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赢了每人口20分钟 老人术后康复训练(最新3篇)

2024-03-01 15:21:44

如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老人术后康复训练(最新3篇)。

老人术后康复训练 篇一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持续性护理;功能锻炼护嘱单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人口老年化、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其发生率呈明显增高趋势[1],是导致老年人行动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多倾向于手术治疗,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对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2009年9月~2013年12月我院采用持续性护理模式,指导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3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2例,年龄≥60岁。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男20例,女27例,年龄60~89岁,平均(72.8±9.2)岁;受伤原因:自己跌倒34例,他人撞倒7例,车祸6例;手术方式:内固定8例,全髋置换15例,半髋置换24例;合并有糖尿病5例,合并有高血压7例。对照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60~87岁,平均(71.9±8.8)岁;受伤原因:自己跌倒29例,他人撞倒9例,车祸7例;手术方式:内同定7例,全髋置换15例,半髋置换23例;合并有糖尿病6例,合并有高血压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手术方式、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出院后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组采用指导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为中心的持续性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宣教,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向患者讲述功能锻炼的目的和方法,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功能锻炼方案,增强患者的信心。②术后根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在无痛的状况下进行循序渐进、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功能锻炼相结合的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功能训练,早期主要是进行股四头肌、臀大肌、髂腰肌等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后期主要是进行髋外展、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等肌肉的等张收缩训练以及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并逐步进行负重与行走训练。③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医生的意见开出功能锻炼护嘱单,将锻炼方法具体化,锻炼量量化,住院期间护士每日督促并评价患者功能锻炼护嘱单执行情况及锻炼后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锻炼方法及锻炼量。④出院时除发放髋关节术后的出院指导,还要给患者详细制定出院后的锻炼计划,指导患者每日的锻炼方法及锻炼量,并请家属督促执行情况。⑤对患者定期进行随访,每周护士上门回访1次,术后1个月后每周电话回访1次,1w上门回访1次,3个月后2w电话回访1次,每月上门回访1次至术后6个月。指导并评价患者及家属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的情况,解答并指导患者在康复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术后6个月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包括疼痛程度44分、步态11分、功能(走楼梯4分、使用交通工具1分、坐5分、穿鞋袜4分,共14分)、行走辅助器11分、行走距离11分、是否有畸形4分和活动度5分,共100分,分为优90~100 分,良80~89 分,可70~79分,差70分以下。优良率=(优+良)/观察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比较见表l。

3讨论

老年人骨质疏松、骨小梁萎缩,轻微间接外力作用即可造成股骨颈骨折。如果跌倒时大粗隆部先着地,直接暴力作用在大粗隆部,也可导致老年股骨颈骨折[2]。目前临床上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多倾向于手术治疗。由于老年人体质弱,创伤及手术卧床给患者带来许多不良影响,而且由于股骨颈的解剖特点,供血相对不足,骨折愈合缓慢,术后长时间卧床及制动,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强直、韧带挛缩等并发症[3]。为恢复下肢肌力,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以康复功能锻炼为中心的持续性护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而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学习新事物的能力降低,喜欢根据老经验办事。在临床中常有一部分老年人因害怕疼痛,担心切口裂开,担心再次跌倒,不配合锻炼;还有一部分老人则很要强,超负荷锻炼。针对上述情况及老年人的特点,通过功能锻炼护嘱单,将锻炼方法具体化,锻炼量量化,运用多种健康教育形式对患者进行持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帮助老年患者正确应对术后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促进血肿和渗出物吸收,防止关节粘连僵直,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强化肌肉力量,预防和减少各类并发症,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

在本研究中,在患者入院后即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功能锻炼方案,通过功能锻炼护嘱单使患者及家属了解锻炼的重要性与方法。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循序渐进、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功能锻炼相结合的康复功能锻炼。并在患者出院后实施定期随访、指导的持续性护理方法,了解并评价患者的康复情况,解答患者康复锻炼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6.7%,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7.2%,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

本研究所实施的持续性护理方案是院内、院外持续进行的护理干预,以康复功能锻炼为中心。实施该方案,手术前护理人员应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病情解释,向患者讲解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方法,以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消除对功能锻炼的惧怕心理,增强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从而更为有效地改善治疗依从性,进一步促进老年患者积极参与康复功能锻炼[5]。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引起患者的厌烦、恐惧情绪,以保证功能锻炼的持续进行。制定出院后康复锻炼计划,出院后严格执行随访制度,定期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保证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持续性康复功能锻炼,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因此,我们认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持续性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帮助患者术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KANIS JA,JOHNELLO,LAETCD,et, al.International variations in hip fracture probabilities: implications for risk assessment[J].J Bone Miner Res,2002,17(7):1237-1244.

[2]骆文瑶。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6(5):67-68.

[3]成东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46-48.

老人术后康复训练 篇二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脱位 康复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peri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procedure for abductor dysfunction patients to prevent posteroperative dislocation after hip :The control group is a total of 32 patients with hip-abductor dysfunction who received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rom Jan 2005 to December 2006.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a total of 35 patients with the same kind of case received targeted rehabilitation procedure perioperatively from Jan 2007 to December 2009.The rate of dislo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uscle force were examined after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got lower dislocation rate and stronger muscle force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muscular imbalance of hip joint due to the weakless of abducto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dislocation after hip replacement.Perioperative abduction training is effective for enhancing abductor force and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dislocation.

Key WordsHip replacement;Dislocation of hip joint;Rehabilitation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可致髋关节疼痛、活动障碍不能行走,使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明显降低,部分患者因为长期卧床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重要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骨折后的生活质量。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术后脱位将导致手术失败,增加患者痛苦。有报道神经系统疾患等合并有髋外展肌功能障碍又是导致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重要原因之一[1]。通过对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合并外展肌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科学、有计划的康复护理,能改善外展肌肌力,有效预防术后脱位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存在髋外展肌功能障碍行髋关节置换术的32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2007年1月~2009年12月同类病例35例患者设定为实验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纳入标准:髋外展肌功能障碍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

排除标准:老年痴呆不合作者;拒绝康复护理者;小儿麻痹症患者;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

两组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常规手术方法、由同一组医生操作。两组患者在年龄、所患疾病、患侧肌力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康复护理:术前常规心理护理、疼痛护理等,术后常规康复训练出现术后脱位再行外展肌肌力训练。

实验组在患者入院后通过对肌力的评估给予有计划的术前术后康复护理。

入院后肌力的评估:①肌力评估标准:根据Lovett肌力分级标准对患侧髋关节外展肌力进行评级:0级:不能触及肌肉的收缩;1级:可触及肌肉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2级:解除重力的影响,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级:不施加阻力,能抗肢体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4级: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5级: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2]。②评估方法:让患者位于侧卧位,患侧在上,嘱患者行患侧下肢伸膝位直腿主动外展活动,评估其外展肌力。对于4级及以下肌力,除常规的股四头肌、小腿肌肌力训练外,必须进行外展肌力训练。

术前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髋关节置换术属于骨科较大的手术,良好的心理康复效果将决定肢体功能的康复,因此减轻或消除老年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显得急迫而重要。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主动关心病人,打消恐惧心理,通过举例的方法、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大量成功的病例、手术优点方法、术者的技术、疼痛护理以及向他们反复讲解术前康复的必要性以及对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让他们理解术前训练是进行手术的必要条件,对预防术后脱位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患者和家属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康复效果。②外展肌训练方法:平卧位时患肢主动外展、侧卧位时患肢主动外展(侧卧为主),每日训练6次,每次30组,每组30~50次(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可适当减量或加量)。目标:使患者外展肌力在术前提高一个级别,且至少达到3/6级以上。

术后康复训练:⑴心理护理:术后反复的疼痛刺激会导致其痛阈下降,对疼痛的耐受能力减低,即使康复训练中轻微的致痛因素也可能出现严重的疼痛反应,患者可出现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强调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意义,术后3天内可采用自控式镇痛泵,对某些身体素质好又耐受力好的病人可采用口服或肌肉注射止疼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和担忧,取得他们的合作,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⑵冷疗:冷疗可以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使局部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的出血水肿的发生,预防或减少黏连发生。并且局部低温可降低末梢神经和感受器的功能及肌肉的兴奋性,故有镇痛和解痉挛的作用,为进行早期活动关节、恢复髋关节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密切注意伤口引流管的引流情况,根据肿胀程度及循环情况给予伤口周围冰敷治疗。一般在术后麻醉消失后开始,给予1~2天。具体方法:加压冰敷20分钟,间隔30分钟,保持局部温度10°~15°。⑶外展肌力训练:分4个阶段:①术后第1天:术后待麻醉消失后即行踝关节主动伸屈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保持肌肉张力和髋、膝关节被动运动。髋关节屈曲应小于60°。暂不做髋关节外展肌肌力训练。双膝间夹梯形枕,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过度内收或内旋。②术后2~14天:术后第2天开始可每日摇高床头45°~60°,患者处于半坐位,行呼吸功能训练(深呼吸、咳嗽、吹气球等),4~6次/日,每次20~30分钟。继续采用特殊训练方法改进外展肌肌力。方法:由医护人员轻轻扶住患足,平卧位或侧卧位时主动外展训练,较术前减少每组训练次数及每日组数,防止因过度疼痛造成患者抵触情绪,应循序渐进,活动范围从小到大。术后4~5天,根据患者情况可延长坐位时间,可扶床边坐位。患者由于卧床时间较长,下床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现象。应作下床前准备,继续外展肌肌力训练、其他肌力训练和床上辅助运动。术后6天开始,患者情况允许可扶助行器站立,适应后再行走。继续行外展肌肌力训练(站立位、侧卧位训练相结合)。可增加每日组数和每组训练次数达术前强度。③术后15天~1个月:继续肌力训练和辅助运动训练,加强外展肌肌力训练。逐项增加上下楼梯、穿鞋袜等日常生活训练。④术后1个月~0.5年:每月复查X光片了解术后假体情况,如果外展肌力低于4/6级,则继续以上康复训练。

效果观察: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对照组随访0.5~3年,实验组随访7个月~3年。对照组脱位3例,术前术后肌力无变化;实验组无脱位,术后肌力较术前肌力有明显提高,均达到3/6级或以上。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脱位率和术前术后肌力改善情况比较均采用X2>/sup>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脱位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患者脱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脱位率比较(%)

注:X2>/sup>3.435,P<0.05。

术前术后肌力改善情况比较:实验组术后肌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 论

外展肌功能障碍致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病例中,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有一定的发生率[3]。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常见原因有:①髋关节外展肌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患、外展肌力下降);②患者术后未严格遵医嘱康复训练,患肢过度屈髋、内收、内旋;③假置安放欠佳等[4,5]。合并有脑梗死、脑萎缩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能存在髋外展肌力下降,如不在术前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往往难以发现,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是否存在外展肌力障碍因人而异,如果患者因疼痛导致活动量小、卧床时间长,则可能长期缺乏锻炼导致废用性外展肌萎缩。有报道外展肌力下降导致髋关节肌力不平衡是置换术后脱位的重要原因[6],由于股骨头需要适当的肌张力(外展与内收)来维持在臼窝内,如果高龄患者骨折后长期卧床或新鲜骨折合并有脑萎缩脑梗塞,则可导致患者髋关节周围肌肉萎缩,肌力减退,特别是外展肌肌力下降,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不能维持正常的肌张力,从而打破了外展肌与内收肌之间的平衡,极易导致术后早期脱位[7]。

外展肌力障碍患者行科学积极的康复训练可有效的预防术后脱位: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后再进行外展肌力训练,患者因疼痛剧烈、心理承受能力差、对治疗效果丧失信心等原因,遵医行为差,训练难度大,纠正脱位所需时间长,康复效果差。实验组病例从入院开始就对外展肌肌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有计划的实施外展肌肌力训练,使患者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治疗中,遵医行为好,训练效果明显,术前外展肌力均能提高并且达到3/6级以上,有效地预防了术后早期脱位[8]。术后通过科学的程序化的康复训练,实施个性化的特殊的外展肌肌力训练,循序渐进,活动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能巩固外展肌力,增强髋关节周围肌肉张力,维持外展肌与内收肌张力的平衡,进一步防止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髋外展肌功能障碍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前及术后进行外展肌力训练可以有效地预防术后脱位[9]。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而髋外展肌功能障碍导致髋关节脱位是最常见的原因。本研究表明:髋外展肌功能障碍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应重在预防,通过对患者术前正确的评估肌力,有针对性的对髋外展肌功能障碍患者术前术后行康复训练以改善外展肌肌力,有效的保障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外展功能的恢复,减少了术后脱位的发生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黄炎,孔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3(5):333-335.

2 柴轶劬。康复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周传友,尚希福。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5(3):169-170.

4 覃荣周,李东,程松苗,刘建钊。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原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2):103-105.

5 李自强,苏佳灿,张春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及功能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4,6(17):3238-3239.

6 游辉,钱锐,陈荣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疗效分析[J].南医学院学报,2005,10(5):687.

7 王慧玲,张晓萍,付艳。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6(9):685-687.

8 宁宁,裴福兴,向方会。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J].医药杂志,1999,1:99.

9 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

注:以上数据经X2>/sup>检验,(P>0.05)。

老人术后康复训练 篇三

[关键词] 老年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087-02

脑出血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老年脑出血患者体质较差且伴发多种疾病,为降低老年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老年脑出血病人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早期康复指导,旨在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4月~2007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并排除以下情况:脑出血手术患者;脑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或再出血者;严重智能障碍、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选取符合条件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在病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程等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即入院后给予脱水、降颅压、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等,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后48 h~7 d开始还进行以Bobath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内容包括:①床上良肢位的摆放(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②定时变换;③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及主动活动,尤以肩、肘、腕、手、髋、膝和踝关节为主;④翻身、坐起训练;⑤桥式运动;⑥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⑦起立床站立训练;⑧行走训练;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进食、更衣、入厕等)。

一般在3周前主要为床上训练,以后开始站立及行走训练。每天训练1次,每次45 min,每周6 d。同时教其家属学会基本的训练技术,帮助患者训练。

1.3 疗效评定

分别于训练开始、10 d、20 d和30 d时由责任护士采用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法[2]对两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价;在治疗60 d时,依据ADL神经功能预后标准进行评定[3]。ADL-1,日常生活独立完成;ADL-2,日常生活大部分恢复,归为轻残;ADL-3,日常生活需帮助才能完成,归为中残;ADL-4,意识清醒,基本卧床,归为重残;ADL-5,植物生存。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价比较

两组患者在入院和治疗10 d时,其运动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20、30 d时,其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

.2 两组患者治疗60d时ADL评定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60 d时,其ADL分级进行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 =10.213,P

3 讨论

我院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对老年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早期康复和常规护理并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后48 h~7 d开始进行以Bobath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发现早期康复护理能促进老年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脑卒中病人早期应该卧床制动修养,特别是脑出血的病人,更是顾虑重重,担心早期活动会引起再出血。本次研究没有一例出现再出血,表明脑出血病人只要血压稳定,康复训练时动作平稳,引起再出血的机会就很小。

有研究认为其机制[4]可能与脑的可塑性和康复诱导的皮质功能重组有关。残存的皮质组织对早期康复的反应最大。脑的可塑性是指脑有适应能力,可在结构和功能上修改自身以适应损伤后的客观现实。在功能恢复的过程中,潜在突触的启用和侧支长芽新形成的突触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原来相对无效的潜在突触在中枢神经损伤后要变得有效,就需要大量的功能训练。侧支长芽新形成的突触如要与靶组织的连接准确,反应与病前尽量接近,也需要大量的训练。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功能重组,即原来不承担损伤组织功能的一些组织若承担损伤组织的功能也需要重新学习和反复的功能训练。康复训练就是通过重新学习生活所需的技能,练习在接受刺激时适当地作出反应,以适应环境的过程。康复训练越早,脑的可塑性越大,对促进中枢神经的功能重组、帮助患者适应环境、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脑出血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因年龄大、多病及功能衰退,做好康复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必须在患者发病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耐心地向患者解释康复护理措施细节,使其对康复治疗有安全感,消除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功能,减轻伤残,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压力。因此,我们要通过综合、协调地运用各种康复措施,使患者有能力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清棠。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379-380.

[2]王莉莎,赵英。现代临床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4.50-51.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6-90.

最新范文

日语教学(通用7篇)03-01

请客邀请函优秀7篇03-01

考试考差了的检讨书(优秀10篇)03-01

光盘行动宣传标语【精彩5篇】03-01

楼盘广告语(经典5篇)03-01

小学元旦文艺晚会主持稿(优秀5篇)03-01

英语版的爱情格言【经典7篇】03-01

职工三八妇女节活动简报【优秀9篇】03-01

拉赞助策划方案【8篇】03-01

裁员方案最新6篇03-01

149 3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