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的文章 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3篇】

2024-02-21 21:30:32

相信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特别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提供了个话题,但对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不予限制的作文形式。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关于音乐的文章【精选3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于音乐的文章范文 篇一

关键词:布里顿;主要集合;五音材料;核心乐章

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65-03

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 Edward Benjamin Britten,1913—1976 )作为20世纪十分重要的英国作曲家,其创作风格明显不同于同时期其他西方世界的激进作曲家,《第一大提琴组曲》创作于1964年,组曲共由九个乐章组成,本文将各乐章的音高材料逐一进行分层,从音高材料、调性、整体曲式结构三个方面确立核心乐章对整部组曲的结构支持。

一、关于第一乐章及其变化乐章中的集合使用

(一)第一乐章的集合使用

(1)3-2与3-6集合:从第一乐章《第一次主题》的分层(按音区和织体分为三个声部,以后各乐章也按此种方式分层)中我们不难看出,开始处的第1、2小节,3-2与3-6两个集合分别贯穿于高音声部和中低音声部,形成了线状与片状的音响织体(见例1)。

这两小节中出现的5个音可以看成以G为轴音的3-2与3-6集合的结合体。这两个集合分别以小三度与大三度为框架,整个五音材料构筑于纯五度框架中,隐伏着由E、G、B组成的3-11集合(见例2)。

按照第一乐章中音级消耗的过程(从第1小节到第11小节出完12个音级),可派生出以这个5音材料为中轴的、对称结构的十二音音阶,音级的出现次序呈现出由中轴向两端扩张的趋势(具体的序数标记于音级下面)。(见例3)

而这个十二音音阶正好以三个音级为一组形成4个截段,各截段以3-6集合为单位,构成四个三音集合组(见例4)。

(2)3-11集合: 3-11集合作为五音核心材料中的隐伏框架,在第一乐章中分别以纵向(高、中、低三个声部)、横向(低音声部)贯穿全曲,起到了明确调性的作用(见例5)。

(3)3-10集合:在第一乐章的第二展开段与连接段落中(11-16小节),由于3-10集合的出现,特别是增四度的运用使得音响紧张度明显高于呈示段(1-4小节)与第一展开段(5-10小节)。因为呈示段大量使用3、6度与纯4、5度(与3-2、3-6、3-11集合结构有关)音程,而增4度却从未出现。但增4度的引入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从第一乐章的十二音音阶结构来看,它又可分为两个连续大二度进行的六音组,而增4度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见例6)。

同时,3-10集合的出现也可理解为将原有的3-11集合的纯5度框架进行减缩后的变化形式。3-10集合作为展开段落的重要集合,以纵向、片状的形态出现在第二展开段的头、腹、尾,造成了调性的模糊和游离,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见例7)。

(二)主要集合在第一乐章的变化乐章中的使用

(1)核心五音材料在《第二次主题》中的使用:在《第二次主题》的第一小节,就出现了核心乐章中五音材料的纯4度移位(见例8)。

(2)核心五音材料在《第三次主题》中的使用:

《第三次主题》中1、2小节出现的五音材料同样是第一乐章中五音材料的变体:由两个3-6集合构成,框架由3-11集合变为3-12集合(见例9)。

与第一乐章一样,在这三个乐章中3-11、3-10集合仍在纵向上暗示着和弦的序进,而3-2与3-6集合延续横向与片状的织体形态。由3-2与3-6集合构成的核心五音材料(见例2)贯穿于第一乐章及其变化发展的各乐章之中。但在第七乐章,即《第三次主题》中通过集合使用的变化——两个3-6集合结合——使该材料产生新的音高特点(见例9)。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次主题》中,我们通过谱例可以看到3-8集合在整个乐章的纵向以及横向上起到的贯穿作用。如第一小节的纵向第一个3-8集(见例10)。

二、五音核心动机与主要集合在其它乐章中的运用

(一)五音核心动机在第二乐章《赋格》中的运用

在第一乐章出现过的3-2与3-6集合组合而成的五音核心动机,在《赋格》曲的一开始就呈现出来(见例11)。

(二)五音核心动机在第三乐章《哀歌》中的运用

这一乐章速度缓慢(Lento rubato),曲调也似乎有模仿语言腔调的叹息、哀叹之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曲家将3-11集合(B、G、E)以下行琶音的方式结束于每一句逗,其中在中段做了上行的倒影处理(使音乐情绪更激动)和再现段开始时的省略处理(使音乐情绪更哀伤,语气更断续)。从这点上看,我们又可得到另一个五音材料(见例12)。

(三)五音核心动机在第五乐章《小夜曲》中的运用

这一乐章又在主和弦上做了很多文章,如在乐曲开始时通过改变d小调主和弦的三音而得到的3-5集合等等,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3-11集合的内部缩减(见例13)。

第二小节出现的小属和弦同样是在三音上做了变化,结合前面的3-5集合我们可以得出主、属相结合的另一个五音动机,与《哀歌》不同的是主、属变换了位置{见例14}。

(四)五音核心动机在第六乐章《进行曲》中的运用

就象标题“进行曲”一样,这一乐章以快速的分解和弦式的方式开始,3-11集合以D大调的属和弦形式出现,第三小节主和弦出现。从而,又一个以3-11集合为基础,属、主交替构成的五音动机材料呈现在我们面前。(见例15)

三、核心乐章及其作用力

(一)核心乐章的确立

通过前面两个章节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整部作品的主要集合来自第一乐章(3-2、3-6、3-11、3-10集合以及几个不同集合组成的五音动机)。同时,第一乐章又进行发展和变化形成新的乐章(或段落),依次出现在组曲的第四、第七、以及第九乐章的最后。这些乐章(或段落)的出现起到了结构整部组曲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第一乐章就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乐章。

(二)核心乐章对整首作品的作用力

(1)调性:通过对音高集合使用的分析,可获得核心乐章的调性布局。如将该乐章的调性发展过程与整部作品中各乐章之间的调性安排做一比较,可发现其中存在的相似性。从下上图中可以看出核心乐章中的调性是以a、D为中心,两边为主调G的对称分布布局;而整部组曲的调性布局同样可以看作以a、D为中心,主调G呈首尾对称分布,只是多了两次e小调的准对称使用。作品中的调性以传统和声中的主调(G大调)、属调(D大调、d小调)、重属调(a小调)、关系小调(e小调)这样的纯五度调关系为选择依据,而以核心乐章中的调性布局思维作用于整个组曲,不能不说是作曲家的精心安排。

(2)曲式结构

了解到核心乐章及其变化乐章在作品中的重要结构位置之后(在调性方面也是以主调(G大调)、重属调(a小调)、属调(d小调)、主调(G大调)这样有规律的布局),也不难看出其它乐章以两个为一组穿插在这些乐章当中,并进行着体裁、织体、调性、音色、速度、力度方面的对比。因此,可以认为整部组曲的曲式结构是一个回旋曲式,核心乐章及其变化乐章是回旋曲的叠部,插部以两个乐章为单位穿行。

通过这一章节的分析,可以知道核心乐章在调性、以及结构等方面对整部组曲的作用力是存在的,并再一次强调确立了其在整部作品殊、重要的地位。

布里顿作为20世纪的现代作曲家,在严谨的构思创作过程中,作为为单一乐器而作的独奏作品,作曲家运用多声部的思维充分展示了大提琴的各种演奏技法、不同音区、音色的音响效果,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个风格不同、趣味盎然、可听性很强的乐章。作为这样的一种介于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创作技法与思维方式,正是我们需要学习与借鉴的。

参考文献:

关于音乐的文章范文 篇二

《琵琶教学纲要》(作者郝宇容,敦煌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和《跟我学琵琶》(作者刘镇钰,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是学习琵琶的常用教材,本文试比较这两本教材的特色,以便更有效的使用这两本教材。

《琵琶教学纲要》的主要内容为:绪论讲授了琵琶的由来、演变、发展以及琵琶基础知识,目的是使大家对琵琶有一个初步和全方位的了解。第一章讲述了右手各种指法的学习步骤和方法,从弹挑、滚奏、遮分、扫、轮值,摇指等技法一一作了详述,并配合相应的练习曲加以练习巩固。根据教学需要,还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练习内容。第二章讲述了左手各种指法的学习步骤和方法,从按音、换把、和弦、泛音、打音,揉弦等一一详述,并且选择了合适左手练习的练习曲,以便掌握左手的基本弹奏技能。第三章讲述了各调音阶练习和综合练习。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熟悉的乐曲作为练习曲,这既增加趣味性,又提高了记忆效果。音阶练习时技能训练的基础性学习,在器乐学习中音阶练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个演奏者来讲,音阶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在本章节强调了音阶练习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第四章以各调练习为基点,系统地将各类高级技能训练组合起来,重点在于提高左右手的弹奏技能,包括有活指练习、过弦练习、大指练习、快速练习、琶音练习、模进练习、半音阶练习,分解和弦练习以及跳把练习。第五章介绍了作者的创作曲目,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逐步培养学会对音乐内涵的初步理解,合理应用弹奏技法来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第六章是基本技法与学习方法。第七章作品内涵与音乐表现,举例琵琶曲《飞花点翠》和《十面埋伏》做解析与演奏。第八章演奏技巧、艺术表现,音乐情感。第九章是器乐学习与素质教育。第六章至第九章从教学角度阐述了琵琶教学及理论观点,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得基本理论指导,以便拓宽视野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跟我学琵琶》的主要内容为:教材在开头综合讲述了一些基础知识,包括琵琶的起源、构造、护理,形制、音域以及演奏姿势。第二章介绍演奏技巧,先详述了把位、弦序、,指序符号,以及左右手指法和演奏法。第三章选取了结合左右训练的一些练习曲。第四章是名曲赏析及演奏提要。分别从古代乐曲,近代乐曲,当代乐曲选择了23首,难度有简有难。

两本教材作比较发现,《琵琶教学纲要》一书中对基本功的强调较重,作者为每个左右手的指法都选择了一定量的练习曲,其中有自编的,以及从乐曲摘录的用以加强专门练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训练技术的同时提高音乐修养,提高音乐表现力,同时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者虽比较侧重技术性练习但本书中乐曲方面安排较少,仅收录了作者创作的两首乐曲《梅》和《泼水姑娘》。这本教材的特色是在各种技巧学习中,均详述了具体方法和要领。就每种技巧而言,都配以适当的练习曲和相应的乐曲片段。就每条练习曲而言,均附有练习要点。学习内容由简而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从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练习中学习和掌握弹奏技能。在《跟我学琵琶》一书中,作者对琵琶的左右手的各个指法作了详细的文字叙述,也标明了每个指法练习需要注意的要点。但练习曲数量较少,该书在每课针对每一项教学内容有的仅有一条谱例练习。众所周知,初学任何一件乐器时,进行大量密集的练习是打好基础的关键,与《琵琶教学纲要》不同之处在于,本书选择了23首琵琶名曲,都是琵琶曲中较为常见的传统作品和近现代优秀的作品为主,并且对每首乐曲做了演奏提要。每段文字说明篇幅虽短,却包含的信息量不少,在这些说明中,不但有对基本手法,动作方法的解释以及练习重点,难点提示,还涉及演奏状态的调整,指甲与弦身的角度关系等深入问题。由于琵琶的演奏技巧繁多复杂,音域较宽,音色丰富多变,表现力强,所以任何一首琵琶乐曲都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对一首琵琶曲的历史状况,素材来源,创作动机,曲式结构有所了解;对每首琵琶曲的演奏要点,技巧运用有所了解,是演奏好乐曲的基础和关键。所以这本书在每首的曲谱之后,附了赏析及演奏提要,希望学习者在精练每首琵琶独奏曲之前,看看这一点点文字,相信对大家演奏乐曲能力的提高,是有所帮助的。综上所述,两本教材侧重点不同,各有各的优点及不足,学习者将两者结合起来相信学习效果会更好。

关于音乐的文章范文 篇三

关键词:曲式结构;纵向集合;横向发展;音丛;音块

中图分类号:J6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1-0065-04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R•谢德林生于1932年,曾就读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由于前苏联时期的的影响,作曲家这时期的创作更多是沿用传统技法。在谢德林创作的中后期,国内对西方音乐的解禁,其创作技法随之产生了变化,主要特征表现为在不失传统风格的前提下,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现代作曲技法,因此他被公认为是至今还健在的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俄罗斯老一代作曲家。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钢琴奏鸣曲》是其作曲风格转型的作品,也是其在中年时期探索现代与传统作曲技法的有机结合,较早运用“纵向集合、横向发展”技法较为成熟的一部钢琴作品。本文将对作品中的曲式结构进行探讨。

《钢琴奏鸣曲》保留了传统的以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和回旋曲式构成的三乐章结构原则,其速度分别为第一乐章快板(=126-132)、第二乐章慢板(=ca 50,ma tempo sempre poco rubato)和第三乐章快板(=84-80)。每个乐章虽然隐含着调性的踪迹,但它们并不拘泥于传统原则的约束,调性的巩固不是靠和声功能来完成,乐章中的调性只体现在首尾音里隐藏的调高主音。作品中的旋律句法除传统的元素外,还引用了新的乐句合成元素。同样,句法的结构也不靠和声功能来作句逗的划分,而更多的是依靠音乐发展的自身形态和自然停顿。和弦结构与和声连接不用传统的三度叠置的结构原则,没有主属关系,没有调性转换,乐曲的色彩变化主要来自音丛和音块的组合变换,来自节奏内在的动力推进。

一、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

《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Allegro da sonata)虽然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调性布局却一改传统原则,从呈示部、展开部到再现部没有调的发展与制约关系。主部主题C调与副部主题B调虽有调高的对比,但他们之间的调性关系已被淡化,音乐中体现出来的只是调的高低。全曲从主题C调、副题B调到乐曲结束时C调的出现,曲式结构没有按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发展,而更多的则是主题音丛与音块的色彩对比。

乐曲呈示部由性格互异的主部和副部两个部分组成。主部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段,引子是B音与C音小二度音程叠置的1小节连续四分音符的节奏动机。由这个引子动机贯穿的主部主题在长短节奏的对比中自然形成一个乐句,连续3次不断出现的主题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情绪连贯的乐段a。

第1乐段b是一个较长的乐句,由3个不同的因素构成,整个乐段既是前后乐段之间的对比交接,也是它们之间的连接过渡。乐段自身的3个因素彼此之间互为对比关系,其中的第2因素源于主题a的节奏变化。

当音乐重新回到主部主题时,乐曲已进入第3乐段,全乐段为a的完全再现。接下来是副部主题的连接乐句,这个连接乐句的节奏音型一直延续到整个副部主题之中(见谱例3“主题c”低音声部节奏动机)。同样,乐曲的副部也由带再现的单三段组成,但音乐再现时主题c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见谱例3“主题c′”)。谱例中上声部的旋律音区已向下作了转移,低音声部也由双音的节奏型变成了单音的分解形态,主题起始音由B变成了D(见下两例中虚线的第一音)。

经过6个小节短小的补充后,由前面连接乐句动机发展而来的音乐构成了展开部前的连接,由低向高由弱渐强的旋律变化形成了乐曲的第一次高潮。戛然终止后,音区的突然跌落预示着乐曲已进入展开部。

展开部由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分别变奏构成,主副部之间仅仅用了两个小节的连接短句。其中,主部主题的两次变奏只有音区的对比,第1次在低音区,第2次回到原来音区;而副部主题的变奏则出现了较大的差异,3次变奏均有所不同。第1次主题C″隐藏在下行的由八分音符构成的音群之中,第2次主题C食鱿衷谟砂朔忠舴组成的音群上面,第3次当带有重音的主题与上下穿插的由八分音符组成的音织出现时,乐曲形成了第2次高潮。

展开部结束后,乐曲在此作了一个二分音符时值的停顿,接下来便是主部主题连续3次变奏的非原样再现段落。由于在这个段落中,引子因素占据了整个变奏的重要位置,这就为即将出现的再现段落作了充分的准备。

再现部首先重现了呈示部中主部单三段的原始面貌,接下来的副部则只是一个以单二段进行变化的再现。结尾部分是上下声部节奏相同的一连串八分音符与变化了的主部主题因素构成的二段式。在主题因素出现前,由低向高逐渐变强的乐句引向乐曲的第3次高潮,最后结束在P力度的低音区C、E、B和C长音构成的音丛,这个音丛上下两端的C音同时含有调高的意义。

下面是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图式:

二、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

《钢琴奏鸣曲》的第2乐章(Variazioni polifonici)为慢板速度,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乐章前有引子,主体部分由主题和7个变奏组成。主题由4个连续的二分音符进行到全音符的结构形态构成,其音程结构为上行小二、大三、小二到下行大二,这个主题在一定程度上隐含有调性因素的成分。

乐章的前3次变奏中,主题类似传统的帕萨卡利亚,固定低音出现在低音声部,而在上声部中主题则分为多个层次,有时由低向高依次延时叠入,有时由高向低延时叠入。如下例变奏Ⅲ中,主题分为4个层次由低向高依次进入。

第四、第五次变奏为自由变奏,主题进行了装饰,如下例变奏Ⅳ中上声部的主题形态。

主题最后两次变奏均有所不同。如第六变奏中,主题由3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的主题都由高向低渐次叠入。在高音区的第1层次中,主题先以双音出现,后以3个音叠置的形态出现。第2层次的中音区里,主题则被隐藏于音丛的连接之中,不仔细辨认很难发现。在第3层次的低音区里,主题以切分形态的变奏出现。

第二乐章结束于B、#F、bE与C音叠置的和弦。由于第二乐章与第三乐章连贯演奏,所以这个和弦应按下一乐章(A调)的重属和弦解释(bE=#D),其中C为附加音,这就形成了两乐章之间隐藏的调性关系。

下面是乐章曲式结构图式:

三、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

第三乐章(Rondo-toccata)为回旋曲式,由叠部和两个插部构成。其特点为第二插部是一个较大的带展开性的独立段落,插部包含了第1乐章奏鸣曲式的主部主题和第2乐章变奏曲的主题。叠部主题的第1拍是一个由下往上4音+ 1音和1音+4音反向叠置的音丛,注意音丛上下端A音与前乐章结束的音丛有隐藏的调关系。接下来是低音部快速而绵延的十六分音符律动,全段共有4个乐句,每个乐句都由主题变奏而来。

在第一插部中,上声部以叠部延续下来的流畅连贯的十六分音符为主,并不时加入有规律的间隔停顿和突出的重音形成变化对比,下声部则以连续九度的音程跳进作为基础,意在加强插部的律动感。整个第一插部共有4个乐句,每个乐句均有所变化,但十六分音符的流畅性却始终贯穿全段。

第二插部由3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以第3乐章叠部元素作为背景,第2乐章主题多次在低声部出现,形成第3和第2乐章两个主题的叠置;第2部分同样以第3乐章叠部元素作为背景穿插于上下声部之间,第一、第二乐章主题不时在上下声部出现,形成3个乐章主题的复合叠置。下例为第2部分片段,前两个小节上声部元素来自第1乐章主题动机,第3小节以后的中声部,以及下声部延迟进入的音调均来自第2乐章主题的动机元素。

第3部分的主题为第1与第3乐章主题的叠合,其结构基本上如上例前两小节。第二插部在第3乐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插部运用了先2乐章后1乐章的倒叙手法,回忆似地概括了前面两个乐章的主题内容,从整体上加强了乐曲的统一性,也起到了对乐曲的总结概括作用。同时,由它延续掀起的音乐浪潮预示着全曲高潮的到来,整个叠部正是在这个高潮中再一次出现,然后进入全曲的终止。最后结束在低音区由A、B、C、D和高八度A音构成的音丛,隐现了作品的主调音高。

最新范文

把心安顿好范文最新4篇02-21

经济危机理论范例【精选4篇】02-21

第一旅游(最新5篇)02-21

忘不掉的伤精选4篇02-21

口才与演讲(优秀4篇)02-21

英语四六级准考证号组成【优秀6篇】02-21

计算机与网络论文【7篇】02-21

校园管理论文范例【通用4篇】02-21

怎样从零学英语有哪些方法优秀5篇02-21

优秀公务员个人事迹范文【精选5篇】02-21

149 32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