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通用9篇

2024-02-23 12:24:12

我们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无关紧要的学科,它是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的课程。心理健康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了心理健康课程后你不妨来写一篇心理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学习心理通用9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学习心理 篇一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关爱和学习督促,许多留守儿童形成不良学习心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根据对相关调查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相比较于普通儿童,留守儿童往往存在着自卑心理。具体地来说,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他们身边,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在孤独无助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可靠的支撑,长此已久,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严重地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心理成长比较孤僻。儿童都对自己的父母有着很强的依靠感,父母对儿童的关爱将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成长过程。但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这就会让留守儿童难以通过倾诉的方式完成对自己心理状态的宣泄。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留守儿童的逐步成长,留守儿童就会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严重地影响到留守儿童交流能力的正常发展。

3.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他们身边,这就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形成“没有人关心我”的想法,导致留守儿童往往会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留守儿童严重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会逐步发生变化。对于日常发生的事情有着十分高的敏感性,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

二、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对策探析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需要学校老师耐心的思想教育,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1.完善家庭教育。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自卑心理和孤僻心理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后续的教学过程汇总,充分的重视到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具体的来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主动的和自己的子女进行联系,让留守儿童充分的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在进行和子女交流的时候,还要充分注意和留守儿童交流自己在打工过程中的经历和艰辛,让留守儿童充分地意识到不是父母不爱他们,而是父母要为留守儿童的未来拼搏。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养育留守儿童的时候,不能过度的宠溺留守儿童,也不能够完全不管留守儿童,而是要充分地履行自己的责任,看护好孩子,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在进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还要充分地重视到对当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地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当地区域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首先,为了调节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在进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要专门的为留守儿童设置相应的心理咨询室,由此同时,学校还要专门配置专门的心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谈话,保证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其次,为了拉近留守儿童和其父母之间的关系,当地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家访制度,学校教师定期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最后,学校可以在班级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交流小组,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召开班会等活动,让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放松留守儿童的身心,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习心理 篇二

关键词:心理问题引导教育教师

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必须清楚把握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正常是指青少年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有正常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能力。能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技巧,从事与其年龄相当的实践活动。

2.情绪稳定协调。愉快、稳定和协调的心境表明青少年处于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和保持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3.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人的各年龄阶段,都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规律,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健康的青少年,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适度,表现为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健康的青少年在与人交往中行为适度,能与周围的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相处融洽。

6.个性的稳定和健全。健全稳定的个性表现为有健康的精神面貌,有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除此之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注意力集中,适度耐受各种压力,能认同他人,有社会责任心,有现实的人生目标等。

当我们用这些标准去衡量我们所面对的孩子时,我们会特别惊讶地发现,我们几乎有超过半数的孩子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所有老师的高度重视。而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由于心理问题,孩子产生学习上的困难的比率竟高达72%,这个数字使我们每个老师感到震惊,所以正确引导孩子们的心理调适与训练是我们课题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而当真正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所有老师均感到茫然。因为我们学校虽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每周一节的课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难以一一涉及。况且,我们也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老师,所以一直在“心理教育”这个层面上,做得还不是很充分,不是很全面。

而对于我们农村教师来说,我们虽工作在一线,但专门拿出某一节课,或在某个固定时间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心理训练与调适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况且,心理教育是一个需要较长时期的投入才可见效的教育活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鉴于此,我们通过反复交流与论证,决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正常地融入班集体,享受学校生活的乐趣。有了这样的共识之后,我们有意识地对相关学生进行了引导训练,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就对我们目前所取得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

1.举办相关活动。如我们八年级一班搞过一次“我们需要改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而这次活动的主题有很多方面涉及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同学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让老师们惊喜不已。

2.积极与家长沟通,携手共创孩子美好未来。其实,我们只要细致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及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全部情况,然后适当改换教育的方法。同时家长也会向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孩子的思想,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3.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协调,共同努力。我自己就是班主任,做起工作来比较方便,效果也容易达到。但也有的教师不担任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偏少,有一些问题掌握不是十分全面,这就需要他们主动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协调联动,更多地掌握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问题。

4.任课老师之间多交流看法,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有的时候,仅凭我们一个人的观察和主观感受,很难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学生的全部,从而造成我们教学和管理上的疏漏,给我们的教学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安排较为合理,那就是打破了学科的分界,分年级组集体备课。这就为老师们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老师们课余时常常就班里的某一个同学发表个人的看法,然后通过交流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在不同的课上的表现也截然不同。老师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这对学生的发展大有好处。

学习心理 篇三

1.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此外,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2.通过学习,我也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学习心理论文 篇四

一、学习心理及剖析

1.学生爱用社会崇尚的实惠观理解语文学习;思维活跃,有一定深度。因生活条件较好,发育快,成熟 早,思维具有了较强的批判性、独立性;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自尊自信颇强。特别是沿海学生,经济发达 、交往频繁、社会信息多、港澳台影响大、观念开放,对传统东西认同程度低,但辩证的观点又未形成。认为 古人专学语文,语文水平高,但科技落后,民穷国弱,受尽。学数理化可当科学家,搞发明创造。又说招 工都清一色要理工人才,语文,不能测工程、计成本利润;成绩大多靠碰运气,不学也有60分。这有片面性 ,但也点出了语文的要害。这表明复杂的社会现象及语文的价值,已使他们的思维变得较复杂和较深广。

2.自尊心强、自制力差;心理闭锁与表现自我既分化明显又交叉矛盾;要人理解自己学语文的苦衷,但 又不愿理解教语文的艰辛。有的不愿用语文披露复杂的内心世界,但对别人披露的又充满了好奇;有些课堂上 从不发言,有些却把发言当作表现自己,赢得威信的途径;喜以自己的好恶律人,又不许别人干涉自己;喜欢 老师像小学般把知识嚼烂、生吞,但不愿像小学生般配合老师;为自尊会制定一个个奋斗目标,但是一遇挫折 便灰心丧气;有的甚至幻想用生意、的运气来实现目标。

3.喜欢独立思考,但又爱死记答案;辩证思维能力差。他们要求摆脱老师,自己去审视一切,特别是在 表达对生活、师友、荣誉的内心追求时。对考试内容,又强烈要求老师给出最详细的答案,如问题有多种假设 、几种结果时,便无所适从,并怨气顿生。

4.富有正义感,崇拜名人,又不自律。对反腐倡廉,热烈拥护;对车匪路霸,咬牙切齿;爱侃、 企业家和歌星,但不愿像他们那样追求和奋斗。作业不会,抄;考试不会,看。为了成绩,不惜弄虚作假。

5.重金钱又敢花钱;买书却斤斤计较。问卷中,95%的人说最需要的是钱,90%说有钱去新马泰, 5%说买点书。秋游野炊时,出手大方;捐款赈灾,踊跃异常。但买书却叫苦连天。这说明他们有爱心,但金 钱欲未与求知欲同步。

二、把握心理、改进教学、提高素质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取了如下对策:

1.选准重点,激发兴趣。英国教育心理学家彼德和菲利普认为:教学要善于选择突破口。我根据自己的 特长及教研成果,选择了作文。因它是语文素质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以掌握知识并形成技能的动态的、内在的 、心灵的运动过程,也是学生最害怕的学习内容。

我精心设计了别开生面而又波澜起伏的作文课,并将学生的积极心理融进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具体是 :首先让学生出难题考老师,老师依难题要求当场成文,并辅以理论分析,展示作文的全过程。这使学生的新 奇活跃、自信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每次出题前,他们都兴奋不已。总是搜索枯肠,找家长、问同学;有的整 天泡在图书馆。有人说这没法备课,要见题成文,危险。但正是这险,赢得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命题 后,我总要以新颖、奇妙、深奥来启发他们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孔子说的“愤”、“ 悱”状态。我总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才出现,且注意根据层级需要学说,挖掘其中的成功之处,使其自强自 信,并油然而生那教学所必需的强烈的求知欲。对心理闭锁而能力较差的,我抓住其“想赶上去”的念头,适 时鼓励,力争使“几分热情”变成一段时间热情。即是刚受表扬即开小差的,也从生理性激素使下丘脑兴奋与 大脑皮质的调控矛盾上给予理解。对学生命的热点难题,我总是从审题构思到说出完整的作文。如对《钱》, 我从其本质、作用(含异化)及围绕它出现的种种现象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对《列宁啊》,我从 世界风云、人类历史及共产主义曲折上升中展开,对列宁的事业和戈叶的行为也给予恰当的评述。全文充满了 历史与哲学、逻辑与辩证法,令学生耳目一新。

当我充分地显示口头作文的魅力后,我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尔后,我再引导学生将我的口述作文 形成文字,并在全班进行佳作评选。使学生对同学的文题、老师的作文、自己的文字功夫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 。这样的作文课,每次下课后都有过半的人在奋笔疾书,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团团围住。100%的人都期待下 次再上这样的作文课。语文的有趣和有用说自然在学生心里引起了共鸣。语文学习有了新的动机、新的需要。 这些又自然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语文活动,他们会在课外涉猎大量的语文知识,会逐渐用语文的意识去思维和 审视生活中的一切。这对相关学科的教学也有大的作用,政史科任都常说“五班学东西很活,兴趣很浓”。

2.营造语文学习的环境。心理学家列文用B=F(D.E)(B行为;F函数;D表人;E环境),揭 示了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它和新皮亚杰的环境一样,要求我们要重视语文环境的营造。我是这样进 行的;

①绘出立体的语文知识“树”。据大学关于基础、文言、阅读、作文的要求,我指导学生每人绘制了一幅 语文知识“树”,分应掌握的和已掌握的,每周张贴评比。使零乱的知识系统、形象,并有紧迫感。

②创设具有层次性的目标体系。目标与知识树结合,分整体与个别。我们定的整体目标是基础扎实;阅读 过关;文言理解;作文优秀。个别含义有二:一是个别单项知识;如作文,把语言通顺,段落连贯,描写贴近 事物特征为近期目标。二是个别差生目标不同;差的从纠正错别字到词汇积累。这样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进步 。针对目标进行的达标测试,大家都能尝到了“跳起来摘到桃子”的快乐。

③引进竞争机制。我每周组织

一次竞赛,一年下来,每个知识面都涉及了。如写字、语音、字词句接力、 朗读、口头作文、辩论、演讲、游戏等都不只一次地作了专题训练,这使学生的大脑常处于兴奋和高效运动的 状态。这就巩固了知识,训练了能力,培养了现代社会十分需要的竞争意识。

④加强多媒体教学。我常用幻灯、录相、电视等手段,让学生看(听)特级教师上课、伟人故事、山川自 然、园林建筑、科幻科技等,然后让学生写观感、广告、改写,接着写自己的想象作文,有的还要用图画概括 表达。这使学生在新奇中走进了一个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⑤注重创造力培养。语文最富创造性,我指导学生编辑发行了《乳燕》、《乳雁》杂志,从栏目设置到征 稿、创作、评改讨论、编辑、刻印、装订、发行等全是独立进行。结果《乳燕》荣获了全国中学校刊二等奖。 学生发表了中篇小说,有182人次在《中国校园文学》、《少年文艺》、《广东语文报》、《学生优秀作文 选》等刊物上发表了作品,其中获全国一等奖二次,二等奖四次,省市奖63人次。

⑥讲授系统的学习法。从元认知理论出发,我从日常知识积累的举一反三到复习阶段的网络法;从思维的 演绎、归纳、类比、求同求异、辩证法到大脑的保健和运作;从交叉、比较、质疑到哲学的三大规律、五对范 畴,都作了详细的讲授和训练。并编了学法集,还让同学把自己独特有效的学习法写出来择优编入学法集。

学习心理论文 篇五

为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况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工学院和南华大学等学校的大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650份,收回问卷617份,回收率94.92%,有效问卷563分,有效率86.61%。

1.问卷调查内容:

(1)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显示,86.4%的学生坦言除上课和日常生活时间外,自己每天的时间全部用于学习;14%的学生除上课时间外每天给自己安排学习的时间不多于1小时。

(2)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兴趣情况。被调查的学生0.5%的没有兴趣;4.0%的学生有一点兴趣;50.2%的学生有较大的兴趣;45.3%的学生有很大的兴趣。

(3)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的情况。76.0%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有比较大的帮助;18.7%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3.6%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还有1.8%的学生认为有反作用。

(4)大学生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情况。选名师讲座的学生占33.1%;选名师课程视频的学生占20.0%;选案例分析的学生占20.1%;选电子文档与音屏文档的占14.0%;选交流群的学生占12.8%。

2.问卷调查分析:

(1)模型基本分析。从表1中,模型拟合信息,包括仅截距项的情况和最终的模型情况,其中P值为0.006,所以模型比较显著,整体性较好。表2中反映了三个伪回归系数的值,这些值较为一般。但是引入自变量后,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变量具有较好的显著性水平,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在5%的水平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如年级、性别以及网络对学习的帮助效应也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性影响。

(2)模型参数分析。因此,对于一个认为网络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并且查找教学资源的主要用途是供自学学习使用的大学一年级的女生而言,大都会选择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睡觉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利用网络方式解决的概率仅为7%,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而传统的排解心理困扰的方法,如求助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使用概率也不高,仅为31%;但要引起注意的是,仍然有1%的概率会放弃。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日趋显著。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对策

1.建立师生网络互动平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交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育理念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必须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利用网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网络教学互动。部分高校在此方面已经做了积极的探索。如:打开广西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主页(http://mcxsy.gxu.edu/cn)后,可以看到里面设置了课程特色、课程建设、教学录像、网络课堂、心理咨询、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资源的内容。广西大学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实现网上教学互动,有效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第二,通过网络QQ、微信、微博的即时聊天和E-mail(电子信箱)发送电子邮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互动。这样,学生心理问题和所需知识通过网络可以非常及时、便捷地得到解决。

2.把握学生需求,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根据大学生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调查的数据,我们需要建立的网络学习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种:

(1)建电子文档,以网络文字、符号和图像为主的HTML形式的学习资源。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点来看,有关定义、概念,心理测验量表等辅导型的学习资源和有关课外心理健康知识等资料型的学习资源都可以使用Web形式来编写。

(2)建立名师课程视频、音频教学资源。可在资源库中加入大量的名师网络直播课堂、名师讲座网络视频、音频点播等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和信息。

(3)建立案例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浏览和阅读,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进行学习,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学习,从而调解和化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这在时空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建立交流群,以QQ、微信、微博、线上老师咨询和BBS论坛方式为平台的信息交流资源。对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学生还可以在线答疑和课程指导性的信息,对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控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5)建立电子图书、心理电影沙龙、动漫、心理游戏等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化精品,并且力所能及地创作、推广符合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特点、服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群体的需求,在大学生文化产品供应中发挥积极作用。

3.发挥校园网络文化优势,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探索和用好校园网络载体,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建立BBS信息、利用E-mail交流信息、整合信息;创办电子刊物,传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疏导技巧,例如我院创办的《心露》(电子刊)心理杂志和举行各种网络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将图文声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得学生的喜欢。校园网络文化以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觉悟、陶冶情操、构筑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目的,要注重把艺术、时尚、情感元素与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和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

4.精心建设网站,开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资源库是一个动态的工程,必须要做到:

第一,要精心制作网站。制作网站包含很多的内容,整体内容的把握、具体页面的设计与制作、图片的筛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动画以及视频录像的创建等等。但要坚持进入该网站操作量较少、方便、快捷的原则,要使新的教学课件、新的电子书籍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源一点就可以查到。

第二,要及时更新学习资源。对于不适合再使用的资源要及时删除与更新,以便提高网站的使用效率。

第三,服务器要定期备份,做好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和完善工作。网络技术有更新快、时效性强的特点,整个数据库的维护也需要大量的投入,不仅仅是财务方面,还有人员的配备和数据库的持续稳定与更新,做好这些相关工作,访问者才可以实时迅速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学习心理 篇六

呵呵,说远了。还是说那本小册子。从那时起,我就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我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根基比较扎实,所以我对心理学有了这样的理解:心理学是人类在研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关系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一种学问,所有的心理学,实际上都是处理人的关系:人的自身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按照我的理解,我便开始从心理学的本原开始看起,那就是哲学。说起哲学,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头疼。其实不必如此。我最先接触的真正的哲学,是大一下半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时觉得,那纯粹是一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根本没有好好学。但是从我的发现之后,我便又重新拿起了马克思的哲学原理,认真的进行了学习和研究。而后,我又看了现代西方哲学导论,以便从整体上对西方的哲学体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中我又发现了心理学的起源便是人本主义。武断的讲,我认为学习心理学,必须了解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虽然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过我必须承认,唯物主义哲学在解决人类自身的思维问题上还远远不够完美。

大家可以看看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读物,不过<<梦的解析>>不看也罢,因为那本书太艰涩,不太好懂,而且弗老先生太强调他的性学三论了,似乎人类的一切问题都跟性有关系。不过他提出的精神分析疗法,却恰恰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心理咨询问题。然后呢,还应该看看贝克莱和休谟的关于存在主义的东西,我觉得这些跟人得意识有一定联系。另外,我建议大家通读一下海德格尔,康德,托玛斯阿奎那,笛卡尔等哲学家的主要观点。这样的话,就会有一定的哲学根基了。

然后呢,就是医学常识了。建议大家学一下生理学,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主要是为了神经内科知识。因为我记得在管理员夏天转载的那篇关于开心理诊所的帖子里面提到了,对一个患者进行心理咨询,首先你要明白他到底是精神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所以,我认为,相应的医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我也觉得,人的心理问题,多少跟精神问题是有联系的,二者不可分。

然后就是正题了。有了以上的基础,就可以开始学习心理学了。

这时候我觉得你需要一个图书馆。因为学习心理学不是像一般的学科,你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资料的辅助。我记得我看过的书太多太多了,虽然不都是精读,不过差不多也都过了一遍。具体的书名,我想应该没什么必要说,因为我自己并不清楚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不过我可以指出一个我认为的误区,那就是有许多人倾向于看一些励志读物,认为那些东西就算是心理学的东西,比如说什么心灵鸡汤啊,心灵地图啊,等等。

学习心理 篇七

关键词:音乐环境音乐学习心理

社会音乐环境,指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音乐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客观音乐世界。从教育学的角度理解,环境是指对主体的音乐心理产生教育影响的各种外在因素,特指那些自发的、非计划的影响,以区别于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教育影响。“人从来就是特定文化和环境的产物。”①随着个体的成长,社会音乐环境对其音乐学习心理的影响逐渐增大。这种影响是广泛的、直接的,又是复杂的、深远的、不受时空限制,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音乐环境的影响,是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特点。“环境因素是个体心理包括音乐心理发展的客观条件。良好的音乐遗传素质仅为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可能性,而环境则不仅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而且还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②

社会音乐环境是如何对个体音乐学习心理产生影响的呢?从音乐文化学视角来看,音乐文化环境是一个运动着的、开放性的、生成性的音乐文化整体结构,是由社会音乐意识、音乐形态和音乐行为三个层面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音乐意识是一种隐性的音乐教育环境,音乐行为和形态是一种显性的音乐教育环境。在此,我们主要从隐性和显性环境两个不同的方面,来探究社会音乐环境对主体音乐学习心理产生的影响。

一、隐性社会音乐环境

社会音乐意识是主体对音乐本体所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隐性的音乐环境。它“体现为特定文化心理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存在环境的感受意识”。③音乐意识的核心更多地体现为主体对自身生命意义、价值、目标、信仰等共同信念,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主体的生命意识的积淀。在现实音乐环境中,各种存在于音乐文本中的音乐审美观念、音乐价值观念,主体的音乐审美态度、审美情趣,一定社会的音乐教育观念及音乐作品中蕴含的音乐家的音乐思想等,构成了音乐环境的意识层。

社会音乐意识对主体的音乐心理具有能动作用,其能动作用是间接的,又是广泛的、深远的,往往左右一定社会的音乐发展方向、速度和质量。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认为,音乐具有审美功能、德育功能,还具有政治功能。儒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主张将音乐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主体,把音乐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最高手段。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孟子说:“人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上心》)荀子认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乐论》)《乐记》曰:“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又曰:“大乐与天地同和”,“礼者别异,乐者合同”,“乐者敦和”,“乐者,天地之和”。儒家的这些关于音乐价值的观念,发展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体音乐意识。这种音乐意识激励着那些想跻身上流社会的人们去努力学习音乐。所以,从那以后,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莫不操琴弄乐,以之怡情养性。

一般来说,社会音乐意识是以观念的形式对主体的音乐学习心理产生影响,推动主体的音乐实践活动。社会音乐意识体现在音乐教育方面,转化为音乐教育的政策、音乐教育理念。它需要政策的执行者去贯彻、实施,然后作用于个体,促进个体的音乐学习。例如,本世纪初,我国进行了音乐新课程的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重新审视了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提出了新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新课标》提出:“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④《新课标》认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并把“审美体验”确定为音乐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促进了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也促进了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

二、显性社会音乐环境

音乐形态和行为构成显性的社会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的形态层是指音乐的直接表现形式,是社会音乐意识的物化对象。由音乐符号、音乐文本、乐器、音像制品和音乐音响的时空运动等形式要素构成,是音乐本体美的客观存在方式。社会音乐行为层,是指社会音乐的实践活动,是社会音乐意识的直接表现。社会音乐活动有群体性、组织性的特点。如各种各样庆典活动的音乐演出、音乐比赛交流活动。社会音乐的形态层和行为层共同构成了现实的、显性的音乐环境,这种显性的音乐环境可分为音乐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

1.听觉环境

音乐听觉环境是音乐的音响运动环境,由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力度、和声等音乐的形式要素以及其所在的时空构成。音乐的存在形式要通过主体的音乐行为来展示,并以乐音运动的形式作用于主体,引起主体审美体验,并使主体产生音乐兴趣和音乐需要。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主题部分,以其强烈的力度、厚重而丰满的和声音响、富有生机的律动给人震撼,催人奋起;《苗林的早晨》由小提琴演奏的旋律优美婉转、轻快明丽,把人带进鸟语花香、芬芳四溢的大自然。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⑤黑格尔说:“音乐凭声音运动直接渗透到一切心灵运动的内在的发源地,所以音乐占领住意识,使意识不再和一种对象对立着,意识既然丧失了自由,就被卷到音乐的激流里,让它卷着走。”又说,“音乐艺术作品打动我们的方式和其他艺术作品的方式不同,一部艺术作品如果来自内心,渗透着丰富的灵魂和情感,可以在听众心里引起很广的反响。”⑥以上观点,说明音乐本体美的客观存在是对主体音乐心理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吴跃跃教授认为,音乐的形式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与人的审美心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旋律上行使人感到兴奋、情绪高涨、紧张;旋律下行使人感到平静、情绪低落、松弛。旋律成波浪形运动,往往使人感到优美、抒情、惬意。节奏密集、速度较快的作品表现出激动、紧张或热烈、欢腾的气氛;节奏疏密相间、自由多变、中速的音乐营造出抒情、优美、柔和的情绪;节奏宽广、慢速的作品则适于表现田园、草原风光,或哀伤、悲痛、神秘、虔诚的情感。在表现强烈、激动、紧张的情绪时,一般采用强的力度;而弱的力度则适合于表现温和、平静、放松或忧郁、哀怨、沉思的情绪。”⑦吴跃跃教授从音乐要素与人的生命特征的对应关系,论述了音乐的音响运动对主体音乐心理的影响。

2.音乐视觉环境

音乐视觉环境是由乐器的形制,乐队的形态,演员的服饰,演出场所,舞台美术等要素形成的具有艺术氛围的视觉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音乐视觉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交响乐与多媒体的结合(谭盾的《地图》),音乐演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以黄河为背景演奏《黄河》),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的震撼。

优美的音乐视觉环境与听觉环境共同形成的音乐环境,带给人们视听的美感享受,更能激起主体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热情。在现实音乐环境中,人们可能会被音乐厅神圣而高雅的艺术氛围所折服,并产生学习音乐,进入音乐殿堂的冲动;可能因听到小提琴迷人而高贵的音色而产生学习小提琴的欲望;也可能因听到一位歌手动人的歌唱而不自觉地随声和唱。“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说明良好的音乐环境对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作用多么强烈。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网络、广播、音响设备等大众传媒成为音乐环境中新的流行因素。在当下,各种流行音乐、娱乐性音乐节目和商业广告音乐等内容成为新的音乐文化元素,充盈了现实的音乐环境。它借助现代传媒的巨大的能量,以一种饱和的状态,渗透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冲击着人们的视听。这样的音乐环境,对个体的音乐心理影响是巨大的。

社会音乐环境对主体音乐学习心理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加强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推动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8月。第67页。

②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122页。

③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德音网。

④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⑤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41页。

⑥黑格尔。美学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42-357页。

⑦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第48-49页。

参考文献:

学习心理 篇八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学习心理 篇九

科学的尴尬就是不能证明神不存在,也不能证明神存在。这尴尬在心理学上更严重了,严谨心理学很难证明,这个人是疯了,还是没疯。因为你总需要一个心理上的正常不正常的标准范围才能确定超出其外就是心理病了。可是标准在哪里?有上帝的话,应该在他那里。

中国的心理学简直就很疯狂,我觉得叫做生物心理学或者心理学生物派比较对。通俗的说,它就是要落在生物质上,并没有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确立。除了大把大把吃药,电击异/见上/访分子,没见明显的文化作用。关于学术的生物化倾向,比如名词 “神经症”或者“神经症性格”比较准确,而病就是个性的应激反应。其实也反映着人性的基本特征。现在国内的心理学把这一词去掉了,改用“神经质”一词,我感觉这种描述不如不改。

就我的浅薄认识里,心理学对医疗的贡献还远不如对影视小说。

最新范文

春节期间值班通知【最新5篇】02-23

送给自己生日祝福语句优秀7篇02-23

中学安全教育知识(优秀5篇)02-23

会计初级职称报名程序6篇02-23

除夕祝词【精彩4篇】02-23

疾病证明书(优秀3篇)02-23

周四问候语(经典8篇)02-23

中元节祝福语(优秀5篇)02-23

幼儿园父亲节祝福语优质【最新6篇】02-23

晚会策划方案(最新6篇)02-23

149 32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