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评价 中国大学评价【优秀4篇】

2023-11-10 09:17:52

书包范文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带来了中国大学评价【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中国大学评价范文 篇一

关键词:大学评价;多元主体;分类标准

一、我国大学评价制度发展的基本状况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评价理论与实践起步于80年代中期,1985年国家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大学评价活动正式全面地开展起来。经过20余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我国大学评价制度的框架。一是政策法规逐渐完善,1995年将大学评价写入《高等教育法》,奠定了大学评价的法律基础;《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作为专门性行政法规则对普通高校教育评估的主要目的、基本任务、基本准则、评估形式、评估主体等做了明确规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大学评价进行了规范,保障了大学评价活动的健康发展。二是组织机构日趋完备,从政府职能部门、准官方事业性中介组织到民间机构,不同背景、不同形式的评价专门机构应运而生,从机构属性、隶属关系、业务范围、服务区域到经费来源等诸多方面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三是各种评价活动日益活跃,单项评估与综合评估、政府评估与社会评估、公共服务性评估与服务赢利性评估各领风骚。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从1995年起分期分批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2002年建立了五年一轮的定期评估制度,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与推动作用。三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主要有研究生院评估、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合格评估、高校重点学科评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与质量抽查等项目,2005年建立了对博士、硕士授权点六年一次的定期评估制度,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大学排行榜,自1987年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发表中国第一个民间大学排名以来,先后已有10多个单位或课题组公开发表了30多个《中国大学排行榜》,逐渐从整体的综合排名向学科门类等单项排名拓展。

以行政主管部门为评价主体的高等教育评估,反映了大学评价的政府集权模式,主要包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普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及独立学院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从2003年至2009年共评估了各类高校1200余所,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刻的周期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

与政府高等教育评估相伴随的是以研究机构或民间团体为评价主体的大学排名,最为典型的是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武书连及其课题组(以下简称广研院)自1993年就开始进行的“中国大学评价”及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简称网大)从1999年开始推出每年一度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既反映了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社会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良好态势,又代表了一种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管理潮流,促进大学自身的反思,为公众了解大学提供信息渠道,成为监督大学发展的第三种力量。

二、我国大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反思

(一)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与教育功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我国大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主要强调教育为国家、社会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发生之初所处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和教育评价水平相对落后的背景密切相关。但这种依据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忽略了本来意义上的社会和个体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忽视了社会和个体作为评价主体的存在。叶澜教授曾认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偏差。”在政府决策中历来只强调为社会服务,注重工具性,导致我国的教育评价行政化色彩强烈。评价的这种管理主义倾向给大学的发展及大学教育活动带来了深刻影响,体现得更多的是“教育问责”的目的,而极大地忽视了其作为教育活动组成部分的“支持教学”的教育功能。从实施效果上来说,评价只是一种外部的行政规划工具,而对大学自身内部的激发和鞭策作用不足,不能形成大学自身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机制。并未成为促进大学教育功能实现的有效手段。

(二)政府与社会外部评价泛滥与高校办学自主权之间的矛盾

我国大学评价是以政府的利益目标为依归的政府主导性评价,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机构来承担,社会中介评价占很小的比例。由于各个部门间工作性质不同,各自强调的重点不一样,在评价实践中出现了评估工作的“多”与“乱”的现象。每年高校从重大科研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到理科、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基地,本科教学工作等都要接受评估,有的一年就接受各种评估数十次。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审批在逐步减少的同时,各种评价活动却越来越多,大学评价更多地成为政府规制的手段和民间非法组织寻租的途径。由此造成高校在价值选择上的无所适从,从而削弱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三)评价标准的共性制约与高等教育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我国是依靠行政力量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在此之后,行政力量仍主宰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控制着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权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就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而言,虽然教育部从1997年起陆续出台了一批综合大学、工业、农林、医药、政法、财经、外语、师范等不同类型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但总体上看,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各类评估指标体系,多以统一的指标标准应用于诸多学校、诸多学科,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即便是民间组织的大学排行,也是对所有大学采取的同一指标。评估标准的僵化和缺乏弹性使得不同层次、类别的高校一味“求上”,专科院校追求升本科,本科院校追求成为重点,重点院校则致力于跻身世界一流,这就大大制约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

(四)评价范式的人文化缺失与科学性不足之间的矛盾

我国大学评价实践中,一方面评价体系的实证化倾向明显而人文化特征不足,“任何精神形态的目标和内容都试图用看得见的物化指标来体现,造成评价准则重指标体系,言必谈指标,以为评估指标体系是教育评估的唯一方式。这就使得非直观的精神层面的个性和内涵,要么遭到放逐,要么被肆意解析为物化形态而流于粗浅。”而且对评价指标的解析方法,也倾向于用完全理性化定量化的工具去分解,一些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无法纳入,指标体系事实上成了一个封闭、凝固、单一的刚性评价标准。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渠道狭窄和单一,分类分层程度不够,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评价对象的面貌,评价体系又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了实证分析中的科学性不足问题。因此,大学评价要取得进步和发展,亟待寻求多样化的形式,融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实现实证范式与人文范式的整合,以取得对教育发展和管理规范的双向辅助作用。

三、一元到多元的选择:大学分类评价模式的构建

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比关系,它更强调发展理念的调整以及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的变革。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观随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变化,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建立多元化分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次,大众化的主要特征是多样化,在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包括了国家重点大学、省级高等院校、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等多层次、多类型学校的复杂体系中,其办学定位、学科门类、人才培养、学生个性和办学特色都是多样的,从而决定了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以利于分类指导和评价。由此可见,大学评价的多元化已成为一种历史必然,在中国大学评价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化的过程中,政府应当支持各类教育评估机构和各种大学评价形式的存在,并促进各类教育评估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逐步提高中国大学评价的整体水平与质量。这里结合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提出我国大学评价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总体思路

一是内为基础、以外促内。

大学评价系统通常由高校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构成,外部评价更多地与办学效能核定、质量证明、鉴定等总结性评价联系在一起;而内部评价则更多地与改进、激励组织成员相联系。内外评价系统的功能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作为整体发挥作用。在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之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自我约束机制。

二是各司其职、全程保障。政府、学校、社会中介组织作为评价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作为评价主体,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合理分工、各有侧重,更好地体现大学评价的公正性,从而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全程保障。

三是分类标准、多元评价。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评价主体采用数据信息、质量审核、专业认证、大学排行等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大学办学过程的始终。

(二)基本模式

1、政府引导: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政府的责任应负责制定有关大学评价的法规与政策,使评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负责组织和管理大学评价工作,负责建立各类评价机构的认证制度,对各类评价主体的资格进行鉴定,把好大学的“入门关”,对评价活动范围、责任与权限作出明确规定,规范评价的过程行为,从制度上维护评价行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中介实施:发挥公证服务作用

社会中介机构能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和使用“公允”的价值标准对大学进行“公正”的评价,其责任是代表社会的心声,负责将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反馈给政府和高校,以求改进工作;负责政府委托的各种单项评估,建立开放的、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将评价结果定期地向社会;对政府的评价进行一定监督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各大学的质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3、社会监督:发挥舆论监控作用

中国大学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社会劳动力市场、工商界以及各种各样的捐助者、资金会和非政府组织有联系。作为大学的权益相关者,他们有资格来监督大学的教育质量,向社会公证大学的办学水平。因此,社会评价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提供办学资源;反馈社会需求和人才信息;参与大学评价或、专业认证或通过大学排行向社会公证等。

4、学校配合:发挥自我质量保障作用

大学的责任是主动开展自我评价,实行自我质量保证,组织经常性的教育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改进机制,切实根据评价工作的要求对本校工作进行反省、反思和改进。还要积极配合政府和社会的评估工作,变“要我评估”为“我要评估”。事实上,一个真正持久的教育评估机制是高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单靠外界的评估和监控难以保证其效果。

(三)制度保障

1、建立统筹协调、相互协作的我国评价组织网络保障体系,保证大学评价运转自如、规范有序。近10年来,我国各级教育评估机构网络逐步形成,这些机构在教育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应将地方教育评估中介机构联合起来,组建全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网络,形成合力,增强中国大学评价的服务能力和工作质量。

2、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信息管理制度保障体系,防止评价主体价值选择失误导致信息失真。如,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信息服务意识,使大学的各相关的评价主体都能平等简便地获得评价信息;发展信息中介服务,建立高等教育信息市场;重视信息环境和运行环节的监督等等。

3、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分类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各方评价主体满意度为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导向和监督作用的关键;以满足各方评价主体需求为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改进和提高高等教育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行为效益;代表各方评价主体利益的指标体系,可以全方位地对高等教育活动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进行评价。

4、建立系统深入的大学评价理论研究体系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将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置于法制框架之内。可从多学科视角研究大学评价的基本规律与原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主体评价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意忠。 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研究[J]. 教育探索, 2002, (10).

[2]李泽彧,朱景坤。关于我国大学排行榜评价的几点质疑[J].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3.8.

[3]陈彬,欧金荣。从“政府失灵”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

[4]张意忠。教育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及其评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03,(3).

[5]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 教育研究, 1989,(8).

[6]韩震,基于整体知识能力的大学评价研究[M],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李守福。论大学评价的价值取向[J]. 比较教育研究, 2005,(12).

[8]程华东,王从严.大学评价: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风向标.高等农业教育,2004 (6):10-13.

[9]陈磊,肖静。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思考。教学研究,2005(2).

[10]李小梅,刘济科。我国大学评价与本科教学评估之界分[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6).

[11]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M],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2]江颖。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价值取向发展综述及评析。教学研究。2008(7).

[13]康宏。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20年回顾与展望。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3).

[14]李亚东。金同康。建立和完善中国大学评价的宏观框架。评价与管理。2005(12).

[15]樊晶明。高等院校教育质量动态评估体系的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7、8).

中国大学评价 篇二

【关键词】学生评价;制度;沿革

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评价制度的发展与实践历史源远流长,较为完备的是公元606年-905年隋朝所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不仅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世界教育测量和评价作出了无可置疑的贡献。但此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教育发展道路曲折颠覆,使我国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几乎全部被中断,高等教育学生评价底蕴更是十分薄弱。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评价。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整理,本文将以我国教育评价制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为划分依据,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评价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学生评价制度的恢复和起步阶段(1977-198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评价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恢复,也使得如何保障这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的客观性、公平性、科学性变得尤为迫切,社会各界对如何有效地开展对高校学生的评价日益关注。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教育评价协会(IEA),标志着我国科学化、规范化地开展现代教育评价活动的正式开始。1985年5月,中共中央分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指出:“教育管理部门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在政府的督促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学位授予、办学水平、教学成果、校办工厂及后勤管理的评估等。与此同时,高校内部开始进行课程评估、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质量评估等。

1986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该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作为教育评价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学生评价研究工作和试点活动逐步展开。这一时期的学生评价发展侧重于评价制度的建立,关注的重点是评价活动本身。

二、高校学生评价制度的正规化阶段(1990-1996)

高等教育评价研究及试点工作的不断开展,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评价的实践与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为高校学生评价工作的正规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原国家教委于1990年11月和1991年4月分别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和《教育督导暂行规定》(简称“两个”),使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评价工作的正规化阶段,以提高教育评价的管理水平为重点。两个《规定》的颁布,使得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评价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展开,学生评价的改革与实践受到各级各类高校的重视。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全面评估的要求,并强调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此后,教育部门又陆续以文件的形式对职业高中,成人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提出综合评价和专项评价的具体要求。这一时期关注于高校学生评价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但高校学生评价工作是在国家行政干预下实现的。

三、高校学生评价制度的系统化发展阶段(1997-2005)

1997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指出:“评价学生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评价学生只看分数,差一分都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这很不科学”,开启了学生评价发展的新序幕,由关注评价中的制度本身向关注评价中的学生转变。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求及高等教育扩招的现实需要,同样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不仅要使基础较为扎实的优秀学生成为学术精英,还要使一般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与进步,如果仍以精英教育的一元化标准去评价大众教育阶段的学生,显然是不相符的。

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改革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的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全国普通高教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和第三次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上强调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认为“这是涉及整个人才培养当前很急的问题”。此后,基础教育领域学生评价的改革与探索,如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的科学化、评定方法的多样化、评定成绩的等级制等都为高等院校学生评价的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评价工作的重点在于关注评价中的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校学生评价制度发展的新时期(2005-至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关键是人才。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讲,尤为迫切和重要。所以,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和人才评价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价制度是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之间的不断竞争也促进高等院校自身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为了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突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高等院校要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推进高校学生考试与评价制度的变革,突出学生评价的发展性理念。高等院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宽松氛围,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大学生发展必备素质,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实践的主旋律。高等教育实施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势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以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钢。现代教育评价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吕浩雪,邵进。论改革考试形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A].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质量[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中国大学评价 篇三

2017年大学评价将包括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行榜、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独立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高职高专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等16类共617个排行榜。

有关本次大学评价的两本专著《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2017-2018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将由科学出版社于近期出版发行。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综合性的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是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评价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中介性实体机构。中心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图书情报研究所、数学与统计学院等单位有关学科的研究人员组建而成,是一个文理交叉的跨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自2004年起,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开始按年度连续《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2017年1月12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隆重推出《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这是RCCSE连续第14次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这一结果是各种中国大学评价中评价指标最系统全面、评价思想最科学先进、评价方法最合理严谨、评价结果最准确权威的。

本次大学评价的院校对象为国内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不含军事类院校和港澳台地区高校),总计达到2581所,其中含973所普通本科院校(包括136所重点大学,681所一般大学,156所民办本科院校)、262所独立学院、1346所高职高专院校(包括310所民办高职高专)。分10种类型、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和近523个本科专业分别评价其实力和水平。

中国大学评价 篇四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方思潮文化的入侵,中国社会新形势下的剧烈变革,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趋势,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认识评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高校现行的学生评价标准,制定完善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表,为培养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依据。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总是站在社会变迁和改革的前列,并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以其独有的特点,在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爱心支教等方式履行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当代大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①但是,受到现代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淡化现象。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社会和高校现有的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方面也是教育功利化的作用。现在对学生评价还多集中学生的学业上,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的评价相对较少。对学生的德育考核,由于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科学合理的方法,往往流于形式,使得学业成绩不是很优秀的同学自感得不到重视而慢慢自我边缘化。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该确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给予认真的评价和科学的认定。在各种评选先进中,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在考核标准中所占权重要加大。

我们建立一个合理的责任评价体系,确定奖惩标准。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是非观、善恶观,还具有较强的行为约束作用。通过对学生责任行为的反馈,迫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的。评价时要做到教师评、自己评、同学互评等相结合,做到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接受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高校应当将大学生的担当社会责任的情况与学生评优、评先、评奖、就业推荐等相结合,更好地发挥责任评价机制的教育引导作用。在校园里,要营造“负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校园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的作用,通过耳濡目染的宣传教育,影响和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高。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评价,要消除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新的评价体系,将社会责任感培养日常化、生活化,形成具有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性价值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考评内容;将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管理上做到定性与定量、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通过考评时的加减分能从客观上对学生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即:一方面学生必须遵守校纪校规,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对自己和社会负起责任来;另一方面,广大学生的上进心、事业心和竞争意识被激发和影响,养成对自我、社会负责的好习惯,从而达到了强化做人的责任感。

一、评价内容与指标

1.对自我责任。具体指标:具有远大的理想、有宏伟的目标、有长远的规划;学习认真刻苦努力;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工作认真扎实;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

2.对他人责任。具体指标:积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真诚地帮助他人改正缺点和错误。

3.对家庭责任。具体指标:主动孝敬父母,维护家庭团结;积极主动地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主动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4.对集体责任。具体指标:强烈热爱集体,具有很强的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能够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能够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协调起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为集体贡献力量。

5.对学校责任。具体指标:热爱学校,关爱同学,尊敬师长,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对社会责任。具体指标: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积极主动参加公益性工作、社会工作。

7.对国家责任。高度热爱自己的国家,价值取向始终是国家的整体利益,与国家共命运同呼吸。

二、评价方式与方法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宜采用

1.评价方式

(1)行为记实

根据班级记录按照评价内容进行评价,被表彰或奖励的,可在相应项目上加分,被处分的在相应项目上减分。

(2)民主评议

学生自评。有学生本人对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鉴于自评的主观性较强,可作为参考的依据。

班级互评。通过班级同学进行打分最后得出平均分。由于同学之间相互较为熟悉,班级互评可以减少主观性。

教师评价。专业教师和政工干部根据学生的课堂和平时表现进行打分。

2.评价方法

纪实考核法。根据记实结果判定学生日常行为所体现的责任感的情况。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的思想倾向、责任意识进行全面分析。

行为观察法。从学生的日常表现分析评估其责任感的强弱程度。

3.组织安排

由学院团委负责组织领导,各班级团支部负责具体实施,任课老师参与评价。

4.计分方法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既可以一起计分以了解整体情况,也可以分开计分以分析具体指标;可以按照记实分数了解学生情况,也可以通过民主评议了解情况。按照各项评议权重的不同,学生得分的公式可以是:学生得分=记实分*50%+(学生评价分*60%+教师评价分*40%)*50%

三、评价分析与反馈

得出所有分数后,可用曲线图了解所有学生的分数分布情况,然后可以划分分数段,了解他们所处的层次,分析各层次学生的特点,找出内在原因,并制定以后大学生责任感培养和工作责任心养成的改进措施。对于个别分数较低的同学,应特别关注,帮助他们认清自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应是动态的,渐进的。通过不同年级、不能年份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变化情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的反馈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的现状,一方面又→www.shubaoc.com←通过他们的变化来评估我们工作的成效。

(附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表详见51页)

最新范文

卫校自我鉴定【最新8篇】11-10

他人评价范文通用3篇11-10

十级伤残鉴定标准2022(优秀3篇)11-10

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怎么写【通用6篇】11-09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6篇11-09

档案袋评价最新4篇11-09

档案袋评价优秀4篇11-09

档案袋评价优秀4篇11-09

档案袋评价(最新4篇)11-09

档案袋评价精选4篇11-09

146 249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