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课后题 星星变奏曲课后同步练习题最新5篇

2024-02-17 19:34:13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是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星星变奏曲课后同步练习题最新5篇,欢迎借鉴。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 篇一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创作 教学方法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 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 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 节奏填空练习。3. 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 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 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 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 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 篇二

关键词:钢琴伴奏 即兴伴奏 教学方法

一、目的明确法

为什么要学习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

二、吸引注意法

怎么样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形成浓厚的兴趣

三、聆听归纳法

对著名作品欣赏的同时进行归纳与总结

四、互联法

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和相关其他学科的学习

五、发散思维与创新法

通过小组合作使集体力量最大化并进行创新

六、实践法

将理论学习投入到实践中去,并不断积累经验

《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中教学与学习法》

一、目的明确法

为什么要学习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

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为学习音乐的学生在大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是一门综合的学科,使我们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并锻炼了我们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在现实中,也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学习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不仅可以提高你的钢琴与声乐的水平,也可以锻炼综合运用曲式分析、和声、中西音乐史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为声乐的同学伴奏,可以即兴的表演,或者可以自弹自唱,也为自己的原创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很多同学对于为什么学习不了解,以至于对这门课程不重视。所以,正确的目标对我们的学习与教学工作中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必须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

二、吸引注意法

怎么样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形成浓厚的兴趣?

案例:记得我在教大约7.8岁的小朋友的时候,小朋友问我:“老师老师,你弹个厉害的曲子给我们听!”我心里觉得这简单啊,于是就弹了一首中国作品《春舞》,天真的小朋友的话触动了我的心,使我产生了思考:“老师老师,这个不好听,你可不可以给我们弹《喜洋洋与灰太狼》啊?”于是我就弹给他们听,他们幸福的笑着,“老师真厉害!”所以,因材施教与吸引注意力法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曲子亲自弹给他们听,或者准备一些视频资料,不同类型的,无论是现代派,古典或是浪漫时期、让他们对这些作品,甚至与他们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都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对于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对于喜欢的事情我们都会自觉的、竭尽全力的去努力。

三、聆听归纳法

对著名作品欣赏的同时进行归纳与总结

要想独立完成一首即兴伴奏要在一定的积累中才可以实现。所以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让同学们有所了解,不仅仅只是欣赏,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他们归纳,把速度慢的与速度快的分类,把织体相同的分类,把和声以及终止式的运用进行分析分类,把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钢琴伴奏进行分类等等。接下来我们需要带领同学进行总结并形成规律,这对他们的学习或者对他们课下的自学都是一种很大的帮助。一位著名的老师曾经说过:能力的培养要比具体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正是如此,当你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正是为他们更好的学习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武器。例如一些艺术歌曲的左手伴奏织体经常运用分解和弦,和声简练,清晰,与旋律声部协调进行,使歌曲更为优美、动人:而一些进行曲风格的作品则以柱式和弦凸显作品的气势与力量。在浪漫后期的一些著名中外作曲家之所以把艺术歌曲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不只是把钢琴伴奏作为次要的位置,而是把它作为一首作品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觉有划时代意义的。

四、互联法

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和相关其他学科的学习

当你对许多作品进行归纳总结之后,你会发现,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这门课程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首先,你需要运用声乐的知识把作品演唱出来,对于呼吸,气口,情绪的变化,强弱的对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对于作品的时期风格把握也是尤为重要的,你需要运用中西音乐史,和声曲式对作品有更深一步的感知与认识。再次,对于即兴伴奏,你的乐理知识一定要过关,你要熟悉首调唱名法,并运用和声以及织体进行即兴的编配。最后,与歌唱者的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位好的伴奏者可以帮助演唱者调动歌唱的情绪,弥补歌唱中的失误,并与歌唱者完美的结合为一体,共同演绎优秀的作品。所以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其他学科的共同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又一法宝。

五、发散思维与创新法

通过小组合作使集体力量最大化并进行创新

在政治中或者生活中你可能听说过这样的理论:1+1的答案不仅仅只有2这一个答案,在一定的条件下,1+1>2。这个逻辑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在团队合作中,1+1>2,团队中的每个人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可以使集体的力量最大化,也可以培养大家动脑,协作创新的精神。我们可以拿一首简单的曲子《小星星》为例,使10个同学为一组,布置下去的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10个同学写出不同的伴奏,并演奏出来。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可以得到不同的10个答案,在班级中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不同的答案。现在的同学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创新。所以,我们必须培养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培养综合性人才,事物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当我们听到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无不为之感动,那么又有多少人会写出更富有想象力的《小星星》呢?

六、实践法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 篇三

关键词:幼儿;音乐课堂;教学;兴趣;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50-01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媒体中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具有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例如,在教学《鞋匠舞》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设置"音乐娃娃"的家,每天都能传出奇妙动听的声音这样一个幼儿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让幼儿倾听声音,在节奏方面做出反应(读或拍),激发了幼儿的审美情趣,歌曲描绘了鞋匠愉快做鞋的生动情景。我用多媒体将这一情境再现出来,使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的快乐以及与之相应的节奏,引导幼儿担当"小鞋匠",从做鞋的动作中提炼不同的节奏,使幼儿在担当角色的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为理解歌曲、掌握技能奠定了基础。在本课中,通过童话情境的创设,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幼儿入情、动情、移情和抒情,在情感的陶冶中,体会节奏,使幼儿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2.改变教学模式,给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让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传统的歌曲教学是教师凭个人经验进行传授,以学生的模仿为主,为达到某种学习效果而做短期的强化训练,忽视了个体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过程,改变原有的歌曲教学模式。如在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时,教师可以在活动的一角布置厨房的情景,请一位教师勤快人在厨房炒菜、煮饭、蒸馒头的劳动情景,并引导幼儿观看,以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在学唱过程中,让幼儿通过多次倾听,感受、熟悉歌曲。

3.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是一个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认知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所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适当引导。例如,在学习歌曲《到小熊家里去》时,为激发幼儿的兴趣,音乐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电脑的动画形式创设了一系列童话情境,五彩小气球、鲜艳的彩带等热烈的气氛呈现在幼儿面前。许多小动物在去小熊家做客的途中遇到一些困难:"节奏城"、"音乐宫"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攻克难关,终于来到小熊的家。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动画游戏,幼儿很轻松地进行节奏、视唱训练,同时也感受了歌曲的情绪。

4.编讲故事,观察画面,欣赏音乐,再现情境

《请你唱个歌吧》这首歌词曲都很美,极富诗情画意。根据歌词内容,教师可以编制一个故事。一边放音乐《苗岭的早晨》录音片断,一边讲述:(放出幻灯片,画面上是许多美丽的鸟儿在枝头歌唱)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大森林里欢歌笑语,非常热闹。原来,是群鸟聚在一起举行歌咏比赛。听,哪是谁在唱歌,那么悦耳、动听?请它也为我们唱支歌吧(放歌曲范唱)。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看投影,听录音及老师生动形象的描绘,向幼儿再现了一幅大自然春天的美景,幼儿仿佛看到了天上下着蒙蒙细雨,绿柳条在空中飘舞,种子竞相破土而出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通过联想幼儿很受到歌词的内容。这样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一上课就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既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欲望。

5.以形象代替抽象,用动态代替静态

《闪烁的小星》是一首小班的歌曲,刚入园不久的幼儿要一字一句唱好这首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为了使幼儿充分理解并唱好歌曲,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体把整首歌曲的每一句歌词都设计成一幅幅动画。"闪烁的小星、满天的繁星,眨眼的星斗、西沉的太阳,飞动的乌鸦……"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理解了歌词。为了使幼儿对歌曲旋律有个直观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把五线谱上的所有音符都设计成了一颗颗可以跳动的小星星,星星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同时告诉幼儿大星星要唱得长一些,小星星要唱得短一些,离我们远的星星要唱得高一些,离我们近的要唱得低一些,使幼儿对音的高低、长短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6.创设游戏情境,在玩中学,在动中练

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主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更多地给幼儿以自由,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如《火车开啦》是一节以节奏教学为重点的唱游课,通过"开火车"活泼的教学形式,反复播放音乐,幼儿律动,然后把节奏训练、乐理知识通过多媒体设计成一个个游玩的重点,既符合大班幼儿的身心特点,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7.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起双向情感沟通渠道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去精心设计,才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浓厚兴趣,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歌曲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电教媒体,并把它们同其他手段和方法融为一体,不断地去创新,就一定能闯出一条音乐教学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侯亚琪。 幼儿的旋律偏好与音乐教学取材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 刘白玮。 游戏取向的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研究[D].星海音乐学院,2013.

[3] 赵雅丽。 当前幼儿音乐教学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7:45-47.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 篇四

[案例描述]这是一节小学音乐唱歌课《闪烁的小星》。课堂一开始我用故事导入:寂静的夜晚,明月高悬,亮晶晶的星星在天上眨着眼睛。小朋友明明出去玩了一天,早早地上床睡了。突然,听见敲门的声音,就起床开门。可是,什么都没有看到,就很纳闷地把门关上。这是,又听见有声音:“我想要回家,我要找妈妈”明明打开门,顺着声音低头,原来是一颗小星星。离开了自己家园的小星星的光芒越来越暗淡。明明很好奇地问:“你是在天上的,怎么跑到了人间。”小星星说:“本来是和姐姐在天上玩了的,发现蓝蓝的地球好美,就跑到这里来了,谁知道回不去呢。”明明说:“这里有秋千,也许会把你送回家。”于是,明明就把星星放在秋千上,用力地悠荡。小星星很快地就飞回到了天上,明明快乐极了。突然,听到妈妈说:“明明,哪来的星星呀。”明明睁开眼睛,原来是一个美丽的梦。

故事讲完了,当学生还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的时候,这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出《闪烁的小星》的歌曲,并在画面上呈现出跳跃的五线谱。此时有同学叫到;“老师,上面的谱子会跳跃,一闪一闪地,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这时我将该歌曲的五线谱在Finale界面上展示出来。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中,用鼠标点击音符,先将音符的时值选择出来,然后将点击音符输入的位置,然后播放音符的旋律。伴随的音乐声的响起,音符显示出了不同的颜色,这节课学生很快认识了的歌曲中的相关音符,并熟练地掌握了它们的音高位置。

[案例反思]

一、创设数字化音乐教育的课堂情境

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画卷。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其是在运用音乐的语言,述说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音乐知识的传播开创了新的历史阶段。实施教学的个过程中,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并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打造快乐高效的音乐课堂。

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也极具丰富的想象力。为了引导学生思考音乐的内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音乐知识,并充分地发挥内在的动力,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在本堂课的歌曲教学中,笔者使用多媒体放映与歌曲相关的动画。然后将故事引入其中。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天性好动的低年级学生竟然没有弄出一丁点儿声音。

这首歌曲很简单,在六小乐句的处理上,主要是中强、弱、强、弱、中强、弱。要将歌曲处理得丰富多彩,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使用竖笛吹奏《闪烁的小星》,使用多媒体摄像头将指法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听着音乐,观察吹奏的指法。吹奏结束之后,让学生讲解一下教师演奏时指法操作特点。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于音乐乐谱的敏感度。一些学生对于音乐没有敏感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如果一时跟不上,可以花点时间在课余时间练习。让音乐的课下练习变成一种娱乐方式,学生可以逐渐地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互相帮助。

二、课堂教学融入数字化

(一)识谱教学融入数字化

教师在乐谱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声乐谱教学,可以将传统音乐教育运用到中小学音乐教育当中,以作为音乐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将《闪烁的小星》以竖笛演奏。音乐教师通过讲解竖笛的知识,将乐谱与乐器建立起密切的关联,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吹奏指法的角度认识音符。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对于竖笛并不陌生,但是,并不会将其与乐谱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于是,使用多媒体播放竖琴演奏的《闪烁的小星》,并以音符“4”作为练习的重点,以指导学生着重联系。

(二)欣赏教学融入数字化

按照欣赏课教学的方式开展声乐谱教学。在多媒体可见上展示这部音乐的创作背景,并配以动画。多媒体课件播放动植物的精彩动画表演,让学生通过欣赏动画来体会这好听的音乐。将《闪烁的小星》作为音乐欣赏课教学,当多媒体课件播放竖笛音乐的时候,教师朗诵小星星的故事。学生虽然已经熟悉了小星星的故事内容,但是,在音乐的背景下,就会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并将所学习的乐谱知识融入其中。

(三)知识技能融入数字化

认识乐器和演奏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运用PPT课件对于乐器进行简单地分类,声图并茂地进行讲解。在播放音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判断所使用的是什么乐器,并对于所听到的音乐进行辨认。关于音色的特点以及演奏的技巧,教师可以运用media协助讲解,以调动学生思维,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音乐教学融入数字化方式探讨

(一)参与-活动-创造: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运用课件,展示舞蹈并配以音乐。学生直观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当学生的音乐思维被激活之后,就采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对于音乐的感觉表达出来,从中体验音乐的内涵。以这种触感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并通过对于音乐的理解,以激发其音乐创造潜力。

(二)模拟-营造-情境: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数字化资源对于音乐的背景进行模拟,并以动态的图画形式塑造音乐的意境,以增强音乐的质感和时空穿透力。比如《卖报歌》的音乐欣赏中,教师可以将困难时期孩子们所经历的艰苦生活运用课件展示出来,在以音乐作为背景,以深化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并感到音乐的时代价值,在促进学生的对于音乐的理解的同时,使学生更能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采用数字化技术,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音乐教学设计,建立起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小兰。浅析中小学音乐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 篇五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2—0080—02

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长期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没有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与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及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为改善这种状况,笔者创设了一系列饶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把握其要素,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这提高了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和音乐艺术素养。

一、创设激趣情境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下面,笔者以教学歌曲《接妈妈》为例,谈一谈如何创设激趣情境。

1.歌曲导入阶段。歌曲《接妈妈》表现的是一个孩子下雨天接妈妈回家的场景。我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爱玩耍的特点,创设出了音乐欣赏与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情境。首先,上课前,在黑板左右两侧分别绘出两把撑开的雨伞,并播放歌曲《春雨沙沙》,让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获得下雨天的感受。然后,授课伊始,我主动提问学生:“大家猜猜,这节课将学哪些内容?”最后,当学生答对后,我则夸他们真聪明,并对他们说:“学习新歌前要进行闯关比赛,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让他们“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听一听谁的歌声最美”。

2.歌曲教学阶段。首先,将识谱学习目标中包含的节奏、听音、视唱等内容以拟人化的情境进行呈现,使学生进入一个童话世界。如,“节奏是小雨点的脚步声,你能模仿出吗?”“音符是它们快乐的歌唱声,你能学唱得比它们还动听吗?”让他们初步感知歌曲中的重点节奏及主要旋律,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度奖励。这样不仅为新歌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对学唱歌曲充满期待,个个跃跃欲试。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与歌曲有关的知识难点得以相继突破。然后,展示一幅接妈妈的温情卡通画。学生伴着纯真挚朴的童声范唱,沉浸于子盼母归的动人情境之中。由于情境创设到位,学生无论是对节奏还是听音视唱,都能很好地把握。最后,欣赏歌曲《我爱妈妈的眼睛》。优美动听的旋律,多媒体展示出的母子情深画面,使学生沉浸在了对母爱的畅想中。他们低声交流着,彼此分享着母亲带给自己的幸福和感动,心灵得到了升华。

3.学科综合阶段。遵循音乐课程要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临下课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二十四孝动画短片之一——《负米养亲》,下课后,则让他们打扫音乐教室,擦拭桌椅灰尘。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他们亲自践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 创设经典欣赏情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般都会根据歌曲的意境创设经典音乐欣赏情境,旨在用音乐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培养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如,在学习《小小的船》这首歌曲时,我采用了如下方式:首先,播放莫扎特钢琴曲之《小星星变奏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音符和星光营造出的梦幻情境之中。然后,揭示乐曲标题,让学生再次进行欣赏,鼓励他们思考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引导他们进行想象。有的学生则说道:“我在和星星捉迷藏、赛跑。”有的学生说:“我在月亮船上滑滑梯。”也有的学生说:“星星姐姐穿着五彩的衣裳。”最后,在学生情绪激动,对新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后,我则教他们唱《小小的船》,并适时地讲解划三拍子指挥图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练习。这样做,很轻松地就解决了让学生边唱边划拍子的教学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其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无法借助色彩、线条展示作品形象,难以用语言描摹具体情节,但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与聆听等各项音乐活动,可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

1.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美育情境。如,在《飞呀飞》一课教学中,可播放乐曲《野蜂飞舞》,并展示儿童户外活动图片,让学生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看图观画,聆乐赏景,以此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最新范文

刘同: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优秀4篇02-17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案设计(人教02-17

新员工室内拓展训练方案【优秀5篇】02-17

保险行业自我介绍【最新6篇】02-17

生日文案高级简短(精彩3篇)02-17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优秀3篇02-17

《孩童之道》的原文阅读【3篇】02-17

高二英语零基础学习方法【优秀3篇】02-17

主题安全知识竞赛【优秀10篇】02-17

关于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范文【通用6篇02-17

149 318136