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强震重灾区大量建筑倒塌 地震带来的自然灾害【最新3篇】

2024-03-22 17:11:0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地震带来的自然灾害【最新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地震带来的自然灾害 篇一

【关键词】地震;影响

发生在明朝1556年1月23日的关中大地震,据史书记载,以陕西渭南、华县、华阴和山西永济四县的震灾最重,故称为华县地震。此次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中国地震目录》归纳史书记载对此震的描述是:“秦晋之交,地忽大震,声如万雷,川原坼裂,郊墟迁移,道路改观,树木倒置,阡陌更反……山移河徙四五里,涌沙、陷没亘数千里。华山诸峪水北潴沃野,渭河涨壅数日……军民因压、溺、饥、疫、焚而死者不可胜计,其奏报有名83万有奇,不知名者复不可数。”可见此次地震的惨烈状况。据各县志、州志记载,记有破坏的州县共9 6个,这次大地震的幸存者,进士秦可大,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写有《地震记》,为我们考证这次历史大地震提供了详细的资料,他在里面写道:“受祸人数,潼、蒲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剔近远分深浅矣。”这种惨状让人至今也为之寒颤。要了解华县地震的状况,首先要知道到底何为地震,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形成地震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那么引起华县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是、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陕西华县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属于和平地带。华县并不在地震带上,那为何还发生如此大的地震?在中国古代,关于地震成因理论,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历代统治者对地震等自然现象做出了唯心主义解释,不断宣扬董仲舒的“天命论”、“天人感应”之说来维护其统治,而一些科学家、思想家等则拿起唯物主义的武器,进行了驳斥和批判,他们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身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在《地震记》里,秦可大就用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这次地震的原因:“然予独怪关中地震之尤多者,无抑水性本动而为土厚所壅故耶!或水脉伏地西土,或为厚土镇压而怒激震荡,故常致然耶!”但为何地震烈度强弱与震源的远近有关呢?《地震记》道为“盖关中土厚水深,夫土厚则震动为难,水深则奋勇必甚,以极难震动之土而加之以极甚奋勇之水,是土欲压而力不敌,水欲激而势欲怒,此地震必甚,受祸必惨,理固然也”。离震中距离愈近,地震烈度愈高,离震源位置越近,受灾程度越重,反之,越轻。针对此次地震的发生,笔者查阅资料,也略总结了一些其他方面的致灾因素:震中区人口稠密,房屋抗震性能较差;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地震前又没有明显的地震前兆,人们没有丝毫的精神准备;当时的陕西经常干旱,发荒粮歉,人民饥饿,无居,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加上人们有听天由命的思想,缺少防震救灾知识以及突发性地震事的应变能力等。

地震灾害最明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会产生严重的次生灾害,同时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关中大地震就是代表。据估计,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如此惨重,其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一系列地表破坏而造成的。其中,黄土滑坡和黄土崩塌造成的震害特别突出,滑坡曾堵塞黄河,造成堰塞湖湖水上涨而使河水逆流。而当时当地居民多住在黄土塬的窑洞内,这样一来,因黄土崩塌便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秦大可在《地震记》里记载:“穴居之民,谷处之众,多全家压死,而鲜有脱者。”这个地区的房屋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午夜,人们难有防备,大多压死在家中;震后水灾、火灾、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当时陕西经常干旱,人民饥饿,没自救和恢复能力,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致灾原因。除了这些直接灾害,它带来的次生灾害也构成了这次地震灾害的一部分。首先就是水灾,地震直接破坏挡水建筑物,王崇古《重修黄河石堤记》日:“夹河东西大震,城覆于隍,堤庙尽崩坏,河流直与岸平,每涨辄入城门。”其次是火灾。华县地震,正置严冬,多以火炕取暖,故火灾较多。据赵浚古文集卷八记载,华县地震时“圯屋覆灶,屋多焚”。之后便是瘟疫,俗话说大震之后必有大疫。据赵浚古文集卷八记载:“……疫大作,邹公卒于长安。民疫饿震死者十之四、五。”这说明由于瘟疫又夺去了一部分地震幸存者的生命。其次是水利工程的破坏。据周景柱《蒲州府志》卷二记载:“在郡西门外,其旧堤自唐世有之…至嘉靖乙卯地式震,堤岸尽崩,于是河流每涨,直人城郭”。地震也带了社会格局的变化,地震造成当地大量人口死亡和房屋倒塌,这便形成了人口数量的剧减,随之而来的便是流民问题。活着的人无家可归,便四处分散,这造成了整个社会秩序的破坏。其中荆襄流民起义便是例证。还有许多边境匪寇趁机作乱,关中大地震后的当月,北方边境就“寇犯神木”。

华县地震虽已过去430多年了,震灾之重、伤亡之惨仍跃然于纸上,至今仍使人胆战心惊,人们都不禁担心这样的灾难是否会重演。因此研究地震灾害,既历史地震学,对我们当代关于地震的防灾、救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善邦。中国地震目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2] 秦可大。地震记[M].见康熙《咸宁县志》卷8.

地震带来的自然灾害 篇二

[关键词]少数民族;自然灾害;日本经验;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59-03

我国地处世界最强大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中国科学院数据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其中,、四川、云南、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地的诸多少数民族地区更多地分布在这些地震带上。

回顾21世纪以来发生在我国大陆的地震灾害,六级以上的地震共计38次,其中,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地震就多达27次,占总发生次数的71%。与内地相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又是保证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少数民族地区的防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灾害一旦发生,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传播,关系到救灾工作能否及时、科学、高效地进行,关系到能否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国内外防减灾工作的一项共识,也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防减灾工作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试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突发时的信息传播进行一番探析。在对本论题进行分析时,将对邻邦日本的灾情信息传播网络的构建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和对比,从一个侧面来探寻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国民族地区的防减灾工作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1 汶川抗震救灾中信息传播的重要作用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强烈地震,对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灾害发生后,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武警部队和当地各族人民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最后胜利。

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人们不难发现,信息传播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汶川大地震使汶川县城以及映秀、北川等地区成为了一座座“生命孤岛”。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站、有线网络的业务用房全部成为危房或废墟,设施严重毁损。电信设备损失严重,受灾电信所(含临近的甘肃、陕西受影响的部分地区)达到3860个,移动通信、小灵通基站受损2.6万个,传输光缆损毁2.46万皮长千米,重灾区的汶川、理县、北川等8个县城及辖内109个乡镇与外界通信完全中断。

地震发生后,阿坝州广播电视中心立即启动了应急报道预案。在第一时间内派出赴震中地区的报道组,5月15日徒步进入汶川,将震中的灾情拍摄并设法传送出来。18日凌晨,广播电视技术救援小分队在3个受灾群众聚集地安装了50多台数字电视信号终端,使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四川电视台,当地电视台的节目得以覆盖部分受灾群众安置点。

通信部门昼夜奋战,通信人员徒步携带卫星电话进入重灾区。同时,和空军运输部门联系,通过空运的方式,把小型卫星地面站空降到灾区,以多种方式抢通了重灾区的临时对外应急通信,以最快速度打通了与外界的通信联络。

可以说,这些措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疏通了信息通道,使外界了解汶川的灾情,保证了物资的调配、人员的调动以及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同时也应看到,在救灾过程中信息传播的效率及其准确程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在突发自然灾害到来之时,如何更加快速、及时、准确地传播信息尚有诸多问题值得总结、研究和探讨。

2 日本灾情信息传播的启示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使其长期以来遭受地震、海啸、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给日本社会带来巨大破坏和灾难。为了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快速地收集、处理、分析和传播有关灾害的信息,顺利完成灾前防御、灾中救助、灾后重建的工作,日本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手段。消防防灾通信网就是一个著名的网络体系。其中包括:中央防灾无线网、消防防灾无线网、地域卫星通信网、都道府县防灾行政无线网、消防救急无线网、市町村防灾行政无线网、直升机电视转播系统、119电话通报系统等。

第一,中央防灾无线网。建立该网络旨在保证突发灾害来临时,总理官邸危机管理中心、非常灾害对策本部以及指定行政机关(如警察厅、消防厅、国土交通省、防卫省等)之间能够顺利地进行灾情信息的沟通和传递。中央防灾无线网由固定通信线路(包含影像传输线路)、卫星通信线路、移动通信线路构成。在大规模灾害来临时,政府部门间可用热线电话和传真相互联络。同时,直升机可将灾害的图像实时传输到政府相关部门。

第二,消防防灾无线网。该网络由地面系统与卫星系统两部分构成。地面系统在灾害发生时,统一向道府县进行电话或传真通报,进行灾情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卫星系统则是通过连接消防厅及全国约4200个地方公共行政地区及团体的卫星通信网络,统一向各地方行政单位发送灾害情报,以保证突发灾害来临时,国家与各都道府县的信息收集与传播。

第三,地域卫星通信网。该网络是以通信卫星为中继站,通过遍布全国5000个左右的地面接收站,将国家与各都道府县、各市町村紧密相连,进行大规模的信息采集与沟通。

第四,都道府县防灾行政无线网。该网络是各都道府县与各市町村以及防灾机关之间的无线通信网,是各都道府县根据各自地区防灾规划要求建立起来的。通过这一系统,政府可以把各种灾害信息及时传递给家庭、学校、医院等机构,成为灾害发生时重要的通信渠道和手段。

第五,消防救急无线网。该网络是用于连接消防指挥中心、各消防署、消防救援队的无线通信网。使用这一网络,可以快速、高效地展开消防与救援,为居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保证。

第六,市町村防灾行政无线网(同报系统)。该网络是由过去的“有线广播”发展而来。主要由广播台、转播台以及设置在各单位及各家庭住户的接收装置组成。当突发灾害来临时,该网络自动开通,及时避难通告、灾情信息、失踪人员信息、救援人员的召集信息等。

第七,市町村防灾行政无线网(移动系统)。当其他的通信手段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将启动移动防灾行政无线系统。该系统由设置在市町村基层单位的无线基站、山上的转播台以及车载移动设备组成。

第八,直升机摄像传播系统。该系统可使用电视摄像机将拍摄的实时画面,迅速传达到警察厅、消防厅、自卫队、灾害对策本部等部门,再将配置好的信息经由卫星传送的防灾无线网络,传给各县及市町村基层单位。

第九,119电话通报系统。在紧急情况下,灾民可拨打119告急求救。电话拨通的同时,受灾人员的位置已被确定,救援者能够根据电话信息,迅速前往救助,这为救援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日本各高大建筑物和一些制高点上,都有摄像机24小时不间断的拍摄。地震发生后,直升机迅速升空,各地震监测网点信息迅速汇总。数分钟后,电视节目打出字幕,说明震级大小、震源方位、地震波及地区。与此同时,应急车载移动电话基站启动,接替被震坏的移动电话基站。

由于日本规定2007年4月起发售的手机有安装GPS接收器的义务,因此即便电话求助者不确定自己所在方位,救援人员也可以追踪到使用者的位置。各地震避难所都有日本电话公司安装的手机充电设备,以便避难者的使用。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日本的使用也比较广泛。灾害发生时,避难道路路面上贴有无线射频识别标签,避难者通过便携装置可以清楚地识别安全避难场所的具置;如果有人被埋在废墟堆里不能动弹或呼救的话,内置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的手机会告诉搜救人员被埋者所处的具置,使搜救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展开救援。

家庭使用的应急用品中信息类物品也颇具特色。如:便携警报器、便携充电器、防灾腰包、手电筒、急用哨子等。便携警报器可连续鸣叫5分钟;便携充电器充电1分钟可使手机连续通话3分钟或待机90分钟,同时兼有收音机的功能;防灾腰包上有反光带和ID卡,很容易让救援人员发现并确认身份;急用哨子能够发出容易被人听到的3000赫频率的声音。

此外,广播、电视、各种新媒体以及流动宣传车、警报器、电话等传播工具,也在协同配合地发挥重要的作用。

3 对未来少数民族地区防减灾工作的建言

与日本相比,我国国情不同,特别是对于尚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要在防减灾工作中达到高度信息化的程度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日本结合本地实际,综合采用多种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来促进信息交流的办法和思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严重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的现实状况,以下几个方面应当予以考虑:

第一,结合地域特点(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建立一个符合本地特点的现代化的防灾信息网络系统。在这一目标尚未达到之前,地区的各媒体和有关部门,应跨越所属行业和领域(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新闻媒体还是电信媒体),共聚一堂商讨突发灾害来临时,如何做到相互配合、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形成合力;采用怎样的方法和手段,来传播灾情和救助信息。2010年暑期笔者赴汶川调查时,在汶川县国土局的办公桌上,看到这样的“两卡一表”。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地质灾害隐患点防御预案表”。

其中,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的“预定报警信号”一栏里包含“喊话、口哨、鸣锣”一项。汶川地震发生后,岷江断流,上游形成巨大的堰塞湖并随时可能溃堤。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这种看似“原始”的传播方式,在通知群众迅速疏散、转移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信息媒体和相关部门在集中商讨应急预案时,应从本地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一切传播媒体和一切信息传播方式,调动一切传播手段,使信息传播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第二,设施的整备与设备的添置。在严重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应考虑配备可用做提供航拍、信号传输、预警的专用直升机;在县一级配备应急通信车,在山上的制高点,修建牢固的通信基站(这是调查时,县防震减灾局一位领导所提的建议);对于住在严重地质灾害地区的家庭,在其应急物品中,可考虑配发或以较低价格配售兼有GPS定位系统及收音机功能的手机。有了GPS定位系统,可以使受困灾民尽快被发现并及时得到救助;有了收音机功能,能够使灾民在困境下,及时地接收到避难指示和救援信息。

第三,加大资金的投入。上述设施的整备与设备的添置,以及进行防灾科技研究,都必不可少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世界灾害多发国家都有巨额预算。据2010年日本防灾白皮书记载,2010年防灾相关预算经费相比以前虽有所减少,但仍高达10898万亿日元。充足的防灾经费使日本在防灾科学技术研究、加强灾害预防措施、完善灾害紧急应对设施、迅速实现灾后重建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是贫困地区,甚至有些还是部级贫困县,地区财政十分困难,这就更加需要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有关政策的倾斜。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2010年上半年地质灾害10倍于2009年同期。2010年1―7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6009起,其中滑坡19101起、崩塌4756起、泥石流911起、地面塌陷332起、地裂缝161起、地面沉降36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248起,843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3.44亿元。从地质地貌看,我国位于西南、西北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山高谷深,地层岩性松软、破碎,岩石风化程度比较高,属于全国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又由于“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的影响,有些山坡形成滑坡,有些虽未形成滑坡,但已极为脆弱,一旦突降暴雨,极易形成泥石流和滑坡。

在这种情况下,及早的预警也就显得愈发重要。2010年8月12日夜,四川绵竹市清平乡突降暴雨,在泥石流大量涌来还有近1个半小时之时,地方政府就开始组织群众迅速撤离,为5000余名群众安全脱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6天后的8月18日凌晨1点,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普拉底乡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一个乡镇被夷为平地,一座铁矿厂被埋,数十人遇难和失踪。虽然说泥石流暴发突然,来势凶猛,但预警工作不够及时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根据近年来地质自然灾害多发且较多集中在民族地区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防减灾工作,特别是其中信息传播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使当地的民众能够方便地得到快捷、准确的信息,当灾害来临之时获得及时的灾情预警和救助,避免或尽量减少因信息传播的不畅而带来的损失。

日本作为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对于防减灾工作中的信息传播,有着多年的研究积累。这不是一个仅靠行政层面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工程,各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的投入也源源不断。比如,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现信息学环•学际信息学府)出版的《灾害与信息》一书,就从信息传播体制、灾害警报的对应行动、对灾害警报的心理反应、灾害时的信息要求、灾害时的大众传媒活动、灾害信息的特征、灾害与流言、灾害信息与避难行动等各个层面对灾害中的信息传播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防减灾工作中信息传播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也亟待学术界对该领域进行进一步细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背景资料:我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情况概览[EB/OL].新华网(2008-05-12).

[4]王庚辰。科学组织: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应归因全球变暖[EB/OL].人民网(2010-08-19).

[5]我国上半年地质灾害10倍于去年同期[N].新京报,2010-08-20(A20).

地震带来的自然灾害 篇三

一、解答技巧

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的高考试题,一般会选择具体的事件作为案例,以分析某一突发事件的成因设计问题,命题特色明显。解题中考生首先要把握住考查的目标,是什么自然灾害?然后回忆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或危害,推测防御措施。突破方法在于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准确分析,找出试题中灾害的分布特征、推测其产生的自然与人为原因,说明其可能产生的危害与相应的治理措施。

遇到“自然灾害与防治”类试题,要有正确的分析思路。要把具体的灾害放到中国或世界自然地理背景之中分析,孤立地分析会导致答题不全面。如地面沉降的问题,需要与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状况相联系;城市内涝问题,需要与我国目前的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容量相对降低联系;地面塌陷,需要与工程建设不当相联系;煤矿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既需要联系自然特征,又需要联系目前中国能源需求的增加。

二、分类解答

近几年“自然灾害与防治”类的高考地理题常见的设问主要有三种类型:成因(自然、人为)、影响(正面、负面)、措施(生物、工程、技术),其中关于自然灾害成因的考查方式最多。自然灾害就高频考点而言,以下两种题型和考法最多。

(一)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以某地的地质灾害事件为切入点,考查“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这类考题要从题目给出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结合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由问题找对策,如采用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以下是地质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1)形成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2)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3)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③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2.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1)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枚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2)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造成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3)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的地区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3.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

(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2)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3)在中、上游地区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补给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能引起泥石流的暴发。

例1(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图1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二)主要水文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我国危害最大的两种水文灾害有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灾害,其中洪涝灾害是造成我国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答题要牢牢把握洪涝灾害的答题思路,即从“天、地、人”三个角度综合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而西高东低的地形地势特点又决定了我国河流自西向东流的水文特点,因此东部季风区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加上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洪涝灾害严重,而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乱砍滥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围湖造田,使湖泊对干流的调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我国东部海岸地带同时还受台风带来的风暴潮的影响,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又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以下是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措施的分析思路:

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

(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涝治理措施的分析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对黄河的洪涝治理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的洪涝治理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例2(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2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参考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题思路】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我国雨带移动规律判断其气候成因。第(2)题,结合A、B两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方面,从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可总结得出措施。

三、能力测试

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②灾害强度的差异③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2.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关于其灾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D.很难确定

读“自然灾害与中国奶牛业发展示意图”(图3)。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草场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雪灾、火灾直接损毁草场资源,对奶牛业的发展没有影响

B.草原雪灾、旱灾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对草场资源没有影响

C.草原鼠害、虫害通过破坏草场资源,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

D.草原病害、酸雨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影响

4.关于我国奶牛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过度放牧,使奶牛数量增多,促进奶牛)书包范文○www.shubaoc.com(业的发展②乱采、乱挖,导致鼠害猖獗,制约奶牛业的发展③奶牛业的过度发展,会加剧草原人为灾害的破坏④影响奶牛业发展的因素有草原灾害、社会化程度、奶牛品质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读长江流域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图(图4)。据此回答5~6题。

5.从图中看,长江流域1950-1990年间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

A.1954年、1990年B.1989年、1990年

C.1954年、1983年D.1967年、1971年

6.长江流域成为水文灾害多发地区的人为原因是()

①滥伐森林②围湖造田③位于我国经济核心地带④位于季风气候区⑤东部临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7~8题。

7.洪水前的某湖泊图层与洪灾期的图层相叠加,可以()

A.分析洪水灾害的成因

B.预测洪灾期结束时间

C.了解洪水淹没范围

D.计算洪灾损失

8.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利用GIS可以进行()

A.预测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

B.了解灾情状况

C.分析地震危害

D.计算灾害损失

9.图5为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分别说明A、B两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10.图6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2.C

第1题,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灾害强度越高,导致的灾情越大。第2题,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则损失绝对数大,对减灾防灾投入大则抗灾能力强,从而大大降低灾害影响程度。

3.C4.C

第3题,草场自然灾害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均有影响。第4题,过度放牧会损毁草场资源,从而影响奶牛业的发展;乱采乱挖破坏草场,制约奶牛业的发展。

5.C6.A

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1954年、1983年。第6题,结合选项可知属于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①②③。

7.C8.B

第7题,洪灾期湖泊面积大于洪水前湖泊面积,因此可了解洪水的淹没范围。第8题,GIS的主要功能是空间数据分析,分析地震危害、计算灾害损失并非是GIS空间数据分析的范畴。

9.(1)多分布于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A地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B地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暴雨集中。C地区因黄河从纬度较低处流向纬度较高处,在春初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势低平,河道淤积。

最新范文

招生方案【通用9篇】03-22

给长辈拜年祝福语最新6篇03-22

日常中的歇后语【8篇】03-22

学前教育培训范例【精选4篇】03-22

表示听的词语最新4篇03-22

兵马俑导游词(7篇)03-22

网络策划书优秀5篇03-22

升学宴父母答谢词(优秀5篇)03-22

学生防溺水安全保证书精选5篇03-22

应届毕业生自荐信优秀4篇03-22

149 33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