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

2023-01-18 11:29:12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内容:

例题 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地面10m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m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练习:

1、基础巩固练习:

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口答):

2、生活中的应用:

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 in(74 cm)的电视机。 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 cm长和46 cm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意图:练习第1题是勾股定理的直接运用,意在巩固基础知识。

效果:例题和练习第2题是实际应用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意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

教师提问: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

1、知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 , ,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 。

2、方法:(1) 观察—探索—猜想—验证—归纳—应用;

(2)“割、补、拼、接”法。

3、思想:(1) 特殊—一般—特殊;

(2) 数形结合思想。

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可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效果:通过畅谈收获和体会,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不断反思总结的意识。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内容:布置作业:1.教科书习题1.1.

2、观察下图,探究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 ?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一课时《轴对称》,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认识轴对称的特征;同时本节内容与图形的三种变换操作(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对图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轴对称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轴对称性质及后面学习等腰三角形和圆等有关知识奠定基础。同时这一节也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相关内容之后安排的一节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这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和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切实可行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称轴;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理解并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对称轴;了解对称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操作——概括——总结一应用”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欣赏图形的对称美。

(二)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有关概念。

(三)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联系、区别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选择的:

【教法策略】采用以直观演示法和实验发现法为主,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示,创设出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发展和提高。

【学法策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有关内容。

【辅助策略】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程序设计: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图片,设计故事。一日,春光明媚,蝴蝶和蜜蜂来到花丛中游玩,这时蝴蝶对蜜蜂说:“咱们长得真象”,蜜蜂百思不得其解。你能说出为什么长得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轴对称。

[设计意图]以兴趣为先导,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索、感悟特征。

《活动一(课件演示)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一组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轴对称图形,出示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引导学生感知,无论是随风起舞的风筝,凌空翱翔的飞机,还是古今中外各式风格的典型建筑很多图形都给我们以美得感受。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是如何对称?怎样才能使对称?部分重合呢?让学生观察、猜想、探究、讨论,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发现:把一个图形的某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度后能与这个图形另一部分完全重合。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在得出概念之后再引导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事例。以便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又出示了一组练习

(练习1)这是一组常见几何图形,要求学生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若是对称图形的,画出它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题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常见的图形,有些是轴对称图形,有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还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仅仅只一条,有可能有2条、3条、4条甚至无数条,对称轴的方向不仅仅是垂直的,有可能是水平的或倾斜的。

(练习2)国家的一个象征,观察下面的国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试找出它们的对称轴。次题进一步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各国的国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动手操作、再度探索新知。

将一张纸对折,用笔尖扎出一个图案,然后将纸展开后,铺平,观察各自得到的图案与轴对称图形的不同。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鼓励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引出轴对称概念。

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得出轴对称的概念……。之后再结合动画演示加深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进而引出对称轴、对称点的概念。并结合图形加以认识。

(四)、巩固练习、升华新知。

出示几幅图形,请同学们辨别哪幅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轴对称,

在这组练习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加深了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又锻炼了同学的各方面能力。完成这组练习题后让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区别与联系,先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用多媒体展示。

(课件演示)轴对称图形及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区别与联系

(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1)下面的数字或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123456789ABCDEFGH

3、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口工用中由日直水清甲

(这几道题的练习做到了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作业布置要有层次,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六、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六个环节的教学设计,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图案以及动画演示,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轴对称图形与关于直线成轴对称两个概念,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说明。

数学八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教学工具

ppt、题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2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

爸爸给王鹏买了一筒羽毛球,一筒是12个,这筒羽毛球19.4元,每个大约多少钱?

19.4÷12 ≈ 1.62(元)

答:每个大约1.62元。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2)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4)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 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3 巩固应用,内化方法

1、计算下面各题。

保留一位小数:4.8÷2.3≈ 2.1

保留两位小数:1.55÷3.9≈ 0.40

保留整数: 14.6÷3.4≈ 4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选择。

(1)37.3÷2.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C )。

A、13.82 B、13.80 C、13.81

(2)23.5÷0.91的商( B )23.5。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3题。

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取近似值的各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明确从全局出发只列一个竖式,看最多保留三位小数,就先直接除到第四位小数,然后再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地进行保留,这样既简便又不易出错。

4、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5、一支铺路队正在铺一段公路。上午工作3.5小时,铺了164.9 m;下午工作4.5小时,铺了206.7 m。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路的速度快?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要想知道“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的速度快”,该怎么办?(要分别计算出上午和下午铺路的速度,并比较大小。)

②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保留不同小数位数的取值情况。

③组织学生交流各种不同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体会只要能比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少越简单,明确取近似值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确度,灵活选择保留的位数。

上午铺路速度:164.9÷3.5≈47.1(m)

下午铺路速度:206.7÷4.5≈45.9(m)

47.1>45.9

答:上午铺路的速度快。

6、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

(1)蜘蛛的爬行速度大约是蜗牛的几倍?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①引导学生审题,并让学生明白当题目中没有明确保留小数位数的要求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

②引导学生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将“1.9÷0.045”转化为“3.8÷0.09”),并完成第(1)问。

③完成第(2)问: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一般要除到被保留位数的下一位;也可以除到被保留的位数后,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超过或等于除数的一半时,可直接向前一位进一,取商的近似值;如果余数不到除数的一半,则直接保留。)取商的近似值。

板书

商的近似数

爸爸为小明买了一桶羽毛球,一共12只,花了19.4元,每个多少元?

19.4÷12=1.6166666666667……(元)

1、看——需要保留几位小数或整数。 保留两位小数:1.62

2、除——除到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 保留一位小数:1.6

3、取——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19.4÷12≈1.6(元)

答:每个约1.6元?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针对学生下的定义,给出各种图形反例,如下图,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角形概念的获得,要让学生经历其描述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师生活动: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习中的应用。

3、概念辨析,应用巩固

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4、说出ΔBCD的三个角。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

4、拓广延伸,探究分类

我们知道,按照三个内角的大小,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如果要按照边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又应该如何分呢?小组之间同学进行交流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生活动:通过讨论,学生类比按角的分类方法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接着引出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联系,强化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正方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⑴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它的特殊的性质和判定。

⑵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类比他们的性质与判断,有利于对正方形的研究。

⑶对本节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分类研究的思想,并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类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梳理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学生分析

⑴学生在小学初步认识了正方形,并且本节课之前,学生又学习了几种平行四边形,已经具备了观察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与知识基础。

⑵学生在上几节已有了推理的经历,但是对于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有待于提高。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掌握它的性质和判定,会利用性质与判定进行简单的说理。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前边的四边形的研究,探索并归纳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通过运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会正方形的完美性,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重点: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难点:探索正方形的判定,发展学生的推理能

教学方法:类比与探究

教具准备:可以活动的四边形模型。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本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的前后联系

《中心对称图形》是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本节教材属于图形变换的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旋转和中心对称”后的一种对称图形,因此涉及归纳、类比等思想方法,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3、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比较、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为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我将通过:(1)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旋转对称图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2)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3)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有直观的表象。我认为这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和学生建构知识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所在地区、学校及班级的特色

我授课的班级是西安市阎良区振兴中学九年级一班,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图形的对称方面已经积累一些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研究图形对称变换的能力;班级学生具有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学习情绪易于调动,学习积极性高的特点,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并且班级中已出现分化现象。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班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岁到17岁间。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喜好发表个人见解并且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意识与经验,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适当地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思考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建立联系

教师活动

问题设置: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各有哪些性质?

②()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的四边形是矩形。()的四边形是菱形。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并举手回答,对于填空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说出更多的答案。

教师活动

评析学生的结果,给予表扬。

总结性质从边角对角线考虑,在填空时也考虑这几方面之外,还应该考虑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演示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菱形的过程。

二:动手操作,探索发现

活动一:拿出一张矩形纸片,拉起一角,使其宽AB落在长AD边上,如下图所示,沿着B′E剪下,能得到什么图形?

学生活动

学生拿出自备矩形纸片,动手操作,不难发现它是正方形。

设置问题:①什么是正方形?

观察发现,从活动中体会。

【教师活动】:演示矩形变为正方形的过程,菱形变为正方形的过程。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变化过程,思考之间的联系,举手回答设置问题。

设置问题②正方形是矩形吗,是菱形吗?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分组回答。

【教师活动】

总结板书:㈠(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设置问题③正方形有那些性质?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举手抢答。

教师活动

表扬学生发言,板书学生发现,㈡正方形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活动二:拿出活动一得到的正方形折一折,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活动

折纸发现,说出自己的发现。得到正方形的又一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活动

演示从平行四边形变为正方形的'过程,擦去板书㈠中的括号内容,出示一下问题:你还可以怎样填空?

()的菱形是正方形,()的矩形是正方形,()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学生活动

小组充分交流,表达不同的意见。

教师活动

评析活动,总结发现:

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矩形是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四边相等且有一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以上是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正方形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平行四边形呀?大家互相说一说,它的完美体现在哪里?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正方形的例子?

学生交流,感受正方形

三,应用体验,推理证明。

出示例一:正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交与O,AB长4cm,求AC,AO长,及的度数。

方法一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C=90°(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

BC=AB=4cm(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45°(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角是45°)

∴利用勾股定理可知,AC===4cm

∵AO=AC(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AO=×4=2cm

方法二:证明△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证。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写出推理过程,再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各小组指派代表写在黑板上,共同交流。

教师活动

总结解题方法,从正方形的性质全面考虑,准确利用条件,减少麻烦。评析解题步骤,表扬突出学生。

出示例二:在正方形ABCD中,E、F、G、H分别在它的四条边上,且AE=BF=CG=DH,四边形EFGH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你是如何判断的?

学生活动

小组交流,分析题意,整理思路,指名口答。

教师活动

说明思路,从已知出发或者从已有的判定加以选择。

四,归纳新知,梳理知识。

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举手谈论自己的收获。

请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分别填写在下图的ABCDC处,说明它们的关系。

发表评论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结梯形概念:只有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最新范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优秀9篇】01-19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01-18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0篇】01-18

初二物理教案【优秀9篇】01-18

八年级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9篇01-17

八年级语文教案【精选9篇】01-17

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7篇】01-17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篇01-17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01-17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优秀3篇01-16

71 2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