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例子【优秀13篇】

2024-05-23 16:29:0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www.shubaoc.com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13篇启发式教学的相关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启发式教学 篇一

其启发式理念体现在他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首先,孔子强调必须待学生出现“愤悱”后,教师才能实施启发;其次,通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教师必须适度启发。

一是“引而不发”和“自省自得”。“引而不发”是针对学生自求自省后可自得而言的,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基本形式。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思、行发展主体能动性,从而促进完美人格形成。因此,“自求自得”是孔子眼里最理想的教学形式。

《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2]是说教师要像射手一样,满弓搭箭而不发,做跃跃欲试样,以此启发和诱导学生,让他们领会“习射”的关键。“引而不发”是一种不具体涉及学习内容,只指示目标、范围和方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求自得”的形式。

二是“愤悱启发”和“适度启发”。“愤悱启发”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以产生“愤悱”为逻辑起点,学生自求自省后仍无法解决疑难,由此产生“愤悱”心理。孔子然后才“开其意”、“达其辞”。如“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又如,问政、问礼、问事君、问为邦等,均由学生发问,孔子应答。近代许多教育家、思想家对“愤则启,悱则发”都有过强调与阐释。蔡元培指出:“做教员的,不可一句句或一字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3]

启发之后,有的学生能举一反三,说明目的已达到;但学生在启发后仍不能得,这时教师“则不复也”,交由学生再学再思。“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4]。

综上所述,孔子的启发形式教学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索,有效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知识、发展实践能力。我们亦可从圣人的言行中汲取一定智慧。我认为可以有如下启示: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情绪感染力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愤悱”就是这种激情的外在表现。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情绪的感染性这一特征,让它传导至每个学生。

思想政治课本身就肩负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重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我国政党制度教学中,提到民主人士闻一多,我带头引唱《七子之歌》,声音哽咽了,眼睛红了,在这种情绪感染下,学生哭泣,捶胸顿足,悲愤之情油然而生。自此之后,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明显提高,课间喜欢围在我的身边,除了询问学科难题外,更多的是阐述对社会热点、历史事件的见解,聆听我的观点。由此可见,丰富的情绪感染力是教师启发式教学的一大法宝。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待弟子出现“愤悱”之后,适时启发,如果弟子继续追问,孔子就会给出更深一步的解释。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显然是在出难题,而孔子没有表现出丝毫犹豫和迷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孔子本身自我省悟力高,加之丰富的社会阅历,是博学的圣人,这样才能在学生提出各类问题时应对自如。

部分教师专业修养不足,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提问尚且无法解答,更不必说学生提出的课外问题。这样一来影响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尊严,二来启发式理念更无从谈起。

在文化生活某课中,学生进行了德与才的辩论。有学生咨询我司马光的观点倾向于哪个,我回忆略带讲解《资治通鉴》的内容,列举晋国智瑶灭亡的例子,说明司马光更倾向于德。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文史类学科涉及范围广,知识衍伸性强,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多多了解诸如经济、社会、哲学、军事等各科常识。这样在学生需要启发的时候就可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三、教师要有严密的逻辑分析归纳能力

解读《论语》,乍看之下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其实看似不合逻辑的事,往往却是最合乎逻辑的。阅读《论语》中的言论没有丝毫前后自相矛盾。仔细分析孔子的启发式过程,实则存在两种逻辑特点:

第一种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逻辑,也就是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孔子直接给出结论性普遍定义。如交友问题上,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另一种是由普遍到特殊的演绎逻辑。一部短短的《论语》,“君子”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先是要求弟子努力成为君子,然后一步步教育弟子,君子应该有哪些具体言行标准。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卫灵公》

……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二

关键词:问题诱导;启发式教学;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

目前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按照知识点结构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进行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只能照搬照套模仿示例代码,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难于自己动手编写代码以解决实际问题[1]。著名科学家牛顿发现“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自然现象,才逐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不是先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才推导出实际结果或发现现象。所以科学家们都是从实际问题、具体现象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从实践升华到理论,再从理论应用到实践。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家们研究出的科研成果时,应该让学生先了解存在的问题、知识的来源、过程,以深入理解知识、能够灵活应用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其成果,然后应用到实践中。

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要采用启发式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迫切需要按照知识被发现、研究和应用的“再现”过程,传递知识给学生,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所以,本文研究问题诱导启发式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从具体的问题入手,启发式地引导学生理解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然后应用到具体实例中。本文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Java为例,从基础知识、程序算法、过程和函数、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等方面分析问题诱导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语言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历代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精华。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思想。他强调学思结合,认为只有当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时,在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时,在知其意而不能言时,教师进行启发、诱导最为合适,教学效果最佳。同样,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了“助产术”,以交流方式讲学,在交谈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和方法,为古今中外历代教育家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2]。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很多形式,包括经常使用的正问启发、从问题对立角度提出的反问启发、增强学生直观印象的观察启发、依据知识点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推理的推理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认识理解的对比启发、类比启发、发散启发、图示启发等[3]。

问题启发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问题本身的质量是影响启发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报告,一个好的启发式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可行的、可持续的、合伦理的。有价值的启发式问题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可行的启发式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利用教材和参考资料、互联网等资源,通过研究、讨论等形式可以解决的。可持续的启发式问题应该能够扩展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合伦理的启发式问题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合乎伦理的。

2程序设计语言教学

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程序设计语言包括汇编语言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领域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是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技术和工具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机计算的思考能力,还极大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兴趣。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主要讲授基本语法、常用的函数、典型算法和编程技巧,培养学生具备程序设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问题诱导启发式教学

问题诱导就是按照知识被发现、研究和应用的“再现”过程,传递知识给学生,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问题诱导启发式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从具体的问题入手,启发式地引导学生理解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然后应用到具体实例中。本文将问题诱导启发式方法应用到具体的Java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4-6]。

3.1基础知识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点有标识符、注释、分隔符、变量和常量、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数组、语句。

对于标识符,通常的做法是先介绍标识符的命名规则、作用,然后给出示例。在Java语言中,标识符是以字母、下划线或美元符$开头,字母、下划线、美元符$、数字组成的任意长度的字符序列,用于表示程序中的变量、常量、类、函数等名字。合法标识符:A, a1, $Systembol, square, ex_sa;不合法标识符:1a(不能以数字1开头),break(禁止使用保留字),TWO WORDS(不能含有空格),.NO(不能有圆点)。本文采用问题诱导策略的启发式方法是先提出问题:程序需要由CPU执行,读取并处理内存的数据。CPU如何找到数据?根据内存地址?高级语言不会知道数据的内存地址的,所以给数据所在的内存地址起名,这就是标识符命名程序要访问的数据。对标识符的命名就像我们对日常的起名一样,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这就是标识符命名规则。

对于注释,通常是依次讲授注释的表示方法、作用。在Java语言中有3种注释形式:“//”单行注释:表示从此向后,直到行尾都是注释;“/*……*/”块注释:表示在“/*”和“*/”之间都是注释;“/**……*/”文档注释:所有在“/**”和“*/”之间的内容可以用来自动形成文档。注释的作用:对程序的执行不产生任何影响,注释可增加程序的可读性,也有利于程序的修改、调试和交流。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是先提出问题:如何使形式化的程序易读、便于交流?如何让程序员很快能回忆起以前编写的程序代码的含义?在Java中提供了便于理解程序的可以采用自然语言编写的注释。当然,这种自然语言编写的注释不会影响程序的运行,仅仅是对程序的一种补充说明。

对于分隔符,通常会列举出空格、逗号、分号及行结束符等分隔符,并给出示例。采用问题诱导策略的启发式方法是先提出问题:如何区分语言元素如关键字、标识符、运算符等?与汉语不同,在英文中需要采用分隔符将单词分割开来。例如,我是一名教师,对应的英文:I am a teacher,这里必须采用空格作为分隔符;否则我们是无法理解没有空格的英文Iamateacher。程序设计语言和英语一样是西文字符表示的,所以需要采用分隔符区分语言中的语言元素。此外,和英文中的段落划分便于阅读相同,分隔符也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

对于变量和常量,通常依次给出变量的含义、类型、定义形式、引用形式、作用域等。在Java语言中,变量是程序运行期间其值可以变化的量。变量的类型决定了该变量的存储范围、可以进行的运算形式。布尔型的变量只能取值: true和false,只能进行取反、并、或、异或逻辑运算,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变量的定义和引用形式示例代码段如下:

bool sex;//定义变量

sex=true;//引用变量

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先提出问题:在程序运行过程中CPU读取并处理内存数据,CPU如何获取数据所在的内存地址?这就要求程序标识命名CPU所访问数据的内存地址。在程序运行中如果该存储单元的值可以变化,就是变量,否则就是常量。例如一个根据半径计算圆面积的程序中,半径是变量,圆周率是常量。

具体代码段如下:

final float PI=3.1415926F;//圆周率

float radius=2.0F;//半径

float area;//面积

area=PI*radius*radius;//计算圆面积

对于数据类型,通常讲授数据类型的分类、每个数据类型的取值范围和运算。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定义一个表示年龄的变量age,age=30该变量对应内存存储单元的值变为30,表示年龄为30岁,然而,age=30.1是错误的、无意义的,那么如何让程序运行前通知这个错误,而不是运行后经过分析才发现这个错误?数据类型可以实现对变量的取值范围限制以及所进行的运算。当变量age定义为整型变量,该变量只能被赋值以整数。然而如果要限制变量age只能存放0到200之间的整数值,就需要结合条件语句来实现。

对于运算符和表达式,通常依次讲解运算符的种类、优先级和表达式的定义。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创造计算机执行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科学计算,如何表示计算中的运算符、操作数和表达式?程序设计语言中的运算符、变量以及常量、表达式与之相对应。进一步,如何表示形如 的表达式?因为计算机是按行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读取代码执行程序的,所以,必须将这种占两行的表达式转换为一行的形式,即为分子/分母。

对于数组,依次讲解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引用、多维数组。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如何计算100个学生的平均成绩?没有采用数组如下代码段表示:

float grade00;

float grade01;

float grade99;

float avgGrade=0;

avgGrade=(grade00+grade01+grade02+…+grade98+gtrade99)/100; //计算平均成绩

如果采用数组表示,如下代码段所示:

float grade[]=new float[100];

float sumGrade=0;

float avgGrade=0;

for (int i=0;i

avgGrade=sumGrade/100;

显然,可以看出没有采用数组表示,需要定义100个整型变量,需要102条语句,而采用数组表示仅定义数组变量,需要5条语句。所以,采用数组表示可以减少代码数量、也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数组是相同类型元素的集合,如何表示不同类型元素的集合?可以进一步引出其他知识点。

对于语句,通常讲授语句的定义、种类以及示例。语句是程序的基本组成单位,语句包括简单语句和复合语句。简单语句包括变量定义语句、赋值语句等,复合语句就是使用一对花括号{}将若干语句括起来的语句块。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提出问题:如何编写程序控制计算机执行命令?程序是由什么构成的?语句就是构成程序的要素,是控制计算机的命令。简单的命令就是简单语句,负责的命令就是复合语句。进一步,如何表示语句?语句后面跟着分号。计算机按照顺序依次执行语句,如何表示当某种条件满足才执行语句?如何表示重复若干次执行某条语句?程序设计语言中的顺序结构表示依次顺序执行语句,条件语句表示满足一定条件才执行某条语句,循环语句表示满足一定条件执行某条语句。

3.2程序算法

对于程序算法,老师通常依次讲解算法的概述、分析算法流程、阅读算法代码、展示运行结果。算法本身比较抽象,再加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并结合实例启发,提出如何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如排序、查找,从而引出算法。例如,在讲解程序设计的排序算法时,应先进行问题启发,给出要排序的一组数,然后启发学生如何能够排序该组数,以调动学生,让学生根据算法的要求结合已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算法的设计过程中来。图示是一种直观的、简明的、清晰的教学方法,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程序算法设计是比较复杂的知识点,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示方法启发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思考的进度将课件中的程序逐步展现在学生面前,接着再采用多媒体动画方式播放排序过程,把抽象的、复杂的排序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切忌将事先编好的程序直接显示给学生,然后再从头至尾地将程序介绍完毕。否则学生即使理解程序代码的意义,自己也不能灵活运用已经学习的程序算法,解决类似问题,设计出正确的程序算法。

3.3过程和函数

3.4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对于熟悉控制台方式编程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

到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不宜理解,一时不能转换编程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合适的方法讲解该内容。采用问题诱导的启发式方法并(www.shubaoc.com)结合实例启发,提出如何设计实现一个具体应用程序,如腾讯QQ聊天程序、PPLive网络电视等,从而引出图形用户界面设计,让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应用产生具体形象的认识。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就是采用基本组件:窗体、按钮、工具栏、文本框等,“组装”程序界面,类比我们把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等组装成一台个人计算机,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之间的接口和功能就可以有选择地组装计算机,而不需要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例如光电鼠标的作用是通过USB接口和主机相连,作用是采集人移动的方向、坐标以及动作。学生只要知道鼠标的作用和接口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4结语

问题诱导启发式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是本专业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团队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在日常教学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理解并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问题发现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然而,该方法在其他课程的研究和应用,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分析。

参考文献:

[1] 朱昌流。 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J]. 教育与职业,2007(18):157-158.

[2] 陶沼灵。 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 中国成人教育,2007(4):39-40.

[3] 邵洁。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建构: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课程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8):120-124.

[4] 樊新华,孟铂。 “C程序设计”启发式实例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8(18):98-99.

[5] Harvey M. Deitel, Paul J.Deitel. Java大学教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4-112.

[6] Bruce Eckel. Java编程思想[M]. 4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0-90.

Research of Heuristic Programming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Problem Induction

LI Xue-jun, LI Long-shu, XU Y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启发式教学的例子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与合作伙伴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够深入,依然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本文通过探索启发式教学创新策略和方法,为提高教师的新课程认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所谓启发式教学,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孔子曾经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不难发现如果不经过“启发”,学生很难获取前进的动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仅是几千年前我国传统的古老教育思想的内涵,也是今天新课程改革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现代教育提倡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启发方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导”作为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师越俎代庖式的学习方式。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把握其内涵,避免以下几个误区:一,教师不相信学生,扶着学生走而不肯放手,教师具备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但是在具体实施上,还是不放心学生自己来完成,从而阻碍了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二是无法将方法渗透给学生,有些教师教学中就题目讲题目,不能有效的将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自己的思路,为教育思想铺路,因此,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启发学生利用方法探索更多自己需求的知识。

二、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探析

(一)利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年龄偏小的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在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当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感兴趣,愿意学习的时候,便会很快产生兴奋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探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启发性教学非常有效,例如结合数学内容,讲一个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或者做一道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题,在教师饶有趣味的引领中,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例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这一个数学板块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故事导入新课,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大家饥渴难耐,正好路过一个桃园,猪八戒就想吃几个桃子解解渴,唐僧说:“谁回答对两个问题就让谁吃,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有两个桃子,分给你们二人,一个人分多少?”八戒轻松回答出来,悟空也喊简单,答案是“1”,唐僧接着问:“如果只有一个桃子,那么分给你们两个人,要怎么分呢?”这时候猪八戒傻眼了,悟空也抓耳挠腮,老师接着说:“请大家来帮帮他们。”学生听了之后,兴奋的举手:“一人一半。”教师通过这样的启发,激发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从而能够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马克思曾经说“激情是一种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光靠一时的兴趣是无法实现长久的持续。真正的数学学习更应该以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主,让学生在思维的发展中感受收获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最终归宿。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设置问题:“6个苹果,每一盘放三个,可以放几盘?”学生利用剪切好的纸片进行区分,可以获得结果。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有7个苹果,一盘分三个,需要分成几盘?能分完吗?”学生经过尝试,发现会剩下一个,这时候教师提出,那么这一个苹果放在哪里呢?进而引导学生对于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采用启发式思维引导方式,引导学生对于没有余数除法的复习,接下来再引入有余数的除法探索,这样前后衔接,深入启发,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更加深刻,而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展。

(三)利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年龄较大的初中生比较起来,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灵活,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优势,利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就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搭建思维发展的平台,在启发式提问设计环节之中设计具有梯度问题。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当其走上第一个阶梯的时候,就给学生提供第二个阶梯,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就很容易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一种思维方式为主进行讲解,当有学生提出其他的解题思路的时候,教师予以充分的鼓励,并不断将这种思维优势扩大化,其他学生也会在做题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让学生的主动思维带动学生的主动思维,而教师的启发式引导就像一个导火索一样,会将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次次引导提升。

(四)利用启发式教学,搭建思维衔接的桥梁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过程,需要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把学生在多阶段的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就会实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利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复习之前的知识,并与将要学习的知识建立衔接的纽带,搭建衔接的桥梁,就能提高学生数学理解的高度和深度。例如:在“分数化成小数”的教学中,有的分数能够化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够化成小数,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有的地方实在过不去的时候,教师利用启发式教学进行点播,“大家尝试把分母分解质因数,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峰回路转,很快就从困境中走出了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 篇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注重“八性”

案例教学是教育界公认的对提高学员实际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是哈佛商学院等世界名校的主流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研究、提高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可以最佳地发挥教师在理论和信息储备上的优势与学员渴望知识和思维活跃的优势,彼此启发,优势互补,教学相长。近几年来,我们在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搞好案例教学,要把握的首要环节是选择案例。那么,如何选择案例呢?笔者以为,当前,运用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注重时代性。在各种不同的案例中,既有经典案例,也有现实案例。在教学中,教师选择案例时,既要兼顾历史,从中得到有益的教训和经验,证明真、善、美,增强说服力;更重要的是要面对轰轰烈烈的社会生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选择案例。只有选择能反映社会现实、充满时代气息、把握学员所关注的热点案例来进行剖析,才能使课堂教学有吸引力。如果教师只翻老皇历,不注意时代性,不选择当前火热社会生活中的案例,不管你讲得如何动听,学员也不会感到满足。

二是要注重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生动有趣、联系实际的案例,使学员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幽默的语言来剖析案例。法国著名的演讲专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教师的幽默,不仅可以打破沉闷气氛,缓解紧张情绪,摆脱困境,而且可以融洽教师和学员的情感,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帮助学员轻松掌握知识。

三是要注重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要从众多的案例中,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反复比较,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选择这样的案例进行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功效。众所周知,原理和概念一般是比较抽象的,学员往往不易接受,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具体、典型的案例来帮助学员分析和理解。而教师设置的案例必须能够反映和说明相关的理论,同时又要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具有典型性。离开了典型性,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四是要注重针对性。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授课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必须要认真精选案例。所选案例要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努力实现“案”、“理”合一,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授课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善于从事物的表象中进行概括、提炼,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帮助其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员学有所获。授课老师只有选用针对性强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激起学员强烈的共鸣。

五是要注重准确性。案例教学首先要做到案例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不能随意将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事情当作案例,更不能任意杜撰。授课教师在讲述案例时,一定要说明案例的来源,以体现案例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真实性和可信性。这样才能让学员信服,让他们真正接受,反之,则会使学员对授课教师所教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六是要注重适当性。即所选案例要难易适中。案例太简单,容易得出答案,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太难可能超过学员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就会使学员难以入手分析,会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案例的搜集有时不能只限于某门专业课的内容,还应当考虑综合其他法律知识的内容,这样的案例搜集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有助于学员进行分析和学以致用。

启发式教学的例子 篇五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化学课堂;兴趣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贯彻遵行的一个基本原则。选用哪种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应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而定。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启发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演示启发

化学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通过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试管口为何应略向下倾斜?为何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为何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才能收集?在实验结束时,为何应先将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方可熄灭酒精灯?这样我们就通过边演示边启发学生思考。演示启发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起来,使学生产生探索冲动和求知欲,然后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找到正确答案。

二、比喻启发

化学理论知识如果仅靠教师一板一眼地讲解书本内容,学生听起来不但会感到乏味,而且难以理解。例如:水溶解食盐时为什么不能无限溶解,如何能让饱和食盐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我们可以将水比喻成一辆汽车,将食盐比喻成乘客;水不能无限溶解食盐就好比汽车不能超载一样,因为这牵涉到运输能力;要想让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就好比一辆坐满乘客的汽车,若换成一辆更大的汽车就可以继续上乘客。同样,我们增加水量就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使学生不但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一抽象的理论,而且不容易忘记。恰当、形象的比喻,能够启迪思维,开阔思路,降低问题的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比较启发

俄国科学家谢切诺顿夫认为:比较是人类最珍贵的宝藏。在讲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对比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从中找到各制取方法的针对性。又从CO2的性质出发,最后很顺利地找到了CO2的制取装置。如在已知制CO2时,用稀HCl和CaCO3反应,可以让学生对比制O2的反应物,结果发现制取O2用到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那么该装置也能用来制取CO2;收集CO2时因CO2能溶于水,故就不能像收集O2那样用排水法收集;又因为密度比空气大,更不能像收集H2一样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而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通过比较,不但可以将问题的难度降低许多,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复习前面的知识,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四、直观启发

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性,把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水分子的分解”讲解中,由于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还不够丰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可以采用立体图示和多媒体手段制作一些直观的、形象的、有立体感的课件,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到水分子首先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再两两结合到一起构成一个氢分子;氧原子再两两结合到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一般来说,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易于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模型、多媒体等教具和手段突出形象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五、主线启发

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纵观全局。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通过学习以及实际运用,形成认知结构的知识点、知识链和网络。例如下面的知识主线和网络:

这种知识链条,给出物质相互演变关系,使学生对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书写化学方程式和推断题极为重要。

六、情景启发

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进去的一个活动,精心策划的良好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由景生情产生极佳的学习效果。在讲述CaCO3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入“桂林山水甲天下”,可以引入广西的石林:你见过溶洞吗?你到过石林吗?那千姿百态的石头、挺拔的石钟乳显示大自然的神奇。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讲法充满了激情意境,使学生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无限激情。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主动探讨其中的奥妙,研究其中的化学道理。

七、反问启发

当学生存在疑问的时候,教师并不急于告诉现成的答案,而是反问激疑,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问题根源。

例如:

学生:老师,CO2中含有O2吗?

老师:CO2有一个最重要的性质――不能支持燃烧,所以人们总是用CO2来干什么?

学生:用来灭火。

老师:O2有一个重要性质,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柴复燃,帮助可燃物燃烧,是吗?

学生:是。

老师:假如发生了火灾,你会选择用什么灭火?

学生:用CO2。

老师:那假如CO2中含有O2的话,火就会越烧越旺。

老师:很好。那么,你认为CO2中含有O2吗?

学生:没有。

老师:对,CO2中不含有O2,只能说每个CO2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以上问答教师运用了假设、反问、启发多种方法,由于前提清楚,推理得当,使学生自己找到了正确答案。

总之,启发式教学包含多样的教学方法。本文论及的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其同点是:在充分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突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参考文献:

孔子启发式教学 篇六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因材施教 诱导 学思并重 由博返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整理古代文献。 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道德教育,二是知识教育。在二者的关系上,他主张以前者为核心。孔子的教学方法可以集中归纳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他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其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瑰宝。研究探索他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理论的学习,也离不开教育实践,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成长,才能得到成长与发展。

一、孔子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一)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依循着自己的性向作最适当的发展,这也可说是现今老师们最理想也最希望达到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其它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则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宋学家、教育家朱禀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虽然如此,孔子的教育实践确实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教学。

(二) 启发诱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并使之成为一种日趋完善的理论。孔子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也是世界教育史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孔子己经认识到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地位,他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端正思维的方向,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学思并重

学和思就像是一车的两轮,一鸟的双翼,是互相支持成长的。 孔子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随时都在指导学生“学”和“思”同时并进。 他的原则是老师举一,学生也要能够反三,老师导引问题的两端,而学生就要能够反思而执得其中。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认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没有进步。“学思并重”解决了学与思、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经验不足的原因,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能把发展思维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 由博返约

孔子在提出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学思并重”这三个原则之后,又提出了“博学多闻”的主张,以此来解决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他主张学生应当“多闻” 、“多见”, 知识面要广,才能适应社会。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讲学,虽然有热心政治的因素,但也不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现实的苦衷。这与他培养适合于统治阶级选拔的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分不开的。孔子把当时正统的、比较有影响的诗、书、礼、乐作为教学内容,范围涉及政治、军事、礼仪、外交、文学艺术等等。他自己为能做到博学,经常多问多学,所以才成了多才多艺的人。

二、孔子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教师这个职业,俗话说是良心活,教师的职业生涯,就要象孔子投入毕生的精力与代价,和学生一起行影相伴,了结学生的喜怒哀乐。1、安贫乐道,热爱教育事业,是我们首先应该作到的,经济地位的显赫似乎从来与教师无缘,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经常不被接纳,时有冻馁之虞。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正确认识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漫长而宁静的,我们倡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与环境。2、孔子还提出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和强调教师的威信,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为人正派,以身作则具有稳定的人格特征要有强烈的与学生交往的意向,要有及时阐述思想的健谈风格,要有一贯的热情乐观的待人习惯。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要诚实谦虚。教师的职业性格是诚实的,教师要诚实对待那些影响学生知识和生活的教育过失,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师在学生面前,也要学会道歉,教师的道歉将会重新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坦率地承认错误的事实或不当的解释,不但能使自己诚实的品格得到具体表现,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4、终身学习的观念。孔子把一生都倾注与教学,教师要传播知识,就要先拥有知识,为了教书育人,必须知道的越多越好,学习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要了解和掌握一门课程要虚心接纳别人的知识。

总之,孔子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事业的伟大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贯彻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整理古代典籍用做教育弟子的教本。他首倡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学思结合等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不愧为万世师表。虽然孔子那一时期的教育与今天的教育在本质上有很大不同,但其中的有价值部分一直为后人所引用。我相信孔子的这些教学方法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所帮助、有所启迪。我们应学习借鉴这些优秀遗产,其目的就是要古为今用,力争做一名优秀教师,教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如果广大教育工作者能从孔子的教学方法中求得教学真谛,我们的现代化教育将会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策略 篇七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启发;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96-01

在整个高中生物教学体系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无法从生活中真切地体会到,往往非常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生物教师要在课堂上合理选取素材,构建富有特色的启发式教学平台,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原则

1. 独立思考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但随着探究能力的进一步要求,不仅课程要求提高了,题目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生物实验众多,但有的学校条件有限,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需要坚持独立思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例如,在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时候,教师仅进行讲解是不理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个农场,考虑如何配置各种生物才能保证农场的稳定性。学生在具备一定生物基础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想到食物链,通过各种简单的推理,最终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就会大大加深。让学生在独立的情况下思考,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

2. 举一反三的原则

高中生物涉及的知识比较多,既需要背诵概念,又需要对一些抽象推理和联想有很强的把握。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讲解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遇到问题可以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相关内容的时候,对于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应当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才能联系到各种物质的循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联系,最终发生了哪些变化,由此进一步拓展可以联想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说从一个点开始,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形成一个面,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将有立体化的效果。举一反三,在生物教学中需要不断引导,从最基本的生物基础知识到生物实验再到生物的探究性学习等各个方面,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策略应用到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1)充分利用课外实践的机会。通常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都会有实践环节,对于这类课外实践,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探索更多的生物现象。高中生物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如果不能加以实践辅助的话,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例如,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相关章节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去采集各类生物组织样本。教师在采集的样品中,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最终通过检测的方法来证明设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所采集的材料富含哪种物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探索高中生物的奥妙。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将基础知识理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亲自体验,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散性思维,这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2)积极落实生物实验操作。高中生物很多知识都是建立在实验操作上,如果没有实验作为教学基础,那么生物教学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将高中生物实验作为一个教学的重要环节来展开,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进行“蛋白质的检测”相关的实验教学时,学生将被安排亲自去做这样的实验,而这个教学内容也是生物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向试管中滴加2ml的样品溶液,当加入了1ml双缩脲试剂A后,将液体摇匀,再滴加3滴~4滴双缩脲试剂B,摇匀后就可以观察颜色的变化。这样的一个基本的验证实验,将生物变化非常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对于学生消化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启发式教学模式除了在教学内容上有要求外,在教学方法上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课堂的趣味性就是其中之一。良好的教学氛围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这和教师调动学生情绪的水平有关。比如,在进行“DNA的结构”相关内容的讲解时,对DNA这一非常抽象的概念,讲解起来非常费力。但是引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从教学模型开始讲述DNA的组成,由具体到抽象,这样就极大地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枯燥感。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的形式,通过多种感官对学生进行刺激,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的疲惫感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将学生打造成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方法范文 篇八

关键词: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即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或遇到问题时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予以点拨和诱导。启发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分析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是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得出正确结果。它能提高看问题的全面性,有说服力且印象深刻;研究式教学,是对问题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钻研、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研究式学习甚至能发现现有知识的某些不完善、不准确,质疑其正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品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目的是培养与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相适应,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显然,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则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所以目前两年制高职教育很受推崇。要在两年中完成过去三、四年完成的任务,就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较大改革。近年来在“汽车构造”等课程的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摒弃了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教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节省了课时,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和学互动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企业联系紧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要求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预习,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实际上,有些基础好、预习认真的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掌握了所学内容。根据这种情况,有些内容可以请学生上讲台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讲述,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与其他学生一起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并不断地提出问题,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不同见解。最后教师做总结性讲解,对新见解及正确观点予以褒扬,对错误想法应委婉地予以评价并指出错误或失误之处。在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教师主要起到启发、引导和定位的作用。这种教学过程热烈生动,形成了浓厚的研讨气氛,学生大都能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针对性很强,学生学习兴趣高,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可有效促进下一轮的预习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讲述要通俗,举例要生动,启发引导要由浅入深

有些专业知识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很难被学生所接受,但换种讲法也许就容易多了。比如汽车化油器喉管处的流速和压力,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去解释费时费力,而以河道宽窄变化引起水流变化这种人人都见过的现象为例来讲解,巧妙利用了水流气流相通的性质,使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在讲车轮外倾和前束的关系时,只需将粉笔在课桌上一滚,其大头绕小头旋转的现象立刻就显示了车轮外倾使左右轮分开的趋势,前束的作用不言而喻;用人的体能与跑百米、举重的关系来比喻汽车功率与车速、驱动力的关系;将地球简图巧妙地过渡成子午线轮胎的基本结构图等等。这类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教学法花最少的时间和气力,却极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降低了学习难度,收效明显。

单元测验、习题课、

辅导课、讨论课相互结合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许多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是不是每个环节都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性?能否二合一、三合一甚至n合一?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把单元测验、习题课、辅导课及讨论课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做法是,一次课(2节)先由教师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给出若干测试题,以考试的要求请学生书面作答。25分钟后允许学生翻阅书本、资料。下节课的前半节允许学生交头接耳相互讨论,后半节课则允许向教师提问请求解答。这个过程,检验出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应考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查询、研讨的条件,有利于挖掘学习潜能。学生以不同的步骤,不同的方式、方法,最终获得正确答案,增强了接受知识过程的刺激程度,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既测出了水平差距,又完成了习题练习,还解决了疑难问题,最终得出了正确结果。这样,一次课可以获得以往多次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很适合两年制高职教育。

变简单的答疑为师生间启发、讨论的方式

在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不忙做答,而是反问学生: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让学生先讲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哪怕是错误的。这样学生在每次提问前必然会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自身努力便得以解决,即使不能完全解决,也会形成一定的思路和方案,此时教师再予以点拨,则事半功倍。同样,教师向学生提问时也不应满足于答案正确,也应问一句为什么,因为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路径。这样有利于开启学生思路、开展学术讨论、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很少问对不对、是不是、是什么等判断性、叙述性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在思维上要求很低,不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更多的是问为什么、有哪些办法等述理性、扩散性问题,使学生能有尽可能多的想法、见解和思路。比如在讲了配气机构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判断第一缸处于压缩行程上止点?这一扩散性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并得出了多个答案。学生在毕业前的等级工实践考核中遇到了这个问题,考核所用发动机年久失修,用常规方法难以判断。许多学生根据气门推杆的运动规律做出了准确判定,顺利通过了该项考核。

把实验室作为教学的主战场

高职学院学生的强项应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汽车构造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过去授课习惯于先在教室对着图讲,再去实验室对照实物讲,形成了一定的重复和浪费。现在尝试除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外,直接在实验室上课。实物演示结合装配图投影,结构原理一目了然,现场讨论气氛积极热烈,既省时省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致,对培养实践技能效果非常好。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突出实践环节

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视,我们对“汽车构造”课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尝试。由过去的理论考试为主结合实验、实习成绩,改变为现在的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试并举结合实验、实习成绩,使实践能力成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贴近。

毕业前进一步强化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九

【关键词】精读教学;启发式;积极性;主导

教学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是重中之重。教学的本质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培养自己的能力。而学生的能力直接受教学方法的影响,因此从教人员无不在积极探索寻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良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启发式教学便是其中的良策之一。何为启发式教学?如何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我将结合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来谈谈启发式教学在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启发诱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提醒我们自己要有这种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并且不断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大学生的扩招政策,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远不如以前,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人在上英语精读课程Why I Teach 一文时,是一步一步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老师先给出标题Why I Teach, 并说出一条自己教书的理由,然后启发学生“假设你是老师,请说出一条你教书的理由,后面说的同学不允许重复前面同学所陈述的理由,不管合理与否,正确与否,只要你能说出来。(目的是让他们的思维不受局限,体现积极思维)。因此学生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They provide the following answers:

1. I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a steady position for a girl.

2. I teach because there are 2 vacations with pay.

3. I teach because I should support my life and I don’t want to ask for money from my parents in the future.

4. I teach because I hated the teacher when I was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I want to be a teacher who doesn’t punish his or her students.

5. I teach because I like the girl in the same school. I will have more time to see her, to stay with her.

6. I teach because I like to stay with the young person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and refresh my mind.

……

理由非常多,有些是合乎情理的,有些是出乎意料的,有些还是你可能想不到的,可正是这些出乎意料却又不易让人想起的理由激发了整个课堂,使整个课堂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这又符合当前提出的“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是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活跃了课堂,我觉得更好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

随着对课文进行解读,让学生找出作者的“为什么教书”的理由。再把同学们罗列的理由与作者理由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下来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围绕一个这个主题在进行积极主动地学生,既学习了作者的关于为什么教书的理由,也收集了身边同学的理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课文学完之后,继续启发大家的思维。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吧。文中作者探讨了“Why You Study”,我又给学生抛出了另外一个相关的话题,“Why You Study”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了,然后给出各种答案,虽然有的同学的答案是重复了前面我们的“Why I Teach”的理由,但我觉得完全合理,而且也可以看出学生活血活用的。我们教学的目的不就是这样吗?

在讲解 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 一文时,也充分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在讲到paragraph 7 & 8 时,启发学生思考Why did the author mention the advice given on the radio?有学生很快就联系到了Saving energy, Low carbon life, Being a green man 另外也有同学反应灵敏说,respond to the theme 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 还有同学说, That is what we learn from deer. 听到这各种的答案我趁机问出了下一个问题,What can we learn from deer? 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回答很应主题,比如说,

To put on a thicker coat in winter to keep warm;

To reduce the activities;

To reduce the cost of living;

To save energy ;

And so on.

在同学纷纷说出各种答案之后,再请一位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活跃思想。同时,我还就此问题进行延伸,问学生What can we learn from other animals,such as dogs, birds, cats, cow and so on?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材料搜集整理,下次课进行成果展示。 这样既引导学生拓宽学生视野,同时也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的,并且也锻炼了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能力,更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

在高职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范文 篇十

关键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案例教学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和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发轫于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日趋丰富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产出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为三大核心理念[1]。在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国的正式会员,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及其理念在国内各高校产生了越发深刻的影响。在2017年10月,本专业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组的进校考查,并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第3点“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第6点“工程与社会”及第7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明确指出:在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中,必须考虑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时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因此,如何通过本课程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本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价值取向,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从“传统教学法”向“案例教学法”转移

传统教学法是目前针对理工科学生最常用的授课方法,即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收为辅。传统教学法面临着教学形式单一、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课堂氛围比较枯燥、学生参与度不够、激励手段持续性差等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有效调动[3]。而案例教学法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以当下热点问题作为经典案例,通过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对经典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4]。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探索求知的主导地位,而教师处于启发、引导、辅助学生能力达成的从属地位。这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将教学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扭转填鸭式教学现状,这正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3教学方法实践的具体创新思路

3.1共性环境问题中基础理论的教学

以教师传授为主,针对各专业学生共同面临的共性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物理污染等,从污染源、污染类型、危害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理论教学。

3.2针对部分工科专业选取经典案例开展教学

以教师引领为主、学生参与为辅,针对已经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学生,由教师设置案例,以各认证专业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实际面临的一项真实环境污染问题为切入点。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理解国家政策方针制定时的背景及原因,认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和解决的基本途径;建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3.3学生自主提出本领域经典案例开展启发式教学

将所有学生以专业进行分组,以学生为主,自主提出本领域工程实践过程中的经典案例。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围绕事件的起因、经过、事件影响、治理方案、事件得到的启示等这一主线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剖析、讨论、辩论、总结等,将真实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转换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复杂工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互动教学过程,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均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交流与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近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4通过小论文培养所有学生能力和建立环保意识

在期末课程考核中,针对各工科、理科和文科等工程实践过程中具体的环境污染为案例,独立查阅相关的主题文献,撰写课程小论文。授课教师仔细批阅后,对小论文提出指导建议并反馈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后续工程实践。3.5各专业案例库的建立通过对各专业学生小论文中提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和论证,实现由个别专业案例库到所有专业案例库的建立。同时总结各领域中学生重点关注和感兴趣的案例点或知识点,为下一学年的授课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启发式教学策略 篇十一

从促进学生开展自适应学习的教学策略来看,在我国的广大教师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只要教师不将知识的结论或问题的答案直接说出来,尽量让学生说出来的,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适应学习。基于这样一种理解,很多教师将以师生对话形式出现的启发式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自适应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在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的课堂中,教师的任务是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按照“低起点、小台阶”的方式序列化地组织起来,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

与基于讲解的、传授式的课堂教学策略相比,这种启发式课堂教学的策略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能避免学生采用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方法学习知识。然而,启发式教学策略并不是一种理想的促进学生自适应学习的教学策略。在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的课堂中,为了使师生对话能够顺利地进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够使大部分学生依据在已有的知识或翻阅课本的基础上,通过简单推理就能获得答案。当同一个班级中学生水平的差异较大时,这些问题必然会对部分优秀的和落后的学生不适合:优秀的学生认为提问太简单,不值得回答;落后的学生会觉得提问太难,不明白问题之间的关联和意义。即使对于大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由于需要持续地集中注意跟随教师的思路,能够有效应答的也只是少数人。因此,这种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实际上只动员了少数学生配合教师的思考,大部分学生还是被动地跟进,处于接受学习的状态。

我们认为,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自适应学习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向学生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或者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引导他们主动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第二,必须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第三,必须组织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活动,为学生反思和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交流经验、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机会。

显然,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并不能满足这三个条件:首先,由于需要将问题分解得很细,每个问题的探究空间极为有限,因此,启发式教学很难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完整的问题情境;其次,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严格控制,很难给学生留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来,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也不是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而是如何通过设问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再次,在启发式教学中,由于结论是以水到渠成的方式铺垫而成的,学生获得或者理解结论的同时也就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表达和交流不再有存在的必要。由此看来,启发式教学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自适应学习。

在自适应学习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加强对产生式条件的学习:(1)在具体的实例或问题情境中,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产生式的条件部分,引导学习者从给定的条件推出适当的动作或结论;(2)在实例中展现顺向推理的问题解决过程,使学习者能够建立起简洁的程序产生式;(3)利用简单的再认和判断任务呈现产生式的条件线索,使学习者熟悉各种条件变式;(4)将产生式的条件以不同形式蕴含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使学习者能够敏感地再认这些条件线索。(作者单位:北京师大教育学院)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十二

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步步设疑,将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积极地思考,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它符合学习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的一问一答不是启发式教学,但我们经常将一问一答误以为是启发式教学。课堂上教师经常问“Do you follow me?”“Is this sentence right or wrong?”或“Yes or no?”等等,学生回答:“Yes.”这样,尽管课堂上热热闹闹,但这不是启发式教学。再如,当教师提出疑问,学生不能及时回答时,教师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问题的时间,这也不是启发式教学。

简单的一问一答式不属于启发式教学,那么繁琐的质疑呢?

答案是否定的。将问题繁琐化是对启发式教学的另一种误解,有一位教师想用启发式教“china(瓷器)”这个单词,他是这样提出质疑的:“C-H-I-N-A”拼出来是什么词?学生答曰“中国。”“Yes,but there’s another meaning in it,what’s it?”学生答:“Sorry,I don’t know.”老师又问:“What’s a cup made of?”学生答:“玻璃。”于是教师拿出一个瓷杯问:“What’s the cup made of?”学生答:“陶瓷。”这样繁琐的质疑耗时又无实际意义。

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的质疑才是启发式教学。心理学家认为,疑,最能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人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能引起思维的质疑,才是启发式教学。什么样的质疑能引起严密的逻辑思维呢?

系列性质疑,可使思维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系列性质疑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它可引起学生产生急于求答的愿望,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种质疑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先提出一两个看似简单但又易出错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兴奋点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例如,在区别:“in future”和“in the future”时,我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①Can you make some sentences with“in future”and“in the future”? ②Wha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hrases? ③Here are some sentences:I’ll never be late for school in future,and I’ll work harder and try to be a doctor in the future.Can we use“in the future”or“in future”to replace them in these sentences?

这三个提问中,先从简单造句入手,过渡到二者区别,然后进一步运用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这样的系列提问,必然会将学生的兴奋点逐步引向深入。

改变思维定势,启迪从多角度和多方面思维,培养生求同思维能力。所谓求同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创造一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并获取相同答案的机会,在思考中,培养学生流畅的、变通的和具独创性的思维。如在教“A Tale of Two Cities”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Why did sydky save Charles?从文中学生知道Sydney and charles相貌酷似,都爱上了Lucy,而Lucy对Charles情有独钟,按常理,Charles被判处死刑后,Sydney就可以无阻力地去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可他不是坐视不管,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Charles,从而实现他对Lucy许下的诺言:He would do anything he could for her to make sure of her happiness.Charles是贵族后代,但他憎恨那些欺压贫民、敛收重税的法国贵族的残忍行径,决意放弃将属于他的一大笔财产,隐姓埋名,来到英国过平民生活。后与Lucy相爱、结婚。从中学生领悟了爱情和幸福的深层含义。人们常说,爱情是自私的,而拥有真爱的人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危难之时,不惜自己的生命。这种质疑,使学生能对问题深入思考,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的功效。

一疑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这种质疑,不但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和突破的思维。如在讲“ask/tell/order/ ... sb. to do sth.”的用法时,我先让学生把“老师让我们早点来”译成英语,学生顺利译出“Our teacher asked us to come a little earlier”,接着我又让学生把“They aked to close the door.”译成汉语,学生将其错译为“他们要把门关上”。随后,我便问:“What’s the logical subject of the infinitive ‘to close’?”这个问题便引起发散思维,它使学生重新考虑非谓语动词逻辑主语的用法。

小疑大作,大疑小作。小疑大作,则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也能收到别人收不到的效果,它可以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质疑的好习惯,悟出“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的道理。大疑小作,是指有些问题头绪太多,学生感到不质疑不好,越质疑越糊涂。这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定势所致,这时,我们不但要以质疑的形式加以启发,还要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更大的疑问,以激起更加强烈的求知欲。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十三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消化内科;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84-02

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目前现状教材更新快,教法落后,效果不佳,也就是目前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好,临床工作水平低,面对实际工作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与以往“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所导致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有直接的关系[1]。

随着医学教育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严峻挑战。在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启发式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启发式教育模式是依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最终解决问题、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消化内科作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临床学科,主要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病理、临床、治疗、预后。与多学科疾病有广泛的联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

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消化内科教学质量,我们在大班教学中广泛应用了启发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启发式教学在消化系统大班额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步骤是:病案导入阶段精讲、启发提问阶段归纳讲评阶段听取反馈查漏补缺阶段[2]。整个教学是以病案为线索,教师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1 精心设计教学病案

根据消化内科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病案,老师要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和教学重点相关联,在病案导入过程中应以学生联想、师生互动教学为主,而不必在这个阶段得出答案,以便让学生充分发挥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奋点。

一般针对病案所提的问题,我们常常根据教学的重点对某一系列症状体征进行设问。如针对肝硬化病例,提出病人为何会出现脾大、腹水及上消化道出血等问题。

以病案的形式导入新课,提出新的知识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教学病案的设计必须要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重点突出、难点,能涵盖教学内容,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的。通过病案设计,提出将要解决的问题、方法。

2 精讲加启发式提问

如何讲好一节课,是老师们经常探讨的问题。一般来说主要采取的步骤为:老师精讲启发式提问解答病案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精讲,是要求老师抓住知识的纲,通过对知识点的强化,让学生增强记忆。可以用录音录像、实物图片、教学课件等进行教学。教师要讲得生动,点得到位,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点,给出学生学习的思路和问题。

启发提问,是教师在精讲之后应用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教师所提的问题,用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启发式提问的方法有:比较法、层层递进法、设疑吸引法、反诘法、发散联想法等,教师可根据课堂情况灵活运用。

2.1 比较提问法。主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准确理解所比较的疾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比较肝小叶与假小叶在形态上不同引出肝内血液循环混乱所导致的门静脉高压,其他如在消化性溃疡病案中胃溃疡病人出现上腹部疼痛,胃癌也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那么胃溃疡与胃癌如何区别,以精神症状为主的肝性脑病如何与精神病区别等。

2.2 层层递进法。这种提问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思维的连续性,通过逐层深入的提问题来使学生获得知识。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知识也得到巩固。如通过肝硬化肝性脑病病案精讲肝硬化导致肝内血液循环混乱时,让学生推出门静脉会产生高压。根据门静脉收纳静脉血的范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门静脉高压所产生的临床症状,严重时产生肝性脑病。

2.3 反诘提问法。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回答时,教师有时并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使学生在反问的启发下进一步开动脑筋,自觉纠正错误,得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出新问题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学风,培养深入钻研、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卓有成效。

2.4 发散提问法。这种是通过学生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各抒己见,使每个思维层次的学生都有平等的发言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提问方法[3]。消化内科教学中常常用于并发症的教学。如消化性溃疡进一步的加重会出现那些严重后果?肝硬化病情进一步加重会造成那些后果?学生便思维活跃,神情激动,跃跃欲试。在这类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要予以指导,尤其是对后进生和不善于表现的学生,对他们新颖独到的观点要及时肯定表扬,对他们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精确归纳讲评内容

经过前二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位置上去,剖析错漏,疏理学生认识的结果,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完整地概括病例问题的知识要点,公布病案所提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对知识点加深印象[4]。

4 虚心听取教学反馈意见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讲与导、导与问、问与学、学以用的过程中完成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单调局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消化内科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杨东平。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习的探讨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6):96-97

[2] 黄亚玲,郑孝清,金润铭,等。PBL教学模式探索。医学与社会,2008,18(6):56-57

最新范文

访问学者邀请信(优秀7篇)05-23

白色垃圾的解决方案【精选3篇】05-23

远足感受【精选5篇】05-23

整改通知(最新10篇)05-23

给朋友的爸爸生日祝福语(优秀15篇)05-23

猴年快乐经典祝福语(精彩9篇)05-23

致朋友的话(优秀15篇)05-23

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优秀15篇05-23

拔河比赛策划书【最新5篇】05-23

实施方案【最新14篇】05-23

149 36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