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建议(优秀10篇)

2024-01-16 16:16:55

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分享了城市发展建议(优秀10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城市发展 篇一

关键词: 城市 城市计划 南昌经开区

1.城市的形成及发展

1.1城市的形成

要论及城市的发展,首先我们得明确城市是如何形成的。简单地说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也就是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从我国文字的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智能的居民点。

有了城市的出现,就有了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而城市的构成主要分为:城市系统的构成、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等。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物,是一个典型的巨系统,其所有系统的特征为: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及与环境的联系性。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构建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2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城市设计

下面我将主要从商业区、城市中心、城市广场来论述该区的城市设计。

2.1商业区

城市商业活动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居民购买日常的生活必需品如粮食、蔬菜、食品、家用器具等,是有规律的活动。故而经开区的商业区主要是围绕着周边的几所高校分布的,比如江西财大、交大都在双港路上,因此此处的商业氛围比较重,消费的阶层也主要是在校的大学生们。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经开区的下罗也是商业的中心,原因之一就是该处是交通换乘的主要集中地,离庐山南大道比较近,周边也有几所高校云集,同时该处还受开发商对地产的拓展影响,周边楼盘比较密集,人口密度较大,故而此处成为商业区就不足为怪了。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罗附近有集贸市场、学校、银行、医院,极其地方便了周边的民众。

但当然商业区也存在很多弊端,问题之一就是街区卫生脏、乱、差,特别是围绕高校附近的街区,晚上时间是街区最为热闹的时刻,一些小贩们随便摆摊设点,垃圾也是随便往街面乱扔,城市的道路在此处显得非常的脏,到处是黑乎乎的油质痕迹。问题之二则是交通出行规划较乱,黑的车几乎在每所高校门口都有,当然在繁华的商业周边也不缺乏此“特色”。记得曾看过一则南昌的新闻报道,也曝光了并处罚了此种黑面的,但还是层出不穷。

2.2城市中心

城市中心的构成应有各类建筑物、各类活动场地、道路、绿地等设施。这些内容可组成一个广场或组织在一条道路上,也可以在街道、广场上联合布置,形成一片建筑群体。同样经开区的城市中心区的构成正好符合此条发展规律,现在经开区的中心区应该说已集中在洪客隆英伦区了,在此处有大型购物中心、有各类建筑物、有完善的道路及周边的绿地,在中档次。

2.3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由于城市功能上的要求而设置的,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广场是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可以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憩、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广场旁一般都布置着城市中的重要建筑物、绿地设施,能集中地表现城市空间环境面貌。

经开区的广场主要定位是商业及市场广场,由于广场是生活的中心区,因而经开区的广场如同商业中心区一样,其地理位置不变,也在前面论及的洪客隆英伦区。商业中心区的形成势必就会沿此周边有商业广场的形成,这也是现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一种大势所在。

3.南昌经开区现状分析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于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江西省和南昌市重点开发建设的外向型经济区域。开发区地处南昌市昌北地区,与南昌市老城区仅一江之隔,有八一大桥、南昌大桥、英雄大桥与之相连。

而经开区自2000年规划以来,其道路系统应该来说是比较新的,但是只要路过经开区的过路司机就会反映道路太糟,特别是在下雨季节,路面积水多而深,完全不像是新规划的城区。有些地方的道路过窄,不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路面断开或裂开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

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一条车道实际通过多少车数,一般是从实际观测中用类比的方法估算。而道路横断面设计要考虑近远期结合的要求,为了适应城市交通运输不断发展的需要,道路横断面的设计既要满足近期建设要求,又要为远期发展提供过渡条件,近期不需要的路面不应铺筑。新建道路要为远期扩建留有余地,备用地在近期可加以绿化等。

经开区的道路系统在有些地方规划得不恰当,规划时间不合理,甚至规划步骤出现颠反的现象。就比如说道路的修建,对非专业的人来说,可能也知道道路修建应该先封闭一边车道,待该车道修建完毕后可以通行单车道了再封闭另边车道,但是在经开区双港路进行封闭修建时就出现双条道路均被完全封闭,给居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方便,除了人行道可以走动之外,其他一切都被隔断,在我看来这就是规划步骤不合理。

同时,我认为城市设计与规划就我国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抉择,一旦抉择不合理,就势必造成财力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怎么建、在哪建、可以建什么等都是政府的抉择,甚至是个人的抉择。所以我个人认为城市的设计与规划应该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按照大多人民众的意愿进行合理规划,而不是忽视民众的意识,因为城市的任何规划及设计服务对象都是广大群众,脱离群众势必会造成规划的失败。

4.结语

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让二者结合“神似”而不是“形似”。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卢世主。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发展建议 篇二

2012年棉花生产的情况

去年全市5个县(市、区)有42个乡镇、13583户种植棉花,实播棉花6041 hm2。其中,通榆县5661 hm2,大安市140hm2,洮南市111hm2,洮北区35hm2,镇赉县27 hm2。从对全市棉花生产情况测产看,平均hm2产籽棉近3000kg,总产籽棉1800万kg左右。按现在籽棉最低收购价格8元/kg计算,hm2产值为24000元,去掉投入300元,hm2纯收入19500元,每hm2比玉米多收1万元左右。总的看,棉花开发的形势越来越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思想认识进入新阶段。年初,全市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种植棉花认识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算账对比、办培训班等形式,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耐旱棉花生产。今年除部分地方优先给打棉田井或补贴棉种款以外,绝大多数地方根本没有优惠政策,都是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落实植棉任务。事实说明,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棉花生产的思想认识已经真正开始上路。许多乡镇都在探讨今后如何进一步把棉花生产搞好。大安市大岗子镇准备走植棉扶贫的路子,相对集中、区域化种植。洮南市蛟流河乡正在及早动手搞好培训,为今年棉花生产大发展打下基础。通榆县八面乡、向海乡也要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在棉农中过去一些嫌种棉花费工、不愿种的议论很少见了。

二是区域化生产迈出新步伐。全市出现了“三大”新趋势。1.由庭院转为大地。过去以庭院为主,有一点大地多是零零星星,今年大地棉田占80%以上。许多大地棉田比初期庭院种棉长势还好。2.大片棉田多。超过0.34hm2地大片占总面积40%,其中超过0.67 hm2大片有100多块地。大安市大岗子镇欧力村140hm2棉田主要集中在58块地,平均每片1hm2以上。3.种棉大户增加。大户棉田占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种植规模达到0.34hm2以上有14000多户,其中超过0.67hm2的有100多户。

三是棉花生产管理水平提高。针对开发面积大、新棉户多的实际情况,各级棉办把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棉花生产管理水平作为工作的重点。首先,大面积更新了品种。棉花种子基本上都是在河南、新疆等地调入的高产优质特早熟棉种。其次,加大了实用技术推广。市棉办编印并印发了《白城市植棉技术操作规程》,举办了全市植棉技术骨干培训班,并经常深入到通榆、镇赉等新棉区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市、县、乡各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棉田管理情况明显好于往年。首先适时掐顶尖。90%的棉户7月15日前掐完顶尖。其次“化控”比较及时,有效地控制了棉花疯水杈的萌发和围尖的无限生长。第三追肥有新突破。尽管严重干旱给追肥带来很大困难,仍有40%以上棉户追施了尿素或硝铵,有30%的棉户喷了叶面肥。第四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去年,棉蚜发生偏重,广大棉户都能本着“治早”、“治小”、“治了”、“慢走细打,勤换药”的原则,把虫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第五棉田杂草除得比较干净彻底。同时还试验、示范了机械化植棉和膜下滴灌技术,并取得成功,为今年全市推广机械植棉和棉花膜下滴灌闯出了路子。

四是抗灾保棉成果显著。去年春播期间低温冷害,大风次数多,后又持续大旱,严重威胁棉花生产。广大棉农在各级棉办指导下,积极采取措施,抗灾保苗、抗灾保收。通榆县八面乡棉户王木先,种了7 hm2棉花,春季的大风多,地膜多处被刮开,他就不分白天黑夜在地里护膜,最后终于保住了棉田,秋后平均hm2产籽棉达到近3000kg。洮南市蛟流河乡棉农李亚军,是多年植棉典型户,去年他种了1.50hm2棉花,春天冻害冻死了一部分棉苗,他在地膜里事先留有备用棉苗,冻害过后他又引出备用棉苗,棉田基本抓住了全苗,平均hm2产籽棉达3375kg。实践看,凡是灌过的棉田,长势好于常年,拉水浇过的棉田长势基本等于常年。

五是棉花耐旱的优势充分显示。棉花根系特别发达,深度可扎2~3米,甚至可以超过玉米的根系长度,而且植株矮小,叶面积不足玉米的四分之一。由于棉花是喜温好光的一种农作物,加之棉花播种动手早,所以棉田在比较干旱的情况下,只要灌1~2遍水,长势都非常喜人。即使没有水浇条件,只要保证播种质量,算账对比,效益高于有井灌条件的玉米。事实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像我们白城这样的半干旱气候条件特别适合发展棉花。

总体来说,白城市棉花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一是各级干部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县、乡两级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不到位。三是科技投入水平低,主要表现在栽培技术上,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要求去做,直接影响植棉效益。四是产业化推进的力度不够大,在生产和购销方面存在着明显脱节现象。

做好2013年棉花开发准备工作的建议

一要加快发展步伐。棉花在白城市已种植多年,特别是在干旱年,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据气象部门预测,明年我市仍然是降雨偏少,气温偏高。因此,要充分发挥棉花抗旱能力强、需水量少的特点,抓住农民对种植棉花认识不断提高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适应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全市计划植棉1万hm2以上。

二要在区域化、产业化方面下力气、做文章。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开发思路,积极发展棉花生产、加工的重点县(市)、重点乡镇、重点村及专业大户。明年通榆县要抓两个以上666.67hm2乡镇。其他县(市、区)要在进一步扩大示范的同时,抓一个千亩村,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等形式,扩大通榆县鑫源棉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模,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发展订单生产,减少农民市场风险。

城市发展建议 篇三

近年来,白城市把发展烟叶生产作为发展避灾农业、效益农业的一个主导产业,狠抓不放。2016年,全市烟叶种植面积1 918.67 hm2(主要分布在大安市、镇赉县和洮北区),进入6月旺长期后由于白城市遇到多年少见的干旱,7月末烟叶进入成熟采烤期又遇台风影响,连续降雨,烤后烟叶变薄、叶面杂色偏重,质量降低、产量减少,全市共收购烟叶4 340 t;完成产值7 078.8万元;上、中等烟比例达到69.88%,橘黄烟比例达到49.18%,较2015年略低;烟叶收购均价为16.31元/kg,较2015年均价23.07元/kg低6.76元/kg。全市平均产量为2 257.5 kg/hm2;全市总收购金额7 078.8万元,烟均价16.31元/kg,平均产值36 819.83元/hm2,平均纯收入14 358.6元/hm2,户均纯收入38 940.52元。

为落实工业企业的需求,白城市烟叶生产在品种选择、施肥管理等方面做了适当调整,主栽品种吉烟10号,占总面积的42.7%;龙江981品种占总面积的47.12%;龙江935品种占总面积的8.7%;云87品种占总面积的1.5%,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同时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烤烟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安、镇赉和洮北区。大安市在红岗子乡、叉干镇、乐胜乡、安广镇、月亮泡镇、丰收镇、太山镇、舍力镇、新艾里乡等10个乡镇33个村,361户,种植面积1 050.53 hm2,产量2 190 t;镇赉县在东屏镇、坦途镇、哈吐气乡、莫莫格乡等4个乡镇26个村,272户,种植面积646.47 hm2,产量1 600 t;洮北区在平安镇、平台镇、到保镇、镇南种羊场等4个乡(镇、场)11个村,72户,种植面积189.2 hm2,产量468.325 t。另外,在洮南公疗农场3户,种植面积33 hm2,产量81.675 t。2016年,重点抓好生产组织形式创新,服务体系完善,标准化生产等项工作。一是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家庭农场144个,种植面积629.87 hm2,占总面积的32.82%;合作社4个,种植面积336 hm2,占总面积的17.51%,较上年种植面积减少15.4 hm2;种植专业户428户,种植面积755.13 hm2,占总面积的39.35%;职业烟农90户,种植面积269.9 hm2,占总种植面积的14.06%。二是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加强服务水平,全市现有综合服务合作社,在原有服务范围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服务面积,使得辐射面更广,服务水平更高,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了服务质量,加强自身积累,提高自我“造血”功能。

白城市烟农生产成本投入情况具体如下:生产资料投入为6 170.55元/hm2(化肥、农药、地膜);燃料动力投入为4 601.25元/hm2(煤、电);专业化服务投入3 289.5元/hm2(育苗、植保、烘烤、分级、运输);人工成本投入8 400元/hm2(雇工);总计投入22 461.3元/hm2。

2 当前白城市烟叶生产存在的不足

一是烟叶销售压力依然很大,由于受全国控制烟叶总量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工业需求减少的市场形式影响,烟叶销售市场还需大力开拓,以稳定烟叶销售市场;二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受到干旱、雹灾、风灾等极端天气影响,对烟叶产量、质量、烟农收入影响严重,滴灌设施、防雹经费、保险等资金还需多方筹措;三是烟田轮作受土地有效流转条件制约,很难避开多年重茬、病害较多地块,仍需得到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四是烟草投资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养护资金不足,还需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五是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措施制度还需不断完善,收购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3 建议

3.1 加快职业烟农培育,提高规模化效益

把基本烟田的长期、稳定流转作为培育职业烟农的基础,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托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引导烟农通过互换、租赁等多种形式,抓好烟田流转工作,重点发展培育3.33 hm2以上烟叶家庭农场和1.33 hm2以上的专业大户,规模化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1-2]。

3.2 完善烟叶生产风险保障机制,降风险增效益

面对自然灾害常态化的趋势,加强与气象、水利、农业、保险等部门合作,抓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推进种植风险防范救助和商业保险,最大程度地降低烟农损失,为烟农增收做出积极贡献[3]。

3.3 落实精益生产,实现减工降本

集成减氮增钾、适时集中移栽、水肥一体、减少采烤次数、专业烘烤等关键技术。在育苗、起垄施肥、移栽、植保、采收烘烤、专分散收等关键环节实现工序化作业,流程化操作。通过以上措施,减工3.5个左右,确保合作社运营、烟农种烟2个方面降本增效[4]。

3.4 做好生物防治,实现减工增效

以推广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烟叶生产。

3.5 深化专业化服务和机械化操作,增加烟农收益

依托合作社对烟农开展专业化服务。专业化育苗、优化结构不适用烟叶处理、分级服务比例达到100%,专业化秋翻整地、起垄施肥、植保、采摘烘烤、烟杆清理服务。

3.6 抓好设施综合利用,开拓烟农增收渠道

在做好專业化服务的同时,指导合作社烟农充分利用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农机等设施设备,积极开展烟田以外的春耙秋翻作业、果蔬经营、菌类养殖,推动设施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经营,进一步拓宽烟农增收渠道。

4 参考文献

[1] 宁尚辉,罗新斌,徐坚强。常德市烟草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3(21):41-42.

[2] 张捷。关于恩施州烟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市场论坛,2013(3):22-24.

城市发展建议 篇四

关键词:城市 可持续发展 评价 标准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化,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过去30多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2年的52.27% ,城市人口从1.7亿增加到6.91亿,预计到2050年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中国经济发展的轴心已经转向了城市,城市的科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科学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引起了诸如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其中如何评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其关键环节。

一、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必要性

(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早在农业文明时期,一部分古人就已经从实践中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思想源远流长,儒家、道家、佛家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在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李嘉图(1817年)、马尔萨斯(1820年)、穆勒(1900年)等在其著作中已经认识到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人类的经济活动存在生态边界[2]。但全球范围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完善的,见表1。

2012年,联合国在其“实现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报告中提出“2015年后联合国发展议程的一个愿景是实现包容的、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全球发展。”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已经得到全球各界的认同,并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愿景。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国际研究和国际标准研制的重点

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已经开展两百多年,目前其城市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为了规范城市发展,早在19世纪西方学者就开始对城市化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他称之为“田园城市”。20世纪末期,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为了克服历年来城市化进程中积累下来的诸如人口、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提出基于本国国情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联合国、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也开始关注城市发展。联合国曾指出“迅速扩大的城市空间需要实现环境可持续性,提高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具备灾难复原力,解决贫民窟的物资匮乏问题和其他问题,并且能确保所有城市居民获得廉价能源和基本服务,并为他们创造体面地工作和生计[3]。”为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经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欧盟等纷纷围绕各自负责工作范围提出了城市评价指标体系[4]。国外学者从经济学、环境学、生态、社会公平及伦理学等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评估进行研究,如莫法特等人在经济和社会研究理事会全球环境变化项目(GEC)的资助下,针对苏格兰开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和模型化研究,利用系统动力学模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经济模型[5]。

一直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紧密配合的管理标准系统。其中, ISO/TC 268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ommunities是ISO响应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的需求,由ISO/TMB批准于2012年2月23日成立的跨行业、跨部门的技术委员会,其目的是为推动各类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各类城市提供支撑技术和工具,包括管理体系要求、指南和相关标准,不涉及到城市发展建设方面的具体技术和标准。该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工作涉及到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生活和城市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ISO/TC 268组建了两个工作组WG1和WG2,分别负责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国际标准研制工作。此外,ISO/TC 268组建了ISO/TC 268/SC1 智能城市基础设施量化评估负责研究制定智能城市基础设施量化评估国际标准[6]。ISO/TC 268和ISO/TC 268/SC1所负责的国际标准进展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ISO/TC 268的工作计划,ISO 37101-1将于2015年,ISO31720将于2014年[7]。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ISO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我国必须重视。

(三)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是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相关文件的重要举措

城市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推动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党和国家政策关注的重点。

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将城镇化列入发展重点,指出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城镇化和城市协调发展。十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上升到国家战略,更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党的十报告要求,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

国家“十二五”规划刚要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要求,提出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技术标准专项规划中第五项优先主题中的城乡管理与服务明确提出“推动城市管理绩效评价、城乡公共服务信息有效利用技术标准研究与试点应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与保障民生”的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要求。

因此,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研究是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加强城市管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落实“十”报告“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即将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所提出的“健全检测评估”实施措施的重要举措。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环节和国家标准研制建议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构想

根据ISO/TMB对ISO/TC 268组建的批复文件及ISO/TC 268的工作计划,ISO/TC 268为各类城市提供支撑技术和工具,包括管理体系要求、指南和相关标准,不涉及城市发展建设方面的具体技术和标准,以期推动各类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ISO/TC 268 是从宏观角度对包括城市在内的不同类型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提供管理体系、指南和相关标准;而其它诸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则是为满足这些要求制定相应的标准。因此,ISO/TC 268与相关领域之间是宏观、中观、微观紧密配合,且各有侧重的关系[8]。

由于可持续发展涵盖的范围较广,因此在研究、设计和制定标准时必须统筹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研究,加强基础性、通用性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为不同类型城市提供支撑技术和工具,包括管理体系、要求、指南和相关标准,而不涉及城市发展建设方面的具体技术及其标准,从而完善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结合目前ISO/TC 268 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际标准进展情况,以及我国涉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标准发展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以及专用标准四个部分:基础标准,包括基础术语、图形标识以及指南等内容;通用标准,包括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标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标准等;相关标准,包括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其他标准;专用标准,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按照城市特点,分为综合型城市、功能型城市(资源型、旅游型等等)和小城镇;另一类按照城市中的建成区和新建区的分类(如建成区,包括居民区、工业园区、商务区、学校园区、港口区等;新建区,包括新城镇建设、新建高新技术区等),而制定的具体某一类型城市区域的相关标准[9]。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相关标准属于通用标准,在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标准的研制建议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标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在国内外已开展较多,ISO/TC 268/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作为国际标准研制的重点。结合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设定、发展状态、试试效果等环节出发开展研究。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化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体系研究。系统分析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设定、发展状态、实施效果等环节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在研究基础上,研制《城市可持续发展――术语》国家标准。

二是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设定,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 评估方法研究。针对不同地域城市的环境资源状况,运用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估原理,完善STARS(Sustainable Technical Assessment Ranking System)评价体系,综合利用生态足迹、碳排放、水足迹、环境容量、环境敏感性等资源环境测算方法,完成政策诊断、禀赋诊断和潜力诊断,形成针对不同场地现状特征的数字化模拟诊断模型[10]。在此基础上,研制《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估方法》标准。

三是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研究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系列标准。在系统分析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经合组织和欧盟等组织关于城市发展评估指标研究,特别是ISO 37120“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恢复――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指标”国际标准中的各项指标,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系列标准。其中,修改采用ISO37120国际标准,提出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城市指标体系,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标准;在指标体系研究基础上,从经济、教育、能源、环境、财政、应急能力、治理、健康、休闲、安全、居住、废弃物、通讯、创新、交通、规划、水和涉水卫生等方面研究提出相关指数,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指数,以帮助不同类型城市管理者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标准;为规范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工作,加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管理,需要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管理要求、基本程序、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等提出明确要求,因此需要研究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通则》国家标准;为帮助不同类型城市定期其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向社会各界公布其年度可持续发展状况,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的格式和基本内容做出基本要求,研究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标准。

四是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方法研究。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如何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绩效,我们认为从“经济、社会、环境”两两交叉的地方着手开展评价工作。在环境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通过研究建立生态系统核算框架,提出GEP的核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评估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总体状况,及其在生态保护、人类福祉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和贡献,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计算方法》标准。此外,还可考虑从社会、经济角度出发,衡量城市居民、城市区域发展的公平性。

三、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支持力度

首先,加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项目研究的支持力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研究工作具有公益性和长期性特点,在标准化领域体现出高投入、直接产出不明显的特点,但由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其社会效益和长期效益却非常显著,这种特点要求国家科技及标准化主管部门在涉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标准立项、应用推广给予支持。而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整合国内各方力量,开展特色和优势研究,以研究项目促进国内标准化工作,进而产生国际标准提案,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其次,本文所提出的几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研究建议的特点是涉及面广、标准制定时间长,需要专人负责相关标准,因此需要加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人才在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和国际标准化程序等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吸纳更多专家参与到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工作中去。目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围绕ISO/TC 268的三个工作组成立了专家组,希望更多的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专家人员加入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工作。

(二)尽快出台相关标准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急需包括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系列标准在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国家应加快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标准的研制步伐,尽快出台相关标准,以帮助国内各类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ISO/TC268成立以来,不断加快国际标准研制步伐,2014年初将ISO 37120“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恢复――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指标”,而本文提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估方法”将与即将的ISO 37120“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恢复――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指标”形成相互配套的方法,以帮助不同类型城市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可持续发展状态。此外,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面广,还可考虑研究制定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两两结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绩效的相关标准。

(三)加大相关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尽管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但对我国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城市居民而言,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是新兴标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体系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国家、各级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市政府各委、办、局的大力配合,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我们将运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体系对国内大中小型城市开展评估工作,并在国内权威媒体上,一方面推广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体系,让社会各界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标准;另一方面为各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监测评估工具,也为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城市发展状况提供途径。此外,我们还将定期组织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论坛、会议,为国内外城市交流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应用实施情况提供平台。通过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为国内城市及时了解国外城市发展状况、吸收城市可持续发展先进经验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组织。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五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22

[2]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1―58

[3]联合国。实现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给秘书长的报告[R]:2012:37

[4]杨锋,刘俊华,刘春青。城市管理指标研究及展望[J]. 标准科学,2012,(5):51―58

[5]莫法特[英]等著,肖文丁译。定量化和模型化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82―234

[6]杨锋,刘俊华,刘春青。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标准科学,2013,(6):10―13

[7]杨锋,刘春青,李忠强。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进展与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4,(1)中:52―55

[8]杨锋,刘俊华,刘春青。浅析社区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工作领域及其进展[J].标准科学,2013(10):6―9

[9]杨锋,刘俊华。城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初探[J].标准科学,2013(6):6―9

[10]Bluepath City Consulting.Beautiful China: Eco-city Indicators Guidebook[M].Beijing: Tongxin Press,2013:50―63

城市发展建议 篇五

我市旅游业起步迟,发展速度、发展水平还处于弱势状态,旅游资源开发粗放、品位不高、整合程度低,相关行业联动发展不足,旅游单位的市场化运作意识不强、热情不高,缺乏专业经营人才。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建立健全推进机制

对全市旅游业要实施统一的规划、指导、管理和协调,制定切合我市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产业政策和措施,强化对旅游业的组织、引导、协调与管理功能。

1.加强组织领导。推行“大旅游”的管理模式,依照政府主导原则,在政府层面上建立具有统一规划、政策导向、资源整合、部门协调和综合管理职能的市级旅游领导小组,根据职能设立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招商引资等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石港渔湾水道、开沙岛、进鲜港、南山湖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时,建立健全正常的议事、调度、督促、检查制度,强化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

2.科学制定规划。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根据通州旅游业发展现状,按照“重规划、重建设、边宣传、边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规划协调、综合效益、可操作性为原则,精心组织编制《通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实施旅游资源整合、开辟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要素配置和规范旅游市场管理等工作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石港渔湾水道、进鲜港、南山湖等重点旅游景区详规。

3.加大推介力度。要加大旅游宣传投入,以品牌推介为核心,推动城市旅游形象、旅游产品的传播。要主动和周边的南通、上海以及苏南一些著名景区加强联络,进行横向联系合作,扩大旅游辐射面。吸引旅行社参与运作,通过与旅行社共同制作宣传资料,采取价格优惠、奖金激励等多种形式,直接向客源地宣传促销,促进客源的组织。要积极利用会展、节庆活动促旅游发展,精心筹划好通州市重点旅游资源推介会活动。借助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我市旅游景点,建立与新闻媒体双向互动的信息平台,及时各类旅游信息。

二、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1.打好“人”和“城”两张牌。同志曾说过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的业绩及声誉是通州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宝藏,发展以张謇业绩为中心的旅游,实质是实业文化的旅游。作为张謇先生的故里,我市已成为全国家纺市场的龙头,中国南通家纺城被评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我们要充分放大张謇实业文化和南通州家纺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瞻仰张謇先生在通州范围内的遗迹,来家纺城观光购物。通过向游客有偿提供风味小吃、旅游工艺品、民间艺术表演等特色旅游项目,展示通州的人文景观、风土民情、地方特色。

2.做好三水(一湾一岛一港)文章。我市濒江临海,水资源丰富。石港渔湾水道具有河曲、树繁、草茂、鸟多、水清和境幽六大特色;开沙岛环境宜人,自然生态良好,农副产品、水产品资源丰富;进鲜港河宽水阔,鱼虾鲜美,乡野风光保存完好。要围绕“三水”资源,打造各具侧重的旅游休闲景点,做活水的文章。

3.依托成熟景点打造旅游线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强化区域协作,主动与我市主要旅游客源地城市--上海、苏州、南通等地旅行社联手开拓通州旅游市场,逐步将本市景点纳入长三角、南通旅游线路。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品牌建设。大力开展景区创建活动,不断提升景区档次和水平。

我市目前较成熟的景点可组成三条一日游线路:一是由中国南通家纺城--南山寺--西亭长盛垂钓山庄--石港渔湾水道;二是由南山寺--兴东绿野观光农业休闲园--五接开沙岛度假区;三是从中国南通家纺城--先锋惠凯生态园、御园农庄--五接开沙岛度假区。时机成熟后可将南山湖、謇园、忠孝文化园等纳入一日游线路,以进一步凸显通州旅游特色,完善通州旅游体系。

三、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

遵循“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机制,加大景点的投入、开发、建设力度,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集团投资通州旅游业,形成多元投入、全社会办旅游的格局。

1.设立发展基金。市财政每年列出一定的专项经费,设立市旅游业发展基金,用于开发研究项目、编制规划补贴、旅游宣传推介等。

2.争取扶持资金。积极向上争取水利、交通、农村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以及环保治理、省生态示范工程等专项资金,更多地带动旅游业的投入。

3.吸引民间资金。通过招商引资渠道,运用市场化经营手段,把优势资源变成旅游发展的资本来运行。利用以资源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等方式,充分挖掘民资民力,引导资金投入旅游业。

四、夯实基础,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通过对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产业链的整合,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1.完善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如景区建设、

环境工程、宾馆餐饮、标识系统、信息咨询及游客中心等游客服务系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必须依照规划,全面协调发展。要重点搞好景区道路、绿化、电力、电信、环卫等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

城市发展 篇六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精神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0-0084-02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它凝集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集中反映了市民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一个城市只有打造出自己独特的城市精神,才能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使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谋发展。城市精神与城市发展相生相伴,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造就了城市精神,而城市精神真实地反映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时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城市精神的凝练是城市发展的自觉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如同人一样,不仅有外在的形式,如高大的建筑、宽阔的街道、密集的人群等等,还有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城市精神始终和城市相随相依,它伴随城市的形成而萌芽,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成长,随着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而成熟。当我们走进一座城市,立即从它的建筑风格、生活习俗、市民素质等方面感受到其独特的城市精神。因此,城市精神不是有无的问题,城市精神始终存在。但是,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精神还没有成熟,没有经过有意识的凝练和塑造,是隐形的、无意识的、自在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繁华。然而,人们在享受物质的满足与便利的同时逐渐感到缺少了什么,忽略了什么。面对一样的广场、大厦、街道名称,似曾相识的雕塑,川流不息的车辆,拥挤的人群,人们开始怀念那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那铺着石板的街道、古香古色的建筑、甚至那一声悠长吆喝。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城市,不再盲目地扩张,而是开始了对自己的反思,开始对城市建设进行自觉和理性思考,城市精神逐渐成熟。“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定位、彰显、突出、强化本城市特点,探讨、塑造城市新精神便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潮流和时尚。”[1]

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建设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即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物质建设是精神建设的基础和依托,精神建设是物质建设的底蕴和灵魂。只有物质建设,没有精神建设,城市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特色,失去了内涵,失去了品位和魅力,变得苍白平庸。凝练、充实、丰富、发展城市精神,注重城市“内功的修炼”,是城市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成熟的大城市无一不是物质与精神共同发展的,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它的物质的繁华,更有它独特的精神气质。如梦想、创造、竞争的纽约精神,时尚、浪漫、文化的巴黎精神,干练、优雅、合作的东京精神。对精神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崛起和快速发展都离不开精神的支撑。

二、城市精神伴随城市发展而发展

城市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也为城市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精神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传统与时代的结合。历史传统是城市精神的底色,现实是其生动活泼的画面。“不具有城市传统的城市精神,缺乏历史根基与人文底蕴,缺乏个性魅力和发展潜力;不体现时代内涵的城市精神,既模糊城市前行的方向和目标,又不足以呈现城市的活力与后劲。”[2]同一城市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历史学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熊月之在《上海城市精神述论》中谈到,上海在不同时期,城市精神差异很大。上海在设县以后、筑城以前,城市精神概而言之曰“宁静”;筑城以后,近代开埠以前,上海城市精神突出之点,一是重商,二是奢华,三是宽容;近代开埠以后,上海较突出的是“崇洋”和“爱国”;1949年以后到1978年以前,上海城市精神主要有四条:内向,奉献,听话,自傲;当代上海城市精神概括海纳百川、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儒雅大气、诚信守法、天下意识、崇尚科学、天人和谐。

城市精神也是一种时代精神,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城市精神必然是当今时代城市文化的现实反映,市民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被市民所接受、所认同,以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城市精神是时展所需要和倡导的精神,反映时代主题和时代要求,体现出现实性和导向性,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引领城市发展未来。如1993年,温州的城市精神命名为“自强不息、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求发展”。1998年,温州将城市精神提炼“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2005年,温州再次将城市精神浓缩深化为“敢为人先,民本和谐”。温州精神的反复提炼深化,反映了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精神的与时俱进,不断成长。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城市在创新,城市的精神内涵也在丰富、充实。

三、城市精神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凝练城市精神,是为了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为全体市民营造的共有的精神家园,能够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市民不竭的精神动力源泉,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一个民族没有精神上的凝聚,就会走向衰落;一个城市缺少精神上的认同,就会趋于平庸。城市精神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使市民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热爱城市、建设城市。城市精神归根结底是市民创造的,也是市民综合素质的体现,培育城市精神,有助于提升市民的思想修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方式等,从而提升城市的内涵和品位,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城市精神是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使城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独特气质和魅力,可以宣传和展示城市形象,让外地人了解、认知这座城市,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精神的塑造,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风貌和文化底蕴,既体现在城市建筑、城市环境等有形景观之中,也体现在市民的精神风貌、素质内涵上,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核心,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作为一种软实力,城市精神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并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旗帜,可以引领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一座城市,追求什么样的城市品质,代表了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判断。“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建筑、雕塑、设施都可以进行复制和模仿,但城市的精神是不能被复制、被模仿的。”[3]有了城市精神的引导,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和团结全体市民实现城市建设的远景目标;才能使城市发展有准确的核心理念定位,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不人云亦云,不迷失方向,不盲目跟风模仿,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四、在城市发展中塑造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的人文演进的结果,是历史形成的,不是人为设计的,不应该急功近利,但它又是可以引导、塑造和培育的。塑造和培育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高度自觉。发展是一座城市永恒的魅力,也是城市精神的源头活水,嬗变的动力。我们要在发展中去塑造培育优良的城市精神,丰富城市的内涵,提高城市的品位,让城市成为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健康和谐的城市。

塑造城市精神要结合城市实际,因地制宜,因城而异,不能盲目模仿照搬。城市精神应该植根于城市的历史,才能根基牢固、底蕴深厚;要反映现实,才能充满活力、与时俱进;要着眼未来,才能引领城市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城市精神的塑造要定位准确,与城市的客观环境相符合、与城市的外部形象相协调,体现市民的信仰追求、价值观念,总体性格倾向、思想开放程度等等。只有这样,城市精神才能与城市融为一体,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是曲高和寡的标语口号。

塑造城市精神必须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文化内涵。城市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体现在每一座高楼、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窗口、每一张笑脸。城市建设和管理是展示城市形象的载体,是城市精神孕育、生长的土壤,体现了城市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者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位。综合考虑城市的历史传统、经济支柱、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等要素,科学布局,合理发展,塑造“神形合一”城市精神,无疑是城市建设和管理者必须努力的方向。

塑造城市精神必须大力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塑造和展现了城市精神,某种程度上城市精神就是市民精神,市民素质是城市品位的核心,高素质的市民才有高品位的城市。另一方面,塑造城市精神的过程,也是带动市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开展城市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和弘扬城市的精神品质,不断增强全体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帮助市民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道德、法律、科学文化、身心健康水平,努力让城市精神成为市民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秦亚洲,蔡玉高。“寻找城市精神热”正在各地城市兴起[EB/OL].http://im.省略/jrt/111205/60120.shtml

[2]冯铁蕾,范正宇。城市精神:定义、语码与文化经营[EB/OL].

http://www.省略/pageshow.asp?id_forum=009807.

城市发展范文 篇七

关键词: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和谐桐城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59-02

一、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桐城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GDP实现35.75亿元,2011年已达178亿元,年均递增12.4 %。2000年三次产业构成为24.5∶45.2∶30.3,2011年三次产业构成演进成18.6∶48.2∶33.2。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也随之迅速增加,生活得以改善。200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 558元,2011年增加到8485元,十年时间净增5 927元,平均每年增加593元,年均递增11.5%,但低于GDP递增率0.9个百分点。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425元,2011年桐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 385元,十年时间净增11 960元,平均每年增加1 196元,年均递增12.6%,高于GDP递增率0.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55.9%逐步下降到2011年的51.8%。201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1.4 %,因此说农民生活质量虽有所提高但仍然低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仍然有差距。

二、统筹城乡经济加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1.面对桐城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目前桐城市纯农户、中低收入户等“弱势群体”增收难。根据农村抽样调查资料,2011年抽查户中有16.2%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3 000元;1.6%抽查户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 500元以下,这部分家庭的人口占全市抽查居民人中的2.2%,而收入份额仅为0.49%。调查表明,这些家庭在人力资源、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均处于劣势,加上这些家庭的收入大多主要来源于农业,在当前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农业特别是传统农业效益过低的状况一时将难以改变,他们的收入水平显然更难提高。

2.经济薄弱乡镇、山区农民收入增长乏力。桐城市部分镇特别是山区农民收入现有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人口负担系数较高;生产资金紧缺,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程度不高,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受市场、自然等因素影响较大,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较高。这些都使得农民增收受到更多、更大的制约。目前全市经济薄弱乡镇大都分布在山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少,劳动力主要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重重。这些地方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保守,安贫乐道,认知和接受外界新事物慢。目前劳务输出虽是这些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但由于这些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思想观念、技能经验的制约,转移难度尤其大,即使转移出去,也干苦力,具有转移的不稳定性和转移的低收入特征。

3.城镇化实质性进展滞缓,农民减少和致富的效应短期难以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来,桐城市城镇化稳步推进,特别是1996年撤县设市以来进程明显加速,人口城镇化率由1996年的21.5%上升到2011年的40.75%,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均大幅提高,但其真正水平特别是内在质量还不高。就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而言,一方面,“城市扩容”、“撤乡并镇”行政区划的大调整,使部分农民成为名义的城镇人口;另一方面,受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的制约,名义上已属于城镇人口的部分农民只是进行了职业转移,而没有实现身份转移。

4.桐城市各地正在建设的园区已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亮点,但仍然属于起步阶段。在园区开发建设上还存在研究、定位、规划、设计和主导产业选择上研究不深、工作力度不够大、政策和资金扶持不配套以及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等问题。

5.服务体系不完善。主要反映在银企关系(下转186页)(上接159页)尚未进入良性循环,桐城市成立的有关融资担保中心对企业所设置的门坎过高,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桐城市企业发展的瓶颈。

城市发展范文 篇八

关键词:道路桥梁城市交通

一、城市中的交通问题

1.交通事故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稳步上升和机动车利用程度的增加(人均出行距离),城市中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在10万人左右,发达国家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在10万人以上。此外,还有大量非致命交通事故。交通事故不但导致了对贵重医疗设施需求的增加,而且使受伤者痛苦不堪。

2.交通拥挤

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堵车,特别是上下班,和放长假时,如五一节,国庆节,寒、暑假等特殊的时段,大多数人都有过“沙丁鱼”的经历。相对于城市道路网的承载力来说,汽车数量过多,诱发了交通拥挤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交通拥挤是汽车社会的产物。在人们上下班的高峰期,交通拥挤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上海市由于交通拥挤,各种机动车辆时速普遍下降,50年代初为25km,现在却降为15km左右。一些交通繁忙路段,高峰时车辆的平均时速只有3—4km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经济的效率。在不同的城市区域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笔者所在地区学生公寓集中,每天上学,放学,第二节课下课,第四节课下课,下午第五节课,第六节课下课等等,整个麓山南路上以学生流为主,也有不少的自行车流量,加上公交车流,小汽车流,以及少量的拖拉机等农用车辆,本来就不宽的道路变得拥挤不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儿的车速不是很慢,时常见到公交车呼啸而过,路上时常会发生交通事故。每年总有人命发生。但是大城市圈内的汽车道路还在继续建设,汽车数量也进一步增加,道路的建设和汽车的增加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为严重的交通阻塞。

3.停车问题

车辆并非总处于运动之中。当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时,就要占据一定空间。汽车越多,占据的空间越大。在城市中心区,人多车多空间少,停车场与汽车数量很不相称,停车也最困难。尽管近十多年来在市区建了许多多层停车场,但仍满足不了停车需求。很多城市颁布了法令,采取了很多措施,限制在市中心区停车,如罚款或者按停车时间收费等,以控制进入市中心区汽车的数量。有一些城市制定了“停车一乘车”计划,在市中心区建若干处停车场,汽车司机只能将车停在这些车场内,然后乘公共汽车进入市中心区。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停车问题。有学者提出,应重新认识大型公共交通工具的价值。美国政府曾在70年代中期制定过一个方案,迫使个人使用公共汽车来代替小汽车。但很多人认为,这个方案的实施会减少家庭小汽车的数量,从而改变消费模式,减少就业机会。于是,失业、福利、职业培训和贫困等问题随之出现。发展公共交通还需要政府大量补贴,其结果将限制解决其它问题资金的流动,或者被迫增加税率。高税率将使货币从个人手中分配到政府手里,从而可能造成社会经济体系变化,也增加了政治不稳定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停车问题仍在探讨中。

4.交通公害

(1)噪声污染。噪声源主要是汽车的喇叭声,上海市曾对公共交通路线作过一次调查,一般按喇叭次数平均50次/km以上;行使条件较差时达163次/km,平均40次/min。噪声引起听觉疲劳或听力损伤,严重干扰道路周围居民的睡眠,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大气污染。车辆排放废气种类主要有CO,HC,NOx,SO2,铅化合物等。从世界范围来看,排放的氮氧化物的60%,一氧化碳的78%,炭化氢的50%是由于交通而引起。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中交通所造成的占据了50%以上。

二、城市交通的战略构成

城市道路是指城市范围内的道路,供各种车辆和行人通行并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交通设施,并形成和促进发展城市布局、提供通风、采光空间,作为上、下水道和煤气、电力、通信设施埋设通道的功能。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137—90)的规定,城市道路按其在城市道路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和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交通矛盾突出表现在城市,是困扰世界各国城市政府的一件大事,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城市政府能够骄傲地宣称自己已经解决了交通问题。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工作者提出和实施了一个又一个方案,但仍然承受着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的巨大压力。事实上,交通问题决不是一个单纯技术问题,它关系到经济、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等众多方面,牵扯到诸多利益的协调,随着观察问题角度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相互矛盾的观点。因此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很重要,合理协调土地开发与交通网络之间的关系,明确交通发展目标和整体框架,加强交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配合关系,打通交通瓶颈发挥系统总体效能等方法,使得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1.各种等级道路的比例协调

1995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对于上述四个等级道路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应具有的路网密度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表1)。则从快速路到支路的简单对比约为1∶2∶3∶7,大体上呈现为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结构,等级愈高比重愈小,而其所应承担的运输工作量比重文中没有说明。它们分工明确保持合理的比例非常必要的,只有比例恰当才能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组成一个有机网络,等级愈高,里程愈短,纲目分明,如果道路网络中等级比例失调,必然不能发挥网络的整体功能和各级道路的应用作用。但对于不同性质、规模和结构的城市,其各级道路里程所占比重以多大比例为好,合理的变化范围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等级愈高其里程愈短比重越小,则是肯定的。

2.合理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

城市中吸引人流的集散点、枢纽点,例如大型体育场、影剧院、游乐场、百货商店,以及铁路旅客站、长途汽车站、客运码头、大型工厂等,会引起复杂繁忙的交通运输问题。因此,在城市总体布局时不要将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物过分地集中,以免造成交通运输和管理上的困难。在规划设计交通集散的过程中,应从城市总体交通着眼,妥善处理建筑物的出入口、公共交通的衔接部分、广场停车场地以及周围道路等方面的关系。

3.全面掌握城市客、货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调整城市交通运营。

城市交通规划只有同居民的出行活动,与货物在市区的流动规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符合实际需要。全面掌握城市客、货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认真做好预测工作,是规划和调整公交路线系统,改善行车组织,提高运营能力的至关重要的工作。

4.合理组织城市交通的运营路线和时间。做好这项工作,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单向交通。国内外实践证明,交通分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提高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减少交通事故。据有关调查,单向交通可使车辆行驶时间缩短22%,停车时间缩减60%。

(2)错开职工上、下班时间。城市职工的上、下班活动,是城市内部人口流动的基本现象。其特点是流量特大、时间特短。高峰时,人流拥挤成团;高峰一过,街道秩序如常。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上下班的高峰时刻。可以说解决了城市上下班的高峰运输问题,即解决了大部分城市交通问题。实践证明,错开职工上下班的时间,通过延长运输时间来降低高峰的峰值,便可缓和上下班高峰时间的交通负荷。在一些通往城市工厂区的交通干线上,更应采取这个办法来缓解交通拥挤的矛盾。

5.合理布置各种交通市政设施。

重视道路绿化,利用道路两侧的树木和绿地的散射、吸声可以降低噪声。同时在城市间应保留生态通道,以便各种野生物在城市间往来,有利于生态多样性,减轻大气污染等。考虑出行困难者(残疾人和高龄人员)的出行,应专门建设各种便利的服务设施。虽然可以做到以车代步,但是合理的步行者与自行车活动区间是必要的。合理的修建停车场,可以利用大型建筑物地地下空间建造地下车库,满足小汽车不断增长的需求。

城市发展范文 篇九

关键词:社会转型;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战略;战略调整

一、转型时期中国的城市社会

(一)社会转型的具体内涵

“转型”本是一个生物学范畴,以后逐渐的被移植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借喻社会的变迁,即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往往蕴涵着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及人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一般而言,社会转型包括三方面含义:其一,社会体制在较短的时间内急剧转变;其二,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其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5]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社会转型则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的急剧变化。在短短二十多年间,就单从经济体制的变革而言,我国分别经历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代表的三个阶段。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整个中国社会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经历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对于城市地域而言,这种变革集中表现为社会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社会阶层分化重构、社会发展阶段转变以及城乡文化变迁五个方面。

(二)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界定

本文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过程。根据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过程,我国的社会转型大致可以划分为转型初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各阶段主要按以下几个指标测度进行界定。(1)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测度;(2)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测度;(3)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测度;(4)从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的测度。其中,第一种界定指标是社会体制转变的主要测度,第二种是社会结构转变的主要测度,第三、四种是社会发展转型的主要测度。这四大测度不仅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性划分指标测度,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效果评价测度。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中期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具有以下特点,(1)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正处于市场规范和调整阶段;(2)城市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发展战略急需调整充实;(3)我国正在从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与升级阶段;(4)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由此可以看出,磨合与调整是社会转型中期的关键词。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再次审视我们的城市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20年来,城市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成为消费的主要载体和流通中枢,从长期为其它产业“配套”的位置上升为经济发展的“主角”,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城市化水平已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目前的37%。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市覆盖的面积达408.9万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加了21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20%增加到42.6%。2001年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37.7%,比1990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城市已成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另外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进一步发展壮大。较具规模的有以北京、天津、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书包范文○www.shubaoc.com(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动力源。

虽然如此,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城市总体水平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形态、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缺乏分工协作精神,城市发展战略好高骛远。三是地区间城市发展不平衡,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东西部城市的差距将可能进一步拉大,东部城市的投资吸引力越来越强,西部城市的集聚能力、扩张能力、增长能力、流通能力与东部城市差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资本、企业、人才的密集度差距更大。四是多为外延式扩展方式,占用土地过多,城市土地利用粗放,超过城市化国际标准用地的1倍多。五是城市发展缺乏全局性系统思维。由于没有统一、整体的规划,各个城市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产业结构趋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既浪费土地,又不利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六是城市有限的资源浪费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城市管理制度创新不多见,城市本地区的发展规划科学性不强又缺乏严肃性,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留下隐患。二、转型时期城市发展战略理论的深化研究

(一)深化城市发展战略理论内涵的研究

城市发展战略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于20世纪50年代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发展的方向、目标、措施等起决定性作用,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和根本性等特点,事关城市的定位,发展重大策略等。一般而言,制定发展策略首先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用系统思维,去全面考虑城市发展的体系、城市空间发展、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规模与结构、城市发展模式等问题。从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研究来讲,应该从全国城市体系建设和城市发展布局的科学性要求这个高度,来考虑各个层面的城市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十点内容:城市定位、城市发展模式、城市治理结构、城市安全、城市产业战略、城市资本战略、城市人才战略、城市品牌战略、城市外向战略以及城市发展行动计划等。[1]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城市发展战略的实质并不只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适应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高层次的“筹划”或“导向”。第二,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对象是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深化城市发展战略的需求分析

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是以城市发展的需要为动因的。满足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的第一要求。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全面地分析城市发展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需要。首先,要考察和分析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考察和分析城市发展的布局,研究城市群建设,探索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其次,在考察和分析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时,还要注意研究不同层次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城市发展战略。这种研究要注意系统性,避免研究的片面性。现在存在的所谓“城市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解决城市发展现实问题时缺乏系统思维所致。

研究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不仅要考虑现实的需要,还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长远需要,考察和分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从20年、30年乃至50年的需要,去研究城市布局、城市规模、城市建设规划、城市经济与工业发展、城市社会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与环保、城市管理等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研究和制定出来的城市发展战略,才可能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深化城市发展战略分析方法的研究

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研究技术路线是前段时间讨论的重点,目前已有的方法包括区域分析法、结构研究方法和目标,或应包括区域分析、产业研究、空间结构、支撑系统、生态保障等。[2]在本文中将借用一种以前主要应用于人文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南京市的城市发展作一些分析。即SWOT分析法,S—Superiority(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机遇),T—Threat(威胁)。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一个城市发展的现在和将来竞争能力。

首先,从南京经济区位优势分析,南京市是江苏省的首位中心城市、省会所在地,也是长江下游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城市。从城市发展的竞争力水平来看,南京有比较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城市化水平较高,公共基础设施较完善,具有比较好的文化沉淀,高校集中,人力资源丰富,是教育、科技、通讯等公共支出较大,适合引进和发展研发机构、信息产业、服务业、先进技术的制造业以及其他技术含量较大的产业的地区。[3]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576.2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保证了南京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较强的城市竞争力,具有使得人民生活总体上率先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和可能。

其次,从南京发展劣势分析,制造业仍占绝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大型企业经济效益尚可,中小型企业差强人意,国有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偏高,民营资本活跃程度不够等。在今天的国内外大环境下,南京的发展不能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需要探索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从南京发展机遇分析,(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与我国加入WTO,为南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由于知识经济的影响。科技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明显,而南京高校、科研院所密集,人才荟萃,这正是南京发展知识经济的一个特有的机遇;(3)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南京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增强;4沿江开发是南京城市化发展的契机。沿江开发,不仅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城市设施现代化、城市功能完善的重要阶段;(4)国家经济政策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支持重视将为南京更新一轮的发展提供更优的国内环境。

第四,从南京发展所面临的威胁分析,(1)随着经济的发展,环渤海经济区的兴起,包括长江三角洲苏、锡、常城市带的兴起,都将分流南京的资金和人才资源。(2)京津唐的2008奥运会效应。实际上是一个龙卷风,再加上铁路提速,人们的目光将全部聚焦在2008奥运所带来的效应上,有可能导致体育产业成为京津唐地区新的增长点。南京要借此次“十运会”为契机,尽快的融入2008奥运大商圈,让体育产业成为南京城发展的新的动力。(3)中国的入世和经济全球化对南京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南京的发展还需依赖于国内外大环境的风云变幻。

从SWOT分析流程图(图1略)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人口、技术、社会和公共政策五大因素转变成城市政府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作用于城市竞争定位和城市政策的选择方面,而后者又与城市竞争定位相互作用。公共政策、政府背景下的规划系统、环境、输入(土地、劳动力、资本、社会凝聚力和排斥、市政设施这六大因素反映了城市的优势与弱点,以上这些因素不断地循环发生和加强,进一步提炼,最终集中于城市政策的选择上,并由此延伸出城市竞争的定位,并在增长、就业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社会凝聚力,有效的市政设施等方面形成正向反馈。三、转型时期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策略

透过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我们必须以此为鉴,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转变观念、完善制度、明晰战略,将我国的城市化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宏观上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1、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的改革开放力度

城市只有处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促进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城市的企业才能够建立复杂多样的分工协作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对内对外的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在对内开放方面,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企业条块分割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消除,统一的市场体系还有完全建立起来,城市发展与自身经济腹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受到很大制约;对外开放方面,我国现行的很多制度还不能与国际接轨,城市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城市国际化色彩还不够。

2、从主观上转变城市政府职能

城市政府应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将工作精力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企业”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城市”上来,要不断提高政府领导整体素质,建立科学的决策、管理、咨询系统,提高办事效率,政府应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制度,建立城市良好的法制环境,政府还应重视建立促进城市企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引导,逐步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涉,同时要扩大对外宣传力度,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3、建立促进竞争、保护产权的有效制度

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政府应积极的进行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要在个人权益制度的完善方面多做努力,要建立、健全有效保护自然人、法人的人身及财产权益的产权制度。[1]要建立规范政府,特别是规范政府与城市企业关系的制度,消除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加快建设刺激创业者创业动力的贡献与报酬相对称的经济刺激制度,同时要把目前大量产权边界模糊,政企职责不分,内部管理混乱的经济单位改造成为真正的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4、从促进区域发展高度培育城市产业集群

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城市,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对也较好,尤其东部的中小城市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正来源于产业集群的成长,从而告诉我们,产业集群是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比较好的捷径。目前,我国内地160个城市拥有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约数千个,特别以浙江、广东和福建等省城市的最为明显。产业集群几乎存在全部的175个大小行业里,其中在18个产业上具有明显的聚集。但是,我国产业集群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产业上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在载体上主要在小城镇,在技术含量上主要是低成本的。

5、建立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城市资源利用体系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界关系在认识上不断演进的结果。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是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的循环利用模式。{4}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相对于知识经济而言,我们对循环经济动态和趋势的关注和研究显得还不够。城市资源构成了城市发展的载体,也是经营城市的直接对象。城市资源主要由城市自然资源(如土地等)和城市社会资源(如基础设施、文化遗产、城市形象等)构成。政府对城市资源进行有效聚集、重组和市场化运营,可提高资源利用价值,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资源是有限的,城市政府部门应作好城市资源利用的总体规划,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手段建立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促使城市资源得到有效的、可持续的循环利用。

6、重视城市政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

城市不仅是各种产业要素集聚的平台,也是不同利益群体的组合体。目前在中国制定的城市发展战略中,我们比较注重城市的经济与产业发展,对城市政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重视不够。[6]无论是从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看,还是从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以及从建立社会主义城市文明的本质要求看,我们都必须考虑城市政治文明发展这个因素。中国的城市政治文明应当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本的政治文明。所谓以人为本的城市文明,就是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城市财富的分配和使用,都应当在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体现人文关怀的目标下进行。由于城市中的人,是由各种利益群体和不同阶层组成的人群,所以城市的政治文明必须是各种阶层利益能够在城市的政治制度框架中得到均衡表达的政治文明,这就是城市的民主政治。

综上所述,系统而深入地对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现阶段城市发展所应考虑的各方面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科学制定和调整我国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杰等:城市竞争力[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2]仇保兴:面对全球化的我国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规划。2003(12),5-12

[3]刘厚俊等: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4]杨爱华:经营城市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思路[J].山东大学学报。2004(6),87-91

城市发展建议 篇十

一、新进展

(一)编制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专项规划

北京、上海等城市正在抓紧编制“十二五”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从规划层面统筹谋划今后的工作。

(二)惠农支农投入取得新突破

北京市连续6年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的比例超过50%。上海市财政支农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6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7.3%,中心城区和郊区基础设施投资强度比从“十五”的2.5∶1调整为“十一五”的1.6∶1。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北京市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村村通光纤网络”,天津市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一体化,上海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95%,重庆市实现全民医保目标,武汉市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成都市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社区。

(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北京市构建由农业贷款、农业投资、农业担保、农业投资基金、农村信用社建设、农业保险和农业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组成的“七农”现代金融服务平台。天津市推进宅基地换房,上海市建立基本农田、公益林、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机制,重庆市出台农民工市民化的新政策,武汉市建立农村公益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成都市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护、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五)农民收入跃上新台阶

2009年,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成都农民人均纯收分别达到11668元、12482元、8687元、7161元和712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2.29∶1、2.46∶1、2.31∶1、2.57∶1和2.62∶1,城乡差距明显低于全国3.33∶1的比例。

二、新问题

(一)户籍问题

本地农民不愿意“农转非”与外地农民“农转非”难的问题并存。由于郊区土地升值潜力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以及附着于农村户口和土地上的优惠政策及福利待遇,目前城市郊区农民大多数不愿意转为非农户口。过去一些“农转非”的甚至要求“非转农”。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外地农民工难以在务工城市得到户籍。

(二)农村“空心化”与“城市病”并存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以及农村建房存在建新不拆旧的现象,目前形成了一些“空心村”。同时,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大城市的住房紧张、交通拥堵、水电供应紧张、社会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凸显。

(三)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非农化倾向明显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村劳力、存款及土地增值收益等要素流向城市,一些农产品生产受到影响。比如蔬菜,据调查,2006―2009年,京、津、沪三大城市蔬菜播种面积由33.82万公顷减少到27.75万公顷,减少了17.9%,而同期三市常住人口由4471万人增加到4904万人,增加了9.7%,这一增一减给城市蔬菜供应和价格带来不利影响。

(四)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些地方对中央提出的“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要求,缺乏足够认识和有力措施,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农民及社会资金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三、建议

大城市虽然农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但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有清醒、足够的认识,并进一步加强以下工作。

第一,通过保护菜地、支持菜农、注重物流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等措施,保障蔬菜供应,防止菜价过度上涨。

第二,在土地征用、耕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更好地保障耕地安全和农民权益。

第三,在城区、郊区镇、农村的居民和外来农民工多元社会保障方面,政府补助标准应逐步缩小差距。

第四,当地农民和外地农民工转为户籍市民,要依据《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解决好承包地、宅基地等问题,并综合考虑农民意愿、城市人口容量、城市财力等因素,统筹解决好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五,推进农村集体财产的产权制度改革,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交易市场,加强维权、监管等工作。

第六,在城市郊区更好地发展小城镇,在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缓解主城区在住房、交通、服务、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第七,在注重发挥郊区农村的农业、生态、水资源保护、旅游等综合功能的同时,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对耕地、生态等的补偿。

第八,要加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规划工作,在“十二五”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中,提出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最新范文

民事法律意见书优秀范文(推荐(优秀2篇)01-16

垃圾分类的倡议书【优秀8篇】01-16

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优秀7篇)01-16

学习倡议书通用5篇01-16

垃圾分类倡议书最新5篇01-15

人大代表建议提案【精选9篇】01-15

范文程给多尔衮提入关建议优秀5篇01-15

同学聚会倡议书【优秀7篇】01-15

同学聚会倡议书(最新5篇)01-15

培养联系人考察意见8篇01-15

147 29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