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意见和建议 (最新9篇)

2023-12-31 14:51:10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整理的民生问题意见和建议 (最新9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民生问题信息报告 篇一

一、关于社区的各类概况

(1)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老年人大多数愿意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有部分老人有退休金,有部分老人依靠子女,还有的老人还在外工作,部分老年人生活靠养老金不够,多数老年人认为医疗保障方面不够完善,不过大家基本都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持有满意态度。

2)社区居住条件方面

我们调查了几个小区,科教新村小区则属于比较老的建筑,范围比较小,阳光100则是比较高档,并且设施建筑都比较新,建筑范围较大,桃花坪小区则是普通化小区,况且我们组成员认为个小区内垃圾站点设置不够多,因为老年人走路比较费力,所以应该多建些垃圾点,我们调查的三个社区能够更明显的反映出给类问题。

(3)老年人社区的设施方面

从所调查的社区来看,科教新村的基础设施基本没有,而阳光100社区基础设施完备,桃花坪校区基础设施基本还行,基本可以满足老人的需要,我组成员认为老年人社区应当设有室内基础设施,设些能够让老年人在下雨天也能的到锻炼,最好室内的地面设置防滑地面,以免防止老人摔跤,还有社区内部设置休息的地方太少,因为老年人有时候走累了需要休息,并且社区在规划时应当多设些锻炼器材,这样能够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得到锻炼。

(4)社区绿化方面

从所调查的社区看,科教新村的绿化太少,几乎没有,阳光100绿化比较晚上,也很符合那里老年人对空气清新度的需求,桃花坪社区基本还行,老年人也持满意态度,不过我组成员认为绿化是一个社区规划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使社区看起来美观,而且能够给老年人晨炼时带来清新的空气,让老年人的身体更加健康。

(5)社区交通体系方面

从所调查的社区看,周围各类交通体系较好,都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去各个地方,比如医疗点,超市购物,需要乘坐的公交都比较方便能够乘到,但有些道路比较拥挤,这样很容易挤到老人导致摔倒,所以建议规划时尽量路宽些,但对此老年人都较满意。

(6)社区周围建筑类型

从所调查的小区看,每个小区周围环境过于吵闹,经常半夜还有鞭炮声,这样就很影响老人的睡眠质量,建筑类型多样,桃花坪校区周围则有学校,而科教新村比较靠近闹市区。

建立分析图表如下

二、社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1)从我们调查的小区来看,各个小区缺乏生活配套设施,老年人也需要有娱乐场所,室内娱乐健身设施缺乏,使老年人身体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2)路面防滑设施不够,在基础设施旁应该更多的铺设防滑路面,这样能使下雨天老人也不用担心出门会摔跤。

(3)从我们调查的小区看,科教新村房子较老,由于建房年代较久远,房子的朝向不太好,朝阳性较差,并且周围建筑楼房过高挡住阳光,这样有害老年人身体健康。

(4)卫生方面,新建后,垃圾桶减少了,我们认为有必要增加垃圾桶的数量,这样能使老人更加方便的丢垃圾,而不用走太远,因为老年人身体虚弱,行动缓慢。

(5)绿化方面,各个小区应加大对各种花草的种植,使绿化更加明显,而且颜色搭配上需要让人看着舒服,这样有更多的绿化能够让老人感受到浓郁的气息生活。

三、老年人的需求

(1)有些老人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而且需要更加的完善,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

(2)有些老人需要更多的绿化,这样能够让他们呼吸新鲜的空气,使得身心更加健康。

(3)有些老人需要小区内的路线能够多些,能够让车和人走不同的路线,这样能够使他们出行更加安全,便利。

(4)有些老年人需要社区内设有他们自己活动的场所,以便于他们互相交友,并且能够在晚上也能活动,使得一天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我们需要加大对老年人照看的步伐,给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在居住方面给他们更好的环境,关爱老年人,从他们生活的社区着手进行改善,应该更多的为老年人着想,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居住条件,在社区各类基础设施规划上尽量做到让老年人能更好的得到身体锻炼,让老年人能安享晚年。

民生问题信息报告 篇二

【调查背景】

xxx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奉行的“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应该说,从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及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大力改善民生方面的举措,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相对于我国GDP年年大幅增长而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言;相对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始终滞后于通胀导致的消费增长而言;相对于由于收入分配不公而形成的贫富差距过大而言,我国的民生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为此民生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

【调查方式】

【调查对象】

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居民,包括农民、商人、政府官员等。

【调查数据分析】

一、就业问题

就业基本情况:“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第一个压力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长期存在,“十二五”期间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数2500万,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900万个;第二个压力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紧密联系;第三个压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入一个加速期,现在虽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4亿人,但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1亿多人。

下面表格是2005年至2009年全国总人口的就业基本情况:

6488 810 188 45 1750 699 3458 557 688 2778 48494 14272 2366 2123 839

28310 6430 764 178 45 1920 741 3954 611 796 3012 48090 14680 2632 2147 847

29350 6424 718 170 43 2075 788 4581 680 903 3310 47640 15090 2672 2187 830

30210 6447 662 164 43 2194 840 5124 679 943 3609 47270 15451 2780 2167 886

31120 6420 618 160 37 2433 956 5544 721 978 4245 46875 15588 3063 2341 921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1、中国现阶段的就业人群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而所谓的第一产业即使农业,相对而言农民的一年靠粮食的收入是非常可怜的,严格意义上并算不上就业人群,所以中国的就业压力是非常的,而不能单单的看登记的失业率。

2、中国的失业率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表明社会民众面临的失业风险加大。

3、200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8199元,与2008年的17071元相比,增加了1128元,名义增长,比去年增长幅度回落了7个百分点。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和增长速度均低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

据报道:我国是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其比例是:1,造成收入差距大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体制分割现象严重,以及发展机会不平等等多方面原因。论坛上,中国xxx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专家指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西部的一些省份这一比例更高,达4:1以上。

二、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由上面表格得出:

1、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基本上保证了每个儿童都能良好的免费的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2、而且高中升学率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提高,如今我国民办大学以及专科院校的增多大大的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如今高等教育已经不是以前的精英教学,相对而言入学难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三、物价

国家xxx公布7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创2008年7月以来的37个月新高。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而猪肉价格同比上涨,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个百分点。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其中,城市上涨,农村上涨;食品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消费品价格上涨,服务项目价格

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其中,城市上涨,农村上涨;食品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上涨,服务项目价格持平。

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其中,城市上涨,农村上涨;食品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消费品价格上涨,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上涨,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居住价格同比上涨。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改善民生 篇三

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迫切的问题。请谈谈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以人为本必须具体化,最终就是落实在改善民生上,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要内容。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中之重。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性建设。把直接关系民生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作为重点调控对象。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根本。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底线保证,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民生问题 篇四

今天的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主要有几个鲜明特点:一是选题好。大家围绕教育、食品安全、公共交通、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民族宗教等几个方面发言,都是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很有实现意义;二是情况了解得清楚,讲得透彻;三是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委员们带着浓厚的感情关注民生,不辞辛劳,深入调研,积极开动脑筋,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多心血。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有关部门和单位会后要向主要负责同志汇报,认真研究、及时办理落实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把议政会的成果落到实处。下面,我就人民政协如何进一步关注民生,发挥履职为民作用,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也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就业、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向来就是关系国家民族和谐稳定、经济社会繁荣昌盛的头等大事。

要充分认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民生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马克思写《资本论》,立论的基础就是人首先是要吃饭的。人们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才能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不仅要吃饭,还要吃好饭、穿好衣、住好房、开好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弊病: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少数私人占有,以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等等。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为什么现代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呢?因为资本主义吸收了、采纳了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如增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实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等等,使国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就在于始终抓住了土地这个亿万农民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是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产到户开始的。当然,现在的民生问题就不只是个农民问题、土地问题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民生,不但把改善民生明确写进十七大报告中,而且写进了新《党章》,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突出了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民生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民生问题不仅是关乎人民群众福祉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民生问题不解决,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发展就不可能科学。民生问题已经成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交汇点和落脚点。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基本职责。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富民作为第一导向,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去年,我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上年增长30.1%,是我市社会民生政策出台最密集、实施最集中的时期之一。王培廷书记在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要求。要把民生建设作为头等大事,经济发展增加的财力要最大限度地用到群众身上,用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让人民群众能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改善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说明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要充分认识民生问题的紧迫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任务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艰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比如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服务、教育公平、教育收费、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还存在诸多矛盾问题。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也对各级党委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我市的现实情况看,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同时解决民生问题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市政府门前经常出现的群众集体上访事件,好多都与民生问题有关。应当看到,是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理应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走在前面。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民生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把促进民生问题的改善作为一项重大的、长期的战略任务。

二、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将履行职能的重心向民生领域倾斜

关注民生,履职为民,是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把关注民生、发展民生放在政协履职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履职为民贯穿于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使政治协商成为民意进入决策程序的重要渠道,使民主监督成为维护广大群众利益的有效方式,使参政议政成为促进群众利益实现的重要过程,真正体现人民政协为人民。要通过政协提案、社情民意信息、调研视察、民主监督、民主评议、专题议政会等方式,努力开展履职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积极为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献计出力。

一是充分利用政协提案关注民生。提案工作是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也是政协委员履职为民、反映社情民意的一个最直接、最方便、最有效的一种重要方式。广大政协委员要充分利用政协提案关注民生事业,维护群众利益。2009年,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政协委员提交的有关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提案119件,占提案总数的62%。今年,有关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提案达130多件,占提案总数的7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民(www.shubaoc.com)生问题越来越引起广大政协委员的关注,同时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对民生问题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烈。我们要在民生提案的落实上下功夫,加大提案督办力度,每年都要从提案中选择部分重点民生提案,实行领导牵头督办,促使相关问题及时有效解决,以扩大惠民政策和民生工程的社会效应。要充分发挥提案网上直通车的作用,更加方便、及时、快捷的受理民生提案,提高办事效率。

二是充分利用社情民意信息反映民生。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党和政府社会舆情分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市政协于今年7月12日至19日,组织市政协委员和参加市政协的各派、人民团体、无党派和各界人士,集中开展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周”活动,共收到各类社情民意信息60多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后,要把反映民意作为履职为民、促进和谐的经常性工作,并更加注重反映社情民意的深度和广度。组织委员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围绕全市重点民生项目和教育、文化、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深入了解实际情况,运用社情民意信息这一人民政协独有的履职方式,客观全面地反映社情民意,使党委政府的政策措施更加符合人民群众利益。近期市政协将启动“信息专报”制度,对委员反映的重要社情民意信息,将通过“信息专报”这一途径,迅速报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进入决策层。

三是充分利用调研视察活动促进民生。围绕我市民生建设的重大问题和重要政策,搞好调研视察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对市政协报送的调研报告,凡是选题好、有分量的报告,王书记、孙市长都非常重视,并一一作出专门批示。今后,要多开展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题调研和视察活动,拿出有价值、有分量的报告,围绕民生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建真言、献良策。要找准履职为民和推动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努力在造福民生、促进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四是充分利用民主监督、民主评议保障民生。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之一,也是保障民生的有效措施。要把政协的民主监督与纪检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调查情况、反映问题与跟踪督办结合起来。目前,我市有80名政协委员应邀担任了有关部门的监察员、监督员、督导员,他们积极参加相关会议和检查评议活动,认真监督建言,对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党风、行风、社会风气转变发挥了有益的作用。今后,要加强特约监督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组织化程度。政协委员要积极参与“向市民承诺、为市民办事、请市民监督”活动,选择社会关注的民生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搞好民主监督,促进问题的合理有效解决。近年来,市政协每年都选择一个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部门进行民主评议,对促进部门工作、改善民生状况很有成效,要有计划地组织委员对涉及民生的有关政府部门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提出改善民生的意见建议。

五是充分利用专题议政会助推民生。像今天这样的议政会今后要形成制度。全委会议政、常委会议政、专委会议政,都要突出民生问题,选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民生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议政。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和基层群众参加议政会,通过议政建言,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

三、政协委员要不断提高履职为民的能力和水平

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在关注民生上用心、用情、用力,不断提高履职为民的能力和水平,担负起履职为民的责任。

要在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新的形势任务对政协委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圳是先行先试,深圳的政协委员已经采取“协商+选举”的方式产生,这表明对政协委员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政协委员要履职为民,就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是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二是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国情、省情、市情、认真学习统战理论和现代科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三是认真学习宪法、法律和政协章程,坚持依法履职和按章程开展工作。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政协委员还可在调研过程中,帮助群众加深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重大举措的理解,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总之,广大政协委员要努力成为勤学习、善思考、精调研、深研究、会写作的行家里手,不辜负人民群众的希望与重托。

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同志一直很重视调查研究,他有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民政协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情况和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继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协助党和政府进一步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调查研究是关注民生的基本功。政协委员要围绕民生问题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就必须搞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要吃透“两情”,即:上情和下情。上情,就是党委、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下情,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民意、民声、民诉,切实掌握民生、民情、民心动态,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量到质”的加工提炼,有的放矢地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只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写出的提案、调查报告、社情民意信息才能有分量,才能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才能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改善民生 篇五

改善民生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围绕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民计民生事业,努力形成覆盖全乡、设施完善、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农村合作养老保险的推广普及力度,实现我乡全员参保。同时,积极探索推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失地农户养老保障政策,保障失地农牧民权益。

(2)保障城乡医疗保险稳定运行,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补偿比例。同时将更多的失业人员、残疾人、困难群众、贫困学生等纳入补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3)进一步提高我乡办学环境,改善教育教学条件。(4)改善我乡群众就医条件,对原有的医疗机构的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改扩建乡医院。同时,深入推进基层医疗改革,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

(5)稳步推进富民安居和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全力实施牧民标准定居工程。积极稳妥地实施定居兴牧和安居富民工程,坚持散户集中、旧村改造、城乡一体化格局。

(6)有针对性地实施防渗改水工程,有效缓解农牧民用水难的问题,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7)进一步提高我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覆盖,为各文化站配备文化设备和体育器材;结合东风工程建设农家书屋;依托我乡县郊乡的地缘优势,结合节假日组织大型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民生问题信息报告 篇六

一、XX区民生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注并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城乡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有医就、平安生活。近年来XX区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目前,城乡居民收入稳中有升,xx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0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4元,均高于广XX区、XX市的平均水平;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城市社区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0%的非农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全区城乡低保惠及3346户7609人,年支付低保资金约万元;农村五保对象234人,供养水平超过自治区标准,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连续三年实现刑事案件发案大幅下降(xx年刑事发案比xx年下降,xx年比xx年下降,xx年比xx年下降)。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我区关乎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

1.小街小巷建设滞后。XX区目前有112条小街小巷尚未硬底化,有371条小街小巷尚未安装路灯(随着建成区的扩展,以上数字还会增加),xxx行路难xxx、xxx安全隐患多xxx是群众反映得最多的问题。与此同时,一些已硬化的道路也因多年失修,存在不同程度的坏烂。

2.排洪排污设施不完善。遇强降雨一些低洼地段容易受淹。尤其是东起四川路、西至地角内港,全长约4公里的独树根垌排污沟,由于沉积了大量的淤泥,排洪能力已大大下降,每逢大暴雨,排污沟途经的北海村便会受淹,积水甚至深达米。一些居民区的下水道也由于年久失修,经常堵塞导致污水四溢。

3.xxx城中村xxx改造推进缓慢。XX区现有xxx城中村xxx17个,村庄占地面积约亩。村内建筑杂乱无章、参差不齐、布局混乱,道路狭窄、拥挤难行,基础设施不配套,xxx脏、乱、差xxx现象十分严重,与周边整洁的市容市貌形成强烈反差。XX区从xx年开始实施xxx城中村xxx改造,但因为相关政策未出台等多种原因,推进缓慢。

4.城市维护费补助不足。市对XX区的财政管理体制中核定城市维护费支出基数为300万元,XX区是中心城区,城市维护任务较重(城市保洁面积为950,925平方米和农村155条自然村),特别是xxx城乡清洁工程xxx实施以来,单是全区的保洁就要超过300万元的费用,还有垃圾的清运、整治、绿化工程、亮点工程、小街小巷的建设等,至少需要500万元。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

1.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近十多年来,全区共被征用土地亩,被征地农民36574人;被征地后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亩,其中62%的被征地农民被征地后人均耕种面积达不到亩。由于xxx以土地为保障xxx、xxx靠土地养老xxx的传统模式被打破,大量被征地农民就业无着落、生活无保障等问题日益严重,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偏低,劳动就业竞争力低下,就业意识不强使得他们自谋职业困难。初步统计,我区被征地农民的失业率约为7%,富余劳动力即不充分就业率为%,两者合计%,比率较高。

2.最低生活保障跟不上物价上涨。目前我区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80元/人·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683元/人·年。面对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却未相应提高,相形之下,贫困居民和村民的生活水平实际已经降低。

3.城市居(村)委干部补助标准低。目前我区居委干部(不分城市及镇)年均工资为8640元(720元/月人),除去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实际居委会干部领到手是500-600元/月人;村委干部工资为5300元/年人。而且我区居委没有城市和镇级之分,全部为城市居委。目前物价飞涨,居(村)委会干部补助标准过低,与他们工作的付出形成极大反差。

(三)教育方面

1.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我区小学大多集中于北部湾路以北的XX区(市区学校共有15所,其中北部湾路以北就占了10所),这些学校占地面积小,学生多、部分学校班额过大

;而东、南部的新建区学校少,整个城区学校布局已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

2.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市郊、海岛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相比市区学校偏低,长期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现都体弱多病,工作力不从心,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而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我区没有招聘、录用人员的自主权,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开始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

3.中学教研力量薄弱。我区仅管理2所初级中学,中学教研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少,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4.农村初中控辍保学任务艰巨。由于村民对国家义务教育法的理解不到位,没有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上对部分贫困生助困渠道单一,助困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等原因,地角、涠洲两所农村中学控辍保学任务仍十分艰巨。

(四)医疗卫生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及发展不平衡。XX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市直医院、专科医院、街道(乡镇)卫生院、厂矿医院和民营机构举办,各单位的人员素质、经费投入和建设规模不同,导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中心和站达不到建设标准要求,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自有的业务用房,只能采用临时租用的办法解决。随着XX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社区卫生服务已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卫生需求。

2.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不够明确。由于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城区的管理权限、范围,各级分级管理的政策法规没有得到很好体现,监督、疾控等相关机构没有给予建立,城区卫生方面的责、权、利得不到落实,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难度比较大,影响了城区卫生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

3.新农合政府配套经费不到位。按中央的要求,参合农民每年只需交10元,各级政府补助80元/人/年,但目前各级政府的配套补助方案还没出台,经费未能按时到位,群众看病报销难。

(五)社会安全方面

1.刑事案件发案偏高。尽管三年来我区持续保持刑案数下降超过10%的比例,但案件数仍偏高,特别是xxx两抢一盗xxx侵财案件所占的比重大,一些恶性的抢劫案件、持枪杀人案和入室盗窃杀人案等,影响恶劣,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不稳定因素时时存在。各种项目开发建设中因征地拆迁问题引发的纠纷,涉及面广,易引发集体上访和事件。尚未改制的16家国有(集体)企业或者债务较重且关系复杂,或者属于xxx三无xxx空壳企业,改制推进难度大,下岗职工意见很大。此外,还有一些突出的信访问题,如涉法涉诉案件、水库移民问题、企业军转干部的待遇问题及一些xxx三大纠纷xxx等。

3.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市区内存在相当数量的油、气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作为中心城区,有宾馆、酒店、大型超市、学校、车站、广场等众多人员聚集场所,一旦发生事故,很容易造成群死群伤重大事故。北海内港堆积的大量淤泥和生活垃圾未得到清理,加上废弃船只,造成严重的航道堵塞和消防安全隐患。此外,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二、改善民生的建议

民生问题信息报告 篇七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瓜州建设,最近,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在民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采取与部门负责人研讨,与乡镇领导、站所负责人、部分村组(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县民生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一、我县民生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注并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城乡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有医就、平安生活。调研中各界反映,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目前,城乡居民(四个移民乡村除外)收入稳中有升,其中,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475元,高于8000元的达到25%以上,低于元贫困线的不到15%;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685元,高于该数值的达到10%以上,低于这一数值的约30%左右,贫困人口不到农村人口的10%;98%以上的居民点水、电、路、电话、闭路电视“五通”,99%的居民拥有稳定的砖混和砖土木私宅,无房户和危房户不到居民总户数的1%;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9%;98%的村设有卫生所,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13%的非农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10%的城市困难居民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启动了农村低保,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了2%以内;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我县关乎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设施老化,部分农村居民出现饮水困难。

我县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大都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受当时自然和经济条件所限,设施建设规模较小,设备承载能力低下,大部分管线是使用期限较短的再生塑料。目前,这些设施大部分已过使用期限,加之人口自然增长和大量移民迁入,已经老化的设施不堪重负。同时由于水位下降,水质盐碱化,供水设施停用的组达50多 个,约占全县组数的20%,饮水受到影响的农民9000多 名,供水不足的组80多个,约占全县组数的27%,亟待维修和改造的管线约100多公里。目前的设施改造进程远不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

2、房价看涨,中低收入居民无力改善住房条件。

县城7000多户居民中,约有三分之一住在使用了以上的平房内,近200户城乡常住居民没有住房,常年租房居住,近50户居民还住在危房里。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盼望改善住房条件,不少农户也想进城购买住房,但面对日益看涨的房价都深表无奈,只能等待观望。

3、投入窘困,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难以满足农民需要。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力对公益事业进行投入,造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反差大,城乡居民不能平等享受诸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现状。目前农村公共设施总量少、质量低、农民集资建设负担重等问题比较突出。各农村乡镇普遍反映通组道路的公共部分(十字交叉、文化室、孤寡老人门前、两个居民点之间)面积较大,占到硬化面积的一半,由农民负担太重。

4、管理滞后,农村公共设施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据反映,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建成的公共设施由于权责不明、管理缺位,造成老化失修,人畜机械破坏、被盗无人管理以及后续维护缺乏投入等问题,难以长期发挥作用,给原本不足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了负担。调查统计,近几年全县有50多公里 的沥青路面被压坏或划坏、有 60多台输电变压器被盗、有50多个组文化活动室未向群众开放、10多个村组文化室被租赁或挪作他用。

(二)就业方面

目前,全县城镇仅登记的失业人员近百名,隐性失业、半失业人员变数较大。

1、就业困难人员仍然是城镇就业的难点

从再就业情况分析,两类失业人员就业比较困难。一是“4050”人员就业渠道窄。城镇40岁以上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4050”)人员在我县约有350多名,他们大多是企业改制中买断身份的工人和早期进城的农民,这些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就业技能单一,难以适应企业高素质、技术型、复合型、年轻化用工的要求,因此实现再就业难度较大。二是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乏力。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县城镇形成“零就业家庭”54户,总人口149名,具备就业能力的99名。这部分人由于缺乏就业主动性和就业技能,就业信息不畅通,就业政策不了解,因而实现“再就业”比较困难。

2、就业帮扶政策的落实不够到位。

3、无业人员就业观念陈旧。

目前在我县无业人员中,不同程度存在就业靠政府、吃饭依恋铁饭碗、不愿干个体、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宁可失业也不愿从事苦、脏、累、险工种的陈旧观念和惰性心理。还有一部分失业人员宁可“吃低保”也不愿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并存,就业引导、指导和组织工作亟待改进和加强。

(三)教育方面

目前我县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备受人们关注。

1、高中教育质量不高。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群众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考大学成为子女就业的集中选择,由于扩招,造成师资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当地高中教育质量缺乏信心,学生择校情况比较普遍。

2、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我县教师队伍存在编制紧、优势人力资源补充慢、部分教师素质偏低、教学经验欠缺、责任心不够强,年龄偏大教师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我县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3、职业教育档次偏低。技能型师资紧缺,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专业培训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培养出紧跟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4、素质教育推行缓慢。受教育导向的影响,教育考核机制偏重“升学率”,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普九”教育目标贯彻不够到位。

(四)社会保障方面

目前我县群众关注程度较高的社会保障总体上可以分为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劳动保障四大类。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面窄。我县低保金城市发放标准为173元/月,农村发放标准为75元/月,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共有1980户、4448人。其中:城镇1048户、2932人,约占全县城市人口的10%;农村502户、1516人,约占全县农村人口的。据调查,目前城镇因多种原因部分生活困难群众还未能纳入低保范围。主要是常住县城无地无业生活困难的口袋户和家庭成员因生病、就学、失业致贫的市民,这两类人员在渊泉镇约有300余户;农村低保发放标准难执行。农村乡镇反映,农村低保线界定在人均纯收入900元的标准不好执行。我县绝大多数农民纯收入高于900元,如果按照现行的标准执行,除“五保户”外,农村几乎很少有人可以享受低保,但部分农民又确实存在生活困难的现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的运行需灵活操作,不断完善。

2、社会养老保险,城镇扩面慢,农村待试点。

目前我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共3846名,占全县城市居民总数的13%。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职工2289名,企业职工1167名,自由职业者390名,暂无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①城镇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进展缓慢。调研中了解到,养老保障已经受到了城乡各类就业人员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城市自由职业者,他们是城市务工队伍的主力军,因为不少民营企业不给工人缴纳养老金,使其养老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也导致了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扩面进展比较缓慢。由于务工人员的养老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造成务工不安心、企业用人不稳定。②农民的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农民一直走的是“养儿防老”的路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正逐步发生变化,一孩户、双女户逐步进入老龄阶段,父母和儿女分居越来越普遍,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他们的养老如何保障亟待探索。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运行和监管缺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__年在我县试点,经过四年多的扩面运行,至目前已经覆盖全县的农村人口,成为被农民认可的较为理想的医疗保障措施。调查反映,该项制度在惠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报销起付线高、比例小,救助能力弱;二是定点治疗的门诊少,不便于群众就近就医;三是对定点医疗门诊的监管不到位。群众反映,现行制度存在定点门诊受益较大,参保群众得实惠较小的问题,即入了合作医疗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高,不入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低。

(五)医疗卫生方面

虽然我县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重大发展,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病贵、病痛解除难仍在影响民生。较为突出的是:

1、药品进入渠道不够规范。调研中,群众反映医院和各种药店均存在药品进入渠道不够公开透明,价格混乱,质量良莠混杂、药效不佳的问题,影响了安全、有效、廉价药品的正常供应和使用。

2、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运行市场化倾向,弱化了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保障功能。由于投入不足,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经费和发展资金基本上依靠服务收费,“以药养医”创收运行,导致医疗机构偏重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医疗机构推行“承包制”,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入挂钩、“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致使其公益性质淡化,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以药养医”是造成群众看病贵、病痛解除难的重要原因。

(六)社会安全方面

1、农资涨价过快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农民群众反映,农业税减免所带来的实惠被持续上涨的水费、农药化肥、种子地膜等农资价格所抵消,农民种地的成本较免税前增大,相当一部分农民种地靠贷款,导致生活困难。20__、20__两年农资价格比较:20__年水费每立方上涨了25%,种子上涨了20%,化肥上涨了2%,地膜上涨了10%,每亩地成本较上年增加100元左右。

2、物价过高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由于我县粮食、肉食、蔬菜等基本生活资料不能自给,从县外调进各种费用增大,加之经营环节存在的欺行霸市现象,导致生活资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与周边县市相比,肉、菜、蛋等生活资料价格高出10%以上,一些居民因此尽可能压缩肉、菜、蛋的消费,部分生活困难的群众捡菜贩扔弃的蔬菜吃。物价过高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供暖服务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要。群众反映,县城部分住宅区供暖质量差,县上制定的《供暖监管暂行办法》落实不够到位,没有真正发挥出调解供需矛盾,有效管理城市供暖的作用。用户拖欠取暖费要收滞纳金,但室内温度长期低于规定标准却得不到有效解决,部分老人和孩子因受冻经常生病。据了解,去冬县城有部分楼房居民因暖气不热,又在室内生煤炉或用其他方式取暖。

4、盗窃案件突出,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由于我县流动人口和移民增加,相关部门对居民区的管理职责不清,存在扯皮现象,导致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县城盗窃案件突出。据社区反映,县城居民区有安全死角,部分楼房经常处于无门房、无物业、无管理制度的“三无”状态,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盗窃摩托车、自行车、电动车等案件频发,严重侵害了居民的财产安全,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七)大规模开荒和移民,严重影响了全县的民生。

由于各级移民机构重移轻管使开荒移民成为产生民生问题的最直接原因。移民人数过多,贫困面过大,而后续政策又跟不上移民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严重拖后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制约了老户的增产增收,还可能引发不稳定事件。

据了解,我县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开荒移民,由零星小量转向了规模化。至20__年底全县共接受各级移民15274户,7164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1%,加上正在迁移的九甸峡移民13216人,我县移民总数将达到万人。已经迁入的移民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生活十分贫困。大多数移民素质较低,生活习性与我县差异很大,不会耕种,在当地缺乏自救的渠道,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活。70%以上的移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00元,80%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救济面太广,单靠一县的力量负担太重。二是生产发展难。移民居住地多为盐生草场和荒滩,开垦的耕地肥力低下,盐渍化程度高,改造难度大,加之灌溉用水紧缺,部分灌渠渠低地高,改造任务重,生产发展难。据当地移民反映,目前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值极低,种地倒赔。三是适龄孩子上学难。20__年秋季开校我县四个移民集中安置点新增小学生2708名、初中生620名,新开设初中1所、小学13所、教学班81个,一次性需配齐中小学教师163名,对于我县来讲是一个庞大数字。目前缺额教师77名,缺教学用房20600平方米,适龄孩子不能入学和辍学现象严重。据统计,移民当中没有读完初中的有35900多名,占移民总数的,这些人已经成为我县的新一代文盲,启动扫盲教育迫在眉睫。

二、改进的意见建议

民生问题信息报告 篇八

根据《关于XX年在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在全市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黄冈市安监局“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工作组在抓塘堰整治的同时,通过采取实地查看、走访群众、代表座谈、查阅资料和听取汇报等多种方式,结合农村生产生活、新农村建设等问题,开展民情调研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谢湖村地处麻城市宋埠镇东北部,距麻城市22公里,距镇区6公里,交通较为便利,现辖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29,现有耕地1986亩,其中水田1185亩,共有塘堰38口,面积700余亩,主要农产品有粮、棉、油和大棚蔬菜,其他以养猪、外出务工为主,水产品养殖、个体工商业、运输业、服务业和各类家庭作坊等为辅助,XX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约4100元。

二、谢湖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村级积累较为薄弱。谢湖村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资源溃乏,村集体经济经济十分薄弱,集体经济基本无来源途径。加之该村人多事情多开支多,仅有的集体收入还不够办公开支和支付村组干部工资。

(二)基础设施尚需完善。据工作组调查,村民对基础设施的建议和意见居第二位,仅次于民生保障。主要集中在村容村风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谢湖是农业大村,近几年虽然争取国家水利项目做了大量工作,但与群众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沟渠、排灌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环境保护需加重视。经过调查村民对村容村貌整治认识不足,对新农村建设的错误认识数不胜数。由此导致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支持不配合,不管三七二十一,垃圾随手乱丢、随处乱倒。在村里我们发现,目前垃圾乱倒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倒在远离住处的田沟里,有的就倒在房前屋后,集镇上虽然好一点,但垃圾仍然到处可见,加上现代垃圾不容易自然风化,无形中造成了二次污染。

(四)民生保障仍需努力。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占到了32%,足见在民生保障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分析原因,

其一还是宣传不够,由于村民自身原因和宣传手段限制,现在基本上一些民生保障政策还是点对点的宣传;

二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与群众在民生保障上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在该村家庭供养负担重的困难户、被病残拖累的困难户、老无助的困难户还占一定比例,需要分类关注与帮助。

(五)农村文化生活单一。相对而言,谢湖村属一个农村文化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村,但由于资金、机制方面的原因,总体来看,大多数群众的文化生活比较单一,直接导致了一些不健康的文化的侵蚀,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年青人自强意识、创业意识不强,地下彩票仍屡禁不绝、打牌赌博的风气仍然存在,因此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时有发生,需长期予以研究和关注。

(六)村组干部任务繁重。该村有村干部5人,小组干部有15人,但人口多,户数多,干部工作常常顾此失彼。尤其是村干部,不仅要面对全体村民,同时要应对县镇各部门,加上目前塘堰整治、党建、公路建设、发展大棚蔬菜建设等一系列工作需村干部协助,村干部任务十分繁重,检查多、验收多、会议多、接待多让村干部疲于奔忙。

三、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谢湖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建好领导班子为重点加强谢湖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务实管用的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模式,不断推动基层党组织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形成和完善,不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五个基本”为抓手,健全规章制度,积极在年轻农民中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村两委后备干部,同时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年轻能人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加大培养发展力度,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通过培养吸收年轻人才,以增强村两委班子的潜力,为农民、农村发展致富带好头。

(二)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扶贫点和结对共建机会,要借“三万”活动的东风,继续采取得力措施,对未纳入整修范围的水利设施进行维修,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管护,确保水利设施的最大利用率。继续争取项目,逐步改造现有沟渠、塘堰、水库等,提高水利设施灌溉利用水平,确保水利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道路、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村民安全饮水问题;完善大棚蔬菜设施建设,实现蔬菜种植高产高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要高度重视环保问题。基于村一级经济积累较为薄弱的现状,建议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范围,采取村收、镇转、集中处理的办法予解决;同时要高度重视新办企业的污水排放问题,严把项目审核关、污水处理与排放关,确保农村环境不被破坏。

(四)要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大力宣传各项惠农政策,使群众对各项政策家喻户晓。

二是要加大监督力度,切实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两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切实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惠农政策,严格实行“一卡通”,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民手中。增加农村低保覆盖面,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户的关心。对纳入低保对象实行县、镇、村“三榜公示”制度,严格做到“六公开”。

(五)要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农村文化生活单一,是直接导致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要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提升谢湖村社会文明程度。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实施清洁工程,推动村庄美化、环境净化。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平安村建设,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六)要切实为农村干部减负。谢湖村是大村,人口多,管理地域大,流动人员广,给村干部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和压力;同时上头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大量事务性的检查、验收、档案资料占据了村干部大部分精力,村干部往往疲于应付,建议上级各部门要切实为村级减负,从生活上、思想上、工作上多关心村组干部,积极为村组干部创造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多干事的好环境。同时加大村干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为村组干部队伍输送新鲜血液,为年轻干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民生问题论文 篇九

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创建了独到的文化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被社会大众接受、认可与使用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通过大众化的措施来完成现实力量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被中华民族所认可,是中华民族革命、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但应看到不管是经典马克思主义还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都是用汉语来表述,并受到来自当地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文化制约,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亟需破解文化层面的束缚,实现文化上的融通与交流。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逻辑

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结合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有利于全面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的作用,成为摆在社会大众面前的现实课题,但是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如何突破文化桎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接地气,在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1]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的内在诉求

马克思主义属西方文化,是典型的西方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发展壮大,就需要在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并从中汲取养料,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全面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应。从本质上来讲,不管是哪一个民族的文化,其都涵盖人类性成分,实际上,人类性蕴含在民族性内,永恒性存在时代性中,普遍性存在特殊性内。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讲,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就需要采用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气派。[2]同时,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与人直接借助信息化产品,跨越时空交流,不同文化在融合中实现碰撞。少数民族地区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日益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与冲击,大肆采取各种方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吸收借鉴西方文化有益元素的进程中,如果不关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会受到西方负面文化消极影响,进而被西方价值观所诱惑,淡化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与政治理念,失去民族精神信仰,对本民族以及国家失去信心,尤其在当前矛盾日益明显的社会发展转型阶段,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实问题时,就会激发消极情绪,这对少数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提出挑战,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需要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大众化发展历程。[3]

二、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一)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性

少数民族在发展的进程中,彼此间相互学习、借鉴,在实行多边交流与融合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拥有独到的文化,这些文化逐渐发展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财富,尤其是少数民族本身的传统文化形式,也发展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载体。少数民族原本的习俗、语言、活动等传统文化形式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性,这一民族性自身的表现呈现出多面性,整体来讲,少数民族地区在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传播媒介、形式以及内容等多个方面,都带有显著的民族性特点。

(二)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质,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孤立过程,既是实现知识普及的过程,也是顺应时展的现实诉求,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色[4]。在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要全面研究出现的新情况,紧密联系国家发展与人民生产生活,同时,在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要纳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实现小康社会建成目标中,并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民生与文化等事业中。只有努力实现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和广大少数民族实际利益加以紧密衔接,才能赢得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欢迎与认可,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三、少数民族文化中束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因素

(一)传统宗教文化的冲击与淡化

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东部地区要高于少数民族地区,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地区处在相对落后状态,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较为盛行,宗教属于精神层面,对个体的“三观”的形成将发挥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平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所有的内容都融入了宗教印记。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宗教能为广大信仰者提供精神动力,而其消极的一面表现则更为明显,宗教从本质上来讲,崇尚唯心主义世界观,消极性在所难免,尤其是宗教中倡导的神权、宗教以及鬼神等多个方面的理念,都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外来思想明显排斥,这势必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产生较大的阻碍。[5]

(二)低文化素养难产生认同感

一般来讲,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束缚,以及传统理念的限制,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受教育水平一直处在低端水平。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少数民族群众主要是依靠农业来获得微薄的收入,同时,受到传统理念的制约,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发展水平不高。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低,导致其认知水平不高,在对理论的理解与认知上处在浅层,这不利于其自身素养的提升,也就谈不上将知识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再者,少数民族群众由于教育的滞后、认识能力低等多个方面的束缚,大部分的少数民族群众只会说民族语言,这样与外界交流就存在诸多困难,也不能很好理解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理论,自然难产生认同感。[6]

(三)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隔阂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接受新事物时,容易出现犹疑心理,进而阻碍了对新生事物认知。少数民族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也存在这一现象。少数民族群众在接触、学习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经常遇见多种文化,这样就会遇到不同文化间的转化问题,这一文化转化工作如果不到位,就会出现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就会形成认同鸿沟,并对当地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与倾向性产生一定影响,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不能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早日实现大众化。

四、破解少数民族文化束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举措

(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工程建设

保障与改善民生既是全面提升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声望与地位的重要保障,也是赢得群众认可,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重点是受教育权、文化权、社会保障与生存发展权。加快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出发,提高教育、社保、教育等多个方面的保障水平,提高工作效能,并能一起分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让其在民生的改善和提升的过程中去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7]并且,也要看到少数民族地区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与内地相比,仍旧处在相对滞后阶段,出现就业、医疗、分配、教育等广大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工程,能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支持与认同,为全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众化发挥建设性作用,提高民族地区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可度。社会发展的实践成效表明,在民族地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下功夫,满足群众的现实诉求,让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理论的力量,并指导人民群众接受、认可并信仰马克思主义,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与理论追求。[8]

(二)正面引导宗教力量参与其中

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在不同地域、文化环境中,呈现出独到的民族品格与发展历程,宗教信仰长期存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建构了浓郁的宗教氛围。宗教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现象,呈现出多个方面的特点与功能,比如凝聚整合功能、生活习俗功能等,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需要正面引导宗教力量,并使其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宗教多个方面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多种载体,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宣传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三)着力推动语言的文化转换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基本工具,是文明成果传承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一般都有自身语言,语言也发展成少数民族重要特征。在语言中往往融入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内容。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载体、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背后,本质上是文化的差异,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多种文化的对接、碰撞与融合,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着力推动语言的文化转换。还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逻辑性强的科学理论系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般的群众很难理解其深厚的内蕴。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理解能力、知识储备等的束缚,很难准确、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这需要实现语言的通俗化与大众化,也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少数民族语言载体要贴近生活与实际,用朴实、质朴的语言来演绎深邃的理论,适合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思维习惯与接受能力,进而突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文化诉求。在一定层面上来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突出通俗化、具体化与形象化,成为少数民族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总之,马克思主义语言载体与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存在较大差异,语言文化与结构存在差异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底蕴存在明显差异。[9]马克思主义语言载体如何转变为少数民族语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大众化的第一步,语言的文化转换并不是进行简单的对等翻译,要真正实现文化转化,将马克思主义语言载体内的文化意蕴能呈现在少数民族语言中。

(四)发挥教育的强大推动力,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特色

首先,发挥教育的强大推动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制约,教育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处于低层次阶段,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也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进度。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大众化,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养,让越来越多的人能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进而科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为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发展水平,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10]同时,也要探索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推动公共教育优质资源的优化配置,缩小地区差异,全面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与政治修养,确保少数民族群众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其次,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明显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全面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能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自信心与凝聚力。在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适当增加民族特色方面的内容,组织富有民族风情的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文化生活中,进一步增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同时,也要注意在全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强调方式方法,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采用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并适当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开展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等方面的教育,让其能主动接受并认可马克思主义,进而转化成自身的价值观或思想理念,提高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感召力与吸引力。[11]同时,在民族地区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也是全面尊重其风俗习惯,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优势,在加强开放性文化特质宣传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中,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优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加快大众化历程。因此,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特色,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民族地区的融通效能。

总之,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大众化发展进程。同时,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点,还要看到,少数民族文化中束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传统宗教文化的冲击与淡化、低文化素养难产生认同感以及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隔阂,因此,破解少数民族文化束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工程建设,奠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还要正面引导宗教力量参与其中,着力推动语言的文化转换,最后,发挥教育的强大推动力,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特点,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水平,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效用。

作者:刘艳玲 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江红,李年鑫。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4):72~74.

[2]徐贵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文化路径的承接与拓展[J].理论探讨,2011,(6):18~21.

[3]胡相峰,赵国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文化路径选择的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84~91.

[4]张书军,高乃云,向往。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J].思想研究,2014,(1):122~128.

[5]张燕。内蒙古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3~25.

[6]张强。浅析川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贵州民族研究,2011,(5):17~20.

[7]张秀文,郝俊宇。浅议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措施[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3,(3):59~62.

[8]郝慧婷。青海藏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0~31.

[9]刘珍珍。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6~268.

最新范文

早餐建议书(最新4篇)12-31

入团介绍人意见优秀10篇12-31

保护大自然的倡议书(优秀7篇)12-31

保护地球倡议书(优秀4篇)12-31

对学校的建议书优秀3篇12-31

项目建议书最新8篇12-31

绩效考核方案及建议【精选7篇】12-31

保护地球倡议书(优秀4篇)12-31

垃圾分类倡议书最新8篇12-31

投资建议书(最新7篇)12-30

147 2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