液体压强的问题,求液体的压力,压强,应先求出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再求水对容器底的压力。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属于固体的压力、压强问题。求固体的压力、压强,应先求出它对桌面的压强。

(1)ha=18cm-8cm=10cm=0.1m

pa=ρ水gha=1.0×103×9.8×0.1=980(pa)

(2)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ρ水gh水=1.1×103×9.8×0.18=1764(pa)

水对容器底的压力:f=p水s容=1764×50×10-4=8.82(n)

(3)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g水+g容,由于容器质量忽略不计所以f′=g水=m水g=1×9.8=9.8(n)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p′=f′/s容=1960(pa)

当遇到容器形状是规则的柱形,可以灵活运用公式p=f/s与p=ρgh解决问题,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就等于液体的重力,即f=g,可以利用液体的压强公式:p=f/s进行分析或计算。

4.连通器的应用

【例题4】如图2所示,容器a、b内盛有液面在同一水平面的清水,用带有阀门k的斜管将两容器相连,当将阀门k打开时水将       流动。(填“会”或“不会”)

【解析】本题考查连通器的原理,题中要求判断斜管中的水会不会流动,这要取决于阀门两侧水对阀门的压力,哪侧压力小就往这侧流动。若压力相同,水就会不流动,阀门处于清水内部,且两侧受力面积相同,本题又转化为阀门两侧所受水的压强问题,即是液体内部压强的问题。

设想斜管中阀门处换用一竖直的“水片”,“水片”两侧承受

着容器a、b中水产生的压强pa和pb,比较这两个压强的大小,便可以判定水的流动情况。

答案:不会

5.托里拆利实验与大气压强

【例题5】在托里拆利实验中,要使管中的水银的长度增大一点,可以采用   〔    〕

a.将玻璃管向上提一提         b.将玻璃管向下插一插

c.给水银槽中再加些水银        d.将玻璃管倾斜一点

【解析】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的竖直高度所表示的压强相当于当时的大

气压强。如果外界大气压不变,那么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也无法改变,因此a、b、c三种做法不能影响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在竖直高度一定的情况下,要想使水银柱的长度增大一点,只有让水银柱倾斜一点,应选d。

解此题应抓住托里拆利实验的本质――大气压支持着水银柱,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外界大气压不变,则其管内水银柱高度也不变。如果“把玻璃管换粗一点”,“管内混有少量空气”、“在管的顶端或侧壁扎个小孔”?情况又会怎样?

【对应训练】

1.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轮胎比普通汽车的轮胎宽,这是为了增大            ,减小对路面的               。

2.拖拉机的履带有一块块的金属板连接而成,每块金属块上都有一两条凸起的棱,金属板的作用和物理原理            ,凸起的棱的作用和物理原理是                   。

3.如图3所示,瓶中水从小孔a、b流出,说明液体对容器的               有压强,从b孔射出的水喷的更急,说明液体的压强随              增加而增大。

4.将杯子里装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如图4甲所示),这表明                。

把杯子放于如图4乙、丙所示位置,纸片都不会掉下来,这说明                  。

5.大气压会随高度变化而变化。青藏高原的大气压比内陆盆地的大气压        。登山运动员把气压计从高山顶上拿到山脚下时,气压计的读数将             。

6. 物体a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如图5所示。若把a稍微

向右水平移动,则a对桌面的压力f、压强p的变化情况是   〔    〕

a.f变大,p变小   b.f不变,p变小

c.f不变,p变小    d.f变大,p变小

7.游泳的人潜入水中后,由于水对耳膜的压强作用,耳朵会有胀痛的感觉,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

a.潜入水中越深,胀痛的越厉害

b.在同一深度,耳朵向着水面下,比向着水面上,胀痛的感觉要好一些

c.在水中身体竖直向上时,左右耳朵都不感觉胀痛,因为两侧的压强都抵消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8.在冬季,剩下半瓶热水的暖水瓶经过一个夜晚后,第二天拔瓶口的软木塞时护觉得很紧,不易拔出来,其主要原因是                                      〔     〕

a.软木塞受潮膨胀

b.瓶口因温度降低而收缩变小

c.瓶内气体温度降低而把瓶塞吸住

d.瓶内气体因温度降低而压强减小,大气压把瓶塞压紧

9.氢气球升到高空时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     〕

a.高空温度低,橡皮膜的耐压能力减弱

b.高空中大气压变小,球内气压比外界气压大得多,将气球胀破

c.高空大气压较大,将气球压破

d.高空温度较低,球内气压较大,将球胀破

10.小华往墙上按图钉。已知图钉帽的面积是1cm2,图钉尖的面积是5×10-4cm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求图钉尖对墙的压强和手对图钉帽的压强。

11.今年夏天,爸爸带着小亮第一次去海边游泳,当小亮由浅水处往水的深处走时,感到胸口越来越闷,他问爸爸有没有这种感觉,爸爸说也游,并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你能帮小亮回答这个问题吗?

12.XX年5月13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一则新闻,我国最新生产一种专门用于运送sars病人的救护车,救护车的驾驶室不仅与救护舱隔离,保障驾驶员不受感染,而且救护舱形成了一个负压区(即气压小于大气压的区域)。请你解释一下:救护舱形成负压区的目的是什麽?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实现这个目的?

【参考答案】

1.受力面积  压强   2.增大受力面积   减小对地压强  使接触面粗糙   增大摩擦力

3.侧壁   深度   4.大气存在压强   地区向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   5.小   增大   6.b  7.a   8.b  9.b   10. 4×108 pa   5×105pa  11.水越深压强越大   12.病人的飞沫不向外传播  负压区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大气的压强 篇二

大气的压强—说课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    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

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

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

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

117

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

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

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

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

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

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  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

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

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 

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

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

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      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

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

118

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

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

教师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

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

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

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

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

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

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

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

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         介绍实验装置。

②.         模拟操作过程。

③.         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119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

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

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

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

理的重要手段。

作业:练习1、2、3。

大气的压强 篇三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课题第一节执教 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2 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3 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山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重点理解大气压强的原因。难点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教具演示杯、硬纸片、试管、水槽、马德堡半球实验仪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 设计一。复习提问1.  固体压强计算公式?  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存在①演示:如右图     ②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③结论:上面两个实验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     ④什么是大气压强:大气由于受到重力而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  大气压强的大小     ①讲述:P163图11-5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可以维持760mm水银柱。     ②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解:     ③大气压强值为1.01×105Pa④学生讨论: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计算: 大气压强能支持10.3m高的水柱三。讨论1.大气压这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扁?2.解释大气压现象:塑料挂衣钩、吸饮料、呼吸、吸药液等。3.想想议议:先讨论后演示P163图11-6。四。小结、练习五。布置作业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课题第二节 大气压的变化执教 教学目标1 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2 知道测大气压的仪器和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知道什么是标准大气压。3 理解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并能用此关系解释一些简单现象。重点理解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难点用有关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教具演示铁架台、酒精灯,烧瓶,温度计,烧杯,水。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 设计一。复习提问:   1.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_。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_______________。   3.760毫米汞柱=_________帕。二。新课讲授: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1) 看图11-9,学生归纳总结。(2) 结论:离地面超高,大气压越小。(3)测出某点大气强,就可知道当地的高度。   2.测定大气压,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无液气压计,介绍构造及原理。   3.标准大气压的定义:把等于760毫米汞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105帕(约105帕)。   4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演示实验:(P166图11-11)现象:学生表述     结论:(学生归纳)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结果: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5 理解气压与沸点的关系,学生阅书:P167第一段。   6 利用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解答简单现象,如高压锅,高山煮蛋等。三。小结四。练习P167 1、2五。作业 :本节《同步训练》     阅读并归纳         观察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阅读解释现象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课题第三节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 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执教 教学目标1 常识性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简单工作过程和原理。2 了解一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打气筒的构造和原理,压缩空气的应      用。重点一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难点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简单工作过程和原理教具演示离心泵模型,活塞式抽水机挂图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 设计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点。  1 气压跟高度的关系。  2 气压计  3 沸点与气压关系。  4 标准大气压。二。新课讲授  1 出示挂图。(1) 学生阅图,讲述工作过程。(2) 讲明吸取式抽水机靠大气压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  2 出示离心泵模型。(1) 让学生先观察,老师模拟演示。(2) 师生共同分析工作过程和原理。  3 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从而明白离心泵的吸水扬程)  4 选用最适合的设备(依需要和具体条件)。  5 一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温度不变,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简介:人呼吸过程)  6 简单介绍打气筒的构造和原理。三。小结四。练习:本节《同步训练》五。作业 :阅读P172:《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回答问题               讲述人呼气吸气过程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 1、2、3。

大气的压强教案 篇五

一、地位和作用:

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教师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介绍实验装置。

②模拟操作过程。

③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

理的重要手段。

作业:练习1、2、3。

最新范文

《捕蛇者说》(优秀5篇)12-12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6篇】12-12

九年级英语教案【精选6篇】12-11

《邹忌讽齐王纳谏》最新10篇12-11

古文二则【10篇】12-11

九年级下册语文《变色龙》教案(优秀4篇)12-10

初三英语开学第一节课教案6篇12-10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优12-1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12-09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优秀3篇12-08

72 8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