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氨气的喷泉实验精选5篇

2024-03-26 21:16:51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书包范文编辑给大伙儿整理的氨气的喷泉实验精选5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氨气的喷泉实验 篇一

一、鲜明直观,富有趣味

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现象鲜明性,能更有效地引起学生感知,使他们形成深刻地印象。例如可以利用一些电子元器件等材料来改进实验,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讲电解质概念时,如果用音乐贺卡中的集成块代替小灯泡,接入导电性装置,当美妙的音乐响起来时,学生会异常欣喜,也了解了溶液的导电性。又如,可以用不同数目发光二极管发光情况来证明不同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差异,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实验教学中对SO2气体的性质进行演示实验,涉及的实验较多,但是多次演示实验会增加SO2气体泄露的可能性;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可以在一次演示实验中实现SO2多种化学性质的呈现,同时减少了SO2对环境的污染。针对SO2的溶解性实验,在教学演示实验中可以按照图2所示的方法加以改进,利用其溶解性和对品红的漂白作用实现很好的演示效果。此实验既简单又方便,利用SO2气体水溶性和漂白性设计喷泉实验,当美丽的喷泉形成时,学生通常会兴奋异常,同时会进一步思考:“SO2为什么会形成喷泉?”“喷泉的颜色为什么与原溶液不同?”不但能增强实验的鲜明性,而且能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直观,能更好{SHUBAOC.COM}的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科学、简捷、安全、可靠

工业上利用NH3的还原性来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泄漏;也用NH3来吸收汽车尾气排放出的氮氧化物。为了加深学生对NH3的工业用途的认识,可以设计如下实验,提高他们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的能力,学会解释生活中相关化学原理及其应用。如图3(a)所示,当氨气通入二氧化氮中,红棕色的气体变成无色(氨气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色气体氮气)。在图3(b)所示的实验中,当氯气与氨气同时进入试管中,试管中出现白烟(氨气与氯气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当氯气通入氨水中,试管中出现白烟(氨气与氯气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如图3(c)所示。

上述实验改进,很好地避免了氯气、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的污染问题。而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三、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

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设法提高每个实验的智力价值,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启发性、思考性,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例如课本关于NO2与水的反应并无实验。跟其他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不同,这是一个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NO3的同时生成NO,学生掌握这一反应有一定困难。补充如图4所示的喷泉实验:在蒸馏烧瓶中事先充满NO2,打开止水A,从胶头滴管往蒸馏烧瓶中挤水,紫色石蕊试液在蒸馏烧瓶中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最后溶液约占蒸馏烧瓶的2/3,液面上约有1/3无色气体。关闭止水夹,将烧瓶从烧杯中取出,正立后,打开止水夹B,可见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夹紧B,液面可继续上升。此实验不仅说明NO2可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3NO2+H2O=2HNO3+NO。并为HNO3工业制法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改进实验手段

实验教学中改进实验手段可以加强实验的趣味性,更能引发学生思考。如镀锡铁和镀锌铁皮镀层被破坏后,铁被腐蚀的情况。分别取两片规格大小为5cm×5cm镀锌铁皮和镀锡铁皮(马口铁),用小刀在两铁皮中间划十字(如图5所示)。然后向划痕处分别滴2滴饱和食盐水,再分别向滴食盐水处滴1滴铁氰化钾溶液。静置5~10分钟后,观察颜色变化。

设计最佳的实验过程,对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同样的实验,通过合理地调整实验时间,使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氨气的喷泉实验 篇二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标准的实验仪器设备,偏重于实验操作的模仿,缺乏对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微型化学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实验课的开设,提高学生的动手机会。微型化学实验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

新课标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所占的比重很大,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身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用绿色化学的观点改进中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化学选修Ⅵ《实验化学》中,对微型化学实验就有所阐述和例

举,如《氯气的生成和性质的微型实验》等。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微型化,使其向无污染方向发展,是当今中学化学实验的发展方向。

一、探索微型化学实验的构建

1.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

钠与水的反应,向装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然后投入小块钠(绿豆大小)观察实验现象。将这一实验改进为微型实验。操作步骤:找一个废弃的矿泉水瓶,装水3/4,滴入酚酞2~3滴;找一个配套的橡胶塞子,将下端插入一根针,留一半在外,取一小块钠,用露在外的针扎上,然后左手用力挤压矿泉水瓶子至水刚好到达瓶口,右手迅速将塞子塞入矿泉水瓶,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产生的氢气可以直接进行燃烧实验。

2.氨气喷泉实验的改进

氨气喷泉实验要求教师在课前预先收集好氨气,在课堂上演示,由于氨气易扩散,如果制取氨气时通风条件不好,容易泄露,造成污染。改进实验需取2支注射器和2个试管,在一支试管中装入固体生石灰,塞上塞子,一支注射器中装入浓氨水,插入橡皮塞,另一支注射器也插入橡皮塞;取下空注射器,留下针头,接上橡皮管,套上干燥试管,将注射器中的浓氨水打入试管,即产生氨气,并被上面的试管吸收;当氨气收集满后,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装满酚酞溶液挤入,即可形成喷泉。

3.铜与稀硝酸实验的改进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由无色变成红棕色的过程变化,如果在实验中气密性不好,不容易观察,甚至会导致有害气体泄露,对学生造成危害。可做如下方式改进:

将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另一端穿过橡皮塞,用胶头滴管滴加稀硝酸,上下拉伸铜丝控制其与硝酸的接触,产生的气体用注射器吸收,观察无色气体,反应结束后取下注射器,迅速吸入少量空气,并立即套上橡皮套,观察气体由无色变成红棕色,最后在注射器中吸入NaOH溶液以除去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二、构建微型化学实验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的设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平台,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借助微型化学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自己动手创造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传播绿色化学理念

氨气的喷泉实验 篇三

关键词:喷泉实验;活性炭;气体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97-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42

现在房子的装修大部分使用化工材料,装修之后产生的有害气体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如:混凝土、防火板产生氨气;人造板材家具、壁纸、地毯产生甲醛;油漆、合成纤维产生苯等。于是市场上有用于吸附这些有害气体的活性炭出售,某品牌就是其中的品牌之一,该产品的说明书上:通过CTC>100%,比表面积:1500m2/g来反映其吸附能力强,但是测定这两个数据需要的实验仪器和知识贮备都较高,不符合高中化学实验的要求,于是我选用大家熟知的喷泉实验来定性分析这种活性炭的吸附能力。

一、实验原理

活性炭对乙醚蒸汽、氨气、二氧化氮、甲醛、一氧化碳等气体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当活性炭把圆底烧瓶中的气体吸附之后烧瓶中的气压下降,外界的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而出现喷泉,以喷泉出现的速度来判断其吸附能力,因为活性炭吸附能力越强,喷泉出现的越快。

二、实验材料

某品牌活性炭、甲醛液体、氨水、四氯化碳、台秤、铁架台、圆底烧瓶(500mL)、烧杯(100mL)

三、喷泉实验

(1)按图1组装实验仪器,向位于水浴中的干燥烧瓶中加入10mL氨水,用30℃的水浴对氨水加热2min,使从烘箱中拿出来的250mL烧瓶迅速充满氨气,立刻投入0.1g活性炭,马上塞紧带有尖嘴玻璃管的橡皮塞(橡皮塞上的尖嘴玻璃管深入到烧瓶中的长度约为3cm,防止活性炭将其阻塞,乳胶管被止水夹夹紧),摇一下。按图2组装仪器,在烧杯中加入四氯化碳溶液至浸没玻璃管下端。打开止水夹,烧瓶中出现喷泉现象,四氯化碳液体很快充满烧瓶。

(2)按照上述方法使圆底烧瓶中充满甲醛气体,装置2烧杯中加水至浸没玻璃管的下端,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出现喷泉,烧瓶中很快充满水。

四、实验分析

氨气的喷泉实验 篇四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改进 实验创新

1 乙烯制取实验改进

1.1 问题的提出:

《有机化学基础》(选修)中关于"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存在的不足之处:用乙醇与浓硫酸共热至170℃左右的温度较难控制;升温至170℃加热时间长较费时;制取过程中副反应较多,得到的乙烯纯度不高。

1.2 实验的改进:

实验仪器:分液漏斗、蒸馏烧瓶、温度计、

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导管

水槽、小试管(或集气瓶)。

实验试剂:无水乙醇、五氧化二磷(用于代替

浓硫酸)、水。

1.3 实验步骤:

①在圆底烧瓶内放入3-5g五氧化二磷。

②分液漏斗中盛约15mL无水乙醇。

开始进行实验时往烧瓶中滴入无水乙醇6-8mL。

③用酒精灯加热至80-90℃之间,即有大量乙烯生成,经实验检验乙烯纯度很高。

④如果温度超过90℃时,反应会十分剧烈,此时可移去酒精灯,并通过分液漏斗滴加乙醇,使温度迅速降至80-90℃。

1.4 改进后的优点:

①反应温度较低(80℃左右)不会出现炭化现象。

②副反应少,乙烯纯度高。

③乙烯气体量大,水槽的水不会出现倒吸现象。

④做乙烯的性质实验时现象明显,点火时,火焰长且明亮,无熄灭现象。

2 氨的喷泉实验改进

2.1 问题的提出:

按教材要求实验前要将烧瓶干燥后收集满氨气,实验时把装有胶头滴管吸入水后,装入盛有氨气的烧瓶中塞紧胶塞挤压胶头产生喷泉,实验对烧瓶的干燥程度要求高,操作麻烦,且不能进行连续性实验。

2.2 实验的改进:

实验仪器:恒压式固-液气体发生装置、铁架台(带铁圈)、烧杯、玻璃导管、橡皮塞、圆底烧瓶、止水夹、1.0升的塑料瓶。

实验试剂:固体CaO、浓氨水、水、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

2.3 实验步骤:

①开启止水夹Ⅰ和Ⅲ,关闭止水夹Ⅱ,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浓氨水慢慢滴入CaO固体中,产生的氨气从导管进入到烧瓶。

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Ⅲ导管口检验氨气是否集满,待氨气集满后,关闭分液

漏斗活塞和止水夹Ⅰ、Ⅲ。

③开启止水夹Ⅱ,用手轻轻挤压塑料瓶,

即可观察到喷泉。

④如要继续实验,开启止水夹Ⅰ、Ⅲ,

将烧瓶中的红色溶液从导管Ⅲ流入

烧杯,完成后按前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4 改进后的优点:

①制取氨气采用固-液不加热装置,操作

简单方便,不需加热,可方便的添加及

更换反应物固体CaO与浓氨水,产生氨气速度快且较干燥。

②可随时在课堂上制取收集氨气进行实验,时间短、效果好。

③可连续使用,只要将烧瓶中的水从导管中放出,烧瓶不需干燥便可再收集氨气。

④该装置还可用于:Cl2、CO2、SO2、NO2、H2S等气体的制取并收集,以及进行这些气体的喷泉实验。

3 SO2性质检验实验的改进

3.1 问题的提出:

教材中运用了3个独立的实验来检验SO2的化学性质:①SO2溶解实验及该水溶液pH的测定;②SO2的水溶液(H2SO3)与品红作用,再加热;③SO2的水溶液(H2SO3)中加BaCl2溶液以及再加双氧水。每个实验把SO2的各个性质一一对应,实验不紧凑缺乏整体性,同时,还需用复杂的装置制备SO2气体,消耗试剂量大,并容易产生对空气的污染。

3.2 实验的改进:

实验仪器:50 mL注射器、烧杯、

宽0.5cm,长1.5cm滤纸一条

实验试剂:Na2SO3晶体、浓硫酸、

酸性KMnO4溶液、品红试纸、

蓝色石蕊试纸 。

3.3 实验步骤:

①在注射器中放入少量的Na2SO3晶体。

②将准备好的滤纸贴在注射器内壁中部。

③吸入适量浓硫酸(不接触纸条)进行实验。

3.4 改进后的优点:

①该装置简单易制,将SO2的实验室制法、SO2的性质检验集中在1支注射器内,操作方便简洁。

②SO2三个检验实验同时进行,实验紧凑,实验现象明显,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氨气的喷泉实验 篇五

关键词:“喷泉”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教学;教学功能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11-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03

以氨气为例的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不仅能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景观,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而且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探究性强,处理得当,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难忘的印迹,受益终身。对该实验的变形设计,包括引发方式和原理的探寻、双喷泉的设计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是笔者认为,对喷泉实验的学习和探究也要循序渐进,依据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呈现方式在高中教学的不同阶段提升和挖掘该实验素材的教学功能。

一、高一阶段――以喷泉认知氨气的性质

1. 教材分析

“喷泉”实验在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具体如表1所示。

2. 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以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为例,学生在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已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了电解质和电离,但由于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比如对弱电解质及其电离还不够深入,学生对氨气遇水形成碱性溶液的认识缺乏理论基础,此外学生对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也不够明确,结构知识还很不到位,还没有完全掌握“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学习规律。

3. 教学目标达成

以人教版为例,氨的性质和制备共安排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位在通过对喷泉实验的分析掌握氨的主要性质,结合氨的性质引导学生探究氨的制备方法及其原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氨的性质的获得,主要通过教师借助喷泉实验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和推断来完成。目标达成过程中,从红色的喷泉推断出氨溶液呈碱性,由碱性推断出溶液存在氢氧根离子,而根据氨本身的组成元素分析和第二章所学,氨属于非电解质,本身不会产生氢氧根,由此可以推断氨首先与水结合成可以电离出氢氧根的物质NH3・H2O;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明确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因烧瓶内外产生的压强差使烧杯中的液体进入烧瓶内,从而形成喷泉。实验中是通过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即产生较大的压强差,由此可以推断氨在水中的溶解性很大。

二、高二阶段――以原理探讨喷泉实验的改进

1. 学情分析

对高一学过的喷泉实验进行深入剖析会让学生有更高的探究热情。此时将既有的结论从性质推测走向理性的结构分析,进一步构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方法,明确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推知氨极易溶于水并且所得氨水显碱性的原因是氨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分析氨易液化也是源于氢键,是因为NH3分子与NH3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导致沸点较高,易于液化。

2. 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进入高二阶段学习的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化学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具备了有关氨的基本知识),再加上高二下阶段对选修3的学习(具备了价键意识),可以建立研究性学习平台,在对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探讨喷泉实验的改进。

3. 活动设计和目标达成

[活动主题]氨与水的喷泉实验引发方法

[资料获取]以“喷泉实验”“引发措施”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教师在布置任务前先行检索相关文献)。

[汇报交流]学生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形成文本材料,并制作成PPT进行交流汇报。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实验、小结等环节完成科学探究:

(1)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分M讨论,提出喷泉实验引发方法存在以下几种:①用胶头滴管先注入少量水;②用热毛巾先捂装满氨气烧瓶后取走;③用冷毛巾先捂装满氨气烧瓶后取走;④……

(2)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为了学生顺利实施自行设计的方案,教师应该预先准备好若干个装满氨气的烧瓶。也可以引导一些具有探究经验的学生尝试对某个指定装置产生喷泉的思考和操作。如图1所示装置,将锥形瓶放置在水槽中,锥形瓶中加入易挥发试剂(如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如果再加入一种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思考水槽中可以加入的是什么物质?简述理由并通过实验验证。

(3)得出实验结论:小组交流完善(略)。

在面对学生不合理的方案设计,不要过多的干预,只要他们是积极去完成实验探究,就能自行发现方案的不合理性,从而激发他们改进的欲望和热情,体验自食其力收获知识达成目标的喜悦。教师要有静待花开的气量和耐心。直接给予的方案再成熟也是别人的,探究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的方案从不成熟到成熟,或许我们还能收获出乎意外的惊喜。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平台,提供时间、空间和设备仪器,培养学生脱离老师的指令后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探究热情高涨的情况下,再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结构知识探究氨在水中的溶解性很大和氨水呈碱性的原因,最后再做一个小结。

三、高三阶段――以喷泉实验拓展知识运用

1. 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进入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对高中化学两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的学习。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基本概念(反应热、弱电解质的电离等)、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氨与氯化氢的化合、氨与水的反应等)及物质结构与性质(氨易溶、氨易液化、氨水显碱性等性质与氢键存在的密切联系。)

2. 复习目标达成

高三复习不仅要“温故”,更重要的是“知新”,也就是说要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整合,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达成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策划组织,积极调动学生情感,提升课堂价值。此时以氨气的喷泉实验为主题的专题复习,可以将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物质结构知识等有机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从掌握基础知识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最终达成三维综合目标。对高三一轮复习喷泉实验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如图2所示。

3. 专题复习教学片断

片断1 常见喷泉实验装置的分析和比较

[设计意图]如图3所示,通过不同喷泉实验装置,不同实验原料和多种引发方式的选择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厘清喷泉实验的本质,总结出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①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在收集气体时因J内残留水分迅速将收集的气体大量溶解,导致瓶内空气没有被排尽,压力不够,难以形成喷泉;②烧瓶内气体的量。要充满烧瓶, 确保气体溶解后产生的内外压强差足够大;③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气密性,若漏气,则喷泉难以形成;④气体的溶解性。所选气体能在所用液体中因大量溶解或快速反应而被吸收。通过对喷泉实验原理的深入研究,帮助学生在喷泉的自然情境下对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复习,同时帮助学生触类旁通,掌握综合理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完成了解、理解到灵活运用的目标转变。

片断2 组合式喷泉实验的设计

如图4所示装置,实验前关闭a、b、c止水夹。

(1)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喷烟现象,如何操作?

(2)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如何操作?

[设计意图]组合式喷泉实验的设计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喷泉实验原理的掌握。通过轻微挤压胶头滴管使很少量水进入烧瓶,溶解右瓶中的部分NH3使瓶Ⅱ内压强减小。打开活塞a、c,瓶Ⅰ中的HCl进入右瓶生成NH4Cl固体而在右瓶管口产生喷烟现象。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b,则烧杯内的水会压向左右两个烧瓶,在左右两瓶中均产生喷泉。若预先在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则在左瓶中产生红色喷泉,在右瓶中产生蓝色喷泉。运用已有的喷泉实验基础,拓展思维,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喷泉实验原理之间的结合进一步延伸,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片断3 氨气喷泉实验拓展

在喷泉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设问1]利用图5装置所收集到的气体能否直接用于“喷泉实验”?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喷泉实验”的要点思考NH3的净化、收集、检验等一系列问题,巩固整理NH3的部分性质。

[设问2]NH3为何极易且快速溶于水?要使“喷泉实验”现象明显需对该装置得到的气体作怎样的处理?

[设计意图]在“喷泉实验” 实际准备情境下引导学生对氨气的性质复习巩固并灵活运用。鼓励学生针对两个问题所涉及的多个知识点和多处细节,相互补充完善,充分体验“合作学习”。同时为后面乙、丙烧瓶中“喷泉”的引发作好铺垫。

[拓展延伸](1)图6 乙烧瓶中充满干燥的NH3,是否可以产生喷泉?如果可以则如何引发?(2)丙烧瓶中是空气,如何选择试剂A、B才能使水向上喷出?(3)若在标准状况下“喷泉实验”结束时整个烧瓶充满液体,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在上述过程中,以“喷泉验”问题组为主线,以归纳氨的结构和性质为暗线,组织独立思考、合作探讨、运算对比等学生活动最终达成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应用。

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循序渐进中分阶段达成的,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运用,是科学认知的必经之路。分阶段达成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应以不同教学阶段,学生不同认知基础和教材知识结构等诸多要素为基础。关于喷泉实验的学习是一个集物质结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实验的综合性问题,没有必要在高一新授课就多面灌输,急求透彻理解,全面把握,否则必将得不偿失,不如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逐步深化对其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渐渐体验拨开云雾,豁然开朗。比如高二巧妙利用喷泉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热情,高三复习则侧重于通过一些基本实验素材,努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我们还可以寻找并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其他实验素材,在尊重学生学情、权衡不同学段学习重心的基础上,不断挖掘他们内在的教学功能,充分发挥高中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顾晔。“氨和铵盐”一轮复习课[J].化学教学,2010(7):51-53

[3] 顾晔。“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滴加酚酞”实验在高中不同阶段的教学功能挖掘[J].化学教学,2014(8):42-45

最新范文

师德先进个人事迹通用6篇03-26

怀念母亲课文【最新10篇】03-26

放风筝日记(最新10篇)03-26

包饺子日记(8篇)03-26

古藤阅读理解附答案通用8篇03-26

新年诗会朗诵诗歌(最新5篇)03-26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推荐精选9篇03-26

最好的我们经典台词【经典5篇】03-26

宝宝一岁生日祝福语精选3篇03-26

酒店英文简称优秀8篇03-26

149 3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