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强化训练 锻炼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精选6篇】

2024-10-17 09:15:54

这里是书包范文精心整编的锻炼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精选6篇】,让您更全面的了解心理素质强化训练的相关知识。

心理素质训练 1

(一)读谱、背谱训练的严谨是弹奏训练的重要基础

弹奏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弹奏训练中,学生应坚持不懈的进行读谱和背谱,并且要正确的记住琴谱,不能有一丝的马虎。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读谱概念,学生在读谱过程中一定要严谨,不能随意地机械的进行读谱。教师需要制定一定的规范,帮助学生改变以往不好的习惯,使学生正确的进行读谱、背谱。在读谱的时候还要引导学生理解琴谱,跟学生讲解琴谱的关键点,背诵琴谱的一些技巧等,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树立音乐思想。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背谱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读谱和背谱是弹奏的前提,若不能完成这项任务,弹奏就无法顺利进行。这也是钢琴演奏中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坚实、打牢固了,学生在以后的弹奏中才不会出现看谱、忘谱等现象。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严谨,只有对自己严谨,才能在以后的弹奏之路上走的更远。

(二)技术难关的突破训练教师是关键

如果说读谱、背谱是钢琴演奏的心脏,那么弹奏就是钢琴演奏的血液。弹奏技术的训练是很艰苦困难的,很多学生在刚开始练时一直感觉别扭,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应当鼓励和帮组每一个学生,解决弹奏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在弹奏中能够运用正确的弹奏方式,熟练的进行弹奏。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弹奏训练要求一定要严格,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奏习惯。学生在弹奏方面出现问题,应及时的和教师交流,教师应及时的解决,避免学生按照错误的方法训练下去。刻苦训练是每个学生应具有的素质,没有训练时间做基础,再好的天赋也不会成功。在这方面,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刻苦训练的能力,为以后钢琴弹奏打下基础。

(三)让音乐在音乐分析、处理教学中迁移

正确的认识音乐,是每个学生必备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部音乐作品进行分解,然后针对每个部分进行详解,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每一部作品的精妙之处。如何完成“教”到“学”的转化和迁移,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以把音乐作品分解后,进行弹奏教学,每一个部分都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总的来说,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在弹奏训练中发现音乐的艺术。弹奏训练中,技术课题的训练必须要严格、严谨,不能应付偷懒。

二、钢琴演奏教学中的心理素质训练

(一)采用差异性方法强化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强弱与自己的性格有关,有的是先天形成的,但也有通过后天努力来锻炼的,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素质是不一样的。在钢琴的教学中,钢琴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弱,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帮助他们锻炼心理素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差异也会导致学生行为的差异,钢琴教师只有通过差异法来进行锻炼,才会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在进行钢琴教课时,要鼓励学生在大家面前演奏,不要害怕,要多于孩子交流,要相信他们,也要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进行钢琴演奏,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和恐惧,也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及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形成一个稳定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正确的钢琴演奏观

正确的钢琴演奏观是练习好弹奏钢琴的基础,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学生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对其的弹奏效果有着机器重要的影响。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而培养正确的钢琴演奏观才是关键,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弹奏兴趣,目的就是让他有一个正确的钢琴弹奏观,是他能够在弹奏的过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全身心的投入到弹奏的过程中,这样才不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才不会压抑,才能够放开自我,这样的弹奏心理才是每个学生所需要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三)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一段完美的钢琴演奏需要钢琴演奏者有极强的心理素质。想在台上呈现完美的演奏,就需要钢琴演奏者在台下多加练习,才有可能做到。有技术没有极强的心理素质也是不行的,没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在台上演奏时就会出现紧张,恐惧等情绪,严重影响演奏,这就需要学生在台下多锻炼,多实践。抓住一切机会,登台演奏,锻炼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台下教师帮助克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演奏,可以适应任何的演奏环境,把演奏水平和心理素质同时提到提高。

三、结语

心理素质训练 2

关键词:感知特性;反应特性;操纵特性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48-2

机动车驾驶是一项特殊的工作。驾驶员的心理有着自身的活动规律,与驾驶行为有关的最重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平衡觉。视觉系统主要针对特定范围内的物体的明暗、形状、颜色、运动和远近深浅的感觉;听觉涉及对某种频率、波长和声速的反应;而平衡觉主要感知的是人体的位置变化和运动速度的变化。人体在进行直线或旋转运动是其速度的加快或减慢,以及的变化都会引起耳部前庭器官中的感觉器的兴奋产生平衡觉。运动觉是由于机械力作用于身体肌肉、肌腱和关节中的感受器而产生的。

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认识过程,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与驾驶有关的最重要的知觉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驾驶员的空间知觉是非常重要的,行车转弯,超车、会车等都要依靠它。人的空间知觉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驾车的空间知觉的形成,没有空间知觉就无法驾驶机动车辆。正确的驾驶空间知觉是驾驶员在驾驶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标准来反映时间,这些标准可能是自然界的某种周期性的现象,如太阳的升落,昼夜的更替等。也可能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规律的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等。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人常常有过高估计短时间间隔和过低估计长时间间隔的倾向。

人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叫运动知觉。其和运动速度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密切联系着。非常缓慢的运动我们很难感觉到它,但是极迅速的运动也同样不易被感知。驾驶员在估计车速时是根据他们以前行驶的经验来估算当时速度的。当减速时常低估他们的车速,而在加速时又常高估车速。这些特点必须引起驾驶员和学员的高度重视,因为它对安全影响很大。经过特殊的训练以后,对于某种刺激信号的单纯反应时间可以减少。对于同一刺激信号人的手与脚做出的反应时间是不同的。曾做过这样的试验,使若干名驾驶员坐在静止不动的驾驶室里,约定当前方指示灯亮时被试者立即转动方向盘或踩制动踏板。试验结果为手操作反应时间为0.23s,脚为0.44s,相差约0.21s。

机动车实际行驶中对驾驶员感觉器官有影响的外界信息很多,驾驶员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不能只用单纯反应时间的长短来衡量驾驶员的反应能力,还必须考虑到判断过程。即对某一特定事物,先予识别,随即判断如何反应,再加上单纯反应时间,这就是选择反应时间。驾驶员所需的反应时间一般均为选择反应时间。以制动反应为例:当驾驶员发现(感觉)危险情况(或制动信号)后,经过辨别、判断、并决定采取制动措施(抉择),然后将脚移动到制动踏板上(做出反应)。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就是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1)刺激种类的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对声音刺激的反应比对光刺激和接触刺激反应快。

(2)反应时间随着反应运动系的种类而异,手的反应比脚的反应快。

(3)刺激反应的时间还随着刺激性质的差别有所不同。

(4)反应时间随着刺激的强弱不同而异。

(5)反应时间还因反应者的年龄、性别而异,儿童、老年人、妇女的反应时间一般比较长。

驾驶员根据车辆行驶情况、道路上的行人、交通信号、标志、指示、道路线形和路面状况等不断的刺激人的感觉器官,通过观察和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操作,保证安全行驶。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在正确的知识引导下,进行正规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并要严格保证练习时间,才能保证训练质量和驾驶技能的形成。

一个优秀的驾驶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即坚定的事业心,沉静的性格和气质,高尚的情操,良好职业道德,正确的审美观念,严格的法制观念,以及健康的体质,熟练的操作技术,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驾驶经验。所以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驾驶心理行为是一种动态结构。它可以通过客体和主体进行调节,但更重要的是驾驶员的自我调节。为此我们必须认识其规律,在做好心理训练的基础上加强自我训练,才能逐步完善自己,提高行车本领和驾驶适应性。

驾驶心理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学员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实施训练,以促使学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机能,所以心理训练实际上也就是对人脑进行有目的的系统训练,目的在于使学员在特定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适应驾驶技术训练,并在复杂的交通条件下充分发挥驾驶技术,确保行车安全,出色完成任务。

驾驶员心理训练要针对机动车驾驶的特点,安全行车的规律,培养驾驶员的心理稳定性,提高安全行车的心理素质,保持最佳安全行车状态。

驾驶员的心理训练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而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在心理训练过程中,要求驾驶员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自觉的学习、思考和练习。使他们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各种心理训练方法,用以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学员从开始训练到独自驾车的过程中,教员在确定他们的心理训练的方法、内容与要求时,要根据不同学员的心理状态,有区别的加大难度,在训练过程中,不要急于抢进度,要力争使每名学员都能扎实掌握训练内容。在坚持统一安排的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对待。有目的的使学员在接近实际行驶的条件下进行训练。它的气氛不同于一般训练,它能使学员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学员的观察、判断和掌握操纵动作的能力。训练中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的措施,而且还能提高学员心理状态的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加强学员的注意稳定性,提高干扰能力,将注意力集中到交通情况下,对交通信息做出迅速反应,确保行车安全。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保持积极的情绪和轻松愉快的心境,否则效果不佳。

现代交通繁忙、紧张、复杂,为此必须对驾驶员的适应紧张、复杂、特殊的交通状况的心理训练时有重要的认识,而且在训练中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在驾驶训练时,学员的机体,心理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中,其情绪是十分活跃和复杂的。积极的情绪对驾驶员的训练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却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我们要对不良情绪进行理智调节,承认不良情绪的存在,正视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心理上不要有畏惧。分析产生的原因,通过理智分析,不良情绪也会得到缓解。而且要寻求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来发泄它,如谈心,转移注意力等。道路上交通信息虽然千变万化,但是,都有规律可循。对交通状态的感知能力,要及时、正确地感知到危及行车安全的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恰当的操作。

确立安全的驾驶意识是开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问题。有了安全驾驶的信心,才能够激励驾驶员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强调安全驾驶意识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经常性思想教育和思想工作使学员具备安全驾驶的信心,激励他们对训练、对驾驶、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积极性。使他们在驾驶过程中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心理素质训练 3

论文摘要: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运动完成的质量和能否取得比赛的好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田径运动训练时,既要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又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一、身体素质的训练

1.力量素质训练。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跑、跳、投等运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好,必然地对身体控制能力强、关节的稳定性好,在运动过程中疲劳出现得较晚,可以大量减少损伤的发生,因此它在预防运动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短跑、跳远及跨栏运动中易发生股后肌群拉伤,这主要是由于股后群肌肉力量本身就很弱而在训练中常常又得不到到重视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大股后群肌肉的力量训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股后群肌肉损伤。

2.平衡能力训练。机体的平衡主要是由前庭分析器来控制,如机体的位移、起伏、旋转、加速及空间位置等。而肢体的平衡则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来控制,如完成动作过程中肢体的位置的控制;跑步时虽然路不平整,但也不会摔倒,也会扭伤踝关节,这正是由于本体感受器的精确控制。但是在受伤特别是关节或肌健受伤后,由于一些解剖关系发生改变,如组织的撕裂、破坏本体感受器装置及其功能也会被坏,从而失去了对肢体位置的精确控制,极易造成再次损伤,而这一环节易忽视,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平衡能力的训练,一旦出现损伤,除了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一定还要进行平衡能力恢复的训练。

3.耐力素质训练。田径运动损伤中慢性损伤和劳损最为多见,尤其是中长距离项目更要注意。有的损伤虽然不至于让运动员停止训练,但正由于大多数运动员都在此种情况下坚持训练,所以在长期训练积累后会出现难以痊愈的慢性损伤和劳损。中长跑时因膝关节长时间反复曲伸,髂胫束因此而来回地前后滑动,与股骨外髁之间反复磨擦,易导致膝外侧疼痛征候群等,还会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甚至骨折;马拉松运动员常发生膝外侧疼痛综合征,胫前肌腱鞘炎及足趾挤压伤。现代研究表明,系统地关节和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对减少这些损伤非常有效。在耐力训练的结束期还会出现的肌肉酸痛、僵硬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疲劳提高了肌肉感受系统(肌梭)兴奋性,从而使被劳损的肌群处于较长时间酸痛或僵硬状态,这种僵硬如不能及时的消除,就可逐渐积累发展成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因此,在每次耐力训练的结束期应做一些调整活动以放松肌肉,如:提踵、转体走、放松摆臂、踢腿等使心跳、呼吸趋于平静,使血液向全身分散,这对预防慢性运动损伤大有裨益。

4.灵敏和协调性训练。灵敏、协调素质都是较复杂的运动素质,是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的完善和神经过程灵活性是完成运动技能,动作协调稳定而且高度自动化,在活动中表现为灵活而省力。在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时,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来适应新的条件。这就要求神经中枢的机能活动性和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迅速对情况作出判断,当机立断地完成新的动作。在田径运动中,上肢和下肢的不协调、主动肌和被动肌的不协调、呼吸和用力不协调及人体和器械不协调等都是造成肌肉拉伤的重要原因。灵敏和协调性的改善可提高应激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例如,在跳远、跳高、撑杆跳等项目落地过程中,虽出现不正常的落地姿势,但如果灵敏协调性较好,可以很快调整过来,以安全的姿势落地。

5.柔韧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是预防田径运动损伤的重要素质。柔韧性包括关节活动的幅度及跨关节的肌肉、韧带、肌腱、皮肤的伸展性。关节活动幅度小,肌肉伸展性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柔韧性练习,可以提高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的协调性及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从而减少运动损伤。柔韧素质训练一定要动静结合,如果静力练习时间过长,被拉长的韧带、肌肉恢复时间又不足,不仅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引起关节松脱或肌肉松弛,因此,在柔韧练习中必须要辅以摆腿、踢腿等动力性练习。此外,在平时训练中柔韧和力量一定要结合进行,尤其是在力量训练之后更应采用专门的牵拉练习来帮助肌肉疲劳的恢复。

二、心理素质训练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3.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4.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丽萍,吕金江。重视高校体育课田径教学[j].楚雄师范学 院学报,2006,(3).

[2] 李雪峰。素质教育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运用[j].运城学院学 报,2007,(2).

心理素质训练 4

军人职业的高风险和军事活动的高压力使军人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但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不仅使得人们容易忽视他们心理素质的质量与训练,武警官兵本身也会忽视自己内心活动。近年来,武警官兵的心理素质问题日渐严重。本文将就基层武警官兵的心理现状及对其心理训练的加强做介绍。

一、武警基层官兵心理素质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军队建设的加强,对官兵的硬性要求逐年提高,武警官兵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兵种,他们不仅像普通官兵一样有执勤的责任,他们还要协同解放军作战,执行反恐等艰巨的任务。任务的严重使官兵精神高度紧张。因此,他们需要有较高的心理要求。此外,武警部队长期驻扎在边远地区信息闭塞,且近年来大对数子弟兵均为独生子女,部队生活的艰苦,加上缺少倾诉对象,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建设高科技军队的提出,使得军队建设向着复杂性,突然性,艰巨性发展,不仅要去子弟兵有硬性的身体素质,还需要他们掌握现代军队作战的高科技,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一转折,不仅会影响我们军队战斗力的发挥,还会非常可能产生一大批在过度时期因不能正确处理这一压力而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的武警基层官兵。因此,武警基层官兵的心理素质训练,是现代军队建设必须抓好的重要方面。

二、武警部队基层官兵的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素质是部队武警战斗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心理行为训练的探索是提高武警官兵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部队为了培养锻造官兵过硬的心理素质,首先应开展坚持以官兵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为主的方法即部队对官兵心理素质训练起到一个开头的作用,然后让官兵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开展心理行为训练。

心理素质训练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武警基层官兵的心理自信。

干部要让基层干警提高心理自信。引导基层官兵正确处理心理战。此外,官兵应丰富自我,用经验充实自己,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必胜的信心。

(二)增强武警基层官兵心理承受力。

1.培养官兵学会承受当下和平时期与战争年代的心理冲击。如今,官兵所处的环境相对稳定,但战争是残酷的,因此,部队应开展军事模拟或实战,让官兵消除和平兵时期养成的战争思想。

2.培养官兵远离亲人的心理承受力。当今官兵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形成了对父母的依赖性,在部队。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容易产生不适应心理,因此要让他们正确处理好这种心理落差与思念。此外干部应主动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感受到部队的温暖,同时意识到武警这一职业是对祖国和人民的保护。

3.培养武警官兵承受当下提出的高技术作战的心理承受力。高技术作战无疑是残酷与复杂的,高技术作战实则为心里战,它会给参战人员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心理战不单是单纯的军队作战,而是指向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战争范围甚至涉及全体民众,因此要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他们处理各种因素的心理素质。

4.承受战争时的心理冲击。社会只是相对的公平,这一点对武警基层官兵更如此。战场上存在生死拼杀与名利角逐甚至还存在着歌舞生平的现象,因此官兵极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意志消沉现象,因此通过素质教育加强引导,让官兵从本质上认清这一职业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责。其次,党和政府要解决好官兵的后顾之忧,提高基层官兵待遇。是军人感到社会对他们的重视,同时让他们打消心中的顾虑,更好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三)通过平时开展一些冒险训练,提高官兵心理素质。

进行一些高技术实战,设置近似战场的环境,使官兵锻炼耐饥,恐怖,负伤以及被捕的处理能力。提高应对未来战争的心理承受力,使其在真正战斗中临危不惧。

三、开展心理调控训练。

武警这一职业意味着艰苦,奉献,因此更需要他们顽强的意志力。战场使官兵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再加上各种突发情况的产生,很容易产生心理崩溃。因此,坚强的意志力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而意志力的来源是平时的养成,因此部队不应培养和平兵,而应加强军事训练,使基层形成坚强的意志力。

心理素质训练 5

实战心理落差的主要原因是“训练环境”与“作战环境”的巨大反差。

平时我们训练的时候,多数是在相对平静的心态下应用我们的技击战术。虽然我们也会在训练过程中有猛烈的动作,响亮的喊杀声,有的也负过伤,流过血,但是也许大家没有注意,这些动作的完成,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是善意的,良性的,有心理准备的。训练的环境都是和谐的,而且都是在无伤情况下进行训练的。这些因素与我们实战时相差甚远,有些还恰恰相反。在充满恶意、凶猛的进攻和喊叫声的实战中,由于缺乏在这种环境下的必要练习,往往会出现大脑“短路”,脑海中一片空白,平日里苦练的技击战术,在此时此刻不知到哪里逍遥自在去了。

技击战术应用顺畅须进行专项情景训练。

要想保证我们学习掌握的技击战术在实战中顺畅的应用,必须进行“情景训练”。这里的情景训练是指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基础上,训练环境应尽量贴近实战,包括进攻时动作的突然性,喊叫的恶意性,集动作的速度、力度及防御者心理上的无准备性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训练方式。长时间进行情景训练的受训者,在面临突然、恶性、凶猛的实战环境时,他们不会再忘记所掌握的技击战术,相反,这种环境对他们来说是熟悉的,作出的反应也必将是快速的,自然的。

专项情景训练应侧重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要素,是指在技击实战中,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和各种行为表现。我们知道,昂扬的斗志,振奋的精神面貌,可以提高格斗者的反应速度与知觉的敏锐性,战术思维的敏捷性及有效性,以及技术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可以使身体发挥出巨大的潜能,相反,胆怯、恐惧、过度紧张、激动、情绪消极等,则会使格斗者动作反应能力下降,准确性和协调性大受影响,战术思维贫乏。凡此种种,会使其技术水平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心灵的碰撞。尤其是面对凶残的敌人,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可能在搏斗前就已先输过半。要加强格斗者的心理素质,情景训练中就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心理素质训练 6

关键词:青少年; 田径运动员; 心理素质; 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54-001

现代体育竞赛,不仅是体力和技术的竞争,同时也是心理的竞争。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都是在激烈竞争条件下进行的,为取得好成绩,仅仅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和掌握先进运动技术及应用,忽略心理训练,则不会获得理想成绩,尤其是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正值青春发育期,拥有独特心理、生理特征,为更好的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 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教练员对心理训练重要性、方法认识不够

大多数的教练员认为心理训练很重要,一部分教练员对心理训练重要性认识一般。虽然一些教练员对心理训练具有一定的重视,但对心理训练的概念理解的相对模糊,并且一些教练员对具体的心理训练的方法不是很了解,反映出了现在一些教练员在心理训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十分匮乏。

2.教练员的心理训练缺乏系统性

较少的教练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训练,大部分教练只是偶尔运用肢体或言语为运动员加压,也没有具体的目的性。心理训练缺乏系统性,必然会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大部分运动员都表示,比赛成绩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由于平时没有系统性的心理训练,所以出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是好,从而影响了正常发挥。

3.教练将心理训练与思想政治工作相混淆

有些教练认为赛前心理准备及赛中心理调控,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准备和调控,很多教练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调节、心理训练的方法相混淆,他们所认为的心理调节及心理训练仅仅是让运动员提高思想觉悟,或者在语气语调方面对其进行调节,没有应用正确的心理调节或心理训练方法。

4.教练不了解队员心理特点,心理调控效果不理想

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心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使运动员学会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便适应训练、比赛的要求。

二、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作用

1.心理训练能提高控制心理活动的水平

田径运动员在心理调节水平太低时,较难对生理活动和技术动作进行有效的调节、控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水平。

2.心理训练能培养运动员积极的心理

心理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运动员在时间、地点、对手等客观条件不同的各种比赛中,都能使积极的心理活动占优势,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3.心理训练能消除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运动员的心理障碍,尤其是过度紧张,对比赛十分有害,运动员可能会产生机能性紊乱,内脏器官、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机能都会相应地发生失调变化,完全阻碍了运动员的正常发挥。

三、适合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心理调节方法

1.自信心训练法

首先,要帮助运动员设置合理的训练比赛目标,让运动员经常体验到实现目标后的成功感受。其次,教练应多使用积极、肯定的语言,表扬为主,同时激励运动员,让运动员增加最佳比赛情景的回忆。

2.模拟训练法

引起运动员过度紧张情绪大多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因此赛前除了减少运动员对比赛的压力外,可以使用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法是模拟相似的比赛条件下进行的心理训练方法。模拟训练法对解除运动员的紧张情绪,提高抗干扰能力很有益处,主要以模拟比赛气候环境条件和观众噪音条件为主。

3.放松训练法

田径运动员经常由于身体的紧张而导致比赛失败。因此,教会运动员如何通过放松训练法缓解压力十分重要。放松训练法可以通过一定的暗示语、表象、音乐等方式,使运动员集中注意力,调整呼吸,逐渐获得肌肉的充分放松,能够调节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缓解其紧张情绪,增加大脑对全身的控制支配能力。

4.集中注意力训练法

田径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高度的集中注意能力来提高抗外界干扰,缓解心理紧张。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干扰而分散注意力。

5.意志力训练法

意志力训练法主要有:加强目的性教育;严格实施训练计划,不能讨价还价;在疲劳的情况下坚持完成新的任务;在酷暑天、下雨天等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坚持训练等。

6.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是让运动员有目的、有意识地在头脑中重现已经形成的表象,从而提高巩固所获得的技术水平,或者用来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由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心理不稳定,运动技能的形成也相对不稳定性,容易失误或做错动作,利用表象训练法可以使运动员在头脑中记住正确的技术动作,在实施时按照头脑中的印象完成动作,达到巩固技术动作的目的。

教练员应该重视心理训练,从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提高、控制运动员适宜的心理活动水平,使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得到充分发挥,以适应田径训练比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龙。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赤峰学院学报,2005,21(2),48-49.

最新范文

保护环境的内容范文【优秀14篇】10-17

庄辛说楚襄王范文【精选9篇】10-17

投标保密承诺书最新25篇10-17

三峡之秋阅读题答案(5篇)10-17

乒乓球比赛策划书(精选21篇)10-17

父亲节给老公的祝福语优秀2篇10-17

喀纳斯湖10-17

六年级学生的评语【优秀4篇】10-17

个人承诺书【优秀13篇】10-17

荣誉证书最新14篇10-17

149 356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