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论文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论文【优秀5篇】

2024-01-05 14:29:36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论文【优秀5篇】,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论文 篇一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绿色生态文明的倡导下,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大提高。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其生态旅游这一特色旅游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本研究就林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探析,旨在促进地方旅游业及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随之带来的是人们在繁重的工作压力面前的“透支”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带动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在闲暇之余,人们都不约而同的背起行囊,逃离所处的“社会”,寻找心灵上的净土。其中林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已成为旅游产业中的热门,深受广大城市居民的喜爱。

1 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1 生态旅游的概念功能 生态旅游一词的兴起,最初起源于自然旅游或是绿色旅游。随着旅游这个朝阳产业的蓬勃发展,生态旅游被不同的人赋予不同的意义,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精神的体现。对于生态旅游的功能来讲,首先其被赋予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理念,突出的是“生态”的意思,这就要求对环境的美化和优化工作要做到位,同时可持续的发展是一种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发和合理的利用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达到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及文化效益的共同目的,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3个功能。

1.1.1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功能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直是全国各地旅游业共同发展的目标,也是生态旅游业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合理有效措施。因此必须在掌控全局的基础上,全面地统筹兼顾、合理规划,通过生态旅游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目前,中国的国土幅员辽阔,在很多的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的地区,当地的林业、草原都保留着最原始的外貌,这是提高当地经济收入的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随着国家退耕还林、保护林业的发展等有力措施的实施,给当地的林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从侧面来讲,在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下,相应地也给当地的经济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1.1.2 观光旅游的功能 生态旅游最直观的概念功能,就是其自身的观光游览功能。生态旅游的功能和其他的旅游一样,满足人们的住、行、娱乐、休闲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所不同的就是生态旅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其特点就在于用其自身的绿色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就是其独特性。生态旅游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是一种对自然崇敬的满足,利于人们彻底释放身心压力,忘却杂念,回归自然的怀抱,这也是大自然给人们馈赠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1.1.3 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 生态环境本身具有的就是其自身的绿色资源,生态旅游美在于其自然毫无修饰的美,这是大自然协调下的美,不掺杂一点一滴的人工修葺。当然,在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视觉盛宴”的同时,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自然环境,生态旅游的根本就是其自身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发展史需要长久可持续化的战略目标,这需要所有人要爱护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自身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持续地利用绿色的生态资源,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进而使其在旅游这个朝阳行业中越走越远。

1.2 林业生态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个行业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我国的林业生态旅游始于1980年,随着近年来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早已在中国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中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型的生态旅游在不断的发展,如林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但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确切地进行调查,随便进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对开发的林业进行及时的保护,导致林业中的不可再生资源白白浪费。此外,对于管理的不善导致林业生态当中很多的野生动物遭到捕杀,这种行为导致了当地动物资源的减少。最后就是当地林业生态旅游缺乏管理,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随地乱扔垃圾,随意破坏当地的环境,制约了当地林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因此需加强对游客旅游知识的补充和观光游览行为的疏导[1]。

2 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状况的具体案例

湖北省宜都市素来就有“巴楚咽喉”之称的美誉,优越的地理条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宜都市的林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天然物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宜都市的生态旅游发展也在逐步提升。宜都市的林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 近年来,宜都市全市的生产总值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其增长速度较快,从20xx 年全市的生产总值来看,已达到184.15亿元,占据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53.5%。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林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是十分迅猛的。

生态旅游论文范文:《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篇二

生态旅游论文摘要

通过解析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内涵,探究两者间结合的可行性,并以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探索了三种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生态旅游论文内容

一、相关概念解析

1、生态农业的内涵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高度物质和精神文明阶段后,出现了能源短缺、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环境退化、生态失衡等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诸多新问题。不少有识之士开始熟悉到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发现这些新问题的产生大都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手段和模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于是,他们提出了各种农业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阿尔布勒奇第一个提出了“生态农业”一词,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新顿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摘要:“生态上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国外提出的这种生态农业和我国古代的传统农业有些相似,即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合成产品,施用有机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利用轮作或间作方式种植。我国的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有别和西方国家倡导的强调低投入或绝对排斥使用农用化学品的“生态农业”,而是一种典型的可持续农业。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进行生产经营,可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体系。”

2、生态旅游的内涵

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Hetzer)倡导生态的旅游(Ecological Tourism),呼吁人们对文化、教育和旅游界应该重新思索,提供一种旅游目的地文化和环境最小冲击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和旅游者满足度最高的旅游行为。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非凡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原意是指那种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其初衷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量做出贡献。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02年被联合国定为“生态旅游年”,此后,生态旅游得以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并被广泛的探究和实践。

二、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非凡旅游方式,它以求新、求知、求乐为心理基础,以欣赏、探究、保护自然和资源为目的。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向,生态农业是响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呼唤,将农业推向了更高的发展空间,而旅游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这种背景下,为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资源开发者在开发生态农业时,把目光瞄向了生态农业旅游,以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依托,使农业和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相结合的高效产业,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和旅游者的广泛参和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但拓展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内涵,而且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高效合理的双向利用。这种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模式,实际上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二者的优化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结合模式探索

1、农业资源占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观赏+学习+参和型)

对于那些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区来说,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进行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展开的主题辐射发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专业村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摘要:具有生产某种特色生态农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有带动者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的规模。

例如,我们把以果园、育种种植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推向市场,把果品作为核心,关联带动果园的观光休闲、科技园区果苗培育种植的科技学习、农家的果品品尝节、工厂的加工包装参观等果旅消费,这样不仅可以打通果品销售的呆滞环节,也盘活了所有资源和资产,带动了当地农副产业的快速发展。桂林永福县的罗汉果就可以借用其“罗汉果之乡”的美名,打造一条“三高”生态农业和旅游相联动的模式。  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建设从1983年就开始起步了,这20多年来,通过抓沼气建设来解决农村能源新问题,通过科学探索找到了沼气和养殖、种植的内在联系,最终建成了“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恭城瑶族自治县开展以“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为重点和核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新问题,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要求,对广大农村非凡是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2000年5月,联合国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在桂林召开,37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专家到恭城参观,称赞恭城县生态农业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近几年,恭城县把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又被有关部门连续列为“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等。当地从生活到生产,从种植到养殖,从农业到副业都达到了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标准,应该充分挖掘生态农业的观赏性、学习性、参和性,让现有生态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这类农业资源占优势的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更完善的生态农业,在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的同时一定不能脱离了农业这一根基;并且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未来的生态农业,使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游览区内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示范园、科学普及示范园,应该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展示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和经营模式,让游客了解足够系统的农业生产进步的知识,使游客和当地农业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

2、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光+体验”模式

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够鲜明规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假如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漂亮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等),就可以通过观光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更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应精心包装,让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在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气中享受回归自然的快感。

桂林阳朔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县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精辟地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特征。 依托阳朔及周边各镇的自然田园风光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如历村、福利古镇、兴坪渔村等,都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的要求,“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农事活动,组织游客和农民一同采摘品尝,或参加四时农事活动;农家访问,考察生态农业生态村等活动。

当地乡村的特色民居、乡村工艺作坊、乡村农事活动场所应为游客提供能够深入乡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参和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机具的使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亲身体验农产品生产过程。游览区内提供的可采摘的直销果园、农产品集市等,既让游客有机会购买乡村旅游产品,又充分体验收获的愉悦。

3、人文资源占优势的“观赏+学习”模式

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我们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学习型的模式路线。例如桂北地区,通过挖掘桂北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文化、古代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融历史、乡镇“社日”壮族歌圩、瑶族盘王节等民族活动将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和旅游作最优的结合。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要认同当地农业文化布满差异的地域性特征,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

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特长。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和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了解生活习俗非凡是和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和布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农具的使用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农业文化每一点滴的进步,也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熟悉农具实际上就是熟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假如进行适宜地开发,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

四、结语

目前,中国农业大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太低,农业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而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结合使得在传统的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和环保等要素,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型支柱产业,它能有效地融合第一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新农业建设中大显身手、大放异彩,是因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找到了结合点。生态农业旅游使得旅游资源日益拓宽,囊括了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在内的一切来自大自然的、历史文化的或社会活动的资源。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更是拓宽农业的食物营养、就业增收、生态保障、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这必将推动生态农业旅游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生态旅游论文文献

[1李蕾丁汉风摘要:德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农业,2002. 6(总278)摘要:35~42

[2刘彦随吴传钧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究进展及其理论[J.经济地理,2000, 20(1)摘要:63~68

[3高中琪摘要:《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4Ceballos Lascurain.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1987,1摘要:13~14

[5卞有生摘要: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和实践[M.中国环境出版社,2000年

[6何煜摘要: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探索[J.学术论坛,2000, (5)摘要:42~46

[7蒋和平何忠伟摘要: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探究——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J.古今农业,2004,(3)摘要:20~27

谈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论文 篇三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时尚的热门话题,最近备受老百姓的喜爱的是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中的导游服务是整个旅游服务的轴心,高质量的导游服务是提高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阐述了导游在生态旅中的地位及作用,并对导游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生态旅游;导游服务;质量

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为了欣赏自然文化景观而进行的活动。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的景物,并对生态旅游的对象不能受到任何的损害。随着人们对环境越来越重的程度下,生态旅游已经开始席卷全球,并被定义为绿色旅游和回归自然旅游。我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是当前旅游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旅游产品。 导游在生态旅游中的角色定位是影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生态旅游所需投资费用少,却能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增强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生态旅游不是靠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环境保护意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通过旅游来提高游客环保意识,并促进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

一、导游在生态旅游中的地位及作用

文化传播者。导游在生态旅游中主要是为游客提供向导和生活服务,对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沟通,不但要为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而且还要保证整个旅游工作正常顺利进行。导游代表着旅行社和游客的利益,每个工作环节都会给游客留下印象,好的服务就是该次旅游的标杆,所以说导游人员不仅仅是一个旅行社的导游人员,同时也是景观地区形象的传播者。

保护环境的倡导者。生态旅游能使游客在享受自然的同时真正达到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目的,旅游者对于生态旅游的认知贯穿在旅游活动中,旅游前对旅游者进行相关生态知识讲解,向游客传播所需的生态科学与文化知识,利用相关的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知识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讲解与之有关的生态知识,传播生态环保知识,从而影响旅游者的态度和价值观,导游对旅游者有着特殊的要求,需要导游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体力行引导旅游者参与保护生态的有益活动。

安全保障的领导者。导游在团队中组织好游客旅途中活动,协调好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在充分地欣赏当地优美景点的同时确保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损害,避免因旅游活动遭受抵制而难以进行。生态旅游中,安全生态旅游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旅游形式,

其旅游资源地貌复杂,对环境不熟,导游稍有安排不妥,就会导致部分游客走失,因此,生态导游要提醒游客不要随意离开团队,提高游客的安全防范意识,将旅游过程中的危险性降到最低限度。

景观的公关代表者。导游在生态旅游中要配合景区管理与规划,通过优质的导游服务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不断提升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导游的言行举止代表着一个城市和一个景区的形象,会给给游客留下美好印象,用自己丰富的生态知识宣传了当地景点以及居民的生活习俗和人文风情,从而对当地景点起到一个良好的宣传作用。

二、当今导游服务的现状

导游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由于近几年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大众出游势头也愈演愈烈,对于出游不可缺的导游服务依赖性比较强,因此就造成导游人员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扩大导游人数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一些旅行设降低了入行的门槛,一些导游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知识含量低。

导游员服务技能不过硬。导游员对自我的定位不准确,把将这份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工作的态度不够认真,没有职业认同感,工作中缺少热情,对旅游者服务的技能低下,不能及时满足旅客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带领旅游团“走马观花”,没有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给旅游者造成白来一次的失败感受。

导游服务质量的下降。导游在整个旅游团队的旅行中有责任向旅游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应该遵循宾客至上的原则。由于受到利益的趋势,一些导游把这些基本原则抛之脑后,甚至前几日出现了“云南导游谩骂游客”的事情发生,忽略了服务的重要性,导致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怨声连连。

三、生态旅游对导游服务的要求

需要一批较高教育水平的导游人员。导游人员比普通的导游人员需要具有教导的受教育的水平,生态旅游的导游接触的游客大部分也是一些比较关注生态的游客,景区的讲解不但要有针对性还有涉及到各种知识和内容。导游人员不但要加大对文化和环保更加的重视,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学习不断增加导游的技巧以及管理能力。

需要一批具有生态价值观的导游人员。目前我国的导游人员素质不高,生态价值观薄弱。绝大多数的导游感到没有多少内容可讲,具有生态价值的导游人员要将个人的知识水平与当地的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旅游。

需要一直自身素质好的导游人员。首先是基本素质,传统导游的工作非常辛苦一天到晚在重复的旅游路线来回跑,而生态旅游无论旅游资源还是旅游环境等都具有典型特征,可以让游客在田园风光中融入自然、放松身心,体现了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景观特点。这就要求生态旅游的导游要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方面有所提高。其次是生态道德修养,生态道德是相对于社会道德或者人际道德而言的。人类在不断的改造中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生态道德是人类对自然价值观的反思,认识到改造自然应该有道德的态度,并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与稳定为前提,生态旅游资源具有敏感性和易破坏性,导游的言行对旅游者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生态导游要注重生态伦理道德修养方面的提高,通过学习生态伦理学,做到在实际带团中起到保护环境带头作用。在生态旅游区旅游活动的人群要具备一定的生态道德,自觉维护各种植物种群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等。

总之,做为生态旅游地的导游,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进行导游实践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导游风格,并为生态旅游爱好者提供优质的导游服务。

谈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论文 篇四

摘 要: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生活环境变化,人们工作压力增大,使得农业旅游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农业旅游还具有很多现实意义,比如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人到城市消费,以往一些扩大内需的措施也像抽水泵一样把农村经济向城市积聚,不断拉大了城乡差距,农业旅游的发展能将城市人吸引到农村消费,他们给农村带来了就业机会、良好的卫生习惯、科技知识和先进观念等,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生态农庄正是以体验式营销为手段,以人为本,以农为特色,以环保、绿色、健康为内涵发展农业旅游。

关键词:生态农庄;开发;生态旅游;

一.生态农庄的涵义、特点

生态农业旅游指的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旅游为主题,依靠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让游客共同参与体验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农庄大都在城市近郊的乡村,是利用农村现有的山、河、海、菜地、果园等资源开发兴建的集参观农业景观、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等内容为一体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

生态农庄的基本特点是:

(一)内容多样化、环保。生态农庄集农业观光、农事活动、农产品加工等为一体,但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而能通过旅游活动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具有季节性和地域差异性等优势。生态农庄旅游主要按地域不同和季节规律推出本区域的主题旅游,避免了旅游景点千遍一律,提升重游率。

(三)体验性强。生态农庄提倡游客参与,游客可以自己亲手种植、采摘以及收获,在亲身体会劳动快乐的同时,还能学到一些基本的常识。

(四)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开发生态农庄所需要的土地地价相对城市便宜,生态农庄可以利用现有资源环境加以美化和修饰,免去复杂的工程建设,启动资金少。建设生态农庄可以分期投资,逐级开发,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观光项目,或重新包装组合,推陈出新,不停增加新亮点。生态农庄的效益更是多层次的,不但可以作为特殊农业的农业收入,而且增加了发展旅游所带来的旅游收入,再者是生态收益,而一般的旅游活动只包括前两项,甚至仅有单项收入。

二.发展生态农庄的旅游的实际意义

(一)可以大大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农庄旅游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量,还可以把生态农业所打造的环境和农民所特有的乡情风俗等无形资产转化为旅游收入。由于生态农庄的游客大都为城市居民,这样有助于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发展。我国大部分农村目前仍以种植业为主打,农业结构不够理想,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太低,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而生态农庄在传统旅游六大要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与环保等要索,是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

(三)有利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不足问题。通过发展生态农庄可以增加乡、村等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可支配的收入增多,相应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必然会增多;再者,随着农民个人收入增多,农民的自我需要的意识会相应增强,同时面对生态农庄对一水、电、住、行等设施的高要求他们会自发地思考用集体筹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更进一步说,如果是农民自己出资兴建的基础设施,他们必然会自觉维护。

(四)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如今人们对于出游越来越冷静,不再热衷于“黄金周”出游,而是更合理地安排旅游时间与路线,使周边游受到热捧,很多家庭选择周末浏览城市周边的山山水水,尽情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和舒畅。生态农庄的开发能满足人们新的需要,是直接刺激、增加旅游业收入的新渠道,能够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五)有助于保护传统的风俗民情与文化资源。城市周边的乡村大都生态环境优越,民俗风情浓郁。但是,很多地方经济落后,人们观念陈旧,意识不到保护生态资源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发展生态农庄可以使村民们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主动保护环境、民俗,而环境的美化、民俗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吸引游客、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三.生态农庄的开发构想

(一)指导思想

1.“天人合一”的开发理念。“天人合一”主要是指农庄旅游区的开发必须遵循旅游区内的自然规律,坚持农庄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强调农庄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综合社会、经济与环境三方面的要求,促进三者的综合发展。

2.“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人的因素是生态农庄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果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乏人力资源,生态农庄的开发也不会成功。生态农庄作为一个新兴项目不仅需要懂农业而且需要懂旅游业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需要适度培养和挖掘。

3.“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可持续旅游开发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不打破自然、民俗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旅游规划、开发、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让其自然和民俗资源不枯竭、不退化,培养成一种可靠的资源,作为将来永远不断利用的基础。

(二)开发的内容构想

根据目前旅游市场的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出生态农庄开发项目:

1.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民房,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让旅游者吃、住在农家。让人感到一种家的温暖。提供具有完全乡土气息的柴火饭、土猪肉、土鸡、土鸭、土鸡蛋及绿色环保的现摘新鲜蔬菜。展示果品、花卉、蔬菜等的栽培技术及其生产过程,开放成熟的农作物园,让游客人园采摘农作物,享受田园乐趣。临走时还能得到一份自己亲手采摘的新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如水源、草源、动物资源等来开展一系列的娱乐体闲活动。还可以利用天然资源开展登山、攀岩、观赏山花等。开发民俗园,安排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活动。例如,现场演示如何磨豆腐、烫粉皮、打斗笠、编蓑衣等,在观看的同时鼓励游人自己动手学着做,临走还可以带上自己亲手做的食品或工艺品。此外,还可以安排一些地方特色强的表演如杂技、歌舞、戏曲等。

2.开发教育园。教育园要分为成人教育园和儿童教育园两种。成人教育园主要是让成人在里面学习农业栽种、灌溉知识及一些有用的民俗文化知识。有兴趣的人,还可以自己动手,当一天半天的农民,体验一下田园之乐。儿童教育园可开发理论教育,教育城市的孩子们分辨五谷杂粮,以轻松快乐的气氛给孩子们传播播种、栽种、管理、收获等一系列的知识,让他们在思想上牢记粮食来之不易的观念。开发实践教育,专门划出一块土地“承包”给孩子们耕种,让他们自己决定种什么,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工具,让他们自己栽种,自己管理,亲自体验一下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

四.结束语

打造生态农庄,发展生态旅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们正确对待并合理规划。上述项目并不要求在同一个生态农庄中全部存在。只需根据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项目做出最合理的安排。不贪多求全,选定一个内容做出特色,做出品位,做大做强,做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晓冬。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振兴苏北农村经济[J]农村经济,2002,(12)。2001,(1)

[2]史嵘。论百南观光农业资源开发[J]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4)。

谈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论文 篇五

一、生态旅游管理

上个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即“生态管理”。顾名思义,可以得知,这一理念主要倡导的是将生态学思维与组织管理紧密结合,在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出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将上述这一“生态管理”理念融入到不断分化的管理领域,可以进一步衍生出生态旅游管理。通常来讲,这一理念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旅游业的现状。以往的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问题关注较少,一味强调对于已有旅游资源的无限制挖掘与利用,对于旅游资源是一种只减不增的消耗,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具有未来风险的。而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之下的旅游企业,将进一步关注可持续问题,尽量降低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防止旅游资源的进一步退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现状

客观来讲,尽管生态旅游管理概念兴起较早,但主要的研究与实践都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相关领域的关注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起步是较晚的。到上个世纪末期,都没有最终形成对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对于其专门性的研究与实践也是为数寥寥。从我国旅游资源的普遍状况来看,生态旅游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更是有大量的森林、河流等原生景观,有利于挖掘旅游资源。然而,目前呈现出来的问题就是,仍然是照搬传统旅游的发展模式来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没有充分做到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旅游资源的过度消耗。

三、生态旅游管理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要想改变旅游管理的现状,将生态管理融入到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管理理念的转变

从根本上来说,要想实现旅游生态管理的全新转变,首要的就是要转变固有的思维,不能够再以以往的旅游模式来硬取现在的旅游管理。传统的旅游管理理念只重视旅游需求,而对于旅游资源没有相应的保护观念,对于游客在旅游途中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不闻不问,总体来讲,就是始终将旅游景区置于一个此等的位置,轻视对其的保护与有效管理。在生态旅游管理下的旅游企业管理,不仅重视游客的相关需求的满足,与此同时,也将旅游景区视为主体部分,重视对其的维护,并对游客提出相关的保护要求,对其中破坏环境的行为也要及时予以制止。

(二)专业人才的甄选

要展开旅游生态管理,肯定是需要有专业性的人才的。这样的人才不仅有生态管理的思维观念,还懂得如何对游客的需求进行合理科学的筛选,对于一些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需求予以满足,而另一些将严重损害环境的需求会采取措施予以控制。有这样的专业人才对整个旅游流程予以严格把关,才能够有效实现对于旅游资源的有效维护,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三)整条旅游产业链的生态管控

从整个旅游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会发现,不管是旅游乘车,还是旅游住宿餐饮,以及旅游纪念品等漫长产业链条上的诸多环节,都是可以实现生态管理的。其中一旅游住宿餐饮为例,可以助推绿色饭店、绿色旅店的发展,在住宿餐饮领域构建出更多的环境友好型的单位。首先体现在饭店或是旅店的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因素的充分考虑,尽量减少建设杂物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尽量降低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占用与浪费。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在具体经营过程中,秉承着环保、健康以及安全的理念,提倡绿色消费,减少不必要的铺张浪费的现象,减轻旅游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四)构建循环型的旅游生态景区

这样的观念,强调的是将游客的旅游行为也视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充分激发游客对于自然的热爱与保护的情怀,让其参与到对旅游资源的维护过程当中,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充分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与动力。例如,可以在旅游景区中设计一些游客能够参与的种植、采摘、放养、喂食等环节,让人更好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些都可以从旅游环节的设计入手,来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有益的引导,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让他们自觉自动地去从事这样的保护行为。除此之外,对于游客旅游行为所产生的旅游废弃物,也应该进行专门性的回收与管理,对于其中的有用成分,可以进一步进行利用,对于其中的有害成分,则着手专门化的处理与解决,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四、结语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要想实现旅游管理模式的全新转型,就有必要从观念、人才体系、产业链条以及经营架构诸多方面同时着力,才能寻求一个更为合理的发展新模式。在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之下,指导人们的有序有益的行为,才能够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最新范文

工程专业论文(通用7篇)01-05

毕业论文答辩技巧【优秀4篇】01-05

生物化学论文优秀8篇01-05

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通用3篇)01-05

会计学的本科毕业论文【最新6篇】01-05

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通用10篇)01-05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最新4篇)01-04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9篇】01-04

法学大专毕业论文范文推荐优秀6篇01-04

毕业论文评审意见 优秀5篇01-04

140 28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