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课文 秉笔直书课文主要内容(优秀8篇)

2024-04-23 22:40:42

《秉笔直书》是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枫帮助大家分享的8篇秉笔直书课文的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秉笔直书课文 篇一

【关键词】预习指导;摘抄知识要点;划分层次阅读;精心设计训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认为,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语文预习方法的指导。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在课堂上留有其展示的舞台,这是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摘抄知识要点,激发阅读兴趣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二、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阅读“导读”。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读、思、圈、画。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这学期,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质疑。在布置每一篇课文的预习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提一两个问题,写在纸张上并在课堂上交流。在课堂上的高度重视,培养了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同时也让我知道,老师的教学设计是死的,而学生的学习中的问题才是学生感兴趣的。

三、划分层次阅读,培养自读能力

叶老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读通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带着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秉笔直书》一文,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几位太史有什么共同点?他们为什么能做到秉笔直书?”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3.精妙处多读。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像草原的美景图,直至成诵。

4.总结评价。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声情并茂者,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四、围绕预习重点,精心设计训练

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效益。

例如,《草帽计》一文,在“预习”中指出:查字典弄清“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意思,把课文中表现贺龙神机妙算的地方画下来。这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围绕这一预习重点,可以设计以下训练:

1.草帽计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重点词语回答。初步理解“神机妙算”的意思。

2.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至此师生共同归纳贺龙“神机妙算”的表现:知己知彼,临危不乱。这样设计训练,把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主体的位置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的来说,学生要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就得掌握自学的方法,特别是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能力要提高就是要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听讲,如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更能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对智力的开发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9年2月

[2]《加强小学课前预习》杨辉《校本研修与教学发展》2010.4

秉笔直书课文 篇二

一、《〈史记〉选读》教学现状分析

《〈史记〉选读》内容多,容量大,难度高。比如按照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讲《高祖本纪》要近两周才能学完,所以如何讲好这本选修教材困扰着很多教师。

1不顾体系,删减篇目

《〈史记〉选读》分八个专题共18篇课文(其中《报任安书》存目,第七、八专题是《史记》影响与研究的参考选题、活动建议等内容),一般来说,有的学校会在前六个专题选择一些课文,选学如《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管仲列传》《屈原列传》《项羽本纪》《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和《淮阴侯列传》这些传记类的文章,而《河渠书》《六国年表》基本不会让学生看和学,至于第七、八专题的内容基本一字不谈。于是学生眼里多是单篇的文言文,不会对《史记》这一纪传体通史的体系有全面的掌握,不能较好感受《史记》历史方面的价值,缺少整体上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也难有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更谈不上增强对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感悟了。

2重视实用,功利性强

《〈史记〉选读》中所选课文多是《史记》的代表性篇目,从历史角度和文学角度赏析都很有意义。但是我们的教学往往把其当成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文本,以讲读重点句甚至逐字逐句分析推敲为主。学生本来对文言文就有厌烦惧怕情感,而旷日持久地进行文言文学习,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会弱化,学习效率自然不高。教学中,教师较少注意课文的人文性和作者的写作艺术的挖掘,《史记》中的思想艺术与人生价值观等教育目标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落实;学生的性情、情趣无法陶冶,文化品味与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以及勇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不会养成。如此教学纯粹为高考施教,背离素质教育的要义。

可见,《〈史记〉选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不明背景、缺少衔接、学习目标单一的单篇文章讲读教学难有效率可言。

二、文史兼顾,推进语文素养提升

《〈史记〉选读》教材的编者希望学生“舒展宏伟的历史画卷,登上文史经典的殿堂”。因此,抓住《史记》史传特点,透彻地研究教材体例,从“史学”与“文学”的角度扣住每一专题学习目标非常必要。

1以史为鉴,抓住教材人文性施教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其实《〈史记〉选读》学习的一个重点是在人世兴衰、世事无常中获得人生感悟,获得人文滋养。

前六个专题是教学重点。在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的学习中,我们能够明白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与原因,获悉司马迁忍辱著书的过程,掌握了《史记》的规模、体例与创作宗旨。就司马迁其人来说,我们能够感受其忍辱含垢、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的积极进取,勇于批判暴政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情怀,立志高远追求远大和义不受辱的人格尊严。如此,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也会对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所感染。

学习“《史记》的史家传统”,可以让学生在“不虚美、不隐恶”的春秋笔法学习中感受“秉笔直书”精神的可贵,坚持真理的崇高;学习“《史记》的理想人格”,可以了解孔子、管仲、屈原等人物的生平事迹,在他们的行为、做法的动机和思想品味中感受他们的品格精神,在对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弘扬的自觉性中获得人格培塑。当然在人物刻画与叙事艺术的专题学习中,我们不仅能够学习活灵活现、神情毕露的人物刻画法、叙事方法婉转多变的写作方法,更能通过人物的利益立场、处世习惯、智慧和能力学习感受人物的胸襟气魄,感受作者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获得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的提升。

如此,《〈史记〉选读》学习要宣扬人文性,注意人文情怀的挖掘。如《魏公子列传》中侯嬴、《刺客列传》中田光与樊於期的自杀都有值得深入探讨的人文价值,将这样的生死观与司马迁自身遭遇形成的生死观联系探讨,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与人文素养提升意义非凡。

2生态教学,突出学生语文能力提升

语文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史记〉选读》教学活动重视人文、重视学生思想品质提升,也要着力提升他们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我们有效组织与引导,让学生主动积累、丰富文言知识,获得理解运用能力。

合理组织教学,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太史公自序》《鲁周公世家》等课文,教材中提供了译文,可以让学生参照译文自主和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只要引导他们注意重点词语的落实、特殊句式的分析辨别、常规翻译方法的运用即可。推进学生自读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文言学习的效果应该比较理想。

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活动探究课堂。如《淮阴侯列传》学习中,学生对韩信是不是真谋反被诛理解不透。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易中天的“韩信的功过是非”的片段,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路之后能从宏大的历史政治背景中去看待这样的问题,从而对韩信谋反这个问题有个性化的认识。

加强知识梳理,有效掌握文言知识。《〈史记〉选读》不能像文言文必修课那样一句句直译讲授,何况《史记》中有些微言大义是需要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明白其真意的。我们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去读、去译,学生只要能够抓住大意,也就可以了。但是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整理重要的字词,提高自我整理和识记理解的能力,夯实文言文基本功。

另外,内引外联,将《〈史记〉选读》与文学鉴赏、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将《史记》写人叙事的方法、情感表现技法活学活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教育是人的教育。《〈史记〉选读》教学中,只要让学生感受“史”的人文情怀,“文”的技法高妙,必定能提高学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思想和艺术魅力的能力,获得研读古代文化经典的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为青海师范大学2012级教育硕士)

秉笔直书课文 篇三

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也是如今众多孩子在课堂听课与学习中的一个缩影。很显然的,场景中的学生不能养成课堂认真倾听的习惯,因此,对同伴的朗读评价就说不出个所以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就茫然不知。如此下去,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就难,甚至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

我们知道,人的成功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而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习惯,等等。近年来,国内外已从只强调智力因素的作用转到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据资料表明,大部分人的智力都是相差不大的,关键在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发展。有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公式:一个人的成功=智力(智商)+非智力因素(情商)。由此可以看出,习惯,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从叶老的教育思想,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习惯的养成是具体而且是细微的,需要我们从小处着眼,从细枝末节抓起。

首先,我们可以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按学年分布安排实施,循序渐进。就低年级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课前准备好学具,并放置在一定的位置上;课内养成乐于倾听、正确的读、写姿态,善于思考与发言等习惯;课后记清家庭作业并做好,整理好学习用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从一招一式、一点一滴抓起。例如:课堂的倾听。一年级的新生,从幼儿园步入一年级,他们特别好动,且上课时间从原本的15分钟增加到25分钟,学生总会坐不住,经常会做小动作、讲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用一些方法——表扬激励、比赛形式、游戏形式、动手操作等,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让学生适应小学课堂学习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又如做作业,除了引导学生握笔与坐姿正确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与恒心,引导学生专注,纠正学生边做边玩的坏习惯,特别是课堂作业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全体同学,对专注做作业的同学让他进行演示,让学生从示范中得到启迪。

其次,以榜样的引领,带着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榜样,首当其充应该是同学。同学之间习相近,善于模仿,他们之间善于观察,易于彼此学习。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学生中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有着特别良好习惯的同学,展示他们在良好习惯中的收获,并进行介绍,而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这些有着各方面良好习惯的同学合作学习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模仿。同时再让在智力上和非智力因素上有良好习惯的同学进行介绍经验,教师进行激励,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从而激发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的动机,拓展榜样的示范作用。再则,教师要成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典范。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更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常常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习惯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课外阅读,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设置每日一读时间,给予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文字兼美的文章,并谈自己的感悟,甚至说自己的读书体会,把学生引进书海中遨游,感受阅读带给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在钦佩中也情不自禁地步入书海,养成读书习惯。

最后,充分利用资源——家长及其各学科老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很清楚,学生除了在校,其余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家。可以说,学生幼小的时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到了小学阶段,家长该是学生的第二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同时,也是督促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与家长相互沟通、交流,并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校与在家的学习行为习惯,针对各学生薄弱的习惯,商讨出计划,协同一致,形成合理的齐抓共管。例如,家庭作业习惯,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不受任何干扰,更不许在作业时玩任何东西,直至把每一课作业完成,收拾好学习用具,再玩。让他们能做到:学,做到投入专注;玩,就玩得开心!

秉笔直书课文 篇四

一、以课内为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运用语言文学的自身魅力,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品”语文

教材中选择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很多的课文如果单靠课堂教学的反复诵读、分析讲解,不去了解作家作者的创作背景,通读名著名篇,赏析对比类似文章,就很难真正去体会语言文字的真、善、美。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我反复翻阅《三国演义》,罗列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年龄、身份对比表,一个是47岁的刘皇叔、镇东将军;一个是27岁的一介草民、书生,然后据表提问学生他们俩到底是谁应该对谁恭敬呢?学生立刻体会到刘备渴求贤才的“诚心诚意”。在理解之后相机补充正是因为刘备的礼贤下士,所以他的身边才聚集了众多文臣武将助他完成霸业,才成就了关羽“千里走单骑”的一段英雄佳话。此时,学生被这些历史人物和故事深深地吸引,他们不仅对刘备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去一睹那史诗般的三国风云。

2.提升授课教师的文学修养,精心组织教学语言,感染学生“爱”阅读

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淀,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会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在教学生普遍感到晦涩难懂的古典诗词时,我会运用诗一样的语言去介绍作家作者,带领学生走进美好的诗歌意境。如我在教学《峨眉山月歌》时这样导入:“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的作者――李白。”在这样诗一般的语言中,带领学生走进这首诗歌。在学完整首诗歌之后,再与学生探讨课前导入的那段话,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这样评价他,课后请学生读李白的诗歌,查阅他的生平,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去积累李白其他诗歌的兴趣。

二、以课外为面,引导学生科学阅读

1.以课本为延伸的课外阅读

很多教材中的课文只撷取了一些名篇名著的片段,或是某位名家的一篇佳作,或是介绍名胜古迹的只言片语。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形成科学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可以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

A.神话历史故事

苏教版教材中选入了很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的课文,在学习之后我们可以推荐学生去阅读相关书籍。如: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从这部鸿篇巨制中感受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学习《嫦娥奔月》《开天辟地》,可以阅读《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等中国神话故事,感受远古先民寄予的美好愿望。

B.名人名著名篇

苏教版收录的名人佳作之后还编录了介绍作家事迹和著作的“作家卡片”,我们可以据此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名著名篇。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教学《海伦・凯勒》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阅读名家的名著名篇,感悟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

C.科普文化探险

苏教版教材中还收录了与科普相关的一些课文,如《神奇的克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也收录了《埃及的金字塔》《莫高窟》等这些介绍名胜古迹的文章,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事先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情感。

2.推荐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书目

在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课外书籍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根据自身的爱好和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相应书籍进行阅读。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故事性较强的书和经典绘本;推荐高年级学生阅读中外名著,通读《论语》,尝试小古文的阅读,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杨红樱、秦文君等反映学生校园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中主人公的经历与学生生活相近,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在诙谐幽默的语言中学会成长。

三、以榜样为范,激励学生广泛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课堂阅读的指导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展示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从中精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遇到极富教育意义的故事,可以拿出来和学生一起分享,与他们畅谈读书感受,在交流互动中达到育人怡情的目的。在课外阅读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让这些阅读面广的班级“小博士”经常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体会,展示优秀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给予他们较高的评价。于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广泛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我们有责任带领学生广泛阅读、博览群书,为“厚积薄发”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在书海中徜徉,在书香中幸福成长,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秉笔直书课文 篇五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这些问题。

一、知其人

我们在做诗歌类鉴赏题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去阅读诗歌本身,而是去了解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从而有助于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比如对于苏轼,要知道他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谪,人生处于低谷,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依然以一种旷达之心面对人世界的苦难,这种精神自然流露在他的词作如《定风波》《念奴娇》等中。所以说知人论世是学习文本的前提。

学习《史记》亦是如此。司马迁对自己的介绍就是教材的第一篇《太史公自序》,在《史记》中,它其实是最后一篇,教材编者把它放在第一篇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知人论世。内容大体如下:《太史公自序》原文由五部分组成:一、叙述司马氏的家世谱系;二、全文转录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三、记叙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遗训的情景;四、通过与壶遂对话,说明自己写《史记》的目的;五、叙述自己忍辱著书的过程和《史记》的规模、体例,阐述每篇的写作宗旨。

课文选的是一、三、四的全部和第五点的部分内容,主要是突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司马迁叙述家世谱系、描写接受父亲临终遗训的情景,表明修史乃是家族传统赋予自己的使命,是时代的要求,暗示自己要以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来写《史记》,这也正是《史记》被称为“实录”的内在原因之一。与壶遂的对话,更是直接宣告自己写《史记》就是要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达王事”,借写史表达自己的”一家之言”。所选章节还或明或暗地交代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内外条件:彼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对文化的重视,先人遗风的影响,自己的求学和两次壮游的经历等等。

二、赏美文

老师在教文言文和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仅仅把文言文当作文言写就的文章来教和学,只要了解一些文言现象就万事大吉了,这种做法肯定是错误的。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诘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史记》语言多是单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纠正艰涩古奥文风时,都要标举《史记》,把它视为古文的典范。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开始运用,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显示人物性格,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史记》的痕迹。同时,古代作家还从写法上探讨《史记》与小说的关系,得出了许多精辟的结论。

比如教材的第五个专题:《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项羽本纪》中垓下自刎这个情节中一个“笑”字,把项羽的内心状态和性格特点都充分展现出来了。所以学习《史记》不仅是在学历史和文言文,而且是在和美文对话,与司马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三、晓知识

《史记》是文言,要想解决看懂的问题依然要一些文言知识的积累。苏教版《史记》选修教材是安排在高二下学期,是在五本必修教材学完之后才开设的,学生这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在教材上也有对各种文言现象的概述,不过,应继续做好文言知识的积累工作。

对于语文这一门特殊的学科而言,背诵是必需的,优美的语句、经典的名句、好的素材,尤其是文言文的背诵则是必须的。背诵的实质是理解的输入,同时长期的背诵也会起到“水滴石穿”的效果。

当然,《史记》的学习方法浩如烟海,笔者在此所列举之方法,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希望对学生学习《史记》稍有帮助。

秉笔直书课文 篇六

大凡能识字阅读的人,一生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阅读文史的,文史可能也是与读者最有缘分的一种文学载体了。人生识字糊涂始,涉世认知读文史,每个人都被文史潜移默化着。因为文史里涵载着丰富的世情史事文化,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生活的印证,认知的积累和经验的鉴照。

中国的书籍报刊从来不缺乏文史,也不缺乏文史方面的读者。文史栏目、文史知识类稿从来就是报刊杂志的美味餐肴,成为读者饱眼福的精神食粮。

人生经验,在读书识字之初,并不懂得什么文史概念。其实在小学、中学语文课本里,我们已经阅读文史课文了。懂得自学阅读的时候,我曾经手不释卷的旧启蒙书《幼学琼林》,其实就是一本很好的文史载体,它把许多历史典故浓缩在韵文之中,给人以史事典故知识的教益。此后,日益涉猎古人笔记体著作,诸如唐代《大唐新语》、《封氏闻见记》,宋代《梦溪笔谈》、《邵氏闻见录》、《容斋随笔》、《太平广记》、《桂海虞衡志》,明人的《五杂俎》、《七修类稿》,清人的《檐暴杂记》等博杂之卷,都可归入文史范畴。正是从这些文史类书中,让我顿开茅塞,拓宽视野,丰富了自己的感知世界,恍如山野之人走出偏僻而游历于朗朗乾坤。

文史犹如苍苍莽莽的原野,广袤无垠的世界。我曾经在这无边无际的原野上跋涉,在一种精神境界里旅游。每当思绪潜入文史的字里行间,便可以穿越历史时空,游进唐朝,游历古代和现代。文史里有着太多的精彩,太多的悲壮,太多的痛切,太多的浩歌,太多的智慧,太多的反思,太多的借鉴,太多的哲理,太多的世态人情。读文史有时进入阳光明媚的野地,有时进入鲜花灿烂的春境,有时进入严寒冰封的地带,有时进入泥沼渊薮里,有时进入深山河谷中,有时进入峰回路转的世界。由于生活在这个世界,由于需要增长知识,浸濡人生的文化涵养,我在不停地跋涉文史的莽原。

文史,是文字与史事的结合体,是用文学技巧来描写世情史实,展示人类世界纷繁复杂的因果事件,总结成败得失、兴衰荣辱的经验教训,文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文史的天空广阔无垠,涵盖着无穷无尽的春秋岁月,也涵盖着无 ,边无际的感知世界。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史书,但也是―部文史范本,当中生动的人物列传,表现了文史的特性和境界。甚至此后中国文化脱胎出来的文史体裁,都受到司马迁的孕育和影响。

中国文化发展到鼎盛的唐宋时代,文史体裁已成为大量作家活跃运用的写作文体,产生了卷轶浩繁、琳琅满目的文史类著作。遗憾的是,文史历来却被视为杂书、闲书一类装饰案头的东西,或者成为钱钟书那样的学者型阅读研究的对象。文史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中华民族曾经是―个重视文史说教的民族,故产生了许多写作文史书籍和作品的先贤。他们写作的目的,就是总结史享用以“警世”,他们用心良苦确实对中华民族道德规范产生巨大影响。为此目的,他们秉笔直书,有的“白刃临而不变”,有的“权凶怒而不改”,有的“宰相祈而不得”,有的“雷电震其几而不动容’。

历史在延伸,时代在发展,文史也在宇宙空间里不断繁生浓枝密叶在历史延伸的轴线上堆积折戟沉沙。我深知文史莽原过于浩瀚广阔,永远走不到尽头,但是,却不肯停下跋涉的脚步。

秉笔直书课文 篇七

《史记》又载:齐国棠邑大夫棠公的妻子很美。棠公死后,崔杼娶了她,改称崔氏。齐庄公贪慕崔氏姿色,并与之通奸。多次通奸之后,齐庄公还“以崔杼之冠赐人”,将丑事张扬出去。齐庄公的侍从都认为“不可”,但庄公仍我行我素。在这种情况下,崔杼怒不可忍,于是“称病不视事”。齐庄公借问病为由,到崔杼家仍想接近崔氏。崔杼已在家埋伏了兵丁,齐庄公翻墙逃跑时被射中大腿,坠落于地,后被杀死。晏婴(卿大夫)闻讯跑来伏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有人对崔杼说“必杀之”,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齐庄公死后,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即齐景公。景公让崔杼任右相,让庆封任左相。《史记》特别载明:“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权在握的崔杼并未一杀到底,仍有宽大胸怀、怜悯之心。

与齐庄公的丑行相类似的还有陈灵公。据《史记·陈世家》载:美貌的夏姬是郑穆公之女,陈国大夫夏御叔之妻。陈灵公与大夫孔宁、仪行父都与夏姬长期通奸,还将夏姬的内衣拿到朝廷上公开戏耍。大夫泄冶劝谏灵公说:“君臣淫乱,民何效焉?”灵公没有改邪归正,泄冶反被杀害。后来,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同在夏姬家饮酒,灵公说:“征舒似汝”,孔宁、仪行父也说“亦似公”。征舒是夏姬的儿子,听到上述话语气愤难忍,在陈灵公酒罢出门时,用“伏弩”射死了灵公,并自立为陈侯。楚庄王以夏征舒杀陈灵公为借口伐陈,杀了夏征舒,占了陈的地盘。在群臣皆贺时,大夫申叔时“独不贺”。庄王问其故,申叔时说“……以利其地,则后何以令于天下!是以不贺。”于是楚庄王把土地归还陈国,让陈灵公太子继位施政。对此,孔子赞扬说:“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陈灵公的淫乱丑行引来了杀身之祸,在历史上成为笑谈,没有人会同情他,也没有陈太史书什么“征舒弑灵公”。陈灵公被杀在公元前599年,是齐庄公被杀前51年的事。齐庄公没有引以为戒,反而重蹈覆辙,可谓咎由自取,也不会得到民众的怜悯。

近阅小学课本“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篇《秉笔直书》,其文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害了……崔杼企图掩盖这件事,对太史伯蛮横地说:‘你要在史书上这样记录,先君是害病死的’……”齐太史写出“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课文又说:“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史官……”(第四位太史季仍这样写,崔杼未杀。)一般说,公元前475年是战国时期的开端,崔杼杀齐庄公是公元前548年的事,下距战国时代有73年,因此,课文说“春秋战国时期”,似欠妥。《史记》说,崔杼只杀了齐太史兄弟二人,课文说“一连杀了三位史官”,这也是问题。

《礼记·昏义》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礼记·曲礼下》载:“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诸侯的妻妾阵容比天子小些,有些诸侯比照天子扩充阵容,也是常有的事,但在自己的妻妾之外淫他人之妻,则是违反礼制,是失德行为,为当时风尚所不容。《诗经·鄘风·墙有茨》是讽刺卫国国君淫乱的诗。卫宣公劫取了儿子的聘妻(齐国女子宣姜);宣公死后,其子公子顽又与宣姜通奸。《墙有茨》说:“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中冓”指宫廷内部,诗句的讽刺十分辛辣。学术界认为,《诗经》经孔子删改过。卫宣公在前718年至前700年执政,卫灵公在前534年至前493年执政。卫灵公娶了个宋国的南子作夫人。南子早与宋国的美男子宋朝有通奸关系,是个臭名昭著的淫妇。孔子第一次到卫国,没有与南子见面。孔子第二次到卫国,南子主动邀请孔子见面,孔子不得已见了。《论语·雍也》有:“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夫子矢(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朱熹《论语章句集注》说:“南子,卫灵公之夫人,有淫行……孔子辞谢,不得已见之。盖古者仕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小君”指诸侯国君王夫人)。孔子见南子是当时必须遵行的礼仪,作为孔子的弟子子路却极不赞成,极为反感,逼得孔子睹咒发誓地解释一番,可见那时的风尚对于淫乱的憎恶。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至浙江,“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于是命“石刻颂秦德”。其石刻文有:“防隔内外,禁止淫泆……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寄豭”指寄放于别家的公猪,这里是比喻偷入他人家室、淫猥他人之妻的有妻之夫。齐庄公如果生在秦国,将属于杀无赦的一类。

当初,立为太子的光被废,另立了牙,等待光的将是流放、囚禁或被杀的命运。是相国崔杼帮助光恢复了太子位,即位为齐庄公。崔杼是光的大恩人、大救星。可是,这个齐庄公竟然恩将仇报,反去奸淫崔杼妻子,还要张扬出去,让崔杼蒙受羞辱。齐庄公的无耻行径比陈灵公更为不齿,在当时,恐怕不会有人怜悯被杀的齐庄公。况且,齐庄公被杀在作案现场,崔杼有理有节地报了仇、雪了耻,当时,恐怕不会有人怪罪于崔杼的。可是,不识时务的齐太史兄弟偏写出“崔杼弑庄公”,正在气头上的崔杼杀了这两个太史,情有可原。

齐太史的“少弟”仍然写“崔杼弑庄公”,“崔杼乃舍之”,没有再杀“少弟”。这也许是因为崔杼的气消了;也许是崔杼认为,杀庄公杀得有理,没有杀错,写就写吧,无所谓了。齐庄公的被杀不值得同情,齐太史如此“写文”也不值得称赞。司马迁在《齐太公世家》里写三个齐太史只用32字,连他们的姓名都没写出。《齐太公世家》最后的《索隐述赞》说:“庄公失德,崔杼作仇。”应是客观公正的评述。

秉笔直书课文 篇八

一、 科学地分组

对于合作学习大家有这样的想法:大班,教师要照顾的学生多,不容易开展合作学习;而小班,每个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较多,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如果另外角度来看,大班额下开展合作学习,无论是交往的广度,还是交往的深度,都有着小班不可比拟的优势。由于大班额人数较多,不便于成组摆放桌椅,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主要以同桌三人小组或者前后六人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同桌三人小组一般选择简单的内容。教师可以参与到合作有难度、知识水平较弱的小组中去,并给予学生们指导和鼓励。大班额条件下合作学习通常前后六人分为一组最为适宜,既不需重新摆放桌椅,又不至于秩序混乱而耽误时间。在合作学习中,第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高小组效率,完成学习目标。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这种素质的培养,教师要从点点滴滴渗透给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充分调动每一个组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意识。

二、差异性分层

差异性分层是指在班级授课条件下,根据每个学生当前的水平,把他们分成几种不同层次,各个层次提出相应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提高学生成绩。差异是本着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可把所有学生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有每一层特殊的策略。注意这种分层是动态的,根据学习情况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每一层学生的目标再进行分层,各层的学生都有各个阶段的目标,而不是所有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比如低层次学生可以从基础目标开始做起。学生练习题也要分层,教师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努力突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还要进行考核分层,各个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等,教师都要采取不同的评价。

三、使各小组都"动"起来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具体说来,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科学地引动各小组,激起学生真正的自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心肝宝贝,连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都处处服务到位,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逐步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头脑里没有自己"动"的概念,动脑、动手能力很差。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就像小磨一样,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有时推了还不动,这样学习被动性很大,课堂上老师无法监督每一个孩子,但是在小组里他们可以互相监督做到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不但动手写,还动脑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科学"引动"上下功夫。

教师怎样科学地"引动",这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之后的实情灵活设置。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做:以情引动;设疑引动;以境引动;以实引动等。以情引动,就是针对那些感情真挚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师以一种真挚的感情范读,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牵动学生进入学习的意境。设疑引动,就是针对那些知识性较强的课文,如《秉笔直书》,教师设置疑问,引动学生读文释疑,进入学习的意境。以境引动,就是针对那些场面描写比较出色的课文,如《乐山龙舟会》,教师设置一种情境,引动学生入境读文,进入学习的意境。以实引动,就是针对那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课文,如《养花》,教师让学生看、听、说、干一件事,引发学生进入学习的意境。

最新范文

最新四个意识对照检查材料【通用5篇】04-23

四德工程 学习笔记【优秀8篇】04-23

外贸函电范文中英对照(最新5篇)04-23

聋儿的语训最新8篇04-23

每天清晨早上好祝福语【优秀7篇】04-23

祝母亲节快乐的祝福语【15篇】04-23

幼儿园小朋友的表扬信通用13篇04-23

新学期开学寄语小学【范例经典7篇04-23

英语常用万能句子(经典12篇)04-23

单位介绍信(优秀10篇)04-23

149 35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