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被封杀 信息时代特征最新9篇

2024-03-28 16:40:11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下是勤劳的编辑为大伙儿分享的信息时代特征最新9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信息时代特征 篇一

[关键词] 信息检索 奇异值分解 欧氏距离 Salton向量空间模型

随着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种类及数量不断扩大,研究高效的信息检索方法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信息检索就是借助一定的设备与工具,采用一系列方法与策略从数据库中查找出所需信息。基于查询串的文档信息检索接收用户从浏览器提交的信息串,经网络传输后提交相关的信息检索,并将最终结果按照一定排序规则排序后传输给用户,这种检索方式具有较好的用户交互能力。

近年来很多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基于关键字的文档检索领域方面研究,并成功应用于各种Web应用中。Salton等人提出的向量空间模型将文档和用户查询转化为向量形式,根据向量之间的相似程度对所有返回结果进行排序,并在搜索引擎系统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一、利用Salton向量空间模型实现信息检索的算法

第一,构造特征项库。输入文档集合中的特征项,并建立特征项库;

第二,建立文档信息。将文档内容输入数据库,建立文档信息库;

第三,构造文档向量信息库。对每个文档信息依据公式(1),计算每一个特征项的权值,并构建相应的文档向量;

第四,查询文档。用户输入查询条件,利用布尔模型得到查询条件的文档向量,再利用公式(2)与每一个文档向量进行计算得到该查询条件与文档的相似度;

第五,排序输出结果。按照第四步所计算出来的相似度大小排序输出查询结果。

定义1 特征项t:是指出现在文档d中且能够代表该文档性质的基本语言单位。

定义2 特征项权值Wik:是指特征项tk代表文档di的能力大小。Wik的计算采用特征项频率tfik和反比频率idfk计算。

wik=tfik+idfk=tfik *(log2 (N/nk)+1) 公式(1)

其中,tfik表示特征项tk在文档di(i=1,……,N)中出现的频率,N代表文档集合中的文档数量,nk代表在文档集合中出现特征项tk的文档数目。

定义3 文档向量:设文档集合中共有m个不同的特征项t1,t2,……tm,分别计算文档di(i=1,……,N)的特征项t1,t2,……,tm的特征项权值,由这些特征项权值所构成的向量(wi1,wi2,……,wim,.)成为文档di的向量。

由于特征项t1,t2,……tm互不相同,可以将文档向量看作是m维欧氏空间的向量。这样,文档之间的相似程度通过向量的形式转化为向量之间的数学计算模式,使得在进行文档归类以及查询匹配过程中的计算过程比较简单、快速。

定义4 相似度:两文档向量之间相似的距离程度记为相似度。文档di、dj相似度定义为di、dj所对应的文本向量之间的夹角余弦:

公式(2)

在进行查询匹配时,查询条件QS的向量化过程可采用布尔模型进行:

即特征向量tj出现在查询条件QS中,则Qj为1,否则为0。

二、问题提出

利用传统向量空间模型可以定量计算查找字符串和数据库字符串的相似程度,但随着数据库表记录的增大,特征值变得很大,对应文档向量的维数急剧上升,严重影响查找效率。

三、基于奇异值分解的信息检索算法

奇异值分解通过数据降维方法发现高维数据之间的潜在关系,得到的奇异值向量(σ1,σ2,…,σr)是惟一的,它刻画了矩阵数据的分布特征,保留了矩阵的代数本质,因此可以将奇异值向量作为文档矩阵的代数特征。而奇异值向量将文档向量映射到一个子空间,提高了运算效率,因此可以将奇异值向量作为文档向量矩阵的代数特征。

引理1 奇异值分解:对于任一实矩阵Am×n,秩(A)=r,则存在两个标准正交矩阵Um×m和Vn×n以及对角阵Dm×n,使得A=UDVT。其中,=diag(σ1,σ2,…,σr),Um×m=(u1,u2,…,ur,ur+1,…,um),Vn×n=(V1,V2,…,vr,vr+1,…,vn)。

称为矩阵A的奇异值,λ1≥λ2≥…≥λr≥0,λr+1=λr+2=…=λn=0是矩阵ATA和AAT的特征值。ui,vi(i=1,2,…,r)分别是ATA和AAT对应于非零特征值λi的特征向量。

在Salton向量空间模型实现信息检索算法的第三步构造文档向量信息库之后,对每个文档特征向量进行奇异值分解,然后在文档查询时,对查询条件的文档向量也要进行奇异值分解,然后利用欧氏距离计算奇异值分解后的文档特征向量与查询条件的文档向量的相似度,最后排序输出结果。

四、实验与结果分析

从万方数字化期刊中随机抽取期刊论文20篇,得到文档集合的关键字特征项共50个。

由Salton向量空间模型算法得到文档向量。因为对文本信息处理过程中,一般基于单词与单词之间互相独立的假设来降低文本信息处理的复杂度,所以把文档向量转换成m×n的矩阵。结果如下图所示:

文档矩阵经过奇异值分解后,得到对应的奇异值向量如下:

文档1的特征值向量:(1.4862)

文档5的特征值向量:(2.1478,0.5503)。

在查询条件中先后输入文档1、文档2、文档4、文档5,进行实验,得到欧式距离结果如下:

可见,如果在查询算法可靠的情况下,当查询条件中输入文档1的关键字时,文档1对应的欧氏距离是最小的。同样当查询条件中输入文档2的关键字时,文档2对应的欧氏距离是最小的。从上表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当在查询条件中输入文档1的关键字时,得到的文档1欧氏距离在文档集合中排第二;当在查询条件中输入文档2的关键字时,得到的文档2欧氏距离在文档集合中排第二;当在查询条件中输入文档4的关键字时,得到的文档4欧氏距离在文档集合中排第一。所以当按相似度的大小显示满足一定阈值的一系列文章时,奇异值分解具有很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五、结论

上述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奇异值分解和欧氏距离算法的信息检索算法和传统算法相比,在保证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前提下,大幅度的降低了运算量,提高了运算效率。

参考文献:

[1]焦玉英 符绍宏:信息检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GERARD SALTON A. WONG and C.S.YANG. A Vector space model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75.18(11):613~620

[3]雷景生 林冬雪 符浅挽:基于改进向量空间模型的Web信息检索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5,1.vol31

[4]刘志为:N层向量空间模型在web信息检索中的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2004年第12期

[5]史荣昌:矩阵分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149~153

[6]屠伯埙:线性代数:方法导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信息时代特征 篇二

[关键词]图书馆 核心价值 特征 核心职能

[分类号]G250

1 图书馆核心价值筛选和确定的切入点

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现象:①图书馆核心价值中“价值”一词没有明确的属性界定,因而价值、核心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在英文表述中都对应于“Core Values”;②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体模糊以至分离,国际图联、各国图书馆协会、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竞相公布自己的核心价值。形成图书馆核心价值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美国图书馆协会先后成立了两个小组,花费了10年时间,才公布了一个尚有争议的核心价值。在对国际上各种核心价值版本的调查统计中,只有“维护知识自由”、“公平获取”、“终身学习”等少数几项价值表述形式较为统一,大多数概念表现得十分分散。文献中列出了多达70个图书馆核心价值关键词。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原因之一就在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体”分离和“价值”一词属性的界定不明确。

“最核心的困难在于价值这个概念是难以驾驭,而且容易与其他有益及德行的事情混淆”,“区别价值与想要的结果这两者,是超越语义上的,是要进入讨论的核心”。对图书馆核心价值中“价值”一词给出明确的属性界定是必要的,是讨论的前提和基础。事实上,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属性取决于确定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目的。Gorman认为,研究图书馆核心价值有助于图书馆员克服信心危机并提高图书馆员的自信心,有助于树立职业信念,核心价值也将给图书馆员以判断标准并提供讨论的基础。因此,图书馆核心价值中的“价值”,已经超出了经济学中的原始框架概念,它不仅是指“属性满足需要”,更成为行为的准则依据,即具有价值观层面的意义。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人所追求的事业的理想、目标与原则,是图书馆职业的共同基石和最高使命。图书馆事业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才能使组织成员在思想上保持一致,明确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所以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中应当删除那些非价值观的、职能的和非核心的所谓核心价值。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体同样值得商榷。国际上共有4个国家图书馆、15个公共图书馆、21个学校图书馆、1个专业图书馆、10个图书馆协会和16位学者公布了图书馆核心价值。事实上,这种图书馆核心价值主体分离的状况扰乱了行业内的共识和社会对图书馆的价值认同,也成为图书馆核心价值真正确立的障碍。“写作的最终形式是一首充满意义且完全应用字遣词的诗,然而我们才去反思,事实上,很少是合作完成的”。这种状况又如同众多人在演奏没有指挥的交响乐,不和谐音符夹杂其中。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职业的基石和最高使命,我们倡导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图书馆组织、图书馆人参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讨论,但各自建立核心价值的做法则是不可取的。如果这样,如何表达我们共同的职业信念?如何用简洁的语言向社会管理者和社会公众表明我们共同的职业目标与立场?图书馆人必须向社会发出共同的职业声音。

在弄清了图书馆核心价值职业主体层面上的价值观属性后,应进一步在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特征上达成共识。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特征,就笔者目力所及,是研究者较少关注的话题,大家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恒定性和独特性。笔者认为,还应包括统摄性与理想性。

・恒定性。核心价值是基本的价值,是图书馆职业的基石,因而也是比较恒定的价值。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图书馆行业的次级价值、具体价值,乃至某些基本价值会有变化和发展甚至消亡,但其核心价值应是大体恒定的,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图书馆核心价值主体的行业属,性也决定核心价值的恒定性。因为核心价值的改变意味着行业性质的改变。

・独特性。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行业特有的价值内涵,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或行业的标志,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一独特性体现在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独占性,图书馆职能不会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被其他行业所代替,只会在它的内部不断分解,不断深化。

・统摄性。图书馆价值体系由图书馆领域多个价值所构成。这些价值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精神上是一致的,可以相互说明、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但是各条价值在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一样,有些价值处于价值体系的附属地位,而有些价值则处于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核心”即中心,引申指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最高使命,以核心价值为逻辑起点可以演绎出其他价值,核心价值对其他价值具有统摄性,在图书馆价值体系下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

・理想性。图书馆核心价值是价值观,是图书馆人共同的职业理想,是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抽象而提炼出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理想状态,导致理论思想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也正是推动实践向理想状态发展的动力。“图书馆核心价值来源于图书馆实践,又明显地高于图书馆实践的现实,成为图书馆实践的指南,这正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价值’所在”。

图书馆核心价值建立的难点在很大程度上归根于价值这个概念的“难以驾驭”,在于“缺乏可辨认的证据”。特征是事物特有的、本质的征象,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特征便可理解为图书馆核心价值所必备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以图书馆核心价值特征作为判断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切入点或标准,对IFLA、各国图书馆协会、各类型图书馆、各研究者提出的庞杂的、众说纷纭的核心价值进行筛选、提炼,删掉那些不符合核心价值特征的、非价值观的、非核心的、非行业性质的所谓核心价值,确立图书馆职业共同的核心价值。图书馆核心价值的4个特征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例如“传播知识,造福人类”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判断,虽然具备了恒定性和统摄性特征,也有一些理想色彩,但由于用词的过于宽泛,失去了独特性,不免陷入与其他行业价值趋同的境地,就连盈利性的信息服务业也不能否认其传播知识和信息,从而造福人类。

IFLA、各国图书馆协会、各类型图书馆提出的核心价值中,有一些普遍的、为世界图书馆界所公认的价值,即所谓普世性的核心价值,主要为:①保存人类记录;②为社会提供服务;③教育与学习;④知识自由;⑤平等获取;⑥尊重读者个性和隐私。本文力图通过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特征的符合性分析,提出知识与信息自由是真正职业主体层面的和价值观属性的图书馆核心价值。

2 图书馆核心价值特征的符合性分析

知识与信息自由,是指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自由产生、自由接受、自由交流、自由利用的状态。概言之,就是指人们自由从事或进行知识与信息活动的权利。

2.1 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的恒定性特征

“图书馆是带着公益性这一‘护身符’降临于世的,而且公益性这一‘护身符’自古至今一直是图书馆之所以为图书馆的象征与标志”。公益性的图书馆是维护公民知识与信息自由权利的社会机构和制度。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图书馆“先天带有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其特征是尊重个人尊严、自由、平等,尊重科学、理性、真理,追求世俗知识和文化,追求幸福。它赋予图书馆职业崇尚理性和知识、维护知识获取的平等权利、追求知识获取的最大化等精神特征”。尽管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信息社会意识和信息商业化服务时常与图书馆职业精神相左,但“信息化社会比以往更需图书馆职业精神对市场力量形成制衡”,“图书馆职业精神依然被公众所珍视”。在《公共图书馆宣言》及IFLA的各种文件中,平等自由地利用图书馆、享受图书馆服务被当作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未完成的现代性”这一命题也正说明了维护知识和信息自由这一图书馆价值的恒定性。

2.2 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的独特性特征

进入信息社会,“图书馆职业环境最显著变化莫过于信息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出现的信息职业新版图”。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与组织的资本,成为可以直接买卖的商品。信息技术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信息革命中正面临着“知识贫困”与“信息贫困”,那些没有机会及能力接触先进信息技术的人群成了信息获取的贫困者。商业化机构不会承担维护知识与信息的自由传递,保障人们对知识或信息获取的权利。保障公民知识与信息自由的权利成为社会赋予的、也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主要使命,图书馆维护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的独特性也由此凸显。“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意义在于它的存在是社会中每一个公民具备了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它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作为保障公众知识与信息权利的制度安排,图书馆应该享有法定的权利,获得法律的承认和永久保护。国际图书馆界一直将应对商业信息机构的挑战看成建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主要理由。知识与信息价值的独特性表明了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是图书馆迎接挑战的独特优势与制度保障。

2.3 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的统摄性特征

表达自由和接受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是图书馆最本质的历史使命和理念精神。这种使命与精神,应该成为从事图书馆职业的人们的最高职业信念与职业道德基础”。维护公民的知识与信息自由权利是现代图书馆制度的最高使命,其他被公认的、普世性的核心价值均可作为实现这一最高使命所需的手段、要求或延伸。保存人类记录是图书馆向公众提供知识和信息、维护知识与信息自由的物质基础;向社会提供服是维护知识与信息自由的手段,图书馆服务是公共服务产品,是公平原则下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再调整;图书馆为公众的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平台,以提高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知识与信息素养;平等获取、尊重读者个性和隐私是知识与信息自由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居于最高层,对其他核心价值有统摄意义。

2.4 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的理想性特征

追求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追求知识与信息自由是图书馆人永恒不变的目标。图书馆维护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是通过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抽象而提炼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这种理想性表现在知识与自由的相对性和与现实的差距两个方面。自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价值标准和判断,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人类社会不存在绝对的自由,知识与信息自由是图书馆的终极价值。因此,在具体操作上要树立相对的知识与信息自由观。既要满足公民基本的知识与信息自由诉求,又要允许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间存在差异。现实中“信息社会意识”的冲击和“信息鸿沟”的拉大都在明显知识与信息自由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维护知识与信息自由的过程中要遇到物理障碍、经济障碍、技术障碍、政治障碍、文化障碍等诸多障碍,“末完成的现代性”这一命题也昭示着知识与信息自由必定是一个艰辛的、渐进的、漫长的过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推动实践向理想状况发展的动力,这正是知识与信启、自由这一价值观层面的“价值”所在。

3 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核心职能:结论与讨论

・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共同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基石,其主体只能是图书馆职业,其“价值”具有价值观层面的意义。图书馆核心价值具有稳定性、独特性、统摄性、理想性等特征。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特征可以作为筛选、判断、建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切入点或标准。

・通过对知识与信息自由核心价值特征的符合性分析,可以得出,知识与信息自由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蒋永福先生曾提出“维护知识自由”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论断。本文的“知识与信息自由”意为更准确地表明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图书馆的价值取向与公民对知识及信息的双重诉求。

・图书馆核心价值在当代中国语境下需要重新定位、诠释、具体化以至发展。当代中国语境是“当代中国具体的文化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教育发展和网络空间发展等现实因素交织形成的具体环境”。首先,普世性的知识与信息自由价值在当代中国语境下需要重新审视。“自由”一词在中国语境下容易产生歧义,难以被管理者和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可考虑用“公平”、“公正”、“平等”等交叉近义词代替。其次,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是否存在中国图书馆独有的核心价值,有待学者们去研究。再次,普遍性的、具有理想化特征的知识与信息自由核心价值在当代中国语境需要具体化,应当有具体的内容,例如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免费开放、不流于形式和“形象工程”等。最后,图书馆核心价值特征的恒定性是相对的,随着语境的推移,图书馆核心价值可能出现新的变化,也可能跃迁到更高的层次,这就要求我们既重视核心价值的具体应用,又不能忽视其抽象发展,保持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必要差距。

信息时代特征 篇三

【关键词】大数据 个人征信 机遇与挑战

我国个人征信系统自2006年1月实现全国联网以来,在化解信贷风险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征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一种新的征信方式――大数据征信走进人们的视野。大数据征信是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征信业务,能够极大提升信用信息的采集维度和处理效率。随着2015年8张互联网个人征信公司牌照的申报验收,我国的个人征信业务正式迈入大数据征信的新阶段。采用大数据征信模式,一方面使我国个人征信行业在非金融领域信息的获取、信用产品的应用等方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我国个人征信业务起步较晚,相关法律制度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大数据技术在我国个人征信业务中的应用又会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大数据征信为出发点,分析大数据时代我国个人征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个人征信业务今后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一、大数据时代我国个人征信发展的机遇

(一)征信数据的来源广泛

与传统征信模式相比,大数据时代个人征信数据的来源广泛而多样。就征信对象而言,截至2015年4月底,央行征信中心有效覆盖了8.6亿自然人的信息,而其中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仅为3.61亿人。而我国目前已有7亿网民,其中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网民达到5亿,移动支付前景广阔,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互联网平台能够有效扩大征信对象的范围,从横向上增加征信数据的范围,是对目前央行征信系统很好的补充。就征信数据的内容而言,大数据征信收集的数据除传统个人征信依靠的信贷信息和部分公共信息,还包括征信对象的消费、社交及网络行为等信息,其获取的数据具有海量性、实时性、结构复杂等特征,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可以从多个维度对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在纵向上增加了征信数据的广泛性。

(二)征信市场的发展多元化

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基本覆盖全国的传统信贷市场,是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央行征信系统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已不能满足某些企业的定制性产品需求,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征信市场处公共征信机构外,还要有民营的市场第三方机构作为有力补充,2015年八家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机构名单的公布标志着我国个人征信市场打破了政府主导的局面,开始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市场第三方征信机构重点服务于中下游市场,在这8家入选个人征信试点的机构中,有以互联网企业为背景的,也有以金融机构和传统征信机构为背景的,各家机构依据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特长。2015年,我国个人征信行业潜在市场规模为1623.6亿元,而实际市场规模仅为151.4亿元,个人征信市场成长空间巨大。未来,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开放,更多的机构会进入个人征信行业,个人征信市场将会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三)征信产品的应用场景多样

与传统征信产品的种类和应用相比,大数据时代个人征信机构将会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多样化征信产品和服务,如各种评分、信用报告、反欺诈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等。随着信审效率的提高和用户体验的增加、征信业务执行方及授信模式的变化,征信产品的应用场景将会不断扩展。除金融领域外,个人征信产品可用于租房、快速安检等多个生活场景,以及通过征信产品对客户进行行为研究、精准营销、画像等拓展性应用。以芝麻信用为例,其将客户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及人脉关系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计算后得出信用评分,即芝麻分,分数越高代表信用水平越好,可应用的场景越丰富。目前芝麻分已经能够在购物、金融、出行、住宿等多个场景中应用。

二、大数据时代我国个人征信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

大数据时代个人征信的核心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收集到大量复杂且多样的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信息主体在信贷、购物、社交等多个领域的活动,对某些敏感信息的采集可能会侵犯信息主体的隐私权。同时,个人征信所需的数据除征信机构自身积累的数据外,还有部分来自于社交平台或电商平台提供的数据,以及来自于信用主体自身提交的数据。在这些数据的获取中,要有效解决信息主体对数据使用的知情权问题。此外,大数据征信高度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一旦信息被泄露或信息主体权益被侵犯,采取何种途径进行有效救济也是个人征信所面临的挑战。

(二)信用评价的准确性

在大数据征信模式下,将收集的数据划分维度并赋予相应权重的信用评价技术是个人征信机构竞争力的核心,也决定着对个人信用评价的准确性。目前我国还未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统一数据标准,个人征信机构获取的数据源不同,处理数据时各自有所侧重,评价指标各有不同,可能无法对主体的信用状况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此外,个人征信行业并没有统一的信用评分标准,首次获得批准筹备的8家民营个人征信机构在打分范围上各有不同,如芝麻信用的打分范围是350-950,前海征信和考拉征信的打分范围是300-850,而华道征信的打分上限则为1000分,各家机构之间无法进行横向比较,不易通过各种征信产品综合判断主体信用状况。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各种评分模型应不断在实践中被验证、调整和丰富,提高信用评价的准确性。

信息时代特征 篇四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已经透到艺术的各个方面,给艺术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文章分析了信息技术对艺术载体的影响,研究了发生相应变化的艺术研究界面。通过分类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艺术形式,归纳了数字艺术的特征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艺术研究的非物质化的特性。

信息技术已经带领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历史性变革。从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向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文明转变,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非物质化的新时代。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艺术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研究也经受了这场剧烈变革的冲击和挑战,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决定21世纪艺术发展的两种主要力量:一是信息技术,二是艺术研究。在社会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艺术研究发展的新动力。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的影响,使得信息化下导致艺术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都凸显出非物质的特性。

一、 艺术载体的改变及影响

艺术的本体由一定的信息和载体构成,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用岩石、泥土、竹木、铜铁等自然物质作为艺术的载体。文字的产生和丝帛、竹木、纸张等加工媒介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使艺术作品大量的复制变得更为容易,同时也加快了艺术的传播。进入工业革命,以物理、化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将胶、磁等物理技术很快地应用于艺术领域之中,以胶片、磁带为载体的媒介也应运而生,艺术中的视觉传播开始得到极大的物理化,而艺术的形式、内容也开始从平面走向立体。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中,以摄影等三维方式制作的作品迅速增加,艺术作品的传播也由于其载体的变化而开始从静态向动态领域扩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不利于永久保存,多次修改会损耗作品质量的磁带、胶片等载体淘汰,此时,基于光学原理的“激光读取技术”,作为读取与写入的存储技术走到了科技舞台的前沿。光盘技术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大容量储存能力,而且它体积小、使用方便,这些优势使它能够很容易地替代其它载体。它的应用让艺术作品从传统的静态式、单向式、平面式的表现形态跨越为动态的、多向的、立体交互式的全新视觉形态。

信息技术使得艺术在传播方式和存在媒介上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使得艺术的研究界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较为庞大的物体如建筑、古墓、人类文化遗址等文物很难用传统手段复原及展示,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虚拟重建,让它存在于网络的虚拟空间之中。利用SimXML互联网仿真技术,通过在互联网上重建象阿旁宫、圆明园、古代长安城等那些早已被毁灭的古代建筑,能让他们出现在倒转的时空当中,使得艺术研究更为直观、快捷和方便。艺术载体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研究界面也随之变化,在信息社会以前,参观者只能通过博物馆所展示各种物品或物品的残片、图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来想象当时的情景。现在情况则完全不同,通过数码复制技术,而在虚拟博物馆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物品的3D模型,而且可以在计算机虚拟世界环境中对其观赏,计算机虚拟世界在每一细节上看上去与实际的历史遗迹并无二致,并可以亲自操作。

二、 数字艺术的出现

信息技术已渗入传统艺术所涉及的一切领域,通过对艺术载体的历史性变革,使得艺术的内涵得到深化。信息化也导致艺术的形式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数字艺术,例如电子音乐、数码版画、网络艺术等。传统音乐所涉及的一切领域几乎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原则上可重现自然界一切已有的声响,并能够制造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声响,从而冲破了人们对音乐的传统认识,更新音乐观念,促进音乐研究的深化。信息技术同时也给音乐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给音乐艺术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音源,大大地拓展了声音的表现范围和艺术感染力。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数字音乐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音乐在信息时代新的发展形式。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凡是用计算机或有CPU的数字电路所作的有关音乐的工作和活动都属于计算机音乐的范围,计算机音乐包含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一) 音乐声的数字合成。音乐声包括乐音、在乐音中应用的“噪声”以及在谐波中存在的对音色起作用的一部分超声。各种音乐声都可以根据声音的原形进行分析后再用计算机技术予以合成复制,这是声音数字合成的一个方面。声音数字合成的另一个方面是可以随意产生自然声中从未有过的各种声音。

(二) 音乐的数字录音。数字录音是计算机技术在录音领域的应用。DAT、DCC数字录音机、激光唱片都属此类,现已推出DDDD激光唱盘及可多次录音的激光唱片。数字录音与一般的模拟录音相比,其优点有:频率特性好,保真好;动态范围大;抖晃趋于零;信噪比高,信号失真极小;对失落信号可以补偿恢复;经多次复制后不会降低声音质量;节目搜索时间短;重放精度高;记录密度高;记录时间长;体积小等。

(三) 网上音乐。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在网上可以随时听、看音乐会、音乐表演、MTV等,可以购买CD、VCD、DVD和与音乐有关的书籍、资料等,可以进行网上问题讨论、评论、交谈等一切音乐活动。能够实现远程控制的互动性MIDI中心在一些国家、城市已经建立,方便浏览者随时点播节目,实现资源共享。

除了音乐,其它一些艺术形式诸如舞蹈、戏剧等也或多或少的融入了信息技术的成分,就连电视广播节目也有了虚拟主持人。这些数字化的应用,使艺术的表达、传播甚至存在的途径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虚拟艺术形式的出现,表明人们已逐渐适应信息化带给人们的冲击,甚至人们已经开始习惯这种充斥着信息化、非物质化特性的艺术形式。

艺术的非物质化存在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信息社会是一个“基于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社会”,信息社会是物理现实和社会现实充分信息化的社会。“非物质”不是物质,但“非物质”是基于物质的,只不过是脱离了物质的层面。艺术形式的非物质化,使得传统的艺术理论在解释新的艺术形式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声音、图像、文字等诸多艺术因素的非物质化,导致艺术理论中非物质性成分的增加,例如,数码设计艺术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原理等。

三、 数字艺术的特征

将利用数字技术创造的艺术形式及其过程统称为数字艺术,例如,由计算机来渲染的动画片,数字音乐还有计算机设计的雕塑品等。数字艺术是一种真正的技术类艺术,是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并以技术为核心的新艺术。数字艺术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等,只要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都可称为数字艺术。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不同,其创作手法、风格、传播与接受方式是特有的。概括起来数字艺术具有个人性、动态性、瞬时传播性等特点。

(一) 个人性。由于数字艺术作品都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因此它们都可以被随意复制而且易于改造。个人主观意愿能够更大程度地得以实现,有人因此发出信息时代艺术家会不会失业的疑问。传统艺术更多体现“公共性”,艺术是为更多的人服务的,艺术创作完成之后要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媒介,而数字艺术由于更为强烈的开放性、随意性,反而更具有“个人性”,个人的随感,一点点灵感,一点点艺术的火花,都可以记录下来、制作出来。

(二) 动态性。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不同的另一特点是:从静态到动态。传统艺术一经造就,除非毁坏,永世不变;电影电视制成拷贝、录像带,难以更改。在某种意义上,数字艺术作品是永远创作中的作品,是一种动态艺术,作者和浏览者可以随时加以评述、修改、补充,进而形成新的艺术作品。

交互性。传统艺术是一种“只读艺术”,只可被动观看,空间上有一定距离,数字艺术是一种“可读写艺术”,空间上距离缩短为眼睛到屏幕的距离。数字艺术通过网络可以很好的进行交互,甚至时时更新。只要网络艺术作品传播者愿意,可以随时对这些作品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参与者、制造者。

(三) 瞬时传播性。与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相比,那些刻在石头、铜鼎、龟背上的文字显然更坚固更不易毁坏,但后者的可复制程度要低得多,甚至根本不能复制,因而保存于这类媒介上的艺术品不易传播。大规模复制技术使艺术得以更广泛快捷地传播,网络技术更使艺术作品能够在光缆中以光速的瞬间传播。与数字艺术创作的个人性相反的,是数字艺术的“公开传播性”。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大势所趋,网络日益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数字艺术在传播速度、传播效率上要大大优于传统艺术。数字艺术的传播既是快速的,又是公开的,传播效率极高。应当说,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都比不上数字艺术。在速度上,传统艺术要慢得多,在范围上,传统艺术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易于复制的特征也使得数字艺术作品的影响反而越小。原真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被复制品取代,人们可以将数字化的艺术作品任意放大或缩小,任意使其静止或运动,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大规模的机械复制使艺术作品中独一无二的韵味丧失了,至少是减少了。

四、 艺术研究交流的变化

进入信息社会,人们的交流方式和层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可供选择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信息交流手段则是多元化、多种手段并存:“图像文字三维环境虚拟现实”。以前人们交流局限于文字和图像,但是文字和图像很难说明事物变化的动态过程,于是人们采用了三维环境的方式,制作一个现实的实体,来表现动态的变化过程。进入信息社会,这种三维的交流方式也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其表现力虽然很充分,但受到空间、时间、材料、加工工艺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实现信息传递,其手段应该说还是比较被动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模拟真实的三维环境,使用者有如身临其境,并能操纵系统中的每一个对象,同时又具备了听觉、触觉、嗅觉等多媒体功能,使得虚拟展示的方式更为多元化和主动性。主动性关键在于它的“实时”图形渲染功能,所谓“实时”就是即时随机进行图形渲染的一种技术,当用户在观赏虚拟三维的场景,根据自己的需要变换视角时,它可以即时的生成相应的图形,满足用户的交互需求,这种获取信息的行为完全是主动的。

传统艺术研究交流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一时空内所获得的信息量永远是受客观环境制约的。如我们想同时去若干个学术研讨会,这在过去是不能想象的,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非常完美的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它的实时性和网络传输的特点——我们只需多开几个视窗,便可通过互联网方便的浏览和获取学术研讨会的相关信息,并且可以有选择的把信息保存在电脑中。

虚拟现实不但是实时性的而且是交互性的。它的交互能力主要体现在全方位的个性化的行为方式上,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的方式去浏览和参与展示活动——在虚拟的环境中,你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受他人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内容更加丰富,突破了物质世界的束缚。让艺术研究者可以足不出户的进行研究,他可以方便的得到关于研究对象的一切信息,包括以数字方式存在的前人的研究成果。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历史古迹,有望使人们重见罗马古城、雅典古城的辉煌。而今天的虚拟现实技术使人进入无我之境,融入艺术创造的环境之中成为可能。庞贝古城在公元前9年被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掩埋。现在庞贝某些部分的模型已经建立起来,并且在虚拟现实程序中得以实现。美洲考古研究所以及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学的专家重建了庞贝的剧院建筑群与爱西斯神庙以及这座古城的其他建筑,虚拟现实场景使观众体验到庞贝人的生活和文化。剧院建筑群的重现包括大剧院、赫拉克勒斯神庙及三角论坛。人们可以走进一个露天圆形剧场,并观看一场戏剧演出。在另一个重现中,观众可以探索以惊人细节展出的爱西斯神庙,设有柱廊的走道、庭院、建筑结构、雕塑及彩色壁画。这种真实感又由于诸如一个唱诗者和长笛手等动画人物,以及由于良好的伴音而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开始从远处看,唱诗的歌者说的是拉丁文,但当观众走近时,唱诗者都改用了英文。这为今天的观众创建了一个动态世界,并使他们处在其中去理解和感受,这些都是传统的博物馆无法提供的。

日本东京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开发了一个虚拟雕塑系统。利用这一系统,人们可以用虚拟的粘土捏成自己所希望的形状。这一系统有位置测定装置,以测定人的手指对虚拟粘土所作的移动,并将其所在位置不断地表示出来。系统还有运动控制装置,以此来制约手指的运动,并生成碰到虚拟粘土时的触觉信息和感觉到手指在捏土时所施加压力的大小。这样,人们就可以像在真实世界里捏粘土一样,捏虚拟世界中的粘土,达到虚实交融的雕塑境界。这些虚拟博物馆和虚拟系统的兴建,必将加快艺术研究的非物质化进程,对艺术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信息技术给艺术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新的发展的契机。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维度,信息技术也为艺术研究提供更多样的可能性,使得我们能够摆脱以往客观物质的束缚,进入艺术研究非物质化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信息时代特征 篇五

【关键词】生物识别技术 社保领域 应用研究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在社会中地位逐渐提升,为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广大群众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生物识别技术在社保领域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进行申报人的真实身份识别,打破了传统身份认证手段技术落后的困境,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持。

1 生物识别技术的相关概述

1.1 生物识别技术的介绍

生物识别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身份识别技术,能够通过人脸、静脉、指纹、声音等生物信息来确定个人的真实身份。不同自然人的生物特征作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在生物识别系统中进行统一管理,能够高效的为各个险种及网上业务办理提供身份认证服务。社保卡系统的稳定运行就是建立在生物识别技术基础之上的,合理的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建立社保系统平台,在发放社保卡的过程中对参保人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收集,并且将其生物特征信息保存在生物识别系统中相对应的位置,建立生物特征信息库,为自然人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各个险种以及网上业务办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参考。

1.2 生物识别技术的建设

1.2.1 构建生物识别身份认证平台

参保人在办理社保的同时,工作人员会对能够证实其身份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采集、抽取和审核,确保参保人身份信息准确无误之后,将其生物特征信息进行集中储存,为日后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参保人身份识别提供数据支持。社保部门构建生物识别身份认证平台,并且定期将各基层社保机构采集到的参保人生物特征上传到生物识别身份认证平台中进行集中储存,确保对参保人生物特征信息的有效管理,通过社保卡实现生物识别身份认证平台中信息数据的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生物识别技术在社保领域中的作用。

1.2.2 设计养老保险身份认证子系统

养老保险身份认证子系统是社保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利用生物识别技术为养老保险身份认证子系统提供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双重身份认证服务,利用储存的参保人的生物特征信息,为参保人身份信息的安全性提供基本保障,这样社保机构就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参保人身份信息的查阅,为社保机构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方便职能部门对参保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3 硬件设施的合理配置

生物识别技术在社保领域的使用需要多种配套硬件设备的支持,社保部门利用购置先进的人脸识别仪和指纹识别仪,通过对参保人生物特征的准确采集与识别来进行其真实身份的认证。

1.3 生物识别技术的实现

生物识别技术的实现要对参保人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采集,主要分为人脸模板数据信息采集、指纹模板数据信息采集和其他生物特征模板数据信息采集。社保部门会将采集到的人脸数据信息与公安数据进行对比,将信息一致的数据直接传送到生物识别特征数据库中,将信息不一致的数据下发到相对应的社保机构,再一次进行参保人身份信息的核对。指纹数据信息的采集主要是在办理社保业务或者进行身份认证的时候,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参保人指纹信息的采集。目前比较常见的其他生物特征数据信息的采集是指利用二代身份证照片作为社保卡照片,通过高质量的二代身份证照片进行参保人身份信息的核对。

2 生物识别技术在社保领域的应用

2.1 社保领取资格认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包含的业务种类非常丰富,并且不同类型的险种每年所需要办理的业务也不尽相同。像是养老保险、新农保等业务要求每年进行资格认证的领取,传统的认证模式比较繁琐,需要参保人到社保经办机构现场进行认证,或者提交参保人的生存证明来确定其身份信息。这种认证方式不仅会浪费参保人的时间,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效率。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这种传统认证方式存在的弊端,通过对参保人生物特征的识别来确定其身份信息,参保人可以在社保经办机构、家里、网吧等多种场所随时随地进行身份认证,为社保部门和参保人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2 网上自助业务申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现代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保领域网上自助业务申报的实现也成为信息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参保人员可以使用电脑或手机等移动客户端进行相关社保业务的申报和办理,在填写完申报人相关信息之后,会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对申报人的相关信息进行审核与认证,进一步对申报人的真实信息进行识别,_保相关信息的准确无误之后,才能够完成申报材料的报批。

2.3 社保自助业务终端身份认证

参保者在使用自助业务终端查询信息的时候,自助业务终端会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对参保者的身份进行认证,确保参保者身份信息准确无误之后,才会为参保者提供信息查询、业务申报等服务,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中的信息安全和社保基金安全提供基本保障。

2.4 医保智能就医监控

医保管理部门构建医保智能就医监控系统,当参保人使用社保卡在医保定点医疗就够就医购药时,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对参保人的真实身份进行认证,确认参保人身份信息无误后,方可允许参保人享受医保待遇,可以有效地防范虚假冒名住院、骗取医保基金等行为。

3 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加强社保领域与生物识别技术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社保部门可以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参保人身份的认证与识别,为参保人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服务。同时利用生物识别技术构建生物特征信息数据库,对参保人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和设备通用,进一步推动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虹。基于指静脉识别技术的社保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2.

[2]樊山水。生物识别在社保领域的应用――以河南超锐贸易有限公司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5(07):45-46.

信息时代特征 篇六

关键词:音乐检索;音乐分类;音乐信息检索系统

1.序言

随着多媒体和Internet的技术的发展和深入普及,推动着各种基于Internet 的音频应用逐步走向实用。各种音频数据的数量正在呈指数增长,其信息量也在迅速膨胀。语音和音乐是两类最重要的音频信息。如何快速有效地在大量的音乐数据中查询到所需要的内容,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检索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

目前现有绝大多数的音乐搜索平台都只支持文本的检索,比如。用户可以通过歌名、歌词等信息搜索到相关的音频文件。但是,许多情况下,人们只记得一部分音乐内容,比如旋律。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这些信息直接搜索到相关的歌曲。如何基于实际音乐内容快速查找到音乐信息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2.数字音频

要对音乐信息进行搜索,首先就需要了解音频信息的记录方式。当前音频信息声音可通过多种格式进行存储,总结下来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记录声音波形变化的格式(如WAV格式)和记录声音指令的格式(以MIDI格式为代表)。

波形音频文件是以数字方式来表示波形,使用采样位数、采样频率和声道数这三个参数:对声波进行采样、量化、编码,最后转换成数字形式,并压缩储存的声音文件。

而与波形文件相MIDI是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的缩写,又称作乐器数字接口,是数字音乐/电子合成乐器的统一国际标准。MIDI文件相对波形文件来说较小,它记录的内容是一系列可以被 PC 的声卡解释的数字音乐指令(音符)。

波形音频文件是对实时播放的音乐信号进行采样和数字编码,记录了实际的演奏效果。而MIDI格式则是记录的一系列音符的演奏信息,如音符的起始、结束、控制变化等等信息。

另外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数字音频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又出现了多种有损压缩的编码格式,这些编码格式,以极小的声音失真换取了较高的压缩比,比如在因特网上广泛流传的。MP3格式就是其中的代表。

正是由于不同的音频记录格式,并且在每一种格式下又各自有着一系列不同的格式,如何使不同的格式能够统一为一种能够为计算机检索所识别的代码就成为了音乐信息检索面临的主要问题。

3.音乐信息检索

鉴于音乐信息的多种多样,目前针对音乐信息的提取也提出的了多种方法。其中大致可以分为基于旋律和基于内容两种方法。

由于MIDI音乐的编码方式较为简单,记录的文件相对较小,目前音乐信息检索的一个方向就是把复杂的波形文件进行一定的处理,使之成为一段类似于MIDI音乐文件的旋律编码。目前有一些音乐信息检索的研究方向就是以MIDI文件为核心,把一系类不同格式的音乐文件通过系统自动分析和处理,转化成为以记录音乐文件旋律为主的MIDI文件,再通过与其他MIDI文件之间的相互匹配,最终达到查找出相似旋律文件的目的。

而基于内容的音频信息检索技术则直接对音频进行分析,从中抽取内容特征,然后利用这些内容特征建立索引并进行检索,避免了用MIDI文件作为音频信息的转化过程。因而基于内容的音频数据信息检索是目前发展比较迅速,研究较为深入的一个方向,它可以成为其他许多应用研究的基础。

4.基于内容的音乐信息检索

4.1音频的抽取:

对数字音乐进行搜索的前提条件,就需要明确那一段音乐是我们要进行搜索的目标,有的搜索是针对整个一个音乐文件而言,需要做到所有整个音乐文件的匹配,这样的搜索相对费时,而有些搜索只要求搜索内容相近,或者部分相似的内容,这样我们就不需要对整个音乐文件都去进行信息的抽取。在明确信息搜索的目标后,我们就需要对信息进行提取,目前提取特征有两种方法:一是提取感性特征,如音高、响度、节奏;二是计算非感性属性或称物理特性,如Mel频率倒频谱系数、平均过零率、线性预测系数等

4.2音频的分类:

由于目前的数字音乐文件数量庞大,要将所有的文件都遍历之后进行查询显然不可能。因此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实现按一定的方法将音乐文件进行分类,如分为然后根据特征文件的分类按图索骥去进行有针对的查找。

目前常用的音频分类方法主要有:

(1)基于决策树的分类方法

所谓决策树是一个类似流程图的树型结构,树的每个结点代表一个属性(取值) 的测试,其分支代表测试结果,树的每个叶结点代表-个类别。树的最高层结点是根结点。

(2)神经网络分类算法

神经网络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输入输出单元,这些单元之间的每个连接都关联一个权重。 在网络学习阶段,网络通过调整权重来实现输入样本与其相应(正确) 类别的对应。 由于网络学习主要是针对其中的连接权重进行,因此神经网络的学习有时也称为连接学习。

(3)贝叶斯分类方法

贝叶斯分类算法是统计学分类方法,它是一类利用概率统计知识进行分类的算法。在许多场合,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可以与决策树和神经网络分类算法相媲美,该算法能运用到大型数据库中,且方法简单、分类准确率高、速度快。[5]

(4)近邻算法

用该方法进行预测的基本概念就是相互之间"接近"的对象具有相似的预测值。如果知道其中一个对象的预测值后,可以预测其最近的邻居对象。

5.基于内容的音乐信息检索系统

由于目前音乐信息检索还不能做到完全自动化,因此目前的音乐信息检索系统应该包含以下一些步骤:

第一步,建立数据库。对数字音乐进行分析,并提取特征,再通过音频分割,识别分类以后将音乐数据装入数据库的原始音频库,将特征装入音频特征库。数据库建立以后就可以进行音乐信息检索。

第二步,确定查询特征矢量。即用户通过查询界面确定样本并设定属性值,可以是一段哼唱的声音,可以是具体的数字音乐文件,然后提交查询,系统对样本提取特征,结合属性值确定查询特征矢量。

信息时代特征 篇七

1 存贮方式多元性

文献资源的存贮是知识存贮的主要手段,是知识传播、增长的重要基础,是文献资源的价值所在。从人类最原始的“结绳记事”到纸的发明,使文字信息能够记录下来,发展到了目前的各类电子型文献,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文献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使得文献具有资源容量大、占用空间小、传输快、覆盖面广等优势,同时,为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多元化存贮条件。

2 查阅识别性

在茫茫的国内外文献资源大海中,不同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查阅与检索是相当繁琐的。如果在文献信息资源的识别上遇到困难,就会对文献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带来了障碍。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献信息资源识别更趋于科学合理。如从科学的分类上、学科的类别上、文献的规类上、关键词的检索上、在识别手段上均可对文献信息资源加以识别,使文献信息资源的查阅识别更趋科学快捷方便。

3 可传输性

文献信息资源如果不进行传递与动态交流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现代文献信息资源的传递,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之分,传递速度越快时效性越好,空间性越大传递的区域越广。目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光盘数据库、电视传讯、电子邮件等已成为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传递方式,是人类在知识生产和交流方面的一次革命。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国际化、公众化为文献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快速传递提供了先进手段,已成为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交流、共享的重要渠道。

4 可处理性

文献信息资源可分为一次信息资源与二次信息资源。一次文献信息资源指原始信息,是人们从自然现象或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取,未经加工的信息资源。为了使文献信息资源传递既及时又符合传递载体要求,文献管理人员本着尊重原始,利用现代技术处理方法,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和加工,同时可制成纸基、微胶片、光盘、多媒体等多种传播载体,使文献信息资源更精练、更直观、更有时代特征。

5 时效性

文献信息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为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文化素质提高、参与社会竞争等方面急需提供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的借鉴和应用价值在于时效性。一条有时效性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转化使之价值倍增,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文献信息资源比其它任何资源更具有时效性。

6 共享性

共享性是指文献信息资源通过跨越时空的传播使不同的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它承担着把文献信息资源从知识源传递到接受者,使接受者达到了解和共享的目的。任何文献信息资源产出都是从“私有知识”开始,通过扩散达到共享。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所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被利用的深度与广度。信息网络的发展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使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变为现实。

7 可转换性

文献信息资源载体的多元化必须首先解决载体之间的转化问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文献载体之间的转化和兼容提供了技术支持。文献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比如:一条文本文献可通过电子信息转换为图像、多媒体等多种不同形式,并能使它们之间实现相互兼容,相互转换的目的。这种转换可以使同一文献通过不同的载体同时显现,使用户更易于全面了解和接纳。

文献信息资源的可编辑性是指经过编辑人员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综合、剪辑和概括的过程与结果。如: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为代表的世界六大学科索引,由于编辑方法独特,可以沟通当年、几年、几十年甚至跨世纪与当前作者和学科之间的文献相互关系。这种可编辑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与利用。编辑过程中要将文献信息涉及的方法、过程和结论进行重点归纳和整理,以尊重原始文献信息的真实性为基础,以文献信息的结论为重点,通过编辑及时进行报道和传播。

9 真伪性

各类文献信息资源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各类文献信息的增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速,在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中,难免出现个别少量的伪文献。如个别出现的造假论文、科技报道等也一时轰动全球,这种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的现象已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从这点去考虑,在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中难免也存在着个别造假、剽窃等方面的伪文献,这就需要用户去鉴别和实践。

信息时代特征 篇八

教学设计概况

标题:《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使用教材及章节:《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章第三节

教学分析与设计思路:为使学生对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及信息活动特征形成更深刻的体验,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鉴别与评价,笔者选择了曾一度在各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及手机网络媒体被“刷爆屏”的典型案例――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作为素材。通过课前播放并使学生了解其从“引发轰动、点击量破亿”到播出不久遭“封杀”的事实,引起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冲突,再让学生带着冲突与疑问,分组完成4个不同的分析与操作任务。在任务的设计上既紧抓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及信息活动的鲜明特征,又有针对性地分别突出了信息鉴别与评价的四个主要维度: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让学生逐步从思考、分析与操作中形成新的认知与情感态度。

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与效果

1. 知识铺垫

教师首先出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即“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并与学生共同列举日常使用新媒体的行为,共同探讨新媒体的特征。

这一环节开宗明义,使学生在学习前期就明确新媒体定义、明确新媒体时代下的常见信息、信息活动及其特征。

2. 案例导入

教师与学生回顾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重温其当天获得的网络效应及不久即被封杀的情况,介绍该视频后产生的“拥柴派”和“砍柴派”两大意见阵营。提出问题:你会加入其中哪一派?

学生由此产生认知及情感冲突,产生参与后续学习及活动的愿望。

3. 学习活动

教师为学习小组发放任务包(含任务卡、素材包、作业卡、经验卡),小组合作完成材料的观摩与阅读、问题的思辨与实践,并将分析讨论和操作实践的结果填在作业卡中。

任务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从文字材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获得必须访问权威来源NASA官网的线索,进而找到碳密度图并下载后进行比对,以验证柴静的观点。

这一过程学生可能需要借助翻译软件理解相关信息,同时还需要完成图片下载等操作。任务完成之后,教师随即引导学生交流寻求信息来源的经验并填写经验卡,如国际新闻可以看CNN、BBC,国内新闻可以看各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历史知识可以查找维基百科,科学信息可以咨询果壳网等权威专家。设计该任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时,从信息源头辨别其真伪的意识和能力。

任务二:公婆各有理,谁说服了你

面对同一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事件或现象,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或意见,并形成持有这些观点或意见的一类群体。这在具备个性化与社群化特征的新媒体信息活动中尤为常见。在该任务中,学生就“是否学习国际经验”这一争论查找相关的讨论群(博客、微博、论坛或贴吧等),统计其被阅读的次数、被参与讨论的次数,并分析有哪些不同声音,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辩证思考。通过该任务,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角色的不同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取向不同,任何时候都不应被动地听从或消极地参与朋友圈、贴吧或网络舆论群体的偏激信息,不轻易为“意见领袖”所“绑架”,而应通过自身的思考、分析甚至实践调查得出客观的结论。

任务三:让信息技术说话

新媒体信息都是以数字化的形态存在的。它们可能是来自信息源的第一手资料,也可能是被加工处理过的二手资料。本任务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信息技术,根据面对的信息内容或特征,获取其原始信息并进行加工与再表达,进而通过对比,验证其准确性。在该任务中,学生通过获取“北京PM2.5来源”的相关数值信息,运用Excel进行图表分析,并将所得图表与材料中的图表进行比较,以验证其准确性。该任务启发了学生在判别数字信息的准确性时,应善于将课堂学习的信息技术工具与方法学以致用。

任务四:新新益善

即时性既是新媒体的特征,又是其一大优势,而信息推送更是目前许多网络媒体或手机媒体具备的功能。该任务让学生查找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并关注其时间,查找、浏览并推荐能及时推送有关雾霾最新信息的微信公众号。该任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在获取信息时关注信息的时间、更新时间,以及根据信息需求关注具有信息推送功能的媒体。

针对各任务,不同小组分享各自完成的作业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分享鉴别与评价信息的经验,同时完成经验卡。

教学反思

媒介素养是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21世纪技能”之一。身处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并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让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与工作。本课例有以下特点。

1. 紧扣课标。四个任务以及对应经验卡的设计实质上分别指向了信息鉴别与评价的四个维度: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与时效性。通过相应的问题思辨与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亲历信息鉴别与评价的各个维度。在日常的信息活动中,对某一事物的判别通常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的,因此本课自始至终都围绕一个案例“穹顶之下”,从多方信息、各种渠道、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分析得出科学合理的答案。

信息时代特征 篇九

关键词: 信息时代

人性化原则产品创新 趋势

一、信息时代特征简述

工业设计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其飞速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信息时代的特征即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的综合化的程度高速发展,人类的高明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由此可见,信息时代的产品将会向非物质化的方向发展,如“生物芯片”、“智能卡”等产品小到薄片状,人物接触的关系日趋缩小,在使用上界面促进了互动,从机械操作演化到电子操作,将逐渐取代身体的参与,在人一机之间的设计上,将转向以眼睛目光为主的间接接触方式,例如视觉感受和知觉过程就是一系列反馈活动参与的过程,如何使视觉感受发生一致性而不是非一致性的波动,如何通过形象的符号系统设计成为人类相通的共同语言而不受民族和地域的限制,成为可直接为人类广泛接受并引导人的思维活动而达到使用方便的目的。因此,产品设计的创新将体现其独有的特征。二信息时代产品设计创新的特征

(—)更加遵循“人性化”设计理念

信息社会的发展,促使产品设计不断更新,但其核心依然是“以人为本”。因为,工业设计的目的永远是为人们提供合理的产品与服务。也正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对“人性化”创新设计的再研究,是为了让产品能够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如果说当今人类社会生活和科技的发展为数字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那么人性化设计则是为这种条件进行升华与诠释。纵观现代产品设计,在缤纷夺目的产品海洋中,以人性化设计为主题的产品总是脱颖而出,并成为经典之作,从这些经典的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时代的产品设计要做到的“人性化”不仅包括功能方面的,还要包含对使用者心理的感受,要将人的情感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在消费者欣赏与享用产品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以获得精神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

(二)人机界面的互动设计

在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产品构成了人一机(产品)一界面符号认知系统的新语境,使人对产品的认识和操作方式得以改变。在过去时代,人与产品硬件的接触比较单一,而如今新时代的产品设计对人机界面的设计更加灵活多变,从而使操作者在劳动强度、工作效率、环境安全方面得到了根本改善。比如:过去人们在操作机器设备时,要通过复杂的程序,而如今只需简单的命令便可完成产品的使用。同时,互动界面的设计,可以将符号的抽象性转变为艺术形象的设计,使语义的指向性更为直接和明朗,以达到人机语言的识别交流和操作的双向互动,消除以往操作的陌生感和枯燥感,使人机操作过程更加轻松、简洁、高效和安全。此外,在人机互动中,互动的界面设计更加符合人与产品的情感交流方式,使人和产品的关系变得和谐与融洽。

(三)参与设计

信息时代的产品设计更加注重让消费者更多地参与设计。进入信息时代,企业更多地转向根据客户的需要来提供定制个性产品,消费者也更加愿意主动获得个性化需要的满足。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消费者与生产厂家可以更多的交互,消费者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利用网络平台,阐释他们的需求,再通过交互式动态浏览商品的效果图以及商品内在构造,了解商品的内外品质特性,再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配置和再设计,以此定制自己喜欢的产品,真正的将自己的意见反馈到生产方,而最终获得自己满意的商品。例如国外很多厂家设计了一种交互平台,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不断征求顾客的意见,并最终完成个性化产品的制作,同时很多大品牌也会定期举行一些限量版的产品设计,这都体现出让使用者参与到设计过程中的新趋势。

(四)情趣化设计

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着产品设计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如使用者沉浸在网络的现代化生活中,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情感的淡漠,身份的迷失等等,因此信息时代不仅要求设计师利用技术来完成产品设计的创新,更要求设计师注重对产品的情感塑造。信息时代,产品设计的创新不再是冷冰冰的面孔,需要设计师利用先进的技术去塑造真正有生命力的产品,使产品的内在文化气质通过外在情感而自然流露出来。例如意大利的设计公司,将情感化设计理念一直进行演绎,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一件件经典设计中不断体会着情趣化设计的魅力,这些产品不仅方便人们的使用,更会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也正因此,情感化产品设计创新更会成为信息时代使用者与产品交流沟通的情感纽带。此外,产品创新中更关注人、机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并结合人性化设计来帮助人们及时与产品进行情感交流。无论是最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产品,通过情趣化的设计,为人们信息时代的生活带来愉悦、方便、舒适和安全。

(五)智能化与虚拟产品设计

进入信息时代,凭借超乎想象的先进网络技术,数字网络化的高科技产品以强大的功能、多样化的造型将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正是这种需求,从而又不断地促使数字化产品以更加完善的功能和更加完美的形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此智能化产品设计和虚拟产品设计成为了新时代产品设计创新的新特征。例如,现代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不仅实现了信息的传递,并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数字化的世界真实地体会并实现了生活的虚拟化,如网络购物、网上交友、网络娱乐休闲、网络办公以及网络婚恋等活动。利用网络技术,大家可以在千里之外进行娱乐交流,甚至可以完成一些家庭任务。比如伊莱克斯公司设计的智能吸尘器,完全凭借网络技术,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控制其程序,并且完全智能化的完成任务。此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使顾客看到虚拟现实的物体实态,甚至可以让使用者去触摸、去感受它。人们需要的不再仅限于现实存在的物质实体,网络化的虚拟产品已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和喜爱。比如现在流行的电子宠物和QQ农场等娱乐项目和游戏,就是虚拟现实的最佳案例,大家在虚拟游戏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同时通过这种游戏又使心灵得到升华,能够更加懂得珍惜生活,这就体现出信息时代智能虚拟产品的现实意义。

最新范文

祝福语(优秀5篇)03-28

社区科技馆建设方案【优秀8篇】03-28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通用6篇)03-28

描写自然景色的四字词语(精选2篇)03-28

教书育人(优秀5篇)03-28

赞美春天的最美的现代诗【优秀7篇】03-28

关于团结的名言优秀9篇03-28

嘉奖的通告优秀6篇03-28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学习心得(最新6篇)03-28

给孩子的祝福语【优秀9篇】03-28

149 34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