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精选4篇

2024-04-17 13:44:35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精选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篇一

关键词:中职学校 会计专业 调研 人才培养

中 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一直以来是困扰专业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会计行业企业、同类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深度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以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着眼于不同类型的调研对象,力求更全面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调研结果

通过对会计行业企业、同类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深度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如下:

(一)人才培养方向定位。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主要面向深圳市及周边地区的小微型制造、流通和服务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收银、出纳、会计、仓库管理和会计文员等岗位工作的,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技能,兼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财会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途径。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三)课程体系建设。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构建“理实交替,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如下页表1所示。

(四)教学模式改革。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岗位能力变化,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内容。与企业合作,利用会计教学软件、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实行“理实交替”的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软件、网络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内容与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效果。

(五)师资条件。根据调研分析,我校会计专业应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教研成果丰硕,理论扎实,年轻、富有创造力,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师资配备上,应符合下页表2要求。

二、对策与建议

(一)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培养财会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同时,建议针对部分学生毕业升学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中、高职和本科的专业衔接环节中采取“相近对接”的模式。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做好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

(二)人才培养途径。建议实施“双境培养,理实交替;双基为本,岗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境培养,理实交替:为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建议会计专业努力构建校企通道,在学校、企业两个环境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学习活动。积极推行“基础学习、职业认知、专业实习、职业体验、深入学习、顶岗学习”六层推进的理实交替培养方式,按照融合渗透、工学多次交替,有效实现学校和企业两个环境培养人才。

双基为本,岗证一体:在人才培养中,建议以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根本,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尤其专业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取,使学生毕业后同时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毕业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成为真正的能力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表,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建议我校会计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开发以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基本能力、职业技术专长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四个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包”。全面推行“双证”制,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纳入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课程对接岗位,达到“一专多能、一生多证”的目标。

在课程标准编制上,建议以工作岗位、任务的知识、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来设定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上,与企业合作,围绕岗位能力、工作过程导向,完成课程设计方案。除此之外,还需建设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打造品牌课程,为本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示范引领作用。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篇二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31)

关键词 :高职院校;城轨专业;订单式培养;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72-04

我国高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以下简称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双方共同进行教学过程的监督和学习效果的考核,最后按照协议,共同完成“订单”就业的模式。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多赢,改变了高职院校的传统办学模式,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借鉴,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突破学校招生瓶颈的有效举措。

一、我国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观念落后

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兴起的。在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一些院校的领导者和管理层受到传统管理方式思维定势的影响,对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充分,还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组织教师授课,侧重于课堂讲授,忽略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授课,甚至片面地认为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只是就业上有保障,在班级教育和管理上与其他班级无异。

(二)人才培养的师资不足

近年来,各个城市地铁项目纷纷开建或立项,对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需求激增,考生纷纷报考高职城轨专业,学校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纷纷扩招。城轨专业“订单”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原有的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师数量相对不足,而引进教师又要增加学校的引进及培养成本,学校一般无意于此。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本科院校纷纷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高职城轨专业教师无法抵挡本科院校学校层次、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诱惑,导致高职院校的城轨专业教师更加不足。

(三)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管理方法和力度

首先,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形式较为传统,没有突出特色。虽然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即“订单”),根据协议,校企双方负有共同办学、育人、就业、发展的责任,但在现实中,主要还是以学校为主,学校不论在教学还是课外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的管理上,与非城轨专业“订单班”并无差别。尤其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中,由于实践课需要繁琐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且要考虑到学生在现场的安全,费时费力,授课成本较高,所以大多数学校习惯于采取传统的授课方法,偏重课堂的理论课程。在教学管理上,学校没有对城轨专业“订单班”与非“订单班”加以区别。这就明显地从外部抹煞了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的自我区分度,不利于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其次,在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施教的配合不够密切。校企双方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对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实施教学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校企双方建立教学团队还只停留于各个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协议”上,与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开展教学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再次,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不顺。学校和企业在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沟通互动的体制机制不顺畅。根据相关信息来看,当前只有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地铁公司在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了“地铁学院”,通过“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中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进行了实践探索。实践证明,要使城轨专业“订单培养”成为校企双方事业发展的平台,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层面的精心设计和谋划,从宏观上搭建保障体系。目前,高职院校与订单企业在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重协议(也即“订单”)、轻过程落实,校企双方完成“订单式”培养的协议签订后,简单地交由双方的二级部门具体操作实施,缺乏一个跨部门的权威牵头机构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协调和问题解决,这必然会导致双方在互动运作中出现扯皮现象。

(四)人才培养注重技术培训、轻视人文教育

一是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导向出现偏差。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实用型人才”。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就业www.shubaoc.com率。企业的需求影响了学校办学的方向和导向,使得学校片面理解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性、实用型人才”的涵义,降低了对“高素质”的要求,刺激了各高职院校盲目扩招,而由于师资力量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以及对自身办学宗旨和功能的认识模糊,在与地铁企业合作设计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时偏向了“技术指标”,淡化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大量删减了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替换为与企业生产岗位联系紧密的侧重于动手操作的技能培训方面的课程,致使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不够牢固。

二是高职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技术立命”的功利思想严重。与本科院校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为目的不同,高职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以技术技能的掌握为培养的第一要务,以就业为根本目的。虽然城轨专业“订单班”里不乏高考成绩达到本二层次的学生,但他们就读高职,最务实的目的就是为了顺利进入地铁企业就业。入学进入城轨专业“订单班”之后,只专注于将来面向的工作岗位的技能学习,而对于专业技能之外的内容却无太多的兴趣,表现出了突出的“技术立命”的功利思想。

(五)“订单班”学生综合能力弱、知识面狭窄

一是高职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综合能力不强。“订单班”培养的学生由于被定位于针对地铁企业的相关特定岗位,岗位针对性极强,并且按照企业的要求尽量压缩了基础理论课程,最大限度地实施特定岗位的技能培训,这使得学生的基础理论功底薄弱,与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不符。

二是高职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狭窄,职业迁移能力不足。“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的传授,为学生的上岗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被压缩和删减了,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在岗位实践操作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可满足企业快速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同时也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职业面向的幅度不宽,不但对相关职业的适应性、触类旁通的敏锐性减弱,而且对本职业群内其他相关专业的接受能力也不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领域内求生存,职业迁移能力不足,一旦遇到不可测的变故,转向其他职业以规避职业风险的能力较差。

二、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地铁学院”的运作模式

(一)“地铁学院”的来历和组织架构

南京地铁公司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2年初就开设了3个城轨专业“订单班”,学生人数一百多人,主要是为2005年南京地铁开通运营储备员工,此阶段的城轨专业“订单班”的数量较少,专业教学方案完全由学校制定并实施,学生毕业后经南京地铁公司考核后录用,南京地铁公司基本上不参与人才培养。

2005年9月,南京地铁正式投入运营,为了适应各个岗位对专业人才新的要求,公司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2006年正式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向学校提出了设立“冠名班”的要求,同时要求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享实训资源。4年来,先后成立了各专业的南京地铁“冠名班”18个,学生达千余人。办学主体慢慢过渡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合作办学的体制雏形初现。

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在即,南京地铁建设提速,对地铁城轨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经多方努力和协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了南京地铁公司两千七百多个城轨专业“订单”的培养任务。如此巨大的育人工程,仅靠原有的合作办学规模和体制已不能满足需求,校企双方从各自的发展需要出发,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地铁学院”,这标志着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超越了“单主体”、“双主体”阶段,过渡到了“订单培养”的深度合作阶段。

地铁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负责地铁学院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决策,由双方派员协商组成,院长由理事长提名,经理事会讨论后聘任,负责实施理事会决定,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理事长和副理事长,随着地铁学院的发展,将吸纳其他城市的地铁企业加盟,为更多城市的地铁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服务,逐步形成“1(南铁职院)+1(南京地铁公司)+N(若干城市地铁公司)”的理事会结构,如图1所示。

(二)“地铁学院”的运作实践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地铁学院的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与地铁企业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方面。

一是校企双方共同搭建新平台,推进合作办学。校企双方于2009年组建地铁学院理事会,同时成立了地铁学院,南京地铁公司总经理任理事会理事长,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任副理事长,双方主要部门负责人任理事,地铁学院还吸收了其他地铁企业加盟,形成了“1(南铁职院)+1(南京地铁公司)+N(若干城市地铁公司)”的理事会结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地铁公司领导担任地铁学院院长,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领导担任执行院长,专业委员会、办公室、各专业教学团队、职业素质训练项目组等机构是地铁学院的下属机构。地铁学院整合了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组建了6个专业的混编教学团队,共享实训资源,融合校企双方文化。

二是校企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作育人。首先,“订单班”学生每个学期至少深入地铁现场一次,或听一次地铁工程师及工人师傅的专业讲座,让学生了解地铁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这是“走入地铁,感知职业”;另外,将学生将来的工作内容分解到课程中去,帮助学生逐渐熟悉岗位的工作程序和内容,这是“深入地铁,熟悉工作”;学生三年级时,通过实习和定岗工作,开始自己的地铁职业生涯,这是“融入地铁,胜任岗位”。其次,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根据校企间的合作协议,各订单专业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同组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兼职教师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同时,成立由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学业评价小组,校企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制定考核标准,实行年度学业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再次,教学过程实行三个一体化,即: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校企共同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体系,做中学,学中做;实行校内和现场一体化,城轨专业课程现场教学与校内课堂教学相结合,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让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交替学习;实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一体化,在技能教学中,将责任、态度、精神等融入其中,将职业素质作为考核内容,实行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综合考核。

三是校企共同推进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地铁公司共同进行城轨专业“订单班”的招生,在招生章程中共同约定招生岗位、区域人数、男女比例和身体条件等,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以扩大社会影响,校企双方共同坚持“一年打牢基础,二年熟悉岗位,三年强化岗位”,实现了城轨专业“订单班”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的就业。

三、完善我国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要全面树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念

在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正确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理念,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就在于高度紧贴企业,依靠企业,不论是招生、教学,还是考核、就业,都需要与企业同步配合,学校不能撇开合作企业“自说自话”。另外,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摆脱传统办学模式的思维定势,规划好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的时间分配比例,最大限度地避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代替或简化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

(二)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必须积极改革传统的办学体制,调整校企合作体系,理顺人才培养机制,从原来的以学校为主的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校企双主体,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并在体制上做出调整,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通过理事会这个校企合作的平台,将企业吸纳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使得企业能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建设,并且应通过理事会建立有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架构真正的开放式的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育人机制上实现突破,将学校的优质资源与企业自身的培训需求相结合,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以一定的用人标准和用人规格向学院提交人才培养“订单”,引进学院的智力资源参与到企业职工培训之中。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把好“进口关”和“出口关”

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进口关”就是学校生源的选拔。生源选拔关系到学校招生的公平、公正、公开,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利益。“出口关”就是毕业生的就业,要把好“出口关”,就要严格进行毕业生的毕业资格审定,要不断提高合作企业对毕业生和学校的满意度,从而确保合作基础的牢固性和长期性,同时,严格把好“出口关”也是确保城轨专业“订单班”优良的学风和班风的重要举措。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要坚守高等教育的理想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目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责任,但“以就业为导向”不能理解为“以就业为目标”,否则就是对高等教育宗旨的偏离。高职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策略,是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法,是为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服务的。因此,在城轨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完全听任企业有时基于功利主义和短期效应所提出的“技术挂帅”和“重技能轻素质”的培养要求,必须将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同等看待,严格坚守高等教育的理想。

[1]刘明浚。大学教育环境论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126.

[2]穆晓霞。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6.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篇三

论文摘要:构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对高职高专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应确立以“应用”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以能力培养为线,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保自身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得以健康、稳健发展的关键。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在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进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教育教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准确理解高职高专教育内涵,明确定位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学校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

理论界的研究表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主要有4种,即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学术型人才主要由一流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工程型人才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广泛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则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来培养,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其次,明确服务区域的定位。

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设置上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方向,合理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使学校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基于上述认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确立了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以第二产业为主,拓展第三产业;立足云南,面向西部,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云南和西部培养输送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可将科技成果和宏伟蓝图变为生产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突出高职教育特征,确立以“应用”为主旨的办学思路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教育有几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二是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三是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突出能力培养;四是强调实践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五是产学研紧密结合,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

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即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了解构成这一职业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从而确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鲜明的办学特征决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一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职业和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据此,学校紧紧扣住“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个人才培养规格,突出高职教育“技术”和“应用性”这两个内涵,从技术应用性角度来制订“工艺型、操作型、管理型”岗位或岗位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注重理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工艺型、管理型岗位上发挥才能,形成了“硬件作强,软件作优,就业作精”的办学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将推进“产学研结合”作为教学建设和改革的目标。

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根据就业的需要来开设课程,根据就业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对于职业学校的办学者来说,应该让就业成为一根“指挥棒”,由它来主导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也是一所学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克服和改变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与就业脱节、与岗位能力脱节的状况。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就是要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对现行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必须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人才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必须注意其相互之间的协同性,并与就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相适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突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突出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并与工作过程或环节相适应。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践所占的比重要大大增加,达到40%以上,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教、学、做”合一,或者是工学交替,是以工作任务带学习。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思想指导下,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以实行学分制为先导,积极推进学习制度改革。

“预就业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进就是学习制度改革的结果。

“预就业制”是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最后半年,学校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或有计划地把毕业生组织到用人单位,边顶岗实习,边完成最后一个学期的课程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接受用人单位考察的同时,毕业生也在考察用人单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

“弹性学制”是指学校允许毕业生延长或缩短学习时间,尤其是当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单位,学校就允许学生先就业并帮助其完成剩下的课程。

第二,以服务行业需要为宗旨,独创“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

“双定生”模式有4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招生即就业。一旦学生招收进校并自愿签订了“双定生”培养协议,就意味着已经有了就业单位,只要按协议办理,就能保证毕业生100%就业。二是典型的“订单培养”。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定向培养什么人才,需要多少,学校就培养多少。三是人才培养过程与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学校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而作相应变动。四是“出口”决定“进口”,实行“双定生”改革,可避免盲目招生。“双定生”改革实施后,尤其可为艰苦行业和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输送大量急需人才,又可解决贫困考生无钱上学以及贫困考生助学贷款难以归还的问题。

第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要求,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作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同意的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部级试点院校和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的“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及时用好这一优势,主动为政府职能部门承担了400多个岗位或工种的中、高级工及10多个工种的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任务,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1999年以来,学校每年在毕业生中开展技能培训和鉴定,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率达84%以上,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第四,以实践、应用为主线,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通过几年实践,学校形成了3种有效模式:

一是培养方案与企业需要相适应。学校各专业均成立了企业和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如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将环境检测、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等专业知识教学与“滇池污染的综合治理”这一部级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同时让毕业班学生积极参加到项目研究中来,做到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真题真作”。

三是技能培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测量工程专业将昆明市煤气公司委托学校长期对昆明市虹山煤气罐沉降进行监测的工作与学生培养过程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边学习专业知识,边完成监测任务,这种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置身于真实的工程环境中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推进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学校主要抓住了6个环节:。

一是不断拓宽产学结合范围。学校在与大批企业签订厂校合作办学协议、“订单培养”合作协议、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协议、在职人员培训合作协议、实习基地建设合作协议等基础上,又相继签订了人校合作协议、校校合作协议、院校合作协议、所校合作协议、县校合作协议和局校合作协议等。此外,与银行、其他高校、研究院、研究所、部分县乡和政府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办学关系。

二是不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友好协商,学校已经建立了能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的18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三是不断吸收专家推动专业建设。每个专业都聘任了不少企业、院校的专家负责专业建设指导工作。通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或组织相关研讨活动,促进专业建设,促进课程设置更加贴近用人单位实际,促进专业人才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四是不断壮大校外“双师”教师队伍。专门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及院士担任学校顾问,积极争取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家或能人的支持,及时聘任高校、研究院和企业的专家教授以及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为培养过硬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篇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各界尤其是工业经济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技能人才尤其渴求,这既是高职院校的机遇,也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面对这种有利形势,高职院校必须迎难而上、正视困难、发现问题、及时全面解决,从而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服务于社会各行各业,从而能够使教育和产业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共同打造中国梦。下面,笔者就以自己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和调研材料等,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问题,努力寻找对路的对策建议,从而寻找到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路子。

一、高职院校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高职院校和其毕业生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目前虽然产业人才荒年年发生,但是这基本都是针对低端劳动力的,不能说明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也是供不应求的,更不是高职院校和毕业生降低对自己要求的依据,可以看到,一些毕业生确实是供不应求的,但不能将这种现象想当然地普及到所有专业、所有学生。为了适应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让自己的社会地位向上升,争取更多的社会发展资源,高职院校和毕业生就必须加强自己的能力培养,从而让白己在各种竞争中能够顺利胜出。

二是促进产业强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看到,我国和德国等传统产业技术强国相比,毕业生的质量在全面性、深度上都是不能比的,落后一大截,所以我们的机床创造不出德国机床的价值,我们的机电设备质量上也是不能和一些技术发达国家比的。为了更快缩短这些差距,就需要高职院校和毕业生能够迎难而上,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自身能力的提高,从而让技工荒得到缓解、让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可以看到,目前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总体素质是不高的,是高技能人才更是缺乏,设计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尤其缺乏,己经影响了产业强国梦、中国梦的实现。因此,要想更好发展区域经济、中国经济,就要努力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培养一批既能懂现代科技知识又能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上存在的普遍问题

从总体上看,因为国家的重视、社会的需求和毕业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近年来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但是不可否认,这几年的飞速发展不能完全解决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上的全部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亟待各方尤其是高职院校认真、全面整改,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

(一)思想观念上仍存在轻技能、重学历的错误倾向。

社会上的重视和追逐学历教育、轻视和躲避技能教育的风气仍没有完全散去,这种错误、扭曲的思想观念仍在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导致他们也随之产生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不能正确认清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从而走向了重视学科建设、重视学历继续教育、重视升学率,而忽视了专门化技能培训、忽视职业化技能教育知识和忽视就业率。这种三重三轻的错误思潮,使得一些学校专注于如何让自己的学校在学历层次上追求上档次(比如专升本),而不是追求如何提高和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为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失误埋下了伏笔,导致毕业生技能不够强、与社会企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知识不够应用性等问题频繁出现。

(二)专业设置方面缺乏市场的适应性。

高职教育本身是一门即时应用性的教育,根本目的是毕业生对手头的工作能够就上手、做起来有绩效,这种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有浓厚的现实性和市场适应性,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学历崇拜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仍有不符合现实需要之处,一些高职院校简单套用了职工大学、成人高校甚至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和特点,从而在现实需求面前不能有效解决需求,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重视实践、重视技能培训。另外,还有一种不良的学科建设倾向就是跟风,看到市场上有某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不顾条件设置或者更新专业,不考虑自己的历史优势和地区产业需求,导致人才生产和人才消费双向脱节。

(三)课程设置缺乏专业和职业性。

具体的众多课程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内容,也是最应该予以重视的地方,但是因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不成熟,很多课程理论性过强、模仿大学传统公共课和专业课的痕迹过深,导致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完整性过度,而对知识的技能性和实践性则强调过少,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达到高职院校应有的水平、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关系到文化创意、动漫产业、计算机等方面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快的课程,这种差距和问题表现更为明显,己经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个体就业。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教师队伍的实践性特色不强烈,因为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普遍本科、中职院校等层次的教师队伍相比较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知识掌握的深度、全面性上有差别,但是他们本来应该在实践性上有本质的差别的,却没有突出这个特点,因此这种实践性特点的缺乏,导致了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这种匾乏直接导致不可能培养出成批的高技能人才。

(五)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不够。

职业技术教育,本身就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践基地,在多年的建设中,很多高职院校也确实建立了一大批实践基地,这也是不可抹杀的办学特色和成果。但是总体来说,因为经费投入、监管等各方面的原因,这些基地并没有完全发挥其深刻作用,办学条件良荞不齐,很多基地的技术水平普遍与产业界的真实工作水平有差距,尤其是硬件设备方面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建设更加滞后,达不到高职院校打造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比如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基地的实践课程中,一些新的专业甚至没有系统的教材和实践项目,这都成为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三、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多层次的复杂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社会各界支持下、教育管理部门指导下,高职院校全体师生配合下,一起努力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具体来说,笔者认为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应对,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一)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

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是最根本的保证,只有转变了,才能带动其他方面一起转变,最后系统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要做的:一是要更新教育理念和对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认识,从科教兴国、产业结构调整、开发人力资源等更加宏观的角度,和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等微观层面来考虑,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二是要牢牢树立教育质量观,将学生视为教学产品,将社会和市场需求视为买方市场,这样就能进一步树立学以致用的办学观念,以解决现实需求为根本追求目标,树立新的教育质量关,让学生接受更多有用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三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顶层设计工作。只有采取这种逆向思维,才能让学生、教师都有压力,才能让校方做好主动,打造学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办好学生满意、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不断优化和改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

专业设置决定了每届毕业生是否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是否能够消化顶层设计的内涵,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高职院校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社会需要为依据,以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等文件为指导,开展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活动,从而让教学活动更具有合理性,并借此优化教育资源,适当增设或删减专业,从而使得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本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相符合,做到自我调节机制顺畅运行,使得高技能人才培养更有效益。

(三)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最大优势就是上手快、实践性强,可以说除了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外,高职学生应该具备深厚的本专业各种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打造出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的意识,采取各种措施,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将校内教育、校外实践相结合,围绕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这个主题,做好教学和实践活动。尤其是对于知识教学活动来说,要注意结合时展需求和知识更新情况,做好教材质量把关控制工作,认真组织“双师型”教师研发校本教材,突出自己学校和专业的特色,强调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实践性,在理论上给予能力培训全面的保障,使得教材内容和实践需求得到双面补充。

(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无论是理论教授还是实践指导,最主要的师资还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有他们的能力强、素质高,才能带动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和素质双强。因此,要按照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结构优、专业深的优秀师资队伍。这个队伍的打造关键,一是要加强对他们理论上的深化,让他们在理论上有所建树,通过不断充电学习来达到目的。二是要加强实践锻炼,通过教师实践基地、企业人才互动等形式,做好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通过不断接触实践、锻炼能力,打造动手能力。三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将企业中能力强、有理论指导能力的人才请进学校,让他们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实践训练指导员,从而让社会优质师资进入学校。四是做好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管理工作,从制度上激励人,鼓励教师或补充理论知识,或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并将技能素质高低作为各种精神和物质奖励的重要依据来参考,从而带动教师主动全面发展自己。

(五)最大化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基地开发和利用,为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要继续发挥和利用这个优势和特点,通过各种实践来强化学生能力。一是首先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教育部“水平评估”等要求,高标准、符合实际地建设实训基地,按照社会实际尤其是企业实际生产情况来设计和操作,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和培养,让高技能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这主要限制因素是经费和行政领导的意识能力,需要购置最新的实训设备。二是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联合、产学共建等原则,高职院校要大力开发外部资源,优化外部环境,在增强内向发展能力的同时,加大校外资源的开拓,通过多种措施来优化和合作企业的关系,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让学生能有基地可以实习,学校还可以借机争取企业对学校在师资、资金、装备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技术上的支持,从而为学校下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强化和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尤其是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要紧跟这一世界潮流,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一是学校要有优化外部环境,选择优质的企业,和他们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作计划,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参与,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在企业锻炼自己技能,从而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强企业深化学校教育的程度,鼓励企业直接接入学校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让这种订单教育更具有互动性,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给予切实中肯的意见,在师资、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实现“共赢”。三是校企要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思路,可以采取科研项目、联合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来做好双向关系深化工作,让订单式培养成为高技能人才最有效的培养方式,从而化解学校办学、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三方面的矛盾,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最新范文

雷锋纪念日的倡议书(精选11篇)04-17

文明祭祀的倡议书优秀7篇04-17

文明祭祀倡议书精选5篇04-17

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精选15篇】04-16

爱心捐款倡议书(优秀15篇)04-16

毕业生登记表班级意见【优秀11篇】04-16

珍爱生命谨防溺水倡议书【优秀7篇】04-16

爱心捐款倡议书【最新6篇】04-16

创建文明社区的倡议书(12篇)04-16

节约用水的建议优秀7篇04-16

147 35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