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 邓稼先的英雄事迹简介精选10篇

2022-11-20 14:29:04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拟起事迹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精心整编的邓稼先的英雄事迹简介精选10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邓稼先的简要事迹简介 篇一

好久没看电视了,下午随手翻台时,发现一部电影《邓稼先》,缘于对那段强国之路上牺牲奉献的人们的敬仰,以及钱老去世的消息引发的举国哀伤,还有对小何的特殊情感,决定把她看完。

那是1958 年,我们国家开始秘密研制核武器,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年代,这一切都迫在眉睫,邓稼先和与他一样的知识分子被选参与。从此他们离开家,放弃学术,放弃成名,隐名埋姓,去荒凉的西部,不能与家人联系,不能与任何人透露工作性质,甚至是至亲爱人,这样能牺牲自己的人,一定拥有极高的精神境界和信仰。(如今,我的父亲偶尔也会讲起当年的工作如何如何严格,他只是一名普通工人,但同样会有很多限制,给家人写信,只写称谓,报个平安,就是落款,多一个字都不可以。) 工作和生活的条件是艰苦的,他们都可以忍受,但不幸的是在十年动乱期间,还要经受精神的上痛苦。我不止一次落泪,直到最后看见邓稼先独自坐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一只和平鸽落在他的肩上,才稍有平息,他们不会离开,我们有个地方可以找到。

另外,影片中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对比,让我更加敬重邓稼先,他有机会像杨振宁那样过名利双收的生活,然而在他心中,他所从事的事业比起那些名利来崇高千万倍。

邓稼先,代表了一个群体,他们为我们的强国梦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添砖加瓦,他们是一群巨人。后辈将永远铭记他们功绩,缅怀逝去的功臣。

邓稼先的事迹 篇二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他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被誉为“两弹元勋”。

拒绝高官厚禄

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政府给他开出了极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邓稼先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受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为造两弹“死而无憾”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都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只有我知道。”

邓稼先的游戏

在西北大沙漠,条件非常艰苦,大家使用算盘进行着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九次,需要花费一年多时间,研究人员常常是每天工作到天亮。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邓稼先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木马游戏。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他们在玩这种游戏,斥责道:“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邓稼先笑说:“这叫互相超越!”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 篇三

如水月光倾泻进半遮竹窗,摸索着黑暗,我竟回到了1958。

正对的竹床上铺着洁白的床单,床上躺着身高180,整夜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34岁男人——邓稼先。

奉命成为“核武器”事业理论部部长,是邓老一生的转折点。天边泛起鱼肚白,伴着清晨的芳草甘露,我跟随邓稼先来到了秘密工作的地方:何其简陋!狭小的仓库竟因只摆放一张缺桌角的旧木桌显得空旷,手摇计算机用弃的废纸成扎成堆地堆砌在砖墙一角,讨论甚是火热。“死的是地方,活的是脑筋”,霎时,泛黄的稿纸便爬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

纸笔摩擦,中国一次核武器大气层实验明确进行。戈壁风云变幻,黄沙漫天,难以想象研究核武器的民族英雄竟食不饱,衣物愁。多少个渺无人烟的日夜邓稼先带领三四个初毕业的大学生,绞尽脑汁、争分夺秒。藏在角落的我,无数次看到他们忧心忡忡,我看见工作室里无数次的深夜烛光,我看见无数次受挫后,队友们拥抱打气。无数次的不懈探究、无数次的推倒重来、无数次坚持奉献的日日夜夜,注定了在世界东方升起巨大的蘑菇云。

长期跟随邓稼先生活在戈壁,我厌倦的目光竟喜欢上了突兀绽放的淡紫色马兰花,这也是邓稼先最喜爱的花种,根系强大,在不毛之地绽放生命之花。

远离家人28年,因核辐射患癌晚期,邓老住院363天,进行了三次手术。坐在重症监护室沙发上的我,随着邓老夫人许鹿希女士无声地落泪,在生命濒危的最后一刻邓老依旧心系国防,这个中国人民的“好儿子”,国家的好榜样还为自己未能继续投身国家的发展深感愧疚,为生病感到懊恼,我泪如雨下。病房微弱光线凝固着奄奄一息的身体,死亡终究敌不过灵魂的坚强。

泪水中,我梦惊醒,凝望着邓老喜爱的如水月光,我久久不能平息。致敬祖国英雄邓稼先!他是全国人民的模范,他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代表。致敬鞠躬尽瘁的祖国英雄,邓稼先们!是他们扛起了国家命运。

凝望邓老的梦啊,多么清晰,我又嗅到了淡紫色马兰花的清香,这邓老钟爱的马兰花,这根系强大,无需营养,扎根不毛之地,带来希望,绽放生命之花的马兰花,这见证英雄生命的马兰花!

邓稼先的英雄事迹简介 篇四

小时侯,我曾经在书本上读到过邓稼先,那时我只是了解到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今天当我再一次阅读到这一篇由杨振宁写的《邓稼先》时,使我更深的了解了邓稼先的伟大,了解了他那高尚的品格,他那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伟大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

我在今天预习了《邓稼先》这篇即将学习的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时刻被邓稼先的伟大人格感动着。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研究出原子弹和氢弹,不求功名利禄,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工作了十多年。最终成为我国的“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把他一生的精力和时间都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他为了祖国抛弃了个人荣誉和家庭幸福。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祖国他什么都可以抛弃——包括他的生命。

我们学习《邓稼先》就是要学习他的这种伟大的无私的高尚的纯洁的爱国主义精神!

邓稼先的事迹 篇五

我们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紧密相连;脚踏苍茫大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蹒跚中留下跋涉的足迹。

1924年6月25日,伴着一声洪亮的啼哭,一个婴儿降生在著名的翰墨世家,成为清代著名的`篆刻书法大家邓石如的六世孙。望向窗外郁郁葱葱的田野,看着微风中起伏着的刚刚吐穗的稻谷,孩子的父亲灵感突现,说道:“古人说禾之秀实,而在野曰稼,稼,就是在田野已经秀穗结实之禾。希望他植根于中华大地,并且早早的秀实和成熟,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之一粟,就取名叫稼先吧。”

也许是受到书香之家的熏陶,邓稼先从小就对书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幼年时代的邓稼先就非常喜欢动脑筋,总是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他自小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同时也形成了勤学好问的可贵品质,然而在国难深重的年代,年少的邓稼先目睹列强的欺凌、残破的家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残忍迫害,对他们满怀痛恨。那时的邓稼先已经朦胧的意识到要救我们的国家,必须要有知识有本领,因此他更加认真读书,在读书期间,邓稼先便积极的参加爱国救亡运动,致力于维护祖国的尊严。他也终于明白,一个弱国会备受欺凌,是没有平安日子可言的,他立志要发愤图强,投身科学事业,振兴国家科技,保卫国家安全,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

抱着这样的志向,16岁的邓稼先离开了北京,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1941年秋,邓稼先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在西南联大,他读遍了图书馆里每一本有价值的书籍,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锻炼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他博览群书,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背诵牛津英文字典,日积月累,他把基础的学科知识掌握的相当牢固。

1948年10月,他进入普渡大学攻读,功夫不负有心人,邓稼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惊人的勤奋,只用了一年零10个月的时间就提前完成了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1950年8月20日,刚满26岁的他即从普渡大学毕业,被人们戏称为娃娃博士。拿到博士学位的邓稼先,一心想回到祖国,回到朝思暮想的父母身边,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中去。他拒绝了美国的丰厚条件,冲破一切阻碍,1950年8月29日,毅然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美国还不止一次地对中国进行核威胁。1958年,钱三强教授受党中央委托,交给邓稼先一个艰巨而保密的任务,生产大炮仗,也就是原子弹。这是邓稼先多少年追寻的报国梦,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回到家里,他跟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妻子问:“调到哪?”邓稼先沉默良久,嘴角微微颤动着挤出三个字:“不能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隐姓埋名28年之久,没有依靠任何外援,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团硕大的蘑菇云在爆裂中隆隆升腾。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

戈壁滩上,这张遮得严严实实的照片让我们明白,您惊天动地的功绩之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心动魄。

那是一九七九年的一次核弹空投试验,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倒了地上。

“核弹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爆炸?”

“我们要马上进入事故区,必须要找到这枚弹头!”

“不行!那样太危险了!”

“核辐射可是要命的!不行不行!”

“你们都不要争了!我进去!”

“邓院长!”

“你们进去了也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它是我设计的!为了它,我哪怕死了,也是值得的!”

您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试验区,找到了核弹的碎片,走出来后,您说的第一句话是——

“平安无事,平安无事!同志们,我们的试验可以开始了!”

邓院长,您…您怎么那么不要命呢?

这事我不去谁去,责任书上的签字人是我啊!刚站起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邓稼先,但是不能没有它!

但是,邓稼先的身体已经被核辐射侵害了。他比谁都清楚自己的身体,因此,在工作上更加争分夺秒。拖着病重的身体,学习、研究、试验!

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仍心系祖国的核事业,病榻之上,他叮嘱于敏:“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临终前,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死而无憾!”

这是一代人的足迹,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激励着我们前进!前进!前进!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 篇六

虽然在读这篇课文之前,我知道邓稼先,但并不觉得他有什么值得我去佩服、去学习的。通过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邓稼先是个了不起的人。且不说在当时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如何与工人一起盖房子,也不提当时没有外援、工作艰巨的窘迫情景,就说说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他是怎样工作的吧! 如果换成我,一个刚从美国毕业的高材生、博士生,竟然落魄到连资料都没有的境地,肯定立马拍屁股走人。还从头开始?不可能!而邓稼先却留下来了,不仅完成了对原子弹的研究,还鼓舞了身边的年轻人。 这对我来说肯定做不到,不能与亲人联系,将自己的大好青春埋没在沙漠里。

而邓稼先做到了! 在一声巨响,浩瀚的戈壁滩上腾空升起了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如果我可以坚持到这一刻,那么我也会自豪的,甚至对自己的一生也很满足了。可邓稼先,他觉得还不够! 1967年6月17日,邓稼先及其他工作人员研制的氢弹再一次成功地爆炸了!而邓稼先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你能连续好几年不与家人见面、不与他们通话吗?你能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不停地奔波于危险地带吗?还是你能为了一个细小的疑点用手摇计算机日夜连轴转算九次吗? 虽然邓稼先因患癌症与世长辞,可作为中国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他会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 篇七

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当岁月的车辙碾过那片戈壁滩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中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他是当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是在寒假时晚上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时,才初步了解了邓稼先。邓爷爷那对工作负责、一丝不苟,对祖国尽心尽力的表现打动了我。他不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极其负责任,他那对工作的态度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让我学习到了,只有在学习上认真刻苦,才能取得好成绩。就举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例子吧!那是我国原子弹即将发射的时候,各部门都在进行最后的检查,忽然发现一个部体的许多电缆中夹着一个小螺丝钉,这螺丝钉虽小,完全可以导致整个原子弹瘫痪。在这迫在眉睫的时刻,邓稼先主动请军去找那“致命”的东西。经过几个小时的细心检查,终于解除了危机,我国第一枚原子弹成功发射。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

病前坚持一线工作,半夜冒雨抢救工程,成功时脸上的喜悦……邓爷爷的高贵品质不胜枚举。

我想只有用莲来比喻他才是最恰当的,他那忠诚平实,真诚坦白的品质别人是不能模仿的,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邓稼先的英雄事迹简介 篇八

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6月25日,汉族,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于北京,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的。并叮咛人们:“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用毕生的精力研究了原子弹和氢弹,给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在研制原子弹期间,邓稼先患了癌症,因为他在一次航投试验中,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他只身一人跑向前去,拿起原子弹的碎片在手里仔细检查。他的妻子知道后,强拉邓稼先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让大家大吃-惊,邓稼先的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中央尽了-切力量,却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在家人的搀扶下,邓稼先坐进去并且只转了一小圈,就表示已经享受到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我非常敬佩邓稼先,因为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邓稼先,那我就用“精忠报国”这个词语,因为邓稼先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让我永远铭记!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 篇九

今天我们学了第13课,《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讲3祖国的美好未来,使我们都很受鼓舞,因为我们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我们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担负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我们少年强大祖国才能强大。而强大富庶的祖国又难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所以祖国强大我们才能强大,我的和祖国是相辅相助的关系。

听到这句话时,我想到了,祖国发展贡献了生命,我们中小学生的榜样——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带领着很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在这段时间里,还发生了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有一段时间,他和洪朝生合居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牛排端上后,邓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的那块,给了稼先。而我们在平常,想吃什么让爸妈买什么,不给买,还发脾气、大哭,这对邓稼先来说完全不算什么。

后来邓稼先没有听从老师、同学和美国政府。放弃了美国的优质生活,依然回国,为祖国效力。

然而,他却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在1986年7月29日于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多么可惜啊!但是但这是值得的!因为他是为了祖国的发展而死。

我们一定要以邓稼先为榜样,努力学习,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邓稼先的事迹 篇十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炸药、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炸药,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最新范文

每天早安的问候语(7篇)11-20

于爱国的名言名句经典8篇11-20

迎新策划书(精选10篇)11-20

岗前培训心得体会【优秀8篇】11-20

寓言故事(8篇)11-20

策划方案【优秀8篇】11-20

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心得体会【最新6篇11-20

新年致辞精彩话语(精选3篇)11-20

简单英文面试自我介绍(最新5篇)11-20

三字俗语3篇11-20

149 3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